CN207051471U - 用于医学成像设备的射频线圈装置及磁共振成像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用于医学成像设备的射频线圈装置及磁共振成像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051471U
CN207051471U CN201720613267.7U CN201720613267U CN207051471U CN 207051471 U CN207051471 U CN 207051471U CN 201720613267 U CN201720613267 U CN 201720613267U CN 207051471 U CN207051471 U CN 2070514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plates
human body
shoulder
coil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61326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军
尾形香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eneral Electric Co
Original Assignee
General Electric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eneral Electric Co filed Critical General Electric Co
Priority to CN20172061326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0514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0514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0514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用于医学成像设备的射频线圈装置及磁共振成像系统。射频线圈装置包括:穿戴式支撑机构,其具有适合穿戴在人体肩部的护肩形状,并且包括多个片状体,这些片状体分别配合人体肩部的不同部位,其中相邻的片状体彼此柔性连接;至少一条固定带,其将穿戴式支撑机构固定至人体;以及多个线圈阵列,其分别容纳在多个片状体中。

Description

用于医学成像设备的射频线圈装置及磁共振成像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医学成像的装置,特别地涉及用于医学成像设备的射频(RF)线圈装置及包括该线圈装置的磁共振成像(MRI)系统。
背景技术
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可以在不使用X射线或其他电离辐射的情况下创建人体内部的图片的医学成像模式。MRI使用超导磁体以创建强大、均匀的静磁场。当人体或人体的一部分被置于磁场中时,与组织水中的氢核相关联的核自旋变得极化,其中与这些自旋相关联的磁矩变得优选地沿磁场方向对准,从而产生沿此轴的小网组织磁化(small nettissue magnetization)。MRI系统还包括梯度线圈,所述梯度线圈产生具有正交轴的更小振幅的、在空间上变化的磁场,以便通过在体内每个位置处创建签名共振频率来对MR信号进行空间编码。射频(RF)线圈则用于在氢核的共振频率上或附近创建RF能量脉冲,所述脉冲为核自旋系统添加能量。当核自旋放松回其静止能量状态时,其以RF信号的形式释放所吸收的能量。此信号被MRI系统所检测并利用计算机和已知重构算法被变换成图像。
在与其他成像模式(如射线照相术)相比时,肩部磁共振成像可以提供更高的灵敏度。然而,现有的肩部磁共振成像配置可能限制广泛应用。例如,现有的射频线圈装置通常为硬壳结构,无法适应于不同被测者的不同肩部尺寸。此外,现有的射频线圈可能并不舒适,降低了用户满意度。又进一步地,由于这种线圈装置仅包括八个接收通道,并且由于肩部与线圈表面无法良好贴合而导致肩部与线圈表面之间的距离较大(尤其是对于较瘦小的患者来说),导致现有射频线圈的信噪比(SNR)可能还未足够高到满足临床高空间分辨率要求。
因此,希望提供一种射频线圈装置,其能够改进现有线圈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医学成像设备的射频线圈装置,所述射频线圈装置包括:穿戴式支撑机构,其具有适合穿戴在人体肩部的护肩形状,并且包括多个片状体,所述多个片状体分别配合人体肩部的不同部位,其中相邻的片状体彼此柔性连接;至少一条固定带,其将所述穿戴式支撑机构固定至人体;以及多个线圈阵列,其分别容纳在所述多个片状体中。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医学成像设备的射频线圈装置,所述射频线圈装置包括:穿戴式支撑机构,其由弹性织物制成,并具有适合穿戴在人体肩部的护肩形状;至少一条固定带,其将所述穿戴式支撑机构固定至人体;以及多个线圈阵列,其容纳在所述穿戴式支撑机构中。
利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射频线圈装置可以适应于不同被测者的肩部尺寸,并且具有改进的舒适度,从而提高了用户满意度。又进一步地,由于适应于不同被测者的肩部尺寸,使得肩部与线圈良好贴合而减小了二者之间的距离,因而提高了射频线圈的信噪比,以更好地满足临床高空间分辨率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磁共振成像系统,其包括前述两个所述的射频线圈装置,并且能够获得前述射频线圈装置的各种益处。
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附图以及权利要求,其他特征和方面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于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描述,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在附图中:
图1是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射频线圈装置的MRI系统的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射频线圈装置的一个示例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射频线圈装置中的第一线圈阵列的一个示例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射频线圈装置中的第三线圈阵列的一个示例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射频线圈装置中的第四线圈阵列的一个示例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射频线圈装置的一个示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些实施方式的具体描述过程中,为了进行简明扼要的描述,本说明书不可能对实际的实施方式的所有特征均作详尽的描述。应当可以理解的是,在任意一种实施方式的实际实施过程中,正如在任意一个工程项目或者设计项目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开发者的具体目标,为了满足系统相关的或者商业相关的限制,常常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具体决策,而这也会从一种实施方式到另一种实施方式之间发生改变。此外,还可以理解的是,虽然这种开发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可能是复杂并且冗长的,然而对于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相关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些设计,制造或者生产等变更只是常规的技术手段,不应当理解为本公开的内容不充分。
除非另作定义,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并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元件,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也不限于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连接。
以下说明涉及MRI系统中的射频(RF)线圈的各个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用于医学成像设备的射频线圈装置,其包括:穿戴式支撑机构,其具有适合穿戴在人体肩部的护肩形状;至少一条固定带,其将所述穿戴式支撑机构固定至人体;以及多个线圈阵列,其容纳在所述穿戴式支撑机构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穿戴式支撑结构是可调节的,以适应于不同被测者的肩部的不同尺寸。在一个实例性实施例中,该穿戴式支撑机构包括多个片状体,所述多个片状体分别配合人体肩部的不同部位,其中相邻的片状体彼此柔性连接。通过采用分体结构以及片状体之间的柔性连接,本实施例实现了可调节性。在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以弹性织物制成穿戴式支撑机构,从而实现其可调节性。可调节的支撑机构也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进一步地,由于适应于不同被测者的肩部尺寸,使得肩部与线圈良好贴合而减小了二者之间的距离,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高了射频线圈的信噪比,以更好地满足临床高空间分辨率要求。
图1展示了磁共振成像(MRI)装置10,所述装置包括静磁场磁体单元12、梯度线圈单元13、RF线圈单元14、RF体或体积线圈单元15、发射/接收(T/R)开关20、RF驱动器单元22、梯度线圈驱动器单元23、数据采集单元24、控制器单元25、患者桌台或床26、数据处理单元31、操作控制台单元32、和显示单元33。在一个示例中,RF线圈14是表面线圈,其是通常被邻近对象16的感兴趣的解剖结构放置的局部线圈。在此,RF体线圈15是发射MR信号的发射线圈,并且局部表面RF线圈14接收所述MR信号。如此,发射体线圈(例如,RF线圈单元15)以及表面接收线圈(RF线圈单元14)是独立但又电磁耦合的结构。MR装置10向被放置在具有静磁场的成像空间18中的对象16发射电磁脉冲信号,所述静磁场被形成用来进行扫描以从对象16获得磁共振信号,从而基于由此通过扫描获得的磁共振信号来重构所述对象16的层面的图像。
静磁场磁体单元12包括例如被安装在环状真空容器中的环形超导磁体。磁体限定了围绕对象16的圆筒形空间,并沿所述圆筒形空间的Z方向生成了恒定的主要静磁场。
MR装置10还包括梯度线圈单元13,所述梯度线圈单元在成像空间18中生成梯度磁场以便为由RF线圈单元14接收的磁共振信号提供三维位置信息。梯度线圈单元13包括三个梯度线圈系统,每个梯度线圈系统生成梯度磁场,所述梯度磁场倾斜进入三个彼此垂直的空间轴线中的一条,并根据成像条件在频率编码方向、相位编码方向和层面选择方向中的每个方向上生成梯度场。更确切地,梯度线圈单元13在对象16的层面选择方向上施加梯度场以便选择所述层面;并且RF线圈单元14向对象16的所选层面发射RF脉冲并对其进行激励。梯度线圈单元13同样在对象16的相位编码方向上施加梯度场以便对来自被RF脉冲激励的层面的磁共振信号进行相位编码。梯度线圈单元13然后在对象16的频率编码方向上施加梯度场以便对来自被RF脉冲激励的层面的磁共振信号进行频率编码。
RF线圈单元14被布置成例如用于封闭所述对象16的待成像区域。在一些示例中,RF线圈单元14可以被称为表面线圈或接收线圈。在静磁场空间或成像空间18(其中,通过静磁场磁体单元12形成静磁场)中,RF线圈单元14基于来自控制器单元25的控制信号将RF脉冲(为电磁波)发射到对象16,并由此生成高频磁场。这激励了对象16的待成像层面中的质子自旋。RF线圈单元14接收当对象16的待成像层面中的由此被激励的质子自旋返回到与初始磁化向量对准时所生成的电磁波作为磁共振信号。RF线圈单元14可以利用同一个RF线圈发射和接收RF脉冲。
RF体线圈单元15被布置成例如用于封闭成像空间18,并在成像空间18内产生与由静磁场磁体单元12产生的主磁场相正交的RF磁场脉冲以激励核。同可以与MR装置10断开并被另一个RF线圈单元取代的RF线圈单元14相比,RF体线圈单元15被固定地附接并连接至MR装置10。此外,虽然局部线圈(例如包括RF线圈单元14的那些局部线圈)能够仅向对象16的局部区域发射信号或从中接收信号,但是RF体线圈单元15通常具有较大的覆盖面积。例如,RF体线圈单元可以用于向对象16的整个身体发射或接收信号。利用仅接收局部线圈和发射体线圈,以沉积在对象中的高RF功率为代价,提供了均匀的RF激励和良好的图像均匀度。对于发射-接收局部线圈,局部线圈向感兴趣的区域提供RF激励并接收MR信号,由此减小沉积在对象中的RF功率。应认识到的是,RF线圈单元14和/或RF体线圈单元15的特定用途取决于成像应用。
当以接收模式操作时,T/R开关20能够选择性地将RF体线圈单元15电连接到数据采集单元24,并且当以发射模式操作时电连接到RF驱动器单元22。类似地,当RF线圈单元14以接收模式操作时,T/R开关20能够选择性地将RF体线圈单元14电连接到数据采集单元24,并且当以发射模式操作时电连接到RF驱动器单元22。当在单次扫描中使用RF线圈单元14和RF体线圈单元15两者时(例如如果RF线圈单元14被配置成用于接收MR信号并且RF体线圈单元15被配置成用于发射RF信号),那么T/R开关20可以在将从RF线圈单元14接收的MR信号引导至数据采集单元24的同时将来自RF驱动器单元22的控制信号引导至RF体线圈单元15。RF体线圈单元15的线圈可以被配置成用于以仅发射模式、仅接收模式或发射-接收模式操作。局部RF线圈单元14的线圈可以被配置成用于以发射-接收模式或仅接收模式操作。
RF驱动器单元22包括用于驱动RF线圈单元14并在成像空间18中形成高频磁场的门调制器(未示出)、RF功率放大器(未示出)和RF振荡器(未示出)。RF驱动器单元22基于来自控制器单元25的控制信号并利用门调制器将从RF振荡器接收的RF信号调制成具有预定包络的预定时序的信号。由门调制器调制的RF信号被RF功率放大器放大然后输出至RF线圈单元14。
梯度线圈驱动器单元23基于来自控制器单元25的控制信号驱动梯度线圈单元13,并由此在成像空间18中生成梯度磁场。梯度线圈驱动器单元23包括驱动器电路的与在梯度线圈单元13中所包括的三个梯度线圈系统相对应的三个系统(未示出)。
数据采集单元24包括前置放大器(未示出)、相位检测器(未示出)以及用于采集由RF线圈单元14接收的磁共振信号的模拟/数字转换器(未示出)。在数据采集单元24中,相位检测器利用来自RF驱动器单元22的RF振动器的输出作为基准信号对从RF线圈单元14接收并由前置放大器放大的磁共振信号进行相位检测,并将经相位检测的模拟磁共振信号输出至模拟/数字转换器以转换成数字信号。由此获得的数字信号被输出至数据处理单元31。
MR装置10包括桌台26,所述桌台用于在其上放置对象16。可以通过基于来自控制器单元25的控制信号移动桌台26来在成像空间18的内部和外部移动所述对象16。
控制器单元25包括计算机和记录介质,在所述记录介质上记录有有待由计算机执行的程序。所述程序当由计算机执行时使所述装置的各个部分执行对应于预定扫描的操作。记录介质可以包括:例如,ROM、软盘、硬盘、光盘、磁光盘、CD-ROM或非易失性存储卡。控制器单元25被连接至操作控制台单元32并对输入到操作控制台单元32的操作信号进行处理,并进一步通过将控制信号输出到控制桌台26、RF驱动器单元22、梯度线圈驱动器单元23以及数据采集单元24来对它们进行控制。为了获得所需图像,控制器单元25还基于从操作控制台单元32接收的操作信号来控制数据处理单元31和显示单元33。
操作控制台单元32包括用户输入设备(如键盘和鼠标)。操作控制台单元32被操作者用来例如输入如成像协议等数据并设置有待执行成像序列的区域。有关成像协议的数据以及成像序列执行区域被输出至控制器单元25。
数据处理单元31包括计算机和记录介质,在所述记录介质上记录有待由计算机执行用于进行预定数据处理的程序。数据处理单元31被连接至控制器单元25,并基于从控制器单元25接收的控制信号进行数据处理。数据处理单元31还被连接至数据采集单元24,并通过将各种图像处理操作应用到从数据采集单元24输出的磁共振信号来生成光谱数据。
显示单元33包括显示设备,并基于从控制器单元25接收的控制信号在显示设备的显示屏上显示图像。显示单元33显示例如关于输入项的图像,操作者从所述操作控制台单元32输入关于所述输入项的操作数据。显示单元33还显示由数据处理单元31生成的对象16的层面图像。
在扫描期间,线圈-接口连接电缆(未示出)可以被用于在RF线圈(例如,RF线圈单元14和RF线圈单元15)与处理系统的其他方面(例如,数据采集单元24、控制器单元25等)之间发射信号,例如以控制RF线圈和/或从RF线圈接收信息。如前所述,RF体线圈15是发射MR信号的发射线圈,并且局部表面RF线圈14接收所述MR信号。更一般地,RF线圈被用于发射RF激励信号(“发射线圈”),并接收由成像对象(“接收线圈”)发射的RF信号。在一个示例中,发射与接收线圈是单个的机械和电气结构或者结构阵列,其中发射/接收模式可以由辅助电路切换。在其他示例中,发射体线圈(例如,RF线圈单元15)和表面接收线圈(RF线圈单元14)可以是独立的结构,这些结构通过数据采集单元或其他处理单元在物理上彼此耦合。然而,为获得增强的图像质量,可能期望提供与发射线圈机械隔离且电隔离的接收线圈。在这种情况下,期望的是,接收线圈在其接收模式下电磁耦合到由发射线圈提供的RF脉冲并与该RF脉冲共振。然而,在发射模式期间,可能期望的是,接收线圈与发射线圈电磁解耦合从而在RF脉冲实际发射期间不与发射线圈共振。当接收线圈耦合至RF脉冲的全功率时,这种解耦合防止在辅助电路中产生的噪声的潜在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医学成像设备的射频线圈装置。图2展示了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示例射频(RF)线圈装置100,其具有类似护肩的形状,并在肩部MRI期间被穿戴在被测者的肩部。RF线圈装置100可以是图1的RF线圈14的非限制性示例。在此描述的RF线圈装置100可以被配置为仅接收线圈阵列。
如图2所示,RF线圈装置100包括:由矩形虚线框示出的穿戴式支撑机构110,其具有适合穿戴在人体肩部的护肩形状,并且包括多个片状体111~114,所述多个片状体分别配合(例如,适于覆盖)人体肩部的不同部位,其中相邻的片状体彼此柔性连接;至少一条固定带121和122,其将所述穿戴式支撑机构110固定至人体;以及多个线圈阵列(图中未示出),其分别容纳在所述多个片状体中。
通过采用分体结构以及片状体之间的柔性连接,本实施例实现了穿戴式支撑结构的可调节性,以适应于不同被测者的肩部的不同尺寸。进一步地,由于穿戴式支撑结构适应于不同被测者的肩部尺寸,使得肩部与穿戴式支撑结构良好贴合、进而利于与其中的线圈良好贴合,从而减小了二者之间的距离,以提高射频线圈的信噪比,以更好地满足临床高空间分辨率要求。
可选地,相邻的片状体经由弹性织物或可伸展的织物彼此柔性连接。
可选地,多个片状体由柔性材料或软质材料制成。片状体的示例材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可伸展或不可伸展的织物(聚酯、棉、人造丝等)、聚合物(例如,聚氨酯)、弹性体等等。
作为示例,片状体可以具有由柔性材料制成的双层结构,其中线圈阵列(线圈元件)可以被缝合或固定于两层之间。替选地,片状体可以具有单层结构,而线圈阵列可以被缝合或固定于片状体的外表面。可选地,片状体的外表面上固定有线圈阵列的部位可以覆盖由织物或其他材料制成的附加层。
可选地,多个线圈阵列包括表面线圈(表面射频线圈)。例如,表面射频线圈可以是由通常为柔性的、平坦的导电材料(例如镀锡铜)组成的表面线圈元件,并且例如可以是柔性的无线数字线圈。可选地,射频线圈可以被安装在柔性衬底上。柔性衬底可以由大体上透明的材料制成,并被安装至片状体。作为示例,柔性衬底可以由布料或柔性的任何其他合适的材料制成。上述衬底可以采用与片状体的材料相同或不同的材料。
可选地,至少一条固定带121和122是能够调节的。例如,固定带可经由维可牢尼龙、卡扣或其他紧固件进行调节。
在图2的示例中,穿戴式支撑机构110包括四个片状体:第一片状体111,其适合覆盖人体肩部前侧;第二片状体112,其适合覆盖人体肩部后侧;第三片状体113,其适合覆盖人体肩部上侧;第四片状体114,其适合覆盖人体肩部外侧。作为示例,如图中所示,第一片状体和第二片状体可以相对设置,第三片状体邻接在第一片状体和第二片状体上方,第四片状体邻接在第一片状体和第二片状体一侧以及第三片状体下方。这些片状体共同构成适合穿戴在人体肩部的护肩形状,并且相邻片状体之间柔性连接。
可选地,当穿戴式支撑机构110穿戴在人体的肩部时,第一片状体111延伸覆盖至人体前胸的下缘,并且第二片状体112延伸覆盖至人体后背的对应位置。类似地,第三片状体113可以延伸覆盖在该肩部与相邻上臂的交界处和该肩部与颈部的交界处之间。第四片状体114可以延伸覆盖该肩部外侧以及与该肩部相邻的上臂。由此,本实施例的穿戴式支撑机构可以良好地覆盖人体的肩部以及与肩部相邻的前胸、后背、和上臂,从而利于不仅对肩部、并且对与肩部相邻的各个部位进行检测。
可选地,可以基于大量被测者的身材的统计数据等,选择每个片状体本身的合适尺寸,该合适尺寸结合相邻片状体之间的柔性连接(例如经由弹性织物或可伸展的织物的柔性连接)以及至少一个固定带,即共同实现了对不同被测者的肩部的尺寸的良好适应性。
可选地,如图2所示,所述至少一个固定带包括躯干固定带121,其附接至第一片状体111和第二片状体112中的一者,并适合围绕人体的躯干(例如穿过腋下)而连接至第一片状体111和第二片状体112中的另一者,以将所述穿戴式支撑机构固定至人体的躯干。
可选地,如图2所示,所述至少一个固定带包括臂部固定带122,其附接至所述第四片状体114,并适合围绕人体的上臂以将第四片状体114固定至所述上臂。
可选地,第一片状体121中容纳有第一线圈阵列,所述第二片状体中容纳有第二线圈阵列,所述第一线圈阵列和所述第二线圈阵列各自包括八个射频线圈。
图3示出了第一线圈阵列的一个示例结构。如图3所示,第一线圈阵列131可以由以重叠的环形结构(例如,类似于荷花)布置的多个单独的射频线圈(例如,八个)1311~1318组成。射频线圈可以是由通常为柔性的、平坦的导电材料(例如镀锡铜)组成的表面线圈元件。射频线圈可以被安装在柔性衬底上。柔性衬底可以由大体上透明的材料制成。
如所示出的,第一线圈阵列131由八个单独的RF线圈1311~1318组成,但是在不偏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包括更多或更少的线圈。图3示出了线圈重叠。然而,在一些示例中,线圈可以不重叠。进一步地,线圈可以被维持固定的重叠量,或线圈可以被允许相对于彼此移动,例如以配合第一片状体所覆盖的肩部前侧部位的尺寸。
第二线圈阵列可以具有与第一线圈阵列类似的结构和配置,在此不再重复描述。
相较于现有技术中整个肩部仅具有八个通道的肩部MRI线圈装置,本实施例中将肩部前侧和后侧的线圈元件分别增加到八个(即8个通道),从而允许线圈元件被定位成更接近彼此、并且允许线圈元件被定位成更好地接近解剖结构。相应地,可以提高总体SNR并增加与肩部相邻的部位在覆盖区域方面的性能。
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第三线圈阵列133,其由横向排列的两个重叠的单独的RF线圈1331、1332组成,并且按图中所示方向横向容纳在第三片状体中。
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第四线圈阵列134,其由纵向排列的两个重叠的单独的RF线圈1341、1342组成,并且按图中所示方向纵向容纳在第四片状体中。替选地,第四线圈阵列也可以包括纵向排列的三个或四个重叠的单独的RF线圈。
例如图4和图5所展示的第三和第四线圈阵列可以允许在所有方向上并行成像。并行成像使得扫描时间减少、分辨率增强、假象抑制以及甚至噪声衰减。在一般意义上,并行成像利用接收器阵列的单独线圈间灵敏度的差异来减少成像所需的梯度编码步骤的数量。因此,在并行的MRI中,不同灵敏度的接收器线圈的阵列被用于接收并行信号,有利于组合这些获得的信号来重构完整的图像。存在几种并行MRI方法,包括SMASH(空间谐波并行采集)和SENSE(灵敏度编码)。对于在k空间中执行直线轨迹的脉冲序列,这些技术减少了相位编码步骤的数量以便减少成像时间。
可见,在此描述的护肩状射频线圈装置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而且可以在肩部MRI期间改善空间分辨率。之前的肩部MRI射频线圈一般被配置成具有硬性的、笨重的设计,该设计无法适合于不同患者的身材,并降低了患者的舒适度。进一步地,由于仅有八个接收通道以及肩部与线圈表面之间的较远距离,现有肩部线圈的SNR性能相对较低并且可能并不满足临床高空间分辨率要求。又进一步地,由于除了单独的肩部MRI检查之外,还希望与肩部相邻部位进行检查,所以覆盖了这些相邻部位、并且能够进行并行扫描的线圈装置改进了检查的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医学成像设备的射频线圈装置。图6展示了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示例射频(RF)线圈装置600,其具有类似护肩的形状,并在肩部MRI期间被穿戴在被测者的肩部。RF线圈装置600可以是图1的RF线圈14的非限制性示例。在此描述的RF线圈装置600可以被配置为仅接收线圈阵列。
如图6所示,RF线圈装置600包括:穿戴式支撑机构610,其由弹性织物制成,并具有适合穿戴在人体肩部的护肩形状;至少一条固定带621和622,其将所述穿戴式支撑机构固定至人体;以及多个线圈阵列(图中未示出),其容纳在所述穿戴式支撑机构中。作为示例,图6的穿戴式支撑机构610包括作为主体的肩部覆盖部分以及与之相连的袖状部分,前者用于覆盖人体肩部前侧、后侧、上侧,后者用于覆盖肩部外侧以及与肩部相邻的上臂部分。
通过采用弹性织物制成的穿戴式支撑机构,本实施例实现了穿戴式支撑结构的可调节性,以适应于不同被测者的肩部的不同尺寸。进一步地,由于穿戴式支撑结构适应于不同被测者的肩部尺寸,使得肩部与穿戴式支撑结构良好贴合、进而利于与其中的线圈良好贴合,从而减小了二者之间的距离,以提高射频线圈的信噪比,以更好地满足临床高空间分辨率要求。
作为示例,穿戴式支撑机构可以具有由弹性织物制成的双层结构,其中线圈阵列(线圈元件)可以被缝合或固定于两层之间。替选地,穿戴式支撑机构可以具有单层结构,而线圈阵列可以被缝合或固定于穿戴式支撑机构的外表面。可选地,穿戴式支撑机构的外表面上固定有线圈阵列的部位可以覆盖由织物或其他材料制成的附加层。
可选地,多个线圈阵列包括表面线圈(表面射频线圈),并且可以采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配置。
可选地,至少一条固定带621和622是能够调节的。例如,固定带可经由维可牢尼龙、卡扣或其他紧固件进行调节。
可选地,当穿戴式支撑机构610穿戴在人体的肩部时,其前侧可以延伸覆盖至人体前胸的下缘,后侧可以延伸覆盖至人体后背的对应位置,上侧可以延伸覆盖在该肩部与相邻上臂的交界处和该肩部与颈部的交界处之间,并且外侧部可以延伸覆盖该肩部外侧以及与该肩部相邻的上臂(外侧部例如具有图6中所示的袖状结构)。由此,本实施例的穿戴式支撑机构可以良好地覆盖人体的肩部以及与肩部相邻的前胸、后背、和上臂,从而利于不仅对肩部、并且对与肩部相邻的各个部位进行检测。
可选地,如图6所示,所述至少一个固定带包括躯干固定带621,其附接至穿戴式支撑机构610的前侧和后侧中的一者,并适合围绕人体的躯干(例如穿过腋下)而连接至穿戴式支撑机构610的前侧和后侧中的另一者,以将所述穿戴式支撑机构固定至人体的躯干。
可选地,如图6所示,所述至少一个固定带包括臂部固定带622,其附接至穿戴式支撑机构610的外侧部(例如图6中所示的袖状部分),并适合围绕人体的上臂以将该外侧部固定至所述上臂。
可选地,穿戴式支撑机构610的前侧和后侧分别容纳有第一线圈阵列和第二线圈阵列。所述第一线圈阵列和所述第二线圈阵列可以各自包括八个射频线圈,并且可以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配置。
可选地,穿戴式支撑机构610的上侧和外侧部(例如图6所示袖状部分)分别容纳有第三线圈阵列和第四线圈阵列。所述第三线圈阵列和所述第四线圈阵列可以各自包括两个射频线圈,并且可以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配置。
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的射频线圈装置可以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优点和益处,在此不进行重复说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磁共振成像系统,其包括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的射频线圈装置,并且能够获得以上参照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描述的各种优点和益处,在此不进行重复说明。
上面已经描述了一些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该理解的是,可以做出各种修改。例如,如果所描述的技术以不同的顺序执行和/或如果所描述的系统、架构、设备或电路中的组件以不同方式被组合和/或被另外的组件或其等同物替代或补充,则可以实现合适的结果。相应地,其他实施方式也落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用于医学成像设备的射频线圈装置,所述射频线圈装置包括:
穿戴式支撑机构,其具有适合穿戴在人体肩部的护肩形状,并且包括多个片状体,所述多个片状体分别配合人体肩部的不同部位,其中相邻的片状体彼此柔性连接;
至少一条固定带,其将所述穿戴式支撑机构固定至人体;以及
多个线圈阵列,其分别容纳在所述多个片状体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频线圈装置,其中,所述多个片状体包括:
第一片状体,其适合覆盖人体肩部前侧;
第二片状体,其适合覆盖人体肩部后侧;
第三片状体,其适合覆盖人体肩部上侧;
第四片状体,其适合覆盖人体肩部外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射频线圈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片状体中容纳有第一线圈阵列,所述第二片状体中容纳有第二线圈阵列,所述第一线圈阵列和所述第二线圈阵列各自包括八个射频线圈。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射频线圈装置,其中,所述第三片状体中容纳有第三线圈阵列,所述第四片状体中容纳有第四线圈阵列,所述第三线圈阵列和所述第四线圈阵列各自包括两个射频线圈。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射频线圈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固定带包括躯干固定带,其附接至第一片状体和第二片状体中的一者,并适合围绕人体的躯干而连接至第一片状体和第二片状体中的另一者,以将所述穿戴式支撑机构固定至人体的躯干。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射频线圈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固定带包括臂部固定带,其附接至所述第四片状体,并适合围绕与所述肩部相邻的上臂以将所述第四片状体固定至所述上臂。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射频线圈装置,其中,当所述穿戴式支撑机构穿戴在人体的肩部时,所述第一片状体延伸覆盖至人体前胸的下缘,并且所述第二片状体延伸覆盖至人体后背的对应位置。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射频线圈装置,其中,当所述穿戴式支撑机构穿戴在人体的肩部时,所述第三片状体延伸覆盖在该肩部与相邻上臂的交界处和该肩部与颈部的交界处之间。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射频线圈装置,其中,当所述穿戴式支撑机构穿戴在人体的肩部时,所述第四片状体延伸覆盖该肩部外侧以及与该肩部相邻的上臂。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射频线圈装置,其中,所述相邻的片状体经由弹性织物彼此柔性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射频线圈装置,其中,所述多个片状体由柔性材料制成。
12.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射频线圈装置,其中,所述多个线圈阵列包括表面线圈。
1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射频线圈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条固定带是能够调节的。
14.一种用于医学成像设备的射频线圈装置,所述射频线圈装置包括:
穿戴式支撑机构,其由弹性织物制成,并具有适合穿戴在人体肩部的护肩形状;
至少一条固定带,其将所述穿戴式支撑机构固定至人体;以及
多个线圈阵列,其容纳在所述穿戴式支撑机构中。
15.一种磁共振成像系统,其包括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射频线圈装置。
CN201720613267.7U 2017-05-27 2017-05-27 用于医学成像设备的射频线圈装置及磁共振成像系统 Active CN2070514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13267.7U CN207051471U (zh) 2017-05-27 2017-05-27 用于医学成像设备的射频线圈装置及磁共振成像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13267.7U CN207051471U (zh) 2017-05-27 2017-05-27 用于医学成像设备的射频线圈装置及磁共振成像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051471U true CN207051471U (zh) 2018-02-27

Family

ID=614914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613267.7U Active CN207051471U (zh) 2017-05-27 2017-05-27 用于医学成像设备的射频线圈装置及磁共振成像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051471U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98098A (zh) * 2018-05-10 2018-09-07 达研医疗技术(合肥)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腋下淋巴检测功能的磁共振乳腺线圈
CN110554337A (zh) * 2018-05-31 2019-12-10 通用电气公司 用于射频线圈组件的方法和系统
CN110703168A (zh) * 2019-09-12 2020-01-17 哈尔滨医科大学 一种裸鼠皮下瘤体积自适应射频表面线圈及使用方法
CN114176879A (zh) * 2021-11-29 2022-03-15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具有助勃功能的男性阴茎部位磁共振成像一体化线圈
US20220198725A1 (en) * 2020-12-22 2022-06-23 GE Precision Healthcare LLC Deep learning systems and methods of removal of truncation artifacts i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
CN114176879B (zh) * 2021-11-29 2024-06-04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用于阴茎、海绵体成像的辅助勃起磁共振一体化线圈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98098A (zh) * 2018-05-10 2018-09-07 达研医疗技术(合肥)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腋下淋巴检测功能的磁共振乳腺线圈
CN110554337A (zh) * 2018-05-31 2019-12-10 通用电气公司 用于射频线圈组件的方法和系统
CN110554337B (zh) * 2018-05-31 2022-02-18 通用电气公司 用于射频线圈组件的方法和系统
CN110703168A (zh) * 2019-09-12 2020-01-17 哈尔滨医科大学 一种裸鼠皮下瘤体积自适应射频表面线圈及使用方法
CN110703168B (zh) * 2019-09-12 2021-08-20 哈尔滨医科大学 一种裸鼠皮下瘤体积自适应射频表面线圈及使用方法
US20220198725A1 (en) * 2020-12-22 2022-06-23 GE Precision Healthcare LLC Deep learning systems and methods of removal of truncation artifacts i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
CN114176879A (zh) * 2021-11-29 2022-03-15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具有助勃功能的男性阴茎部位磁共振成像一体化线圈
CN114176879B (zh) * 2021-11-29 2024-06-04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用于阴茎、海绵体成像的辅助勃起磁共振一体化线圈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051471U (zh) 用于医学成像设备的射频线圈装置及磁共振成像系统
CN107647867B (zh) 具有二项射频脉冲的多对比度同时多层磁共振成像
CN101190128B (zh) 采集磁共振成像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JP3825685B2 (ja) 高周波コイルを使用した磁気共鳴映像装置
CN110554334B (zh) 用于磁共振成像中的线圈选择的方法和系统
CN111208458B (zh) 用于mr成像的颈部射频线圈的系统和方法
US7508214B2 (en) Transmit-mode phased array coils for reduced SAR and artifact issues
US10330758B2 (e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using zero echo time puse sequences
JP5597342B2 (ja) 幾つかのrf周波数での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
CN102764121A (zh) 用于感应地通信数据的系统和方法
US20100265020A1 (en) Radio frequency (rf) coil array with double asymmetric saddle coil pairs
US20090082662A1 (en) Mri breast image magnet structure
US10001534B2 (e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07076813A (zh) 用于低场、多通道成像的系统和方法
CN108627783A (zh) 射频线圈阵列及磁共振成像发射阵列
US20140021954A1 (e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and rf coil device
CN109937007A (zh) 用于mri乳房rf线圈阵列的系统
Darnell 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radio‐frequency coil technologies: flexible, wireless, and integrated coil arrays
EP2626717A1 (e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US20050030022A1 (en) Open peripheral vascular coil and method of providing peripheral vascular imaging
CN108027410A (zh) 用于磁共振图像引导的治疗的射频天线组件
KR102082855B1 (ko) 유전체 패드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자기공명영상장치
US20070038068A1 (en) Mr imaging method
CN106473740A (zh) 磁共振成像装置和控制所述装置的方法
WO2023232000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nterference signal collection and process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