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017648U - 建筑模板系统 - Google Patents

建筑模板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017648U
CN207017648U CN201720752118.9U CN201720752118U CN207017648U CN 207017648 U CN207017648 U CN 207017648U CN 201720752118 U CN201720752118 U CN 201720752118U CN 207017648 U CN207017648 U CN 2070176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bar
wall
arm
mat piece
template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75211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令狐延
钟先赟
李立伟
胡文强
陈艳阳
林璋隆
杨进杰
张威
黄东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Construction Aluminum New Material Guangd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Construction Aluminum New Material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Construction Aluminum New Material Guangdo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Construction Aluminum New Material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75211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0176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0176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01764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Joi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建筑模板系统。本实用新型的建筑模板系统,在模墙板的一端部设置垫衬件,该垫衬件的第一垫件的第一端壁安装在所述模墙板的端部,其第二端壁抵接建筑体,该垫衬件的第二垫件第一端壁用以安装在该外部固定端,第二垫件的第二端壁抵接该第一垫件的第二端面,这样较好地封堵建筑体外露的底部位置,提高了安装的密实性。

Description

建筑模板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建筑构件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建筑模板系统。
背景技术
在建筑的生产加工中使用大量的建筑模板系统(例如铝模板或木模板)来对所要建造的墙面或部位进行塑形定位。
现有技术中,建筑模板系统的模墙板与例如地面的外部固定端的安装不够密实,导致所浇筑的建筑体容易向外产生剥落渣。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模板系统,该建筑模板系统,该建筑模板系统与外部固定端的安装较为密实。
一种建筑模板系统,包括用以围成浇筑建筑体的一空腔的模墙板、设置于所述模墙板的一端部并用以垫衬所述模墙板与固定所述模墙板的外部固定端的垫衬件,所述垫衬件包括相连的第一垫件和第二垫件,所述第一垫件的第一端壁安装在所述模墙板的端部,第一垫件的第二端壁抵接所述建筑体,所述第二垫件的第一端壁用以安装在所述外部固定端,第二垫件的第二端壁抵接所述第一垫件的第二端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垫件为角铝,所述第二垫件为角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垫件、第二垫件和模墙板的端部螺接地紧固在所述外部固定端。
进一步地,还包括连接所述模墙板的阳角连接件。
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以支撑所述模墙板的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的支撑座,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或第二支撑杆的至少一端设有可沿所述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的延伸方向伸缩的调节杆。
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以加固所述模墙板的背楞,所述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二侧壁、一顶壁和用以抵接所述铝模板的抵接壁,所述顶壁的两端连接所述二侧壁,所述二侧壁的远离顶壁的一端连接所述抵接壁,所述本体开设有贯通的安装孔。
进一步地,还包括连接所述背楞的背楞连接件,所述包括连接臂,所述连接臂包括第一臂和非直线延伸地连接于所述第一臂一端的第二臂,所述连接臂开设有用以安装螺接件的贯通的安装孔。
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以对拉紧固所述背楞的背卡组件和与所述背卡组件相配合的背卡螺母,所述背卡组件包括螺杆和套设于螺杆外周的用以卡合所述背楞的卡合件,所述卡合件包括旋拧部和连接所述旋拧部的卡合部。
进一步地,还包括套设在所述背卡组件外表面的胶管组件,所述胶管组件包括管体和具有连接端、安装端的杯体,所述连接端套接于所述管体的一端,所述安装端设有用以与所述管体的内腔连通的安装口。
进一步地,所述模墙板还包括设置于板框体内壁的相交的横向加强筋和纵向加强筋,所述横向加强筋开设有连接孔以供所述纵向加强筋插接所述横向加强筋。
本实用新型的建筑模板系统,在模墙板的一端部设置垫衬件,该垫衬件的第一垫件的第一端壁安装在所述模墙板的端部,其第二端壁抵接建筑体,该垫衬件的第二垫件第一端壁用以安装在该外部固定端,第二垫件的第二端壁抵接该第一垫件的第二端面,这样较好地封堵建筑体外露的底部位置,提高了安装的密实性。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地是,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建筑模板系统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建筑模板系统的正视图。
图5为图4中A-A方向的剖面图。
图6为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图5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模墙板的立体结构图。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背楞的立体结构图。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背楞的投影图。
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背楞连接件的立体结构图。
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背楞连接件的投影图。
图1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卡组件的立体结构图。
图1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胶管组件的爆炸结构图。
图1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管体的立体结构图。
图1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杯体的立体结构图。
图1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支撑装置的立体结构图。
图18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19为图1中B的局部放大图。
图20为图1中C的局部放大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0—建筑模板系统;100—垫衬件;120—第一垫件;130—第二垫件;
200—阳角连接件;
300—模墙板;320—板框体;321—面板;322—侧板;330—横向加强筋;331—第一横向加强筋;332—第二横向加强筋;340—纵向加强筋;341—第一纵向加强筋;342—第二纵向加强筋;350—第一安装孔
400—背楞;420—本体;421—侧壁;422—顶壁;4211,4221—第一中凹部;4212,4222—第一凸缘部;423—抵接壁;4231—抵接部;4232—折缘部;430—第二安装孔;
500—背楞连接件;520—连接臂;521—第一臂;522—第二臂;523—连接端;5211,5221,5231—第二中凹部;5212,5222—第二凸缘部;530—第三安装孔;
600—背卡组件;620—螺杆;630—卡合件;631—旋拧部;632—卡合部;6321—连接体;6322—卡臂;6323—凸筋;
700—胶管组件;720—管体;721—管部;722—管凸部;730—杯体;731—连接端;732—安装端;733—安装口;734—杯凸部;735—第三凸缘部;
800—支撑装置;820—第一支撑杆;830—第二支撑杆;840—支撑座;841—基座;842—座体;8421—第一板;8422—第二板;8423—连接板;843—固定孔;850—调节杆;851—第一调节杆;852—第二调节杆;853—第三调节杆;854—第四调节杆;8511,8521,8531,8541—螺纹部;8512,8522,8532,8542—安装部;860—旋柄;
2000—外部固定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首选实施例。但是,其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其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请参阅图1至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建筑模板系统1000,包括用以围成浇筑建筑体的一空腔的模墙板300、设置于模墙板300的一端部并用以垫衬模墙板300与固定模墙板300的外部固定端的垫衬件100,垫衬件100包括相连的第一垫件120和第二垫件130,第一垫件120的第一端壁安装在模墙板300的端部,第一垫件120的第二端壁抵接建筑体,第二垫件130的第一端壁用以安装在外部固定端,第二垫件130的第二端壁抵接第一垫件120的第二端面。
此处,外部固定端通常指但不限于地面,例如还有建筑物的基面等。
上述实施例中,在安装时,第一垫件120的第一端壁安装在模墙板300的端部(例如可以贴合在该模墙板300的端部),其第二端壁抵接建筑体。第二垫件130第一端壁安装在该外部固定端(例如可贴合在外部固定端),第二垫件130的第二端壁抵接该第一垫件120的第二端面,由此较好地封堵建筑体外露的底部位置,提高了安装的密实性。
这里,端壁是具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的物件,例如可以是板状或块状。第一垫件120可以是至少具有两个端壁的任何形状,例如角铝。第二垫件130可以为至少具有两个端壁的任何形状,例如角钢。此处,角铝和角钢为本领域熟知的元件。
作为模墙板300与外部固定端的较为优选的固定方式,可以采用螺接地紧固方式,即第一垫件120、第二垫件130和模墙板300的端部螺接地紧固在外部固定端。这里螺接的元件可以是M16螺丝螺母。
模墙板300围成浇筑建筑体的一空腔可以是为多个。以建筑体为方形的墙体为例,则模墙板300至少为四个,即包括用以围成墙体室内面的模内墙板、用以围成墙体室外面的并且与模内墙板相互平行的模外墙板、用以围成墙体两端面的二模封板。
这里,模内墙板、模外墙板各可为多个(例如三个)拼接,模封板可为多个(例如二个)。多个模内墙板拼接(例如通过销钉和销片)成墙体室内面,多个模外墙板拼接(例如通过销钉和销片)成墙体室外面,二个模封板各形成墙体的二端面。
请参阅图8。上述模墙板300还包括板框体320,还包括设置于该板框体320内壁的相交的横向加强筋330和纵向加强筋340,横向加强筋330开设有连接孔(图中未示出)以供纵向加强筋340插接横向加强筋330。
这样,在板框体320内壁的相交的横向加强筋330和纵向加强筋340,将横向加强筋330和纵向加强筋340进行插接,这样提高了模墙板300在受力时整体结构的稳固性。
上述板框体320是具有框状结构。具体地,板框体320包括面板321和设置于该面板321的缘部的侧板322,侧板322与面板321围成一用以容置横向加强筋330和纵向加强筋340的容置腔。
这里,侧板322和面板321可均为平板。侧板322可以为多个,例如四个,其中二个侧板322可以平行,另外二个侧板322可以平行,四个侧板322首尾相连。面板321可以为一个。四个侧板322和一个面板321围成一个方形带底面的框。
基于该结构的板框体320而言,板框体320的内壁是涵盖底内壁(即面板321的朝向容置腔的一个表面)和侧内壁(即四个侧板322的朝向容置腔的一个表面)。
需要澄清的是,上述横向加强筋330所带有的“横向”和纵向加强筋340所带有的“竖向”仅仅是个相对的概念。通俗地说,以板框体320的长度为横向方向,横向加强筋330是平行于板框体320的长度方向,但板框体320的长度为竖向方向,竖向加强筋是平行于板框体320的长度方向。
横向加强筋330所带有的“横向”和纵向加强筋340所带有的“竖向”并不意味着横向加强筋330和纵向加强筋340是垂直相交的。此处的“横向”和“竖向”仅仅表示非平行的相交的概念。基于此,横向加强筋330和纵向加强筋340相交可以是二者垂直,可以是非垂直。需要补充的是,这里垂直和非垂直是基于横向加强筋330和纵向加强筋340为非块状(例如可以是条形、杆状或板状而言)。
容易想象的是,横向加强筋330和纵向加强筋340是凸出于板框体320内壁设置,并且向外延伸。基于强度之考虑,二者可以与板框体320为一体化连接、焊接。基于强度之考虑,优选为一体化连接。
横向加强筋330和纵向加强筋340可以为直条形的凸条。
横向加强筋330的两端连接于板框体320的内壁(例如板框体320的二个相对的侧内壁)。此处,连接可以是以一体化连接或焊接为代表的非可拆卸连接,也可以是以卡接、滑接、插接为代表的可拆卸连接。
横向加强筋330可以为一个,较好地可以为多个。具体地,横向加强筋330可以包括第一横向加强筋331和第二横向加强筋332,该第一横向加强筋331的宽度小于该第二横向加强筋332的宽度。在第一横向加强筋331和第二横向加强筋332采用相同材质的情况下,第一横向加强筋331的承力限度要小于第二横向加强筋332,这样在承力较小的板框体320内壁的位置设置第一横向加强筋331,在承力较大的板框体320内壁的位置设置第二横向加强筋332。这样,与全部设置第二横向加强筋332相比,能显著减少用材,降低生产成本;与全部设置第一横向加强筋331相比,能显著提高承力性。
第一横向加强筋331和第二横向加强筋332之间的宽度差异不作限定,可参考性地,第一横向加强筋331的宽度可以为第二横向加强筋332的宽度的0.2~0.5。
前文已述,第一横向加强筋331和第二横向加强筋332是二类不同的加强筋。第一横向加强筋331和第二横向加强筋332可均为多个,例如第一横向加强筋331有三个,第二横向加强筋332为二个。第一横向加强筋331和第二横向加强筋332的排布方式可以是间隔交替设置。此处,以A表示第一横向加强筋331,以B表示第二横向加强筋332,间隔交替设置是指A—B—A—B—A的方式。多个第一横向加强筋331和多个第二横向加强筋332可以相互平行。
上述连接孔的开设位置可列举出多种实施方式。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第一横向加强筋331开设连接孔。第二横向加强筋332不开设连接孔,而是抵接纵向加强筋340并使得纵向加强筋340位于在板框体320内壁和第二横向加强筋332之间。在该实施方式中,可以在第二横向加强筋332与纵向加强筋340接触的底部设置形状与纵向加强筋340相匹配的凹槽,例如方形的凹槽。
作为连接孔的开设位置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第一横向加强筋331开设连接孔,第二横向加强筋332开设连接孔。第一横向加强筋331的连接孔和第二横向加强筋332的连接孔可处于能贯通的位置。这里,能贯通的位置是指二者的连接孔的连线与孔的延伸方向共线。以二者的连接孔均为直形孔为例,二者的的连接孔的中线共线。
作为连接孔的开设位置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第二横向加强筋332开设连接孔。第一横向加强筋331不开设连接孔,而是抵接纵向加强筋340并使得纵向加强筋340位于在板框体320内壁和第一横向加强筋331之间。在该实施方式中,可以在第一横向加强筋331与纵向加强筋340接触的底部设置形状与纵向加强筋340相匹配的凹槽,例如方形的凹槽。
纵向加强筋340可以为一个,较好地可以为多个。具体地,纵向加强筋340包括第一纵向加强筋341和第二纵向加强筋342,该第一纵向加强筋341的宽度小于第二纵向加强筋342的宽度。在第一纵向加强筋341和第二纵向加强筋342采用相同材质的情况下,第一纵向加强筋341的承力限度要小于第二纵向加强筋342,这样在承力较小的板框体320内壁的位置设置第一纵向加强筋341,在承力较大的板框体320内壁的位置设置第二纵向加强筋342。这样,与全部设置第二纵向加强筋342相比,能显著减少用材,降低生产成本;与全部设置第一纵向加强筋341相比,能显著提高承力性。
第一纵向加强筋341和第二纵向加强筋342之间的宽度差异不作限定,可参考性地,第一纵向加强筋341的宽度可以为第二纵向加强筋342的宽度的0.4~0.8。
对于纵向加强筋340的插接位置可列举出多种实施方式。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第一纵向加强筋341插接于该纵向加强筋340。第二纵向加强筋342不插接,而是抵接横向加强筋330并位于在板框体320内壁和横向加强筋330之间。在该实施方式中,可以在第二纵向加强筋342与横向加强筋330接触的顶面设置一以上述凹槽相配合的凸起体,例如方形的凸起结构。
作为纵向加强筋340的插接位置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第二纵向加强筋342插接于该纵向加强筋340。第一纵向加强筋341不插接,而是抵接横向加强筋330并位于在板框体320内壁和横向加强筋330之间。在该实施方式中,可以在第一纵向加强筋341与横向加强筋330接触的顶面设置一以上述凹槽相配合的凸起体,例如方形的凸起结构。
上述板框体320还可以设有用以安装螺接件的第一安装孔350。此处,螺接件是用来连接多个模墙板300所用的。第一安装孔350可以有多个,可以设置在板框体320的侧内壁和底内壁,当然也可以有部分第一安装孔350设置在纵向加强筋340。
上述板框体320的连接方式可以既可以采用非可拆卸连接,如一体化连接、焊接。基于强度之考虑,优选为一体化连接。
本例中,还包括模墙板300的阳角连接件200。阳角连接件200可连接模外墙板和模封板,以及连接模内墙板和模封板,也就是说,在墙体的转角处设置阳角连接件200。阳角连接件200可以为L形板,或者采用公知或现有的方式,如中国专利CN204571153U、CN205918028U或CN202787966U等。
本例中,还包括用以加固模墙板的背楞400,用以对安装在模墙板300以对模墙板300的固定。请参阅图9、10。该背楞400包括本体420,该本体420包括二侧壁421、一顶壁422和用以抵接模墙板300的抵接壁423,顶壁422的两端连接二侧壁421,二侧壁421的远离顶壁422的一端连接抵接壁423,本体420开设有贯通的第二安装孔430。
这样,背楞400所包括的本体420包括侧壁421和顶壁422,其作为承力部位;本体420所设有的第二安装孔430作为紧固和连接的安装之用,这样的结构较为简单。
上述二侧壁421、顶壁422和抵接壁423相连可以为一体化连接,以提高其强度。二侧壁421可相互平行,顶壁422可垂直于侧壁421,抵接壁423垂直于侧壁421,即抵接壁423平行于顶壁422。侧壁421、顶壁422和抵接壁423三者可为板状,例如平板状,由此由二侧壁421、一顶壁422和抵接壁423所围成的本体420为条状的框状元件。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本体420可为封闭的形状,例如本体420的横截面为“凹”字形。作为另一种较为优选的方式,本体420为非封闭的形状。
此处本体420的厚度是指在侧壁421、顶壁422和抵接壁423的厚度方向。或者说,该第二安装孔430的延伸方向是侧壁421、顶壁422和抵接壁423的厚度方向。
上述第二安装孔430的贯通是指第二安装孔430在本体420的厚度是贯穿的。第二安装孔430的安装位置不作限定,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安装孔430开设于其中的一个侧壁421。作为第二种实施方式,第二安装孔430开设于顶壁422。作为第三种实施方式,第二安装孔430开设于一个侧壁421和顶壁422。作为第四种实施方式,第二安装孔430开设于二个侧壁421和顶壁422。
第二安装孔430可为多个,多个沿平行排布。二侧壁421的第二安装孔430的之间的间距可为70~80mm,优选为75mm。顶壁422的第二安装孔430的之间的间距可为70~80mm,优选为75mm。
第二安装孔430可为腰圆形或方形。具体地,二侧壁421的第二安装孔430均为方形,顶壁422的第二安装孔430为腰圆形。此处,腰圆形是指腰圆是指过圆心将一个圆平分成两个半圆弧且相互反向平移,用二根等长平行线将两个半圆弧的端点连接而形成的封闭图形。腰圆由于其形状与人类的腰子(肾的俗称)的外形相似,固名。
对于上述腰圆形的第二安装孔430,其长度可参考性地为45~55mm,优选为50mm。其宽度可参考性地为15~20mm,优选为18.5mm。此处,长度是指通过两个半圆的圆心的线段的长度。宽度是指两个半圆的直径。
对于上述方形的第二安装孔430,其长度可参考性地为25~30mm,优选为27.5mm。其宽度为5~10mm,优选为8.5mm。
上述顶壁422的长度为85~95mm,优选为90mm。
顶壁422可以为平板,也可以非平板。作为一种非平板的具体方式,顶壁422可以包括第一中凹部4211,4221和连接于该第一中凹部4211,4221的两端的二第一第一凸缘部4212,4222。此处,“第一中凹部4211,4221”的“中”暗含第一中凹部4211,4221位于顶壁422的中间位置。“第一第一凸缘部4212,4222”的“缘”暗含第一第一凸缘部4212,4222位于顶壁422的两边沿。
这里,顶壁422的第一中凹部4211,4221和第一第一凸缘部4212,4222可均为平板,当然也可为曲板。在二者均为平板的情况下,第一中凹部
4211,4221可与第一第一凸缘部4212,4222平行。第一中凹部4211,4221和第一第一凸缘部4212,4222的连接处可以为曲板(例如圆弧形板),当然也为平板(可垂直于第一中凹部4211,4221和第一第一凸缘部4212,4222)。
前述顶壁422的第二安装孔430可位于第一中凹部4211,4221,这样,当顶壁422安装在连接元件或固定元件等时,第二安装孔430内的外露的例如螺母等紧固件(紧固件用以将侧壁421安装在连接元件或固定元件上)不会抵住连接元件或固定元件。
顶壁422的第一中凹部4211,4221和顶壁422的第一第一凸缘部
4212,4222的长度之比可为2~2.5:1,较好地为2.3:1。顶壁422的二第一第一凸缘部4212,4222的长度可以完全相同(包括长度和形状)。
上述侧壁421的长度可以为50~60mm,优选为55mm。
侧壁421可以为平板,也可以非平板。作为一种非平板的具体方式,侧壁421可以包括第一中凹部4211,4221和连接于该第一中凹部4211,4221的两端的二第一第一凸缘部4212,4222。此处,“第一中凹部4211,4221”的“中”暗含第一中凹部4211,4221位于侧壁421的中间位置。“第一第一凸缘部4212,4222”的“缘”暗含第一第一凸缘部4212,4222位于侧壁421的两边沿。
这里,侧壁421的第一中凹部4211,4221和第一第一凸缘部4212,4222可均为平板,当然也可为曲板。在二者均为平板的情况下,第一中凹部
4211,4221可与第一第一凸缘部4212,4222平行。第一中凹部4211,4221和第一第一凸缘部4212,4222的连接处可以为曲板(例如圆弧形板),当然也为平板(可垂直于第一中凹部4211,4221和第一第一凸缘部4212,4222)。
前述侧壁421的第二安装孔430可位于第一中凹部4211,4221,这样,当侧壁421安装在连接元件或固定元件等时,第二安装孔430内的外露的例如螺母等紧固件(紧固件用以将侧壁421安装在连接元件或固定元件上)不会抵住连接元件或固定元件。
侧壁421的第一中凹部4211,4221和侧壁421的第一第一凸缘部4212,4222的长度之比可为1.5~2:1,较好地为5:3。侧壁421的二第一第一凸缘部4212,4222的长度可以完全相同(包括长度和形状)。
抵接壁423可以为平板,当然也可以为非平板状。具体地,可列举出一种非平板状的实施方式,抵接壁423可以包括抵接部4231和向外延伸地连接该抵接部4231的折缘部4232。此处,抵接部4231是指用来直接抵接模墙板300的部位。抵接部4231和折缘部4232可均为平板状。
折缘部4232向外延伸设置是指折缘部4232的一端位于抵接部4231。作为向外延伸的角度一种实施方式,折缘部4232可以垂直于抵接部4231。当然,折缘部4232可以非垂直地倾斜设置于抵接部4231。
作为向外延伸的方向一种较好地实施方式,折缘部4232可以向抵接部4231的内侧延伸。
二抵接部4231和二折缘部4232的长度可完全相等,例如抵接部4231的长度可以为10~20mm,优选为15mm。折缘部4232的长度可以为8~15mm,优选为10mm。
上述背楞可以为多个。多个背楞可以呈横向和纵向地相交地安装在模墙板。例如,横向的背楞可以是多个平行并且直接安装在模墙板,纵向的背楞也可以是多个平行并且压合在横向的背楞上。
为实现多个背楞400的连接,特别是在转角处的背楞400的连接。还包括连接该背楞400的背楞连接件500。请参阅图11、图12,背楞连接件500包括连接臂520,连接臂520包括第一臂521和非直线延伸地连接于第一臂521一端的第二臂522,连接臂520开设有用以安装螺接件的贯通的第三安装孔530。
这样,第一臂521和第二臂522以非直线延伸地连接,这样使得二者连接形成的连接臂520为L形,在墙面的转角部能对背楞实现将牢固的固定。
背楞连接件500将多个背楞400连接可采用紧固马车螺丝。紧固马车螺丝安装在背楞400的第三安装孔530。
上述“非直线延伸地连接”具体地是说,第一臂521的延伸方向和第二臂522二者的延伸方向非共线,此处,第一臂521的延伸方向可理解为其轴向方向或长度方向(基于第一臂521为条形,例如后文所说的条形板),第二臂522的延伸方向可理解为其轴向方向或长度方向(基于第二臂522为条形,例如后文所说的条形板)。换而言之,以第一臂521和第二臂522看作二直线,二者非共线的方式连接。
由于第一臂521和第二臂522以非直线延伸地连接,故此二者形成一定的转角部。可以理解的是,该转角部即第一臂521和第二臂522的连接端523,或者说第一臂521用以连接第二臂522的那端。作为该转角部的夹角有多种实施方式,在一种较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该转角部的夹角为90度。当然其它方式,该夹角可为稍微大于90度的钝角。
第一臂521可以为条形板,此处顾名思义地,“条形板”是指具有条形的板状件。第一臂521的长度可以为205~220mm,优选为212mm,长度是指第一臂521的延伸方向。第一臂521的宽可以为3~5mm,优选为4mm。第一臂521的厚度可以为4mm。
第二臂522可以为条形板,此处顾名思义地,“条形板”是指具有条形的板状件。第二臂522的长度可以为205~220mm,优选为212mm,长度是指第一臂521的延伸方向。第二臂522的宽可以为3~5mm,优选为4mm。第二臂522的厚度可以为4mm。
作为第一臂521的条形板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一臂521为平直的条形板。此处,平直的条形板是指第一臂521所在主表面为平面。较好地,第一臂521为非平直的条形板。
可列举出第一臂521的非平直条形板的方式,第一臂521可以包括第二中凹部5211,5221,5231和连接于该第二中凹部5211,5221,5231的两端的二第一凸缘部4212,4222。此处,“第二中凹部5211,5221,5231”的“中”暗含第二中凹部5211,5221,5231位于第一臂521的中间位置。“第一凸缘部4212,4222”的“缘”暗含第一凸缘部4212,4222位于第一臂521的两边沿。容易想象的是,这里第二中凹部5211,5221,5231之凹和第一凸缘部4212,4222之凸是相对的概念,具体而言,从一侧观察,第二中凹部5211,5221,5231相对于第一凸缘部4212,4222便处于凹陷的位置,即第二中凹部5211,5221,5231位于第一凸缘部4212,4222的下方。从相反的一侧观察,第二中凹部5211,5221,5231相对于第一凸缘部4212,4222便处于凸出的位置,即第二中凹部5211,5221,5231位于第一凸缘部4212,4222的上方。
第一臂521的第二中凹部5211,5221,5231和第一凸缘部4212,4222可为直条形。第一臂521的第二中凹部5211,5221,5231的宽度可以为25~35mm,优选为29.5mm。第一臂521的第一凸缘部4212,4222的宽度可以为5~10mm,优选为7mm。第一臂521的第二中凹部5211,5221,5231和第一凸缘部4212,4222的长度可以占第一臂521的除去连接端523的位置。
可列举出第二臂522的非平直条形板的方式,第二臂522可以包括第二中凹部5211,5221,5231和连接于该第二中凹部5211,5221,5231的两端的二第一凸缘部4212,4222。此处,“第二中凹部5211,5221,5231”的“中”暗含第二中凹部5211,5221,5231位于第二臂522的中间位置。“第一凸缘部4212,4222”的“缘”暗含第一凸缘部4212,4222位于第二臂522的两边沿。容易想象的是,这里第二中凹部5211,5221,5231之凹和第一凸缘部4212,4222之凸是相对的概念,具体而言,从一侧观察,第二中凹部5211,5221,5231相对于第一凸缘部4212,4222便处于凹陷的位置,即第二中凹部5211,5221,5231位于第一凸缘部4212,4222的下方。从相反的一侧观察,第二中凹部5211,5221,5231相对于第一凸缘部4212,4222便处于凸出的位置,即第二中凹部5211,5221,5231位于第一凸缘部4212,4222的上方。
第二臂522的第二中凹部5211,5221,5231和第一凸缘部4212,4222可为直条形。第二臂522的第二中凹部5211,5221,5231的宽度可以为25~35mm,优选为29.5mm。第二臂522的第一凸缘部4212,4222的宽度可以为5~10mm,优选为7mm。第二臂522的第二中凹部5211,5221,5231和第一凸缘部4212,4222的长度可以占第二臂522的除去连接端523的位置。
第一臂521和第二壁的连接端523(即前文所述的转角部)也可以设置第二中凹部5211,5221,5231。连接端523的第二中凹部5211,5221,5231可以可以为正方形,例如其边长可为25~35mm,优选为29.5mm。连接端523的第二中凹部5211,5221,5231可以进行倒角处理,倒角的半径可参考性地为8~15mm,优选为10mm。
上述第三安装孔530用以安装螺接件,此处,螺接件是用来通过螺纹配合达到紧固之功能的部件,包括但不限于螺母等。上述第三安装孔530的贯通是指第三安装孔530在连接臂520的厚度是贯穿的。第三安装孔530的安装位置不作限定,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三安装孔530开设于其中的第一臂521。作为第二种实施方式,第三安装孔530开设于第二臂522。作为第三种实施方式,第三安装孔530开设于第一臂521和第二臂522。
第三安装孔530可为多个,例如4个,多个沿平行排布。第一臂521的第三安装孔530的之间的间距可为5~15mm,优选为10mm。第二臂522的第三安装孔530的之间的间距可为5~15mm,优选为10mm。
第三安装孔530的孔可为方形。第一臂521的第三安装孔530的长度可为25~35mm,优选为30mm,其宽度可为5~10mm,优选为8mm。
第二臂522的第三安装孔530的长度可为25~35mm,优选为30mm,其宽度可为5~10mm,优选为8mm。
请参阅图13。本例中,建筑模板系统1000还包括用以对拉紧固所述背楞的背卡组件600和与所述背卡组件600相配合的背卡螺母。背卡组件600包括螺杆620和套设于螺杆620外周的用以卡合背楞的卡合件630,卡合件630包括旋拧部631和连接旋拧部631的卡合部632。
这样,套设在螺杆620的卡合件630,其包括旋拧部631和卡合部632,旋拧部631可以通过旋拧使得卡合部632卡住背楞,此时在螺杆620的另一端安装螺母即可,由此实现了拆装方便。
这里,背卡螺母的作用,容易理解的是与背卡组件600通过螺接在背卡组件600将二个模墙板(即模墙内板和模墙外板)进行对拉紧固。背卡螺母可以是蝶形螺母。
上述螺杆620可以为一具有外周螺纹的杆状。
前述,卡合件630套设于螺杆620外周的套接的方式可以是螺接,这样可以使得卡合件630通过螺杆620的外周的螺纹沿螺杆620的轴向作直线运动,从而可以方便地调节卡合件630在螺杆620的位置。当然,除了罗螺接的可活动套设方式,卡合件630也可以固接的方式套设。此处,固接可以是以一体化连接、焊接等为代表的非可拆卸连接,或者以卡接、滑接或插接为代表的可拆卸连接。
上述旋拧部631可以采用一切可实现旋拧功能的形式。作为旋拧部631的第一种实施方式,旋拧部631可以为螺母。此处,螺母又称为螺帽,可列举出六角螺母、八角螺母、圆螺母、四角螺母、碟形螺母、K螺母等。基于应用广泛性而言,可优选为六角螺母。
作为旋拧部631的第二种实施方式,旋拧部631可以为摇杆。此处,摇杆不排除有其它的称谓,例如转杆、转手柄。摇杆可为一杆状,其延伸方向沿螺杆620的径向。此处,摇杆的延伸方向是指其轴向。摇杆可以为直杆,例如一字形杆,也可以为非直形杆,例如曲杆或折杆。曲杆是指杆的形状为弧形(例如圆弧、椭圆弧或任意样条曲线的形状)的杆。折杆是指由多段直杆连接而成,例如折杆可列举出L形折杆的实例。
作为旋拧部631的第三种实施方式,旋拧部631可以为盘状转柄。盘状转柄可类似于汽车方向盘。例如盘状转柄可以包括圆形的外框体和连接于外框体的多根连接杆。连接杆的一端与外框体连接,另一端与其它的连接杆连接。
作为旋拧部631的第四种实施方式,旋拧部631可以类似于曲柄结构的曲柄部分或者类似于自行车的踏板组件的踏板轴。
上述卡合部632可以包括连接体6321和连接该连接体6321的二卡臂6322,该卡臂6322和连接体6321可容置该背楞的卡合腔。连接体6321的作用是用来与旋拧部631连接。这样,在使用时,将背楞卡合在卡合腔内以达到对背楞的固定。
这里,连接体6321可以为平板状,例如为方形的平板状。其长度可以为90~100mm,优选为94mm;其宽可以为50~60mm,优选为55mm;其厚可以为4~6mm,优选为5mm。
二卡臂6322可以为平板状,例如为方形的平板状。其长度可以为二卡臂6322的长度为连接体6321长度的0.1~0.5,具体地,其长度可以为12~17mm,优选为15mm;其宽度可以与连接体6321的宽度相同,即宽可以为50~60mm,优选为55mm;其厚度也可相同于连接体6321的宽度,即为4~6mm,优选为5mm。
在连接体6321和二卡臂6322均为平板的实施方式中,连接体6321可以垂直于二卡臂6322。当然,也可以以非垂直的方式,例如二卡臂6322与连接体6321的所成的角度为70~85度,或者120度以下的钝角。此处,二卡臂6322与连接体6321的所成的角度即指数学上的二面角。
连接体6321和二卡臂6322可以采用一体化连接。当然为了使得对卡合腔的大小的调节,二卡臂6322也可以采用活动连接的方式。可列举出第一种活动连接的方式,二卡臂6322铰接于连接体6321,铰接的方式可类似于门合页等。这样,可通过张开二卡臂6322的与连接体6321所成的角度,来使得卡合腔的大小的调节。
可列举出第二种活动连接的方式,二卡臂6322可通过滑接件沿连接板直线滑动地活动连接,这样沿能使得二卡臂6322的间距缩小的方向滑动二卡臂6322,这样卡合腔缩小,沿能使得二卡臂6322的间距扩大的方向滑动二卡臂6322,这样卡合腔扩大。滑接件可以采用公知的形式,可参考后文所述的滑接件。
在第二中实施方式中,为了对调节后的二卡臂6322进行紧固,可采用锁紧件。锁紧件可以为螺接件,或者为磁吸件。
连接体6321设有凸筋6323。此处,凸筋6323是指凸出于连接体6321的外周设置,并且向外延伸。凸筋6323可以与连接体6321为一体化设置。
上述旋拧部631和卡合部632的连接方式可以一体化连接。
上述背卡组件600由于设置在建筑体内,为了在拆卸时防止混凝土对背卡组件的粘附,可以还包括套设在该背卡组件外表面的胶管组件700。请参阅图14。该胶管组件700包括管体720和具有连接端731、安装端732的杯体730,连接端731套接于管体720的一端,安装端732设有用以与管体720的内腔连通的安装口733。
这样,杯体730具有安装端732,该安装端732设有管体720的内腔连通的安装口733,这样可使得在混凝土浇筑时可将螺杆经此安装口733插入管体720内,在混凝土凝固拆装模板时可以将螺杆经此安装口733拔出,由此实现了拆装方便。
上述连接端731套接在管体720的一端,该套接的方式较好地是套接在管体720的此端的内表面,当然,套接在管体720的此端的外表面也不影响对本技术方案的实施。在前者的实施方式,连接端731可以完全套接在管体720的内表面。
请参阅图16。为了使得连接端731更牢固、更紧密地套接安装端732,连接端731的外周设有第三凸缘部735。此处,第三凸缘部735是指凸出于连接端731的外周设置,并且向外延伸。第三凸缘部735可以与连接端731为一体化设置。
第三凸缘部735可以为直条形。第三凸缘部735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可以呈环形地排布在连接端731的外周。这里,呈环形地排布是指孔的连线为环形(孔的连线是这将孔看成一个点)。
前述“安装端732与管体720的内腔连通”暗含着连接端731为非封闭的结构,或者说,连接端731设有开口,例如连接端731为一端开口的圆管状。连接端731的内腔可以为圆锥台形,例如其内径沿指向安装端732的方向渐减。其最小的内径为17~23mm,优选为19.50mm;其最大的内径可以为20~30mm,优选为26.36mm。连接端731的内腔的最小处可相同于安装端732。
上述安装端732,可以理解的是,至少部分地伸出管体720的内腔,例如全部地伸出管体720。安装端732可以为圆管状。安装端732的内腔可以为圆柱状。其内径为17~23mm,优选为19.50mm。连接端731的管壁的厚度可为2~4mm,优选为3mm。上述安装口733的口径可以为安装端732的内腔的内径。
杯体730还可以包括连接安装端732和连接端731的杯凸部734,该杯凸部734向安装端732和连接端731的外部延伸地设置。此处,“向安装端732和连接端731的外部延伸地设置”是指杯凸部734设置在连接端731和安装端732的外表面并且凸出该安装端732和连接端731。
杯凸部734的形状不作限定,例如杯凸部734可为圆锥台形。作为一种具体的圆锥台形的方式,杯凸部734的直径沿指向安装端732的方向渐增。至于该渐增的方式可以为线性增加。除此,杯凸部734的直径沿指向安装端732的方向渐减的方式可以实施本方案。
杯凸部734具有顶壁、底壁和侧壁。这里,顶壁定义为指向安装端732的一外壁。底壁定义为与顶壁相对位置的一外壁。侧壁是定义为同时与顶壁、底壁相交的一外壁。在杯凸部734为圆锥台形的实施方式中,杯凸部734的顶壁为直径较大的圆形,杯凸部734的底壁为直径较小的圆形。
杯凸部734的顶壁开可以设有孔。此孔可以为多个,例如多个孔可以呈环形地排布在连接端731的外周。这里,呈环形地排布是指孔的连线为环形(孔的连线是这将孔看成一个点)。
请参阅图15。可以包括管部721和向外凸出地设置在该管部721的管凸部722。管部721可以为圆管状,即其横截面为圆形。具体地,管体720可以为圆锥台形,可列举出一种圆锥台形的具体方式,例如管体720的内径沿指向所述杯体730方向渐增。管体720的的最小的内径为20~25mm,优选为23mm;其最大的内径可以为20~30mm,优选为26.36mm。管凸部722的形状可以大体相同于杯体730的形状,在此不再详述。管部721的壁厚可以为2~4mm,优选为3mm。
上述管体720和杯体730的套接可以既可以采用非可拆卸连接,如一体化连接、焊接(例如超声波焊接等)。基于强度之考虑,优选为一体化连接。
为了对模墙板300进行支撑,还包括支撑装置800。该支撑装置800,用以对模墙板的支撑,请参阅图17-图20。该支撑装置800包括第一支撑杆820、第二支撑杆830和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820、第二支撑杆830的支撑座840,所述第一支撑杆820和/或第二支撑杆830的至少一端设有可沿所述第一支撑杆820、第二支撑杆830的延伸方向伸缩的调节杆850。
这样,在第一支撑杆820、第二支撑杆830中的至少一者设有可调节杆850,这样在需要对模墙板的支撑进行调节时,对调节杆850沿第一支撑杆820、第二支撑杆830的延伸方向进行调节,从而达到了对第一支撑杆820、第二支撑杆830的延伸长度进行调节,由此实现了对模墙板的支撑进行了调节。这里,对模墙板的支撑调节,例如有模墙板与支撑座840的水平距离调节,该水平距离的调节可使得基于在拆卸和安装多个模墙板时模墙板之间所围成的空腔大小进行调整。
支撑装置800可以通过长销钉紧固在背楞400上。支撑装置800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在不同位置设置,例如可有二个。
需要说明的是,在对模墙板300的支撑使用时,第一支撑杆820、第二支撑杆830的一端分别安装在模墙板,支撑座840安装在地面以起到将第一支撑杆820、第二支撑杆830的另一端固定并且二者张开一定的角度以围成一个能起到支撑作用的封闭形状。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支撑杆820和/或第二支撑杆830设有调节杆850中“和/或”表示第一支撑杆820、第二支撑杆830中的至少一者设有调节杆850。可列举出具体的实施方式。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杆820设有调节杆850,第二支撑杆830设有调节杆850。作为第二种实施方式,第一支撑杆820设有调节杆850,而第二支撑杆830不设有调节杆850。作为第三种实施方式,第二支撑杆830设有调节杆850,而第一支撑杆820不设有调节杆850。
同理地,前述“第一支撑杆820和/或第二支撑杆830的至少一端”中“至少一端”涵盖第一支撑杆820和/或第二支撑杆830的一端、第一支撑杆820和/或第二支撑杆830的二端之意。在第一支撑杆820的二端、第二支撑杆830的二端均设有调节杆850。具体地,调节杆850包括连接在第一支撑杆820的第一端的第一调节杆851、连接在第二支撑杆830第一端的第二调节杆852、连接在第一支撑杆820第二端的第三调节杆853和连接在第二支撑杆830第二端的第四调节杆854,第三调节杆853和第四调节杆854连接支撑座840。需要说明的是,“调节杆850包括第一调节杆851、第二调节杆852、第三调节杆853、第四调节杆854”中“包括”是指概念层面的涵盖(即调节杆850为第一调节杆851、第二调节杆852、第三调节杆853、第四调节杆854的上位概念),并非结构构成层面的包括,即第一调节杆851、第二调节杆852、第三调节杆853、第四调节杆854之间并无结构和配合关系。
调节杆850可沿第一支撑杆820、第二支撑杆830的延伸方向伸缩中“第一支撑杆820、第二支撑杆830的延伸方向”是指二者的轴向的方向。以二者均为直杆(或者准确地说大体为直杆)为例,二者的延伸方向即为其轴线的延长线。调节杆850的可伸缩方式有多种实现形式。作为一种较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调节杆851、第二调节杆852、第三调节杆853和第四调节杆854四者均螺接该第一支撑杆820和第二支撑杆830,这样通过使得四者相对于第一支撑杆820和第二支撑杆830相对转动来达到四者的伸缩。
这里,作为螺接的具体结构形式,第一种螺接的实现结构是,第一调节杆851、第二调节杆852、第三调节杆853和第四调节杆854均为螺杆(即具有外螺纹的杆体),并且套在第一支撑杆820、第二支撑杆830之内。相对应地,第一支撑杆820、第二支撑杆830设有与之配合的内螺纹。第二种螺接的实现结构是,第一调节杆851、第二调节杆852、第三调节杆853和第四调节杆854均为内部设有螺纹的螺纹套管。对应地,第一支撑杆820、第二支撑杆830之内为具有外螺纹的螺杆。
作为另外的优选螺接结构是,四者均部分设有外螺纹。请参阅图2、图3和图4。例如,第一支撑杆820包括相连的螺纹部8511,8521,8531,8541和安装部8512,8522,8532,8542,螺纹部8511,8521,8531,8541螺接地套设在第一支撑杆820的第一端,安装部8512,8522,8532,8542用于安装在所述模墙板。第二支撑杆830包括相连的螺纹部8511,8521,8531,8541和安装部8512,8522,8532,8542,所述螺纹部8511,8521,8531,8541螺接地套设在第二支撑杆830的第一端,所述安装部8512,8522,8532,8542用于安装在所述模墙板。第三支撑杆包括相连的螺纹部8511,8521,8531,8541和安装部8512,8522,8532,8542,所述螺纹部8511,8521,8531,8541螺接地套设在第一支撑杆820的第二端,所述安装部8512,8522,8532,8542用于安装在支撑座840。第四支撑杆包括相连的螺纹部8511,8521,8531,8541和安装部8512,8522,8532,8542,所述螺纹部8511,8521,8531,8541螺接地套设在第二支撑杆830的第二端,所述安装部8512,8522,8532,8542用于安装在支撑座840。
这里,螺接部可以是具有外螺纹的螺杆。安装部8512,8522,8532,8542可以是可提供足够大接触面的片状或板状体。对于板状的安装部8512,8522,8532,8542而言,其可以为直板和/或弯折板。例如,第一调节杆851的安装部8512,8522,8532,8542为直板,第二调节杆852的安装部8512,8522,8532,8542为弯折板。直板可实现垂直于模墙板的安装,弯折板可实现倾斜于模墙板的安装。需要说明的是,弯折板的弯折可以是由至少二直板弯折而成,也可以是曲板的形式。
可以理解的是,安装部8512,8522,8532,8542开设有安装孔,以供安装件(例如销片的插入)。对于由至少二直板弯折而成的弯折板,其安装孔安装在不同的直板上。
除了上述第一调节杆851、第二调节杆852、第三调节杆853和第四调节杆854四者均螺接该第一支撑杆820和第二支撑杆830以实现可伸缩,还可列举出几种公知的形式。在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杆820和第二支撑(可简称为二支撑杆)杆套在第一调节杆851、第二调节杆852、第三调节杆853和第四调节杆854(可简称为四调节杆850)的外表面,二支撑杆可为中空的管状,以供四调节杆850插入其中,并可上下活动。四调节杆850设有用以通过旋进或旋出对二支撑杆紧固的螺栓组件。螺栓组件可包括固定螺帽和可旋动的螺杆,螺杆与螺帽相配合,以实现螺杆于螺帽内的旋动。固定螺帽固定于四调节杆850上,开设有一通孔,该通孔与螺帽的螺孔相贯通,以在螺杆旋动时可伸入四调节杆850内。当需要调节二支撑杆的伸出或缩回时,可向外旋出螺杆至其端部不抵接二支撑杆的外表,此时二支撑杆可以上下拉动至二支撑杆处于预定的高度;当需要对二支撑杆的高度进行锁定时,旋进螺杆直至其端部抵接支撑的外表直至二支撑杆不可活动于四调节杆850内。为了使得螺杆的端部能较好地接触支撑的外表,可将二支撑杆的外表设置为非圆形,或者在二支撑杆的外表设置防滑槽,以供螺杆的端部容置于该防滑槽内。
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中,四调节杆850开设有通孔,该通孔与二支撑杆的通孔、螺帽的通孔可以贯通对齐,其它均同于第一种实施方式。可以理解的是,四调节杆850的通孔为多个,多个通孔上下平行排布于四调节杆850上。当需要调节四调节杆850的伸出或缩回时,可向外旋出螺杆至其端部脱离四调节杆850的通孔,此时四调节杆850可以上下拉动至四调节杆850处于预定的高度;当需要对四调节杆850的高度进行锁定时,调节四调节杆850至其一个通孔与二支撑杆的通孔处于可对齐的位置,再旋进螺杆直至其端部伸入支撑的通孔内直至四调节杆850不可活动于二支撑杆内。
在第三种实施方式中,二支撑杆可为中空的管状,以供四调节杆850插入其中,并可上下活动。二支撑杆设有至少一通孔,四调节杆850设有多个上下平行设置的通孔,插销可插入二支撑杆的通孔与四调节杆850的通孔内。当需要调节四调节杆850的伸出或缩回时,可向外拔出插销至其脱离四调节杆850的通孔,此时四调节杆850可以上下拉动至四调节杆850处于预定的高度;当需要对四调节杆850的高度进行锁定时,调节四调节杆850至其一个通孔与二支撑杆的通孔处于可对齐的位置,再插入插销直至其端部伸入支撑的通孔内直至四调节杆850不可活动于二支撑杆内。
上述支撑座840同第一支撑杆820、第二支撑杆830的连接可以是铰接,这样可以通过转动第一支撑杆820、第二支撑杆830来达到对二者所成角度的调节。铰接可以是第一支撑杆820、第二支撑杆830中的至少一个。
请参阅图4。支撑座840可以包括相连的基座841和座体842。基座841用以接触固定基材(例如地面),其可以是平板状。座体842可以是T形状,其包括第一板8421、第二板8422和连接板8423。其中第一板8421、第二板8422可以平行并且二者中间设置用以铰接的铰轴,即铰轴的两端分别固定在该第一板8421、第二板8422板上,连接板8423用以连接二块板。基座841可设置固定孔84343,该固定孔84343用来供锁紧件将基座841锁紧的安装。
第一支撑杆820和第二支撑杆830可均设有旋柄860。旋柄860可以采用与背卡组件100的旋拧部31相同的实施方式。于此不再赘述。
上述未述及之处,适用于现有技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建筑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以围成浇筑建筑体的一空腔的模墙板、设置于所述模墙板的一端部并用以垫衬所述模墙板与固定所述模墙板的外部固定端的垫衬件,所述垫衬件包括相连的第一垫件和第二垫件,所述第一垫件的第一端壁安装在所述模墙板的端部,第一垫件的第二端壁抵接所述建筑体,所述第二垫件的第一端壁用以安装在所述外部固定端,第二垫件的第二端壁抵接所述第一垫件的第二端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垫件为角铝,所述第二垫件为角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垫件、第二垫件和模墙板的端部螺接地紧固在所述外部固定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所述模墙板的阳角连接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以支撑所述模墙板的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的支撑座,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或第二支撑杆的至少一端设有可沿所述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的延伸方向伸缩的调节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以加固所述模墙板的背楞,所述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二侧壁、一顶壁和用以抵接所述模墙板的抵接壁,所述顶壁的两端连接所述二侧壁,所述二侧壁的远离顶壁的一端连接所述抵接壁,所述本体开设有贯通的安装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所述背楞的背楞连接件,所述包括连接臂,所述连接臂包括第一臂和非直线 延伸地连接于所述第一臂一端的第二臂,所述连接臂开设有用以安装螺接件的贯通的安装孔。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以对拉紧固所述背楞的背卡组件和与所述背卡组件相配合的背卡螺母,所述背卡组件包括螺杆和套设于螺杆外周的用以卡合所述背楞的卡合件,所述卡合件包括旋拧部和连接所述旋拧部的卡合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建筑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套设在所述背卡组件外表面的胶管组件,所述胶管组件包括管体和具有连接端、安装端的杯体,所述连接端套接于所述管体的一端,所述安装端设有用以与所述管体的内腔连通的安装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墙板还包括板框体、设置于所述板框体的内壁的相交的横向加强筋和纵向加强筋,所述横向加强筋开设有连接孔以供所述纵向加强筋插接所述横向加强筋。
CN201720752118.9U 2017-06-26 2017-06-26 建筑模板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0176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52118.9U CN207017648U (zh) 2017-06-26 2017-06-26 建筑模板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52118.9U CN207017648U (zh) 2017-06-26 2017-06-26 建筑模板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017648U true CN207017648U (zh) 2018-02-16

Family

ID=614858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752118.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017648U (zh) 2017-06-26 2017-06-26 建筑模板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017648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68993A (zh) * 2017-06-26 2017-10-20 中建铝新材料广东有限公司 建筑模板系统
CN110424721A (zh) * 2019-07-24 2019-11-08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模板支撑体系及施工方法
CN110725540A (zh) * 2019-10-21 2020-01-24 徐州鑫固钢模有限公司 一种伸缩加强建筑钢模板
CN110725541A (zh) * 2019-10-21 2020-01-24 徐州鑫固钢模有限公司 一种伸拉支撑架的钢模板
CN113982267A (zh) * 2021-10-28 2022-01-28 深圳市华力坚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剪力墙的支撑件、支撑组件、支撑机构和支撑系统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68993A (zh) * 2017-06-26 2017-10-20 中建铝新材料广东有限公司 建筑模板系统
CN110424721A (zh) * 2019-07-24 2019-11-08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模板支撑体系及施工方法
CN110725540A (zh) * 2019-10-21 2020-01-24 徐州鑫固钢模有限公司 一种伸缩加强建筑钢模板
CN110725541A (zh) * 2019-10-21 2020-01-24 徐州鑫固钢模有限公司 一种伸拉支撑架的钢模板
CN113982267A (zh) * 2021-10-28 2022-01-28 深圳市华力坚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剪力墙的支撑件、支撑组件、支撑机构和支撑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017648U (zh) 建筑模板系统
CN207686282U (zh) 一种可调节角度的铝模板加固结构
CN107268993A (zh) 建筑模板系统
CN206801028U (zh) 一种建筑模板支撑结构
CN109965529A (zh) 一种六向可调式多功能支架
CN207177290U (zh) 一种铝合金模板背楞夹持器
CN207959582U (zh) 一种预制的多面体房屋建筑构
CN208686047U (zh) 一种可调节式脚手架以及施工平台
CN206376527U (zh) 一种铝模板背楞组件
CN106245904B (zh) 一种具有可调弧形薄壁面的工具式模板块
CN207485017U (zh) 用于铝模板系统的支护杆
CN216476311U (zh) 一种用于墙体转角的模板组件
CN208380075U (zh) 铝合金模板下挂梁定位支撑件
CN207032878U (zh) 支撑装置
CN207920056U (zh) 一种建筑工程用脚手架装置
CN220184347U (zh) 一种钢筋加强uhpc的连接结构
CN209145282U (zh) 一种结构门洞模板加固件
CN201943354U (zh) 用于建筑模板的内拉结构
CN210455054U (zh) 脚蹬支架
CN215716596U (zh) 一种建筑工程用钢筋连接装置
CN108952188A (zh) 一种装配式外墙板的固定装置
CN217782838U (zh) 一种铝合金模板竖向加固构件
CN209339602U (zh) 一种可拆卸的钢筋桁架楼承板固定件
CN210798290U (zh) 一种墙柱模板整体加固装置
CN209350545U (zh) 用于浇筑混凝土装配式构件的多点预埋件固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216

Termination date: 202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