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008102U -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008102U
CN207008102U CN201720596022.8U CN201720596022U CN207008102U CN 207008102 U CN207008102 U CN 207008102U CN 201720596022 U CN201720596022 U CN 201720596022U CN 207008102 U CN207008102 U CN 2070081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uberance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site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59602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国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eiz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eiz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eiz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Meiz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59602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0081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0081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008102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光板,其包括入光面、出光面及底面,所述入光面用于接收入射光线,所述出光面与所述入光面相邻,用于出射光线,所述底面与所述入光面相对设置且用于反射入射光线至所述出光面,其中,所述底面包括多个网点,所述网点包括凸起及至少一个凸出部,所述凸起朝向远离所述出光面的方向突出,所述凸出部为设置于所述凸起表面的条形结构。本实用新型还涉及采用所述导光板的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所述导光板设置的所述网点由所述凸起及所述凸出部构成,增加了所述网点的聚光面积,提高了所述导光板的聚光能力和光利用率。

Description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显示领域的光线导向元件,尤其涉及应用于所述显示领域的导光板。
背景技术
在显示产品领域,市场的发展趋势是追求便携式产品的轻薄化,如现在的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电视等需要显示设备的越做越薄。在显示设备中,除了液晶面板外,背光模组就构成了它的主要厚度。要减小产品的厚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背光模组的厚度做薄。
现有的背光模块依照光源入射位置的不同分成侧入式背光模块和直下式背光模块两种。其中,侧入式背光模块是将光源,诸如LED灯条设于背光模组侧边,LED灯条发出的光线从背光模组中导光板一侧的入光面进入导光板,经反射和扩散后从导光板出光面射出,再经由光学膜片组以形成面光源提供给液晶面板,以供图像显示。但是侧入式背光模块由于光源的数量有限以及设置位置限定,导致侧入式背光模块的光线利用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一种导光板,其包括入光面、出光面及底面,所述入光面用于接收入射光线,所述出光面与所述入光面相邻并用于出射光线,所述底面与所述入光面相对设置且用于反射入射光线至所述出光面,其中,所述底面包括多个网点,所述网点包括凸起及至少一个凸出部,所述凸起朝向远离所述出光面的方向突出,所述凸出部为设置于所述凸起表面的条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凸起的形状为圆锥形、圆台形、球缺或球台。
进一步地,所述条形的凸出部具有弧形表面并围成封闭的环形。
进一步地,对应距离所述入光面距离不同的至少两个所述网点,所述凸出部的数量不同,且所述网点与所述入光面的距离越大,所述凸出部的数量越多。
进一步地,所述凸起的形状为球台,所述凸起表面设置有两个所述凸出部,所述两个凸出部均为圆环且半径不同,所述两个凸出部相互平行并具有间隔。
进一步地,所述凸起与所述两个凸出部的中心轴线相互重合且均垂直于所述底面。
进一步地,所述条形的凸出部环绕于所述凸起表面并形成螺旋结构。
进一步地,对应距离所述入光面距离不同的至少两个所述网点,所述凸起与所述凸出部的接触面积不同,且所述网点与所述入光面的距离越大,所述凸起与所述凸出部的接触面积越大。
进一步地,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光源与如上所述的导光板,所述光源的出射光由所述入光面进入所述导光板,经过所述底面处理后,从所述出光面进行出射。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与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用于为所述显示面板提供图像显示所需的光线。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导光板,包括入光面、出光面及底面,所述入光面用于接收入射光线,所述出光面与所述入光面相邻并用于出射光线,所述底面与所述入光面相对设置且用于反射入射光线至所述出光面,其中,所述底面包括多个网点,所述网点包括凸起及至少一个凸出部,所述凸起朝向远离所述出光面的方向突出,所述凸出部为设置于所述凸起表面的条形结构。所述光线由所述入光面进入所述导光板并照射至所述底面上,进一步所述光线进入所述网点,所述凸起与所述凸出部增加了所述网点的反射面积,所述光线经过所述凸起与所述凸出部的多次反射,经由所述出光面出射。所述导光板中所述网点的设计,增加所述网点的聚光面积及光的利用率,提高了所述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出射光亮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光源与导光板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导光板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任意一个网点的侧面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任意一个网点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的光源与导光板的俯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的光源与导光板的俯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与另一个组件“相连”时,它可以是与另一个组件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居中组件与另一个组件间接相连。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侧视图。
具体地,如图1所示,显示装置1包括背光模组10与显示面板90,其中所述背光模组10邻近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90的一侧,用于为所述显示面板90提供显示用的光线,从而与所述显示面板90配合显示图像。
可以理解,所述背光模组10还包括导光板100、光源601、胶框700、光学膜片组800及反射片900。其中,所述胶框700为将所述背光模组10中的其他元件进行固定。所述光源601设置于所述导光板100的一侧。所述光源601用于出射光线。所述导光板100对所述光源601出射的所述光线进行光路的改变以及均匀化处理,然后将点光源或者线光源出射的所述所述光线处理为均匀出射的面光源。所述光学膜片组800与所述光源601相邻,并设置于所述导光板100的另一侧,可以为扩散片、增亮片等,用于针对所述导光板100出射的光线进一步作均匀化等处理。所述反射片900则与所述光源601相邻,并且设置于所述导光板100远离所述光学膜片组800的一侧,用于将自所述导光板100出射的所述光线反射回所述导光板100中,从而减小所述光线的损失,提高所述光线利用率。
进一步,请一并参阅图1、图2及图3,其中,图2为如图1所示背光模组中光源与导光板的立体图,图3为图1所示背光模组中光源与导光板的侧视图。所述光源601设置于所述导光板100一侧,用于沿所述导光板100的方向出射所述光线。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光源601为点光源。可以理解,所述显示装置1包括有多个点所述光源601。所述导光板100用于接收来自所述光源601所出射的所述光线,并且将所述光源601所出射的所述光线进行方向转换与均匀化处理。
具体地,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导光板100包括入光面101、与所述入光面101邻接的出光面103、及与所述出光面103相对的底面102。其中,所述入光面101正对所述光源601,所述光源601出射的所述光线则由所述入光面101进入所述导光板100,所述光线经过所述底面102反射,变成均匀的光线从所述出光面103以所述面光源的方式进行出射,以提供至显示面板90(图1)。进一步地,所述底面102包括多个网点11,因此,当所述光线自所述入光面101传导至所述底面102,所述网点11则用于提高所述光线的反射汇聚作用,以增加所述导光板100的聚光面积,提高所述背光模组10的光线利用率。
具体地,请参阅图4,图4为如图3所示导光板的俯视图。如图4所示,整体而言,所述导光板100的所述底面102上设置有多个结构相同的所述网点11,多个所述网点11呈矩阵排布均匀布置于所述底面102。所述多个呈矩阵排布的网点11能够进一步提高入射至所述底面102的所述光线的反射率以及均匀性。
请进一步参阅图5及图6,其中,图5为如图4所示导光板100中任意一个网点的侧面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为如图4所示导光板100中任意一个网点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可以理解,所述网点11沿着远离所述出光面103(图3)的方向凸出设置于所述底面102。其中,所述网点11包括凸起111及位于所述凸起111表面的凸出部112,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凸出部112包括第一凸出部113与第二凸出部114。
具体地,所述凸起111朝向远离所述出光面103(图3)的方向突出,所述凸起111的整体呈球台形状。
如图5所示,优选地,所述凸起111的中心轴线定义为HH';所述第一凸出部113及所述第二凸部114的所述中心轴线相互重合,定义为MM';本实施例中,所述中心轴线HH'与MM'相互重合并且均垂直于所述底面102。所述中心轴线MM'与HH'相互重合,确定了所述第一凸出部113和所述第二凸出部114及所述底面102的平行关系,提高所述导光板100出光的均匀度。
所述第一凸出部113与所述第二凸出部114均为条形围成的封闭圆环并且均具有弧形表面。所述第一凸出部113的半径小于所述第二凸出部114的半径,所述第一凸出部113与所述第二凸出部114相互平行并且间隔一预定距离。
可变更地,所述凸起111的形状还可以是圆锥形、圆台形或球缺,并不以此为限。所述第一凸出部113可以是条形围成的不规则封闭结构;所述凸起111表面上所设置的所述凸出部112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三个或者其他数量,并不以此为限。另外,所述第一凸出部113与所述第二凸出部114也可以相互邻接,换言之,所述第一凸出部113与所述第二凸出部114间隔的预定距离为零。
相较于现有技术,由于所述底面102设置有多个网点11,且所述网点11上设置有沿远离所述出光面103方向的所述凸起111与所述凸出部112,由此,提高了所述底面102上单位面积上的光线反射次数,从而提高了所述导光板100的反射效率及所述光线利用率,提高了所述导光板100出光的均匀度,由所述导光板100进而形成的所述背光模组10和所述显示装置1,能够提高所述显示装置1的显示品质。
请参阅图7,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的光源与导光板的俯视图。导光板200包括入光面201、出光面203(图未示)以及底面202,其中,所述入光面201用于入射光线,位于所述导光板200一侧,并与光源602相对设置,所述底面202与所述入光面201邻接,所述出光面203(图未示)与所述底面202相对设置,所述底面202上设置有多个网点20,所述网点20矩阵排布均匀布置于所述底面202上。所述网点20包括凸起210及凸出部220,所述凸起210为朝向远离所述出光面203(图未示)的方向突出的球缺,所述凸出部220设置于所述凸起210的表面。所述凸起210邻近所述底面102的部分为所述凸起210的底部,所述凸起210远离所述底面102的部分为所述凸起210的顶部。所述凸起210的中心轴线定义为KK',所述凸出部220的中心轴线定义为PP',本实施例中,所述中心轴线KK'与PP'相互重合并且均垂直于所述底面202。所述中心轴线KK'与PP'相互重合,确定了所述凸出部220和所述底面202的平行关系,提高所述导光板200出光的均匀度。
按照与所述入光面201距离不同,将所述底面102分为面积相同的三部分,分别为第一部分270、第二部分280和第三部分290。所述第一部分270距离所述入光面201的距离最近,所述第三部分290距离所述入光面201的距离最远。
具体地,每一部分中的所述网点20结构都是相同的,所述第一部分270中所述网点为21,所述第二部分280中所述网点为22,所述第三部分290中所述网点为23。将所述底面102上的所述网点20按照与所述入光面201的距离不同分成三类,方便后续讨论距离与具体所述网点20结构的关系。
所述网点21、22及23分别是所述第一部分270、所述第二部分280及所述第三部分290中任意一个网点。所述网点21、22及23的结构有区别。所述网点21包括凸起211和设置于所述凸起211表面的凸出部212。所述网点22包括凸起221和设置于所述凸起221表面的凸出部222。所述网点23包括凸起231和设置于所述凸起231表面的凸出部232。
具体地,所述凸起211、221及231形状为球缺,并朝向远离所述出光面203(图未示)的方向凸出。所述凸起211、221及231增加了所述导光板200的反射面积,提高了所述导光板200中光线的反射效率及所述光线利用率。
所述网点21的所述凸出部212是由条形围成的一个封闭圆环。所述凸出部212位于所述凸起221的表面。所述凸出部212更进一步地增加了所述网点21的反射面积,提高了所述网点21中光线的反射效率及所述光线利用率。
所述网点22的所述凸出部222为两个封闭圆环。所述凸出部222包括第一凸出部223及第二凸出部224。所述第一凸出部223及所述第二凸出部224分别是由条形围成的一个封闭圆环。所述第一凸出部223与所述第二凸出部224的半径不同,其中,所述凸出部223的半径较小,所述凸出部224的半径较大。所述凸出部223及224按照半径从小到大的顺序,从所述凸起221的所述顶部到所述底部依此排列在其表面上,且所述凸出部223、224之间有间隔。
所述网点22与所述网点21相比,所述网点22的所述凸出部222为两个封闭圆环,所述凸出部222增加了所述网点22的所述光线反射面积,使所述入射光能够在所述网点22中相对于所述网点21反射及散射次数更多,提高了聚光能力,能更大限度的利用所述光线。
可以理解,所述第二部分280中的每个所述网点22的反射面积要比所述第一部分270中每个所述网点21的反射面积大。所以,在所述第一部分270与所述第二部分280具有相同入射光线的情况下,所述第二部分280的出光亮度要比所述第一部分270强。实际上所述第一部分270与所述第二部分280属于同一所述底面202,具有同一个入射所述光源602,所述光源602距离所述第一部分270比较近,距离所述第二部分280比较远,所以所述第一部分270的光照度比所述第二部分280的光照度大,而所述第二部分280的反射面积比所述第一部分270大,在入射光强不高的情况下,提高所述光线的反射及散射效果,提高了出光均匀度,以使所述底面102整体上看出光更均匀。
同理,所述网点23的所述凸出部232为三个封闭圆环,所述凸出部232包括第一凸出部233、第二凸出部234及第三凸出部235。所述第一凸出部233、所述第二凸出部234及所述第三凸出部235均是由条形围成的封闭圆环。所述凸出部233、234及235的半径不同,其中,所述凸出部233的半径最小,所述凸出部235的半径最大。所述凸出部233-235按照半径从小到大的顺序,从所述凸起231的所述顶部到所述底部依此排列在其表面上,且顶部到底部凸出部233-235之间有间隔。顶部到底部凸出部233-235更进一步地增加了网点23的反射面积,提高了所述网点23的聚光能力,提高了所述网点23中光线的所述反射效率及所述光线利用率。
所述网点23与所述网点22及所述网点21相比,所述网点21的所述凸出部212只有一个圆环,所述网点22的所述凸出部222包括两个圆环,所述网点23的所述凸出部232包含三个圆环,使入射光能够在所述网点23中相对于所述网点22及21反射及散射次数更多,相比之下,聚光能力最强,能最大限度的利用所述光线。
可以理解,所述第三部分290中的每个所述网点23的反射面积要比所述第二部分280每个所述网点22及所述第一部分270中每个所述网点21的反射面积大。所以,在所述第一部分270与所述第二部分280及所述第三部分290在具有相同所述入射光的情况下,所述第三部分290的所述出光亮度最强,所述第一部分270的所述出光亮度最弱。实际上所述第一部分270与所述第二部分280及所述第三部分290属于同一所述底面202,具有同一个入射所述光源602,所述光源602距离所述第一部分270最近,距离所述第三部分290最远,所以所述第一部分270的光照度最大,所述第三部分290的光照度最小,而所述第三部分290的反射面积最大,反射及散射效果最强,所述凸出部220的差异设计的提高了所述导光板200出光均匀度,考虑到所述网点20的所述凸起210及所述凸出部220的存在,所述导光板200的所述反射面积有所增加,提高了反射效率与光线利用率,使所述导光板200整体上看出光亮度更高更均匀。
即沿着远离所述入光面201的方向,所述网点20设置的所述凸出部220数量逐渐增多,所述底面202的反射面积逐渐增加,所述光线经过反射及折射的次数越多,所述底面202的聚光能力越强。提高了所述导光板200的出射光亮度,提升所述出射光线均匀性。
可变更地,例如:所述凸起210的形状也可以是圆锥形、圆台形或球台,并不以此为限。所述凸出部220可以是条形围成的不规则的封闭结构;所述凸出部220数量可以是其他数量。另外,所述网点20的所述凸出部220可以是几个封闭结构相互邻接组成的形状,换言之,所述凸出部220包括的几个封闭机构间隔的预定距离为零。
请参阅图8,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的光源与导光板的俯视图。导光板300包括入光面301、出光面303(图未示)以及底面302,其中,所述入光面301用于入射光线,位于所述导光板300一侧,并与光源603相对设置,所述底面302与所述入光面301邻接,所述出光面303(图未示)与所述底面302相对设置;所述底面302上设置有多个网点30,所述网点30矩阵排布均匀布置于所述底面302上。所述网点30包括凸起310及凸出部320,所述凸起310为朝向远离所述出光面303(图未示)的方向突出的球缺,所述凸出部320设置于所述凸起310的表面。所述凸起310的中心轴线定义为QQ',所述凸出部320的所述中心轴线定义为RR',本实施例中,所述中心轴线QQ'与RR'相互重合并且均垂直于所述底面302。所述中心轴线QQ'与RR'相互重合,确定了所述凸出部320和所述底面302的平行关系,提高所述导光板300出光的均匀度。
按照与所述入光面301距离不同,将所述底面102分为面积相同的三部分,分别为第一部分370、第二部分380和第三部分390。所述第一部分370距离所述入光面301的距离最近,所述第三部分390距离所述入光面301的距离最远。
具体地,每一部分中的网点30结构都是相同的,所述第一部分370中的所述网点为31,所述第二部分380中的所述网点为32,所述第三部分390中的所述网点为33。将所述底面302上的所述网点30按照与所述入光面301的距离不同分成三类,方便后续讨论距离与具体所述网点30结构的关系。
所述网点31、32及33分别是所述第一部分370、所述第二部分380及所述第三部分390中任意一个网点。所述网点31、32及33的结构有区别。所述网点31包括凸起311和设置于所述凸起311表面的凸出部312。所述网点32包括凸起321和设置于所述凸起321表面的凸出部322。所述网点33包括凸起331和设置于所述凸起331表面的凸出部332。
具体地,所述凸起311、321及331形状为球缺,并朝向远离所述出光面303(图未示)的方向凸出。所述凸起311、321及331增加了所述导光板300的反射面积,提高了所述导光板300中光线的反射效率及光线利用率。
所述凸出部320是由条形环绕于所述凸起310表面并形成螺旋结构。不同的是,所述凸出部312与所述凸起311的接触面积最小,所述网点31的反射面积最小,所述凸出部332与所述凸起331的接触面积最大,所述网点33的所述反射面积最大。入射光能够在所述网点33中相对于所述网点32及31反射及散射次数更多,能最大限度的利用所述光线。
可以理解,所述第三部分390中的每个所述网点33的反射面积要比所述第二部分380每个所述网点32及所述第一部分370中每个所述网点31的反射面积大。所以,在所述第一部分370与所述第二部分380及所述第三部分390在具有相同入射光的情况下,所述第三部分390的出光亮度最强,所述第一部分370的所述出光亮度最弱。实际上所述第一部分370与所述第二部分380及所述第三部分390属于同一所述底面302,具有同一个所述光源603,所述光源603距离所述第一部分370最近,距离所述第三部分390最远,所以所述第一部分370的光照度最大,所述第三部分390的所述光照度最小,而所述第三部分390的所述反射面积最大,反射及散射效果最强,所述凸出部320的差异设计的提高了所述导光板300出光均匀度,考虑到所述网点30的所述凸起310及所述凸出部320的存在,所述导光板300的所述反射面积有所增加,提高了所述反射效率与所述光线利用率,使所述导光板300整体上看出光亮度更高更均匀。
对应距离所述入光面301距离不同所述网点30,所述凸起310与所述凸出部320的所述接触面积不同,且所述网点30与所述入光面301的距离越大,所述凸起310与所述凸出部320的所述接触面积越大。沿着远离所述光源603的方向,所述导光板300的所述反射面积逐渐增加,聚光能力逐渐提高,并提高了所述导光板300的出射光亮度,提升出射光线均匀性。
可变更地,例如:所述凸起310的形状也可以是圆锥形、圆台形或球台。距离所述入光面301较近的所述网点31,所述凸起311与所述凸出部312的接触面积可以更小;距离所述入光面301较远的所述网点33,所述凸起331与所述凸出部332的接触面积可以更大。另外,所述凸起310的形状也可以是圆锥形、圆台形或球台。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导光板,其包括:
入光面,用于接收入射光线;
出光面,所述出光面与所述入光面相邻,用于出射光线;及
底面,所述底面与所述入光面相对设置且用于反射所述入射光线至所述出光面,其中,所述底面包括多个网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点包括:
凸起,朝向远离所述出光面的方向突出;及
至少一个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为设置于所述凸起表面的条形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的形状为圆锥形、圆台形、球缺或球台。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的凸出部具有弧形表面并围成封闭的环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对应距离所述入光面距离不同的至少两个所述网点,所述凸出部的数量不同,且所述网点与所述入光面的距离越大,所述凸出部的数量越多。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的形状为球台,所述凸起表面设置有两个所述凸出部,所述两个凸出部均为圆环且半径不同,所述两个凸出部相互平行并具有间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与所述两个凸出部的中心轴线相互重合且均垂直于所述底面。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的凸出部环绕于所述凸起表面并形成螺旋结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对应距离所述入光面距离不同的至少两个所述网点,所述凸起与所述凸出部的接触面积不同,且所述网点与所述入光面的距离越大,所述凸起与所述凸出部的接触面积越大。
9.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光源与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导光板,所述光源的出射光由所述入光面进入所述导光板,经过所述底面处理后,从所述出光面进行出射。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与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用于为所述显示面板提供图像显示所需的光线。
CN201720596022.8U 2017-05-25 2017-05-25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0081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596022.8U CN207008102U (zh) 2017-05-25 2017-05-25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596022.8U CN207008102U (zh) 2017-05-25 2017-05-25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008102U true CN207008102U (zh) 2018-02-13

Family

ID=614447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596022.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008102U (zh) 2017-05-25 2017-05-25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008102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36669A (zh) * 2021-12-22 2022-03-25 东莞市现代精工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网点结构以及导光板
CN117761826A (zh) * 2024-01-22 2024-03-26 广东健硕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导光板及导光板网点加工工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36669A (zh) * 2021-12-22 2022-03-25 东莞市现代精工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网点结构以及导光板
CN117761826A (zh) * 2024-01-22 2024-03-26 广东健硕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导光板及导光板网点加工工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72481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3277739B (zh) 一种光学透镜
CN112889105B (zh) 一种补光模组、显示屏、显示装置及终端
CN108490685B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1858566B (zh) 用于背光源组件中的光源反射器及其背光源组件
US20130294108A1 (en) Optical film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CN202303188U (zh) Led光源的透镜结构及其应用的led封装体
US20170276863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10231856A1 (en) Optical Collimation Assembly,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1520522B (zh) 一体化增亮扩散片
CN102767751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包括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
CN108873129A (zh) 反射片、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CN101165515A (zh) 导光板及具有该导光板的背光模块
CN105759490A (zh) 一种增光膜、显示模组及显示设备
CN104180241A (zh) 背光模块
CN107850806A (zh) 侧光型背光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8167683B (zh) 复合扩散板及超薄直下式背光模组
CN207008102U (zh)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2494798U (zh)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4820257A (zh) 一种导光板、背光源和显示装置
CN101701693B (zh) 发光装置
CN104763919B (zh) 光源模块
CN201159778Y (zh) 导光板及具有该导光板的侧光式背光模块
CN201562056U (zh) 一种增光片
CN104776344B (zh) Led灯条、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213

Termination date: 2020052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