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962218U - 插头 - Google Patents

插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962218U
CN206962218U CN201720840090.4U CN201720840090U CN206962218U CN 206962218 U CN206962218 U CN 206962218U CN 201720840090 U CN201720840090 U CN 201720840090U CN 206962218 U CN206962218 U CN 2069622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ert
connecting plate
conducting strip
housing
connect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84009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均源
刘芝庭
王建祥
叶万青
金建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nzhou All Sourc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nzhou All Sour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nzhou All Sourc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nzhou All Sour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84009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9622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9622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9622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插头,包括壳体、第一插接片和第二插接片,所述第一插接片和第二插接片与壳体构成转动配合,壳体内设置有电连接组件,所述第一插接片和第二插接片分别通过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与壳体连接,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与壳体构成转动配合,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周面上设置有防止第一插接片脱出壳体的第一限位片,第二连接部的外周面上设置有防止第二插接片脱出壳体的第二限位片,所述第一限位片和第二限位片的相对面上设置有相互啮合的锯齿结构,第一插接片和第二插接片通过锯齿结构联动设置。采用上述结构,提供了一种即可避免第一插接片和第二插接片随意转动,又能在两相和三相之间相互转换的插头。

Description

插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插头。
背景技术
目前,插头又叫电源插头,国内的电源插头大致可以分为二相插头和三相插头,电源插头的用途很广泛,大大小小的行业都可能需要电源插头,电源插头遍及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最常见的两个行业是:一、家用电器:和我们生活最贴近的就是家用电器上的电源插头了,电视机、电冰箱、电风扇、空调等等都需要使用而且必须使用电源插头;二、通讯领域:平常我们的各种通讯领域也会使用到电源插头,如电话,电线接收塔,航空设备等等;工厂里面使用的各种生产设备等等都需要电源插头,总之:“哪里需要电,哪里就有电源插头”,但是日常生活中插座的二相和三相插口不平均,在有些场合二相或者三相不够用,造成了不便。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中国专利CN2015209869614中公开了一种转换插头,包括插头本体,所述插头本体一侧设有可折叠的接地线用的第一导电插片以及位于第一导电插片一侧的两个可旋转的第二导电插片,插头本体上还设有收容第一导电插片的凹槽,第一导电插片在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范围内折叠运动,当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导电插片延伸方向与第二导电插片延伸方向相同;当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导电插片折叠埋入凹槽内。上述结构中,并没有说明第二导电插片与插头本体是如何连接的,内部的接线结构也没有指出,本技术领域的人员并不知道如何实现,且当电器的功率较小时,虽然也采用三相插头,但是其中接地的那个插片并没有实际意义,可取消,而且三个插片的插头体积较大,增加生产成本,不方便携带。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即可避免第一插接片和第二插接片随意转动,又能在两相和三相之间相互转换的插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插头,包括壳体、第一插接片和第二插接片,所述第一插接片和第二插接片与壳体构成转动配合,壳体内设置有电连接组件,所述第一插接片和第二插接片分别通过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与壳体连接,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与壳体构成转动配合,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周面上设置有防止第一插接片脱出壳体的第一限位片,第二连接部的外周面上设置有防止第二插接片脱出壳体的第二限位片,所述第一限位片和第二限位片的相对面上设置有相互啮合的锯齿结构,第一插接片和第二插接片通过锯齿结构联动设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插接片与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第二插接片与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第一插接片和第二插接片为可旋转的结构,可以进行两相与三相的相互转换,第一限位片和第二限位片的设置是为了防止第一插接片和第二插接片从壳体中掉出,且第一插接片和第二插接片是通过锯齿结构联动设置,即只需转动一个插片,另一个插片也会跟着转动,保障第一插接片和第二插接片的转动方向相反,但是转动的角度一样,方便插入插座,最大限度的利用插座,使插头适应于各种插座,提高插座利用率,使用方便,操作简单。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插接片的一端穿出第一连接部置于壳体内形成第一接触端,第二插接片的一端穿出第二连接部置于壳体内形成第二接触端,所述第一接触端和第二接触端分别与电连接组件中的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抵触并导通。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导电片的一端与第一接触端连接,另一端与导线连接,第二导电片的一端与第二接触端连接,另一端与导线连接,第一接触端凸起设置在第一连接部的端面上,方便与第一导电片抵接,第二接触端凸起设置在第二连接部的端面上,方便与第二导电片抵接,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由绝缘的材料制成,避免影响第一插接片、第二插接片与导线的导通,结构简单,且第一插接片和第二插接片的转动并不会影响第一接触端与第一导电片、第二接触端与第二导电片的抵接,结构简单稳定,方便安装和加工,延长使用寿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成弯曲设置,壳体内与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对应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第一接线柱和第二接线柱,所述第一导电片的一端与第一接触端抵接,另一端与第一接线柱套接,第二导电片的一端与第二接触端抵接,另一端与第二接线柱套接,所述第一接线柱的对应两侧设置有与第一导电片的端部侧边配合防止第一导电片转动的第一限位块,第二接线柱的对应两侧设置有与第二导电片的端部侧边配合防止第二导电片转动的第二限位块。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可以是成U型、W型或S型等,使得第一导电片的两端和第二导电片的两端均具有一定的弹性,使得第一导电片和第一接触端抵接的更紧密,第二导电片和第二接触端抵接的更紧密,第一导电片与第一接线柱套接、第二导电片与第二接线柱套接是为了避免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发生偏移,起到限位的作用,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的作用也是限位作用,特别是第一插接片和第二插接片转动时,由于摩擦力的作用,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会被带着转动,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的设置就可以防止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转动,避免破坏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与导线的连接,使各个连接处的结构更稳定,延长使用寿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壳体上与第一插接片和第二插接片所在的面相邻的侧面上设置有出线孔,壳体远离第一插接片和第二插接片的背部上设置有穿线孔。
上述技术方案中,如果出线孔设置在壳体远离第一插接片和第二插接片的背面,当插头较小时,使用者不易将插头拔下,只能抓着导线将插头往外拉,这样就容易破坏导线与插头的连接,影响使用寿命,所以本设计方案中将出线孔设置在壳体的侧边,然后背面设置穿线孔,穿线孔上连接有拉绳,拔插头时,方便使用者拉拽,避免弄伤手,结构简单,连接牢固,延长使用寿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限位片远离锯齿结构的一侧随着第一插接片的转动与壳体内壁构成转动抵触配合,第二限位片远离锯齿结构的一侧随着第二插接片的转动与壳体内壁构成转动抵触配合。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限位片的一侧两端和第二限位片的一侧两端分别与壳体的内壁抵接,第一限位片的一侧两端分别对应第一插接片位于两相和三相的两个位置,第二限位片的一侧两端分别对应第二插接片位于两相和三相的两个位置,避免第一插接片和第二插接片转动的角度不够或转动的角度过大,转动角度精准,使插头更容易插入插座,结构简单,加工方便,方便插头两相到三相的转换,提高转换效率。
采用上述方案,第一插接片和第二插接片的转动设置实现了两相到三相的转换,锯齿结构的设置使得第一插接片和第二插接片联动设置,实现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且转动相同的角度的功能,切换方便,结构简单,加工方便,使用寿命长,大大提高了插座的利用率,实用性更强。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外观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内部结构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结构剖视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内部结构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如图1-5所示,一种插头,包括壳体1、第一插接片2和第二插接片3,所述第一插接片2和第二插接片3与壳体1构成转动配合,壳体1内设置有电连接组件4,所述第一插接片2和第二插接片3分别通过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31与壳体1连接,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31与壳体1构成转动配合,所述第一连接部21的外周面上设置有防止第一插接片2脱出壳体1的第一限位片22,第二连接部31的外周面上设置有防止第二插接片3脱出壳体1的第二限位片32,所述第一限位片22和第二限位片32的相对面上设置有相互啮合的锯齿结构221、321,第一插接片2和第二插接片3通过锯齿结构221、321联动设置。第一插接片2与第一连接部21固定连接,第二插接片3与第二连接部31固定连接,第一插接片2和第二插接片3为可旋转的结构,可以进行两相与三相的相互转换,第一限位片22和第二限位片32的设置是为了防止第一插接片2和第二插接片3从壳体1中掉出,且第一插接片2和第二插接片3是通过锯齿结构221、321联动设置,即只需转动一个插片,另一个插片也会跟着转动,保障第一插接片2和第二插接片3的转动方向相反,但是转动的角度一样,方便插入插座,最大限度的利用插座,使插头适应于各种插座,提高插座利用率,使用方便,操作简单。
上述第一插接片2的一端穿出第一连接部21置于壳体1内形成第一接触端23,第二插接片3的一端穿出第二连接部31置于壳体1内形成第二接触端33,所述第一接触端23和第二接触端33分别与电连接组件4中的第一导电片41和第二导电片42抵触并导通。第一导电片41的一端与第一接触端23连接,另一端与导线连接,第二导电片42的一端与第二接触端33连接,另一端与导线连接,第一接触端23凸起设置在第一连接部21的端面上,方便与第一导电片41抵接,第二接触端33凸起设置在第二连接部31的端面上,方便与第二导电片42抵接,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31由绝缘的材料制成,避免影响第一插接片2、第二插接片3与导线的导通,结构简单,且第一插接片2和第二插接片3的转动并不会影响第一接触端23与第一导电片41、第二接触端33与第二导电片42的抵接,结构简单稳定,方便安装和加工,延长使用寿命。
上述第一导电片41和第二导电片42成弯曲设置,壳体1内与第一导电片41和第二导电片42对应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第一接线柱11和第二接线柱12,所述第一导电片41的一端与第一接触端23抵接,另一端与第一接线柱11套接,第二导电片42的一端与第二接触端33抵接,另一端与第二接线柱12套接,所述第一接线柱11的对应两侧设置有与第一导电片41的端部侧边配合防止第一导电片41转动的第一限位块13,第二接线柱12的对应两侧设置有与第二导电片42的端部侧边配合防止第二导电片42转动的第二限位块14。优选的第一导电片41和第二导电片42可以是成U型、W型或S型等,使得第一导电片41的两端和第二导电片42的两端均具有一定的弹性,使得第一导电片41和第一接触端23抵接的更紧密,第二导电片42和第二接触端33抵接的更紧密,第一导电片41与第一接线柱11套接、第二导电片42与第二接线柱12套接是为了避免第一导电片41和第二导电片42发生偏移,起到限位的作用,第一限位块13和第二限位块14的作用也是限位作用,特别是第一插接片2和第二插接片3转动时,由于摩擦力的作用,第一导电片41和第二导电片42会被带着转动,第一限位块13和第二限位块14的设置就可以防止第一导电片41和第二导电片42转动,避免破坏第一导电片41和第二导电片42与导线的连接,使各个连接处的结构更稳定,延长使用寿命。
上述壳体1上与第一插接片2和第二插接片3所在的面相邻的侧面上设置有出线孔15,壳体1远离第一插接片2和第二插接片3的背部上设置有穿线孔16。如果出线孔15设置在壳体1远离第一插接片2和第二插接片3的背面,当插头较小时,使用者不易将插头拔下,只能抓着导线将插头往外拉,这样就容易破坏导线与插头的连接,影响使用寿命,所以本设计方案中将出线孔15设置在壳体1的侧边,然后背面设置穿线孔16,穿线孔16上连接有拉绳,拔插头时,方便使用者拉拽,避免弄伤手,结构简单,连接牢固,延长使用寿命。
上述第一限位片22远离锯齿结构221的一侧222随着第一插接片2的转动与壳体1内壁构成转动抵触配合,第二限位片32远离锯齿结构321的一侧322随着第二插接片3的转动与壳体1内壁构成转动抵触配合。第一限位片22的一侧222两端和第二限位片32的一侧322两端分别与壳体1的内壁抵接,第一限位片22的一侧222两端分别对应第一插接片2位于两相和三相的两个位置,第二限位片32的一侧322两端分别对应第二插接片3位于两相和三相的两个位置,避免第一插接片2和第二插接片3转动的角度不够或转动的角度过大,转动角度精准,使插头更容易插入插座,结构简单,加工方便,方便插头两相到三相的转换,提高转换效率。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可以采用其他多种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或者凡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结构和思路,做简单变化或更改的,都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5)

1.一种插头,包括壳体、第一插接片和第二插接片,所述第一插接片和第二插接片与壳体构成转动配合,壳体内设置有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片和第二插接片分别通过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与壳体连接,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与壳体构成转动配合,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周面上设置有防止第一插接片脱出壳体的第一限位片,第二连接部的外周面上设置有防止第二插接片脱出壳体的第二限位片,所述第一限位片和第二限位片的相对面上设置有相互啮合的锯齿结构,第一插接片和第二插接片通过锯齿结构联动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片的一端穿出第一连接部置于壳体内形成第一接触端,第二插接片的一端穿出第二连接部置于壳体内形成第二接触端,所述第一接触端和第二接触端分别与电连接组件中的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抵触并导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成弯曲设置,壳体内与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对应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第一接线柱和第二接线柱,所述第一导电片的一端与第一接触端抵接,另一端与第一接线柱套接,第二导电片的一端与第二接触端抵接,另一端与第二接线柱套接,所述第一接线柱的对应两侧设置有与第一导电片的端部侧边配合防止第一导电片转动的第一限位块,第二接线柱的对应两侧设置有与第二导电片的端部侧边配合防止第二导电片转动的第二限位块。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与第一插接片和第二插接片所在的面相邻的侧面上设置有出线孔,壳体远离第一插接片和第二插接片的背部上设置有穿线孔。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片远离锯齿结构的一侧随着第一插接片的转动与壳体内壁构成转动抵触配合,第二限位片远离锯齿结构的一侧随着第二插接片的转动与壳体内壁构成转动抵触配合。
CN201720840090.4U 2017-07-12 2017-07-12 插头 Active CN2069622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840090.4U CN206962218U (zh) 2017-07-12 2017-07-12 插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840090.4U CN206962218U (zh) 2017-07-12 2017-07-12 插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962218U true CN206962218U (zh) 2018-02-02

Family

ID=613828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840090.4U Active CN206962218U (zh) 2017-07-12 2017-07-12 插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96221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83782A (zh) * 2019-11-13 2020-02-11 徐州乾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移动的多功能氢能充电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83782A (zh) * 2019-11-13 2020-02-11 徐州乾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移动的多功能氢能充电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24419B (zh)
CN206962218U (zh) 插头
CN101521342B (zh) 便捷转换式插头
KR200387542Y1 (ko) 수평 접속 멀티콘센트
CN201674087U (zh) 一种旋转变换插头
CN201174485Y (zh) 带倒相机构的工业用插头
CN204927736U (zh) 电源线插头结构及空调器
CA2481608A1 (en) Rotatable plug assembly including an extra outlet
CN210379650U (zh) 导轨双联插座
CN206574900U (zh) 提高直流系统监测用电流互感器更换效率的直插式接头
CN208186723U (zh) 压线夹及空调器
CN202352964U (zh) 一种单相通用电源插头
CN205429356U (zh) 转换插头
CN205069998U (zh) 一种开关插座
CN2802793Y (zh) 一种电源插座的导电端子
CN201199602Y (zh) 开关灯座
CN204809591U (zh) 可旋转隐藏插头的电源转接器
CN104979729B (zh) 可旋转隐藏插头的电源转接器
CN215336956U (zh) 一种可调角度的空调伴侣
US20020177339A1 (en) Multi-direction insertion socket with conductor structure
CN215299726U (zh) 一种空调用电源插头
CN213089615U (zh) 一种灯具免接线的吊扇灯
CN219739808U (zh) 一种电器设备之间的过线装置及新风空调
CN206992442U (zh) 一种可多相转换的插头
CN207422485U (zh) 空调室外机电器元件安装结构及空调室外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