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959260U - 冷却室 - Google Patents
冷却室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959260U CN206959260U CN201720681515.1U CN201720681515U CN206959260U CN 206959260 U CN206959260 U CN 206959260U CN 201720681515 U CN201720681515 U CN 201720681515U CN 206959260 U CN206959260 U CN 20695926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oling
- air
- cooling chamber
- velocity transducer
- air velocit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冷却室。该冷却室包括:本体,其中,本体上设置有通孔,本体内具有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内设置有冷却通道和储存空间,冷却通道通过通孔与本体的外界连通;风速传感器,其中,风速传感器设置在通孔处;冷却机组,其中,冷却机组的出风口与冷却通道连通,冷却机组用于根据风速传感器的检测数据向冷却通道送风,以便通过冷却通道对储存空间进行冷却。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冷却机组风量输出与实际需求同步性差以及风机转速控制稳定性差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服务器机柜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冷却室。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模块化数据中心内设置有机柜、配电单元、空调、水分配单元等。其中,服务器设置在机柜内,通过空调来对机柜进行降温,以使服务器能在良好的环境下运行。现有模块化数据中心内对机柜进行冷却降温时,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对机柜温度进行检测。
第一种,如图1所示,采用温度传感器对机柜温度进行检测。具体地,在每个空调的送风处和回风处分别安装送风温度传感器5和回风温度传感器6,以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空调的送风温度和回风温度。通过检测空调的送风温度和回风温度,计算空调的送回风温差,并把检测到的温差值与预设的温差值进行比较,如果检测的温差值大于预设的温差值,则增大空调风机运行转速;如果检测的温差值小于预设的温差值,则减小空调风机运行转速。
通过上述方式对机柜进行降温冷却时,存在的不足有:
(1)送回风温差大的空调,其循环风量加大,气流循环空间更广,承担的机柜服务器数量和热负载更多,进而很容易达到制冷能力上限,出现送风温度升高的现象;而对于温差小的空调,风量较小,循环空间小,承担的热负荷变小,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制冷作用。
(2)温度传感器检测温度值时存在局限性,造成温度控制不准确。
(3)存在服务器因风量不足造成过热的风险。
第二种,如图2至图4所示,在模块化数据中心内设置压差传感器7,压差传感器7具有第一气流管7a和第二气流管7b。具体地,在图2和图 3中,将第二气流管7b的开口设置在冷却通道3的靠近顶板的位置处,将第一气流管7a设置在模块化数据中心外部,通过该压差传感器7检测冷却通道3与模块化数据中心外部的压差。而在图4中,是每个空调对应一个压差传感器7,压差传感器7的第二气流管7b开口设置在空调风机的出风口位置,第一气流管7a开口设置在空调回风口处,通过压差传感器7 检测空调的送回风压差。通过图2至图4中压差传感器检测到的压差值控制空调风机转速,以使检测到的压差值接近或等于设定的压差值。
通过上述方式对机柜进行降温冷却时,存在的不足有:
(1)压差传感器量程普遍较大,精度较低。
(2)压差传感器上由于安装有气流管,使得压差传感器反馈速度较慢。
(3)通过图2和图3所示方式进行检测时,由于压差变化幅度较小,加上压差传感器的检测精度低,从而无法给空调提供分辨率较高的控制信号,进而造成空调风机转速波动过大,控制不稳定。
(4)通过图4所示方式进行检测时,由于检测的是空调送回风压差,并非冷却通道相对模块化数据中心外的压差,因此无法准确获取冷却通道相对模块化数据中心外的压差的真实情况。并且在服务器负载发生变动时,空调不能很好地根据服务器负载的变化做出较好的风量调节,造成空调送风量与服务器风量需求不匹配。
针对上述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室,以至少解决现有冷却机组风量输出与实际需求同步性差以及风机转速控制稳定性差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冷却室,包括:本体,其中,本体上设置有通孔,本体内具有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内设置有冷却通道和储存空间,冷却通道通过通孔与本体的外界连通;风速传感器,其中,风速传感器设置在通孔处;冷却机组,其中,冷却机组的出风口与冷却通道连通,冷却机组用于根据风速传感器的检测数据向冷却通道送风,以便通过冷却通道对储存空间进行冷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本体上设置通孔,通过通孔连通冷却通道和本体外界,并在通孔上安装风速传感器,通过风速传感器检测通孔处的气流流速和气流方向,风速传感器检测到的数据作为控制信号传递给冷却机组,冷却机组根据该控制信号控制和调节风机转速,以使风速传感器检测的数值恒定在某一设定范围内。如此可以实现冷却机组风机送风量和服务器所需风量的同步调节,做到运行安全和系统节能的最佳平衡。同时,对于运维人员来说,在服务器负载发生变动时,不需要对控制参数进行多次设定,提高运维管理效率。此安装方式简单可靠,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现有技术的一种采用温度传感器的冷却室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现有技术的一种采用压差传感器的冷却室的俯视图;
图3是图2中冷却室的主视图;
图4是根据现有技术的一种采用压差传感器的冷却室的又一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冷却室的实施例一的俯视图;
图6是图5中冷却室的主视图;
图7是图5中冷却室的左视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冷却室的实施例二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冷却室的冷却机组风量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冷却室的冷却机组风量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冷却室的冷却机组风量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2是热膜风速传感器反馈的风速值与风机转速的关系图;
图13是热线风速传感器反馈的风速值与风机转速的关系图;
图14是服务器带载测试中关键参数的变化曲线。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空调;2、机柜;3、冷却通道;4、服务器机室;5、送风温度传感器;6、回风温度传感器;7、压差传感器;7a、第一气流管;7b、第二气流管;
10、本体;101、框架;102、门;103、顶板;104、底板;11、冷却通道;12、储存空间;13、通孔;20、风速传感器;30、冷却机组;40、机柜;50、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冷却室的基础结构描述如下: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室,如图5至图7所示,该冷却室包括:本体10、风速传感器20以及冷却机组30。其中,在本体10 上设置有通孔13,本体10内具有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内设置有冷却通道 11和储存空间12,储存空间12可以用来放置物品。冷却通道11通过通孔13与本体10的外界连通,冷却机组30的出风口与冷却通道11连通,冷却机组30将冷风送入冷却通道11内,并通过冷却通道11对储存空间 12进行降温。在本实施例中,该冷却室具体为一个模块化数据中心,储存空间12内用于放置服务器。
具体的,该冷却室还包括多个机柜40,多个机柜40设置在容纳空间内,多个机柜40形成储存空间12,可将服务器设置在多个机柜40中。容纳空间内的除去多个机柜40以外的空间形成冷却通道11。在本实施例中,冷却通道11与机柜40连通,以将冷风送入机柜40中,机柜40中服务器产生的热量通过服务器自带的风机从机柜40排出至本体10外侧。当然,在本实施例中储存空间12并不局限于机柜40,还可以为存储室、箱体等其它结构。并且,在本实施例中,通孔13也可以设置在机柜40上以连通冷却通道11和本体10外部。
冷却通道11可以为一条直线通道,也可为弯折通道,也可以由主通道和与主通道连通的多个分支通道构成。并且,机柜40可以设置为一排或两排,例如,机柜40设置为一排,冷却通道11可以与机柜40并排设置;机柜40设置为两排,冷却通道11可以设置在两排机柜40之间。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冷却室包括两排机柜40,两排机柜40 分别位于冷却通道11的两侧。通过一条冷却通道11对两排机柜40进行降温可以在保证服务器稳定运行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整体冷却室的占用面积。
机柜40可以与本体10设置为一体结构,也可以可拆卸地设置在本体 10上。在本实施例中,机柜40可拆卸地设置在本体10上,如此能够根据服务器的数量调整机柜40数量,便于工作人员进行安装和拆卸。
在本实施例中,该本体10具体包括:框架101、门102、顶板103以及底板104。框架101作为整体支撑,顶板103设置在框架101的上方,底板104设置在框架101下方。底板104、顶板103、门102以及框架101 之间形成容纳空间,机柜40以及冷却机组30均设置在该容纳空间内,冷却通道11是由两排机柜40、顶板103、底板104以及两端的门102共同形成。通孔13可以设置在顶板103上、也可以设置在机柜40上、也可以设置在冷却通道11两端的门102上,只要能使冷却通道11与本体10外界连通即可。
具体地,该顶板103由多个转板构成,每个转板可转动地设置在框架 101上方,每个转板具有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当转板位于关闭位置时,多个转板共同位于水平位置,此时顶板103封闭。当需要对室内进行通风或内部发生火灾时,可将转板位于打开位置,以便于灭火设备从上方对室内进行灭火。
本实施例的要点在于冷却室内设置风速传感器20,通过风速传感器20检测的数据来控制冷却机组30的风机转速,以满足冷却室内服务器的送风要求。具体地:
风速传感器20设置在通孔13处,通过风速传感器20检测通孔13处的风速数据。具体地,可检测通孔13处的气流流向和流速,通过该气流流向和流速来控制冷却机组30的风机转速,以保证储存空间12内的服务器能够在正常环境下运行,避免服务器温度过高或过低。
本实施例提供的冷却室,通过风速传感器20检测通孔13处的气流流向和流速,冷却机组30通过风速传感器20检测到的数据来对其风机转速大小进行调节,冷却机组30在调节后将风送入冷却通道11内,以改变冷却通道11内的气流静压压力大小,进而可以调节冷却通道11内以及通孔 13处的气流流向和流速,使冷却通道11内以及通孔13处的气流流向和流速维持在某一预设范围内。如此可实现冷却机组30送风量和服务器需风量的同步调节,做到运行安全和系统节能的最佳平衡。同时,对于运维管理人员来说,当服务器负载发生变动时,只要使通孔13处的气流流向和流速达到预设范围内即可,无需对控制参数进行多次设定,提高运维管理效率。并且此设置方式简单可靠,成本低廉,便于管理人员操作。
其中,风速传感器20可以为热膜风速传感器、热线风速传感器或叶轮风速传感器。
具体地,该冷却室还包括控制器50。其中,该控制器50分别与冷却机组30和风速传感器20电连接,控制器50根据风速传感器20的检测数据控制冷却机组30送风。其中,控制器50可以设置在冷却机组内,也可设置在冷却机组外,可以通过线连接进行数据传输,也可以通过无线连接进行数据传输。通过设置控制器50可以实现自动化控制,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并且,控制器50能够根据风速传感器20的检测数据实时调整冷却机组30的转速,达到精确控制。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器50为 PID控制器(proportion、integral、derivative,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通过PID控制器统一控制和调节冷却室内所有冷却机组30的风机转速,实现风速检测值始终恒定在预设范围内。
本实施例中,风速传感器20安装在冷却通道11的天花顶板上,其虽然不代表整个冷却通道11的微正压的最小点,但是此风速传感器20的风速控制设定值却是由整个冷却通道11里气流正压最不利(最小)点来确定的,经分析认为,冷却通道11两边门所在位置离空调最远,可以作为最不利点。也就是说:当我们给定风速传感器20的预设值,可使得冷却室门所在位置为微正压,那么就可认为整个冷却室的冷却通道11都是正压。至于怎么判断冷却室的门位置是否处于微正压,可以通过如下方法确定:开启一侧门门缝(约一手指宽度),用轻质纸条(条形卫生纸)放置于门缝处,观察纸条的飘动情况,以里到外轻微飘动为宜。
现场的实际操作步骤是:我们先把冷却室里的所有冷却机组30的风机转速手动设定在某一固定值,然后微微开启冷却室的一侧门,使得两扇门之间留一条门缝(约一厘米宽),然后用一小片轻薄的柔软的卫生纸悬放在门缝处,观察卫生纸的飘动方向,如果方向为从门外到门内,说明冷却通道为负压,则需要继续调大冷却机组的风机转速;如果方向从门内到门外,纸条飘动倾角太大(或者太剧烈),则需要降低风机转速。直到方向为从门内到门外,且纸条飘动幅度不大,我们认为此时风机转速最佳。并且把此时对应的风速传感器检测值作为预设值。
本实施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1)服务器风量需求变动的精确检测:“服务器对风量的需求”和“冷却机组送风风量供给”两者的同步性,可通过通孔处的静压变化情况来感知。比如说,供大于求,静压会变得更高,供不应求,静压变低甚至负压;相比采用风压压差传感器直接测时的不敏感和迟钝表现,风速传感器固有的高精度,高敏感性会有更好的表现。通过风速传感器对气流流向的准确判断,可以分辨出通孔处的静压是正压还是负压;通过风速传感器对气流流速的高精度检测和响应快特征,可间接反应出通孔处的静压大小和变化程度。
(2)提高风机转速控制的稳定性:当通孔处的压力发生较小变化时,表现在气流流速变动上要更为明显和迅速,明显的气流变动和检测仪器的高精度给冷却机组提供了分辨程度更高的控制信号,有利于冷却机组风机转速调节的稳定。本技术利用风速传感器以上优点,替代压差传感器,能够实现对冷却机组风机送风量的同步调节和稳定控制。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与实施例1不同的冷却室结构,具体如下:
如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室,该冷却室与上述实施例1提供的冷却室不同之处仅在于,本实施例中本体10 上间隔设置有多个通孔13,冷却室包括多个风速传感器20,多个通孔13 与多个风速传感器20一一对应设置。通过多个风速传感器20对冷却通道 11进行检测,以保证冷却通道11整体压力大于本体10外部压力,使每个通孔13处的风速均达到预设值,进而能够保证冷却通道11整体对机柜40 的送风量要求。
实施例3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还提供了一种冷却室的冷却机组风量控制方法,如图9至图11所示,其中,冷却室为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冷却室,该方法包括:
步骤S202,获取冷却室的通孔处的风速检测数据。
具体的,可通过冷却室内的风速传感器检测通孔处的风速检测数据。其中,风速检测数据可以包括气流流向以及气流流速。
步骤S204,判断风速检测数据是否符合风速预设数据。
其中,通过风速检测数据可以反映冷却通道与本体外界的气流静压状态,当冷却通道的静压大于本体外界静压时,则为正压,当冷却通道的静压小于本体外界静压时,则为负压。当冷却通道处于微正压时,则表明冷却通道的送风量正好满足服务器所需风量的要求。
步骤S206,当风速检测数据不符合风速预设数据时,根据风速检测数据调整冷却机组的风机转速,以使冷却机组根据调整后的风机转速向冷却通道送风。
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检测通孔处的风速检测数据,通过该风速检测数据能够间接反映冷却通道与本体外界的气流压强关系,即可得知冷却机组的送风量是否符合机柜内服务器的所需风量。在上述方法中风速检测数据通过风速传感器即可获取,测量简单容易,进而在通过该数据控制冷却机组时能够实现准确控制,如此可提高冷却机组的风机转速的稳定性。
如图10所示,具体的,在当风速检测数据不符合风速预设数据时,根据风速检测数据调整冷却机组的风机转速,具体包括:
步骤S304,当风速检测数据与风速预设数据之间的关系表示本体在冷却通道处的风速检测值大于预设阈值时,减小冷却机组的风机转速;
步骤S306,当风速检测数据与风速预设数据之间的关系表示本体在冷却通道处的风速检测值小于预设阈值时,增大冷却机组的风机转速。
如图11所示,在判断风速检测数据是否符合风速预设数据之后,控制方法还包括:
步骤S208,当风速检测数据符合风速预设数据时,维持冷却机组的转速不变。
即,先比较风速检测数据和风速预设数据,若风速检测数据在风速预设数据范围以外,具体表现为风速检测值大于或小于预设阈值时,可通过 PID控制冷却机组的风机转速大小,以使风速检测值处于预设阈值范围内;若风速检测数据在风速预设数据范围内,具体表现为风速检测值位于预设阈值内时,则保持冷却机组的风机转速不变。其中,该预设阈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在本实施例中,除了通过PID控制方法调整冷却机组的风机转速以外,还可以通过线性控制方法等其它控制方法调整风机转速。
在本实施例中,当冷却通道处的风速大于预设阈值时,则表示冷却机组的送风量已远大于服务器的所需风量,为了避免浪费,减少冷却机组不必要的消耗,则减小冷却机组的风机转速。当冷却通道处的风速小于预设阈值时,则表示冷却机组的送风量小于服务器的所需风量,则需要增大冷却机组的风机转速。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结合测试数据进行阐述:
测试时间:2017.02.28~2017.03.06;
测试地点:M209/M201机房;
测试场景:
(1)在冷却通道内放置排风机以模拟服务器,通过排风机模拟服务器数量,以验证冷却机组是否能自动稳定运行。
(2)开启机柜盲板,模拟服务器风扇加速,以验证冷却机组是否能自动稳定运行。
(3)开启冷却通道的密封门,模拟气流泄漏,以验证冷却机组是否能自动稳定运行。
(4)关闭一台冷却机,模拟冷却机故障,以验证其他冷却机是否能自动稳定运行。
(5)在服务器真实带载中长期运行测试,以验证冷却机组是否能长期保持稳定运行。
测试过程介绍:
在测试时,机柜内的服务器关闭,所有机柜均装有盲板,冷却机组包括4台空调,4台空调间隔设置在冷却室内。
(1)不同风机转速下测试(热膜风速传感器):
在盲板全部封闭的情况下,4台空调风机同步转速下风速传感器的值见图12。
通过该图可知,风速传感器反馈的风速值会随着风机转速的增大而上升。
(2)风机自动调节的稳定性测试(热膜风速传感器) :
拆掉部分盲板后,用轻质纸条放置于冷却通道11门缝处,观察纸条的飘动情况,以里到外轻微飘动则判断冷却通道11为正压,此时,发现通孔处的风速稳定在3.5时,则设定预设风速为3.5。
为了更接近实际情况,测试时增加了三个变量:拆除部分盲板,在冷却通道内摆放排风机工作以模拟服务器风机,关闭其中一个空调。测试结果见下表:
其中,AC1至AC4表示4台空调。
。
通过上表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对比1和2可得:开启排风机,模拟服务器自带风机风量增大,冷却通道内风速下降,空调风机转速上升,以维持冷却通道内风速。
对比2和3可得:冷却通道拆除盲板数增多,模拟机柜漏风处增多,冷却通道内风速下降,空调风机转速上升,以维持冷却通道内风速。
对比2和4可得:有一台空调关闭,模拟空调故障或其风机故障,使得冷却通道内风速下降,则其它空调转速上升,以维持冷却通道内风速。
通过上述结论可知:风速传感器可以敏感的检测到冷却通道内的风速变化,且能使空调风机稳定调节,不会出现剧烈波动。
(3)不同风机转速下测试(热线风速传感器):
盲板拆除100U的情况下,4台空调风机同步转速下风速传感器的值见图13:
结论:风速传感器反馈风速值会随着风机转速的增大而上升,风速值较稳定。
(4)风机自动调节的稳定性测试(热线风速传感器):
同步骤(2)测试,在测试过程中增加变量的对比数据,在排风机开启时,空调风机转速过高,因此调整了设定风速。详细见下表。
。
通过上表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对比1、2可得:冷却通道拆除盲板数减少,冷却通道内风速上升,因此,降低空调风机转速,以维持冷却通道内风速。
对比3、4可得:有一台空调关闭,模拟空调故障或其风机故障,冷却通道内风速下降,因此,提高其它空调转速,以维持冷却通道内风速。
通过上述对比可知:风速传感器可以灵敏的检测到冷却通道内的风速变化,且能使空调风机稳定调节,不会出现剧烈波动。
(5)服务器带载测试(热膜风速传感器):
由于预设风速在3.5稳定后,通过打开门缝用轻质纸条判断风向测试,通过测试发现冷却通道内为负压。因此更改预设风速,将预设风速设定为 4.5。
经过3月3日16:25开始至3月6日00:00的监控,记录关键参数的变化曲线,关键参数包括风机转速、水阀开度、供水温度、送风温度以及回风温度。风机转速每分钟取值一次,在55h的调节过程中,风机转速基本稳定在55%左右。具体记录见图14,其中,曲线由上至下依次为回风温度、风机转速、送风温度、水阀开度以及供水温度。
通过该上述数据可知,风速传感器能够灵敏检测冷却通道内风速变化,风机控制稳定。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能够带来如下有益效果:
(1)安全:实时精确检测服务器对冷却通道风量需求变化,实现风量的同步供应,具体的,可以保证在任何场景下,空调总送风量稍大于或等于服务器需求风量,进而可以保证服务器运行安全。
(2)稳定:在负载保持和变化运行期间,不会造成风机转速频繁变化。
(3)高效:只需要设定一次参数,即可保证服务器在加、减载过程中,空调风量的自动调节,提高运维管理效率。
(4)节能:所有风机保持相同转速,在满足风量的前提下,风机总能耗最低。
(5)省钱: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建设成本低。
上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冷却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室包括:
本体(10),其中,所述本体(10)上设置有通孔(13),所述本体(10)内具有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内设置有冷却通道(11)和储存空间(12),所述冷却通道(11)通过所述通孔(13)与所述本体(10)的外界连通;
风速传感器(20),其中,所述风速传感器(20)设置在所述通孔(13)处;
冷却机组(30),其中,所述冷却机组(30)的出风口与所述冷却通道(11)连通,所述冷却机组(30)用于根据所述风速传感器(20)的检测数据向所述冷却通道(11)送风,以便通过所述冷却通道(11)对所述储存空间(12)进行冷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室还包括:
控制器(50),其中,所述控制器(50)分别与所述冷却机组(30)和所述风速传感器(20)电连接,所述控制器(50)用于根据所述风速传感器(20)的检测数据控制所述冷却机组(30)送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机组(30)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通孔(13)设置在所述冷却通道(11)的远离所述冷却机组(30)的一端,或者,所述通孔(13)设置在所述冷却通道(11)中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0)上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通孔(13),所述冷却室包括多个所述风速传感器(20),多个所述通孔(13)与多个所述风速传感器(20)一一对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室还包括:
多个机柜(40),多个所述机柜(40)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多个所述机柜(40)形成所述储存空间(12),所述容纳空间内的除去所述多个机柜(40)以外的空间形成所述冷却通道(1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柜(40)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本体(10)上。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0)包括:
框架(101);
门(102);
顶板(103),设置在所述框架(101)上方;
底板(104),设置在所述框架(101)下方,所述底板(104)、所述门(102)、所述顶板(103)以及所述框架(101)之间形成所述容纳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却室,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103)包括多个转板,每个所述转板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框架(101)上方,每个所述转板具有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室,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速传感器(20)包括热膜风速传感器、热线风速传感器或叶轮风速传感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681515.1U CN206959260U (zh) | 2017-06-12 | 2017-06-12 | 冷却室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681515.1U CN206959260U (zh) | 2017-06-12 | 2017-06-12 | 冷却室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959260U true CN206959260U (zh) | 2018-02-02 |
Family
ID=613790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681515.1U Active CN206959260U (zh) | 2017-06-12 | 2017-06-12 | 冷却室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959260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028444A (zh) * | 2017-06-12 | 2018-12-18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冷却室以及冷却室的冷却机组风量控制方法 |
EP4328509A4 (en) * | 2021-07-28 | 2024-10-16 | Gd Midea Heating &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 METHOD FOR DETECTING INDOOR UNIT FILTER SCREEN, INDOOR UNIT, AIR CONDITIONER AND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
-
2017
- 2017-06-12 CN CN201720681515.1U patent/CN20695926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028444A (zh) * | 2017-06-12 | 2018-12-18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冷却室以及冷却室的冷却机组风量控制方法 |
EP4328509A4 (en) * | 2021-07-28 | 2024-10-16 | Gd Midea Heating &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 METHOD FOR DETECTING INDOOR UNIT FILTER SCREEN, INDOOR UNIT, AIR CONDITIONER AND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268895B2 (en) | Dustproof test device and dustproof test method | |
JP6090715B2 (ja) | サーバー冷却システム | |
JP3783859B2 (ja) | 空調設備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
CN102282428B (zh) | 数据中心和用于数据中心冷却的设备和方法 | |
CN206959260U (zh) | 冷却室 | |
CN206517716U (zh) | 一种机柜及其冷却控制系统和冷却控制装置 | |
CN113339906B (zh) | 蓄冷式空调扇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2937490B (zh) | 空调器制冷量制热量测试方法及风管箱量热计 | |
CN107655083A (zh) | 一种控制数据中心静压箱均匀送风的装置及其实现方法 | |
CN107484395A (zh) | 一种低能耗水冷式集装箱数据中心及温度控制方法 | |
KR102302982B1 (ko) | 데이터센터용 모듈형 냉방시스템의 제어방법 | |
CN102811592A (zh) | 机柜的节能改造方法及节能改造后的机柜装置 | |
JP2005155973A (ja) | 空調設備 | |
CN107883438A (zh) | 一种机房空调系统、机房制冷控制方法及装置 | |
CN206346521U (zh) | 一种通信机房 | |
CN107992662A (zh) | 重力热管空调系统优化设计及变工况参数的反向计算方法 | |
Erden et al. |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CRAH bypass for enclosed aisle data centers | |
CN112924774A (zh) | 一种老化测试的恒温暗室系统 | |
CN112601435A (zh) | 一种风道结构、微模块机房及微模块控制方法 | |
CN109028444A (zh) | 冷却室以及冷却室的冷却机组风量控制方法 | |
Kirby et al. | Effect of airflow nonuniformity on evaporator performance/Discussion | |
CN114558626B (zh) | 一种内套箱式环境试验设备 | |
KR102302986B1 (ko) | 데이터센터용 모듈형 냉방시스템 | |
CN206974868U (zh) | 一种温湿度负载老化箱 | |
CN203586485U (zh) | 一种中央空调回风冷却节能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