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950655U - 基地变形组件 - Google Patents

基地变形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950655U
CN206950655U CN201720478072.6U CN201720478072U CN206950655U CN 206950655 U CN206950655 U CN 206950655U CN 201720478072 U CN201720478072 U CN 201720478072U CN 206950655 U CN206950655 U CN 2069506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base
upper limbs
connecting rod
bas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47807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东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ha Group Co Ltd
Guangzhou Alpha Cultu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ha Group Co Ltd
Guangzhou Alpha Cultu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ha Group Co Ltd, Guangzhou Alpha Cultu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h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47807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9506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9506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9506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地变形组件,基地变形组件具有变形前状态和变形后状态,基地变形组件包括:底座组件、触发连杆、下肢组件和上肢组件。底座组件上设置有触发开关,触发连杆、下肢组件和上肢组件可枢转地设在底座组件上。其中,当基地变形组件处于变形前状态时,触发连杆与底座组件卡接,上肢组件与底座组件卡接;当基地变形组件从变形前状态切换至变形后状态时,下肢组件、上肢组件与底座组件脱离。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基地变形组件,通过触动触发开关可以使上肢组件、下肢组件相对于底座组件展开变形,从而使基地变形组件从变形前状态切换至变形后状态,操作方便、娱乐性强。

Description

基地变形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玩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尤其涉及一种基地变形组件。
背景技术
组合变形玩具因其具有多变的造型、操控性强等特点,深得人们的喜爱。相关技术中,组合变形玩具的组合变形需要手动进行组装造型,操作繁琐不便,从而大大降低了组合变形玩具的娱乐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组合变形玩具,所述组合变形玩具具有操作简单、娱乐性强的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基地变形组件,所述基地变形组件具有变形前状态和变形后状态且包括:底座组件,所述底座组件上设置有触发开关;触发连杆,所述触发连杆可枢转地设在所述底座组件上;下肢组件,所述下肢组件相对于所述底座组件可枢转;上肢组件,所述上肢组件可枢转地设在所述底座组件上,其中,当所述基地变形组件处于所述变形前状态时,所述触发连杆与所述底座组件卡接,下肢组件、所述上肢组件与所述底座组件卡接;当所述基地变形组件从所述变形前状态切换至所述变形后状态时,所述触发连杆与所述底座组件分离,所述下肢组件、所述上肢组件与所述底座组件脱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基地变形组件,通过触动触发开关可以使上肢组件、下肢组件相对于底座组件展开变形,从而使基地变形组件从变形前状态切换至变形后状态,操作方便、娱乐性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底座组件上设有底座滑板,所述底座滑板与所述底座组件可移动地连接,所述底座滑板上设有第一匹配斜面,所述触发开关上设有第二匹配斜面,当触动所述触发开关时,所述第二匹配斜面与所述第一匹配斜面配合,所述触发开关沿第一方向移动,所述底座滑板沿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所述触发连杆与所述底座滑板脱离。由此,可以通过控制触发开关驱动底座滑板的移动,从而方便基座变形组件的变形。
可选地,所述触发连杆相对于所述下肢组件可运动。由此,可以使触发组件与下肢组件脱离,使基地变形组件进一步变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组件、所述上肢组件和所述下肢组件限定出通道,所述触发开关位于所述通道内。由此,触发组件可以进入到通道内并触动触发开关,使基地变形组件进行变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底座滑板与所述触发连杆中的一个上设有触发卡勾,另一个上设有适于与所述触发卡勾卡接的触发卡接部。由此,便于底座滑板与触发连杆的脱离变形。
可选地,所述触发连杆与所述下肢组件中的一个上设有限位槽,另一个上设有与所述限位槽相适配的限位凸块。由此,便于下肢组件和触发连杆的装配和分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下肢组件为可伸缩件。由此,可以使下肢组件进一步变形,增强基地变形组件的娱乐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地变形组件还包括:底座连杆,所述底座连杆的一端与所述底座组件可枢转地连接,所述底座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下肢组件可枢转地连接,所述上肢组件上设有上肢卡合部,所述底座连杆上设有与所述上肢卡合部相适配的连杆卡合部。由此,可以通过上肢卡合部和底座连杆的卡接限制上肢组件的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底座组件和所述上肢组件中的一个上设有上肢滑槽,另一个上设有与所述上肢滑槽相适配的上肢滑块,所述基地变形组件还包括上肢限位件,所述上肢限位件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底座组件内,所述上肢限位件的位于所述底座组件内部的部分上设有第一推动斜面,所述上肢限位件的另一部分位于所述底座组件外且适于与所述上肢组件相抵,所述底座组件上设有推动块,所述推动块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推动斜面相适配的第二推动斜面。由此,便于对上肢组件的移动进行控制。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组件上设有推动部,所述推动部可枢转地与所述底座组件连接,且所述推动部适于推动所述推动块移动。由此,可以通过控制推动部驱推动块的运动,进而使上肢组件可以滑动。
可选地,所述上肢组件上设有炮弹发射装置。由此,增强了基地变形组件的娱乐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肢组件包括:脚部,所述脚部包括脚前部和脚后部,所述脚前部和所述脚后部可枢转地连接在所述脚部上;腿部,所述腿部与所述脚部可移动连接。由此,可以使下肢组件进一步变形,从而增强了基地变形组件的娱乐性。
可选地,所述触发开关为机械按键、具有磁性的磁性件或适于被磁性件吸引的部件。由此,便于触发开关的触动操作。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合变形玩具的触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合变形玩具的触发组件变形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合变形玩具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合变形玩具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所示的A部分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合变形玩具的变形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合变形玩具的变形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合变形玩具的变形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合变形玩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合变形玩具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合变形玩具的局部结构爆炸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合变形玩具的局部结构爆炸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合变形玩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合变形玩具处于组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合变形玩具处于组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合变形玩具的变形组件的局部结构爆炸图;
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合变形玩具的触发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合变形玩具的局部结构爆炸图;
图1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合变形玩具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9中圈示的B部分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2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合变形玩具的变形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21中圈示的C部分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2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合变形玩具的局部结构爆炸图;
图2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合变形玩具的局部结构爆炸图;
图2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合变形玩具的变形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合变形玩具的下肢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合变形玩具的下肢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合变形玩具的炮弹发射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组合变形玩具100,
触发组件10,变形玩具汽车10a,第一感应件110,顶棚120,车门121,顶棚挂钩122,底盘130,底盘挂钩131,
变形组件20,
躯体组件210,通道211,触发开关2111,第二配合斜面2112,第二匹配斜面2112a,第二感应件2113,躯体滑板212,第一配合斜面2120,滑动限位部2121,滑动驱动部 2122,头部连接件213,弹射装置214,按压部215,安装环2151,弹射限位部2152,弹射件216,弹射凹槽2161,
头部组件220,止挡凸块221,
肢体组件230,后肢组件231,滑动止挡部2311,后肢凸块2312,前肢组件232,前肢卡勾2321,脚部233,滑轨2331,腿部234,
肢体连杆240,
底座组件250,触发连杆251,触发卡勾2511,限位槽2512,底座滑板252,触发卡接部2520,第一匹配斜面2521,底座连杆253,连杆卡合部2531,推动块254,第二推动斜面2541,推动部255,上肢滑槽256,
下肢组件260,限位凸块261,
上肢组件270,上肢卡合部271,上肢限位件272,第一推动斜面2721,上肢滑块273,发射装置274,扳机275,扳机卡勾2751,手掰部2752,环孔2753,炮弹276,止挡凹槽2761,壳体27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参考图1-图2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基地变形组件20。
如图13-图2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基地变形组件20,基地变形组件20具有变形前状态(如图13中所示)和变形后状态(如图14中所示)。基地变形组件20 包括:底座组件250、触发连杆251、下肢组件260和上肢组件270。
具体而言,如图16所示,底座组件250上设置有触发开关2111,触发连杆251、下肢组件260和上肢组件270可枢转地设在底座组件250上。其中,当基地变形组件20 处于变形前状态时(如图13所示),触发连杆251与底座组件250卡接,下肢组件260、上肢组件270与底座组件250卡接;当触动触发开关2111时,基地变形组件20从变形前状态切换至变形后状态时,触发连杆251与底座组件250分离,下肢组件260、上肢组件270与底座组件250脱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基地变形组件20,通过触动触发开关2111可以使上肢组件270、下肢组件260相对于底座组件250展开变形,从而使基地变形组件20从变形前状态切换至变形后状态,操作方便、娱乐性强。
需要说明的是,基地变形组件20的变形可以通过手动触碰触发开关2111,使基地变形组件20从变形前状态切换至变形后状态,也可以利用触发组件10触动触发开关 2111,使基地变形组件20与触发组件10共同组合变形形成不同形态的组合变形玩具 100。
如图1-图2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组合变形玩具100具有初始状态和组合状态,组合变形玩具100包括:触发组件10和变形组件20。
具体而言,触发组件10可变形。例如,图1和图2所示,触发组件10可以为变形玩具汽车10a,触发组件10可以由图1所示形状变化为图2中所示的形状。由此,触发组件10不仅本身可以作为一件玩具进行单独玩耍,而且触发组件10经过变形后可以变形为组合变形玩具100的组成部分,并与变形组件20组合变形成特定造型(如狼型,变形金刚等)的玩具进行玩耍,从而增强了组合变形玩具100的娱乐性。值得注意的是,变形玩具汽车10a仅是触发组件10的一个示例说明,触发组件10还可以为公仔或其他可移动玩具。
变形组件20内具有通道211,通道211内具有触发开关2111。例如,图6和图8 所示,变形组件20内部可以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如图6和图8中所示的前后方向)延伸的通道211,以便于触发组件10进入到变形组件20完成组合变形。通道211内部可以设置有触发开关2111,触发组件10可以进入到通道211内并触动触发开关2111,实现组合变形玩具100的组合变形。
其中,当组合变形玩具100处于初始状态时,如图6和图13所示,触发组件10远离触发开关2111,即此时触发组件10未触动触发开关2111;当组合变形玩具100处于组合状态时,如图9和图14所示,触发组件10位于通道211内且触动触发开关2111 后,变形组件20和触发组件10同时变形且组合为一体,此时,组合变形玩具100可以组合变形出狼型(如图9中的示例所示)或变形金刚型(如图14中的示例所示)。当然,组合变形玩具100在组合状态时的形状并不限于狼型和变形金刚型,还可以是其他形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合变形玩具100,通过设置触发组件10,触发组件10本身可以为具有一定造型的变形玩具,触发组件10可单件玩耍。而且,触发组件10可以进入到变形组件20的通道211内并触动触发开关2111,与变形组件20组合变形为其他造型的组合变形玩具100,操作简单,而且增强了玩具的娱乐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触发组件10为变形玩具汽车10a或公仔,如图1 所示,触发组件10为变形玩具汽车10a,当触发组件10为变形玩具汽车10a时,变形玩具汽车10a可以为发条车或电车动力车,变形玩具汽车10a可以手动放进通道211内,也可以利用发射装置274发射进通道211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8和图10所示,触发组件10上设有第一感应件110,触发开关2111上设有第二感应件2113,当第一感应件110与第二感应件2113彼此靠近时,触发开关2111被触动。可选地,第一感应件110和第二感应件2113 中的至少一个为磁性件。也就是说,第一感应件110可以为磁性件,如磁铁;或第二感应件2113为磁性件;当然还可以是第一感应件110和第二感应件2113均为磁性件。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和图2所示,触发组件10可以为变形玩具汽车10a,在变形玩具汽车10a的前下方(如图1和图2中所示的上下前后方向)设置有第一感应件110,第一感应件110为磁性件。当用磁铁或铁质物体触碰第一感应件110时,变形玩具汽车 10a发生形变。如图3-图5所示,变形玩具汽车10a的顶棚120上设置有顶棚挂钩122,底盘130上设置有与顶棚挂钩122相适配的底盘挂钩131。如图1-图5所示,顶棚120 与底盘130的前端(如图1-图5中所示的前后方向)通过顶棚挂钩122与底盘挂钩131 固定连接,顶棚120的后端与底盘130通过枢转轴可枢转连接,且在枢转轴的位置设置有扭簧(图中未示出)。如图5所示,底盘挂钩131的下方与第一感应件110连接,当第一感应件110被触动时,例如当用铁质物体触碰第一感应件110时,第一感应件110 带动底盘挂钩131向后下方转动,从而使顶棚挂钩122与底盘挂钩131脱离,此时,如图2所示,顶棚120在扭簧的作用力下沿图2中箭头F1所示的方向向后上(如图2中所示的上下前后方向)方旋转打开。
如图2所示,在顶棚120的左右(如图2中所示的左右方向)两侧可枢转地连接设置有两个车门121,两个车门121与顶棚120的连接位置同样设置有扭簧(图中未示出),当顶棚120沿箭头F1所示的方向翻转打开的同时,顶棚120左右两侧(如图2中所示的左右方向)的车门121沿箭头F2所示的方向旋转打开,变形玩具汽车10a最终变形为图2中所示的状态造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6-图12所示,组合变形玩具100可以包括:躯体组件210、头部组件220、头部连接件213和肢体组件230。
其中,如图8所示,触发开关2111设在躯体组件210上,触发开关2111可以设置在躯体组件210的底部位置(如图8中所示的后下端位置)。躯体组件210上设有躯体滑板212,如图8所示,躯体滑板212设置在躯体组件210的下方(如图8中所示的上下方向)。躯体滑板212与躯体组件210可移动地连接,如图8所示,躯体滑板212可以沿前后方向滑动(如图8中所示的前后方向)。躯体滑板212上设有滑动限位部2121 和滑动驱动部2122,如图11所示,在躯体滑板212的后端沿左右方向(如图11中所示的前后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滑动限位部2121,在躯体滑板212的前端沿左右方向 (如图11中所示的前后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滑动驱动部2122。
如图7和图9所示,头部组件220可枢转地设在躯体组件210上,头部组件220位于躯体组件210的上方(如图7和图9中所示的上下方向),头部组件220上设有止挡凸块221和常驱动头部组件220转动的头部扭簧(图中未示出),止挡凸块221位于头部组件220中部位置,止挡凸块221在头部的左右两侧(如图9中所示的左右方向)相对设置有为两个,头部扭簧(图中未示出)设置在头部组件220与躯体组件210的连接位置处。
如图7所示,头部连接件213可枢转地设在躯体组件210上,头部连接件213的一端(如图7中所示的头部连接件213的上端)与止挡凸块221相抵以止挡头部组件220 转动,头部连接件213的另一端(如图7中所示的头部连接件213的下端)与滑动驱动部2122相抵。
如图6和图10所示,肢体组件230可枢转地设在躯体组件210上,肢体组件230 上设有滑动止挡部2311,其中,躯体组件210、头部组件220和肢体组件230限定出通道211。
当组合变形玩具100处于初始状态时,滑动止挡部2311与滑动限位部2121止抵,此时,变形组件20处于图6中所示的造型;当所组合变形玩具100处于组合状态时,触发开关2111驱动躯体滑板212移动,滑动止挡部2311脱离滑动限位部2121,此时变形玩具组合变形为图9所示的造型。
可选地,肢体组件230上可以设有肢体弹性件(图中未示出)以常推动肢体组件230转动。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肢体组件230可以包括:后肢组件231、前肢组件232 和肢体连杆240。其中,后肢组件231可枢转地与躯体组件210连接,后肢组件231上设有后肢凸块2312,后肢组件231与躯体组件210的连接处可以设置有扭簧(图中未示出),扭簧可以驱动后肢组件231从图7所示的状态旋转打开至图9中所示的伸展状态。
前肢组件232可枢转地与躯体组件210连接,前肢组件232上设有前肢卡勾2321,前肢组件232与躯体组件210的连接处同样可以设置扭簧(图中未示出),在扭簧的扭转作用力下,前肢组件232可以从图7中所示的状态旋转打开至图9中所示的伸展打开状态。肢体连杆240的一端与后肢凸块2312相抵,肢体连杆240的另一端与前肢卡勾 2321卡接。如图7所示,可以是肢体连杆240的后端(如图7中所示的前后方向)与后肢凸块2312相抵,后肢凸块2312与肢体连杆240相抵端的端面可以为斜面,肢体连杆 240的前端(如图7中所示的前后方向)具有弧形面且与前肢卡勾2321卡接,前肢卡勾 2321呈L型设计。肢体连杆240整体可以呈V型,在肢体连杆240的下端(如图7中所示的上下方向)设置有枢转孔,肢体连杆240可以通过枢转轴可枢转地连接在躯体组件 210上,枢转轴上可以设置有扭簧(图中未示出),以常驱动肢体连杆240的前端与前肢卡勾2321卡接。
需要说明的是,当变形组件20处于初始状态位置时,结合图7和图10所示,滑动限位部2121与滑动止挡部2311相止抵(需要注意的是,图10中所示的为滑动限位部 2121与滑动止挡部2311脱离时的状态),从而可以限制后肢组件231在扭簧的作用下旋转展开。此时,后肢凸块2312与肢体连杆240的后端相抵,肢体连杆240的前端与前肢卡勾2321卡接,由此,可以限制前肢组件232在扭簧的作用下旋转展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躯体滑板212上设有第一配合斜面2120,触发开关2111上设有第二配合斜面2112,当触发组件10位于通道211内且触动触发开关2111时,第二配合斜面2112与第一配合斜面2120配合,触发开关2111沿第一方向移动,躯体滑板212沿第二方向移动,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滑动止挡部2311 脱离滑动限位部2121。
结合图11的爆炸图所示,躯体滑板212和触发开关2111均可以为轴对称形状设计。在躯体滑板212的后方设置有与触发开关2111形状相适配的安装孔,触发开关2111可以装配至安装孔内。在安装孔后方壁面的左右两侧(如图11中所示的前后左右方向) 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一配合斜面2120,相应地,在触发开关2111后方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对称的第一配合斜面2120。当触发开关2111未被触动时,第一配合斜面2120 与第二配合斜面2112贴合。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通过手动触动触发开关2111,也可以通过触发组件10触动触发开关2111。此处,以触发组件10触动触发开关2111为例,对组合变形玩具100的变形过程进行描述。
触发组件10可以从变形组件20通道211前端的开口进入到通道211内,当触发组件10进入到通道211内的相应位置时,触发组件10上的第一感应件110与通道211底部的触发开关2111感应触发。例如,第一感应件110和第二感应件2113均为磁性感应件时,第一感应件110吸引第二感应件2113,从而驱动触发开关2111由下向上(如图 11中所示的上下方向)移动,在第一配合斜面2120和第二配合斜面2112的配合作用下,触发开关2111由下向上移动的过程中会推动躯体滑板212由前向后移动。
如图10所示,当躯体滑板212由前向后移动时,滑动限位部2121与滑动止挡部2311脱离,结合图7所示,当滑动限位部2121与滑动止挡部2311脱离后,后肢组件231在扭簧的作用下旋转展开,后肢组件231在旋转展开的过程中,后肢凸块2312随后肢组件231沿逆时针方向向下压动肢体连杆240,从而驱动肢体连杆240绕下端的枢转轴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使肢体连杆240的前端与前肢卡勾2321脱离,前肢卡勾2321在扭簧的作用下旋转展开。
另一方面,结合图7和图10所示,当躯体滑板212由前向后(如图10中所示的前后方向)滑动时,滑动驱动部2122驱动头部连接件213的下端向后移动,从而使头部连接件213围绕中部的枢转轴沿逆时针方向转动,使头部连接件213的上端与止挡凸块 221脱离,头部组件220在扭簧的作用下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向前伸展出头部组件220。
需要说明的是,当触发组件10第一感应件110与第二感应件2113感应触动时,触发组件10也发生相应变形,顶棚挂钩122与底盘挂钩131脱离,在扭簧的作用下,顶棚120从头部组件220的位置旋转伸出通道211,由于车门121与通道211内壁相抵,车门121未变形至打开状态,最后组合变形玩具100组合形变为图9所示狼的形态。可以理解的是,狼的形态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说明,组合变形玩具100还可以组合变形为狮子、老虎等其他形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变形组件20还可以包括弹射装置214,弹射装置214 设在变形组件20上以驱动触发组件10滑出通道211。如图10所示,弹射装置214可以设置在变形组件20的后方(如图10中所示的前后方向)。
进一步地,如图12所示,弹射装置214可以包括:按压部215和弹射件216。其中,按压部215设在变形组件20内且按压部215的部分外表面露出变形组件20,由此,便于按压按压部215。弹射件216设在变形组件20内,弹射件216穿设在按压部215上,且弹射件216在锁止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可切换。当弹射件216位于锁止位置时,弹射件216与按压件卡接,从而可以止挡限定弹射件216的移动;当弹射件216从锁止位置移动至释放位置时,弹射件216朝向通道211内移动,且弹射件216的一端与触发组件 10相抵以驱动触发组件10移出通道211外。
可选地,如图12所示,按压部215的位于变形组件20内的部分具有安装环2151,安装环2151位于按压部215的下方(如图12中所示的上下方向)。安装环2151的内周壁上设有弹射限位部2152,如图12所示,弹射限位部2152位于安装环2151下方的内周壁上,弹射限位部2152形成为倾斜的凸台。相应地,弹射件216下方(如图12中所示的上下方向)设有与弹射限位部2152相适配的弹射凹槽2161。
需要说明的是,在弹射件216内可以设置有弹簧(图中未示出),当弹射凹槽2161与弹射限位部2152卡合时,弹簧处于挤压状态。当向下按压按压部215时,弹射限位部2152与弹射凹槽2161脱离,在弹簧的弹性作用力下,弹射件216向前弹出,以将触发组件10弹出变形组件2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3所示,变形组件20可以包括:底座组件250、触发连杆251、下肢组件260和上肢组件270。
其中,如图16所示,触发开关2111设在底座组件250上,触发开关2111可以位于底座组件250的后方(如图16中所示的前后方向)位置。结合图13和图16所示,触发连杆251可枢转地设在底座组件250上,如图17所示,触发连杆251可以形成为呈U 型的轴对称结构,触发连杆251的左右两端具有沿上下方向(如图17中所示的上下方向)延伸的连接板,连接板的上端设置有枢转孔,触发连杆251通过枢转孔可枢转地连接到底座组件250上,在枢转孔的位置处设置有强力扭簧(图中未示出)以驱动触发连杆251与底座组件250间的相对转动。触发连杆251适于与底座组件250卡接,由此,便于触发连杆251与底座组件250的装配和脱离,以便于组合变形玩具100的组合变形。
下肢组件260相对于底座组件250可枢转,下肢组件260与底座组件250的连接处可以设置有扭簧(图中未示出),扭簧常驱动底座组件250与下肢组件260发生相对转动,以进行伸展变形。触发连杆251相对于下肢组件260可运动,当触发连杆251与底座组件250脱离卡接时,触发组件10与下肢组件260可以相对转动。
上肢组件270可枢转地设在底座组件250上,上肢组件270与底座组件250的连接位置设置有扭簧(图中未示出),以常驱动上肢组件270转动至展开状态。上肢组件270 适于与底座组件250卡接,以限制上肢组件270的转动。如图21所示,底座组件250、上肢组件270和下肢组件260限定出通道211,通道211可以沿前后方向(如图21中所示的前后方向)延伸。
当组合变形玩具100处于初始状态时,触发连杆251与底座组件250卡接,从而可以限制底座组件250与下肢组件260发生相对转动。上肢组件270与底座组件250卡接,从而可以限制上肢组件270发生转动展开。如图13所示,为组合变形组件20位于初始状态时的形状。当组合变形玩具100从初始状态切换至组合状态时,触发连杆251与底座组件250脱离,在扭簧的作用下,底座组件250相对于下肢组件260和触发连杆251 发生相对转动,从而下肢组件260与底座组件250发生脱离变形。当下肢组件260与底座组件250发生脱离时,上肢组件270与底座组件250卡接脱离,且上肢组件270在扭簧的作用下旋转展开,组合变形玩具100变形为如图14中所示的形状。
进一步地,底座组件250上设有底座滑板252,底座滑板252与底座组件250可移动地连接。如图16所示,底座滑板252可以相对于底座组件250沿前后方向(如图16 中所示的前后方向)滑动。可选地,底座滑板252与触发连杆251中的一个上设有触发卡勾2511,另一个上设有适于与触发卡勾2511卡接的触发卡接部2520。例如图18中的示例所示,在触发连杆251上设置有触发卡勾2511,在底座滑板252上设置有与触发卡勾2511相适配的触发卡接部2520,触发卡接部2520可以形成为台阶槽;当然也可以是在底座滑板252上设置有触发卡勾2511,在触发连杆251上设置有与触发卡勾2511 相适配的触发卡接部2520。由此,可以通过触发卡勾2511和触发卡接部2520之间的卡接连接,快速高效地实现触发连杆251与底座组件250间的固定装配,而且在组合变形玩具100从初始状态变化至组合状态时,卡接结构便于各部件之间的脱离变形。
如图18所示,底座滑板252后方可以设置有与触发开关2111形状相适配的安装孔,在安装孔的后方沿左右方向(如图18中所示的前后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一匹配斜面2521,触发开关2111的后方沿左右方向(如图18中所示的前后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与第一匹配斜面2521相适配的第二匹配斜面2112a。由此,可以通过第一匹配斜面2521与第二匹配斜面2112a之间的配合,利用触发开关2111驱动底座滑板252 的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触发连杆251与下肢组件260中的一个上设有限位槽2512,另一个上设有与限位槽2512相适配的限位凸块261。也就是说,可以在触发连杆251上设置限位槽2512,在下肢组件260上设置有与限位槽2512相适配的限位凸块261,例如图23中的示例所示,触发连杆251左右两侧(如图23中所示的左右方向) 的连接板上对称设置有两个限位槽2512,下肢组件260上对称设置有与两个限位槽2512 相适配的限位凸块261,当组合变形玩具100组件处于初始状态时,限位凸块261扣合在限位槽2512内;当然也可以是在下肢组件260上设置有限位槽2512,在触发连杆251 上设置有与限位槽2512相适配的限位凸块261。由此,便于下肢组件260与触发连杆 251的装配和脱离,以便于组合变形玩具100的变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9-图22所示,变形组件20还可以包括底座连杆253,底座连杆253的一端(如图22中所示的底座连杆253的下端)与底座组件 250可枢转地连接,底座连杆253的另一端(如图22中所示的底座连杆253的上端)与下肢组件260可枢转地连接。底座连杆253可以以底座连杆253与下肢组件260的连接位置为圆心转动,由此,可以实现底座组件250与下肢组件260之间相对转动,实现组合变形玩具100的变形。
如图19、图20和图22所示,上肢组件270上设有上肢卡合部271,底座连杆253 上设有与上肢卡合部271相适配的连杆卡合部2531。当组合变形玩具100处于初始状态位置时,上肢卡合部271与连杆卡合部2531的止抵以抵限制上肢组件270发生相对转动。
当触动触发开关2111时,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可以通过手动触动触发开关2111,也可以通过触发组件10触动触发开关2111。此处,以触发组件10触动触发开关2111 为例,对组合变形玩具100的变形过程进行描述。
如图19所示,触发组件10可以从通道211前端的开口进入到通道211内,当触发组件10进入到通道211内的相应位置时,触发组件10上的第一感应件110与触发开关 2111的第二感应件2113感应触发。例如,第一感应件110和第二感应件2113均为磁性感应件时,第一感应件110吸引第二感应件2113,从而驱动触发开关2111由下向上(如图18中所示的上下方向)移动,在第一匹配斜面2521和第二匹配斜面2112a的配合作用下,触发开关2111由下向上移动的过程中会推动底座滑板252由前向后移动。
结合图18中的爆炸图所示,当底座滑板252由前向后移动时,触发卡勾2511与触发卡接部2520脱离,结合图22所示,在扭簧的作用力下,位于左侧的底座连杆253(如图22中所示的底座连杆253)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并带动底座组件250转动,从而使底座组件250与下肢组件260脱离伸展变形。结合图19和图20所示,在扭簧的作用力下,位于右侧的底座连杆253(如图20中所示的底座连杆253)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底座连杆253的旋转过程中,上肢卡合部271与连杆卡合部2531脱离卡接,在扭簧的作用下,位于右侧上肢组件270向右后方旋转展开,位于左侧的上肢组件270向左后方旋转展开,从而使组合变形玩具100变形为如图14所示的形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当变形组件20在触发组件10的触发作用发生组合变形后,如由图13所示的形状变形为图14所示的形状,还可以经过手动操作变形,使组合变形玩具100进一步变形为图15所示的形状状态。
可选地,下肢组件260为可伸缩件。如图26和图27所示,下肢组件260具有脚部 233和腿部234,部分腿部234可以翻转从而加长腿部234长度,在脚部233内部还设置有滑轨2331,可以进一步对腿部234进行拉长。进一步地,脚部233包括脚前部和脚后部,脚前部和脚后部可枢转地连接在脚部233上,由此,脚前部和脚后部可以进一步转动变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图14和图28所示,上肢组件270上可以设置有用于发射炮弹276的发射装置274。如图28所示,发射装置274包括壳体277、炮弹276和扳机275。其中,扳机275包括环孔2753、手掰部2752和扳机卡勾2751,炮弹276上设置有与扳机卡勾2751相适配的止挡凹槽2761。炮弹276与壳体277的连接位置还设置有弹簧(图中未示出),当扣动扳机275时,炮弹276在弹簧的弹性作用下将炮弹276发射出壳体277,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组合变形玩具100的娱乐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25所示,上肢组件270上设有上肢滑块273,底座组件250上设有与上肢滑块273相适配的上肢滑槽256,上肢滑槽256可以沿前后方向(如图25中所示的前后方向)延伸。
如图24所示,变形组件20还可以包括上肢限位件272,上肢限位件272可以为沿左右方向(如图24中所示的左右方向)间隔对称设置的两个。上肢限位件272的一部分位于底座组件250内,底座组件250内可以设置有弹簧(图中未示出),弹簧的一端与位于底座组件250内部分的上肢限位件272相抵,弹簧的另一端与底座组件250内壁相抵。上肢限位件272的位于底座组件250内部的部分上设有第一推动斜面2721,底座组件250上可以设有推动块254,推动块254上设有与第一推动斜面2721相适配的第二推动斜面2541。上肢限位件272的另一部分位于底座组件250外且适于与上肢组件270 相抵,从而可以限制上肢组件270在上肢滑槽256内的滑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弹簧的作用力下,上肢限位件272的部分位于底座组件250外,并与上肢组件270相抵以限制上肢组件270的滑动。当由下向上(如图24中所示的上下方向)按压推动块254时,推动块254会将上肢限位件272位于底座组件250外侧的部分挤压进底座组件250内,从而可以使上肢限位件272与上肢组件270脱离止抵,进而上肢组件270可以在上肢滑槽256内滑动。
例如,以图24爆炸图中右侧(如图24中所示的左右方向)的推动块254和上肢限位件272为例,在第一推动斜面2721与第二推动斜面2541的配合下,当由下向上(如图24中所示的上下方向)按动推动块254时,推动块254推动上肢限位件272由左向右(如图24中所示的左右方向)移动,从而使位于底座组件250外部的上肢限位件272 缩进底座组件250内部,使上肢限位件272与上肢组件270脱离止抵,从而上肢限位件 272可以在上肢滑槽256内滑动。
可选地,底座组件250上设置有推动部255,推动部255可枢转地与底座组件250 连接,且推动部255适于推动推动块254移动。如图24所示,在底座组件250的后方 (如图24中所示的前后方向)设置有推动部255,推动部255与底座组件250之间可相对转动。在推动部255的下方的端面上,沿左右方向(如图24中所示的前后左右方向) 间隔设置有两个推动凸起2551,可以理解的是,当推动部255向底座组件250下方旋转时,两个推动凸起2551可以推动推动块254由下向上移动,从而驱动上肢限位件272 锁紧底座组件250内部。
下面参照图1-图28以两个具体的实施例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合变形玩具100。值得理解的是,下述描述仅是示例性描述,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制。
实施例一:
如图1-图12所示,组合变形玩具100具有初始状态(如图6中所示的状态)和组合状态(如图9中所示的状态),组合变形玩具100包括:触发组件10和变形组件20。
其中,触发组件10可变形。例如,图1和图2所示,触发组件10可以为变形玩具汽车10a,触发组件10可以由图1所示形状变化为图2中所示的形状。
图6和图8所示,变形组件20内部可以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如图6和图8中所示的前后方向)延伸的通道211,以便于触发组件10进入到变形组件20完成组合变形。触发通道211内部可以设置有触发开关2111,触发组件10可以进入到变形玩具内部并触动触发开关2111,实现组合变形玩具100的组合变形。
其中,当组合变形玩具100处于初始状态时,如图6所示,触发组件10远离触发开关2111,即此时触发组件10未触动触发开关2111;当组合变形玩具100处于组合状态时,如图9所示,触发组件10位于通道211内且触动触发开关2111,变形组件20和触发组件10同时变形且组合为一体,此时,组合变形玩具100可以组合变形出狼型(如图9中的示例所示)。
如图1、图8和图10所示,触发组件10上设有第一感应件110,触发开关2111上设有第二感应件2113,当第一感应件110与第二感应件2113彼此靠近时,触发开关2111 被触动。第一感应件110和第二感应件2113均为磁性件。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和图2所示,在变形玩具汽车10a的前下方(如图1和图2 中所示的前后方)设置有第一感应件110,第一感应件110为磁性件。当用磁铁或铁质物体触碰第一感应件110时,变形玩具汽车10a发生形变。如图3-图5所示,变形玩具汽车10a的顶棚120上设置有顶棚挂钩122,底盘130上设置有与顶棚挂钩122相适配的底盘挂钩131。如图1-图5所示,顶棚120与底盘130的前端通过顶棚挂钩122与底盘挂钩131固定连接,顶棚120的后端与底盘130通过枢转轴(图中未示出)可枢转连接,且在枢转轴的位置设置有扭簧(图中未示出)。如图5所示,底盘挂钩131的下方与第一感应件110连接,当第一感应件110被触动时,例如当用铁质物体触碰第一感应件110时,第一感应件110带动底盘挂钩131向后下方转动,从而使顶棚挂钩122与底盘挂钩131脱离,此时,如图2所示,顶棚120在扭簧的作用力下沿图2中箭头F1所示的方向向后上(如图2中所示的上下前后方向)方旋转打开。
如图2所示,在顶棚120的左右两侧(如图2中所示的前后方向)可枢转地连接设置有两个车门121,两个车门121与顶棚120的连接位置同样设置有扭簧(图中未示出),当顶棚120沿箭头F1所示的方向翻转打开的同时,顶棚120左右两侧(如图2中所示的左右方向)的车门121沿箭头F2所示的方向旋转打开,变形玩具汽车10a最终变形为图2中所示的状态造型。
如图6-图12所示,组合变形玩具100可以包括:躯体组件210、头部组件220、头部连接件213和肢体组件230。
其中,如图6和图10所示,肢体组件230可枢转地设在躯体组件210上,其中,躯体组件210、头部组件220和肢体组件230限定出通道211。如图8所示,触发开关2111 设在躯体组件210上,触发组件10设置在躯体组件210的底部位置(如图8中所示的后下端位置)。
躯体组件210上设有躯体滑板212,如图8所示,躯体滑板212设置在躯体组件210的下方(如图8中所示的上下方向)。躯体滑板212与躯体组件210可移动地连接,如图8所示,躯体滑板212可以沿前后方向滑动(如图8中所示的前后方向)。躯体滑板 212上设有滑动限位部2121和滑动驱动部2122,如图11所示,在躯体滑板212的后端沿左右方向(如图11中所示的前后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滑动限位部2121,在躯体滑板212的前端沿左右方向(如图11中所示的前后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滑动驱动部2122。
如图7和图9所示,头部组件220可枢转地设在躯体组件210上,头部组件220位于躯体组件210的上方(如图7和图9中所示的上下方向),头部组件220上设有止挡凸块221和常驱动头部组件220转动的头部扭簧(图中未示出),止挡凸块221位于头部组件220中部位置,止挡凸块221在头部的左右两侧(如图9中所示的左右方向)相对设置有为两个,头部扭簧(图中未示出)设置在头部组件220与躯体组件210的连接位置处。
如图7所示,头部连接件213可枢转地设在躯体组件210上,头部连接件213的上端与止挡凸块221相抵以止挡头部组件220转动,头部连接件213的下端与滑动驱动部 2122相抵。
肢体组件230上设有滑动止挡部2311,当组合变形玩具100处于初始状态时,滑动止挡部2311与滑动限位部2121止抵,此时,变形组件20处于图6中所示的造型;当所组合变形玩具100处于组合状态时,触发开关2111驱动躯体滑板212移动,滑动止挡部2311脱离滑动限位部2121,此时变形玩具组合变形为图9所示的造型。
肢体组件230上设有肢体弹性件(图中未示出)以常推动肢体组件230转动。如图 7所示,肢体组件230可以包括:后肢组件231、前肢组件232和肢体连杆240。其中,后肢组件231可枢转地与躯体组件210连接,后肢组件231上设有后肢凸块2312,后肢组件231与躯体组件210的连接处可以设置有扭簧(图中未示出),扭簧可以驱动后肢组件231从图7所示的状态旋转打开至图9中所示的伸展状态。
前肢组件232可枢转地与躯体组件210连接,前肢组件232上设有前肢卡勾2321,前肢卡勾2321呈L型设计,肢体连杆240的前端(如图7中所示的前后方向)具有弧形面。前肢组件232与躯体组件210的连接处同样可以设置扭簧(图中未示出),在扭簧的扭转作用力下,前肢组件232可以从图7中所示的状态旋转打开至图9中所示的伸展打开状态。肢体连杆240的后端与后肢凸块2312相抵,肢体连杆240的前端与前肢卡勾2321卡接。肢体连杆240整体呈V型,在肢体连杆240的下端(如图7中所示的上下方向)设置有枢转孔,肢体连杆240可以通过枢转轴可枢转地连接在躯体组件210 上,枢转轴上可以设置有扭簧(图中未示出),以常驱动肢体连杆240的前端与前肢卡勾2321卡接。
如图10所示,变形组件20还包括弹射装置214,弹射装置214设在变形组件20上以驱动触发组件10滑出通道211。弹射装置214可以设置在变形组件20的后方(如图 10中所示的前后方向)。
如图12所示,弹射装置214包括:按压部215和弹射件216。其中,按压部215设在变形组件20内且按压部215的部分外表面露出变形组件20,由此,便于按压按压部 215。弹射件216设在变形组件20内,弹射件216穿设在按压部215上,且弹射件216 在锁止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可切换。当弹射件216位于锁止位置时,弹射件216与按压件卡接,从而可以止挡限定弹射件216的移动;当弹射件216从锁止位置移动至释放位置时,弹射件216朝向通道211内移动,且弹射件216的一端与触发组件10相抵以驱动触发组件10移出通道211外。
如图12所示,按压部215的位于变形组件20内的部分具有安装环2151,安装环2151位于按压部215的下方(如图12中所示的上下方向)。安装环2151的内周壁上设有弹射限位部2152,如图12所示,弹射限位部2152位于安装环2151下方的内周壁上,弹射限位部2152形成为倾斜的凸台。相应地,弹射件216下方(如图12中所示的上下方向)设有与弹射限位部2152相适配的弹射凹槽2161。
需要说明的是,在弹射件216内可以设置有弹簧(图中未示出),当弹射凹槽2161与弹射限位部2152卡合时,弹簧处于挤压状态。当向下按压按压部215时,弹射限位部2152与弹射凹槽2161脱离,在弹簧的弹性作用力下,弹射件216向前弹出,以将触发组件10弹出变形组件20。
需要说明的是,当变形组件20处于初始状态位置时,结合图7和图10所示,滑动限位部2121与滑动止挡部2311相止抵(需要注意的是,图10中所示的为滑动限位部 2121与滑动止挡部2311脱离时的状态),从而可以限制后肢组件231在扭簧的作用下旋转展开。此时,后肢凸块2312与肢体连杆240的后端相抵,肢体连杆240的前端与前肢卡勾2321卡接,由此,可以限制前肢组件232在扭簧的作用下旋转展开。
结合图11的爆炸图所示,躯体滑板212和触发开关2111均可以为轴对称形状设计。在躯体滑板212的后方设置有与触发开关2111形状相适配的安装孔,触发开关2111可以装配至安装孔内。在安装孔后方壁面的左右两侧(如图11中所示的前后左右方向) 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一配合斜面2120,相应地,在触发开关2111后方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对称的第一配合斜面2120。当触发开关2111未被触动时,第一配合斜面2120 与第二配合斜面2112贴合。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通过手动触动触发开关2111,也可以通过触发组件10触动触发开关2111。此处,以触发组件10触动触发开关2111为例,对组合变形玩具100的变形过程进行描述。
触发组件10可以从变形组件20通道211前端的开口进入到通道211内,当触发组件10进入到通道211内的相应位置时,触发组件10上的第一感应件110与通道211底部的触发开关2111感应触发第一感应件110吸引第二感应件2113,从而驱动触发开关 2111由下向上(如图11中所示的上下方向)移动,在第一配合斜面2120和第二配合斜面2112的配合作用下,触发开关2111由下向上(如图11中所示的上下方向)移动的过程中会推动躯体滑板212由前向后(如图11中所示的前后方向)移动。
如图10所示,当躯体滑板212由前向后移动时,滑动限位部2121与滑动止挡部2311脱离,结合图7所示,当滑动限位部2121与滑动止挡部2311脱离后,后肢组件231在扭簧的作用下旋转展开,后肢组件231在旋转展开的过程中,后肢凸块2312随后肢组件231沿逆时针方向向下压动肢体连杆240,从而驱动肢体连杆240绕下端的枢转轴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使肢体连杆240的前端与前肢卡勾2321脱离,前肢卡勾2321在扭簧的作用下旋转展开。
另一方面,结合图7和图10所示,当躯体滑板212由前向后(如图10中所示的前后方向)滑动时,滑动驱动部2122驱动头部连接件213的下端向后移动,从而使头部连接件213围绕中部的枢转轴沿逆时针方向转动,使头部连接件213的上端与止挡凸块 221脱离,头部组件220在扭簧的作用下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向前伸展出头部组件220。
需要说明的是,当触发组件10第一感应件110与第二感应件2113感应触动时,触发组件10也发生相应变形,顶棚挂钩122与底盘挂钩131脱离,在扭簧的作用下,顶棚120从头部组件220的位置旋转伸出通道211,由于车门121与通道211内壁相抵,车门121未变形至打开状态,最后组合变形玩具100组合形变为图9所示狼的形态。
由此,通过设置触发组件10,触发组件10本身可以为具有一定造型的变形玩具,触发组件10可单件玩耍。而且,触发组件10可以进入到变形组件20的通道211内并触动触发开关2111,与变形组件20组合变形为其他造型的组合变形玩具100,操作简单,而且增强了玩具的娱乐性。
实施例二:
如图13-图28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在该实施例中,变形组件20包括:底座组件250、触发连杆251、下肢组件260和上肢组件270。
其中,如图16所示,触发开关2111设在底座组件250上,触发开关2111位于底座组件250的后方(如图16中所示的前后方向)位置。结合图13和图16所示,触发连杆251可枢转地设在底座组件250上,如图17所示,触发连杆251可以形成为呈U型的轴对称结构,触发连杆251的左右两端具有沿上下方向(如图17中所示的上下方向) 延伸的连接板,连接板的上端设置有枢转孔,触发连杆251通过枢转孔可枢转地连接到底座组件250上。触发连杆251适于与底座组件250卡接,由此,便于触发连杆251与底座组件250的装配和脱离,以便于组合变形玩具100的组合变形。
下肢组件260相对于底座组件250可枢转,下肢组件260与底座组件250的连接处可以设置有扭簧(图中未示出),扭簧常驱动底座组件250与下肢组件260发生相对转动,以进行伸展变形。触发连杆251相对于下肢组件260可运动,当触发连杆251与底座组件250脱离卡接时,触发组件10与下肢组件260可以相对转动。
上肢组件270可枢转地设在底座组件250上,上肢组件270与底座组件250的连接位置设置有扭簧(图中未示出),以常驱动上肢组件270转动至展开状态。上肢组件270 适于与底座组件250卡接,以限制上肢组件270的转动。如图21所示,底座组件250、上肢组件270和下肢组件260限定出通道211,通道211可以沿前后方向(如图21中所示的前后方向)延伸。
当组合变形玩具100处于初始状态时,触发连杆251与底座组件250卡接,从而可以限制底座组件250与下肢组件260发生相对转动。上肢组件270与底座组件250卡接,从而可以限制上肢组件270发生转动展开。如图13所示,为组合变形组件20位于初始状态时的形状。当组合变形玩具100从初始状态切换至组合状态时,触发连杆251与底座组件250脱离,在扭簧的作用下,底座组件250相对于下肢组件260和触发连杆251 发生相对转动,从而下肢组件260与底座组件250发生脱离变形。当下肢组件260与底座组件250发生脱离时,上肢组件270与底座组件250卡接脱离,且上肢组件270在扭簧的作用下旋转展开,组合变形玩具100变形为如图14中所示的形状。
如图16所示,底座滑板252可以相对于底座组件250沿前后方向(如图16中所示的前后方向)滑动。如图18中所示,在触发连杆251上设置有触发卡勾2511,在底座滑板252上设置有与触发卡勾2511相适配的触发卡接部2520,触发卡接部2520可以形成为台阶槽。由此,可以通过触发卡勾2511和触发卡接部2520之间的卡接连接,快速高效地实现触发连杆251与底座组件250间的固定装配,而且在组合变形玩具100从初始状态变化至组合状态时,卡接结构便于各部件之间的脱离变形。
如图18所示,底座滑板252后方可以设置有与触发开关2111形状相适配的安装孔,在安装孔的后方沿左右方向(如图18中所示的前后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一匹配斜面2521,触发开关2111的后方沿左右方向(如图18中所示的前后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与第一匹配斜面2521相适配的第二匹配斜面2112a。由此,可以通过第一匹配斜面2521与第二匹配斜面2112a之间的配合,利用触发开关2111驱动底座滑板252 的移动。
如图23所示,触发连杆251左右两侧(如图23中所示的左右方向)的连接板上对称设置有两个限位槽2512,下肢组件260上对称设置有与两个限位槽2512相适配的限位凸块261,当组合变形玩具100组件处于初始状态时,限位凸块261扣合在限位槽2512 内;当然也可以是在下肢组件260上设置有限位槽2512,在触发连杆251上设置有与限位槽2512相适配的限位凸块261。由此,便于下肢组件260与触发连杆251的装配和脱离,以便于组合变形玩具100的变形。
如图19-图22所示,变形组件20还包括底座连杆253,底座连杆253的下端(如图 22中所示的上下方向)与底座组件250可枢转地连接,底座连杆253上端(如图22中所示的上下方向)与下肢组件260可枢转地连接。底座连杆253以底座连杆253的与下肢组件260的连接位置为圆心转动,由此,可以实现底座组件250与下肢组件260之间相对转动,实现组合变形玩具100的变形。
如图19、图20和图22所示,上肢组件270上设有上肢卡合部271,底座连杆253 上设有与上肢卡合部271相适配的连杆卡合部2531。当组合变形玩具100处于初始状态位置时,上肢卡合部271与连杆卡合部2531的止抵以抵限制上肢组件270发生相对转动。
当触动触发开关2111时,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可以通过手动触动触发开关2111,也可以通过触发组件10触动触发开关2111。此处,以触发组件10触动触发开关2111 为例,对组合变形玩具100的变形过程进行描述。
如图19所示,触发组件10可以从通道211前端的开口进入到通道211内,当触发组件10进入到通道211内的相应位置时,触发组件10上的第一感应件110与触发开关 2111的第二感应件2113感应触发。例如,第一感应件110和第二感应件2113均为磁性感应件时,第一感应件110吸引第二感应件2113,从而驱动触发开关2111由下向上(如图18中所示的上下方向)移动,在第一匹配斜面2521第一配合斜面2120和第二匹配斜面2112a的配合作用下,触发开关2111由下向上移动的过程中会推动躯体滑板底座滑板252由前向后移动。
结合图18中的爆炸图所示,当底座滑板252由前向后移动时,触发卡勾2511与触发卡接部2520脱离,结合图22所示,在扭簧的作用力下,位于左侧的底座连杆253(如图22中所示的底座连杆253)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并带动底座组件250转动,从而使底座组件250与下肢组件260脱离伸展变形。结合图19和图20所示,在扭簧的作用力下,位于右侧的底座连杆253(如图20中所示的底座连杆253)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底座连杆253的旋转过程中,上肢卡合部271与连杆卡合部2531脱离卡接,在扭簧的作用下,位于右侧上肢组件270向右后方旋转展开,位于左侧的上肢组件270向左后方旋转展开,从而使组合变形玩具100变形为如图14所示的形状。
当变形组件20在触发组件10的触发作用发生组合变形后,如由图13所示的形状变形为图14所示的形状,还可以经过手动操作变形,使组合变形玩具100进一步变形为图15所示的形状状态。
如图26和图27所示,下肢组件260为可伸缩件,下肢组件260具有脚部233和腿部234,部分腿部234可以翻转从而加长腿部234长度,在脚部233内部还设置有滑轨 2331,可以进一步对腿部234进行拉长。
如图12、图13和图28所示,上肢组件270上设置有用于发射炮弹276的发射装置274。如图28所示,发射装置274包括壳体277、炮弹276和扳机275。其中,扳机275 包括环孔2753、手掰部2752和扳机卡勾2751,炮弹276上设置有与扳机卡勾2751相适配的止挡凹槽2761。炮弹276与壳体277的连接位置还设置有弹簧,当扣动扳机275 时,炮弹276在弹簧的弹性作用下将炮弹276发射出壳体277,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组合变形玩具100的娱乐性。
上肢组件270上设有上肢滑块273,底座组件250上设有与上肢滑块273相适配的上肢滑槽256,上肢滑槽256可以沿前后方向(如图25中所示的前后方向)延伸。
如图24所示,变形组件20还可以包括上肢限位件272,上肢限位件272可以为沿左右方向(如图24中所示的左右方向)间隔对称设置的两个。上肢限位件272的一部分位于底座组件250内,底座组件250内设置有弹簧(图中未示出),弹簧的一端与位于底座组件250内部分的上肢限位件272相抵,弹簧的另一端与底座组件250内壁相抵。上肢限位件272的位于底座组件250内部的部分上设有第一推动斜面2721,底座组件 250上可以设有推动块254,推动块254上设有与第一推动斜面2721相适配的第二推动斜面2541。上肢限位件272的另一部分位于底座组件250外且适于与上肢组件270相抵,从而可以限制上肢组件270在上肢滑槽256内的滑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弹簧的作用力下,上肢限位件272的部分位于底座组件250外,并与上肢组件270相抵以限制上肢组件270的滑动。当由下向上(如图24中所示的上下方向)按压推动块254时,推动块254会将上肢限位件272位于底座组件250外侧的部分挤压进底座组件250内,从而可以使上肢限位件272与上肢组件270脱离止抵,进而上肢组件270可以在上肢滑槽256内滑动。
例如,以图24爆炸图中右侧(如图24中所示的左右方向)的推动块254和上肢限位件272为例,底座组件250上设置有推动部255,推动部255可枢转地与底座组件250 连接,且推动部255可以推动推动块254移动。如图24所示,在底座组件250的后方 (如图24中所示的前后方向)设置有推动部255,推动部255与底座组件250之间可相对转动。在推动部255的下方的端面上,沿左右方向(如图24中所示的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推动凸起2551。
可以理解的是,当推动部255向底座组件250下方旋转靠近时,两个推动凸起2551可以推动推动块254由下向上移动,在第一推动斜面2721与第二推动斜面2541的配合下,当由下向上(如图24中所示的上下方向)按动推动块254时,推动块254推动上肢限位件272由左向右移动,从而使位于底座组件250外部的上肢限位件272缩进底座组件250内部,使上肢限位件272与上肢组件270脱离止抵,从而上肢限位件272可以在上肢滑槽256内滑动。
由此,结合图14和图15所示,组合变形玩具100经过触发组件10的触发组合变形后,可以进一步经过手动操作,将变形组件20的下肢组件260拉长,上肢组件270下滑,以进一步完成组合变形玩具100的进一步变形,使组合变形玩具100的外形更加美观,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组合变形玩具100的娱乐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3)

1.一种基地变形组件(20),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地变形组件(20)具有变形前状态和变形后状态且包括:
底座组件(250),所述底座组件(250)上设置有触发开关(2111);
触发连杆(251),所述触发连杆(251)可枢转地设在所述底座组件(250)上;
下肢组件(260),所述下肢组件(260)相对于所述底座组件(250)可枢转;
上肢组件(270),所述上肢组件(270)可枢转地设在所述底座组件(250)上,
其中当所述基地变形组件(20)处于所述变形前状态时,所述触发连杆(251)与所述底座组件(250)卡接,所述下肢组件(260)、上肢组件(270)与所述底座组件(250)卡接;当所述基地变形组件(20)从所述变形前状态切换至所述变形后状态时,所述触发连杆(251)与所述底座组件(250)分离,所述下肢组件(260)、所述上肢组件(270)与所述底座组件(250)脱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地变形组件(20),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组件(250)上设有底座滑板(252),所述底座滑板(252)与所述底座组件(250)可移动地连接,
所述底座滑板(252)上设有第一匹配斜面(2521),所述触发开关(2111)上设有第二匹配斜面(2112a),
当触动所述触发开关(2111)时,所述第二匹配斜面(2112a)与所述第一匹配斜面(2521)配合,所述触发开关(2111)沿第一方向移动,所述底座滑板(252)沿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所述触发连杆(251)与所述底座滑板(252)脱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地变形组件(20),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连杆(251)相对于所述下肢组件(260)可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地变形组件(20),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组件(250)、所述上肢组件(270)和所述下肢组件(260)限定出通道(211),所述触发开关(2111)位于所述通道(211)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地变形组件(20),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滑板(252)与所述触发连杆(251)中的一个上设有触发卡勾(2511),另一个上设有适于与所述触发卡勾(2511)卡接的触发卡接部(252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地变形组件(20),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连杆(251)与所述下肢组件(260)中的一个上设有限位槽(2512),另一个上设有与所述限位槽(2512)相适配的限位凸块(26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地变形组件(20),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肢组件(260)为可伸缩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地变形组件(20),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地变形组件(20)还包括:
底座连杆(253),所述底座连杆(253)的一端与所述底座组件(250)可枢转地连接,所述底座连杆(253)的另一端与所述下肢组件(260)可枢转地连接,
所述上肢组件(270)上设有上肢卡合部(271),所述底座连杆(253)上设有与所述上肢卡合部(271)相适配的连杆卡合部(253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地变形组件(20),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组件(250)和所述上肢组件(270)中的一个上设有上肢滑槽(256),另一个上设有与所述上肢滑槽(256)相适配的上肢滑块(273),所述基地变形组件(20)还包括上肢限位件(272),
所述上肢限位件(272)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底座组件(250)内,所述上肢限位件(272)的位于所述底座组件(250)内部的部分上设有第一推动斜面(2721),所述上肢限位件(272)的另一部分位于所述底座组件(250)外且适于与所述上肢组件(270)相抵,
所述底座组件(250)上设有推动块(254),所述推动块(254)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推动斜面(2721)相适配的第二推动斜面(254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地变形组件(20),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组件(250)上设有推动部(255),所述推动部(255)可枢转地与所述底座组件(250)连接,且所述推动部(255)适于推动所述推动块(254)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地变形组件(20),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肢组件(270)上设有炮弹发射装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地变形组件(20),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肢组件(260)包括:
脚部(233),所述脚部(233)包括脚前部和脚后部,所述脚前部和所述脚后部可枢转地连接在所述脚部(233)上;
腿部(234),所述腿部(234)与所述脚部(233)可移动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地变形组件(20),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开关(2111)为机械按键、具有磁性的磁性件或适于被磁性件吸引的部件。
CN201720478072.6U 2017-04-28 2017-04-28 基地变形组件 Active CN2069506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478072.6U CN206950655U (zh) 2017-04-28 2017-04-28 基地变形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478072.6U CN206950655U (zh) 2017-04-28 2017-04-28 基地变形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950655U true CN206950655U (zh) 2018-02-02

Family

ID=613730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478072.6U Active CN206950655U (zh) 2017-04-28 2017-04-28 基地变形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95065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78337A (zh) * 2018-09-11 2018-12-25 奥飞娱乐股份有限公司 变形组件和组合变形玩具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78337A (zh) * 2018-09-11 2018-12-25 奥飞娱乐股份有限公司 变形组件和组合变形玩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950657U (zh) 组合变形玩具
CN104353243B (zh) 一种可夹持玩具物的翻转变形玩具车
CN102337794B (zh) 用于打开和关闭箱体的箱门及具有其的冰箱
CN206950655U (zh) 基地变形组件
CN205867557U (zh) 可变形为动物的玩具
CN205964991U (zh) 可变形玩具
CN213220900U (zh) 可变形构造块
CA2773225C (en) Core with finger indentation and formed to expel an object concealed therein
CN206587414U (zh) 组合玩具
CN206950656U (zh) 变形组件
CN207822515U (zh) 翻转组合玩具
CN206404328U (zh) 发射玩具
CN107537161A (zh) 可弹射配件的玩具
CN205867553U (zh) 玩具发射器和具有其的玩具组件
US8033892B2 (en) Toy systems with separate accessory pieces engageable by part of a plaything
CN204395436U (zh) 一种触碰变形成昆虫类的玩具车
US11117063B2 (en) Toy capable of implementing second coin clamping
CN207941195U (zh) 翻转组合玩具
CN108786132A (zh) 组合变形玩具
CN209997191U (zh) 可分裂组合的玩具套装
CN206745998U (zh) 手表型发射玩具
CN209475578U (zh) 同向多次结合多物体的变形玩具
CN202700063U (zh) 玩具、可重构玩具和动作人偶
CN202146609U (zh) 一种弹性开闭的玩具
CN209475576U (zh) 可组合变形的玩具套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