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940561U - 一种推流循环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推流循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940561U
CN206940561U CN201720626451.5U CN201720626451U CN206940561U CN 206940561 U CN206940561 U CN 206940561U CN 201720626451 U CN201720626451 U CN 201720626451U CN 206940561 U CN206940561 U CN 2069405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ug
flow
water inlet
pipe
horizont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62645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三明
洪敏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Co Ltd Of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Schola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Co Ltd Of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Schola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Co Ltd Of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Schola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Fujian Co Ltd Of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Schola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172062645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9405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9405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940561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Nozz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推流循环系统,包括设置在水体中的至少一个推流单元和用以固定推流单元的安装架,推流单元包括多根推流管和用以带动水流在推流管中流动的驱动装置,推流管包括横向进水管、横向出水管以及纵向衔接管,横向进水管设置在水体的下部,横向出水管设置在水体的上部,纵向衔接管的进水端与横向进水管的出水端连接,纵向衔接管的出水端与横向出水管的进水端连接。通过推流管实现水体底部、中部与上部交替互换的静态水体的激活流动性,使不同部位的优势生物互动交流,逐步形成生物食物链效应,通过多根推流管实现水体同向、同步推流,长期有效地维护水体健康发展,该循环系统结构简易、成本低。

Description

一种推流循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推流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大面积水体通常的助力循环效应都是局部的,在没有导流渠的前提下一般只能实现表循环或局部的蝶形循环,使局部水体由静态转为动态的助力循环模式,常规下长期呆滞水体生物食物链短缺,优势生物逐步取代弱势生物,从而易爆发生物性污染。在授权公告号CN 201690901 U,名称为“推流曝气式环形亲鱼培育池”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推流曝气式环形亲鱼培育池,其具有池体,其两端分别设置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池体为环形,由同心布置的外廊道和内廊道合围而成,池体底部均匀布置一组射流曝气机。采用导流渠的结构,其建设成本较高,尤其在大面积水体中。
生物生态体系是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呆滞水体优势生物爆发,相对单一的生物所消耗的养源也相对单一,造成水体纳污能力下降,在长期积累与演变下,逐渐恶化形成黑臭水体。不管是采用天然促成法、生态工程处理法、微生物修复法等治理技术,都难以维持长期效应,大面积水域的呆滞水体均易成为引火线,可能造成爆发性强势蔓延的生物污染,或抑制整体生态食物链的健康发展。呆滞水体不仅指水体中上部的静态,还包括水体底部的呆滞问题,水体底部长期处于呆滞状态,底泥同样有着相应的水底生物食物链,一般水体缺氧越严重,恶化反应越明显。在授权公告号CN 204625331 U,名称为“水体循环推流器”中国实用新型中,公开了一种水体循环推流器,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一端上连接有潜水式电机,所述底座的另一端连接有推流导向筒;所述潜水式电机的输出轴的末端设置有推流螺旋桨;所述推流导向筒上靠近潜水式电机的一侧设置有锥形水流导入口,所述推流螺旋桨位于锥形水流导入口内;所述推流导向筒管壁的同一圆周截面上沿推流导向筒的周向均布有至少4个曝气管,所述曝气管通过管路与外部供气装置连接。上述专利中的循环推流器虽然能够实现推流和曝气,然而其循环效应具有局部性,难以实现大面积水域的质换需求,在水底中设置潜水式电机,安装布线较为麻烦,成片布局耗能大安全隐患大。
鉴于此,本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易、运行成本低、能够进行截面同向推流、实现大范围水体质换,长期维护水体健康发展的推流循环系统。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
一种推流循环系统,包括设置在水体中的至少一个推流单元和用以固定推流单元的安装架,推流单元包括多根推流管和用以带动水流在推流管中流动的驱动装置,推流管包括横向进水管、横向出水管以及纵向衔接管,横向进水管设置在水体的下部,横向出水管设置在水体的上部,纵向衔接管的进水端与横向进水管的出水端连接,纵向衔接管的出水端与横向出水管的进水端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推流管至少为三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推流管为三根,分别设为第一推流管、第二推流管以及第三推流管,第一推流管包括第一横向进水管、第一横向出水管以及第一纵向衔接管,第二推流管包括第二横向进水管、第二横向出水管以及第二纵向衔接管,第三推流管包括第三横向进水管、第三横向出水管以及第三纵向衔接管,第二推流管设置在第一推流管与第三推流管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横向进水管的长度为A,所述第二横向进水管的长度为B,所述第三横向进水管的长度为C,A与B不同,C与B不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纵向衔接管、所述第二纵向衔接管以及所述第三纵向衔接管三者平行设置且处于同一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横向进水管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二横向进水管的进水端之间的距离设为D,所述第一横向进水管的出水端与所述第二横向进水管的出水端之间的距离设为E,D与E不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三横向进水管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二横向进水管的进水端之间的距离设为F,所述第三横向进水管的出水端与所述第二横向进水管的出水端之间的距离设为G,F与G不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A大于所述B,所述C大于所述B,所述D大于所述E,所述F大于所述G。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横向进水管的高度、所述第二横向进水管的高度以及所述第三横向进水管的高度三者中至少有两者不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风机、气管以及气体输送喷头,气管的一端与风机的出口端连接,另一端与气体输送喷头的进口端连通,气体输送喷头设置在所述推流管内。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后,通过推流管实现水体底部、中部与上部交替互换的静态水体的激活流动性,并形成底部负压递进式引流,上部正压陈列式推流,由多级连用形成同步同向的截面导流之势,促使整个静态水域成为动态水体,促进不同部位的优势生物互动交流,逐步形成生物食物链效应,以强压空气为助力的驱动方式,达到高效低耗的目的,同时满足水体复氧需求,实现高效能的氧传递作用,达到水生生物群落与水环境共同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动态平衡系统,通过实践测试以3.0kw的输出功率即可实现每小时8000m3左右的循环流量输出,可布施达40余根推流管,由陈列式多级联用实现水体同向、同步推流,定期运行长期有效地维护水体健康发展,该循环系统结构简易、能够用于大面积水域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驱动装置未示出);
图2为图1中A向视图(图中驱动装置未示出);
图3为实用新型推流管配合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水体 11-液面
12-下部 20-安装架
30-第一推流管 31-第一横向进水管
32-第一横向出水管 33-第一纵向连接管
40-第二推流管 41-第二横向进水管
42-第二横向出水管 50-第三推流管
51-第三横向进水管 52-第三横向出水管
60-风机 61-气管
62-气体输送喷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进行详细阐述。
参照图1至图3,一种推流循环系统,包括设置在水体10中的至少一个推流单元和用以固定推流单元的安装架20,推流单元包括多根推流管和用以带动水流在推流管中流动的驱动装置,推流管包括横向进水管、横向出水管以及纵向衔接管,横向进水管设置在水体10的下部12,横向出水管设置在水体10的上部且位于液面11以下,纵向衔接管的进水端与横向进水管的出水端连接,纵向衔接管的出水端与横向出水管的进水端连接。其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水体10的整体面积进行推流单元的个数选择。横向进水管和横向出水管沿水平方向布设,纵向衔接管沿竖直方向布设。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推流管至少为三根,当然本实用新型中推流管并不局限于3根,在图1中,示出了6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推流管至少为三根,以三根为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三个推流管分别设为第一推流管30、第二推流管40以及第三推流管50,第一推流管30包括第一横向进水管31、第一横向出水管32以及第一纵向衔接管33,第二推流管40包括第二横向进水管41、第二横向出水管42以及第二纵向衔接管,第三推流管50包括第三横向进水管51、第三横向出水管52以及第三纵向衔接管,第二推流管40设置在第一推流管30与第三推流管50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横向进水管31的长度为A,所述第二横向进水41管的长度为B,所述第三横向进水管51的长度为C,A与B不同,C与B不同,第一横向进水管31、第二横向进水41以及第三横向进水管51均沿水平方向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纵向衔接管33、所述第二纵向衔接管以及所述第三纵向衔接管三者平行设置且处于同一面,即位于竖直平面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横向进水管31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二横向进水管41的进水端之间的距离设为D,所述第一横向进水管31的出水端与所述第二横向进水管41的出水端之间的距离设为E,D与E不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三横向进水管51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二横向进水管41的进水端之间的距离设为F,所述第三横向进水管51的出水端与所述第二横向进水管41的出水端之间的距离设为G,F与G不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A大于所述B,所述C大于所述B,所述D大于所述E,所述F大于所述G。采用这种结构,能够扩张预动态水的范围,使得水流向推流单元的中心递进,水流由于递进式同向作用力的互动而形成接力作用,在推流管的出水口不会形成短流或者蝶形循环,保证了水流的同向推流,并带动整体水域进行同向有规律的微循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横向进水管31的高度、所述第二横向进水管41的高度以及所述第三横向进水管51的高度三者中至少有两者不同。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横向进水管31的高度、第二横向进水管41的高度以及第三横向进水管51可以根据水体10底部高度的不同进行布设,高度差的设置可以使得水流在纵向更好地循环,更好地实现水体底部、中部与上部交替互换的静态水体的激活流动性,使不同部位的优势生物互动交流,逐步形成生物食物链效应,达到水生生物群落与水环境共同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动态平衡系统。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风机60、气管61以及气体输送喷头62,气管62的一端与风机60的出口端连接,另一端与气体输送喷头62的进口端连通,气体输送喷头62设置在所述推流管内。其中,风机60设置在水体10外,通过气体输送喷头62,一方面可以向推流管中输送氧气,同时利用氧气的逸流作用可以带动水流在推流管中的流动,如此,本实用新型中,驱动装置起到曝气和推动水流流动地双重作用,能够节能能耗。呆滞水体不仅仅是平面上的局部静态水体,还包括水体底部的呆滞问题,水体底部长期处于呆滞状态,容易造成底泥快速增长,从而演变或恶化。底泥同样有着相应的水底生物食物链,一般水体缺氧越严重,底泥的增长速度越快,恶化反应越明显。本实用新型在整体水域动态循环的基础上,实现水体底部、中部与上部交替互换促进大气复氧功效。
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式并非限于本案图示和实施例,任何人对其进行类似思路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Claims (10)

1.一种推流循环系统,包括设置在水体中的至少一个推流单元和用以固定推流单元的安装架,推流单元包括多根推流管和用以带动水流在推流管中流动的驱动装置,推流管包括横向进水管、横向出水管以及纵向衔接管,横向进水管设置在水体的下部,横向出水管设置在水体的上部,纵向衔接管的进水端与横向进水管的出水端连接,纵向衔接管的出水端与横向出水管的进水端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推流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流管至少为三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推流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流管为三根,分别设为第一推流管、第二推流管以及第三推流管,第一推流管包括第一横向进水管、第一横向出水管以及第一纵向衔接管,第二推流管包括第二横向进水管、第二横向出水管以及第二纵向衔接管,第三推流管包括第三横向进水管、第三横向出水管以及第三纵向衔接管,第二推流管设置在第一推流管与第三推流管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推流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向进水管的长度为A,所述第二横向进水管的长度为B,所述第三横向进水管的长度为C,A与B不同,C与B不同。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推流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向衔接管、所述第二纵向衔接管以及所述第三纵向衔接管三者平行设置且处于同一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推流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向进水管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二横向进水管的进水端之间的距离设为D,所述第一横向进水管的出水端与所述第二横向进水管的出水端之间的距离设为E,D与E不同。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推流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横向进水管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二横向进水管的进水端之间的距离设为F,所述第三横向进水管的出水端与所述第二横向进水管的出水端之间的距离设为G,F与G不同。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推流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A大于所述B,所述C大于所述B,所述D大于所述E,所述F大于所述G。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推流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向进水管的高度、所述第二横向进水管的高度以及所述第三横向进水管的高度三者中至少有两者不同。
10.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推流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风机、气管以及气体输送喷头,气管的一端与风机的出口端连接,另一端与气体输送喷头的进口端连通,气体输送喷头设置在所述推流管内。
CN201720626451.5U 2017-06-01 2017-06-01 一种推流循环系统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9405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26451.5U CN206940561U (zh) 2017-06-01 2017-06-01 一种推流循环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26451.5U CN206940561U (zh) 2017-06-01 2017-06-01 一种推流循环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940561U true CN206940561U (zh) 2018-01-30

Family

ID=613634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626451.5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940561U (zh) 2017-06-01 2017-06-01 一种推流循环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94056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55831A (zh) * 2017-06-01 2017-08-18 福建环卫士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推流循环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55831A (zh) * 2017-06-01 2017-08-18 福建环卫士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推流循环系统
CN107055831B (zh) * 2017-06-01 2023-06-06 福建环卫士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推流循环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232097U (zh) 一种曝气循环水养殖系统
CN106745867A (zh) 一种曝气机
CN207135987U (zh) 一种气提式循环水养殖系统
CN204634770U (zh) 用于水产养殖的深入式增氧机
CN109092092A (zh) 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
CN206940561U (zh) 一种推流循环系统
CN203869853U (zh) 一种用于探究多个文丘里空气射流器增氧效果的试验装置
CN105110551A (zh) 一种高溶氧曝气结合人工湿地的污水处理系统及处理工艺
CN101935108A (zh) 泡沫分离-充氧一体化设备
CN201598207U (zh) 水产养殖用分段组装式微孔软管增氧装置
CN203608719U (zh) 水产用杀菌增氧装置
CN103641249B (zh) 射流列阵式增氧装置
CN204742224U (zh) 一种生态养殖系统
CN107055831A (zh) 一种推流循环系统
CN206895590U (zh) 循环水养殖池
CN206294738U (zh) 一种水产养殖用增氧设备
CN202643446U (zh) 一种高效增氧装置
CN204157491U (zh) 一种工厂化海水高密度循环水养殖的高效纯氧混合装置
CN202465363U (zh) 一种低压增氧喷射装置
CN103086525A (zh) 一种自吸式三混合管双级射流曝气装置
CN207294332U (zh) 高效节能复合菌群mbr装置
CN203238251U (zh) 具有新型曝气装置的微藻养殖池
CN206486347U (zh) 一种地埋一体化厌氧池
CN201530751U (zh) 生物膜带污水净化射流曝气循环式氧化塘
CN206314429U (zh) 一种多功能鱼塘用增氧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13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606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13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606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