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933551U - 拉链头组合结构及其梢状组件 - Google Patents

拉链头组合结构及其梢状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933551U
CN206933551U CN201720698819.9U CN201720698819U CN206933551U CN 206933551 U CN206933551 U CN 206933551U CN 201720698819 U CN201720698819 U CN 201720698819U CN 206933551 U CN206933551 U CN 2069335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p part
side wall
noumenon
tip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69881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于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ung Chwan Enterpris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ung Chwan Enterpris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ung Chwan Enterpris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ung Chwan Enterprise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9335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933551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拉链头组合结构及其梢状组件。梢状组件包括一第一梢件以及一第二梢件。第一梢件具有一第一本体、一第一凸缘部、一第一配合部以及一第一前端部。第二梢件具有一第二本体、一第二凸缘部、一第二配合部以及一第二前端部。第一凸缘部从第一本体的第一左侧壁向外凸出且紧邻第一本体的后端,且第一配合部设置在第一本体的第一右侧壁上。第二凸缘部从第二本体的第二右侧壁向外凸出且紧邻第二本体的后端,且第二配合部设置在第二本体的第二左侧壁上。借此,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相互配合,以使得第一梢件与第二梢件能拆卸地相互连接在一起。

Description

拉链头组合结构及其梢状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组合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拉链头组合结构及其梢状组件。
背景技术
常见服装的基本拉合组件不外乎使用钮扣或者拉链结构。相较于钮扣,使用拉链结构拥有更好的使用性以及较为坚固的结构特性。一般拉链结构具有一拉链头以及一拉链带,拉链头主要配合拉链带做为拉链结构进行往复拉动的链接组件,使得拉链结构应用在服饰以及配件将更为普及。然而,先前技术的插入梢与固定梢在与拉链结构的配合上仍具有可改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拉链头组合结构及其梢状组件。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其中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梢状组件,其包括一第一梢件以及一第二梢件。所述第一梢件具有一第一本体、一第一凸缘部、一第一配合部以及一第一前端部,且所述第一本体具有一第一左侧壁以及一与所述第一左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一右侧壁。所述第二梢件具有一第二本体、一第二凸缘部、一第二配合部以及一第二前端部,且所述第二本体具有一第二左侧壁以及一与所述第二左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二右侧壁。其中,所述第一凸缘部从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第一左侧壁向外凸出且紧邻所述第一本体的后端,所述第一配合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第一右侧壁上,且所述第一前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前端。其中,所述第二凸缘部从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第二右侧壁向外凸出且紧邻所述第二本体的后端,所述第二配合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第二左侧壁上,且所述第二前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前端。其中,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相互配合,以使得所述第一梢件与所述第二梢件能拆卸地相互连接在一起。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本体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一左侧壁与所述第一右侧壁之间的第一顶端壁以及一与所述第一顶端壁相对设置的第一底端壁,且所述第一梢件具有一第一顶端凹槽以及一第一底端凹槽,其中,所述第一顶端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第一顶端壁上,且所述第一底端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第一底端壁上,其中,所述第一顶端凹槽具有一用于连通一第一溢料口的第一顶端连接部,且所述第一底端凹槽具有一用于连通一第二溢料口的第一底端连接部。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本体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二左侧壁与所述第二右侧壁之间的第二顶端壁以及一与所述第二顶端壁相对设置的第二底端壁,且所述第二梢件具有一第二顶端凹槽以及一第二底端凹槽,其中,所述第二顶端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第二顶端壁上,且所述第二底端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第二底端壁上,其中,所述第二顶端凹槽具有一用于连通一第三溢料口的第二顶端连接部,且所述第二底端凹槽具有一用于连通一第四溢料口的第二底端连接部。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梢件的所述第一凸缘部被一第一拉链头的一第一内侧壁所顶抵而被推向所述第二梢件,且所述第二梢件的所述第二凸缘部被一第二拉链头的一第二内侧壁所顶抵而被推向所述第一梢件,其中,所述第一梢件为一插入梢,且所述第二梢件为一固定梢。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另外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梢状组件,其包括一第一梢件以及一第二梢件。所述第一梢件具有一第一本体、一第一顶端凹槽、一第一底端凹槽、一第一配合部以及一第一前端部,其中,所述第一本体具有一第一左侧壁、一与所述第一左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一右侧壁、一连接于所述第一左侧壁与所述第一右侧壁之间的第一顶端壁以及一与所述第一顶端壁相对设置的第一底端壁。所述第二梢件具有一第二本体、一第二顶端凹槽、一第二底端凹槽、一第二配合部以及一第二前端部,其中,所述第二本体具有一第二左侧壁、一与所述第二左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二右侧壁、一连接于所述第二左侧壁与所述第二右侧壁之间的第二顶端壁以及一与所述第二顶端壁相对设置的第二底端壁。其中,所述第一顶端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第一顶端壁上,所述第一底端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第一底端壁上,所述第一配合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第一右侧壁上,且所述第一前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前端。其中,所述第二顶端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第二顶端壁上,所述第二底端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第二底端壁上,所述第二配合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第二左侧壁上,且所述第二前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前端。其中,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相互配合,以使得所述第一梢件与所述第二梢件能拆卸地相互连接在一起。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顶端凹槽具有一用于连通一第一溢料口的第一顶端连接部,且所述第一底端凹槽具有一用于连通一第二溢料口的第一底端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二顶端凹槽具有一用于连通一第三溢料口的第二顶端连接部,且所述第二底端凹槽具有一用于连通一第四溢料口的第二底端连接部。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梢件具有一第一凸缘部,且所述第一凸缘部从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第一左侧壁向外凸出且紧邻所述第一本体的后端,其中,所述第二梢件具有一第二凸缘部,且所述第二凸缘部从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第二右侧壁向外凸出且紧邻所述第二本体的后端,其中,所述第一梢件的所述第一凸缘部被一第一拉链头的一第一内侧壁所顶抵而被推向所述第二梢件,且所述第二梢件的所述第二凸缘部被一第二拉链头的一第二内侧壁所顶抵而被推向所述第一梢件。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另外再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拉链头组合结构,其包括一拉链头组件以及一梢状组件。所述拉链头组件包括一第一拉链头以及一与所述第一拉链头能拆卸地相互配合的第二拉链头,且所述第一拉链头具有一第一内侧壁以及一与所述第一内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二内侧壁。所述梢状组件与所述拉链头组件相互配合,其中,所述梢状组件包括一第一梢件以及一第二梢件,且所述第一梢件与所述第二梢件插入所述拉链头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梢件具有一第一本体、一第一凸缘部、一第一配合部以及一第一前端部,所述第一本体具有一第一左侧壁以及一与所述第一左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一右侧壁,所述第一凸缘部从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第一左侧壁向外凸出且紧邻所述第一本体的后端,所述第一配合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第一右侧壁上,且所述第一前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前端。其中,所述第二梢件具有一第二本体、一第二凸缘部、一第二配合部以及一第二前端部,所述第二本体具有一第二左侧壁以及一与所述第二左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二右侧壁,所述第二凸缘部从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第二右侧壁向外凸出且紧邻所述第二本体的后端,所述第二配合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第二左侧壁上,且所述第二前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前端。其中,所述第一梢件的所述第一凸缘部被所述第一拉链头的所述第一内侧壁所顶抵而被推向所述第二梢件,且所述第二梢件的所述第二凸缘部被所述第二拉链头的所述第二内侧壁所顶抵而被推向所述第一梢件。其中,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相互配合,以使得所述第一梢件与所述第二梢件能拆卸地相互连接在一起。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本体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一左侧壁与所述第一右侧壁之间的第一顶端壁以及一与所述第一顶端壁相对设置的第一底端壁,且所述第一梢件具有一第一顶端凹槽以及一第一底端凹槽,其中,所述第一顶端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第一顶端壁上,且所述第一底端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第一底端壁上,其中,所述第一顶端凹槽具有一用于连通一第一溢料口的第一顶端连接部,且所述第一底端凹槽具有一用于连通一第二溢料口的第一底端连接部。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本体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二左侧壁与所述第二右侧壁之间的第二顶端壁以及一与所述第二顶端壁相对设置的第二底端壁,且所述第二梢件具有一第二顶端凹槽以及一第二底端凹槽,其中,所述第二顶端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第二顶端壁上,且所述第二底端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第二底端壁上,其中,所述第二顶端凹槽具有一用于连通一第三溢料口的第二顶端连接部,且所述第二底端凹槽具有一用于连通一第四溢料口的第二底端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一拉链头具有一第一左腔室以及一第一右腔室,且所述第二拉链头具有一第二左腔室以及一第二右腔室,其中,所述第一梢件插入所述第一拉链头与所述第二拉链头内且容置在所述第一左腔室与所述第二左腔室内,所述第二梢件插入所述第一拉链头与所述第二拉链头内且容置在所述第一右腔室与所述第二右腔室内。
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拉链头组合结构及其梢状组件,其能通过“所述第一配合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第一右侧壁上,且所述第二配合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第二左侧壁上”以及“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相互配合”的技术方案,以使得所述第一梢件与所述第二梢件能拆卸地相互连接在一起。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提供的附图仅用于提供参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梢状组件的第一梢件的其中一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梢状组件的第一梢件的另外一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梢状组件的第一梢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梢状组件的第二梢件的其中一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梢状组件的第二梢件的另外一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梢状组件的第二梢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梢状组件的第一梢件与第二梢件能拆卸地相互配合的俯视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梢状组件的第一梢件被折断而分离溢料粒之前的其中一立体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梢状组件的第一梢件被折断而分离溢料粒之前的另外一立体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梢状组件的第二梢件被折断而分离溢料粒之前的其中一立体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梢状组件的第二梢件被折断而分离溢料粒之前的另外一立体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拉链头组合结构的第一拉链头与第二拉链头能拆卸地相互配合的立体示意图。
图13为图12的XIII-XIII剖面线的俯视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梢件预备插入拉链头组件内时的俯视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梢件渐渐插入拉链头组件内时的俯视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梢件完全插入拉链头组件内时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有关“拉链头组合结构及其梢状组件”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了解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效果。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悖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进行各种修改与变更。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仅为简单示意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的描绘,事先声明。以下的实施方式将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相关技术内容,但所公开的内容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梢状组件S1,其包括:一第一梢件1以及一第二梢件2。举例来说,第一梢件1可为一插入梢,并且第二梢件2可为一固定梢,然而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举例为限。
首先,配合图1至图3所示,第一梢件1具有一第一本体10、一第一顶端凹槽11以及一第一底端凹槽12。另外,配合图4至图6所示,第二梢件2具有一第二本体20、一第二顶端凹槽21以及一第二底端凹槽22。
更进一步来说,配合图1至图3所示,第一本体10具有一第一左侧壁101、一与第一左侧壁101相对设置的第一右侧壁102、一连接于第一左侧壁101与第一右侧壁102之间的第一顶端壁103以及一与第一顶端壁103相对设置的第一底端壁104。另外,配合图4至图6所示,第二本体20具有一第二左侧壁201、一与第二左侧壁201相对设置的第二右侧壁202、一连接于第二左侧壁201与第二右侧壁202之间的第二顶端壁203以及一与第二顶端壁203相对设置的第二底端壁204。
更进一步来说,配合图1至图3所示,第一顶端凹槽11设置在第一本体10的第一顶端壁103上,并且第一底端凹槽12设置在第一本体10的第一底端壁104上。另外,配合图4至图6所示,第二顶端凹槽21设置在第二本体20的第二顶端壁203上,并且第二底端凹槽22设置在第二本体20的第二底端壁204上。
更进一步来说,配合图1至图3所示,第一梢件1具有一第一凸缘部13,并且第一凸缘部13从第一本体10的第一左侧壁101向外凸出且紧邻第一本体10的后端。另外,配合图4至图6所示,第二梢件2具有一第二凸缘部23,并且第二凸缘部23从第二本体20的第二右侧壁202向外凸出且紧邻第二本体20的后端。
更进一步来说,配合图1至图3所示,第一梢件1具有一第一配合部14,并且第一配合部14设置在第一本体10的第一右侧壁102上。另外,配合图4至图6所示,第二梢件2具有一第二配合部24,并且第二配合部24设置在第二本体20的第二左侧壁201上。举例来说,第一配合部14与第二配合部24可以是两个相互配合的卡榫,然而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举例为限。
更进一步来说,配合图1至图3所示,第一梢件1具有一第一前端部15,并且第一前端部15设置在第一本体10的前端,以做为一插入用导引部。另外,配合图4至图6所示,第二梢件2具有第二前端部25,并且第二前端部25设置在第二本体20的前端,以做为一定位用卡钩部。
借此,配合图3、图6以及图7所示,第一配合部14与第二配合部24能够相互配合,以使得第一梢件1与第二梢件2能拆卸地(detachably)相互连接在一起。举例来说,如图7所示,当第一配合部14搭接在第二配合部24上时,第一梢件1与第二梢件2就能相互连接在一起。配合图3与图6所示,当第一配合部14分离第二配合部24上时,第一梢件1与第二梢件2就会被彼此分离。
值得一提的是,配合图1至图3、图8以及图9所示,第一顶端凹槽11具有一用于连通一第一溢料口F1的第一顶端连接部110,并且第一底端凹槽12具有一用于连通一第二溢料口F2的第一底端连接部120。
承上所言,如图8所示,在第一梢件1的制作过程中,连接于第一溢料口F1的第一顶端连接部110会形成在第一顶端凹槽11内,所以当第一梢件1从第一溢料口F1分离时(也就是当第一梢件1被折断而分离溢料粒P时),即使在第一顶端连接部110上会产生折断后的残留余料,此残留余料也会被容置在第一顶端凹槽11内而不会凸出第一梢件1的第一顶端壁103。另外,如图9所示,在第一梢件1的制作过程中,连接于第二溢料口F2的第一底端连接部120会形成在第一底端凹槽12内,所以当第一梢件1从第二溢料口F2分离时(也就是当第一梢件1被折断而分离溢料粒P时),即使在第一底端连接部120上会产生折断后的残留余料,此残留余料也会被容置在第一底端凹槽12内而不会凸出第一梢件1的第一底端壁104。
借此,由于折断后所产生的残留余料会被容置在第一顶端凹槽11内而不会凸出第一梢件1的第一顶端壁103(也就是不会凸出第一梢件1的产品外形,如图8所示),并且折断后所产生的残留余料会被容置在第一底端凹槽12内而不会凸出第一梢件1的第一底端壁104(也就是不会凸出第一梢件1的产品外形,如图9所示),所以本实用新型可大幅提升自动线生产的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配合图4至图6、图10以及图11所示,第二顶端凹槽21具有一用于连通一第三溢料口F3的第二顶端连接部210,并且第二底端凹槽22具有一用于连通一第四溢料口F4的第二底端连接部220。
承上所言,如图10所示,在第二梢件2的制作过程中,连接于第三溢料口F3的第二顶端连接部210会形成在第二顶端凹槽21内,所以当第二梢件2从第三溢料口F3分离时(也就是当第二梢件2被折断而分离溢料粒P时),即使在第二顶端连接部210上会产生折断后的残留余料,此残留余料也会被容置在第二顶端凹槽21内而不会凸出第二梢件2的第二顶端壁203。另外,如图11所示,在第二梢件2的制作过程中,连接于第四溢料口F4的第二底端连接部220会形成在第二底端凹槽22内,所以当第二梢件2从第四溢料口F4分离时(也就是当第二梢件2被折断而分离溢料粒P时),即使在第二底端连接部220上会产生折断后的残留余料,此残留余料也会被容置在第二底端凹槽22内而不会凸出第二梢件2的第二底端壁204。
借此,由于折断后所产生的残留余料会被容置在第二顶端凹槽21内而不会凸出第二梢件2的第二顶端壁203(也就是不会凸出第二梢件2的产品外形,如图10所示),并且折断后所产生的残留余料会被容置在第二底端凹槽22内而不会凸出第二梢件2的第二底端壁204(也就是不会凸出第二梢件2的产品外形,如图11所示),所以本实用新型可大幅提升自动线生产的效率。
请参阅图12至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提供一种拉链头组合结构Z,其包括一拉链头组件S2以及一梢状组件S1,并且梢状组件S1与拉链头组件S2能够相互配合。
首先,配合图12与图13所示,拉链头组件S2包括一第一拉链头3以及一与第一拉链头3能拆卸地(detachably)相互配合的第二拉链头4,并且第一拉链头3具有一第一内侧壁301以及一与第一内侧壁301相对设置的第二内侧壁302。更进一步来说,第一拉链头3具有一第一左腔室303以及一第一右腔室304,并且第二拉链头4具有一第二左腔室403以及一第二右腔室404。
再者,配合图14至图16所示,梢状组件S1包括一第一梢件1以及一第二梢件2,并且第一梢件1与第二梢件2插入拉链头组件S2。更进一步来说,第一梢件1能够被插入第一拉链头3与第二拉链头4内且容置在第一左腔室303与第二左腔室403内,并且第二梢件2能够被插入第一拉链头3与第二拉链头4内且容置在第一右腔室304与第二右腔室404内。
承上所言,配合图14至图16,当第一梢件1被插入第一拉链头3与第二拉链头4内时,第一梢件1的第一凸缘部13会被第一拉链头3的第一内侧壁301所顶抵而被推向第二梢件2,并且第二梢件2的第二凸缘部23会被第二拉链头4的第二内侧壁302所顶抵而被推向第一梢件1。借此,第一配合部14与第二配合部24能够相互配合,以使得第一梢件1与第二梢件2能拆卸地(detachably)相互连接在一起。
也就是说,当第一梢件1被插入第一拉链头3与第二拉链头4内时,第一梢件1的第一凸缘部13会顶抵第一拉链头3的第一内侧壁301而让整个第一梢件1能够迅速朝向第二梢件2靠拢,并且第二梢件2的第二凸缘部23会顶抵第二拉链头4的第二内侧壁302而让整个第二梢件2能够迅速朝向第一梢件1靠拢,以使得第一配合部14与第二配合部24两者的配合(或者是说,第一梢件1与第二梢件2两者的配合)更加确实且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第一梢件1插入具有较大腔室空间的拉链头组件S2时,第一梢件1的第一凸缘部13也是会顶抵第一拉链头3的第一内侧壁301而让整个第一梢件1能够迅速朝向第二梢件2靠拢,借此以使得第一配合部14与第二配合部24两者的配合(或者是说,第一梢件1与第二梢件2两者的配合)也是能够更加确实且稳定。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拉链头组合结构Z及其梢状组件S1具有较高的产品适应性。
[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拉链头组合结构Z及其梢状组件S1,其能通过“第一配合部14设置在第一本体10的第一右侧壁102上,且第二配合部24设置在第二本体20的第二左侧壁202上”以及“第一配合部14与第二配合部24相互配合”的技术方案,以使得第一梢件1与第二梢件2能拆卸地相互连接在一起。
更进一步来说,由于折断后所产生的残留余料会被容置在第一顶端凹槽11内而不会凸出第一梢件1的第一顶端壁103(也就是不会凸出第一梢件1的产品外形,如图8所示),并且折断后所产生的残留余料会被容置在第一底端凹槽12内而不会凸出第一梢件1的第一底端壁104(也就是不会凸出第一梢件1的产品外形,如图9所示),所以本实用新型可大幅提升自动线生产的效率。
更进一步来说,由于折断后所产生的残留余料会被容置在第二顶端凹槽21内而不会凸出第二梢件2的第二顶端壁203(也就是不会凸出第二梢件2的产品外形,如图10所示),并且折断后所产生的残留余料会被容置在第二底端凹槽22内而不会凸出第二梢件2的第二底端壁204(也就是不会凸出第二梢件2的产品外形,如图11所示),所以本实用新型可大幅提升自动线生产的效率。
更进一步来说,当第一梢件1被插入第一拉链头3与第二拉链头4内时,第一梢件1的第一凸缘部13会顶抵第一拉链头3的第一内侧壁301而让整个第一梢件1能够迅速朝向第二梢件2靠拢,并且第二梢件2的第二凸缘部23会顶抵第二拉链头4的第二内侧壁302而让整个第二梢件2能够迅速朝向第一梢件1靠拢,以使得第一配合部14与第二配合部24两者的配合(或者是说,第一梢件1与第二梢件2两者的配合)更加确实且稳定。
以上所公开的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可行实施例,并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所以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梢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梢状组件包括:
一第一梢件,所述第一梢件具有一第一本体、一第一凸缘部、一第一配合部以及一第一前端部,其中,所述第一本体具有一第一左侧壁以及一与所述第一左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一右侧壁;以及
一第二梢件,所述第二梢件具有一第二本体、一第二凸缘部、一第二配合部以及一第二前端部,其中,所述第二本体具有一第二左侧壁以及一与所述第二左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二右侧壁;
其中,所述第一凸缘部从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第一左侧壁向外凸出且紧邻所述第一本体的后端,所述第一配合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第一右侧壁上,且所述第一前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前端;
其中,所述第二凸缘部从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第二右侧壁向外凸出且紧邻所述第二本体的后端,所述第二配合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第二左侧壁上,且所述第二前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前端;
其中,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相互配合,以使得所述第一梢件与所述第二梢件能拆卸地相互连接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梢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一左侧壁与所述第一右侧壁之间的第一顶端壁以及一与所述第一顶端壁相对设置的第一底端壁,且所述第一梢件具有一第一顶端凹槽以及一第一底端凹槽,其中,所述第一顶端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第一顶端壁上,且所述第一底端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第一底端壁上,其中,所述第一顶端凹槽具有一用于连通一第一溢料口的第一顶端连接部,且所述第一底端凹槽具有一用于连通一第二溢料口的第一底端连接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梢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二左侧壁与所述第二右侧壁之间的第二顶端壁以及一与所述第二顶端壁相对设置的第二底端壁,且所述第二梢件具有一第二顶端凹槽以及一第二底端凹槽,其中,所述第二顶端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第二顶端壁上,且所述第二底端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第二底端壁上,其中,所述第二顶端凹槽具有一用于连通一第三溢料口的第二顶端连接部,且所述第二底端凹槽具有一用于连通一第四溢料口的第二底端连接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梢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梢件的所述第一凸缘部被一第一拉链头的一第一内侧壁所顶抵而被推向所述第二梢件,且所述第二梢件的所述第二凸缘部被一第二拉链头的一第二内侧壁所顶抵而被推向所述第一梢件,其中,所述第一梢件为一插入梢,且所述第二梢件为一固定梢。
5.一种梢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梢状组件包括:
一第一梢件,所述第一梢件具有一第一本体、一第一顶端凹槽、一第一底端凹槽、一第一配合部以及一第一前端部,其中,所述第一本体具有一第一左侧壁、一与所述第一左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一右侧壁、一连接于所述第一左侧壁与所述第一右侧壁之间的第一顶端壁以及一与所述第一顶端壁相对设置的第一底端壁;以及
一第二梢件,所述第二梢件具有一第二本体、一第二顶端凹槽、一第二底端凹槽、一第二配合部以及一第二前端部,其中,所述第二本体具有一第二左侧壁、一与所述第二左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二右侧壁、一连接于所述第二左侧壁与所述第二右侧壁之间的第二顶端壁以及一与所述第二顶端壁相对设置的第二底端壁;
其中,所述第一顶端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第一顶端壁上,所述第一底端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第一底端壁上,所述第一配合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第一右侧壁上,且所述第一前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前端;
其中,所述第二顶端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第二顶端壁上,所述第二底端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第二底端壁上,所述第二配合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第二左侧壁上,且所述第二前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前端;
其中,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相互配合,以使得所述第一梢件与所述第二梢件能拆卸地相互连接在一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梢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端凹槽具有一用于连通一第一溢料口的第一顶端连接部,且所述第一底端凹槽具有一用于连通一第二溢料口的第一底端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二顶端凹槽具有一用于连通一第三溢料口的第二顶端连接部,且所述第二底端凹槽具有一用于连通一第四溢料口的第二底端连接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梢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梢件具有一第一凸缘部,且所述第一凸缘部从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第一左侧壁向外凸出且紧邻所述第一本体的后端,其中,所述第二梢件具有一第二凸缘部,且所述第二凸缘部从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第二右侧壁向外凸出且紧邻所述第二本体的后端,其中,所述第一梢件的所述第一凸缘部被一第一拉链头的一第一内侧壁所顶抵而被推向所述第二梢件,且所述第二梢件的所述第二凸缘部被一第二拉链头的一第二内侧壁所顶抵而被推向所述第一梢件。
8.一种拉链头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链头组合结构包括:
一拉链头组件,所述拉链头组件包括一第一拉链头以及一与所述第一拉链头能拆卸地相互配合的第二拉链头,其中,所述第一拉链头具有一第一内侧壁以及一与所述第一内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二内侧壁;以及
一梢状组件,所述梢状组件与所述拉链头组件相互配合,其中,所述梢状组件包括一第一梢件以及一第二梢件,且所述第一梢件与所述第二梢件插入所述拉链头组件;
其中,所述第一梢件具有一第一本体、一第一凸缘部、一第一配合部以及一第一前端部,所述第一本体具有一第一左侧壁以及一与所述第一左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一右侧壁,所述第一凸缘部从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第一左侧壁向外凸出且紧邻所述第一本体的后端,所述第一配合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第一右侧壁上,且所述第一前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前端;
其中,所述第二梢件具有一第二本体、一第二凸缘部、一第二配合部以及一第二前端部,所述第二本体具有一第二左侧壁以及一与所述第二左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二右侧壁,所述第二凸缘部从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第二右侧壁向外凸出且紧邻所述第二本体的后端,所述第二配合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第二左侧壁上,且所述第二前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前端;
其中,所述第一梢件的所述第一凸缘部被所述第一拉链头的所述第一内侧壁所顶抵而被推向所述第二梢件,且所述第二梢件的所述第二凸缘部被所述第二拉链头的所述第二内侧壁所顶抵而被推向所述第一梢件;
其中,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相互配合,以使得所述第一梢件与所述第二梢件能拆卸地相互连接在一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拉链头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一左侧壁与所述第一右侧壁之间的第一顶端壁以及一与所述第一顶端壁相对设置的第一底端壁,且所述第一梢件具有一第一顶端凹槽以及一第一底端凹槽,其中,所述第一顶端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第一顶端壁上,且所述第一底端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第一底端壁上,其中,所述第一顶端凹槽具有一用于连通一第一溢料口的第一顶端连接部,且所述第一底端凹槽具有一用于连通一第二溢料口的第一底端连接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拉链头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二左侧壁与所述第二右侧壁之间的第二顶端壁以及一与所述第二顶端壁相对设置的第二底端壁,且所述第二梢件具有一第二顶端凹槽以及一第二底端凹槽,其中,所述第二顶端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第二顶端壁上,且所述第二底端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第二底端壁上,其中,所述第二顶端凹槽具有一用于连通一第三溢料口的第二顶端连接部,且所述第二底端凹槽具有一用于连通一第四溢料口的第二底端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一拉链头具有一第一左腔室以及一第一右腔室,且所述第二拉链头具有一第二左腔室以及一第二右腔室,其中,所述第一梢件插入所述第一拉链头与所述第二拉链头内且容置在所述第一左腔室与所述第二左腔室内,所述第二梢件插入所述第一拉链头与所述第二拉链头内且容置在所述第一右腔室与所述第二右腔室内。
CN201720698819.9U 2017-05-24 2017-06-15 拉链头组合结构及其梢状组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93355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07422U TWM555156U (zh) 2017-05-24 2017-05-24 拉鍊頭組合結構及其梢狀組件
TW106207422 2017-05-2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933551U true CN206933551U (zh) 2018-01-30

Family

ID=613650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698819.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933551U (zh) 2017-05-24 2017-06-15 拉链头组合结构及其梢状组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6933551U (zh)
TW (1) TWM55515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36983A (zh) * 2017-05-24 2018-12-07 中传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拉链头组合结构及其梢状组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36983A (zh) * 2017-05-24 2018-12-07 中传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拉链头组合结构及其梢状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55156U (zh) 2018-0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92045B2 (en) Modular garments
USD543942S1 (en) Male/female connector assembly for connecting electrical conductors
USD877703S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TWD211540S (zh) 連接器
CN206933551U (zh) 拉链头组合结构及其梢状组件
USD877655S1 (en) Buckle
USD868001S1 (en) Socket connector
USD485239S1 (en) Pair of connectors for a cord set
CN108936983A (zh) 拉链头组合结构及其梢状组件
USD488866S1 (en) Hydration connector
CN210471196U (zh) 一种磁吸旁开式扣具
USD482083S1 (en) Family of dolls
CN205752901U (zh) 一种数据连接线
CA175205S (en) Connector for containers
USD880352S1 (en) Snap button
CN204218129U (zh) 带扣组件
US20140202226A1 (en) Closing Tool for Crimp Cover
USD922324S1 (en) Socket for card connector
USD639708S1 (en) String coupler for zipper
USD535870S1 (en) Cord lock
CN206949692U (zh) 一种手镯扣
US20220232939A1 (en) Zipper structure for suitcases, and trolley bag
USD447979S1 (en) Male chest harness buckle portion
USD918840S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plastic shell seat
CN218731979U (zh) 一种防水效果好的插头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1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