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928531U - 一种被动房屋面的防水保温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被动房屋面的防水保温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928531U CN206928531U CN201720777009.2U CN201720777009U CN206928531U CN 206928531 U CN206928531 U CN 206928531U CN 201720777009 U CN201720777009 U CN 201720777009U CN 206928531 U CN206928531 U CN 20692853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waterproof
- passive house
- backing ring
- waterproof therm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屋顶面保温技术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被动房屋面的防水保温系统,包括由下到上依次铺设在被动房屋顶面的聚合物水泥防潮层、防水保温一体化构造层、非固化沥青涂料防水层和改性沥青卷材层,所述聚合物水泥防潮层与所述被动房屋顶面的结构混凝土层粘合到一起,以上各层之间采用粘合方式固定到一起。本实用新型,通过优化合理的构造层次降低各项内外部因素产生的渗漏水风险;合理选材和选择施工方式,配合组成耐久性好、保温性能优异、施工工法合理、操作简便快捷的被动房防水保温体系;尽量在满足使用要求的情况下,降低综合造价成本,提高体系产品的性价比和应用推广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屋顶面保温技术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被动房屋面的防水保温系统。
背景技术
被动房概念始于1996年,也被称作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起源于德国,是国际范围内被广泛认可的一种集高舒适度、低能耗、经济性于一体的节能建筑技术,是指不通过传统的采暖方式和主动的空调形式来实现舒适的冬季和夏季室内环境。其主要原理是通过最大程度的减少建筑物的热量损失,以至于几乎不需要采取主动采暖或制冷措施,主要通过节能设计并依靠围护结构自身优越的保温性及气密性,从建筑技术和层面综合利用建筑物可以利用的所有生活热量,以及可再生能源等,将采暖消耗的一次能源控制在15千瓦/㎡以内。实现居住环境舒适,房屋能效最优的技术。
目前国内的被动房在保温材料上的性能有待提高,同时单纯防水材料作为屋面保温体系的保护层次,其本身虽然不主要提供节能贡献,但其为确保保温体系正常工作使用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防护、隔水材料,应提高其与基层的粘结不窜水性和防水性能。
国内被动房在防水层仅单层设置,一旦出现渗漏点,水将在其下的找坡层、保温层和找平层等构造层次内窜流,若保温材料吸水率较高,将会引起更大的变形,同时影响保温性能和被动房的节能效果;保温层不能与防水层直接接触,存在找平防水基层的层间窜水通道,为渗漏埋下隐患,直接影响被动房的节能需要;找平层和隔离保护层均为自重相对较大的刚性材料,传热系数高、热散失能力强,且刚性材料极易出现开裂的质量通病,后期的变形影响被动房的质量严重;同样,室内的潮湿水汽,通过多空或细裂缝等混凝土屋面板结构的质量通病,也极易进入保温层,在上部防水密封的情况下,水汽聚集后易将保温层和防水层主动破坏,影响被动房的节能质量。
专利号CN 205399852公开了一种被动房上人屋面保温节点构造,这种结构存在着以下缺点:在以排水为主的被动房建筑屋面上未设置明显的找坡层,找坡坡度不足极易造成积水现象;保温层不能与防水层直接接触,存在找平防水基层的层间窜水通道,为渗漏埋下隐患,直接影响被动房的节能需要;保温层采用了高吸水率的岩棉防水层,其虽具有优异的防火性能,但极易丧失保温性能;第一找平层和第二找平层均为自重相对较大的刚性材料,传热系数高、热散失能力强,且刚性材料极易出现开裂的质量通病,后期的变形影响被动房的质量严重。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弥补目前被动房屋面保温与防水方面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被动房屋面的防水保温系统。
其技术方案为,一种被动房屋面的防水保温系统,包括由下到上依次铺设在被动房屋顶面的聚合物水泥层、防水保温一体化构造层、非固化沥青涂料防水层和改性沥青卷材层,所述聚合物水泥层与所述被动房屋顶面的结构混凝土层粘合到一起,以上各层采用粘合方式固定到一起。
所述聚合物水泥层厚度大于等于1.5mm。
所述防水保温一体化构造层厚度根据项目当地热工计算取得。
所述非固化沥青涂料防水层厚度为1.5mm-2.0mm。
所述改性沥青卷材层厚度不小于3mm。
还包括用于将所述改性沥青卷材层积水排出的排水组件,所述排水组件包括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上部通过转接件连接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与所述改性沥青卷材层表面连通。
所述转接件包括与所述进水口连接在一起的上托圈和与套装在所述排水管外侧且固定在所述防水保温一体化构造层上侧的下托圈,所述上托圈延伸到所述下托圈内部。
所述上托圈固定在所述改性沥青卷材层表面,所述进水口套接在所述上托圈内部。
本实用新型的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是以优质改性丙烯酸共聚乳液和多种添加剂组成的有机液料,再以高铝高铁水泥及多种添加剂组成的无机粉料,经科学配方加工制成的双组分水性防水涂料。可用于非外露屋面多道防水设防中的一道粘结性高、涂膜连续性好的防水涂膜层。同时也在本专利体系的结构混凝土屋面板基层形成一道隔汽层,封闭室内同屋面构造层次间的湿气传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在加装排水组件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被动房屋顶面的结构混凝土层;2、聚合物水泥防潮层;3、防水保温一体化构造层;4、非固化沥青涂料防水层;5、改性沥青卷材层;61、排水管;62、进水口;63、上托圈;64、下托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结合图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
一种被动房屋面的防水保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下到上依次铺设在被动房屋顶面的聚合物水泥防潮层2、防水保温一体化构造层3、非固化沥青涂料防水层4和改性沥青卷材层5,所述聚合物水泥防潮层与所述被动房屋顶面的结构混凝土层1粘合到一起,以上各层之间采用粘合方式固定到一起。
所述聚合物水泥防潮层厚度大于等于1.5mm。
所述非固化沥青涂料防水层厚度为1.5mm-2.0mm。
所述改性沥青卷材层厚度不小于3mm。
本实用新型的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是以优质改性丙烯酸共聚乳液和多种添加剂组成的有机液料,再以高铝高铁水泥及多种添加剂组成的无机粉料,经科学配方加工制成的双组分水性防水涂料。可用于非外露屋面多道防水设防中的一道粘结性高、涂膜连续性好的防水涂膜层。同时也在本专利体系的结构混凝土屋面板基层形成一道隔汽层,封闭室内同屋面构造层次间的湿气传导。
本实用新型的防水保温一体化构造层,由异氰酸酯和多元醇及添加剂经专用高压设备现场反应固化成形的高分子聚合物。该材料喷涂在基层表面,会形成连续、均匀、无接缝的保温、隔热层,能有效消除冷桥效应。硬泡聚氨酯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使用了30多年,应用相当普及。其作为目前保温效果最好的保温材料,导热系数低于0.024w/m.k,远低于其他保温材料。现场喷涂聚氨酯硬泡体防水保温材料一体化材料除具有保温性能外,还可以具有防水功能,被用于屋面防水保温材料,非常适合被动房体系。此外,其可根据现场设计在保温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排水坡度坡向,不采用刚性材料的前提下,仍然解决了排水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沥青涂料防水层,是在传统橡胶沥青防水涂料的观念上,克服应用性不足,经过改良的换代产品,其由优质石油沥青、功能性高分子改性剂及特种添加剂组成。该产品既具有普通橡胶沥青防水涂料在使用年限内保持弹塑性膏状体的性能外,还具有高耐热、低粘度、可在低温下喷涂或刮涂施工、节能环保以及满足立面与卷材复合防水抗滑移等特种性能。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沥青涂料复合卷材系统,包括沥青防水涂料和沥青基卷材防水卷材层两部分,均具优良的憎水性和优异的物理力学性能,该两种防水材料在施工现场通过本工法组合成复合防水系统。复合防水系统综合了涂料防水层和卷材防水层的特点,实现防水层功能的最大化,提高防水工程的整体性。
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复合防水层直接作用在成型的硬泡聚氨酯防水保温一体化构造层上满粘结,消除了防水层和保温层间的窜水可能性。
为了进一步增强排水性能,还包括用于将所述改性沥青卷材层积水排出的排水组件,所述排水组件包括排水管61,所述排水管上部通过转接件连接有进水口62,所述进水口与所述改性沥青卷材层表面连通。
所述转接件包括与所述进水口连接在一起的上托圈63和与套装在所述排水管外侧且固定在所述防水保温一体化构造层上侧的下托圈64,所述上托圈延伸到所述下托圈内部。
所述上托圈固定在所述改性沥青卷材层表面,所述进水口套接在所述上托圈内部。
本实用新型中,为了提高排水效率,排水结构采用活动安装标准件,实现加工出排水管,排水管与上托圈之间采用卡接方式,上托圈下部采用锥头斜圆台的方式,排水管上端设有卡扣。在安装的时候将上托圈、下托圈固定到一起后再施工的时候预埋设置,将上托圈顶部露出保温一体化构造层。在层次结构铺设完毕后,将进水口套接到上托圈内。本新型中,进水口与上托圈之间采用粘合或者焊接方式,将其固定到一起。
采用本新型的排水机构,标准化生产,安装时候根据分层结构实现预埋起转接口,降低施工难度。施工结束后将排水管卡接到上托圈上,将进水口卡接到上托圈内,施工简单方便,提高了效率。同时本新型的排水结构提高了本新型的排水通畅性,提高了寿命,降低了积水。
本实用新型,通过优化合理的构造层次降低各项因素的影响;合理选材和选择施工方式,配合组成耐久性好、保温性能优异、施工工法合理、操作简便快捷的被动房防水保温体系;尽量在满足使用要求的情况下,降低综合造价成本,提高体系产品的性价比和应用推广度。
上述技术方案仅体现了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其中某些部分所可能做出的一些变动均体现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被动房屋面的防水保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下到上依次铺设在被动房屋顶面的聚合物水泥防潮层(2)、防水保温一体化构造层(3)、非固化沥青涂料防水层(4)和改性沥青卷材层(5),所述聚合物水泥防潮层与所述被动房屋顶面的结构混凝土层(1)粘合到一起,以上各层之间采用粘合方式固定到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被动房屋面的防水保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物水泥防潮层厚度大于等于1.5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被动房屋面的防水保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固化沥青涂料防水层厚度为1.5mm-2.0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被动房屋面的防水保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沥青卷材层厚度不小于3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被动房屋面的防水保温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将所述改性沥青卷材层积水排出的排水组件,所述排水组件包括排水管(61),所述排水管上部通过转接件连接有进水口(62),所述进水口与所述改性沥青卷材层表面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被动房屋面的防水保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件包括与所述进水口连接在一起的上托圈(63)和与套装在所述排水管外侧且固定在所述防水保温一体化构造层上侧的下托圈(64),所述上托圈延伸到所述下托圈内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被动房屋面的防水保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托圈固定在所述改性沥青卷材层表面,所述进水口套接在所述上托圈内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777009.2U CN206928531U (zh) | 2017-06-30 | 2017-06-30 | 一种被动房屋面的防水保温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777009.2U CN206928531U (zh) | 2017-06-30 | 2017-06-30 | 一种被动房屋面的防水保温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928531U true CN206928531U (zh) | 2018-01-26 |
Family
ID=613543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777009.2U Active CN206928531U (zh) | 2017-06-30 | 2017-06-30 | 一种被动房屋面的防水保温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92853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502132A (zh) * | 2020-03-23 | 2020-08-07 | 中建五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 | 一种雪场顶棚保温构造及铺设方法 |
-
2017
- 2017-06-30 CN CN201720777009.2U patent/CN20692853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502132A (zh) * | 2020-03-23 | 2020-08-07 | 中建五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 | 一种雪场顶棚保温构造及铺设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7130911U (zh) | 一种内外双层保温的建筑用墙体 | |
CN101967870B (zh) | 屋面保温防渗系统及包含该系统的保温防渗屋顶结构 | |
CN110080473B (zh) | 一种平屋面防水保温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 |
CN207211469U (zh) | 一种zcp坡屋面节能体系结构 | |
CN204826448U (zh) | 双层防水双层排水双层保温屋面结构 | |
CN206928531U (zh) | 一种被动房屋面的防水保温系统 | |
CN207700560U (zh) | 一种被动式屋面防水保温系统 | |
CN101936042B (zh) | 小框体复合保温隔热体系防水构造 | |
CN206438682U (zh) | 一种平屋面种植屋面系统 | |
CN201865259U (zh) | 屋面聚氨酯复合保温防水系统 | |
CN208396162U (zh) | 一种蓄水隔热屋面 | |
CN206128463U (zh) | 一种平屋面保温防水结构 | |
CN206971580U (zh) | 一种平屋面防水施工结构 | |
CN100585111C (zh) | 一种房屋屋面墙体保温砖 | |
CN201190375Y (zh) | 通水除热节能建筑板 | |
CN220868604U (zh) | 建筑复合防水屋面 | |
CN1141475C (zh) | 一种平屋面的防水、保温层一体化的施工方法 | |
CN101532324A (zh) | 防水保温一体化施工法 | |
CN211257577U (zh) | 一种屋面防水结构 | |
CN101285338A (zh) | 外墙干挂石材内嵌聚氨酯硬泡体保温施工方法 | |
CN205604594U (zh) | 加强型保温屋面防排水结构 | |
CN213204787U (zh) | 复合保温装饰一体板 | |
CN205840174U (zh) | 一种新型屋面防火隔离带 | |
CN214995310U (zh) | 保温防水屋面 | |
CN2401366Y (zh) | 轻质屋面防水保温隔热覆盖层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