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890914U - 辐射制冷颗粒和蒸气凝结回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辐射制冷颗粒和蒸气凝结回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890914U
CN206890914U CN201720526882.4U CN201720526882U CN206890914U CN 206890914 U CN206890914 U CN 206890914U CN 201720526882 U CN201720526882 U CN 201720526882U CN 206890914 U CN206890914 U CN 2068909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ation refrigeration
particle
devaporation
chamber
radi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52688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刚
赖华盛
倪明江
骆仲泱
高翔
程乐鸣
岑可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to CN20172052688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8909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8909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8909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蒸气回收领域,公开了一种辐射制冷颗粒和一种蒸气凝结回收装置,辐射制冷颗粒至少有部分由辐射制冷材料制成,使用时悬浮在介质中,用于凝结介质中的蒸气。蒸气凝结回收装置包括蒸气凝结腔和上述的辐射制冷颗粒。蒸气凝结腔内充满介质,辐射制冷颗粒悬浮于介质中,用于凝结介质中的蒸气。本实用新型能在无额外能量输入,也无需吸附剂的情况下,利用辐射换热,迅速将凝结潜热释放到外界环境中,高效率地凝结蒸气。

Description

辐射制冷颗粒和蒸气凝结回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蒸气回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辐射制冷颗粒和蒸气凝结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新增燃煤机组大部分建设在西部产煤区,这些地区均为缺水地区,如何在缺水地区进行大规模煤电基地建设,是摆在能源工作者面前的棘手问题。我国缺水地区燃煤电厂新建机组积极加装空冷凝气器后,大幅降低了电厂水耗。然而,1台600MW机组通过烟囱排放的蒸气约300t/h,年排水约150万t,耗水量依然十分惊人。如果能将烟囱中的水分回收并进行资源化利用,将有力支撑我国煤电基地建设,对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意义重大。
而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海水资源丰富,海水淡化被认为是解决淡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常见的海水淡化技术中,蒸气的凝结回收率是影响产水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能将海水蒸发后的蒸气进行高效率的凝结回收,也可以大幅度地促进海水淡化技术的发展,对解决淡水资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烟气或水蒸气中的水分凝结方法主要有电制冷结露法和吸附剂吸附法。其中,电制冷凝露法为依靠温差电现象为基础的制冷方法,其通过将两种不同的导电材料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闭合电路之后,通入直流电,来产生两个不同温度的连接点。其中,导电材料的冷端生产即可用于水蒸气的凝结。而吸附剂吸附法则通过使用指定的吸附剂来吸附水蒸气,逐渐增大液滴,促使蒸气凝结。
电制冷凝露法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来带走蒸气的热量,而吸附剂吸附法对吸附剂的效率要求高,吸附剂对人体和环境有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辐射制冷颗粒和蒸气凝结回收装置,本实用新型能在无额外能量输入,也无需吸附剂的情况下,利用辐射换热,迅速将凝结潜热释放到外界环境中,高效率地凝结蒸气。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辐射制冷颗粒,辐射制冷颗粒至少有部分由辐射制冷材料制成,使用时悬浮在介质中,用于凝结介质中的蒸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蒸气凝结回收装置,包括蒸气凝结腔和上述的辐射制冷颗粒。
蒸气凝结腔内充满介质,辐射制冷颗粒悬浮于介质中,用于凝结介质中的蒸气。
在本实用新型中,借助辐射制冷颗粒可以实现在无需电能能耗和无需吸附剂吸附的前提下的蒸气冷凝,因此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克服了电制冷凝露法和吸附剂吸附法所带来的能耗大和不环保的缺点。
在传统的对流传热中,热量经过凝结水膜及蒸气中可能存在的空气膜时,存在较大的热阻。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辐射制冷颗粒通过利用辐射制冷原理,提供了蒸气凝结所需温差,使得凝结释放的热量可以直接与外界迅速换热,促进蒸气凝结,因此具有更加良好的换热性能。显然,在本实用新型中,利用了大量悬浮颗粒,因此比表面积大,凝结面积大。其传质性能和凝结效率都更好。
作为优选,辐射制冷颗粒包括:
凝液体,由辐射制冷材料制成;
疏液体,与凝液体相连接,由疏液材料制成;
疏液体的平均密度大于凝液体的平均密度。
借助设置凝液体和疏液体,可以方便地通过调整二者的体积重量比,使得辐射制冷颗粒的总体密度和介质密度相近,进而便于使辐射制冷颗粒悬浮在介质中。此外,令疏液体的平均密度大于凝液体的平均密度,可以使辐射制冷颗粒在悬浮的过程中,疏液体始终位于凝液体的下方,从而易于使冷凝后的蒸气通过疏液体滴落。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疏液体的平均密度大于凝液体的平均密度,使得凝液体的位置始终朝上,可以避免辐射制冷材料和蒸气凝结腔的底部的接触,减小辐射制冷材料的磨损。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疏液体通过丝线与凝液体相连接。
凝液体和疏液体通过丝线连接,相比于二者直接连接而言,能够使得凝液体和疏液体所暴露出的表面积更大。而凝液体上形成的液滴得以顺着丝线流到疏液体,更有利于凝结液体的收集。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疏液体为球体或尖端朝下的锥体。
球体和椎体的形状易于加工制作。而且,以尖端朝下的锥形结构,能够进一步地减少液滴在疏液体表面的残留,使得液滴能够更加顺畅地滑落。
更进一步地,作为优选,辐射制冷颗粒还包括带电微粒,带电微粒被设置在凝液体的表面上,带电微粒用于在外部电场的作用下令辐射制冷颗粒保持悬浮状态。
通过设置带电颗粒,可以借助外部电场来使得辐射制冷颗粒保持悬浮状态,因此降低了对辐射制冷颗粒的密度要求,也降低对介质密度变化的敏感度。并且,由于可以通过调整电场强度来调节辐射制冷颗粒的悬浮运动,因此可以更好地适应介质密度处于动态变化时的应用场景。
因此,当设置有带电微粒时,作为优选,蒸气凝结回收装置还包括电场发生器,电场发生器所产生的电场作用于带电颗粒,使辐射制冷颗粒(1)保持在悬浮状态。
另外,作为优选,凝液体内部中空并形成有充气腔。
形成为充气腔的凝液体具备较大的表面积,可以更好地凝结蒸气。而且,通过在凝液体内充填气体,可以根据介质的状态来调整凝液体的密度,进而调整凝液体所受到的浮力。本实用新型通过凝液体的浮力使辐射制冷颗粒悬浮于充气腔内蒸气环境中,无需输入额外能量,具备节能效果。
更进一步地,作为优选,辐射制冷颗粒还包括带电微粒,带电微粒被设置在充气腔内,带电微粒用于在外部电场的作用下令辐射制冷颗粒保持悬浮状态。
相比于将带电微粒放置在凝液体表面而言,将带电微粒设置在凝液体内时,无需为带电微粒和凝液体之间专门构建连接,也无需考虑连接强度和带电微粒脱落的问题,因此工艺简单,成本更低廉。此外,当带电微粒被安置在凝液体内时,带电微粒在外部电场的作用下向上升,压迫凝液体所构成的充气腔的内表面,使得凝液体受力变形成为上部尖而下部圆的水滴形状,更有利于蒸气冷凝而成的液滴的向下流动。
另外,作为优选,在蒸气凝结腔的底部设置有导流板,导流板向一侧倾斜形成高度差。因为高度差的存在,使得冷凝后滴落的液体向高度较低的一侧汇集,更有利于液体的回收。
另外,作为优选,蒸气凝结腔的顶部设置有盖板,盖板为透明盖板。
借助对大气窗口波段具有良好透过性的透明盖板,可以将热量以“大气窗口”波段的红外辐射传递到宇宙外层的绝对零度区,从而降低蒸气凝结腔内的温度,达到更好的辐射制冷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辐射制冷颗粒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辐射制冷颗粒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辐射制冷颗粒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方式辐射制冷颗粒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方式辐射制冷颗粒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方式辐射制冷颗粒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方式辐射制冷颗粒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方式蒸气凝结回收装置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方式蒸气凝结回收装置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方式蒸气凝结回收装置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十一实施方式蒸气凝结回收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辐射制冷颗粒;11-凝液体;12-疏液体;13-丝线;14-带电微粒;15-充气腔;2-蒸气凝结腔;21-蒸气入口;22-蒸气出口;23-盖板;24-导流板;25-凝结液出口;3-电场发生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一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辐射制冷颗粒1,参见图1所示,该辐射制冷颗粒1至少有部分由辐射制冷材料制成,使用时悬浮在介质中,用于凝结介质中的蒸气。
其中,辐射制冷材料是一种能够利用红外辐射将热源热量透过红外辐射的大气窗口向外太空冷源传递的材料。其制冷原理类似于地球的自然制冷原理。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道,地球每天从太阳吸收的200petawatts的能量最终都是以辐射方式向接近绝对零度的太空输送,以使得自身的温度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平衡。
而辐射制冷材料可以以红外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从而达到相似的制冷效果。具体说来,辐射制冷材料可以以红外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从而达到制冷的效果。而且这种材料的发射频道是8-14微米波长段,在这个波长段的红外发射率高达0.93,接近理想黑体。由于这个波长段是红外辐射的大气窗口,对这个波长段的能量,地球的大气层几乎没有任何阻力。也就是说,这些被发射的热量几乎不被大气层通过反射、吸收和散射等方式“转换消化”掉,而是直接穿过大气层,进入外太空。形象地说,这种材料是人类所居住的室温环境和外太空极冷环境的能量输送通道。如果在材料的背面再镀一层200nm厚的铝膜,可以提供高达96%的太阳能反射率,进一步提高制冷效果。理论上辐射制冷材料和环境之间的温差可以达到60℃,基于现有的研究和实验显示,这种材料在中午阳光直射下具有最高可达93W/平米的辐射制冷功率,在夜间可以产生与环境约15℃~20℃的温差,在白天可以产生约5℃的温差,可让与它接触的物体迅速降温,为蒸气的凝结提供足够的温差条件。
从化学构成上来说,辐射制冷材料可以是SiO2、HfO2或是TiO2等等,特别可以是以聚甲基戊烯(TPX)为基底、在基底中随机布置微米尺寸的SiO2球体的结构。
从微观结构上来说,可以在辐射制冷颗粒1的表面的微米或纳米级别的尺度上呈现出层状或球状的分布,为了增强其传热传质性能,辐射制冷颗粒1的表面还可以进行粗糙化处理。
而从宏观结构上来说,可以将辐射制冷颗粒1制成各种形状,参见图1所示,可以是球形、柱形、锥形等等。其中,以凝结后水滴更易于滴落的球形为优选。
在本实用新型中,借助辐射制冷颗粒1可以实现在无需电能能耗和无需吸附剂吸附的前提下的蒸气冷凝,因此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克服了电制冷凝露法和吸附剂吸附法所带来的能耗大和不环保的缺点。
在传统的对流传热中,热量经过凝结水膜及蒸气中可能存在的空气膜时,存在较大的热阻。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辐射制冷颗粒1通过利用辐射制冷原理,提供了蒸气凝结所需温差,使得凝结释放的热量可以直接与外界迅速换热,促进蒸气凝结,因此具有更加良好的换热性能。显然,在本实用新型中,利用了大量悬浮颗粒,因此比表面积大,凝结面积大。其传质性能和凝结效率都更好。
实施方式二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辐射制冷颗粒1。第二实施方式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主要改进之处在于,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参见图2所示,辐射制冷颗粒1包括:
凝液体11,由辐射制冷材料制成;
疏液体12,与凝液体11相连接,由疏液材料制成;
疏液体12的平均密度大于凝液体11的平均密度。
其中,参见图2所示,凝液体11的形状也并无特别的限定,以呈现出最大表面积的球形为优选。而疏液体12的形状则可以是比较易于加工制作的球形。
疏液体12根据介质的种类,其材料可以有多种选择。例如,在介质为水蒸气时,疏液体12可以由类似于聚四氟乙烯这样的不含亲水基团的化合物制成,从而具有疏水性,便于凝结水的流动和滴落。
借助设置凝液体11和疏液体12,可以方便地通过调整二者的体积重量比,使得辐射制冷颗粒1的总体密度和介质密度相近,进而便于使辐射制冷颗粒1悬浮在介质中。此外,令疏液体12的平均密度大于凝液体11的平均密度,可以使辐射制冷颗粒1在悬浮的过程中,疏液体12始终位于凝液体11的下方,从而易于使冷凝后的蒸气通过疏液体12滴落。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疏液体12的平均密度大于凝液体11的平均密度,使得凝液体11的位置始终朝上,可以减小辐射制冷材料的磨损。
实施方式三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辐射制冷颗粒1。第三实施方式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主要改进之处在于,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中,参见图3所示,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疏液体12通过丝线13与凝液体11相连接。
凝液体11和疏液体12通过丝线13连接,相比于二者直接连接而言,能够使得凝液体11和疏液体12所暴露出的表面积更大。而凝液体11上形成的液滴得以顺着丝线13流到疏液体12,更有利于凝结液体的收集。
另外,通过丝线13的柔性连接也可以更好地确保疏液体12的相对位置始终位于凝液体11的下方,使得辐射制冷颗粒1的稳定性上升。
实施方式四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辐射制冷颗粒1。第四实施方式与第二、第三实施方式有所不同,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和第三实施方式中,参见图2和图3所示,疏液体12为球体;而,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中,参见图4所示,疏液体12为尖端朝下的锥体。
以尖端朝下的锥形结构,能够进一步地减少液滴在疏液体12表面的残留,使得液滴能够更加顺畅地滑落。
实施方式五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辐射制冷颗粒1。第五实施方式是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中任意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主要改进之处在于,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方式中,参见图5所示,辐射制冷颗粒1还包括带电微粒14,带电微粒14被设置在凝液体11的表面上,带电微粒14用于在外部电场的作用下令辐射制冷颗粒1保持悬浮状态。
通过设置带电颗粒,可以借助外部电场来使得辐射制冷颗粒1保持悬浮状态,因此降低了对辐射制冷颗粒1的密度要求,也降低对介质密度变化的敏感度。并且,由于可以通过调整电场强度来调节辐射制冷颗粒1的悬浮运动,因此可以更好地适应介质密度处于动态变化时的应用场景。
实施方式六
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辐射制冷颗粒1。第六实施方式是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中任意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主要改进之处在于,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方式中,参见图6所示,凝液体11内部中空并形成有充气腔15。
形成为充气腔15的凝液体11具备较大的表面积,可以更好地凝结蒸气。而且,通过在凝液体11内充填气体,可以根据介质的状态来调整凝液体11的密度,进而调整凝液体11所受到的浮力。其所充填的气体可以是氢气、氦气或其他低密度气体。本实用新型通过凝液体11的浮力使辐射制冷颗粒1悬浮于充气腔15内蒸气环境中,无需输入额外能量,具备节能效果。
实施方式七
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辐射制冷颗粒1。第七实施方式是第六实施方式中的进一步改进,主要改进之处在于,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方式中,结合了第六实施方式和第五实施方式的技术内容。
具体来说,参见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辐射制冷颗粒1还包括带电微粒14,带电微粒14被设置在充气腔15内,带电微粒14用于在外部电场的作用下令辐射制冷颗粒1保持悬浮状态。
相比于将带电微粒14放置在凝液体11表面而言,将带电微粒14设置在凝液体11内时,无需为带电微粒14和凝液体11之间专门构建连接,也无需考虑连接强度和带电微粒14脱落的问题,因此工艺简单,成本更低廉。此外,当带电微粒14被安置在凝液体11内时,带电微粒14在外部电场的作用下向上升,压迫凝液体11所构成的充气腔15的内表面,使得凝液体11受力变形成为上部尖而下部圆的水滴形状,更有利于蒸气冷凝而成的液滴的向下流动。
实施方式八
本实用新型的第八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蒸气凝结回收装置。包括蒸气凝结腔2和第一至第七实施方式中任意一实施方式所提及的辐射制冷颗粒1,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八实施方式中,参见图8所示,蒸气凝结腔2内充满介质,辐射制冷颗粒1悬浮于介质中,用于凝结介质中的蒸气。
具体来说,参见图8所示,蒸气凝结腔2的下部可以设置有蒸气入口21和凝结液出口25,上部设置蒸气出口22。在蒸气凝结腔2中,蒸气自下而上的运动可以使得辐射制冷颗粒1更好地悬浮于在空间内。
参见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运行原理如下:
蒸气由蒸气凝结腔2下部的蒸气入口21进入,使得蒸气凝结腔2内充满介质。辐射制冷颗粒1利用浮力悬浮于蒸气凝结腔2内,其辐射制冷材料向外辐射能量,使得辐射制冷颗粒1的表面温度降低。
当辐射制冷颗粒1的表面温度降低时,蒸气将会在辐射制冷颗粒1的表面凝结,形成液滴。
此时,液滴可以有两种可能的步骤,其中一种为液滴在重力作用下,从辐射制冷颗粒1的表面直接脱落,并滴落在蒸气凝结腔2的底部;
另一种可能的情况为,凝结的液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携带辐射制冷颗粒1下落至蒸气凝结腔2的底部,使得液体从辐射制冷颗粒1的表面在冲击下脱离。
无论哪种情况,都可以使辐射制冷颗粒1重新悬浮在蒸气凝结腔2内,循环地进行蒸气的凝结和吸收。
之后,在蒸气凝结腔2的底部汇聚的液体将从凝结液出口25排出蒸气凝结腔2,从而实现液体收集的目的。多余的气体则从蒸气出口22排出蒸气凝结腔2。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蒸气凝结回收装置中设置大量的辐射制冷颗粒1,可以增大总的用于吸收凝结蒸气的可用表面积。
举例来说,假设蒸气凝结腔2为边长为1m的正方体,辐射制冷颗粒1的可用表面积为15mm2,在蒸气凝结腔2中填充20万个辐射制冷颗粒1,约占整个蒸气凝结腔2空间的五分之一,则辐射制冷薄膜总面积可达约30m2,即在1m3的正方体空间内,采用该装置,在蒸气凝结腔2内布置五分之一的颗粒,其蒸气凝结面积可达30m2
实验测得辐射制冷颗粒1一天内的平均辐射制冷功率为110W/m2,假设蒸气凝结腔2内的20万个辐射制冷颗粒1中,悬浮在蒸气凝结腔2的最顶层的辐射制冷颗粒1有1万个,这1万个辐射制冷颗粒1可以直接与天空进行辐射换热,其辐射制冷薄膜总面积可达1.5m2,则在没有任何额外能量输入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蒸气凝结回收装置可以产生165W的制冷功率,则一天可以辐射约1.5×104kJ的能量。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道,水在一个大气压(0.1MPa)100℃时的气化潜热为2257.2kJ/kg,则该装置在一天内可以将约6kg水凝结所释放的潜热通过辐射与外界迅速换热,且不需要额外的能量输入。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中,借助辐射制冷颗粒1可以实现在无需电能能耗和无需吸附剂吸附的前提下的蒸气冷凝,因此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克服了电制冷凝露法和吸附剂吸附法所带来的能耗大和不环保的缺点。
在传统的对流传热中,热量经过凝结水膜及蒸气中可能存在的空气膜时,存在较大的热阻。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辐射制冷颗粒1通过利用辐射制冷原理,提供了蒸气凝结所需温差,使得凝结释放的热量可以直接与外界迅速换热,促进蒸气凝结,因此具有更加良好的换热性能。显然,在本实用新型中,利用了大量悬浮颗粒,因此比表面积大,凝结面积大。其传质性能和凝结效率都更好。
实施方式九
本实用新型的第九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蒸气凝结回收装置。第九实施方式是第八实施方式中的进一步改进,主要改进之处在于,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九实施方式中,参见图9所示,在蒸气凝结腔2的底部设置有导流板24,导流板24向一侧倾斜形成高度差。
因为高度差的存在,使得冷凝后滴落的液体向高度较低的一侧汇集,更有利于液体的回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导流板24上可以设置吸液层。当凝结的液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携带辐射制冷颗粒1下落至蒸气凝结腔2的底部时。吸液层使得导流板24可以迅速吸收携带有辐射制冷颗粒1下落至蒸气凝结腔2的底部的液滴,并进而使得辐射制冷颗粒1得以更好地回复悬浮状态。
当然,导流板24上也可以设置疏液层,当液滴在重力作用下,从辐射制冷颗粒1的表面直接脱落,并滴落在蒸气凝结腔2的底部时,所设置的疏液层可以使得液体的回收更加方便。
实施方式十
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蒸气凝结回收装置。第十实施方式是第八或第九实施方式中的进一步改进,主要改进之处在于,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实施方式中,参见图10所示,蒸气凝结腔2的顶部设置有盖板23,盖板23为透明盖板。
在本实施方式中,蒸气凝结腔2顶部的盖板23可以采用对于8-14μm波段的辐射具有良好透过性的材料,例如可以是聚乙烯薄膜、聚甲基戊烯薄膜、CdS薄膜或是ZnSe薄膜等等。
借助对大气窗口波段具有良好透过性的透明盖板,可以将热量以“大气窗口”波段的红外辐射传递到宇宙外层的绝对零度区,从而降低蒸气凝结腔2内的温度,达到更好的辐射制冷效果。
实施方式十一
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蒸气凝结回收装置。第十一实施方式是第八至第十实施方式中的进一步改进,主要改进之处在于,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一实施方式中,参见图11所示:
辐射制冷颗粒1包括带电微粒14,带电微粒14被设置在充气腔15内。
带电微粒14用于在外部电场的作用下令辐射制冷颗粒1保持悬浮状态。
蒸气凝结回收装置还包括电场发生器3,电场发生器3所产生的电场作用于带电颗粒,使辐射制冷颗粒1保持在悬浮状态。
通过调节电场发生器3的电场强度,可以调整辐射制冷颗粒1的悬浮高度。而无论是令辐射制冷颗粒1带正电还是带负电,都应当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辐射制冷颗粒1,显然并不仅限于在燃煤发电和海水淡化这两个技术领域的应用,甚至并不仅限于在水蒸气冷凝的技术领域的应用。在需要通过蒸气冷凝各种液体时,都可以应用本专利的技术方案。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基本实现本申请各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上述实施方式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辐射制冷颗粒(1),其特征在于:
所述辐射制冷颗粒(1)至少有部分由辐射制冷材料制成,使用时悬浮在介质中,用于凝结所述介质中的蒸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辐射制冷颗粒(1),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制冷颗粒(1)包括:
凝液体(11),由辐射制冷材料制成;
疏液体(12),与所述凝液体(11)相连接,由疏液材料制成;
所述疏液体(12)的平均密度大于所述凝液体(11)的平均密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辐射制冷颗粒(1),其特征在于:所述凝液体(11)内部中空并形成有充气腔(1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辐射制冷颗粒(1),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制冷颗粒(1)还包括带电微粒(14),所述带电微粒(14)被设置在所述充气腔(15)内,所述带电微粒(14)用于在外部电场的作用下令所述辐射制冷颗粒(1)保持悬浮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辐射制冷颗粒(1),其特征在于:所述疏液体(12)通过丝线(13)与所述凝液体(11)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辐射制冷颗粒(1),其特征在于:所述疏液体(12)为球体或尖端朝下的锥体。
7.一种蒸气凝结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蒸气凝结腔(2)和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辐射制冷颗粒(1);
所述蒸气凝结腔(2)内充满介质,所述辐射制冷颗粒(1)悬浮于所述介质中,用于凝结所述介质中的蒸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蒸气凝结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蒸气凝结腔(2)的底部设置有导流板(24),所述导流板(24)向一侧倾斜形成高度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蒸气凝结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蒸气凝结腔(2)的顶部设置有盖板(23),所述盖板(23)为透明盖板。
10.一种蒸气凝结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蒸气凝结腔(2)和权利要求4所述的辐射制冷颗粒(1);
所述蒸气凝结腔(2)内充满介质,所述辐射制冷颗粒(1)悬浮于所 述介质中,用于凝结所述介质中的蒸气;
所述蒸气凝结回收装置还包括电场发生器(3),所述电场发生器(3)所产生的电场作用于所述带电颗粒(14),使所述辐射制冷颗粒(1)保持在悬浮状态。
CN201720526882.4U 2017-05-12 2017-05-12 辐射制冷颗粒和蒸气凝结回收装置 Active CN2068909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526882.4U CN206890914U (zh) 2017-05-12 2017-05-12 辐射制冷颗粒和蒸气凝结回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526882.4U CN206890914U (zh) 2017-05-12 2017-05-12 辐射制冷颗粒和蒸气凝结回收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890914U true CN206890914U (zh) 2018-01-16

Family

ID=613417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526882.4U Active CN206890914U (zh) 2017-05-12 2017-05-12 辐射制冷颗粒和蒸气凝结回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89091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70799A (zh) * 2017-05-12 2018-11-23 浙江大学 辐射制冷颗粒和蒸气凝结回收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70799A (zh) * 2017-05-12 2018-11-23 浙江大学 辐射制冷颗粒和蒸气凝结回收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iu 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adiative sky cooling inspired from solar thermal harvesting
CN101671057B (zh) 太阳能烟囱与风车综合利用的蒸馏淡化系统及其淡化方法
CN109626470A (zh) 太阳能电池发汗冷却及多级海水淡化耦合系统
CN202577452U (zh) 一种从空气中取水的装置
CN109607648A (zh) 一种辐射制冷式海水淡化装置
CN205503363U (zh) 一种地热能与太阳能互补的多功能热气流发电系统
CN106234077A (zh) 可不遮挡阳光的和光量可变的光伏温室大棚
CN106966453B (zh) 风光互补耦合的海水淡化装置以及系统
CN206755649U (zh) 辐射制冷颗粒和蒸气凝结回收装置
CN206890914U (zh) 辐射制冷颗粒和蒸气凝结回收装置
CN103359799A (zh) 双通道烟囱装置及海水淡化装置和形成双气流通道的方法
CN110485509A (zh) 一种用于沙漠缺水地区的仿生取水装置
CN105066479A (zh) 复合型腔式太阳能吸收器
Shan et al. Improving solar water harvesting via airflow restructuring using 3D vapor generator
CN202073729U (zh) 大气层温差发电装置
CN109818554A (zh) 基于浮台的新型自主降温水上太阳能光伏组件
CN108870798A (zh) 辐射制冷颗粒和蒸气凝结回收装置
CN202990011U (zh) 一种全天候的多途径淡水收集装置
CN102424438A (zh) 海水淡化系统及海水淡化方法
CN201830181U (zh) 悬浮式太阳能发电装置
CN208023003U (zh) 一种太阳能沼气、产气、贮气一体化玻璃钢复合式装置
CN108870799A (zh) 辐射制冷颗粒和蒸气凝结回收装置
CN202175578U (zh) 一种太阳能海水淡化机组
CN103374944A (zh) 全天候真空能泵温差发电致热致冷空气取水系统装置
CN102616874B (zh) 提纯水渠结构及由其所构成的水提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