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890685U - 空调室内机和包括该空调室内机的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和包括该空调室内机的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890685U CN206890685U CN201720690899.3U CN201720690899U CN206890685U CN 206890685 U CN206890685 U CN 206890685U CN 201720690899 U CN201720690899 U CN 201720690899U CN 206890685 U CN206890685 U CN 20689068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fan
- air conditioner
- indoor apparatus
- condition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和包括该空调室内机的空调器。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空调室内机中存在的换热器占用空间大的问题。为此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至少一个送风单元,其中,壳体包括空调进风口与空调出风口;其中,每个送风单元包括膜换热器和至少一个风扇,风扇具有风扇进风口和风扇出风口;在空调室内机运行时,室内的空气在风扇的带动下,经由空调进风口进入空调室内机,穿过膜换热器后经由空调出风口排出。通过在空调室内机的壳体内设置膜换热器的方式,能够大大减小换热器在空调室内机中的占用空间,从而使空调室内机的厚度大幅度减小,达到“超薄”的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和包括该空调室内机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超薄”已成为家电产品发展的新趋势。超薄的家电产品不仅能为用户带来美观和科技感,而且还能有效地节省产品的占用空间,增加家庭空间的灵活性。因此,如何设计并制造出超薄型的产品成为各大厂商高度关注的问题。以空调产品为例,虽然现有超薄型空调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空调产品(如空调室内机)的厚度,但是其效果大都不太理想。
造成上述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在于:现有空调室内机中的换热器大多使用翅片换热器,无论空调室内机的壳体结构如何调整,翅片换热器的管路始终要占据室内机壳体内的绝大部分空间,因此这就决定了采用翅片换热器的空调室内机受制于翅片换热器本身的尺寸因素,而无法使空调室内机的厚度进一步减小,这无疑与超薄型空调产品的设计初衷相违背。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空调室内机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空调室内机中存在的换热器占用空间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至少一个送风单元,其中,所述壳体包括空调进风口与空调出风口;其中,每个所述送风单元包括的膜换热器和至少一个风扇,所述风扇具有风扇进风口和风扇出风口;在所述空调室内机运行时,室内的空气在所述风扇的带动下,经由所述空调进风口进入所述空调室内机,穿过所述膜换热器后经由所述空调出风口排出。
在上述空调室内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膜换热器具有至少一层换热单元,所述换热单元包括两层溶液膜和介于两层溶液膜之间布水层,相邻的两层所述换热单元之间形成通道,其中,所述溶液膜对穿过所述通道的所述空气进行除湿;其中,所述布水层与穿过所述通道的所述空气进行热交换。
在上述空调室内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溶液膜设置有补液口,所述补液口包括补液进液口和补液出液口,对应地,所述膜换热器上设置有补液进液管和补液出液管,所述补液进液口通过所述补液进液管与空调室外机的溶液再生装置连通,所述补液出液口通过所述补液出液管与所述溶液再生装置连通。
在上述空调室内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布水层设置有补水口,所述补水口包括补水进水口和补水出水口,对应地,所述膜换热器上设置有补水进水管和补水出水管,所述补水进水口通过所述补水进水管与空调室外机的循环补水装置连通,所述补水出水口通过所述补水出水管与所述循环补水装置连通。
在上述空调室内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至少一个风扇设置于所述膜换热器与所述空调出风口之间,并且所述风扇出风口朝向所述空调出风口。
在上述空调室内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至少一个风扇设置于所述膜换热器与所述空调进风口之间,并且所述风扇出风口朝向所述膜换热器。
在上述空调室内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两个送风单元,所述送风单元以对称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在上述空调室内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送风单元的所述至少一个风扇设置于所述膜换热器与所述空调出风口之间,并且所述风扇出风口朝向所述空调出风口。
在上述空调室内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风扇为离心风扇或者贯流风扇。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外机,其中空调室内机为上述任一项方案中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至少一个送风单元。壳体包括空调进风口与空调出风口,每个送风单元包括膜换热器和至少一个风扇,风扇具有风扇进风口和风扇出风口。在空调室内机运行时,室内的空气在风扇的带动下,经由空调进风口进入空调室内机,穿过膜换热器后经由空调出风口排出。通过使用膜换热器代替现有空调室内机中的翅片换热器的方式,能够大大减小换热器在风管机中的占用空间,从而使风管机的厚度大幅度减小,达到“超薄”的效果。
此外,采用风扇设置于膜换热器与空调出风口之间,并且风扇出风口朝向空调出风口的设置方式,还能够使风扇与膜换热器之间形成负压区,该负压区的存在不仅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使空调室内机的送风更加均匀,而且还缩短了空调室内机中风扇和换热器之间的距离,使空调室内机在送风效果加强的情况下,进一步节省了空调室内机内的空间。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并结合风管式空调器的室内机(以下说明书中简称风管机)和壁挂式空调器的室内机(简称壁挂机)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风管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右视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膜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膜换热器的换热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风管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方式中壁挂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主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壳体;11、空调进风口;12、空调出风口;2、膜换热器;21、换热单元;211、溶液膜;212、布水层;213、补水进水口;214、补水出水口;215、补液进液口;216、补液出液口;23、补水进水管;24、补水出水管;25、补液进液管;26、补液出液管;3、风扇;31、风扇进风口;32、风扇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例如,虽然附图中的离心风扇紧贴于膜换热器,但是这种位置关系非一成不变,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首先参照图1和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风管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右视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风管式空调器的室内机(以下简称风管机)主要包括壳体1和设置于壳体1内的至少一个送风单元。壳体1具有空调进风口11和空调出风口12,送风单元又包括呈扁平状的膜换热器2和至少一个风扇3,风扇3包括风扇进风口31和风扇出风口32。在风管机运行时,室内的空气能够在风扇3的带动下,通过空调进风口11进入风管机,并且穿过膜换热器2后,由空调出风口12排出至室内。
如图3A和图3B所示,图3A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膜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B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膜换热器的换热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3A和图3B所示,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膜换热器2是由多层换热单元21在厚度方向上叠加构成的层状结构,每层换热单元21包括两层溶液膜211和介于两层溶液膜211中间的布水层212,相邻的两层换热单元21之间留有供空气流动的通道。从空调进风口11进入的室内空气穿过该通道并在通道中与溶液膜211中的第二流体(如LiCl浓溶液,以下简称溶液)和布水层212中的第一流体(如冷却水)进行热交换之后,由空调出风口12排至室内。室内空气与该膜换热器2中的溶液进行热交换的过程中,溶液层中的溶液会吸收室内空气中的水分或释放出溶液中的水分给室内空气,从而实现对室内空气的湿度调节。同样地,室内空气在与布水层212中的水进行热交换的过程中,布水层212中的水会与该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风管机对室内空气的温度调节。参照图3B,其中,每层换热单元21的溶液膜211均开设有用于连通设置于室外机的溶液再生装置的补液口,补液口包括补液进液口215和补液出液口216,从而可以采用溶液再生装置对所述每层换热单元21的溶液膜211中的溶液进行浓度的循环再生,以持续不断地满足风管机对进入其中的室内空气进行湿度方面的调节。同样地,每层换热单元21的布水层212中均开设有用于连通设置于室外机的循环补水装置的补水口,补水口包括补水进水口213和补水出水口214,从而可以采用循环补水装置对所述每层换热单元21的布水层212中的水进行补充,即对该布水层212中的冷却水进行温度再生,以持续不断地满足风管机对进入其中的室内空气进行温度方面的调节。此外,膜换热器2上设置有与每层换热单元21的补液进液口215相连通的补液进液管25以及和补液出液口216相连通的补液出液管26,补液进液管25和补液出液管26分别用于将换热单元21的溶液膜211上的补液进液口215和补液出液口216与溶液再生装置连通。同理,膜换热器2上还设置有与每层换热单元21的补水进水口213相连通的补水进水管23以及和补水出水口214相连的补水出水管24,补水进水管23和补水出水管24分别用于将换热单元21的布水层212上的补水进水口213和补水出水口214与循环补水装置连通(参照图3A)。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膜换热器2的工作效率,增强溶液和冷却水的流动性,补水进水口213、补水出水口214、补液进液口215和补液出液口216一般设置有多个,相应的膜换热器2上的补水进水管23、补水出水管24、补液进液管25和补液出液管26也就设置有多个。例如图3A中示出的补水进水管23与补水出水管24各有两个,补液进液管25和补液出液管26各有两个等。
可以看出,通过在风管机的壳体1中使用呈扁平状的膜换热器2代替现有空调室内机中的翅片换热器的方式,能够大大减小换热器在风管机中的占用空间,从而使风管机的厚度大幅度减小,达到“超薄”的效果。并且,膜换热器2的溶液膜211与布水层212采用与室外机的溶液再生装置和循环补水装置分别连通的设置方式,还能够使风管机完成对室内温湿度的独立控制,增强了风管机的实用性。
当然,上述膜换热器2的形式只用作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任何呈扁平状、且包括若干换热单元21的膜换热器2都应该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中。
返回参照图1,优选地,风管机包括壳体1和设置于壳体1内的一个送风单元,送风单元包括膜换热器2和两个风扇3。进一步优选地,风扇3采用离心风扇,两个离心风扇以并排的方式布置于膜换热器2与空调出风口12之间,并且风扇出风口32背对膜换热器2设置。按图1所示方位,呈扁平状的膜换热器2设置于壳体1后侧的空调进风口11处,在膜换热器2与壳体1前侧的空调出风口12之间设置有两个离心风扇,风扇进风口31位于离心风扇的左右两侧,风扇出风口32正对空调出风口12设置。
按照图2方位,在上述设置方式下,室内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为:空调进风口11→膜换热器2→风扇进风口31→风扇出风口32→空调出风口12。
这样设置的优点在于:首先,离心风扇的风扇出风口32背对膜换热器2的设置方式,使得风管机在工作时,离心风扇与膜换热器2之间形成负压区,该负压区的存在不仅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使风管机的送风更加均匀,而且还缩短了普通风管式空调器的室内机中风扇3和换热器之间的距离,使风管机在送风效果加强的情况下,进一步节省了风管机壳体1内的空间,也就是使得风管机的厚度能够进一步减小。其次,采用两个离心风扇的设置方式,不仅使风管机的风力增强,而且两个离心风扇还能够将从膜换热器2通道穿过的室内空气均匀地吸入,保证室内空气与膜换热器2进行充分地热交换,增强膜换热器2的利用率,提高风管机的热交换效果。
当然,上述送风单元的数量,以及离心风扇的排布方式和数量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对其作出灵活调整,以便风管机能够适应于更具体的应用场景。
实施例2
参照图4,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风管机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风管机主要包括壳体1(部分壳体1未示出)和设置于壳体1内的至少一个送风单元。壳体1具有空调进风口11和空调出风口12,送风单元又包括呈扁平状的膜换热器2和至少一个风扇3,风扇3包括风扇进风口31和风扇出风口32。在风管机运行时,室内的空气能够在风扇3的带动下,通过空调进风口11进入风管机,并且穿过膜换热器2后,由空调出风口12排出至室内。其中,膜换热器2可以为如图3A和3B所示的膜换热器2或与图3A和3B所示出的换热器形式等同的其他膜换热器2。
可以看出,通过在风管机的壳体1中使用呈扁平状的膜换热器2代现有空调器的室内机中的翅片换热器的方式,能够大大减小换热器在风管机中的占用空间,从而使风管机的厚度大幅度减小,达到“超薄”的效果。并且,采用如图3A、3B所示的膜换热器2,其溶液膜211与布水层212采用与室外机的溶液再生装置和循环补水装置分别连通的设置方式,还能够使风管机完成对室内温湿度的独立控制,增强了风管机的实用性。
进一步参照图4,优选地,风管机包括壳体1和设置于壳体1内的一个送风单元,送风单元包括膜换热器2和两个风扇3。进一步优选地,风扇3采用离心风扇,两个离心风扇以并排的方式布置于膜换热器2与空调进风口11之间,并且风扇出风口32朝向膜换热器2设置。按图4所示方位,呈扁平状的膜换热器2设置于壳体1右侧的空调出风口12处,在膜换热器2与壳体1左侧的空调进风口11之间设置有两个离心风扇,风扇出风口32朝向右侧的膜换热器2设置。
按照图4方位,在上述设置方式下,室内空气的流动方向为:空调进风口11→风扇进风口31→风扇出风口32→膜换热器2→空调出风口12。
这样设置的优点在于:采用两个离心风扇朝向膜换热器2的设置方式,使得在两个离心风扇的带动下,经由离心风扇的空气能够全部进入膜换热器2,保证膜换热器2的进风量,增强膜换热器2的换热效果,进而提高风管机的出风量和工作效率。此外,采用这种设置方式,还能够灵活配置空调进风口11的位置,从而提高风管机的实用性。如将空调进风口11设置在壳体1的左侧或左下侧,也就是离心风扇的正后方(对应后进风)或正下方(对应下进风)。
当然,送风单元的数量,离心风扇的排布方式和数量、以及空调进风口11的开设位置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对其作出灵活调整,以便其适应更具体的应用场景。如空调进风口11还可以设置于壳体1上与风扇进风口31处于同一轴线的位置处。
实施例3
下面参照图5和图6,其中,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方式中壁挂机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的主视示意图。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壁挂机主要包括壳体1和设置于壳体1内的至少一个送风单元。壳体1具有空调进风口11和空调出风口12,送风单元又包括呈扁平状的膜换热器2和至少一个风扇3,风扇3包括风扇进风口(图中未示出)和风扇出风口(图中未示出)。在壁挂机运行时,室内的空气能够在风扇3的带动下,通过空调进风口11进入壁挂机,并且穿过膜换热器2后,由空调出风口12排出至室内。其中,膜换热器2可以为如图3A和3B所示的膜换热器2或与图3A和3B所示出的换热器形式等同的其他膜换热器2。
可以看出,通过在壁挂机的壳体1中使用呈扁平状的膜换热器2代现有空调器的室内机中的翅片换热器的方式,能够大大减小换热器在壁挂机中的占用空间,从而使壁挂机的厚度大幅度减小,达到“超薄”的效果。并且,采用如图3A、3B所示的膜换热器2,其膜换热器2的溶液膜211与布水层212采用与室外机的溶液再生装置和循环补水装置分别连通的设置方式,还能够使壁挂机完成对室内温湿度的独立控制,增强了壁挂机的实用性。
进一步参照图5,优选地,壁挂机包括壳体1和设置于壳体1内的两个送风单元,送风单元包括膜换热器2和风扇3。相应地,壳体1具有两个空调出风口12,每一个送风单元对应一个空调出风口12。进一步优选地,风扇3采用贯流风扇3,贯流风扇3设置于膜换热器2与空调出风口12之间,其风扇出风口背对膜换热器2设置。按图6所示方位,空调进风口11位于壳体1的中间位置,两个空调出风口12分别位于壳体1的左右两侧,呈扁平状的两个膜换热器2分别设置于壳体1左右两侧靠近两个空调出风口12处,在膜换热器2与空调出风口12之间分别设置有贯流风扇3,风扇出风口朝向空调出风口12。
按照图6方位,在上述设置方式下,室内空气的流动方向为:空调进风口11→膜换热器2→贯流风扇→空调出风口12。
这样设置的优点在于:首先,风扇出风口背对膜换热器2的设置方式,使得壁挂机在工作时,空调进风口11为负压区,贯流风扇3与膜换热器2之间也为负压区,双重负压区的存在不仅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使壁挂机的送风更加均匀,而且还缩短了普通风管空调器的壁挂机中风扇3和换热器之间的距离,使壁挂机在送风效果加强的情况下,进一步节省了壁挂机壳体1内的空间。其次,采用两个送风单元,也就是两个膜换热器2分别配置一个贯流风扇3的设置方式,不仅使壁挂机的空气吸入量变大,处理能力增强,而且两个送风单元的贯流风扇3能够向不同的方向送风,这无疑增大了壁挂机的空气处理量和送风面积,间接加快了壁挂机的工作效率。
当然,送风单元的数量,贯流风扇3的排布方式和数量、以及进风口的开设位置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对其作出灵活调整,以便适应更具体的应用场景。如空调出风口12还能够设置在上下两侧,对应的两个送风单元也以竖直的方式排布在壳体1内侧等。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其中,室内机为前述的风管机或壁挂机,其包括壳体1和设置于壳体1内的至少一个送风单元,送风单元包括膜换热器2和至少一个风扇3。其中,室外机包括与膜换热器2中的补液进液口215和补液出液口216液相连接的溶液再生装置,以及和膜换热器2中的补水进水口213和补水出水口214相连接的循环补水装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主要包括壳体1和设置于壳体1内的至少一个送风单元。壳体1具有空调进风口11和空调出风口12,送风单元包括扁平状的膜换热器2和至少一个风扇3。其中,根据设置方式的不同,送风单元的数量和设置位置也不尽相同。优选地,送风单元的数量和设置位置可以采用实施例1所述的风管机的设置方式,即送风单元包括膜换热器2和两个离心风扇,离心风扇设置于空调出风口12和膜换热器2之间并背对膜换热器2。通过使用膜换热器2代替现有翅片换热器的方式,使得风管机的厚度大幅减小,达到超薄的效果。而通过离心风扇介于空调出风口12与膜换热器2之间且背对膜换热器2的设置方式,还使得风管机可以达到进一步节省空间以及工作时送风均匀的效果。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理解的是,虽然本实施方式是以风管式空调器进行描述的,但是空调器的类型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任意形式的带有膜换热器2的空调均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如空调还可以是嵌入式空调器、甚至是柜式空调器等。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至少一个送风单元,
其中,所述壳体包括空调进风口与空调出风口;
其中,每个所述送风单元包括膜换热器和至少一个风扇,所述风扇具有风扇进风口和风扇出风口;
在所述空调室内机运行时,室内的空气在所述风扇的带动下,经由所述空调进风口进入所述空调室内机,穿过所述膜换热器后经由所述空调出风口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膜换热器具有至少一层换热单元,所述换热单元包括两层溶液膜和介于所述两层溶液膜之间的布水层,相邻的两层所述换热单元之间形成通道,
其中,所述溶液膜对穿过所述通道的所述空气进行除湿;
其中,所述布水层与穿过所述通道的所述空气进行热交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溶液膜设置有补液口,所述补液口包括补液进液口和补液出液口,对应地,所述膜换热器上设置有补液进液管和补液出液管,
所述补液进液口通过所述补液进液管与空调室外机的溶液再生装置连通,所述补液出液口通过所述补液出液管与所述溶液再生装置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层设置有补水口,所述补水口包括补水进水口和补水出水口,对应地,所述膜换热器上设置有补水进水管和补水出水管,
所述补水进水口通过所述补水进水管与空调室外机的循环补水装置连通,所述补水出水口通过所述补水出水管与所述循环补水装置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风扇设置于所述膜换热器与所述空调出风口之间,并且所述风扇出风口朝向所述空调出风口。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风扇设置于所述膜换热器与所述空调进风口之间,并且所述风扇出风口朝向所述膜换热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两个送风单元,所述送风单元以对称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单元的所述至少一个风扇设置于所述膜换热器与所述空调出风口之间,并且所述风扇出风口朝向所述空调出风口。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为离心风扇或者贯流风扇。
10.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为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690899.3U CN206890685U (zh) | 2017-06-14 | 2017-06-14 | 空调室内机和包括该空调室内机的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690899.3U CN206890685U (zh) | 2017-06-14 | 2017-06-14 | 空调室内机和包括该空调室内机的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890685U true CN206890685U (zh) | 2018-01-16 |
Family
ID=613186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690899.3U Active CN206890685U (zh) | 2017-06-14 | 2017-06-14 | 空调室内机和包括该空调室内机的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890685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237706A (zh) * | 2018-08-24 | 2019-01-18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控制方法 |
CN109237648A (zh) * | 2018-09-14 | 2019-01-18 | 浙江佳中智能家居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处理室内空气湿度设备的抽送风结构 |
CN113899015A (zh) * | 2021-09-18 | 2022-01-07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2017
- 2017-06-14 CN CN201720690899.3U patent/CN20689068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237706A (zh) * | 2018-08-24 | 2019-01-18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控制方法 |
CN109237648A (zh) * | 2018-09-14 | 2019-01-18 | 浙江佳中智能家居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处理室内空气湿度设备的抽送风结构 |
CN113899015A (zh) * | 2021-09-18 | 2022-01-07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5655422U (zh) | 相变换热和压缩制冷复合冷却系统 | |
CN206890685U (zh) | 空调室内机和包括该空调室内机的空调器 | |
CN106524364A (zh) | 一种数据机房用逆流空气换热自然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6919207U (zh) | 一种高效节能的一体式机房空调 | |
CN206361810U (zh) | 空调柜机 | |
CN102353106A (zh) | 填料—管式再循环紧凑型蒸发冷却空调机组 | |
CN101109547A (zh) | 集成式水冷水环家用中央空调 | |
CN206669940U (zh) | 一种用于数据中心的间接蒸发冷却机组 | |
CN203757933U (zh) | 冷热分区、蒸发冷却与精密空调联动的单元式机房空调 | |
CN211781667U (zh) | 一种回收式新风处理管道结构及多联机空调 | |
CN202254036U (zh) | 一种再循环紧凑型蒸发冷却空调机组 | |
CN104482687A (zh) | 数据中心专用重力式热管复合蒸发式冷凝器的空调系统 | |
CN204240634U (zh) | 适用于数据中心的重力热管式复合蒸发冷凝器空调 | |
CN201811379U (zh) | 蒸发冷却式冷水和新风复合机组 | |
CN208108368U (zh) | 数据中心用间接蒸发自然冷却空调机组的自循环供冷系统 | |
CN215808906U (zh) | 一种空调一体机的室外侧热交换结构 | |
CN106369669A (zh) | 空调室内机和圆形挂机 | |
WO2022247622A1 (zh) | 一种单系统对开门冰箱 | |
CN206618060U (zh) | 分体蒸发式冷风扇装置 | |
CN203731729U (zh) | 冷水机组 | |
CN102312688B (zh) | 一种利用低温余热回收的发电装置 | |
CN210951575U (zh) | 空调器内机、空调器 | |
CN213066392U (zh) | 空调 | |
CN106123269A (zh) | 空调室内机和圆形挂机 | |
CN205091662U (zh) | 模块化数据中心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