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809518U - 一种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及呼吸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及呼吸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809518U
CN206809518U CN201621453842.3U CN201621453842U CN206809518U CN 206809518 U CN206809518 U CN 206809518U CN 201621453842 U CN201621453842 U CN 201621453842U CN 206809518 U CN206809518 U CN 2068095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face
lung ventilator
valve block
gas
delivery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45384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丽君
庄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Ka Yip Yee Medical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BMC Med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Ka Yip Yee Medical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Ka Yip Yee Medical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filed Critical Beijing Ka Yip Yee Medical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to CN20162145384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8095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8095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8095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及呼吸机。该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包括主管道、第一封闭机构和第二封闭机构;主管道上设有主进气口、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主出气口;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具有单独工作模式和配合工作模式;在单独工作模式下,输入主进气口的气体自主出气口输出;在配合工作模式下,至少部分输入主进气口的气体依次流经第一接口、湿化器和主出气口。本实用新型呼吸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的一个用途在于用于呼吸机。

Description

一种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及呼吸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呼吸器械领域,更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及呼吸机。
背景技术
呼吸机能够增加肺通气量,改善呼吸功能,是心肺呼吸病患者的首选。长期使用呼吸机时,会有干燥现象。对此,包括呼吸机主机和湿化器的呼吸机越来越普及。湿化器能够将来自呼吸机的气体加湿加温,使气体有适当的湿度和温度,提高患者使用的舒适度。
现有配置有湿化器的呼吸机中气体的传输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气体从呼吸机主机流向加湿器,自加湿器输送至使用者。另一种是气体从呼吸机主机流向加湿器,再返回呼吸机主机,自呼吸机主机输送至使用者。
对于第一种气体传输方式而言,将湿化气体输送至使用者的管路连接在湿化器上。当不需要使用湿化器时,需要将管路取下再安装至呼吸机主机上,操作繁琐。
对第二种气体传输方式而言,必须要同时使用呼吸机主机和湿化器才能构成气体流动回路。这种结构的呼吸机无法适应不需要湿化器的使用者的要求。
因此,需要对现有呼吸机气体传输方式进行改进,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个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便捷地提供不同气体传输方式的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
该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包括主管道、第一封闭机构和第二封闭机构,其中,所述主管道上设有主进气口、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主出气口,所述主进气口被设置为用于将气体输入所述主管道,所述主出气口被设置为用于将气体输出呼吸机;
所述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具有单独工作模式和配合工作模式;
在所述单独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封闭机构封闭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封闭机构封闭所述第二接口,以使得输入所述主进气口的气体自所述主出气口输出;
在所述配合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被设置为用于与湿化器相连通,以使得至少部分输入所述主进气口的气体依次流经所述第一接口、所述湿化器、所述第二接口和所述主出气口。
可选地,所述第一封闭机构包括第一阀片,所述第二封闭机构包括第二阀片;
在所述单独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阀片封闭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阀片封闭所述第二接口;
在所述配合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阀片离开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阀片离开所述第二接口,以使得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湿化器相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封闭机构还包括第一旋转杆,所述第二封闭机构还包括第二旋转杆;
所述第一阀片与所述第一旋转杆相连接,所述第二阀片与所述第二旋转杆相连接;
在所述配合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阀片绕所述第一旋转杆旋转,以使得所述第一阀片离开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阀片绕所述第二旋转杆旋转,以使得所述第二阀片离开所述第二接口。
可选地,所述第一封闭机构还包括第一复位件,所述第二封闭机构还包括第二复位件;
所述第一复位件被设置为用于使所述第一阀片复位至封闭所述第一接口;
所述第二复位件被设置为用于使所述第二阀片复位至封闭所述第二接口。
可选地,在所述配合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阀片与所述主管道的内壁相配合,以分隔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和/或
在所述配合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二阀片与所述主管道的内壁相配合,以分隔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
可选地,还包括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
所述第一密封件和所述第二密封件均安装在所述主管道上;
所述第一密封件被设置为用于与所述第一阀片的表面相配合,以在所述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处于单独工作模式时,所述第一密封件密封封闭所述第一接口;
所述第二密封件被设置为用于与所述第二阀片的表面相配合,以在所述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处于单独工作模式时,所述第二密封件密封封闭所述第二接口。
可选地,还包括第一连接管道和第二连接管道,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管道被设置为用于引导所述主管道内的气体进入湿化器,所述第二连接管道被设置为用于引导所述湿化器内的湿化气体流出;
在所述配合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一连接管道相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二连接管道相连通,以使得至少部分输入所述主进气口的气体依次流经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一连接管道、所述第二连接管道、所述第二接口和所述主出气口。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管道包括第一打开部,所述第二连接管道包括第二打开部;
所述第一打开部被设置为在所述配合工作模式下,打开所述第一封闭机构,以使得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一连接管道相连通;
所述第二打开部被设置为在所述配合工作模式下,打开所述第二封闭机构,以使得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二连接管道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呼吸机,包括呼吸机主机、湿化器和本实用新型的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
所述主进气口与所述呼吸机主机的气源相连接;
所述主出气口与所述呼吸机主机的总出气口相连接。
可选地,所述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位于所述呼吸机主机的壳体内,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
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接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接口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发现,在现有技术中,确实存在气体传输方式使用不便的问题。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要实现的技术任务或者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从未想到的或者没有预期到的,故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新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效果在于,通过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的两种工作模式的转换,可便捷地输出湿化气体或者未湿化的气体。本实用新型的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操作方便,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使用者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是否要配合湿化器。
本实用新型的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可根据需求选择为单独工作模式或者配合工作模式。在单独工作模式下,主管道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封闭,气体自主进气口进入主管道,再自主出气口输出主管道。在配合工作模式下,主管道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可打开,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与湿化器相连通。在配合工作模式下,至少部分通过主进气口进入主管道的气体自第一接口进入湿化器,湿化气体通过第二接口进入主管道,再自主出气口输出主管道。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且连同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为本实用新型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和呼吸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和呼吸机实施例的爆炸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和呼吸机实施例的爆炸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的第二封闭机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实施例的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实施例的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标示如下:
主管道-1,主进气口-11,第一接口-12,第二接口-13,主出气口-14,第一封闭机构-2,第一阀片-21,第一旋转杆-22,第二封闭机构-3,第二阀片-31,第二旋转杆-32,第一连接管道-4,第一打开部-41,第二连接管道-5,第二打开部-51,第一密封件-6,第二密封件-7,呼吸机主机-8,气源-81,总出气口-82,壳体-83,第一开口-831,第二开口-832,湿化器-9。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为了解决现有的呼吸机气体传输方式使用不便的问题,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其中图1和图2为透视图。本实用新型的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包括主管道1、第一封闭机构2和第二封闭机构3。
如图2所示,主管道1上设有主进气口11、第一接口12、第二接口13和主出气口14。主管道1的形状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例如,主管道1为圆柱形管状结构,或者为矩形管状结构等。
主进气口11被设置为用于将气体输入主管道1。进入主进气口11的气体来自于呼吸机主机8的气源81,上述气源81是指呼吸机主机8产生气流的装置。气源81可例如为风机等。
主出气口14被设置为用于将气体输出呼吸机。主出气口14通常与呼吸机主机8的总出气口相连接,呼吸机主机8的总出气口通常通过连接管道与呼吸面罩相连接,以将输出呼吸机的气体输出至使用者。
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具有单独工作模式和配合工作模式。
在单独工作模式下,第一封闭机构2封闭第一接口12,第二封闭机构3封闭第二接口13,以使得输入主进气口11的气体自主出气口14输出。这样,主管道1的第一接口12和第二接口13均被封闭,通过主进气口11进入主管道1的气体自主出气口14输出。
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处于单独工作模式时,呼吸机主机8单独工作,湿化器9未参与气体的流动。
在配合工作模式下,第一接口12和第二接口13被设置为用于与湿化器相连通。以使得至少部分输入主进气口11的气体依次流经第一接口12、湿化器、第二接口13和主出气口14。
可选地,在主管道1内设置可隔板。该隔板在配合工作模式下可起到阻隔作用,防止输入主进气口11的气体直接流向主出气口14,以使得所有输入主进气口11的气体均流向第一接口12。该隔板在单独工作模式下可撤离或翻转,以使得主进气口11的气体可直接流向主出气口14。
根据实际需求,全部输入主进气口11的气体进入第一接口12。或者,部分输入主进气口11的气体进入第一接口12,其余输入主进气口11的气体自主出气口14输出。
可选地,可将第一接口12设置为与主进气口11相对,以提高进入自主进气口11流向第一接口12的气体的量,保证气体流动速率。
配合工作模式下,主管道1的第一接口12和第二接口13均未被封闭。至少部分通过主进气口11进入主管道1的气体通过第一接口12进入湿化器9,在湿化器9内变为湿化气体,湿化气体再自湿化器9流出。接着湿化气体通过第二接口13进入主管道1,再自主出气口14输出。
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处于配合工作模式时,呼吸机主机8和湿化器9配合工作,呼吸机主机8和湿化器9均参与气体的流动。
主进气口11和主出气口14可选地位于主管道1的两端。第一接口12和第二接口13可选地位于主进气口11和主出气口14之间。
第一封闭机构2和第二封闭机构3的具体结构可根据实际需求确定。例如,第一封闭机构2和第二封闭机构3为感应式封闭机构。
当感应到第一接口12和第二接口13与湿化器9对接时,第一封闭机构2和第二封闭机构3分别自第一接口12和第二接口13处离开,以使得第一接口12和第二接口13与湿化器9相连通。
当感应到湿化器9与第一接口12和第二接口13分离时,第一封闭机构2和第二封闭机构3封闭第一接口12和第二接口13。
也可将第一封闭机构2和第二封闭机构3设置为,使用者在呼吸机主机8上选择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为配合工作模式,第一封闭机构2和第二封闭机构3分别打开第一接口12和第二接口13。使用者在呼吸机主机8上选择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为单独工作模式,第一封闭机构2和第二封闭机构3分别封闭第一接口12和第二接口13。
第一封闭机构2和第二封闭机构3还可例如为阀机构。该阀机构可封闭或打开第一接口12和第二接口13。
或者第一封闭机构2和第二封闭机构3为可手动封堵第一接口12和第二接口13的堵头或塞头。使用者根据需求使用堵头或塞头封堵第一接口12和第二接口13。
本实用新型的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可根据需求选择为单独工作模式或者配合工作模式。
在单独工作模式下,主管道1的第一接口12和第二接口13封闭,气体自主进气口11进入主管道1,再自主出气口14输出主管道1。
在配合工作模式下,主管道1的第一接口12和第二接口13可打开,第一接口12和第二接口13与湿化器9相连通。
如图1所示,在配合工作模式下,至少部分通过主进气口11进入主管道1的气体自第一接口12进入湿化器9,湿化气体通过第二接口13进入主管道1,再自主出气口14输出主管道1。
通过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的两种工作模式的转换,可便捷地输出湿化气体或者未湿化的气体。本实用新型的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操作方便,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使用者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是否要配合湿化器9。
在本实用新型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第一封闭机构2包括第一阀片21,第二封闭机构3包括第二阀片31。
在单独工作模式下,第一阀片21封闭第一接口12,第二阀片31封闭第二接口13。
在配合工作模式下,第一阀片21离开第一接口12,以使得第一接口12与湿化器9相连通。
在配合工作模式下,第二阀片31离开第二接口13,以使得第二接口13与湿化器9相连通。
第一阀片21和第二阀片31可选地通过旋转或者平移的方式封闭或离开第一接口12和第二接口13。第一阀片21和第二阀片31可选地位于主管道1的内壁上,或者位于主管道1的外壁上。
进一步地,第一封闭机构2还包括第一旋转杆22,第二封闭机构3还包括第二旋转杆32。
第一阀片21与第一旋转杆22相连接,第二阀片31与第二旋转杆32相连接。第一阀片21与第一旋转杆22之间的连接可通过固定连接或者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实现。第二阀片31与第二旋转杆32之间的连接可通过固定连接或者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实现。上述固定连接可例如为焊接或一体成型等。上述可拆卸连接可例如为卡扣连接或插槽配合的方式实现。
在配合工作模式下,第一阀片21绕第一旋转杆22旋转,以使得第一阀片21离开第一接口12。此时,第一接口12打开,以与湿化器9相连通。
在配合工作模式下,第二阀片31绕第二旋转杆32旋转,以使得第二阀片31离开第二接口13。此时,第二接口13打开,以与湿化器9相连通。
第一阀片21和第二阀片31的旋转方式可通过手动或电驱动或机械驱动的方式实现。
在本实用新型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封闭机构2还包括第一复位件(图中未示出),第二封闭机构3还包括第二复位件(图中未示出)。
第一复位件被设置为用于使第一阀片21复位至封闭第一接口12,第二复位件被设置为用于使第二阀片31复位至封闭第二接口13。
第一复位件和第二复位件可为具有回弹功能的结构或机构。例如,第一复位件和第二复位件可为软胶类弹性体,或者为硬胶类弹性臂,或者为金属类弹簧,或者为弹片等。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进一步地限定。
在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的一个具体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第一封闭机构2包括第一阀片21、第一旋转杆22和第一复位件,第二封闭机构3包括第二阀片31、第二旋转杆32和第二复位件。
在配合工作模式下,第一阀片21绕第一旋转杆22旋转,以打开第一接口12。第二阀片31绕第二旋转杆32旋转,以打开第二接口13。当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未处于配合工作模式时,第一复位件可使第一阀片21旋转复位至封闭第一接口12,第二复位件可使第二阀片31旋转复位至封闭第二接口13。
在本实用新型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的再一个实施例中,在配合工作模式下,第一阀片21与主管道1的内壁相配合,以分隔第一接口12和第二接口13;和/或在配合工作模式下,第二阀片31与主管道1的内壁相配合,以分隔第一接口12和第二接口13。
根据需求,在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处于配合工作模式时,可选择仅第一阀片21与主管道1的内壁相配合。或者仅第二阀片31与主管道1的内壁相配合。或者第一阀片21和第二阀片31均与主管道1的内壁相配合。
第一阀片21与主管道1的内壁相配合,是指第一阀片21的边缘与主管道1的内壁相配合。该配合可选地为过盈配合。这种设置可将第一接口12和第二接口13彼此分隔开来,使得输入主进气口11的气体全部流向第一接口12。此外,第一阀片21还能起到阻隔作用,将主进气口11与主出气口14分隔开来,防止输入主进气口11的气体直接流向主出气口14。
第二阀片31与主管道1的内壁相配合,是指第二阀片31的边缘与主管道1的内壁相配合,该配合可为过盈配合。这种设置可将第一接口12和第二接口13彼此分隔开来,使得自第二接口13流出的气体全部流向主出气口14。此外,第二阀片31还能起到阻隔作用,将主进气口11与主出气口14分隔开来,防止输入主进气口11的气体直接流向主出气口14。
为了保证第一封闭机构2和第二封闭机构3封闭第一接口12和第二接口13时的密封性,如图2、图3和图5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还包括第一密封件6和第二密封件7。
第一密封件6和第二密封件7均安装在主管道1上。
具体实施时,第一密封件6可固定在第一接口12的内沿上,第二密封件7可固定在第二接口13的内沿上。或者第一密封件6和第二密封件7均固定在主管道1的内壁上。第一密封件6和第二密封件7的具体形状也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例如,第一密封件6和第二密封件7为C、V、W等各种形状的密封圈。
第一密封件6和第二密封件7的安装方式根据需求也可有多种。例如,第一密封件6和第二密封件7与主管道1胶粘固定。又例如,第一密封件6和第一接口12通过凸起和凹槽的配合相对固定在一起,第二密封件7和第二接口13通过凸起和凹槽的配合相对固定在一起。
第一密封件6被设置为用于与第一阀片21的表面相配合,以在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处于单独工作模式时,第一密封件6密封封闭第一接口12。上述第一密封件6和第一阀片21之间的配合可通过凸起和凹槽的配合实现。或者如图6和图8中所示,第一密封件6的端面上设有凸点,第一阀片21的表面可与该凸点紧密贴合。上述术语“密封封闭”是指第一接口12封闭时处于密封状态,以防止第一接口12漏气。
第二密封件7被设置为用于与第二阀片31的表面相配合,以在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处于单独工作模式时,第二密封件7密封封闭第二接口13。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容易想到,第二密封件7和第二阀片31之间的配合可与第一密封件6和第一阀片21之间的配合方式相同,对此不作进一步赘述。上述术语“密封封闭”是指第二接口13封闭时处于密封状态,以防止第二接口13漏气。
在本实用新型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的又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管道4和第二连接管道5。
第一连接管道4被设置为用于引导主管道1内的气体进入湿化器9,第二连接管道5被设置为用于引导湿化器9内的湿化气体流出。气体自第一连接管道4进入湿化器9后,在湿化器9内变为湿化气体,湿化气体再自第二连接管道5流出。第一连接管道4和第二连接管道5的设置有利于第一接口12和第二接口13更有效地与湿化器9相连通。
第一连接管道4的中心轴和第二连接管道5的中心轴可选地平行设置。
具体实施时,第一连接管道4和第二连接管道5可为湿化器9的一部分。或者,第一连接管道4和第二连接管道5为独立件,使用时将第一连接管道4和第二连接管道5装配在湿化器9上。
在配合工作模式下,第一接口12与第一连接管道4相连通,第二接口13与第二连接管道5相连通。以使得至少部分输入主进气口11的气体依次流经第一接口12、第一连接管道4、第二连接管道5、第二接口13和主出气口14。
配合工作模式下,主管道1的第一接口12和第二接口13均未被封闭。至少部分通过主进气口11进入主管道1的气体自第一接口12进入第一连接管道4。气体自第一连接管道4进入湿化器9后,在湿化器9内变为湿化气体,湿化气体再自第二连接管道5流出。接着湿化气体通过第二接口13进入主管道1,再自主出气口14输出。
对于设有第一密封件6和第二密封件7的实施例而言,第一密封件6可与第一接口12的内沿相配合,第二密封件7可与第二接口13的内沿相配合,以将第一密封件6和第二密封件7安装在主管道1上。在配合工作模式下,第一连接管道4的外壁可与第一密封件6的内壁相贴合,第二连接管道5的外壁可与第二密封件7的内壁相贴合。从而第一连接管道4与第一接口12相连通,以及第二连接管道5与第二接口13相连通时,连通的部位密封效果好,不易漏气。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管道4包括第一打开部41,第二连接管道5包括第二打开部51。
第一打开部41被设置为在配合工作模式下,打开第一封闭机构2,以使得第一接口12与第一连接管道4相连通。
第二打开部51被设置为在配合工作模式下,打开第二封闭机构3,以使得第二接口13与第二连接管道5相连通。
第一打开部41的结构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例如,如图2中所示,第一打开部41为第一连接管道4朝向远离湿化器9的方向延伸的管状结构。或者,第一打开部41为可推动第一封闭机构2离开第一接口12的结构。进一步地,上述管状结构可具有斜切端部。又例如,第一打开部41为与第一连接管道4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的块状结构。
第二打开部51的结构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例如,如图2中所示,第二打开部51为第二连接管道5向远离湿化器9的方向延伸的管状结构。或者,第二打开部51为可推动第二封闭机构3离开第二接口13的结构。进一步地,上述管状结构可具有斜切端部。又例如,第二打开部51为与第二连接管道5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的块状结构。
以第一封闭机构2和第二封闭机构3为可旋转的阀机构为例。在配合工作模式下,第一打开部41推动第一阀片21旋转,以使得第一阀片21离开第一接口12。此时,第一接口12打开,以使得第一接口12与第一连接管道4相连通。在配合工作模式下,第二打开部51推动第二阀片31旋转,以使得第二阀片31离开第二接口13。此时,第二接口13打开,以使得第二接口13与第二连接管道5相连通。
对于设有第一密封件6和第二密封件7的实施例而言,在配合工作模式下,第一打开部41的外壁可与第一密封件6的内壁相贴合,第二打开部51的外壁可与第二密封件7的内壁相贴合。从而第一连接管道4与第一接口12相连通,以及第二连接管道5与第二接口13相连通时,连通的部位密封效果好,不易漏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呼吸机。如图1至图3所示,该呼吸机包括呼吸机主机8、湿化器9和本实用新型的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
主进气口11与呼吸机主机8的气源81相连接,以将气体自主进气口11输入主管道1。
主出气口14与呼吸机主机8的总出气口82相连接。总出气口82可与呼吸面罩的连接管道相连接,以将自主出气口14输出至总出气口82的气体输送给使用者。
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的主管道1可安装在呼吸机主机8的壳体83的内部,或者安装在呼吸机主机8壳体83的外部。
可选地,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位于呼吸机主机8的壳体83内,壳体83上设有第一开口831和第二开口832。
第一开口831与第一接口12相连通,第二开口832与第二接口13相连通。
将主管道1内设于壳体83有利于保护主管道1。还可以提高呼吸机外观的美观性。
虽然已经通过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示例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管道、第一封闭机构和第二封闭机构,其中,
所述主管道上设有主进气口、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主出气口,所述主进气口被设置为用于将气体输入所述主管道,所述主出气口被设置为用于将气体输出呼吸机;
所述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具有单独工作模式和配合工作模式;
在所述单独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封闭机构封闭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封闭机构封闭所述第二接口,以使得输入所述主进气口的气体自所述主出气口输出;
在所述配合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被设置为用于与湿化器相连通,以使得至少部分输入所述主进气口的气体依次流经所述第一接口、所述湿化器、所述第二接口和所述主出气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闭机构包括第一阀片,所述第二封闭机构包括第二阀片;
在所述单独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阀片封闭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阀片封闭所述第二接口;
在所述配合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阀片离开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阀片离开所述第二接口,以使得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湿化器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闭机构还包括第一旋转杆,所述第二封闭机构还包括第二旋转杆;
所述第一阀片与所述第一旋转杆相连接,所述第二阀片与所述第二旋转杆相连接;
在所述配合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阀片绕所述第一旋转杆旋转,以使得所述第一阀片离开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阀片绕所述第二旋转杆旋转,以使得所述第二阀片离开所述第二接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闭机构还包括第一复位件,所述第二封闭机构还包括第二复位件;
所述第一复位件被设置为用于使所述第一阀片复位至封闭所述第一接口;
所述第二复位件被设置为用于使所述第二阀片复位至封闭所述第二接口。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配合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阀片与所述主管道的内壁相配合,以分隔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和/或
在所述配合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二阀片与所述主管道的内壁相配合,以分隔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
所述第一密封件和所述第二密封件均安装在所述主管道上;
所述第一密封件被设置为用于与所述第一阀片的表面相配合,以在所述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处于单独工作模式时,所述第一密封件密封封闭所述第一接口;
所述第二密封件被设置为用于与所述第二阀片的表面相配合,以在所述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处于单独工作模式时,所述第二密封件密封封闭所述第二接口。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中所述的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连接管道和第二连接管道,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管道被设置为用于引导所述主管道内的气体进入湿化器,所述第二连接管道被设置为用于引导所述湿化器内的湿化气体流出;
在所述配合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一连接管道相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二连接管道相连通,以使得至少部分输入所述主进气口的气体依次流经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一连接管道、所述第二连接管道、所述第二接口和所述主出气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管道包括第一打开部,所述第二连接管道包括第二打开部;
所述第一打开部被设置为在所述配合工作模式下,打开所述第一封闭机构,以使得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一连接管道相连通;
所述第二打开部被设置为在所述配合工作模式下,打开所述第二封闭机构,以使得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二连接管道相连通。
9.一种呼吸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呼吸机主机、湿化器和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中所述的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
所述主进气口与所述呼吸机主机的气源相连接;
所述主出气口与所述呼吸机主机的总出气口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呼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位于所述呼吸机主机的壳体内,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
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接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接口相连通。
CN201621453842.3U 2016-12-27 2016-12-27 一种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及呼吸机 Active CN2068095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53842.3U CN206809518U (zh) 2016-12-27 2016-12-27 一种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及呼吸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53842.3U CN206809518U (zh) 2016-12-27 2016-12-27 一种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及呼吸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809518U true CN206809518U (zh) 2017-12-29

Family

ID=607504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453842.3U Active CN206809518U (zh) 2016-12-27 2016-12-27 一种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及呼吸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80951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44662A (zh) * 2021-12-27 2022-04-15 厦门康勃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加湿器
CN114344662B (zh) * 2021-12-27 2024-06-11 厦门康勃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加湿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44662A (zh) * 2021-12-27 2022-04-15 厦门康勃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加湿器
CN114344662B (zh) * 2021-12-27 2024-06-11 厦门康勃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加湿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63199B (zh) 一种用于呼吸机的呼吸阀
CN105517612B (zh) 麻醉机呼吸系统及麻醉机
CN109172978A (zh) 智能可调式单向排气装置
CN200998503Y (zh) 高流量纯氧雾化吸入器
CN206809518U (zh) 一种呼吸机气体传输装置及呼吸机
CN104958819B (zh) 心脑内科用吸氧面罩
CN207342044U (zh) 风道设有加筋位的电动装置及具有该电动装置的面罩
CN105169539A (zh) 一种急救呼吸机
CN206252750U (zh) 具有呼吸阀的鼻罩及包括鼻罩的呼吸过滤装置
CN205569545U (zh) 一种儿童主动式防护口罩
CN111110968A (zh) 呼吸机
CN104689446B (zh) 一种呼吸机水盒
CN203885976U (zh) 一种热量和湿度交换装置
CN107684676A (zh) 呼吸罩及具有其的主动送风式呼吸防护装置
CN208049155U (zh) 一种一次性麻醉呼吸管路
CN206652064U (zh) 便携式呼吸机及其系统
CN205759083U (zh) 一种呼吸机氧源气体输入的调节装置
CN213554680U (zh) 氧气湿化瓶
CN209107133U (zh) 一种儿童用防逆流硅胶吸鼻涕清理器
CN207667004U (zh) 一种具有乳胶棉的面罩
CN208442939U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8943152U (zh) 一种带有加热装置的呼吸辅助装置
CN205586380U (zh) 个人空气净化系统
CN210542753U (zh) 用于通气治疗设备的转接头以及通气治疗设备
CN209347874U (zh) 加湿组件及通气治疗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