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808497U - 旋风式捕虫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旋风式捕虫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808497U
CN206808497U CN201720554412.9U CN201720554412U CN206808497U CN 206808497 U CN206808497 U CN 206808497U CN 201720554412 U CN201720554412 U CN 201720554412U CN 206808497 U CN206808497 U CN 2068084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tching
insect
space
mosquito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55441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宜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ADAYS BI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Invictus Internation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ADAYS BI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ADAYS BI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INADAYS BI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55441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8084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8084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8084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旋风式捕虫装置,主要由捕虫容器、诱引装置与风扇所构成,该捕虫容器内部具有能改变空气流动方向的导流壁面,而诱引装置与风扇两者组装于捕虫容器内部,其中,该诱引装置能吸引蚊虫靠近于捕虫容器,而风扇能将位于捕虫容器内部的空气向外抽吸,使得位于捕虫容器外部的空气能进入捕虫容器的内部,致使位于捕虫容器外部的空气能沿着导流壁面而形成一流动至捕虫容器底端的螺旋气流。藉此,当风扇进行转动时,风扇能将受到诱引装置吸引的蚊虫吸入至捕虫容器的内部,使得蚊虫因被螺旋气流风干而死亡,致使能达到消灭蚊虫的效果。

Description

旋风式捕虫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捕虫装置,特别是一种能主动诱引蚊虫,并能将诱引来的蚊虫通过旋风进行扑杀的捕虫装置。
背景技术
舒适干净的生活环境是现代人所追求之目标,然而,在当今生活环境中却伴随着许多有害环境整洁及人体健康的昆虫生物,如:蚊、蝇……等,其中,苍蝇喜欢腐败食物,并会将腐败食物上的有害物质沾黏至另一物品上,因而让苍蝇成为传播疾病的媒介,进而带给人类很多的传染病,反观,蚊子不仅会叮咬吸食人体血液,还会造成人体皮肤产生红肿发痒现象,甚至登革热、疟疾等诸多疾病更是经由蚊子做为媒介来进行传染,进而带给人们在生活安全上极大威胁性。
为了防止斑蚊将病毒传染至人类,因而目前市面上已出现许多消灭斑蚊的商品,例如:捕蝇拍、捕蝇纸、杀虫剂以及蚊香等,然而,捕蝇拍与捕蝇纸的捕斑蚊方式,会造成斑蚊的尸体暴露于环境中,不但有碍观瞻甚至更影响环境卫生,其中,捕蝇纸使用一段时间后,捕蝇纸会因为沾附到空气中的灰尘与脏物而降低黏性,进而会逐渐失去捕捉斑蚊的功效,因此,为了防止降低捕蝇纸捕捉斑蚊的功效,需时常替换新的捕蝇纸,然而,常常更换捕蝇纸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另外,杀虫剂与蚊香是依赖气体来达到扑杀或驱赶斑蚊的效果,但是,杀虫器与蚊香所产生的气体亦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更会衍生环保问题,故许多业者不断研发创新的蚊虫捕捉器具。
而目前常见的蚊虫捕捉器具为捕虫灯与捕虫器,其中,捕虫器是利用蚊虫的趋旋旋光性,并于灯管外围设置通电网层,使蚊虫朝向灯管飞行而触及通电网层时,利用电流将蚊虫以电击进行灭杀,而此种灭蚊虫的方式虽有一定的效用,但捕蚊灯却存在着耗电及使用上的安全隐忧等缺失,至于捕虫器是于内部置入诱饵以及能快速杀死蚊虫的液体,而捕虫器通过诱饵使蚊虫进入于捕虫器内部,再通过液体将蚊虫进行扑杀,然而,捕虫器于实际使用时,液体容易打翻外露,进而造成环境的污染与清理上的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当风扇进行运转时,捕虫装置内部会产生涡流,使得诱引装置吸引而来的蚊虫会被吸入至捕虫装置内部,进而涡流能将位于捕虫装置内部的蚊虫进行风干,而让蚊虫因被风干而死亡,进而能有效达到消灭蚊虫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蚊虫被风干死亡之前,能确保蚊虫不会从捕虫装置的内部飞出至捕虫装置的外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风扇长期运转的情况下,风扇的扇叶能避免推积过多的蚊虫与灰尘,进而能提高风扇的使用寿命。
为实现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旋风式捕虫装置主要由一捕虫容器、一风扇、一诱引装置、一防逃件以及一灭蚊装置所组成。所述捕虫容器内部具有一安装所述防逃件的流动空间,所述流动空间于不同高度位置设有一吸风口以及一排风口,其中,所述流动空间内部设有至少一能改变气流方向的导流壁面。于此实施例中,所述捕虫容器设有一安装所述风扇的第一壳体以及一位于所述第一壳体下方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底端设有一第一开口端以及一形成于所述第一开口端的第一卡合件,而所述第二壳体于面对于所述第一开口端的一端形成一第二开口端,所述第二开口端设有一配合所述第一卡合件组接的第二卡合件以及一支撑板。
所述风扇组装于所述排风口,并能将所述流动空间内部的空气朝向所述排风口进行抽吸以形成一排放气流,使得所述捕虫容器外部的空气由所述吸风口进入至所述流动空间,进而使所述捕虫容器外部的空气沿着所述导流壁面而形成一流动至所述流动空间底端的螺旋气流。
所述诱引装置组装于所述捕虫容器的流动空间,并能吸引蚊虫靠近于所述吸风口,使得所述螺旋气流能将蚊虫吸入至所述流动空间底部,于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诱引装置设为一组装于所述流动空间的诱引光源,所述诱引光源能朝向所述流动空间外部投射形成一诱引光线,而所述捕虫容器是由能让所述诱引光线穿透的透光材质所构成,并且,于此实施例中,所述排风口的高度位置高于所述吸风口,使得所述螺旋气流动至所述流动空间底部时,所述螺旋气流会由外向内流动而转变为所述排放气流,此外,于另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诱引装置设为一放置于所述流动空间的诱引饵剂,所述诱引饵剂能挥发形成流动至所述吸风口与排风口的诱引气体,而又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诱引装置设为一位于所述流动空间内部的发热单元,所述发热单元能将所述捕虫容器四周保持在一定的温度。
所述防逃件组装于所述支撑板,使得所述防逃件的高度位置高于所述捕虫容器的底部,其中,所述防逃件朝向述捕虫容器的底部凹陷形成一漏斗部并能将所述流动空间分隔形成一位于所述防逃件上方的导引空间以及一位于所述防逃件下方的捕捉空间,而所述导引空间与捕捉空间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于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漏斗部具有一同时让所述螺旋气流与排放气流通过的通孔,使得所述螺旋气流能依序在所述导引空间、所述通孔以及所述捕捉空间进行流动,而所述上升气流能依序在所述捕捉空间、所述通孔以及所述导引空间进行流动,此外,于另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漏斗部具有多个能让所述螺旋气流通过的透风孔以及一让所述排放气流通过的通孔,使得所述螺旋气流能依序在所述导引空间、所述多个透风孔以及所述捕捉空间进行流动,而所述上升气流能依序在所述捕捉空间、所述通孔以及所述导引空间进行流动。
所述灭蚊装置设置于所述流动空间,并能用以蚊虫限制于所述流动空间内。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在于风扇进行运转时,风扇能将流动空间内部的空气向外进行抽吸,使得捕虫容器外部的空气能沿着导流壁面流动以形成流向至流动空间底部的螺旋气流,进而使得诱引装置吸引而来的蚊虫会被吸入至流动空间的内部,致使螺旋气流能将位于捕虫装置内部的蚊虫进行风干,而让蚊虫因被风干而死亡,进而能有效达到消灭蚊虫的效果。
此外,由于风扇进行运转时,外部空气会在流动空间内部形成流向至流动空间底部的螺旋气流,使得螺旋气流能将蚊虫困住于流动空间底部,而让蚊虫无法从流动空间飞出至捕虫容器的外部。
再者,排风口的高度位置高于吸风口,同时风扇组装于排风口,使流动空间内部的空气能形成流向至排风口的排放气流,进而同时让流动空间外部的空气在流动空间内形成往下流动的螺旋气流,藉此,风扇能将蚊虫与灰尘经由吸风口而吸入至流动空间内部,使得蚊虫与灰尘会因为向下流动的螺旋气流以及螺旋气流的离心力而限制于流动空间的底端,藉此,蚊虫与灰尘不会被排放气流带动至流动空间的外部,进而风扇长期运转的情况下时,风扇的扇叶能避免推积过多的蚊虫与灰尘,致使能提高风扇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旋风式捕虫装置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旋风式捕虫装置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3为导引空间呈现五边柱形样态的示意图;
图4为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互组装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旋风式捕虫装置于第一较佳实施例具体应用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旋风式捕虫装置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7本实用新型旋风式捕虫装置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旋风式捕虫装置于第二较佳实施例具体应用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旋风式捕虫装置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旋风式捕虫装置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旋风式捕虫装置于第三较佳实施例具体应用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旋风式捕虫装置于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旋风式捕虫装置于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旋风式捕虫装置于第四较佳实施例具体应用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旋风式捕虫装置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旋风式捕虫装置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旋风式捕虫装置;10-捕虫容器;11-第一壳体;111-第一封闭端;112-第一开口端;113-导引空间;114-排风口;115-吸风口;116-第一卡合件;116a-穿设区段;116b-卡合区段;117-导流壁面;12-第二壳体;121- 第二开口端;122-第二封闭端;123-捕捉空间;124-支撑板;125-第二卡合件; 125a-连接部;125b-卡合部;13-流动空间;20-风扇;30-诱引装置;31-诱引光源;311-诱引光线;32-诱引饵剂;33-发热单元;34-二氧化碳产生器;341-光触媒;342-UV灯;40-防逃件;41-抵触板;42-漏斗部;43-通孔;44-透风孔;50-灭蚊装置;51-黏着组件;A-螺旋气流;B-排放气流;C-排出气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来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点将会随着描述而更为清楚。
请参阅图1与图2所示,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旋风式捕虫装置1主要由一捕虫容器10、一风扇20以及一诱引装置30所构成。所述捕虫容器10由透光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第一壳体11以及一第二壳体12,所述第一壳体11具有一第一封闭端111以及一远离于所述第一封闭端111的第一开口端 112,所述第一封闭端111与第一开口端112之间形成一位于所述第一壳体11 内部的导引空间113,所述导引空间113沿着纵轴开设形成一位于所述第一封闭端111的排风口114,并再沿着横轴开设形成一介于所述第一封闭端111与第一开口端112之间的吸风口115,使得所述排风口114的高度位置高于所述吸风口 115。
如图所示,所述第一开口端112设有多个第一卡合件116,而所述每一个第一卡合件116设有一由所述第一开口端112凹陷形成一穿设区段116a以及一形成于所述穿设区段116a的卡合区段116b,而所述导引空间113内部具有一呈现环形的导流壁面117(或是无限个相互相邻的导流壁面117),使得所述导引空间 113的外观呈现圆柱体(或是无限多面体)的样态,其中,所述导引空间113具有一呈现环形的导流壁面117(或是无限个相互相邻的导流壁面117)仅方便说明之用,亦即如图3所示,所述导引空间113可具有五个相互相邻的导流壁面117,使得所述导引空间113的外观呈现五边柱体结构,然而,所述导流壁面117的数量可由五个调整为六个、七个、八个、甚至更多个导流壁面117所构成,使得所述导引空间113的外观呈现六边柱体结构、七边柱体结构、八边柱体结构或是无限边多柱体结构。
所述第二壳体12具有一面对于所述第一开口端112的第二开口端121以及一远离于所述第二开口端121的第二封闭端122,所述第二开口端121与第二封闭端122之间形成一位于所述第二壳体12内部的捕捉空间123,所述捕捉空间 123具有一接近于所述第二开口端121的支撑板124,其中,所述第二开口端121 具有数量对应于所述第一卡合件116的第二卡合件125,而所述每一个第二卡合件125设有一形成于所述第二开口端121的连接部125a以及一由所述连接部 125a延伸形成的卡合部125b。
请参阅图2及图4所示,所述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两者彼此相互靠近,使得所述第二卡合件125的卡合部125b移入至所述第一卡合件116的穿设区段116a,随后,所述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两者其中之一进行逆时针转动,使得所述卡合部125b能移动至所述第一卡合件116的卡合区段116b内部,进而使得所述第一壳体11能通过所述第二卡合件125与第一卡合件116而组装于所述第二壳体12,反之,所述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两者其中之一进行顺时针转动,使得所述卡合部125b能由所述卡合区段116b移动至所述穿设区段116a,让所述第一壳体11能分离于所述第二壳体12,藉此,所述第一壳体 11能选择性组装或分离于所述第二壳体12。
如图所示,当所述第一壳体11组装于所述第二壳体12时,所述导引空间 113与捕捉空间123两者共同形成一位于所述捕虫容器10内部的流动空间13,并且,所述吸风口115的开口方向平行于Y轴,而所述排风口114的开口方向平行于Z轴,然而,所述吸风口115的开口方向平行于Y轴仅方便说明之用,亦即所述吸风口115的开口方向能平行于X轴,同样地,所述排风口114的开口方向平行于Z轴仅方便说明之用,亦即所述排风口114的开口方向能倾斜于Z 轴。
再请参阅图1与图2所示,所述风扇20与诱引装置30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封闭端111的上下两侧,使得所述风扇20能组装于所述排风口114的上方,而让所述诱引装置30设于所述流动空间13内部,如图所所示,所述诱引装置30 设为一能投射光线的诱引光源31。
请参阅图2及图5所示,于具体应用时,所述风扇20通过一电源供应器(图未示)而进行转动,使得位于所述流动空间13外部的空气能经由所述吸风口115 进入所述流动空间13内部,并且,位于所述流动空间13外部的空气会沿着所述导流壁面117进行流动以形成一由所述导引空间113流动至所述捕捉空间123 的螺旋气流A,当所述螺旋气流A碰触到所述捕捉空间123的底部时,所述螺旋气流A会于所述流动空间13的底部由外向内流动以转变形成一位于所述螺旋气流A中央的排放气流B。
如图所示,所述排放气流B平行于Z轴,并且,所述排放气流B由下往上从所述捕捉空间123流动至所述导引空间113,使得所述排放气流B经过所述排风口114,进而使得位于所述流动空间13内部的空气能排出至所述流动空间 13的外部,其中,当所述排放气流B流动至所述排风口114时,所述排放气流 B会撞击到所述风扇20,使所述风扇20能将所述排放气流B转变为一相交于所述排放气流B的排出气流C,并且,所述排风口114的开口方向不能垂直于所述排放气流B,而所述排出气流C垂直所述排风口114的开口方向,于此实施例中,所述排出气流C不能平行于所述Z轴。
同时,所述诱引光源31通过所述电源供应器(图未示)能将光源朝向所述流动空间13外部进行投射以形成一穿透所述捕虫容器10的诱引光线311,然而,所述诱引光源31可单纯朝向所述吸风口115投射以形成所述诱引光线311,使得所述诱引光线311能相交于所述排放气流B,其中,所述诱引光线311能诱惑蚊虫飞向所述吸风口115,使得蚊虫飞向至所述吸风口115时,蚊虫会被所述螺旋气流A吸入至所述流动空间13内部,而所述螺旋气流A会带动蚊虫移动至所述第二壳体12的捕捉空间123,并且,当蚊虫位于所述捕捉空间123时,蚊虫会因为所述螺旋气流A而困住在所述捕捉空间123内部,进而所述风扇20 持续运转时,所述螺旋气流A能将位于所述捕捉空间123内部的蚊虫进行风干,进而让蚊虫因被风干而死亡,致使能有效达到消灭蚊虫的效果,更能避免所述风扇20推积过多的蚊虫或灰尘。
请参阅图6与图7所示,于第二较佳实施例中,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差别在于所述旋风式捕虫装置1进一步具有一防逃件40,藉此,于此实施例中,所述旋风式捕虫装置1主要由所述捕虫容器10、风扇20、诱引装置30以及防逃件40所构成,此外,所述捕虫容器10、风扇20与诱引装置30三者的结构样态相同于第一较佳实施例,进而于此实施例中将不再祥述。
所述防逃件40具有一形状对应于所述第二开口端121的抵触板41,所述抵触板41接触于所述支撑板124,使得所述防逃件40位于所述捕捉空间123内部,并且,由于所述支撑板124靠近于所述第二开口端121,使得所述防逃件40的高度位置高于所述第二壳体12的第二封闭端122,如图所示,所述抵触板41的中央朝向所述第二壳体12的第二封闭端122凹陷(所述捕虫容器10的底部)形成一未碰触于所述第二封闭端122的漏斗部42,所述漏斗部42具有一开口方向相同于所述排风口114的通孔43,其中,所述通孔43贯穿形成于所述漏斗部42 的中央。
请参阅图7与图8所示,于具体应用时,所述风扇20进行转动,所述螺旋气流A会带动蚊虫由所述导引空间113流动至所述捕捉空间123,当所述螺旋气流A碰触到所述防逃件40时,所述螺旋气流A会由外向内流动来通过于所述通孔43,随后,当所述螺旋气流A通过于所述通孔43时,所述螺旋气流A 会再由内向外流动至流动空间13的底部,并会于所述流动空间13的底部由外向内流动以转变形成所述排放气流B,而所述排放气流B从所述捕捉空间123 流动至所述导引空间113,使得所述排放气流B能依序经过所述通孔43与排风口114,其中,当蚊虫位于所述捕捉空间123时,蚊虫会因为所述螺旋气流A 以及防逃件40而困住在所述捕捉空间123内部,进而所述风扇20持续运转时,所述螺旋气流A能将位于所述捕捉空间123内部的蚊虫进行风干,进而让蚊虫因被风干而死亡。
请参阅图9与图10所示,于第三较佳实施例中,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差别在于所述防逃件40进一步具有多个位于所述通孔43外围的透风孔44,至于所述捕虫容器10、风扇20与诱引装置30三者的结构样态相同于第一较佳实施例,进而于此实施例中将不再祥述,于此实施例中,所述复数个透风孔44外观呈现螺旋状,并环状等距排列于所述通孔43的外围。
请参阅图10与图11所示,于具体应用时,当所述螺旋气流A碰触到所述防逃件40时,所述螺旋气流A一部分会带动蚊虫经过所述防逃件40的透风孔 44,使得蚊虫能移动至所述第二壳体12的捕捉空间123,并且,此部分的螺旋气流A会于所述流动空间13的底部由外向内流动以转变形成所述排放气流B,而另一部分的螺旋气流A会沿着所述漏斗部42流向所述排放气流B。
请参阅图12与图13所示,于第四较佳实施例中,与第一较佳实施例差别在于所述诱引装置30以及所述旋风式捕虫装置1进一步具有一灭蚊装置50,至于相同部分于此实施例中将不再赘述,如图所示,所述诱引装置30设为能进能挥发的诱引饵剂32,而所述灭蚊装置50位于所述流动空间13内部,于此实施例中,所述饵剂饵剂32可设为硬脂肪指或是油类组成物,而所述灭蚊装置50 设为一连接于所述导流壁面117的黏着组件51,所述黏着组件51用以黏住蚊虫或困住蚊虫,进而将蚊虫限制于所述流动空间13内部,然而,所述灭蚊装置50 设为所述黏着组件51仅方便说明之用,亦即所述灭蚊装置50可设为一能立即杀死蚊虫的溶液。
请参阅图13与图14所示,于具体应用时,所述诱引饵剂32经过挥发能形成流动至所述排风口114与吸风口115的诱引气体,使得蚊虫能被诱引气体吸引而靠近于所述捕虫容器10,随后,所述螺旋气流A能带动蚊虫移动至所述流动空间13底部,其中,所述螺旋气流A带动蚊虫移动的过程中,蚊虫碰触到所述黏着组件51,则会被所述黏着组件51黏住而限制行动,另外,未被所述黏着组件51黏住的蚊虫,则会在所述流动空间13的底部被所述螺旋气流A风干而死亡。
请参阅图15所示,于第五较佳实施例中,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差别袃于所述诱引装置30,至于相同部分于此实施例中将不再赘述,如图所示,所述诱引装置30设为一发热单元33,于具体应用时,所述电源供应器提供电能给所述发热单元33,而所述发热单元33通电后会产生热能,使得所述流动空间13内部的温度逐渐上升,藉此,所述发热单元33能将所述捕虫容器10四周保持接近于人体(35.5℃~37.5℃)的温度,进而吸引蚊虫接近于所述吸风口115。
请参阅图16所示,于第五较佳实施例中,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差别袃于所述诱引装置30,至于相同部分于此实施例中将不再赘述,如图所示,所述诱引装置30设为一二氧化碳产生器34,所述二氧化碳产生器34具有一光触媒341 以及一UV灯342,于具体应用时,所述光触媒341经由所述UV灯342照射后会产生二氧化碳,使得所述流动空间13内部的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升高,藉此,所述流动空间13内部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后能吸引蚊虫接近于所述吸风口115。
以上的说明和实施例仅是范例性的,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能够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细节和形式进行修改或替换,但这些修改和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旋风式捕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捕虫容器,具有一吸风口以及一高度位置不同于所述吸风口的排风口,所述吸风口通过一位于所述捕虫容器内部的流动空间而连通于所述排风口,而所述流动空间形成一能改变气流方向的导流壁面;
一风扇,组装于所述排风口,并能将所述流动空间内部的空气朝向所述排风口进行抽吸,使得所述流动空间内形成一朝向所述排风口流动的排放气流以及一沿着所述导流壁面流动的螺旋气流;以及
一诱引装置,组装于所述捕虫容器,并能吸引蚊虫靠近于所述吸风口,使得所述螺旋气流能将蚊虫吸入至所述流动空间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风式捕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动空间组装一高度位置高于所述捕虫容器底部的防逃件,使得所述流动空间分隔形成一位于所述防逃件上方的导引空间以及一位于所述防逃件下方的捕捉空间,所述螺旋气流由所述导引空间流动至所述捕捉空间,而所述排放气流由所述捕捉空间流动至所述导引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风式捕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逃件朝向所述捕虫容器的底部凹陷形成一漏斗部,所述漏斗部具有一同时让所述螺旋气流与排放气流通过的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风式捕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逃件朝向所述捕虫容器的底部凹陷形成一漏斗部,所述漏斗部具有多个能让所述螺旋气流通过的透风孔以及一让所述排放气流通过的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风式捕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诱引装置是一组装于所述流动空间内部的诱引光源,所述诱引光源能朝向所述流动空间外部投射形成一诱引光线,而所述捕虫容器是由能让所述诱引光线穿透的透光材质所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风式捕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诱引光线平行于所述吸风口的开口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风式捕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诱引装置是一放置于所述流动空间的诱引饵剂,所述诱引饵剂能挥发形成流动至所述吸风口与排风口的诱引气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风式捕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诱引装置是一位于所述流动空间内部的发热单元,所述发热单元能将所述捕虫容器四周保持在一定的温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风式捕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风式捕虫装置还具有一设置于所述流动空间的灭蚊装置,所述灭蚊装置用以将蚊虫限制于所述流动空间内。
CN201720554412.9U 2017-05-17 2017-05-17 旋风式捕虫装置 Active CN2068084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554412.9U CN206808497U (zh) 2017-05-17 2017-05-17 旋风式捕虫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554412.9U CN206808497U (zh) 2017-05-17 2017-05-17 旋风式捕虫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808497U true CN206808497U (zh) 2017-12-29

Family

ID=607563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554412.9U Active CN206808497U (zh) 2017-05-17 2017-05-17 旋风式捕虫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80849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73597A (zh) * 2019-01-03 2019-04-26 福建网龙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捕蚊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73597A (zh) * 2019-01-03 2019-04-26 福建网龙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捕蚊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30262B (zh) 昆虫诱捕器
TWI605757B (zh) 旋風式捕蟲器
CN107182967A (zh) 捕虫器
CN209898056U (zh) 一种杀虫灯风扇
CN112616796A (zh) 一种风吸杀虫灯
KR20210060687A (ko) 해충 포집 기능이 구비된 가로등
CN105519508B (zh) 一种具有自动清理功能的电网诱虫器
CN206275023U (zh) 一种蚊虫诱捕器
CN206808497U (zh) 旋风式捕虫装置
CN108244074A (zh) 旋风式捕虫器
CN201204885Y (zh) 一种粘捕式蚊蝇捕捉器
CN102669069A (zh) 一种光气飞虫诱捕器
CN206423399U (zh) 一种家用多功能灭蚊器
CN110495433A (zh) 仿生学烙杀蝇蚊器
CN209284080U (zh) 一种捕蚊器
CN206365382U (zh) 旋风式捕虫器
CN202127736U (zh) 一种柜式蝇虫诱捕器
CN110274335A (zh) 一种诱导灭蚊的空调器及控制方法
CN103766310A (zh) 一种气流式灭蚊器
CN210987839U (zh) 一种环保型柑橘种植用风吸式杀虫灯
CN208739946U (zh) 仿生学烙杀蝇蚊器
TWM544208U (zh) 旋風式捕蟲器
CN206061927U (zh) 一种改进的虫鼠诱捕装置
TWM308636U (en) Suction type flyer trapper
TWM482272U (zh) 捕蚊燈結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