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759902U - 一种散热模块和干扰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散热模块和干扰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759902U CN206759902U CN201720364200.4U CN201720364200U CN206759902U CN 206759902 U CN206759902 U CN 206759902U CN 201720364200 U CN201720364200 U CN 201720364200U CN 206759902 U CN206759902 U CN 20675990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terference unit
- fin
- antenna
- radiating module
- radiator fa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3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3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group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347 surface barrier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6071 crea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08000002925 dental caries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5000002595 Solanum tuberosum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26
- 244000061456 Solanum tuberosum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26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360 explo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76425 Xiphophorus maculat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DMBHHRLKUKUOEG-UHFFFAOYSA-N diphenylami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C=1NC1=CC=CC=C1 DMBHHRLKUKUOE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510 drug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45 las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331 s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6 synthesis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Aerial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散热模块和干扰器,散热模块,包括:多个平行分布的散热片组成的散热片组;出风口与所述多个散热片垂直的多个散热风扇;所述多个散热风扇的进风口在散热模块的进风风道上呈阶梯型分布,且位于进风风道上游的散热风扇的进风口的高度高于位于下游的散热风扇的进风口的高度。使得各个散热风扇引入的风量相对平均,使得流经各个散热片的风量大致相同,从而提高了散热片的散热效率,有效的控制了干扰器的内部温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信号干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散热模块和干扰器。
背景技术
随着消费级无人机的迅速普及,相应的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消费级无人机具备易获取、易使用并且不易被监管和发现等特点。相关的法律还不足以有效的控制无人机的合法飞行(如运送违禁品、偷拍、重要场所黑飞等等)。那么,用于协助法律的执行其能力的无人机干扰器应运而生。
由于无人机干扰器内的功率器件在工作时,会放出大量的热量,如果不及时对这些热量进行疏导,会导致无人机干扰器内部器件在高温下工作,影响无人机干扰器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模块和干扰器,以防止干扰器内温度过高,影响干扰器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散热模块,应用于干扰器中,包括:
多个平行分布的散热片组成的散热片组;
出风口与所述多个散热片垂直的多个散热风扇;
所述多个散热风扇的进风口在散热模块的进风风道上呈阶梯型分布,且位于进风风道上游的散热风扇的进风口的高度高于位于下游的散热风扇的进风口的高度。
优选的,上述散热模块中,还包括:
至少覆盖在所述散热片组的一个侧面上的散热片围板;
所述多个平行分布的散热片垂直固定在所述散热片围板上;
所述散热片围板背向散热片的一面与干扰器的主板的背面贴合。
优选的,上述散热模块中,所述散热片围板覆盖所述散热片组垂直于所述散热器风扇的三个相邻的表面上,三个相邻表面中与另外两个表面相邻的表面与散热片垂直;所述散热模块还包括:
上表面阻挡层和出风口阻挡层;
所述上表面阻挡层完全覆盖在所述散热片组背向散热风扇的表面上;
所述出风口阻挡层局部覆盖在所述散热片组背向散热片围板的表面上,且未覆盖区域贯通所述散热片组的各个子风道,所述子风道为散热片与散热片之间空隙形成的风道。
优选的,上述散热模块中,所述散热风扇与散热片组之间设置有预设高度的混风腔,所述混风腔的上表面为所述散热片组面向散热风扇的一面,所述混风腔的下表面为所述散热风扇面向散热片组的一面,所述混风腔的四个侧面由所述散热片围板和出风口阻挡层围成。
优选的,上述散热模块中,所述散热片围板的材质为导热系数大于设定值的材质。
一种干扰器,应用有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所述的散热模块。
优选的,上述干扰器中,干扰器主板上罩设由金属材质的屏蔽罩,所述屏蔽罩内设置有与主板上的天线信号输出电路一一对应的主腔体,各个主腔体之间相互隔离,每个主腔体用于覆盖对应的天线信号输出电路。
优选的,上述干扰器中,每个所述主腔体内部被金属挡板隔离成多个子腔体,各个子腔体之间通过金属挡板与主板相邻的位置处设置的通道相互贯通,所述通道用于电线信号输出电路内部走线。
优选的,上述干扰器中,所述主板底部与各个天线信号输出电路对应的区域设置有屏蔽金属层。
优选的,上述干扰器中,所述主板与预设的大功率发热器件对应的主板区域处镶嵌有金属块,所述大功率发射器件的底部与所述金属块顶部贴合,所述金属块的底部通过导热膏与所述散热模块贴合。
优选的,上述干扰器中,所述主板与预设的小功率散热器件对应的主板区域上设置有多个通孔,通孔内设置有通过沉铜形式覆盖在通孔上导热金属层,所述预设的小功率发热器件与所述导热金属层贴合。
优选的,上述干扰器中,所述干扰器壳体上设置有出风口以及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和/或第三进风口;
所述出风口设置于与散热模块的出风口对应的外壳区域;
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于与干扰器电源对应的外壳区域;
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于与主板的正面对应的外壳区域;
所述第三进风口设置于与所述散热风扇进风口对应的外壳区域。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模块,应用于干扰器中,包括:多个平行分布的散热片组成的散热片组;出风口与所述多个散热片垂直的多个散热风扇;所述多个散热风扇的进风口在散热模块的进风风道上呈阶梯型分布,且位于进风风道上游的散热风扇的进风口的高度高于位于下游的散热风扇的进风口的高度。使得各个散热风扇引入的风量相对平均,使得流经各个散热片的风量大致相同,从而提高了散热片的散热效率,有效的控制了干扰器的内部温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枪形结构的干扰器的侧视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干扰器的天线模块的爆炸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第一控制信号干扰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第二控制信号干扰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导航干扰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组装后的天线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屏蔽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散热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干扰器主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散热模块的爆炸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枪形结构的干扰器的侧视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旋钮开关、第二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枪形干扰器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对无人机进行干扰的干扰器,参见图1和图13,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所述干扰器可以包括:
干扰器外壳A、设置在干扰器外壳A内的天线模块100,所述天线模块100用于向目标对象发送干扰信号;
主板400,所述主板400上设置有与输出端所述天线模块100内的干扰天线一一对应的天线信号输出电路,所述天线信号输出电路用于控制干扰天线的输出增益;
散热模块200,所述散热模块200用于干扰器内的发热器件进行散热,以防止所述干扰器内的器件长期处于高温状态而对器件造成损坏。
所述干扰器的外形结构可以依据用户需求自行选择,例如,为了方便用户携带、持握所述干扰器,并能够更加精准的瞄准目标对象,所述干扰器的外形优选为图1所示的枪形结构,此时,所述干扰器外壳A为枪形机构,所述枪型结构的枪形外壳A可以包括主体部分以及设置在主体部分上的环形或其他形状的持握部分,所述持握部分用于用户持拿所述干扰器,所述主体部分可以由枪口段、枪身段和枪托段组成,所述枪口段的端头和枪托段的尾部均为开口结构,所述枪口段内部设置有天线模块100,所述枪身段内部设置有主板400和散热模块200,所述主板400和所述散热模块贴合,以使得所述主板400上的热量能够更快的传递至散热模块,所述述枪托段内部设置有用于安装电源500的电池仓501,电源500通过设置于枪托段尾部的电源开口进出所述干扰器外壳A,当然,所述电源开口处可以设置有电池仓盖A2,所述电池仓盖A2以卡接或螺钉的方式安装在干扰器外壳上;通常而言,所述干扰器外壳A由两块结构相同的结构对接安装而成,因此为了使得所述传感器外壳A的稳固性更强,本申请还在所述枪身段的开口处设置有前壳A1,所述前壳A1与所述传感器外壳A卡接或通过螺钉连接。
所述枪型结构的干扰器的扳机A3用于控制所述干扰器是否输出干扰信号,例如,扳机A3扣下时,干扰器输出干扰信号,扳机A3释放时,干扰器停止输出干扰信号。
在本申请上述实施例公开的方案中,为了方便用户瞄准目标,所述干扰器外壳A上还可以设置有瞄准器支架A4,所述瞄准器支架A4用于安装瞄准器,当所述干扰器外壳A为枪形结构时,所述瞄准器支架A4可以设置在枪身段顶部。为了用户在使用干扰器时,保持所述干扰器的稳定性,所述干扰器外壳A上还可以设置有三脚架固定接口A7,所述三脚架固定接口A7用于连接、固定三架支架,当所述干扰器为枪形干扰器时,所述三脚架固定接口A7可以设置在枪身段底部;此外,为了方便用户持握所述枪形结构的干扰器,所述枪身段底部还可以设置有手托垫A8,所述三脚架固定接口A7可穿过所述手托垫A8。
为了方便用户取出电源,所述干扰器外壳上还设置有电池解锁按键A5,该电池解锁按键A5用于控制枪托内的电源锁死装置,当所述电池解锁按键A5被触发时,控制所述电源锁死装置通过电源开口释放并弹出电源。当所述干扰器为枪形结构是,所述电池解锁按键A5设置在所述枪托段的侧壁上。
为了方便对干扰器内部的电源进行充电,本申请上述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传感器外壳上设置有用于对电源进行充电的电源插口,当电源插入电池仓后,用户可通过导线或连接件使得电源插口与所述电源的输入端电连接。
为了方便用户对主板的参数进行配置,所述干扰器外壳上还设置有与所述主板电连接的USB和电源接口,所述用户可以通过USB和电源接口A9(图13中有示出)读取或修改主板的参数配置,所述主板除了采用内置的电源供电之外,还可以通过所述USB和电源接口与外部电源相连,采用外部电源供电。
在使用干扰器时,干扰器通过干扰天线向目标物体(例如无人机)发射干扰信号以对无人机进行干扰,主要干扰的目标是无人机遥控器发送给无人机的控制信号和定位系统,无人机在丢失了这两种信号后,无人机将会失控,从而达到干扰无人机的目的。国内常规无人机遥控器发送的信号频段为2.400Ghz~2.4835Ghz和5.100Ghz~5.850Ghz,无人机定位系统常用频段一般为GPS的L1频段、北斗B1频段和Glonass的G1频段,所述频段L1、B1、G1的分布区间位于1555MHz-1615MHz范围内,为了防止干扰器输出的干扰信号之间相互干扰,设计人员需要针对这些频段合理设计干扰天线的形式、天线数量以及天线组阵的布局方式。
参见图2,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所述天线模块100可以包括:
第一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a、第二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b和导航干扰天线102,其中,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a用于对目标对象接收的2.400Ghz~2.4835Ghz或5.100Ghz~5.850Ghz频段内的信号进行干扰,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b用于对目标对象接收的2.400Ghz~2.4835Ghz和5.100Ghz~5.850Ghz中的另一个频段进行干扰,所述导航干扰天线102用于对目标对象接收的导航信号进行干扰;
为了尽量减小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a和第二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b之间的干扰程度,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a和第二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b间隔设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中,为了防止所述导航干扰天线102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a和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b之间相互干扰,本申请将所述导航干扰天线102的一端位于第一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a的反射单元和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a的接线端之间;所述导航干扰天线102的另一端位于第二控制信号天线101b的反射单元和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天线101b的接线端之间。
申请人通过将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a、第二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b和导航干扰天线102按照上述形式进行布局,使得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a、第二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b被所述导航干扰天线102隔开,使得第一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a、第二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b分布在所述导航干扰天线102的两边。该种布局方式使得上述三个干扰天线在各自的辐射方向上不受前方及侧方的其余干扰天线的遮挡,且可以通过合理调整所述导航干扰天线102的尺寸,通过增大所述导航干扰天线102、第一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a、第二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b的空间隔离,避免了上述三个天线之间的耦合,做到了各个干扰天线各司其能且能力不减的效果。
在本申请上述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和第二控制信号干扰天线可以选用pcb对数周期天线、金属对数周期天线、vivald天线或金属八木天线,但是考虑到如果干扰器的体积和重量过大时,不便于用户携带和使用所述干扰器,因此,为了使得天线模块具有较高的增益、较远的干扰距离、较小的天线尺寸变等,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和第二控制信号干扰天线优选为采用单面微带结构的准八木天线,,所述导航干扰天线102可采用同轴馈电的陶瓷微带天线。其中,为了进一步降低天线模块100的体积,本申请还通过简化天线的馈电网络来降低所述第一、第二控制信号干扰天线的天线尺寸,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第二控制信号干扰天线可采用共面波导(CPW)馈电。
为了避免干扰过程中出现“木桶效应”(控制信号干扰天线和导航干扰天线的有效干扰距离不一致,比如,目标对象的导航信号已经丢失,遥控器却能继续控制无人机并接受到图传画面),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第二控制信号干扰天线和导航干扰天线102具有相同的有效干扰距离。
在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a和第二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b可以包括一个驱动单元,一个反射单元和多个引向单元,其中,各个控制信号干扰天线中的所述引向单元的数量可以依据用户需求自行设定,例如,参见图3,在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a中可以设置有9个引向单元,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a的天线增益高于所述导航干扰天线102的增益,其增益大小可以依据用户需求自行设定,例如,其增益可达10db,3dB波数宽度50°。此种设置方式,能够使得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a能够有效地对1KM范围内的2.400GHz-2.500Ghz频段的无线信号进行有效干扰。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b的用于干扰5.100GHz-5.850Ghz频段内的控制信号,由于该干扰天线的使用频段较高,其输出的信号在空气中传播时衰减度较大,因此其增益设计高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a的增益,其增益大小可以依据用户需求自行设定,例如,其增益可达13db,3dB波数宽度30。在设计时出于综合考虑,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a和第二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b的长度应相同,因此无法通过拉长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b的长度的方式来提高其增益,在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中,在保证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b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a长度相一致的情况下,可通过增加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b中引向单元的数量的方式来提高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b的增益,相较于9个引向单元的第一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a而言,参见图4,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b中引向单元的数量可以设置为22个,此种设置方式,能够使得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b能够有效地对1KM范围内的5.100GHz-5.850Ghz频段的无线信号进行有效干扰。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第一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a、第二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b和导航干扰天线102的具体结构形式,参见图2-图5,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a、第二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b和导航干扰天线102可以设置为板状结构,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a和第二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b的引向单元相互平行且等间距分布在所述板状的干扰天线的轴线上。
为了方便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a、第二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b和导航干扰天线102的接线,以及防止用户在使用所述干扰器的过程中干扰天线发生松动,参见图2,本申请上述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公开的天线模块中,还可以包括天线固定架103,所述天线固定架103用于固定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a、第二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b和导航干扰天线102,所述天线固定架103的两侧分别用于固定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a的接线端和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b的接线端;所述天线固定架面103向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a和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b的延伸方向的一面用于固定所述导航干扰天线102。具体的,所述天线固定架103的正面为用于固定所述导航干扰天线102,所述天线固定架103中与其正面垂直且相邻的两个侧面用于固定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干扰天线和第二控制信号干扰天线,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a和第二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b的接线端通过螺栓等连接件固定在所述天线固定架103上述两个侧面,所述导航干扰天线102固定在所述天线固定架103的正面上,且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a和第二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b的接线端由与所述天线固定架103相连的一端引出,以使得接线更加可靠。
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所述第一天线固定架101a和第二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b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天线固定架103,另一端处于悬空状态,用户在操作所述干扰器的过程中,容易造成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a和第二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b的自由端晃动,使得两者的引向单元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且控制信号干扰天线与导航信号干扰天线103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第一天线固定架101a、第二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b和导航干扰天线输出的无线信号的质量,对此,为了使得各个天线之间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本申请上述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中还可以包括天线支撑架104,所述天线支撑架104用于对所述控制信号干扰天线的自由端进行限位,以使得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干扰天线和第二控制信号干扰天线之间的距离固定不变。
在设计时为了方便安装,本申请上述实施例公开的所述天线支撑架104可以为长方体结构,所述天线支撑架104的宽度与所述天线固定架103的宽度相等,以保持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a和第二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b保持水平;为了方便所述天线支撑架104固定控制信号干扰天线,
上述方案中,为了实现通过所述天线支撑架104使得上述第一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a和第二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b的自由端的相对静止,可以将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a和第二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b通过连接件固定在所述天线支撑架104,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连接方式实现,例如,参见图5,在本申请上述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天线支撑架104用于固定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a和第二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b的自由端的端面上设置有卡槽结构,所述卡槽结构的宽度和与之对应的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a或第二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b的宽度相等;在装配所述天线模块100时,将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a和第二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b的自由端插入所述凹槽结构内,即可实现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a和第二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b自由端的相对静止,更进一步的,所述凹槽结构的顶部的开口宽度可以设置为小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a和第二控制信号干扰天线101b的板宽。
为了降低所述干扰器的重量,所述天线支撑架104在保证能够对所述第一、第二控制信号干扰天线进行有效支撑的基础上,其质量应尽可能的小,对此,所述天线支撑架104可以为中空结构,或者实心的密度较小的材质。
在设计时,所述干扰器的控制电路主要设置于干扰器内部的主板400上,该主板400上设置有与天线模块100中的各个干扰天线一一对应的天线信号输出电路,由于天线信号输出电路在工作时会产生电磁信号,该电磁信号会对其他电路造成干扰,对此,为了防止电路之间相互干扰,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中,还在所述主板400上设置有一金属材质的屏蔽罩401(参见图7),使用时所述屏蔽罩扣设在主板400的电路板正面,所述屏蔽罩401内配置有与所述主板400上的天线信号输出电路一一对应的主腔体结构,当所述屏蔽罩401扣设在所述主板上时,每个主腔体罩住一路天线信号输出电路,各个腔体之间相对密封,从而防止了天线信号输出电路之间的信号干扰。此外,为了防止电路在工作时产生的电磁信号由主板400底部透过主板对其他电路进行干扰,本申请还可在每路天线信号输出电路对应的主板背面敷设金属层(优选为铜层)作为地辅助屏蔽。
除了考虑各路天线信号输出电路之间的相互干扰之外,本申请还针对天线信号输出电路的内部器件相互干扰的情况对所述屏蔽罩401进行了相关设计,具体的参见图7,本申请还将屏蔽罩401内的各个主腔体划分为多个子腔体,各个子腔体之间通过金属挡板相隔离,为了防止电路短路,各个子腔体之间通过金属挡板与主板相邻的位置处设置的通道相互贯通,该通道的底部为主板400,各个子腔体之间的电路通过该通道走线。
除了上述天线模块之外,散热系统也是干扰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述散热系统用于保证所述干扰器持续有效的运行。
所述干扰器主要通过散热模块200对干扰器内部进行散热,散热模块200主要用于释放所述干扰器内功率器件在运行过程中所释放的热量。由于干扰器主板400上设置有大功率发热元件、小功率发热元件以及电源相关元件,这些器件在工作时会释放大量的热量,因此干扰器中的主要发热器件集中在主板上,为了使得所述散热模块200更好的对所述主板400进行散热,在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散热模块200与主板400底部贴合,使得主板400上的热量能够快速的传递到所述散热模块,参见图8,其中,所述散热模块200的主体结构包括:多个平行分布的散热片201组成的散热片组;出风口与所述多个散热片201垂直的多个散热风扇202;所述散热片201用于吸收主板400热传递过来的热量,所述散热风扇202用于通过空气带走所述散热片201上的热量,并通过干扰器外壳上的出风口K0(如图1所示)将热量排出干扰器。
在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中,为了降低所述干扰器的体积,本申请将所述散热模块200设置在主板400的背面,在设计时,所述散热模块200还包括:至少覆盖在所述散热片组的一个侧面上的散热片围板203;所述多个平行分布的散热片201垂直固定在所述散热片围板203上;所述散热片围板203背向散热片201的一面与干扰器的主板400的背面贴合。
参见图9,为了进一步提高散热模块200对主板400的散热效率,本申请还在所述主板400(PCB电路板)用于设置大功率发热器件的位置(图9所示的嵌铜区域)处镶嵌金属块,该金属块优选为导热效率较高的铜块,所述大功率发热器件的底部与所述金属块贴合,使得大功率发热器件的热量能够更快的传导至金属块上,所述散热模块200与所述铜块之间通过导热膏连接,使得所述金属块上的热量能够通过导热膏快速的传递到所述散热模块200的散热片上。
为了方便对主板400上的小功率发热器件进行散热,本申请在所述小功率散热器件对应的主板区域(图9所示的沉铜区域)上设置多个通孔,通孔内设置有通过沉铜形式覆盖在通孔上导热金属层,该导热金属层优选为铜层,小功率发热器件与所述该导热金属层贴合,小功率器件产生的热量通过该导热金属层传递至主板背部敷设的金属层上,同时,为了方便主板背部敷设的金属层的热量疏导,所述主板背部敷设的金属层与散热模块的散热片之间也设置有导热膏。
所述干扰器在工作时,电源500处于持续放电的状态,其在放电过程中产生热量,如果电源500长时间放电时会导致电源处的热量逐步积累,当电源所处的热量积累的过高时,会影响干扰器的正常使用,因此,为了对所述电源进行散热,参见图11,在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电源正对的干扰器外壳A的位置区域处,设置有第一进风口K1,当散热模块200的散热风扇202工作时,所述干扰器内部形成由第一进风口K1与所述散热风扇进风口之间的风道,在散热风扇202的作用下产生气流流动,由所述第一进风口K1进风,气流流经电源500,气流对电源进行降温后由散热模块200的散热风扇202导入由散热片201组成的散热风道中,并带走散热片201上的热量,由出风口K0流出。
在本申请上述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中,为了保证在雨雪天气能够正常使用所述干扰器,防止在雨雪天气时雨雪由出风口或进风口进入所述干扰器内部,所述出风口和进风口均设置于所述干扰器外壳的侧部或底部,优选的在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中,参见图1,所述散热模块的出风口K0设置于所述干扰器与正对所述散热模块200出风端的侧壁上(例如枪身段侧面),为了使得所述散热模块200的内部气流能够由该出风口输出,上述散热模块200通过贴纸和围板的方式对散热模块的内部气流的流向进行校正,即,参见图10,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散热片围板203覆盖所述散热片组垂直于所述散热器风扇202的三个相邻的表面上,三个相邻表面中与另外两个表面相邻的表面与散热片201垂直;所述散热模块200还包括:上表面阻挡层204和出风口阻挡层205(所述上表面阻挡层204和出风口阻挡层205的材质优选为贴纸);所述上表面阻挡层204完全覆盖在所述散热片组背向散热风扇202的表面上;所述出风口阻挡层205局部覆盖在所述散热片组背向散热片围板203的表面上,且未覆盖区域贯通所述散热片组的各个子风道,所述未覆盖区域正对干扰器外壳A上的出风口K0,所述子风道为散热片201与散热片201之间空隙形成的风道。当所述散热风扇202启动时,在散热风扇202的带动下空气由所述散热片201底部流入所述散热片组,带走散热片201上由主板400传递过来的热量,并由所述散热片组背向主板的一面、且所述出风口阻挡层205未覆盖的区域流出,流出的气流经由干扰器外壳上的出风口K0流出所述干扰器。
在本申请上述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散热模块200内设置有多个散热片201,多个散热片201之间等可间距分布,且垂直设置于用于所述散热器围板203上。
上述方案中,通常而言散热风扇202中央有较大的线圈等结构,这部分是不能产生气流的。如果将所述散热风扇202抵接所述散热片201设置,那么,由于所述散热风扇202对应的中间位置处无空气流动,因此,散热风扇202中间位置处对应的子风道(相邻两个散热片201之间形成的风道)的空气流量较小甚至是无空气流动,而散热风扇202叶片对应的子风道的空气流量则较大,使得散热不均匀,针对于此,在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散热风扇202与所述散热片201之间设置有预设高度的混风腔,所述混风腔的上表面为所述散热片组面向散热风扇202的一面,所述混风腔的下表面为所述散热风扇202面向散热片组的一面,所述混风腔的四个侧面由所述散热片围板203和出风口阻挡层205围成。所述散热风扇202引入的气流流入混风腔后,气流在混风腔进行混合,混合后的气流再进入由多个散热片201形成的子风道中,从而使得各个子风道中的空气流量相对等同。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散热模块200内设置有多个散热风扇202,如果各个散热风扇202设置在同一水平高度上(进风口高度相同),那么由于干扰器外壳内部的风道中的空气会优先进入位于风道上游的散热风扇内,导致位于风道下游的散热风扇引入的空气量较小,对此,在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多个散热风扇202的进风口在散热模块200的进风风道上呈阶梯型分布,且位于进风风道上游的散热风扇202的进风口的高度高于位于下游的散热风扇202的进风口的高度。扰器外壳从而使得位于风道下游的散热风扇能够引入更多的空气,以达到均衡进风量的目的。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中,参见图11,上述干扰器的外壳上,除了设置有与所述电源500对应的第一进风口K1之外,还设置有第二进风口(未示出)、第三进风口K3和第四进风口K4,其中,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于与主板400正对的干扰器外壳A上,用于防止主板的电源相关元件和电池散发的热量密封在散热器壳体内部,使得热量堆积无法排除,当散热风扇工作时,空气由所述第二进风口引入干扰器内部,进入的空气流经依次所述主板400上边缘、下边缘和尾部,然后由所述散热风扇202引入散热模块200内部。参见图10,所述第三进风口K3设置于干扰器外壳正对所述散热风扇202的进风口的区域,由该第三进风口K3进入的空气直接由散热风扇202引入散热模块,当所述干扰器为枪形干扰器时,所述第四进风口K4设置于所述枪形干扰器的扳机A3(所述扳机作为干扰器的控制开关)上部的干扰器外壳上。
为了使得所述干扰器能够适用于更多场景,参见图12,本申请上述实施例公开的干扰器中各个天线的输出增益可调,具体的,所述第一天线信号输出电路、第二天线信号输出电路和第三天线信号输出电路中设置有用于对干扰天线的输出增益进行调节的增益调节器件,为了方便用户调节,所述增益调节器件设置于所述扰器外壳A上,所述增益调节器件300与主板400上的各个天线信号输出电路一一对应相连,用于通过所述增益调节器件300调节所述天线信号输出电路的参数信息以调节与之对应的干扰天线的输出信号的输出强度。当然,所述增益调节器件300也可以同时作为对应的天线信号输出电路的开关器件来使用,该增益调节器件300的具体类型可以依据用户需求自行设定,例如其可以为旋钮开关或其他形式的开关。
以所述增益调节器件300为旋钮开关为例,当所述旋钮开关逆时针(本申请的一种举例形式)拧到最大时,可控制与其对应的天线信号输出电路处于关闭状态,顺时针旋转所述旋钮开关时,将其旋转到一定阈值时,与其对应的天线信号输出电路启动,此时,所述天线信号输出电路控制与对应的干扰天线输出默认的最小强度的干扰信号,当用户继续顺时针旋转所述旋钮开关时,通过所述天线信号输出电路控制干扰天线输出的干扰信号的强度逐步增强。
为了方便用户查看天线输出的干扰信号的强度,可预先在所述旋钮开关上设置对应的用于表征干扰信号的强度标识,并在干扰器外壳上设置对应的正对所述旋钮开关的箭头标识,以方便用户查看天线输出的干扰信号的强度。当然,也可以设置一与所述增益调节器件300一一对应相连的、用于表征各个干扰天线的输出增益量的增益量指示电路。所述增益量指示电路中可设置多个指示灯,所述增益量指示电路具体被配置为:用于控制与增益调节器件的当前状态相匹配的指示灯点亮。例如,当所述增益调节器件300处于第一状态时,控制N各指示灯点亮,当所述增益调节器件300处于第二状态时,控制M各指示灯点亮。
其中,为了方便布局,便于用户操作所述增益调节器件300、观察所述增益量指示电路,所述第一天线信号输出电路、第二天线信号输出电路和第三天线信号输出电路设置于第一主板(即主板400)上,所述增益调节器件300和增益量指示电路设置于第二电路板600上,此时,以旋钮开关为例,所述增益调节器件300可以包括:旋钮301和设置在所述第二电路板上600的、与天线信号输出电路对应的增益调节开关302,所述旋钮301和增益调节开关302过紧配合或胶水固定。用户可通过设置于干扰器外壳A上的、与增益量指示电路中的指示灯正对的透明罩观察各个指示灯的亮灭情况,从而判定各个干扰天线的增益情况。例如,上述增益量指示电路具体被配置为:当天线信号输出电路在所述增益调节器件300的控制下处于未工作状态时,与该增益调节器件300对应的增益量指示电路中所有的指示灯均处于灭的状态,例如每个增益量指示电路中设置有两个指示灯,在所述增益调节器件300的控制下处于未工作状态时,两个天线状态指示灯均为灭的状态,当增益调节器件300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个指示灯被点亮,当增益调节器件300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二个指示灯被点亮(当然也可以是两个指示灯均被点亮)。
当所述指示灯设置在与主板相连的第二电路板600上时,为了方便用户通过干扰器外壳A观察指示灯光的亮灭情况,参见图13,所述干扰器内还设置有:与第二电路板600上的指示灯一一对应的导光柱601和遮光橡胶602,所述导光柱穿插在所述遮光橡胶内部,所述导光柱用于将指示灯输出的光信号引导至干扰器外壳外部,所述遮光橡胶用于对导光柱中的光线传输路径进行校正,当所述天线状态指示灯被点亮时,通过所述导光柱将指示灯输出的光信号发射到干扰器外壳外面,以便于用户观察。
为了方便用户使用所述干扰器,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中,还可以包括用于控制所述干扰器总的工作状态的干扰信号发射开关(当所述干扰器为枪形干扰器时,可采用枪形干扰器的扳机作为所述干扰信号发射开关),该干扰信号发射开关用于控制干扰天线的工作状态。
在本申请上述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干扰信号发射开关可与所述天线信号输出电路之间相互独立,即,所述干扰信号发射开关并不对所述天线信号输出电路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其仅控制干扰天线的工作状态,此时,用户可预先通过增益调节器件300对对应的天线信号输出电路的工作状态、增益状态进行调节,当调节完成后,通过所述干扰信号发射开关控制干扰天线输出干扰信号。
在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干扰信号发射开关用于控制干扰信号输出电路与干扰天线的之间的通路状态或者所述干扰信号发射开关用于控制干扰天线的供电状态的方式控制干扰天线的工作状态。
其中,所述干扰信号发射开关可以设置在所述干扰器内部,其通过控制器以及设置于干扰器壳体上的机械开关(扳机)进行控制,具体的,在具体设计时,用户可预先在所述控制器内设置预设的控制规则,例如,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机械开关用于依据用户触发操作向控制器输出触发信号;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当获取到所述机械开关输出的触发信号时,切换所述干扰信号输出电路与干扰天线的之间的通路状态或切换所述干扰天线的供电状态,即机械开关每被触发一次,干扰天线的工作状态发生一次变化。再例如,所述控制器在获取到机械开关输出的持续的触发信号时,在所述触发信号持续的时间段内控制所述干扰天线工作。再或者是,所述机械开关可输出两个触发信号(第一触发信号和第二触发信号),当所述控制器获取到所述第一触发信号时,控制干扰天线工作,当获取到所述第二触发信号时,控制所述干扰天线停止工作。
在本申请上述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中,为了方便用户了解所述干扰器是否处于发射干扰信号的状态,本申请上述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中,还可设置一发射状态指示灯,当所述干扰器处于发射干扰信号的状态时,所述发射状态指示灯被点亮。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干扰器中,包括:
多个平行分布的散热片组成的散热片组;
出风口与所述多个散热片垂直的多个散热风扇;
所述多个散热风扇的进风口在散热模块的进风风道上呈阶梯型分布,且位于进风风道上游的散热风扇的进风口的高度高于位于下游的散热风扇的进风口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覆盖在所述散热片组的一个侧面上的散热片围板;
所述多个平行分布的散热片垂直固定在所述散热片围板上;
所述散热片围板背向散热片的一面与干扰器的主板的背面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围板覆盖所述散热片组垂直于所述散热器风扇的三个相邻的表面上,三个相邻表面中与另外两个表面相邻的表面与散热片垂直;所述散热模块还包括:
上表面阻挡层和出风口阻挡层;
所述上表面阻挡层完全覆盖在所述散热片组背向散热风扇的表面上;
所述出风口阻挡层局部覆盖在所述散热片组背向散热片围板的表面上,且未覆盖区域贯通所述散热片组的各个子风道,所述子风道为散热片与散热片之间空隙形成的风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扇与散热片组之间设置有预设高度的混风腔,所述混风腔的上表面为所述散热片组面向散热风扇的一面,所述混风腔的下表面为所述散热风扇面向散热片组的一面,所述混风腔的四个侧面由所述散热片围板和出风口阻挡层围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围板的材质为导热系数大于设定值的材质。
6.一种干扰器,其特征在于,应用有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散热模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干扰器,其特征在于,干扰器主板上罩设由金属材质的屏蔽罩,所述屏蔽罩内设置有与主板上的天线信号输出电路一一对应的主腔体,各个主腔体之间相互隔离,每个主腔体用于覆盖对应的天线信号输出电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干扰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主腔体内部被金属挡板隔离成多个子腔体,各个子腔体之间通过金属挡板与主板相邻的位置处设置的通道相互贯通,所述通道用于电线信号输出电路内部走线。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干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底部与各个天线信号输出电路对应的区域设置有屏蔽金属层。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干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与预设的大功率发热器件对应的主板区域处镶嵌有金属块,所述大功率发射器件的底部与所述金属块顶部贴合,所述金属块的底部通过导热膏与所述散热模块贴合。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干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与预设的小功率散热器件对应的主板区域上设置有多个通孔,通孔内设置有通过沉铜形式覆盖在通孔上导热金属层,所述预设的小功率发热器件与所述导热金属层贴合。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干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扰器壳体上设置有出风口以及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和/或第三进风口;
所述出风口设置于与散热模块的出风口对应的外壳区域;
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于与干扰器电源对应的外壳区域;
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于与主板的正面对应的外壳区域;
所述第三进风口设置于与所述散热风扇进风口对应的外壳区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364200.4U CN206759902U (zh) | 2017-04-07 | 2017-04-07 | 一种散热模块和干扰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364200.4U CN206759902U (zh) | 2017-04-07 | 2017-04-07 | 一种散热模块和干扰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759902U true CN206759902U (zh) | 2017-12-15 |
Family
ID=606134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364200.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759902U (zh) | 2017-04-07 | 2017-04-07 | 一种散热模块和干扰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759902U (zh) |
-
2017
- 2017-04-07 CN CN201720364200.4U patent/CN206759902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850122A (zh) | 一种干扰器 | |
CN106849965A (zh) | 一种天线信号输出电路和干扰器 | |
CN106876902A (zh) | 一种天线模块和干扰器 | |
CN110291008A (zh) | 散热结构、散热方法及装置、无人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03034291B (zh) | 终端设备 | |
EP4064503A1 (en) |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 |
CN110401001B (zh) | 风冷散热机载天线 | |
CN206759427U (zh) | 一种天线信号输出电路和干扰器 | |
CN108107940A (zh) | 温度调控集成控制系统及电池组 | |
CN206759902U (zh) | 一种散热模块和干扰器 | |
CN106879232A (zh) | 一种散热模块和干扰器 | |
CN206759471U (zh) | 一种干扰器 | |
CN206758640U (zh) | 一种天线模块和干扰器 | |
CN205194753U (zh) | 电池包 | |
WO2019179850A1 (en) |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 |
WO2019029189A1 (zh) | 天线组件及具有此天线组件的无线通信电子设备、遥控器 | |
JP7220296B2 (ja) | 冷蔵冷凍装置 | |
CN104932175A (zh) | 摄像机 | |
CN204807895U (zh) | 摄像机 | |
CN209870763U (zh) | 一种无人机载干扰吊舱结构装置 | |
CN207652523U (zh) | 一种具有加热和散热功能的手机壳 | |
CN106130575A (zh) | 发射机的散热结构 | |
CN113782940B (zh) | 高速气流穿通式风冷散热机载天线 | |
CN208723930U (zh) | 一种具有激光定位功能的无线网桥 | |
CN112444920A (zh) | 一种光模块组件及光通信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