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727739U - 通用无线充电板 - Google Patents

通用无线充电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727739U
CN206727739U CN201720548997.3U CN201720548997U CN206727739U CN 206727739 U CN206727739 U CN 206727739U CN 201720548997 U CN201720548997 U CN 201720548997U CN 206727739 U CN206727739 U CN 2067277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ormation
coil
electrical energy
module
switching swi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54899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军华
代中余
方支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University WHU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University WH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University WHU filed Critical Wuhan University WHU
Priority to CN20172054899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7277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7277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7277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通用无线充电板,包括充电板主体、电能变换模块、开关切换模块、电源模块和负载检测识别模块;充电板主体上安装有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和第三线圈,第一线圈按照A4WP标准制作,第二线圈按照PMA标准制作,第三线圈按照Qi标准制作;电能变换模块包括第一电能变换模块、第二电能变换模块和第三电能变换模块,分别连接第一线圈、第二线圈、第三线圈;开关切换模块包括第一切换开关、第二切换开关和第三切换开关,分别连接第一电能变换模块、第二电能变换模块和第三电能变换模块,开关切换模块还连接电源模块和连接负载检测识别模块。本实用新型能适用按照不同无线电能传输标准准制作的无线充电小家电的充电要求。

Description

通用无线充电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用无线充电板。
背景技术
目前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已在手机、电动牙刷等小电器中广泛使用,无线电能传输标准也制定了三种,分别是Qi标准、PMA标准和A4WP标准。其中Qi标准和PMA标准所要求的无线电能传输共振频率在100kHz到350kHz范围内,但是A4WP标准所要求的无线电能传输共振频率是6.78MHz。不同标准对无线电能传输共振频率要求不同,因此采用不同标准的无线充电小家电所需的充电板也不同。导致了在使用几种不同小家电时,需要配备按照不同标准的无线充电板,造成资源浪费,使用起来也不方便。因此需要一种能够满足不同无线电能传输标准的通用充电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适用不同无线电能传输标准的通用无线充电板。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通用无线充电板,包括:
充电板主体、电能变换模块、开关切换模块、电源模块和负载检测识别模块;
充电板主体上安装有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和第三线圈,第一线圈、第二线圈、第三线圈的绕制方向相同;第一线圈按照A4WP标准制作,第二线圈按照PMA标准制作,第三线圈按照Qi标准制作;
电能变换模块进一步包括第一电能变换模块、第二电能变换模块和第三电能变换模块;第一电能变换模块连接第一线圈,用来向第一线圈输出满足A4WP标准要求频率的高频交流电能;第二电能变换模块连接第二线圈,用来向第二线圈输出满足PMA标准要求频率的高频交流电能;第三电能变换模块连接第三线圈,用来向第三线圈输出满足Qi标准要求频率的高频交流电能;
开关切换模块进一步包括第一切换开关、第二切换开关和第三切换开关,第一切换开关、第二切换开关和第三切换开关的一端分别连接第一电能变换模块、第二电能变换模块和第三电能变换模块,第一切换开关、第二切换开关和第三切换开关的另一端连接电源模块;第一切换开关、第二切换开关和第三切换开关还连接负载检测识别模块。
进一步的,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和第三线圈均采用铜漆包线绕制获得。
进一步的,第一电能变换模块、第二电能变换模块和第三电能变换模块均由AC/DC整流电路、DC/DC功率调节电路和DC/AC逆变电路构成,AC/DC整流电路、DC/DC功率调节电路和DC/AC逆变电路顺次相连。
进一步的,第一切换开关、第二切换开关和第三切换开关均为单刀单掷开关。
进一步的,第一切换开关、第二切换开关和第三切换开关为E-TEN1021单刀单掷开关或SG-1021电源开关。
进一步的,负载检测识别模块包括RFID和/或蓝牙识别模块。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能适用按照不同无线电能传输标准准制作的无线充电小家电的充电要求,实现了多种小家电共用一个充电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电能变换模块的具体框图。
图中,1-充电板主体,11-第一线圈,12-第二线圈,13-第三线圈,2-电能变换模块,21-第三电能变换模块,22-第二电能变换模块,23-第一电能变换模块,3-开关切换模块,31-第三切换开关,32-第二切换开关,33-第一切换开关,4-电源模块,5-负载检测识别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见图1,本实用新型包括充电板主体1、电能变换模块2、开关切换模块3、电源模块4和负载检测识别模块5。充电板主体1上安装有第一线圈11、第二线圈12和第三线圈13,其中,第一线圈11按照A4WP标准制作,第二线圈12按照PMA标准制作,第三线圈13按照Qi标准制作。本实施例中,第一线圈11为矩形线圈,其采用半径为0.8mm的铜漆包线按逆时针方向绕制三圈获得。第一线圈11中,内部矩形长190mm、宽140mm,相邻铜漆包线间距2mm。第二线圈12为圆角矩形线圈,其采用半径为0.8mm的铜漆包线按逆时针方向绕制三圈获得。第二线圈12中,内部矩形长160mm、宽110mm,圆角半径为5mm,相邻铜漆包线间距为2mm。第三线圈13为跑道形线圈,其采用半径为0.8mm的铜漆包线按逆时针方向绕制三圈获得。第三线圈12中,跑道内部边长为50mm,内部圆弧半径45mm,相邻铜漆包线间距为2mm。本实施例中,第一线圈11、第二线圈12和第三线圈13从内向外排布于充电板主体1上。实际应用中,第一线圈11、第二线圈12和第三线圈13 的形状、材料、尺寸及排布方式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并不限于上述。
电能变换模块2进一步包括第一电能变换模块23、第二电能变换模块22和第三电能变换模块21,第一电能变换模块23用来输出满足A4WP标准要求频率的高频交流电能,第二电能变换模块22用来输出满足PMA标准要求频率的高频交流电能,第三电能变换模块21用来输出满足Qi标准要求频率的高频交流电能。第一电能变换模块23连接第一线圈11,为第一线圈11提供高频交流电能;第二电能变换模块23连接第二线圈12,为第二线圈12提供高频交流电能;第三电能变换模块24连接第三线圈13,为第三线圈13提供高频交流电能。本实施例中,第三电能变换模块21输出高频交流电能的标准频率范围为130kHz~160kHz,第二电能变换模块22输出高频交流电能的标准频率范围为290kHz~320kHz,第三电能变换模块21输出高频交流电能的标准频率范围为6.75MHz~6.80MHz。实际应用中,各电能变换模块输出高频交流电能的频率在上述标准频率范围内进行调整。
见图2,第一电能变换模块23、第二电能变换模块22、第三电能变换模块21均由AC/DC整流电路、DC/DC功率调节电路和DC/AC逆变电路构成,AC/DC整流电路、DC/DC功率调节电路和DC/AC逆变电路顺次相连。交流电能经AC/DC整流电路变换为直流电能,再经DC/DC功率调节电路进行功率调节,最后经DC/AC逆变电路转换成符合频率要求的交流电能,并供给线圈。
开关切换模块3进一步包括第一切换开关33、第二切换开关32和第三切换开关31,第一切换开关33、第二切换开关32和第三切换开关31的一端分别连接第一电能变换模块23、第二电能变换模块22、第三电能变换模块21,第一切换开关33、第二切换开关32和第三切换开关31的另一端连接电源模块4。本实施例中,第一切换开关33、第二切换开关32和第三切换开关31均为单刀单掷开关,具体可采用E-TEN1021单刀单掷开关或SG-1021电源开关。另,第一切换开关33、第二切换开关32和第三切换开关31还连接负载检测识别模块5,用来接收负载检测识别模块5的信号。
本实用新型中,电源模块4与开关切换模块3相连,用来提供电能。负载检测识别模块5也与开关切换模块3相连,用来检测充电板主体1上负载的特性,判别负载所满足的无线电能传输标准,从而向开关切换模块3发出切换命令。负载检测识别模块5为RFID或蓝牙识别模块,通过检测识别负载内置的RFID或蓝牙等身份标签,从而识别负载特性,从而确定功率输出特性。

Claims (6)

1.通用无线充电板,其特征是,包括:
充电板主体、电能变换模块、开关切换模块、电源模块和负载检测识别模块;
充电板主体上安装有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和第三线圈,第一线圈、第二线圈、第三线圈的绕制方向相同;第一线圈按照A4WP标准制作,第二线圈按照PMA标准制作,第三线圈按照Qi标准制作;
电能变换模块进一步包括第一电能变换模块、第二电能变换模块和第三电能变换模块;第一电能变换模块连接第一线圈,用来向第一线圈输出满足A4WP标准要求频率的高频交流电能;第二电能变换模块连接第二线圈,用来向第二线圈输出满足PMA标准要求频率的高频交流电能;第三电能变换模块连接第三线圈,用来向第三线圈输出满足Qi标准要求频率的高频交流电能;
开关切换模块进一步包括第一切换开关、第二切换开关和第三切换开关,第一切换开关、第二切换开关和第三切换开关的一端分别连接第一电能变换模块、第二电能变换模块和第三电能变换模块,第一切换开关、第二切换开关和第三切换开关的另一端连接电源模块;第一切换开关、第二切换开关和第三切换开关还连接负载检测识别模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用无线充电板,其特征是:
所述的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和第三线圈均采用铜漆包线绕制获得。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用无线充电板,其特征是:
所述的第一电能变换模块、第二电能变换模块和第三电能变换模块均由AC/DC整流电路、DC/DC功率调节电路和DC/AC逆变电路构成,AC/DC整流电路、DC/DC功率调节电路和DC/AC逆变电路顺次相连。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用无线充电板,其特征是:
所述的第一切换开关、第二切换开关和第三切换开关均为单刀单掷开关。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用无线充电板,其特征是:
所述的第一切换开关、第二切换开关和第三切换开关为E-TEN1021单刀单掷开关或SG-1021电源开关。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用无线充电板,其特征是:
所述的负载检测识别模块包括RFID和/或蓝牙识别模块。
CN201720548997.3U 2017-05-17 2017-05-17 通用无线充电板 Active CN2067277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548997.3U CN206727739U (zh) 2017-05-17 2017-05-17 通用无线充电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548997.3U CN206727739U (zh) 2017-05-17 2017-05-17 通用无线充电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727739U true CN206727739U (zh) 2017-12-08

Family

ID=605127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548997.3U Active CN206727739U (zh) 2017-05-17 2017-05-17 通用无线充电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72773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713042A1 (en) * 2019-03-22 2020-09-23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Power receiving system and power supply system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713042A1 (en) * 2019-03-22 2020-09-23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Power receiving system and power supply system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heng et al. A power relay system with multiple loads using asymmetrical coil design
CN102222967B (zh) 一种自适应无线充电系统
CN102647030B (zh) 无线电能发射装置及无线电能供电系统
CN104362769B (zh) 一种无线输能系统
Jianyu et al. Frequency splitting analysis of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based on T-type transformer model
CN104967222A (zh) 一种多频工作的无线电能传输发射端电路
CN103036322A (zh) 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CN202602382U (zh) 一种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CN107171450A (zh) 一种电磁耦合式无线充电系统
CN204633480U (zh) 一种多频工作的无线电能传输发射端电路
Schumann et al. Compact 7 kW inductive charging system with circular coil design
CN103825463A (zh) Llc电路
CN105324913B (zh) 电力传输系统
CN106160265A (zh) 无线供电装置
CN206727739U (zh) 通用无线充电板
Yi High frequency capacitive coupling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using glass dielectric layers
CN205230315U (zh) 无线充电式无线开关装置
CN202094712U (zh) 一种自适应无线充电系统
CN207039305U (zh) 一种电磁耦合式无线充电系统
Shin et al. Optimal current control of a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for high power efficiency
Li et al. Realization of CC and CV mode in IPT system based on the switching of doublesided LCC and LCC-S compensation network
CN204858755U (zh) 一种高效率的电能发射端和非接触电能传输装置
Kuroda et al. A wireless V2H apparatus with a new SiC-MOSFET and unique bidirectional controlled single-ended converter
CN105703420A (zh) 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汽车
CN203967985U (zh) Lc串联自激振荡电压变换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