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682151U - 一种转轴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转轴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682151U
CN206682151U CN201720474511.6U CN201720474511U CN206682151U CN 206682151 U CN206682151 U CN 206682151U CN 201720474511 U CN201720474511 U CN 201720474511U CN 206682151 U CN206682151 U CN 2066821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c
rotating shaft
shaped slide
slide rail
interior rot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47451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夏召祥
苗祥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fang Goertek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fang Goertek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fang Goertek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fang Goertek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47451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6821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6821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6821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转轴结构,第一转动触点能沿着第一弧形滑轨进行360°转动,使得外转轴和内转轴能相对360°转动且电连接,将外转轴和内转轴分别与电子产品的不同部件连接,通过外转轴和内转轴之间的相对360°转动可以使得电子产品具备转动功能;外转轴和内转轴电连接,使得外转轴和内转轴可以进行电信号的传输,满足电子产品的要求。外转轴和内转轴是依靠第一转动触点在第一弧形滑轨的转动而实现相对转动的,也就是说外转轴和内转轴并不是依靠彼此的接触面转动,而是通过点和面的接触进行转动,从而可以减小转动的摩擦力,进而可以改善转轴转动的手感,还可以提高转轴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转轴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转轴结构。
背景技术
转轴作为一种重要的结构,在有相对转动要求的消费类电子产品中使用较多。现有产品的转轴大都分为两部分,分别同不同的壳体连接固定,通过转轴的转动来实现产品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相对转动。当相对转动的两部分之间需要通讯时,则在转轴内部需要设计连接导线或者FPC来传递信号,FPC及导线需要在转轴内部缠绕成一定的形状,防止转动时由于不断的扭转而折断。此种连接方式通常会导致FPC或者导线形状过于复杂,且组装时难度极大,同时由于内部导线的存在,未保证导线不会由于扭转的折断,转轴的角度只能固定在一定范围内,不能360度无限制旋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轴结构,以解决现有转轴不能360°转动的缺陷。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转轴结构,包括外转轴和内转轴,所述外转轴套设在所述内转轴外部;所述外转轴和所述内转轴之间设有转动结构,使得所述外转轴和所述内转轴能相对360°转动且电连接;所述转动结构包括多个第一弧形滑轨,所述多个第一弧形滑轨等间隔分布在一个同心圆上,还包括多个第一转动触点,所述多个第一转动触点等间隔分布在一个同心圆上,所述多个第一转动触点能沿着所述多个第一弧形滑轨360°转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转轴结构,可以在有相对转动要求的电子产品中应用,第一转动触点能沿着第一弧形滑轨进行360°转动,使得外转轴和内转轴能相对360°转动且电连接,将外转轴和内转轴分别与电子产品的不同部件连接,通过外转轴和内转轴之间的相对360°转动可以使得电子产品具备转动功能;外转轴和内转轴电连接,外转轴和内转轴可以进行电信号的传输,可以满足电子产品的要求。外转轴和内转轴是依靠第一转动触点在第一弧形滑轨的转动而实现相对转动的,也就是说外转轴和内转轴并不是依靠彼此的接触面转动,而是通过点和面的接触进行转动,从而可以减小转动的摩擦力,进而可以改善转轴转动的手感,还可以提高转轴的使用寿命。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转轴结构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转轴结构的外转轴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转轴结构的外转轴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仰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转轴结构的内转轴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转轴结构的一种实施例的部分结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的转轴结构包括外转轴10和内转轴20,外转轴10套设在内转轴20外部;外转轴10和内转轴20之间设有转动结构,使得外转轴10和内转轴20能相对360°转动且电连接;转动结构包括多个第一弧形滑轨14,多个第一弧形滑轨14等间隔分布在一个同心圆上,还包括多个第一转动触点23,多个第一转动触点23等间隔分布在一个同心圆上,多个第一转动触点23能沿着多个第一弧形滑轨14进行360°转动。
本实施例的转轴结构可以在有相对转动要求的电子产品中应用,第一转动触点23能沿着第一弧形滑轨14进行360°转动,使得外转轴10和内转轴20能相对360°转动且电连接,将外转轴10和内转轴20分别与电子产品的不同部件连接,通过外转轴10和内转轴20之间的相对360°转动可以使得电子产品具备转动功能;外转轴10和内转轴20电连接,外转轴10和内转轴20可以进行电信号的传输,可以满足电子产品的要求。外转轴10和内转轴20是依靠第一转动触点23在第一弧形滑轨14的转动而实现相对转动的,也就是说外转轴10和内转轴20并不是依靠彼此的接触面转动,而是通过点和面的接触进行转动,从而可以减小转动的摩擦力,进而可以改善转轴转动的手感,还可以提高转轴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弧形滑轨14设置在外转轴10上,多个第一转动触点23设置在内转轴20上。
在另一种实施方案中,多个第一弧形滑轨14设置在内转轴20上,多个第一转动触点23设置在外转轴10上,只要能够满足多个第一转动触点23能沿着多个第一弧形滑轨14进行360°转动,进而使得外转轴10和内转轴20能够相对360°转动且电连接即可,在此不做具体说明。
外转轴10包括盖体11和垂直设置在盖体11边缘的壳体12,盖体11的中间部位设有通孔13。本实施例的盖体11为圆形,壳体12为空心圆柱形。
多个第一弧形滑轨14设置在盖体11底部,第一弧形滑轨14中设有第一引线16,第一引线16从第一弧形滑轨14延伸至盖体11外部,第一弧形滑轨14和第一引线16表面具有可导电镀层。本实施例中,第一弧形滑轨14为弧形滑轨,对应的圆弧角度为60°,第一弧形滑轨14的数量为三个且等间隔分布在一个同心圆上,第一弧形滑轨14并不是设置在盖体11底部的凹槽结构,而是设置在盖体11底部表面的弧形滑轨线;第一弧形滑轨14和第一引线16表面通过LDS技术镀有可导电镀层,可导电镀层可以为铜镀层或者镍镀层;各个第一弧形滑轨14上的第一引线16之间互不重叠。
外转轴10还包括设置在盖体11底部的多个第二弧形滑轨15,多个第二弧形滑轨15等间隔分布在一个同心圆上;第二弧形滑轨15中设有第二引线17,第二引线17从第二弧形滑轨15延伸至盖体11外部,第二弧形滑轨15和第二引线表面17具有可导电镀层。本实施例中,第二弧形滑轨15为弧形滑轨,对应的圆弧角度为60°,第二弧形滑轨15的数量为三个且等间隔分布在一个同心圆上,第二弧形滑轨15并不是设置在盖体11底部的凹槽结构,而是设置在盖体11底部表面的弧形滑轨线;第二弧形滑轨15和第二引线17表面通过LDS技术镀有可导电镀层,可导电镀层可以为铜镀层或者镍镀层,各个第二弧形滑轨15上的第二引线17之间互不重叠;第一弧形滑轨14所在的同心圆的直径小于第二弧形滑轨15所在的同心圆的直径。
内转轴20包括转轴21和垂直设置在转轴21底部的底座22,多个第一转动触点23设置在底座22上方;第一转动触点23上设有第三引线25,第三引线25从第一转动触点23延伸至底座22外部,第一转动触点23和第三引线25表面具有可导电镀层。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触点23的数量为六个且等间隔分布在一个同心圆上,第一弧形滑轨14所在的同心圆的直径和第一转动触点23所在的同心圆的直径相等;第一转动触点23和第三引线25表面通过LDS技术镀有可导电镀层,可导电镀层可以为铜镀层或者镍镀层,各个第一转动触点23上的第三引线25互不重叠。
内转轴20还包括设置在底座22上方的多个第二转动触点24,多个第二转动触点24等间隔分布在一个同心圆上;第二转动触点24上设有第四引线26,第四引线26从第二转动触点25延伸至底座22外部,第二转动触点24和第四引线26表面具有可导电镀层。本实施例中,第二转动触点24的数量为六个且等间隔分布在一个同心圆上,第二弧形滑轨15所在的同心圆的直径和第二转动触点24所在的同心圆的直径相等;第二转动触点24和第四引线26表面通过LDS技术镀有可导电镀层,可导电镀层可以为铜镀层或者镍镀层,各个第二转动触点24上的第四引线26互不重叠。
本实施例中,外转轴10套设在内转轴20外部,其中,内转轴20的转轴21插设在外转轴10的通孔13中且能在通孔13中转动;第一转动触点23能沿着第一弧形滑轨14进行360°转动,在转动的过程中,第一转动触点23和第一弧形滑轨14接触,并能够进行电连接,进而能够连通第三引线25和第一引线16进行电连接,从而能够使得外转轴10和内转轴20进行电连接;由于第一弧形滑轨14对应的圆弧角度为60°,第一弧形滑轨14的数量为三个,第一转动触点23的数量为六个,因此,在进行360°转动的过程中,能够保证始终有三个第一转动触点23分别在三个第一弧形滑轨14上转动,进而能够保证实现电连接,可以保证电连接的可靠性,且三个第一引线16之间、六个第三引线25之间不会发生缠绕扭折的现象。第二转动触点24能沿着第二弧形滑轨15进行360°转动,在转动的过程中,第二转动触点24和第二弧形滑轨15接触,能够进行电连接,进而能够连通第四引线26和第二引线17进行电连接,从而能够使得外转轴10和内转轴20进行电连接;由于第二弧形滑轨15对应的圆弧角度为60°,第二弧形滑轨15的数量为三个,第二转动触点24的数量为六个,因此,在进行360°转动的过程中,能够保证始终有三个第二转动触点24分别在三个在第二弧形滑轨15上转动,进而能够保证实现电连接,可以保证电连接的可靠性,且三个第二引线17之间、六个第四引线26之间不会发生缠绕扭折的现象。本实施例的转轴结构不需要在转轴中设置FPC或者设置复杂的引线布置,引线之间不会缠绕扭折,可以实现360度自由旋转,可以使得转轴的设计更加多样化、组装更加方便简洁。
外转轴10的材质为塑料,一体成型。
内转轴20的材质为塑料,一体成型。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外转轴和内转轴,所述外转轴套设在所述内转轴外部;
所述外转轴和所述内转轴之间设有转动结构,使得所述外转轴和所述内转轴能相对360°转动且电连接;
所述转动结构包括多个第一弧形滑轨,所述多个第一弧形滑轨等间隔分布在一个同心圆上,还包括多个第一转动触点,所述多个第一转动触点等间隔分布在一个同心圆上,所述多个第一转动触点能沿着所述多个第一弧形滑轨360°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一弧形滑轨设置在所述外转轴上,所述多个第一转动触点设置在所述内转轴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一弧形滑轨设置在所述内转轴上,所述多个第一转动触点设置在所述外转轴上。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转轴包括盖体和垂直设置在所述盖体边缘的壳体,所述盖体的中间部位设有通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一弧形滑轨设置在所述盖体底部,
所述第一弧形滑轨中设有第一引线,所述第一引线从所述第一弧形滑轨延伸至所述盖体外部,所述第一弧形滑轨和所述第一引线表面具有可导电镀层。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转轴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盖体底部的多个第二弧形滑轨,所述多个第二弧形滑轨等间隔分布在一个同心圆上;
所述第二弧形滑轨中设有第二引线,所述第二引线从所述第二弧形滑轨延伸至所述盖体外部,所述第二弧形滑轨和所述第二引线表面具有可导电镀层。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转轴包括转轴和垂直设置在所述转轴底部的底座,所述多个第一转动触点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方;
所述第一转动触点上设有第三引线,所述第三引线从所述第一转动触点延伸至所述底座外部,所述第一转动触点和所述第三引线表面具有可导电镀层。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转轴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方的多个第二转动触点,所述多个第二转动触点等间隔分布在一个同心圆上;
所述第二转动触点上设有第四引线,所述第四引线从所述第二转动触点延伸至所述底座外部,所述第二转动触点和所述第四引线表面具有可导电镀层。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转轴的材质为塑料,一体成型。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转轴的材质为塑料,一体成型。
CN201720474511.6U 2017-05-02 2017-05-02 一种转轴结构 Active CN2066821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474511.6U CN206682151U (zh) 2017-05-02 2017-05-02 一种转轴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474511.6U CN206682151U (zh) 2017-05-02 2017-05-02 一种转轴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682151U true CN206682151U (zh) 2017-11-28

Family

ID=604057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474511.6U Active CN206682151U (zh) 2017-05-02 2017-05-02 一种转轴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68215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29776A (zh) * 2019-01-17 2021-08-31 科技医疗股份公司 改善的模块化给予器具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29776A (zh) * 2019-01-17 2021-08-31 科技医疗股份公司 改善的模块化给予器具
CN113329776B (zh) * 2019-01-17 2023-09-15 科技医疗股份公司 改善的模块化给予器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682151U (zh) 一种转轴结构
CN201266783Y (zh) 一种新型空芯轴滑环
CN107336259A (zh) 一种机器人关节及机器人
US20060030168A1 (en) Rotating electronic par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1701755B (zh) 一种计算机硬件加工用喷涂设备
CN205446378U (zh) 一种移动终端的铰链机构及移动终端
CN109494523A (zh) 双头旋转双用数据线
CN201153184Y (zh) 电连接器
CN209119463U (zh) 双头旋转双用数据线
CN106785342A (zh) 连接结构及具有该连接结构的穿戴设备
CN206170126U (zh) 一种机器人舵机过线保护结构
CN216915615U (zh) 一种360度旋转安全座椅的电子线路固定结构
CN110416809A (zh) 电连接器
CN201438399U (zh) 无转角限制且阻值具规则变化的可变电阻器
CN207297459U (zh) 一种用于闪字风扇的叶轮
CN109862736B (zh) 一种带电路板接口的转轴支架
JP2011204423A (ja) 同軸コネクタ用回転機構部品および同軸コネクタ
CN207415401U (zh) 一种机器人关节及机器人
CN203398484U (zh) 一种导电转动连接装置
CN110518423A (zh) 基于行星随动挡轮的有限转角导电滑环
CN207320421U (zh) 一种带有可拆卸接触头的射频连接器
CN104235170B (zh) 一种转轴及具有该转轴的电子设备
CN207994298U (zh) 一种新型执手指纹模块线路导通结构
CN2865076Y (zh) 可旋转350度的电源插头
CN207474777U (zh) 一种紧固密封性好的电子联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