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672343U - 一种支持红外和射频技术的用户智慧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支持红外和射频技术的用户智慧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672343U
CN206672343U CN201720084351.4U CN201720084351U CN206672343U CN 206672343 U CN206672343 U CN 206672343U CN 201720084351 U CN201720084351 U CN 201720084351U CN 206672343 U CN206672343 U CN 2066723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n
electric capacity
chip
resistance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08435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蒋燕君
吴嘉磊
朱煌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72008435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6723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6723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672343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ircuits Of Receiver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支持红外和射频技术的用户智慧控制装置,包括用于对遥控信号进行译码和编码并执行命令的微处理器、用于红外信号发射的红外发射电路、用于红外信号接收的红外接收电路、用于射频信号接收与发射的射频收发电路、用于外部存储卡的数据存入和读取的外部存储电路、人机交互电路、无线电能发射电路、无线电能接收电路、用于控制锂电池充放电的电能管理与储存电路,所述红外接收电路、所述射频收发电路、所述外部存储电路、所述人机交互电路均与所述微处理器电路连接,所述微处理器电路与所述红外发射电路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实现对智能家居设备和传统家用电器多终端控制的支持红外和射频技术的用户智慧控制装置。

Description

一种支持红外和射频技术的用户智慧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支持红外和射频技术的用户智慧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现阶段智能家居逐渐开始普及,但传统电器仍是市场主流,目前大多数智能家居产品无线控制所采用的通信方式以射频技术为主,传统电器无线控制所采用的控制方式以红外技术为主,两者通信标准多样化,互不兼容。单控制的遥控器已无法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而多终端控制的智能遥控器正在迅速发展,其终将取代前者,成为当代社会家居设备的主流控制器。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实现对智能家居设备和传统家用电器多终端控制的支持红外和射频技术的用户智慧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支持红外和射频技术的用户智慧控制装置,包括用于对遥控信号进行译码和编码并执行命令的微处理器、用于红外信号发射的红外发射电路、用于红外信号接收的红外接收电路、用于射频信号接收与发射的射频收发电路、用于外部存储卡的数据存入和读取的外部存储电路、人机交互电路、无线电能发射电路、无线电能接收电路、用于控制锂电池充放电的电能管理与储存电路,所述红外接收电路、所述射频收发电路、所述外部存储电路、所述人机交互电路均与所述微处理器电路连接,所述微处理器电路与所述红外发射电路连接;所述无线电能接收电路与所述电能管理与储存电路连接,所述无线电能发射电路与所述无线电能接收电路以空气为介质通过电磁耦合;
所述微处理器、红外发射电路、红外接收电路、射频收发电路、外部存储电路、人机交互电路、无线电能接收电路均与所述电能管理与储存电路中的锂电池电连接。
进一步,所述微处理器包括微处理器芯片、BOOT跳线接口、串行跳线接口、USB接口、串口芯片、仿真调试接口、第一晶振、第二晶振、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九电容、第十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场效应管和按键;
所述第三电阻一端与BOOT跳线接口的3脚相连,另一端与微处理器芯片的138脚相连;所述第四电阻一端与BOOT跳线接口的4脚相连,另一端与微处理器芯片的48脚相连;串行跳线接口的2脚与微处理器芯片的102脚相连,串行跳线接口的4脚与微处理器芯片的101脚相连;所述第一晶振的一端、第四电容的一端、微处理器芯片的23脚相互连接,第一晶振的另一端、第五电容的一端、微处理器芯片的24 脚相互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第三电容的一端、微处理器芯片的25脚相互连接,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按键的一端连接,且外接至3.3V电源正;所述按键的另一端与第三电容的另一端连接,且外接至电源地;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第二电容的一端、微处理器芯片的33 脚相互连接,第一电容的另一端、第二电容的另一端、微处理器芯片的30脚相互连接,且外接至电源地;所述USB接口的1脚为5V电源正的输入接口,2脚连接至串口芯片的6脚,3脚连接至串口芯片的5 脚,4脚与场效应管的源极相连;所述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至5V电源正,漏极为电源地的输入口;所述第一二极管的一端与串行跳线接口的1脚相连,另一端与串口芯片的2脚相连;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与串行跳线接口的3脚相连,另一端与串口芯片的3脚相连,串口芯片的1脚外接至电源地;所述第八电容的一端连接至串口芯片的4脚,另一端外接至电源地;第二晶振的一端、第六电容的一端、串口芯片的7脚相互连接,第二晶振的另一端、第七电容的一端、串口芯片的 8脚相互连接,第六电容的一端与第七电容的一端相连,且外接到电源地;所述第九电容的一端、第十电容的一端、串口芯片的16脚相互连接,且外接到3.3V电源正,第九电容的另一端与第十电容的另一端相连,且外接到电源地;仿真调试接口的3脚与微处理器芯片的134 脚相连,5脚与微处理器芯片的110脚相连,7脚与微处理器芯片的 105脚相连,9脚与微处理器芯片的109脚相连,13脚与微处理器芯片的133脚相连,15脚与微处理器芯片的25脚相连;所述第二二极管一端与仿真调试接口的19脚相连,另一端连接到3.3V电源正。
再进一步,所述外部存储电路包括外部存储接口、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和第十六电容;
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外部存储接口的1脚、微处理器芯片的112 脚相互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外部存储接口的2脚、微处理器芯片的116脚相互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一端、外部存储接口的7脚、微处理器芯片的98脚相互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一端、外部存储接口的8脚、微处理器芯片的99脚相互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一端、外部存储接口的9脚、微处理器芯片的111脚相互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第六电阻的另一端、第七电的另一端、第八电阻的另一端、第九电阻的另一端、第十六电容的一端、外部存储接口的4脚均连接至3.3V电源正;所述外部存储接口的3脚、6脚、第十六电容的另一端均连接至电源地。
再进一步,所述人机交互电路包括与触摸显示屏连接的显示屏接口、第十四电容和第十五电容;
所述显示屏接口的1脚、2脚、3脚、4脚、5脚、6脚、7脚、8 脚、9脚、10脚、11脚、12脚、13脚、14脚、15脚、16脚、17脚、 18脚、19脚、20脚、21脚、23脚、29脚、30脚、31脚、33脚、34 脚分别与微处理器芯片的127脚、56脚、119脚、118脚、25脚、85 脚、86脚、114脚、115脚、58脚、59脚、60脚、63脚、64脚、65 脚、66脚、67脚、68脚、77脚、78脚、79脚、46脚、20脚、21脚、 22脚、48脚、47脚相连;所述第十四电容的一端与显示屏接口的24、 25脚相连,且外接到3.3V电源正;所述第十五电容的一端与显示屏接口的28脚相连,且外接到3.3V电源正;所述第十四电容的另一端、第十五电容的另一端、显示屏接口的22脚、显示屏接口的26脚、显示屏接口的27脚均连接到电源地。
再进一步,所述电能管理与储存电路包括锂电池、锂电池管理芯片、电压转换芯片、第十一电容,第十二电容,第十三电容,第三十电容、第三十一电容、发光二极管、第十六电阻和第十七电阻;
所述发光二极管的一端、第三十电容的一端、锂电池管理芯片的 4脚相互连接;发光二极管的另一端与第十六电阻的一端相连,第十六电阻的另一端与锂电池管理芯片的1脚相连;第三十电容的另一端、第十七电阻的一端、第三十一电容的一端、锂电池管理芯片的2脚、锂电池的负极相互连接;第十七电阻的另一端与锂电池管理芯片的5 脚相连,第三十一电容的另一端、锂电池管理芯片的3脚、锂电池正极相互连接;电压转换芯片的3脚与第十一电容的一端相连,电压转换芯片的1脚、第十一电容的另一端、第十二电容的一端、第十三电容的一端相互连接,且连接至电源地;电压转换芯片的2脚、第十二电容的另一端、第十三电容的另一端相互连接。
再进一步,所述红外接收电路包括红外接收管接口、第十电阻、和第十八电容;
所述红外接收管接口的1脚、第十电阻的一端、微处理器芯片的 140脚相互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另一端、第十八电容的一端、红外接收管接口的3脚相互连接,且外接至3.3V电源正;所述第十八电容的另一端、红外接收管接口的2脚相互连接,且外接至电源地。
再进一步,所述红外发射电路包括红外发射管、第十八电阻、和三极管;
所述红外发射管的一端连接至3.3V电源正,另一端连接至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十八电阻的一端连接至微处理器芯片的69脚,另一端连接至三极管基极,三极管的发射极接电源地。
再进一步,所述射频收发电路包括射频收发芯片和第十七电容;
所述射频收发芯片接口的1脚和第十七电容的一端连接,且接至电源地;第十七电容的另一端与射频收发芯片接口的2脚连接,且接至3.3V电源正;所述射频收发芯片接口J3的3脚、4脚、5脚、6脚、7脚、8脚分别与微处理器芯片U1的93脚、92脚、74脚、76脚、75 脚、91脚相连。
再进一步,所述无线电能接收电路包括无线电能接收管理芯片、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二十五电容、第二十六电容、第二十七电容、第十四电阻、第十五电阻、接收线圈和电感;
所述接收线圈的一端、第二十五电容的一端、第三二极管的一端相互连接,第三二极管的另一端、第二十六电容的一端、无线电能接收管理芯片的2、7脚相互连接;第二十六电容的另一端、接收线圈的另一端、第二十五电容的另一端相互连接,且均连接至电源地;无线电能接收管理芯片的3脚、第四二极管的一端、电感的一端相互连接,无线电能接收管理芯片的4脚与第四二极管的另一端连接,且外接至电源地;电感的另一端、第十四电阻的一端、第二十七电容的一端相互连接;第十四电阻的另一端、第十五电阻的一端、无线电能接收管理芯片的5脚相互连接,第十五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二十七电容的另一端相连。
更进一步,所述无线电能发射电路包括第一电能发射管理芯片、第二电能发射管理芯片、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十九电容、第二十电容、第二十一电容、第二十二电容、第二十三电容、第二十四电容和传输线圈;
所述第一电能发射管理芯片的1脚、第十九电容的一端、第十一电阻的一端、第十二电阻的一端相互连接,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电能发射管理芯片的2脚相连,所述第一电能发射管理芯片的3脚、第一电能发射管理芯片的7脚、第十九电容的另一端、第十三电阻的一端相互连接;所述第一电能发射管理芯片的4脚、第一电能发射管理芯片的6脚、第二电能发射管理芯片的4脚相互连接,第一电能发射管理芯片的5脚为电源地输入,所述第一电能发射管理芯片的8脚、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第二十电容的一端、第二十一电容的一端、第二十二电容的一端、第二十三电容的一端、第二十四电容的一端、传输线圈的一端相互连接,且为电源正的输入;所述第二电能发射管理芯片的1脚、2脚、3脚和第二十电容的另一端连接且接至电源地,第二电能发射管理芯片的5脚、6脚、第二十一电容的另一端、第二十二电容的另一端、第二十三电容的另一端、第二十四电容的另一端、传输线圈的另一端相互连接,第二电能发射管理芯片的7脚、8脚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利用微处理器实现对遥控信号的译码和编码以及触摸显示屏的数据传输和接收、外部存储卡的数据存入和读取工作,利用射频收发电路实现射频信号的接收与发射,利用红外发射电路实现红外信号的发射,利用红外接收电路实现红外信号的接收,利用无线电能发射电路和无线电能接收电路两者通过电磁耦合的方式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利用电能管理与储存电路实现对设备内部锂电池充放电的管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表现在:整合红外和射频两大无线信号传输方式,实现多类别多终端的统一控制;设计电能存储、传输和使用的控制电路,借助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和锂电池技术,较好地解决了传统遥控器使用干电池的弊端,无线充电为使用过程中锂电池的电能补充提供方便快捷的方式;整个硬件电路,结构简单合理、性能稳定、运行可靠、实用性强、绿色环保。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硬件结构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微处理器及其外围电路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外部存储电路的电路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人机交互电路的电路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能管理与储存电路的电路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红外接收电路的电路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红外发射电路的电路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射频收发电路的电路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无线电能发送电路的电路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无线电能接收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参照图1~图10,一种支持红外和射频技术的用户智慧控制装置,包括用于对遥控信号进行译码和编码并执行命令的微处理器、用于红外信号发射的红外发射电路、用于红外信号接收的红外接收电路、用于射频信号接收与发射的射频收发电路、用于外部存储卡的数据存入和读取的外部存储电路、人机交互电路、无线电能发射电路、无线电能接收电路、用于控制锂电池充放电的电能管理与储存电路,所述红外接收电路、所述射频收发电路、所述外部存储电路、所述人机交互电路均与所述微处理器电路连接,所述微处理器电路与所述红外发射电路连接;所述无线电能接收电路与所述电能管理与储存电路连接,所述无线电能发射电路与所述无线电能接收电路以空气为介质通过电磁耦合;所述微处理器、红外发射电路、红外接收电路、射频收发电路、外部存储电路、人机交互电路、无线电能接收电路均与所述电能管理与储存电路中的锂电池电连接。
如图2所示,所述微处理器,BOOT跳线接口P1的1、2脚相连,且外接至3.3V电源正。BOOT跳线接口P1的5、6脚相连,且外接至电源地。第三电阻R3一端与BOOT跳线接口P1的3脚相连,另一端与微处理器芯片U1的138脚相连。第四电阻R4一端与BOOT跳线接口 P1的4脚相连,另一端与微处理器芯片U1的48脚相连。串行跳线接口P2的2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1的102脚相连,串行跳线接口P2的4 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1的101脚相连。第一晶振Y1的一端、第四电容 C4的一端、微处理器芯片U1的23脚相互连接。第一晶振Y1的另一端、第五电容C5的一端、微处理器芯片U1的24脚相互连接。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与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相连,且外接至电源地。第一电阻R1的一端、第三电容C3的一端、微处理器芯片U1的25脚相互连接。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按键K1的一端连接,且外接至3.3V 电源正。按键K1的另一端与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且外接至电源地。第一电容C1的一端、第二电容C2的一端、微处理器芯片U1 的33脚相互连接,且外接至3.3V电源正。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微处理器芯片U1的30脚相互连接,且外接至电源地。USB接口J1的1脚为5V电源正的输入接口,2脚连接至串口芯片U2的6脚,3脚连接至串口芯片U2的5脚,4脚与场效应管Q1的源极相连。场效应管Q1的栅极连接至5V电源正,漏极为电源地的输入口,Q1起防反接的作用,用于保护设备。第一二极管D1的一端与串行跳线接口P2的1脚相连,另一端与串口芯片U2的2脚相连。第二电阻R2的一端与串行跳线接口P2的3脚相连,另一端与串口芯片 U2的3脚相连。串口芯片U2的1脚外接至电源地。第八电容C8的一端连接至串口芯片U2的4脚,另一端外接至电源地。第二晶振Y2的一端、第六电容C6的一端、串口芯片U2的7脚相互连接,第二晶振Y2的另一端、第七电容C7的一端、串口芯片U2的8脚相互连接,第六电容C6的一端与第七电容C7的一端相连,且外接到电源地。第九电容C9的一端、第十电容C10的一端、串口芯片U2的16脚相互连接,且外接到3.3V电源正,第九电容C9的另一端与第十电容C10的另一端相连,且外接到电源地。仿真调试接口J2,1脚、2脚外接到3.3V 电源正,4脚、6脚、8脚、10脚、12脚、14脚、16脚、18脚、20 脚同时连接到电源地,3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1的134脚相连,5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1的110脚相连,7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1的105脚相连,9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1的109脚相连,13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1 的133脚相连,15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1的25脚相连。第二二极管D2 一端与仿真调试接口J2的19脚相连,另一端连接到3.3V电源正。
如图3所示,所述外部存储电路,第五电阻R5的一端、外部存储接口J4的1脚、微处理器芯片U1的112脚相互连接。第六电阻R6 的一端、外部存储接口J4的2脚、微处理器芯片U1的116脚相互连接。第七电阻R7的一端、外部存储接口J4的7脚、微处理器芯片U1 的98脚相互连接。第八电阻R8的一端、外部存储接口J4的8脚、微处理器芯片U1的99脚相互连接。第九电阻R9的一端、外部存储接口J4的9脚、微处理器芯片U1的111脚相互连接。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第十六电容C16的一端、外部存储接口 J4的4脚均连接至3.3V电源正。外部存储接口J4的3脚、6脚、第十六电容C16的另一端均连接至电源地。
如图4所示,所述人机交互电路,显示屏接口J6的1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1的127脚相连。显示屏接口J6的2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1 的56脚相连。显示屏接口J6的3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1的119脚相连。显示屏接口J6的4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1的118脚相连。显示屏接口 J6的5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1的25脚相连。显示屏接口J6的6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1的85脚相连。显示屏接口J6的7脚与微处理器芯片 U1的86脚相连。显示屏接口J6的8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1的114脚相连。显示屏接口J6的9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1的115脚相连。显示屏接口J6的10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1的58脚相连。显示屏接口J6 的11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1的59脚相连。显示屏接口J6的12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1的60脚相连。显示屏接口J6的13脚与微处理器芯片 U1的63脚相连。显示屏接口J6的14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1的64脚相连。显示屏接口J6的15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1的65脚相连。显示屏接口J6的16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1的66脚相连。显示屏接口J6 的17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1的67脚相连。显示屏接口J6的18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1的68脚相连。显示屏接口J6的19脚与微处理器芯片 U1的77脚相连。显示屏接口J6的20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1的78脚相连。显示屏接口J6的21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1的79脚相连。显示屏接口J6的23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1的46脚相连。显示屏接口J6 的29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1的20脚相连。显示屏接口J6的30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1的21脚相连。显示屏接口J6的31脚与微处理器芯片 U1的22脚相连。显示屏接口J6的33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1的48脚相连。显示屏接口J6的34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1的47脚相连。第十四电容C14的一端与显示屏接口J6的24、25脚相连,且外接到3.3V 电源正。第十五电容C15的一端与显示屏接口J6的28脚相连,且外接到3.3V电源正。第十四电容C14的另一端、第十五电容C15的另一端、显示屏接口J6的22脚、显示屏接口J6的26脚、显示屏接口J6 的27脚均连接到电源地。
如图5所示,所述电能管理与储存电路,发光二极管D5的一端、第三十电容C30的一端、锂电池管理芯片U3的4脚相互连接,且外接到5V电源正。发光二极管D5的另一端与第十六电阻R16的一端相连,第十六电阻R16的另一端与锂电池管理芯片U3的1脚相连。第三十电容C30的另一端、第十七电阻R17的一端、第三十一电容C31的一端、锂电池管理芯片U3的2脚、锂电池BT1的负极相互连接,且为电源地。第十七电阻R17的另一端与锂电池管理芯片U3的5脚相连。第三十一电容C31的另一端、锂电池管理芯片U3的3脚、锂电池BT1的正极相互连接,且为3.7V电源正的输出。电压转换芯片U4的3脚与第十一电容C11的一端相连,且连接至3.7V电源正。电压转换芯片U4的1 脚、第十一电容C11的另一端、第十二电容C12的一端、第十三电容 C13的一端相互连接,且连接至电源地。电压转换芯片U4的2脚、第十二电容C12的另一端、第十三电容C13的另一端相互连接,且为3.3V 电源正的输出。
如图6所示,所述红外接收电路,红外接收管接口J5的1脚、第十电阻R10的一端、微处理器芯片U1的140脚相互连接。第十电阻 R10的另一端、第十八电容C18的一端、红外接收管接口J5的3脚相互连接,且外接至3.3V电源正。第十八电容C18的另一端、红外接收管接口J5的2脚相互连接,且外接至电源地。
如图7所示,所述红外发射电路,红外发射管D6的一端连接至 3.3V电源正,另一端连接至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十八电阻R18的一端连接至微处理器芯片U1的69脚,另一端连接至三极管Q2的基极。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电源地。
如图8所示,所述射频收发电路,射频收发芯片接口J3的1脚和第十七电容C17的一端连接,且接至电源地。第十七电容C17的另一端与射频收发芯片接口J3的2脚连接,且接至3.3V电源正。射频收发芯片接口J3的3脚和微处理器芯片U1的93脚相连。射频收发芯片接口J3的4脚和微处理器芯片U1的92脚相连。射频收发芯片接口 J3的5脚和微处理器芯片U1的74脚相连。射频收发芯片接口J3的6 脚和微处理器芯片U1的76脚相连。射频收发芯片接口J3的7脚和微处理器芯片U1的75脚相连。射频收发芯片接口J3的8脚和微处理器芯片U1的91脚相连。
如图9所示,所述无线电能接收电路,接收线圈L2的一端、第二十五电容C25的一端、第三二极管D3的一端相互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另一端、第二十六电容C26的一端、无线电能接收管理芯片U5 的2、7脚相互连接。第二十六电容C26的另一端、接收线圈L2的另一端、第二十五电容C25的另一端相互连接,且均连接至电源地。无线电能接收管理芯片U5的3脚、第四二极管D4的一端、电感L3的一端相互连接。无线电能接收管理芯片U5的4脚与第四二极管D4的另一端连接,且外接至电源地。电感L3的另一端、第十四电阻R14的一端、第二十七电容C27的一端相互连接,且为5V电源正的输出。第十四电阻R14的另一端、第十五电阻R15的一端、无线电能接收管理芯片U5的5脚相互连接。第十五电阻R15的另一端与第二十七电容C27 的另一端相连,且为接至电源地。
如图10所示,所述无线电能发射电路,第一电能发射管理芯片 U6的1脚、第十九电容C19的一端、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相互连接。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与第一电能发射管理芯片U6的2脚相连。第一电能发射管理芯片U6的3脚、第一电能发射管理芯片U6的7脚、第十九电容C19的另一端、第十三电阻 R13的一端相互连接。第一电能发射管理芯片U6的4脚、第一电能发射管理芯片U6的6脚、第二电能发射管理芯片U7的4脚相互连接。第一电能发射管理芯片U6的5脚为电源地输入。第一电能发射管理芯片U6的8脚、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第二十电容C20的一端、第二十一电容C21的一端、第二十二电容C22 的一端、第二十三电容C23的一端、第二十四电容C24的一端、传输线圈L1的一端相互连接,且为电源正的输入。第二电能发射管理芯片 U7的1脚、2脚、3脚和第二十电容C20的另一端连接且接至电源地。第二电能发射管理芯片U7的5脚、6脚、第二十一电容C21的另一端、第二十二电容C22的另一端、第二十三电容C23的另一端、第二十四电容C24的另一端、传输线圈L1的另一端相互连接。第二电能发射管理芯片U7的7脚、8脚相连。
本实用新型中,微处理器结合其外围电路构成最小系统,对红外发射电路、红外接收电路、射频收发电路统一控制,实现两类信号收发统一管理,同时对外部存储进行读写,此外通过触摸显示屏进行人机交互;无线电能发射电路与无线电能接收电路通过电磁耦合进行电能传输,无线电能接收电路接收到电能后将其传输至电能管理与储存电路,由电能管理芯片对锂电池进行充放电的管理,本实用新型可实现无线和有线两种途径的电能补充。

Claims (10)

1.一种支持红外和射频技术的用户智慧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对遥控信号进行译码和编码并执行命令的微处理器、用于红外信号发射的红外发射电路、用于红外信号接收的红外接收电路、用于射频信号接收与发射的射频收发电路、用于外部存储卡的数据存入和读取的外部存储电路、人机交互电路、无线电能发射电路、无线电能接收电路、用于控制锂电池充放电的电能管理与储存电路,所述红外接收电路、所述射频收发电路、所述外部存储电路、所述人机交互电路均与所述微处理器电路连接,所述微处理器电路与所述红外发射电路连接;所述无线电能接收电路与所述电能管理与储存电路连接,所述无线电能发射电路与所述无线电能接收电路以空气为介质通过电磁耦合;所述微处理器、红外发射电路、红外接收电路、射频收发电路、外部存储电路、人机交互电路、无线电能接收电路均与所述电能管理与储存电路中的锂电池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支持红外和射频技术的用户智慧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处理器包括微处理器芯片、BOOT跳线接口、串行跳线接口、USB接口、串口芯片、仿真调试接口、第一晶振、第二晶振、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九电容、第十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场效应管和按键;
所述第三电阻一端与BOOT跳线接口的3脚相连,另一端与微处理器芯片的138脚相连;所述第四电阻一端与BOOT跳线接口的4脚相连,另一端与微处理器芯片的48脚相连;串行跳线接口的2脚与微处理器芯片的102脚相连,串行跳线接口的4脚与微处理器芯片的101脚相连;所述第一晶振的一端、第四电容的一端、微处理器芯片的23脚相互连接,第一晶振的另一端、第五电容的一端、微处理器芯片的24脚相互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第三电容的一端、微处理器芯片的25脚相互连接,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按键的一端连接,且外接至3.3V电源正;所述按键的另一端与第三电容的另一端连接,且外接至电源地;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第二电容的一端、微处理器芯片的33脚相互连接,第一电容的另一端、第二电容的另一端、微处理器芯片的30脚相互连接,且外接至电源地;所述USB接口的1脚为5V电源正的输入接口,2脚连接至串口芯片的6脚,3脚连接至串口芯片的5脚,4脚与场效应管的源极相连;所述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至5V电源正,漏极为电源地的输入口;所述第一二极管的一端与串行跳线接口的1脚相连,另一端与串口芯片的2脚相连;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与串行跳线接口的3脚相连,另一端与串口芯片的3脚相连,串口芯片的1脚外接至电源地;所述第八电容的一端连接至串口芯片的4脚,另一端外接至电源地;第二晶振的一端、第六电容的一端、串口芯片的7脚相互连接,第二晶振的另一端、第七电容的一端、串口芯片的8脚相互连接,第六电容的一端与第七电容的一端相连,且外接到电源地;所述第九电容的一端、第十电容的一端、串口芯片的16脚相互连接,且外接到3.3V电源正,第九电容的另一端与第十电容的另一端相连,且外接到电源地;仿真调试接口的3脚与微处理器芯片的134脚相连,5脚与微处理器芯片的110脚相连,7脚与微处理器芯片的105脚相连,9脚与微处理器芯片的109脚相连,13脚与微处理器芯片的133脚相连,15脚与微处理器芯片的25脚相连;所述第二二极管一端与仿真调试接口的19脚相连,另一端连接到3.3V电源正。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支持红外和射频技术的用户智慧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存储电路包括外部存储接口、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和第十六电容;
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外部存储接口的1脚、微处理器芯片的112脚相互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外部存储接口的2脚、微处理器芯片的116脚相互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一端、外部存储接口的7脚、微处理器芯片的98脚相互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一端、外部存储接口的8脚、微处理器芯片的99脚相互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一端、外部存储接口的9脚、微处理器芯片的111脚相互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第六电阻的另一端、第七电的另一端、第八电阻的另一端、第九电阻的另一端、第十六电容的一端、外部存储接口的4脚均连接至3.3V电源正;所述外部存储接口的3脚、6脚、第十六电容的另一端均连接至电源地。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支持红外和射频技术的用户智慧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人机交互电路包括与触摸显示屏连接的显示屏接口、第十四电容和第十五电容;
所述显示屏接口的1脚、2脚、3脚、4脚、5脚、6脚、7脚、8脚、9脚、10脚、11脚、12脚、13脚、14脚、15脚、16脚、17脚、18脚、19脚、20脚、21脚、23脚、29脚、30脚、31脚、33脚、34脚分别与微处理器芯片的127脚、56脚、119脚、118脚、25脚、85脚、86脚、114脚、115脚、58脚、59脚、60脚、63脚、64脚、65脚、66脚、67脚、68脚、77脚、78脚、79脚、46脚、20脚、21脚、22脚、48脚、47脚相连;所述第十四电容的一端与显示屏接口的24、25脚相连,且外接到3.3V电源正;所述第十五电容的一端与显示屏接口的28脚相连,且外接到3.3V电源正;所述第十四电容的另一端、第十五电容的另一端、显示屏接口的22脚、显示屏接口的26脚、显示屏接口的27脚均连接到电源地。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支持红外和射频技术的用户智慧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能管理与储存电路包括锂电池、锂电池管理芯片、电压转换芯片、第十一电容,第十二电容,第十三电容,第三十电容、第三十一电容、发光二极管、第十六电阻和第十七电阻;
所述发光二极管的一端、第三十电容的一端、锂电池管理芯片的4脚相互连接;发光二极管的另一端与第十六电阻的一端相连,第十六电阻的另一端与锂电池管理芯片的1脚相连;第三十电容的另一端、第十七电阻的一端、第三十一电容的一端、锂电池管理芯片的2脚、锂电池的负极相互连接;第十七电阻的另一端与锂电池管理芯片的5脚相连,第三十一电容的另一端、锂电池管理芯片的3脚、锂电池正极相互连接;电压转换芯片的3脚与第十一电容的一端相连,电压转换芯片的1脚、第十一电容的另一端、第十二电容的一端、第十三电容的一端相互连接,且连接至电源地;电压转换芯片的2脚、第十二电容的另一端、第十三电容的另一端相互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支持红外和射频技术的用户智慧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接收电路包括红外接收管接口、第十电阻、和第十八电容;
所述红外接收管接口的1脚、第十电阻的一端、微处理器芯片的140脚相互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另一端、第十八电容的一端、红外接收管接口的3脚相互连接,且外接至3.3V电源正;所述第十八电容的另一端、红外接收管接口的2脚相互连接,且外接至电源地。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支持红外和射频技术的用户智慧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发射电路包括红外发射管、第十八电阻、和三极管;
所述红外发射管的一端连接至3.3V电源正,另一端连接至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十八电阻的一端连接至微处理器芯片的69脚,另一端连接至三极管基极,三极管的发射极接电源地。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支持红外和射频技术的用户智慧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收发电路包括射频收发芯片和第十七电容;
所述射频收发芯片接口的1脚和第十七电容的一端连接,且接至电源地;第十七电容的另一端与射频收发芯片接口的2脚连接,且接至3.3V电源正;所述射频收发芯片接口J3的3脚、4脚、5脚、6脚、7脚、8脚分别与微处理器芯片U1的93脚、92脚、74脚、76脚、75脚、91脚相连。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支持红外和射频技术的用户智慧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电能接收电路包括无线电能接收管理芯片、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二十五电容、第二十六电容、第二十七电容、第十四电阻、第十五电阻、接收线圈和电感;
所述接收线圈的一端、第二十五电容的一端、第三二极管的一端相互连接,第三二极管的另一端、第二十六电容的一端、无线电能接收管理芯片的2、7脚相互连接;第二十六电容的另一端、接收线圈的另一端、第二十五电容的另一端相互连接,且均连接至电源地;无线电能接收管理芯片的3脚、第四二极管的一端、电感的一端相互连接,无线电能接收管理芯片的4脚与第四二极管的另一端连接,且外接至电源地;电感的另一端、第十四电阻的一端、第二十七电容的一端相互连接;第十四电阻的另一端、第十五电阻的一端、无线电能接收管理芯片的5脚相互连接,第十五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二十七电容的另一端相连。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支持红外和射频技术的用户智慧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电能发射电路包括第一电能发射管理芯片、第二电能发射管理芯片、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十九电容、第二十电容、第二十一电容、第二十二电容、第二十三电容、第二十四电容和传输线圈;
所述第一电能发射管理芯片的1脚、第十九电容的一端、第十一电阻的一端、第十二电阻的一端相互连接,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电能发射管理芯片的2脚相连,所述第一电能发射管理芯片的3脚、第一电能发射管理芯片的7脚、第十九电容的另一端、第十三电阻的一端相互连接;所述第一电能发射管理芯片的4脚、第一电能发射管理芯片的6脚、第二电能发射管理芯片的4脚相互连接,第一电能发射管理芯片的5脚为电源地输入,所述第一电能发射管理芯片的8脚、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第二十电容的一端、第二十一电容的一端、第二十二电容的一端、第二十三电容的一端、第二十四电容的一端、传输线圈的一端相互连接,且为电源正的输入;所述第二电能发射管理芯片的1脚、2脚、3脚和第二十电容的另一端连接且接至电源地,第二电能发射管理芯片的5脚、6脚、第二十一电容的另一端、第二十二电容的另一端、第二十三电容的另一端、第二十四电容的另一端、传输线圈的另一端相互连接,第二电能发射管理芯片的7脚、8脚相连。
CN201720084351.4U 2017-01-20 2017-01-20 一种支持红外和射频技术的用户智慧控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6723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084351.4U CN206672343U (zh) 2017-01-20 2017-01-20 一种支持红外和射频技术的用户智慧控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084351.4U CN206672343U (zh) 2017-01-20 2017-01-20 一种支持红外和射频技术的用户智慧控制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672343U true CN206672343U (zh) 2017-11-24

Family

ID=603781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084351.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672343U (zh) 2017-01-20 2017-01-20 一种支持红外和射频技术的用户智慧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67234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71472A (zh) * 2018-12-06 2020-07-03 斯沃奇集团研究和开发有限公司 包含电子芯片的发射机-接收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71472A (zh) * 2018-12-06 2020-07-03 斯沃奇集团研究和开发有限公司 包含电子芯片的发射机-接收机
CN111371472B (zh) * 2018-12-06 2021-12-10 斯沃奇集团研究和开发有限公司 包含电子芯片的发射机-接收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59594B (zh) 一种多路烟花燃放子机控制和检测系统
CN206672343U (zh) 一种支持红外和射频技术的用户智慧控制装置
CN103139026A (zh) 基于无线通信的智能家电控制器
CN207907278U (zh) 烟花遥控无引线点火装置
CN207676146U (zh) 一种智能插座硬件系统
CN103188842B (zh) 一种矿灯
CN202259973U (zh) 一种智能无线插座连接装置
CN204030149U (zh) 一种遥控插排
CN208400296U (zh) 一种水族箱wifi控制装置
CN202189455U (zh) 用于供暖分户计量系统的数据收集器
CN201563188U (zh) 数据克隆装置
CN209015316U (zh) 一种付费供电控制系统
CN208110752U (zh) 一种ic电表远程充值器
CN104881980A (zh) 一种可视化的触摸屏智能遥控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07069227U (zh) 一种基于stm32f103的多功能智能插座系统
CN207065892U (zh) 一种无线射频遥控热水器的控制系统
CN106169232A (zh) 一种地下室专用移动端控制的光通信装置家用装置
CN208754288U (zh) 一种Mesh组网模块
CN111654943A (zh) 一种具有无源动能开关控制的智能led灯及其实现方法
CN201383708Y (zh) 电源综合控制系统
CN104501448A (zh) 家用太阳能制冷装置
CN204557242U (zh) 一种湿度采集及自动节水喷灌系统
CN205921411U (zh) 一种照明遥控移动电源
CN205211163U (zh) 一种空调用视觉诱发脑电波控制电路
CN205235358U (zh) 台球杆的外接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312028 Jiangxia Road, Yang Xun Qiao Town, Keqiao District, Shao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No. 2016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

Address before: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0015 Gongshu District shurenuniversity Road No. 8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124

Termination date: 2022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