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645811U - 一种氢气发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氢气发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645811U
CN206645811U CN201720414025.5U CN201720414025U CN206645811U CN 206645811 U CN206645811 U CN 206645811U CN 201720414025 U CN201720414025 U CN 201720414025U CN 206645811 U CN206645811 U CN 2066458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straight rod
accommodation space
described device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41402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振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Meite Good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Meite Good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Meite Good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Meite Good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41402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6458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6458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645811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36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non-carbon containing sources, e.g. by water electrolysis

Landscapes

  • Electrolytic Production Of Non-Metals, Compounds, Apparatuse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氢气发生装置,包含有,装置壳体,其具有壳体容置空间;装置上盖,其上具有第一孔及相邻于所述第一孔设置的第二孔;镁材料直棒,其沿竖直向下经过所述第一孔延伸至所述壳体容置空间内;惰性电极直棒,其沿竖直向下经过所述第二孔延伸至所述壳体容置空间内;其中,所述镁材料直棒及所述惰性电极直棒分别为原电池的正、负两极。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装置结构简单合理,使用方便,利用化学方法制得氢气,相对于电解法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此外,镁材料直棒及惰性电极直棒处的密封优异,保证制得的氢气不易漏出。

Description

一种氢气发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氢气发生装置,生成的氢气溶于水后可被直接饮用。
背景技术
2007年日本学者Shigeo Ohta(太田成男)发现氢气具有选择性抗氧化作用,氢分子的生物学功能逐渐得到学者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氢分子能够治疗多种由于氧化损伤引起的疾病如帕金森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线粒体疾病等。此外,氢分子能够治疗疾病不仅与其抗氧化作用相关也与它的抗炎症效应有关。大量研究资料表明经常饮用富含氢分子的水,可以有效清除身体内的氧自由基,可以延缓细胞衰老和凋亡,预防和治疗多种慢性疾病。
目前已知的氢气发生方法主要有两种:①电解法,即用电解装置电解水,产生氢气;②化学法,即将镁置于水中,通过化学反应产生氢气。
家用富氢水机多采用电解纯水制氢,这是因为电解液中若含有如NaCl、MgCl等盐类,电解过程中在产生H2和O2的同时,还会产生少量Cl2,但是由于Cl2在水中的溶解度要远远大于H2,当饮用水中的氯超过一定含量时,就会对人体产生许多危害,严重影响口感且带有难闻的气味,因此,电解法只能通过电解纯水制氢。
然而,通过电解纯水制氢也存在着一些技术难题和局限,例如,由于纯水本身的导电性能很弱,低压条件下,制氢能力有限。
化学法虽然简单易行,但装置整体结构较为复杂,制作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装置整体结构复杂的问题,提供一种新型的氢气发生装置。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氢气发生装置,包含有,
装置壳体,其具有壳体容置空间,所述壳体容置空间内有水溶液,所述装置壳体上具有连通所述壳体容置空间的向上开口;
装置上盖,其对应于所述向上开口,所述装置上盖用以密封所述向上开口,所述装置上盖上具有第一孔及相邻于所述第一孔设置的第二孔,所述第一孔的孔径系小于所述第二孔,所述第一孔的内面上形成有第一内螺纹,所述第二孔的内面上形成有第二内螺纹;
镁材料直棒,其沿竖直向下经过所述第一孔延伸至所述壳体容置空间内,所述镁材料直棒的最低点低于所述水溶液的液面,所述镁材料直棒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内螺纹对应的第一外螺纹,藉由所述第一内螺纹与所述第一外螺纹的配合,使得所述镁材料直棒结合于所述装置上盖上;
惰性电极直棒,其沿竖直向下经过所述第二孔延伸至所述壳体容置空间内,所述惰性电极直棒的最低点低于所述水溶液的液面,所述惰性电极直棒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内螺纹对应的第二外螺纹,藉由所述第二内螺纹与所述第二外螺纹的配合,使得所述惰性电极直棒结合于所述装置上盖上;
其中,所述镁材料直棒及所述惰性电极直棒分别为原电池的正、负两极。
作为一种氢气发生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惰性电极直棒系采用铁材料、铜材料、银材料或石墨材料。
作为一种氢气发生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装置壳体上具有分别连通所述壳体容置空间的进水口及出水口,所述装置上盖上具有连通所述壳体容置空间的出气口。
作为一种氢气发生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进水口设置于所述装置壳体的左侧,所述出水口设置于所述装置壳体的底侧,所述出气口、所述第一孔及所述第二孔均设置于所述装置上盖的右侧。
作为一种氢气发生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孔的内周面与所述镁材料直棒的外周面间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二孔的内周面与所述惰性电极直棒的外周面间有第二密封圈。
作为一种氢气发生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密封圈内具有第一微加热电热丝,所述第二密封圈内具有第二微加热电热丝。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至少在于,装置结构简单合理,使用方便,利用化学方法制得氢气,相对于电解法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此外,镁材料直棒及惰性电极直棒处的密封优异,保证制得的氢气不易漏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见图1,图中示出的是一种氢气发生装置。该氢气发生装置主要有装置壳体1、装置上盖2、镁材料直棒及惰性电极直棒等部件组成。
所述装置壳体1具有壳体容置空间。所述壳体容置空间内有水溶液。所述装置壳体1上具有连通所述壳体容置空间的向上开口。
所述装置上盖2对应于所述向上开口。所述装置上盖2用以密封所述向上开口。所述装置上盖2上具有第一孔22及相邻于所述第一孔22设置的第二孔23。所述第一孔22的孔径系小于所述第二孔23。所述第一孔22的内面上形成有第一内螺纹,所述第二孔23的内面上形成有第二内螺纹。
所述镁材料直棒沿竖直向下经过所述第一孔22延伸至所述壳体容置空间内,。所述镁材料直棒的最低点低于所述水溶液的液面。所述镁材料直棒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内螺纹对应的第一外螺纹。藉由所述第一内螺纹与所述第一外螺纹的配合,使得所述镁材料直棒结合于所述装置上盖2上。
所述惰性电极直棒沿竖直向下经过所述第二孔23延伸至所述壳体容置空间内。所述惰性电极直棒的最低点低于所述水溶液的液面。所述惰性电极直棒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内螺纹对应的第二外螺纹。藉由所述第二内螺纹与所述第二外螺纹的配合,使得所述惰性电极直棒结合于所述装置上盖2上。
所述镁材料直棒及所述惰性电极直棒分别为原电池的正、负两极。需要说明的是,利用所述镁材料直棒及所述惰性电极直棒制氢为现有技术,其化学原理不再赘述。
其中,所述惰性电极直棒系采用铁材料、铜材料、银材料或石墨材料。
所述装置壳体1上具有分别连通所述壳体容置空间的进水口11及出水口12。所述装置上盖2上具有连通所述壳体容置空间的出气口21。所述进水口11设置于所述装置壳体1的左侧。所述出水口12设置于所述装置壳体1的底侧,所述出气口21、所述第一孔22及所述第二孔23均设置于所述装置上盖2的右侧。主要是,所述进水口11与所述出气口21要尽量地远。
所述第一孔22的内周面与所述镁材料直棒的外周面间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二孔23的内周面与所述惰性电极直棒的外周面间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内具有第一微加热电热丝,所述第二密封圈内具有第二微加热电热丝。通过加热,所述第一密封圈及所述第二密封圈受热膨胀,密封性能提升。
以上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且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6)

1.一种氢气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装置壳体,其具有壳体容置空间,所述壳体容置空间内有水溶液,所述装置壳体上具有连通所述壳体容置空间的向上开口;
装置上盖,其对应于所述向上开口,所述装置上盖用以密封所述向上开口,所述装置上盖上具有第一孔及相邻于所述第一孔设置的第二孔,所述第一孔的孔径系小于所述第二孔,所述第一孔的内面上形成有第一内螺纹,所述第二孔的内面上形成有第二内螺纹;
镁材料直棒,其沿竖直向下经过所述第一孔延伸至所述壳体容置空间内,所述镁材料直棒的最低点低于所述水溶液的液面,所述镁材料直棒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内螺纹对应的第一外螺纹,藉由所述第一内螺纹与所述第一外螺纹的配合,使得所述镁材料直棒结合于所述装置上盖上;
惰性电极直棒,其沿竖直向下经过所述第二孔延伸至所述壳体容置空间内,所述惰性电极直棒的最低点低于所述水溶液的液面,所述惰性电极直棒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内螺纹对应的第二外螺纹,藉由所述第二内螺纹与所述第二外螺纹的配合,使得所述惰性电极直棒结合于所述装置上盖上;
其中,所述镁材料直棒及所述惰性电极直棒分别为原电池的正、负两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氢气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惰性电极直棒系采用铁材料、铜材料、银材料或石墨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氢气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壳体上具有分别连通所述壳体容置空间的进水口及出水口,所述装置上盖上具有连通所述壳体容置空间的出气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氢气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设置于所述装置壳体的左侧,所述出水口设置于所述装置壳体的底侧,所述出气口、所述第一孔及所述第二孔均设置于所述装置上盖的右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氢气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的内周面与所述镁材料直棒的外周面间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二孔的内周面与所述惰性电极直棒的外周面间有第二密封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氢气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圈内具有第一微加热电热丝,所述第二密封圈内具有第二微加热电热丝。
CN201720414025.5U 2017-04-19 2017-04-19 一种氢气发生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6458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414025.5U CN206645811U (zh) 2017-04-19 2017-04-19 一种氢气发生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414025.5U CN206645811U (zh) 2017-04-19 2017-04-19 一种氢气发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645811U true CN206645811U (zh) 2017-11-17

Family

ID=602769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414025.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645811U (zh) 2017-04-19 2017-04-19 一种氢气发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6458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736037B2 (ja) ポータブル水素豊富水製造装置
CN105316698B (zh) 用于生产富氢水的氢气生成单元
CN107319877B (zh) 具有气水分离结构的水素水杯底座
WO2016134621A1 (zh) 一种显著提高电解效率的无膜电解水新方法
CN104775131A (zh) 便携式氢水制备装置
CN106430762A (zh) 一种安全富氢水杯
CN106473542A (zh) 一种安全富氢水杯
CN106820863A (zh) 氢气发生器及富氢水杯
CN106430453A (zh) 电解水杯
JP2006239674A (ja) 電解水生成装置
CN206645811U (zh) 一种氢气发生装置
CN105441972B (zh) 分腔式氢氧分离电解装置及其方法
CN212374964U (zh) 一种电解法制作酸性水的专用电解槽
CN1530335A (zh) 臭氧生成装置
CN210176966U (zh) 一种基于铝空气电池的富氢水发生装置
CN212582014U (zh) 自锁式电解发生器及包含电解发生器的电解装置和喷壶
CN207861966U (zh) 一种炭氢水电极
CN209798123U (zh) 一种电解二氧化氯发生器
CN203902812U (zh) 一种自充气式救生衣领
CN207877874U (zh) 一种氢氧分离富氢水生成器
CN203021655U (zh) 电解槽及包含其的水电解装置
CN106073391A (zh) 一种带滤芯的富氢水杯杯盖
CN107857417A (zh) 一种纯化水设备
CN207400610U (zh) 加强质子膜富氢水杯
CN206197669U (zh) 一种带滤芯的富氢水杯杯盖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117

Termination date: 2018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