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635835U - 桩基模型试验中侧向土压力的实现装置 - Google Patents

桩基模型试验中侧向土压力的实现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635835U
CN206635835U CN201720386199.5U CN201720386199U CN206635835U CN 206635835 U CN206635835 U CN 206635835U CN 201720386199 U CN201720386199 U CN 201720386199U CN 206635835 U CN206635835 U CN 2066358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pressure transmission
side pressure
transmission plate
vari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38619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孟雄
侯明勋
胡贺松
赵凡
陈航
杨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cademy Of Building Sciences Group Co ltd
Guangzhou Construc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ENTER Co Ltd OF GUANGZHOU INSTITUTE OF BUILDING SCIENCE Co Ltd
Guangzhou Institute of Building Scie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ENTER Co Ltd OF GUANGZHOU INSTITUTE OF BUILDING SCIENCE Co Ltd, Guangzhou Institute of Building Scie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ENTER Co Ltd OF GUANGZHOU INSTITUTE OF BUILDING SCIE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38619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6358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6358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635835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on Of Foundation Soil And Reinforcement Of Foundation Soil By Compacting Or Drainage (AREA)
  • Investigating Strength Of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桩基模型试验中侧向土压力的实现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模型桩、底板、n块侧压传递板、n块可变侧压传递板及多个加压设备,所述可变侧压传递板的板宽可调;所述模型桩置于所述底板上,所述侧压传递板和可变侧压传递板交错围设在所述底板上而形成闭合的侧壁,所述侧压传递板和可变侧压传递板的下方外部分别连接各所述加压设备,所述侧压传递板和可变侧压传递板的上边沿固定,其下边沿受所述加压设备作用而向所述模型桩收拢或复位,n≥2,且n为自然数。本实用新型设计的侧压传递板和可变侧压传递板结构形式,可以实现在模型四面同时施加不同大小的土压力,克服了桩基模型试验中初始土压力无法有效模拟的困难。

Description

桩基模型试验中侧向土压力的实现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岩土工程中桩基模型试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桩基模型试验中侧向土压力的实现装置及实现方法。
背景技术
桩基础工程中,桩基与桩周土的相互作用是研究桩基承载能力的关键,而桩基模型试验在研究桩基受力性能和作用机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桩基模型试验时,桩体、桩周土及桩体所受竖向外荷载都可以通过模型试验的相似比理论进行缩尺,同时受相似比的约束限制,土体中的实际的地应力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放大,采用离心机是常用的试验方法,但是离心机试验一般成本高昂,同时桩基模型试验装置复杂、庞大,一般无法采用离心机实现桩基模型试验中桩周土地应力的模拟。而桩周土地应力对于桩土之间的相互作用、摩擦作用、桩侧注浆效果、桩土胶结面的形成都具有重要影响。若无法得到实际应力场,这样的试验结果很难用来评价工程原型的实际力学行为和工程特性。
因此,研制一种可以实现不同侧向土压力的方法及装置,对于桩基模型试验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桩基模型试验中侧向土压力的实现装置,不需要借助于离心机,可以实现实际侧向土压力场,而且能够组合出不同方向不同大小的侧向土压力。
本实用新型解决该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桩基模型试验中侧向土压力的实现装置,包括模型桩、底板、n块侧压传递板、n块可变侧压传递板及多个加压设备,所述可变侧压传递板的板宽可调;所述模型桩置于所述底板上,所述侧压传递板和可变侧压传递板交错围设在所述底板上而形成闭合的侧壁,所述侧压传递板和可变侧压传递板的下方外部分别连接各所述加压设备,所述侧压传递板和可变侧压传递板的上边沿固定,其下边沿受所述加压设备作用而向所述模型桩收拢或复位,n≥2,且n为自然数。
进一步,与相邻的侧压传递板连接的、所述可变侧压传递板的一组对边水平相互聚拢。
进一步,所述可变侧压传递板包括中心板和多对翅板,所述中心板的两侧活动连接所述翅板,且一对翅板水平对应分立于所述中心板的各一侧。
进一步,所述翅板通过滑槽嵌接所述中心板的板面上,或者,所述翅板通过滑槽嵌接所述中心板的板面内。
进一步,一对翅板之间通过复位弹簧连接。
进一步,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钢框架,且所述模型桩置于所述钢框架内,所述钢框架通过合页连接所述侧压传递板的上边沿和可变侧压传递板的中心板的上边沿;还包括铰接所述钢框架的侧向反力架,所述加压设备设于所述侧向反力架和侧压传递板之间,以及,所述加压设备设于所述侧向反力架和可变侧压传递板之间。
进一步,所述侧压传递板的板面上设置加劲肋;所述可变侧压传递板的中心板的板面上设置加劲肋。
进一步,所述底板为钢底板;所述侧向反力架围设在所述钢框架外,所述侧向反力架为类圆环;所述加压设备为侧向千斤顶;n为2。
一种桩基模型试验中侧向土压力的实现方法,步骤如下:
S1、将钢底板和钢框架组成模型的支撑体系;
S2、侧压传递板和可变侧压传递板交错设置,围设在所述底板上而形成闭合的侧壁,所述侧压传递板和可变侧压传递板通过合页活动连接所述钢框架;
S3、在所述可变侧压传递板的中心板和侧压传递板的一板面焊接加劲肋;
S4、所述可变侧压传递板的中心板的另一板面设置水平的滑槽,多对翅板通过所述滑槽与所述中心板分别活动连接,所述侧压传递板的两侧连接相邻的可变侧压传递板的翅板;
S5、沿所述支撑体系外围设置侧向反力架,所述侧向反力架与钢框架铰接连接,设置侧向千斤顶在所述侧向反力架与可变侧压传递板之间,且设置侧向千斤顶在所述侧向反力架与侧压传递板之间;
S6、试验时,把模型桩置于所述钢底板上且位于所述钢框架内,所述复位弹簧和侧向千斤顶调节到初始状态后,往所述侧压传递板、可变侧压传递板和钢底板围设成的空间填土,根据不同试验要求,通过所述侧向千斤顶施加不同荷载,获取试验数据。
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积极效果:本实用新型设计的侧压传递板和可变侧压传递板结构形式,可以实现在模型四面同时施加不同大小的土压力,克服了桩基模型试验中初始土压力无法有效模拟的困难。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他视角)。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他视角)。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他视角)。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桩基模型试验中侧向土压力的实现装置,包括模型桩、底板、n块侧压传递板、n块可变侧压传递板及多个加压设备,所述可变侧压传递板的板宽可调;所述模型桩置于所述底板上,所述侧压传递板和可变侧压传递板交错围设在所述底板上而形成闭合的侧壁,所述侧压传递板和可变侧压传递板的下方外部各连接所述加压设备,所述侧压传递板和可变侧压传递板的上边沿固定,其下边沿受所述加压设备作用而向所述模型桩收拢或复位,n≥2,且n为自然数。
实施例
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桩基模型试验中侧向土压力的实现装置,包括模型桩10、钢底板20、钢框架30、两块侧压传递板40、两块可变侧压传递板、侧向反力架60及多个加压设备。
具体地,所述钢底板20为矩形板,所述钢框架30为立方体钢架,钢框架30设置在底板20上,模型桩10置于所述底板20上,且所述模型桩10置于所述钢框架30内。
所述侧压传递板40为矩形板,侧压传递板40的板面上设置加劲肋80,加劲肋80用于提高侧压传递板40的刚度。侧压传递板40的上边沿通过合页32连接钢框架30,侧压传递板40的下边沿对应钢底板20。
所述可变侧压传递板包括中心板52、多对翅板54、多条复位弹簧56和加劲肋80,中心板52的板面自上而下设置多道水平的滑槽,翅板54活动嵌接在所述滑槽上,一对翅板54水平对应分立于所述中心板52的各一侧,且使中心板52的板面自上而下无缝拼接翅板54,每一对翅板54可向中心板52的中心水平聚拢,从而可变侧压传递板的板宽可调。一对翅板54之间通过复位弹簧56连接,使聚拢的一对翅板54可复位。中心板52的另一板面上设置加劲肋80,加劲肋80用于提高可变侧压传递板的刚度。中心板52的上边沿通过合页32连接钢框架30,中心板52的下边沿对应钢底板20。
所述侧压传递板40和可变侧压传递板交错围设在所述底板20上,在钢框架30内形成闭合的侧壁,则,侧压传递板40的两侧与相邻的可变侧压传递板的翅板54对接。可变侧压传递板的宽度比侧压传递板40的宽度较小,用于提供侧压传递板40侧移的空间。
所述侧向反力架60为类圆环,其围设在所述钢框架30外,侧向反力架60铰接所述钢框架30。
所述加压设备为侧向千斤顶70,侧向千斤顶70设于侧向反力架60和侧压传递板40之间,以及,侧向千斤顶70设于侧向反力架60和可变侧压传递板之间。而且,侧向千斤顶70对应侧压传递板40和可变侧压传递板的下方。侧向千斤顶70的施压可推动侧压传递板40和可变侧压传递板向所述模型桩10收拢。
本实施例的桩基模型试验中侧向土压力的实现装置的技术原理:所述钢底板20和钢框架30组成模型试验的支撑体系,所述侧压传递板40和可变侧压传递板通过所述合页32与所述钢框架30活动连接,所述加劲肋80用于提高侧压传递板40和可变侧压传递板的刚度;在所述可变侧压传递板的中心板52的板面上设置滑槽,所述翅板54通过滑槽嵌在中心板52上,沿水平方向可以自由滑动,一对翅板54之间通过复位弹簧56连接,通过复位弹簧56的压缩和伸展调节一对翅板54的相对位置;沿钢框架30外围设置侧向反力架60,所述侧向反力架60与所述钢框架30采用铰接连接,同时反力架60围成近似圆形,使反力架60形成受力合理的自平衡体系;在侧向反力架60与侧压传递板40和可变侧压传递板之间设置侧向千斤顶70,对侧压传递板40和可变侧压传递板施加不同压力,使侧压传递板40和可变侧压传递板向中部的模型桩10收拢,推动模型桩10施加压力。在侧压传递板40和可变侧压传递板收拢的同时,可变侧压传递板的翅板54向中心板52的中心水平聚拢,既不影响侧压传递板40和可变侧压传递板向中部移动,同时保证侧压传递板40和可变侧压传递板向外部移动时,土体不会漏出。
而且,从实施例中可以看出,翅板的设置,可以多种多样的,翅板可以设置在中心板的板面上,也可以设置在中心板的板面内。对于将翅板设置中心板的板面内的实施例,中心板为空心板,翅板一端内置于中心板,且一对翅板之间的复位弹簧也是内置于中心板。此设置可以避免翅板聚拢时,翅板与中心板上的土体挤压,从而避免产生额外的土体压力。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侧压传递板40和可变侧压传递板结构形式,可以实现在模型四面同时施加不同大小的土压力,克服了桩基模型试验中初始土压力无法有效模拟的困难。
本实施例的桩基模型试验中侧向土压力的实现方法,步骤如下:
S1、将钢底板20和钢框架30组成模型的支撑体系;
S2、侧压传递板40和可变侧压传递板交错设置,围设在所述底板20上而形成闭合的侧壁,所述侧压传递板40和可变侧压传递板通过合页32活动连接所述钢框架30;
S3、在所述可变侧压传递板的中心板52和侧压传递板40的一板面焊接加劲肋80;
S4、所述可变侧压传递板的中心板52的另一板面设置水平的滑槽,多对翅板54通过所述滑槽与所述中心板52分别活动连接,所述侧压传递板40的两侧连接相邻的可变侧压传递板的翅板54;
S5、沿所述支撑体系外围设置侧向反力架60,所述侧向反力架60与钢框架30铰接连接,设置侧向千斤顶70在所述侧向反力架60与可变侧压传递板之间,且设置侧向千斤顶70在所述侧向反力架60与侧压传递板40之间;
S6、试验时,把模型桩10置于所述钢底板20上且位于所述钢框架30内,所述复位弹簧56和侧向千斤顶70调节到初始状态后,往侧压传递板40、可变侧压传递板和钢底板20围设成的空间填土,根据不同试验要求,通过所述侧向千斤顶70施加不同荷载,获取试验数据。
其中,所述加劲肋80用于提供侧压传递板40和可变侧压传递板的刚度,防止支撑体系的内部填土后侧向土压力过大,造成侧压传递板40和可变侧压传递板出现过度变形。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侧压传递板和可变侧压传递板交错围设是指,每一侧压传递板两边相邻的是可变侧压传递板,每一可变侧压传递板两边相邻的是侧压传递板。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如果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改动或变型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倘若这些改动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等同技术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

Claims (8)

1.一种桩基模型试验中侧向土压力的实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型桩、底板、n块侧压传递板、n块可变侧压传递板及多个加压设备,所述可变侧压传递板的板宽可调;所述模型桩置于所述底板上,所述侧压传递板和可变侧压传递板交错围设在所述底板上而形成闭合的侧壁,所述侧压传递板和可变侧压传递板的下方外部分别连接各所述加压设备,所述侧压传递板和可变侧压传递板的上边沿固定,其下边沿受所述加压设备作用而向所述模型桩收拢或复位,n≥2,且n为自然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桩基模型试验中侧向土压力的实现装置,其特征在于:与相邻的侧压传递板连接的、所述可变侧压传递板的一组对边水平相互聚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桩基模型试验中侧向土压力的实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侧压传递板包括中心板和多对翅板,所述中心板的两侧活动连接所述翅板,且一对翅板水平对应分立于所述中心板的各一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桩基模型试验中侧向土压力的实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翅板通过滑槽嵌接所述中心板的板面上,或者,所述翅板通过滑槽嵌接所述中心板的板面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桩基模型试验中侧向土压力的实现装置,其特征在于:一对翅板之间通过复位弹簧连接。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桩基模型试验中侧向土压力的实现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钢框架,且所述模型桩置于所述钢框架内,所述钢框架通过合页连接所述侧压传递板的上边沿和可变侧压传递板的中心板的上边沿;还包括铰接所述钢框架的侧向反力架,所述加压设备设于所述侧向反力架和侧压传递板之间,以及,所述加压设备设于所述侧向反力架和可变侧压传递板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桩基模型试验中侧向土压力的实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压传递板的板面上设置加劲肋;所述可变侧压传递板的中心板的板面上设置加劲肋。
8.如权利要求7所述桩基模型试验中侧向土压力的实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为钢底板;所述侧向反力架围设在所述钢框架外,所述侧向反力架为类圆环;所述加压设备为侧向千斤顶;n为2。
CN201720386199.5U 2017-04-13 2017-04-13 桩基模型试验中侧向土压力的实现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6358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86199.5U CN206635835U (zh) 2017-04-13 2017-04-13 桩基模型试验中侧向土压力的实现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86199.5U CN206635835U (zh) 2017-04-13 2017-04-13 桩基模型试验中侧向土压力的实现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635835U true CN206635835U (zh) 2017-11-14

Family

ID=602488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386199.5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635835U (zh) 2017-04-13 2017-04-13 桩基模型试验中侧向土压力的实现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63583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12897A (zh) * 2017-04-13 2017-08-04 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桩基模型试验中侧向土压力的实现装置及实现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12897A (zh) * 2017-04-13 2017-08-04 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桩基模型试验中侧向土压力的实现装置及实现方法
CN107012897B (zh) * 2017-04-13 2022-05-10 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桩基模型试验中侧向土压力的实现装置及实现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971291U (zh) 一种桩基模型试验中侧向土压力的实现装置
CN107012897A (zh) 桩基模型试验中侧向土压力的实现装置及实现方法
CN106226808B (zh) 一种模拟断层错动下隧道地震响应的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CN110780056A (zh) 模拟活动断层对隧道损伤机理研究的试验装置及使用方法
CN103076128B (zh) 一种隧道三维应力场模拟装置
CN206114444U (zh) 基于振动台的多功能装配式模型土箱
JP2009236802A (ja) 3次元トンネル載荷模擬実験装置
CN111719599B (zh) 一种多层滑带滑坡-抗滑桩模型试验系统及方法
CN206753106U (zh) 一种土木建筑支撑架
CN108717107B (zh) 边坡物理实验模型
CN102620899A (zh) 岩石隧道振动台试验模拟围岩地应力的自加载装置
CN104458243B (zh) 用于类矩形盾构管片的水平试验加载装置
CN107727424B (zh) 一种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地质力学模型实验装置及方法
CN204904693U (zh) 一种可加压走滑断层错动模拟装置
CN103226055A (zh) 用于多台阵振动台试验实现地震动输入可控连续体模型箱
CN105651965A (zh) 一种可加载相似模拟试验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206635835U (zh) 桩基模型试验中侧向土压力的实现装置
CN203191220U (zh) 三维应变模拟试验台
CN103669228A (zh) 自行式移动模架预拱度调整装置及其调整方法
CN211603171U (zh) 模拟活动断层对隧道损伤机理研究的试验装置
CN113281488B (zh) 一种反倾岩质边坡模型试验的模拟地应力试验装置及方法
CN106049540A (zh) 膨胀土地层消除膨胀力的明挖隧道结构
CN206245361U (zh) 一种模拟与测试桩端不同承载作用的装置
CN103226082A (zh) 一种模拟水平均布荷载的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CN105590515B (zh) 多种结构体系、多层、多跨的静力、动力试验模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o. 833, Baiyun Avenue North, Baiyun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20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Academy of Building Sciences Group Co.,Ltd.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Construc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0440 307, Jianyan building, No. 833, North Baiyun Avenue, Guangzhou,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INSTITUTE OF BUILDING SCIENCE Co.,Ltd.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Academy of Building Sciences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enter Co.,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11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20510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11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20510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