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586210U - 一种基于豆角养殖盲蝽若虫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豆角养殖盲蝽若虫的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586210U CN206586210U CN201720332813.XU CN201720332813U CN206586210U CN 206586210 U CN206586210 U CN 206586210U CN 201720332813 U CN201720332813 U CN 201720332813U CN 206586210 U CN206586210 U CN 20658621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eahopper
- nymph
- stretcher
- kidney beans
- fresh kidne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豆角养殖盲蝽若虫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包含透明箱体1,所述透明箱体1内设有支架2和诱集灯3,所述支架2至少包含立柱2‑1和担架2‑2,所述透明箱体1上设有稳固槽2‑3,所述立柱2‑1插入或套在所述稳固槽2‑3上,所述两个支架2并排摆放。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使得在人工饲养盲蝽过程中利用盲蝽的生物特性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人与若虫的接触,减少了人为操作对若虫的潜在隐性伤害,提高了盲蝽若虫的成活率,同时在一定时间内将转移失败的若虫淘汰,某种程度上模拟了自然选择过程建立优质的种群,为后续试验提供优质的实验材料,同时还大大减少了试验人员饲养时耗。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豆角养殖盲蝽若虫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盲蝽是一类重要的农业害虫,其中牧草盲蝽对我国农业为害比较严重。20世纪后半叶,我国棉田盲蝽的发生程度较轻,一直被作为棉铃虫化学防治的兼治对象进行控制。1997年以来,我国通过Bt棉花商业化种植来控制棉铃虫的为害,然而棉田次要害虫地位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演替,盲蝽的发生数量剧增,为害加重,成为棉花的主要害虫,并波及枣、葡萄、樱桃、茶树等多种作物。因此,研究盲蝽的发生规律和控制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室内人工饲养昆虫,为试验提供龄期和营养状况一致的标准试虫,是昆虫各项研究的基础。我国盲蝽的人工饲养技术相对滞后,一般使用盆栽苜宿苗、棉花苗等进行短期饲养,人工饲料研制也处于早起的试验阶段。在2008年有人发明了利用四季豆饲养盲蝽的方法。
在传统的饲养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①豆角通常是直接放在塑料盒底,受限于盒底的面积,所放豆角数量相当有限,如若增加食物量只能将豆角累叠。虽然在盒内放有卷曲的白纸,白纸要么与豆角镶嵌,要么覆盖于豆角上层虽然增加了空间但喜藏匿的若虫多数藏匿于豆角边缘下暗光处,使得空间利用率大大降低。②由于盲蝽的饲养量加之室内养殖时若虫的习性,使得每次更换食物相当费时,在这个过程中用镊子拿起豆角仔细观察,发现若虫采取亲拍豆角将若虫振落在塑料盒内,由于昆虫腿部特殊构造使得盲蝽若虫不易从豆角上掉下,如果没有耐心通常会采取大力敲振豆角,这样做的结果是盲蝽虽然被从豆角上移除,但从物理学的角度讲会给若虫造成很大的损伤,由于低龄盲蝽若虫体积微小,生命脆弱,上诉损伤如若伤及口针造成无法取食,则盲蝽必然死掉。这些损伤我们肉眼是看不见,在我们的潜意识里看的见的损伤才是损伤,看不见的损伤则不是损伤,这种潜意识往往导致认为操作捏拿不准而造成伤害。③除此之外由于豆角特殊的外形,通常在以下几种情况中出现晃动,第一:在透明立方体塑料盒移动摆放时造成局部或大规模晃动。第二:由于是用镊子将豆角放入盒内的所以着力点不一定是平衡点,会造成局部或大规模晃动。由于若虫喜藏匿于豆角边缘,所以这样的晃动往往对若虫造成较大伤害,甚至挤压致死。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基于豆角养殖盲蝽若虫的装置,为盲蝽的饲养和研究提供方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豆角养殖盲蝽若虫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特征在于:至少包含透明箱体(1),所述透明箱体(1)设有箱盖(1-1),所述透明箱体(1)内设有支架(2)和诱集灯(3),所述支架(2)至少包含立柱(2-1)和担架(2-2),所述担架(2-2)设有至少一层,所述担架(2-2)上设有豆角固定圈(2-22),所述立柱(2-1)支撑起所述担架(2-2),所述透明箱体(1)上设有稳固槽(2-3),所述立柱(2-1)插入或套在所述稳固槽(2-3)上,所述支架(2)和诱集灯(3)均设有两组,所述两组诱集灯(3)分别设置在所属透明箱体(1)相对的两个侧面上,所述两组支架(2)并排摆放,且支架(2)与支架(2)间形成间隙。
作为改进,所述透明箱体(1)上设有引诱口(1-2),所述引诱口(1-2)设有多个小孔(1-3),所述引诱口(1-2)上设有覆盖网(1-4),所述覆盖网(1-4)由透气透水的材料制成,所述引诱口(1-2)连接引诱池(1-5),所述引诱池(1-5)为一端开口的腔体,所述引诱口(1-2)与所述引诱池(1-5)插接或嵌套。
作为改进,所述透明箱体(1)还设有提手(4),所述提手(4)内设有空心腔体(4-1),所述空心腔体(4-1)内设有电池(4-2)和导线(4-3),所述提手(4)与透明箱体(1)铰接。
实际使用时,在所述引诱池(1-5)内放入引诱物或者趋避物后,将所述引诱池(1-5)连在所述引诱口(1-2)上,将豆角和盲蝽通过豆角固定圈(2-22)固定在所述支架(2)上,需要更换新饲料时,将在放入新豆角的支架(2)放入所述透明箱体(1)内,打开相应一侧的诱集灯(3),盲蝽会在灯光和豆角气味的引诱下,自行移动到放有新饲料的支架(2)上。所述稳固槽(2-3)保证了支架(2)在所述透明箱体(1)内不会轻易晃动。利用新鲜豆角所散发的组织气味和趋光性使盲蝽若虫自己转移位置而非人力强制转换,减少了人为操作的损伤,提高了盲蝽饲养的成活率和工作效率。
作为改进,所述担架(2-2)为框状结构,至少包含端板(2-21)、侧梁(2-24)和中梁(2-23),所述中梁(2-23)至少设有一个,所述豆角固定圈(2-22)设置在两端端板(2-21)和中梁(2-23)上,所述支架(2)至少设有两层担架(2-2)。
作为改进,所述支架(2)至少设有两层担架(2-2),所述下层担架(2-2)端板(2-21)的上表面设有用于固定上层担架(2-2)立柱(2-1)的稳固槽(2-3)。所述支架(2)由多层所述担架(2-2)与立柱(2-1)拼接而成。
实际使用时,将豆角的两端通过豆角固定圈(2-22)固定在端板(2-21)和中梁(2-23)上,使豆角整齐悬空地固定在所述担架(2-2)上,盲蝽喜欢藏匿在背光区,豆角悬空有助于盲蝽若虫的藏匿。所述支架(2)设制成由多层担架(2-2)与立柱(2-1)组成的整体拼接而成,更换饲料时,可以一层一层更换,保证了更换饲料更加方便灵活。设置多层担架(2-2)提高了所述透明箱体(1)的空间利用率。
作为改进,两组支架(2)的担架(2-2)之间设有连接板(2-4),所述连接板(2-4)搭在两个担架(2-2)之间,或者所述连接板(2-4)与两个担架(2-2)中的一个铰接。
实际使用时:设有连接板(2-4)使得盲蝽移动时间缩短,大大减少了试验人员饲养盲蝽的时耗,提高了更换饲料的效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使得在人工饲养盲蝽过程中利用盲蝽的生物特性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人与若虫的接触,减少了人为操作对若虫的潜在隐性伤害,提高了盲蝽若虫的成活率,同时在一定时间内将转移失败的若虫淘汰,某种程度上模拟了自然选择过程建立优质的种群,为后续试验提供优质的实验材料,同时还大大减少了试验人员饲养时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的向视图。
图3是实施例1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2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B-B的向视图。
图6是实施例3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中C-C的向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涉及到的电路图。
图中所示:1是透明箱体,1-1是密封箱盖,1-2引诱口,1-3小孔,1-4覆盖网,1-5是引诱池,2是支架,2-1是立柱,2-2是担架,2-21是端板,2-22是豆角固定圈,2-23是中梁,2-24是侧梁,2-3是稳固槽,2-4是连接板,2-5是固定柱,2-6是合页,3是诱集灯,4是提手,4-1是空心腔体,4-2是电池,4-3是导线,4-4是控制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参照图、1图2、图3和图8,其中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其至少包含透明箱体1,所述透明箱体1设有箱盖1-1,所述透明箱体1内设有支架2和诱集灯3,所述支架2至少包含立柱2-1和担架2-2,所述立柱2-1支撑起所述担架2-2,所述担架2-2上设有豆角固定圈2-22,所述支架2和诱集灯3均设有两个,所述两个诱集灯3分别设置在所属透明箱体1相对的两个侧面上,所述两个支架2并排摆放,所述透明箱体1上设有引诱口1-2,所述引诱口1-2设有多个小孔1-3,所述引诱口1-2上设有覆盖网1-4,所述覆盖网1-4由纱布制成,所述引诱口1-2连接引诱池1-5,所述引诱池1-5为一端开口的腔体,所述引诱口1-2与所述引诱池1-5插接或套接,所述透明箱体1底部设有稳固槽2-3,所述支架2插入所述稳固槽2-3内。
所述透明箱体1还设有提手4,所述提手4内设有空心腔体4-1,所述空心腔体4-1内设有电池4-2和导线4-3,所述提手4上还设有诱集灯的控制开关4-4,所述控制开关4-4设有两个,分别控制两侧的诱集灯3,所述提手4与透明箱体1铰接。
实际使用时,在所述引诱池1-5内放入引诱物或者趋避物后,将所述引诱池1-5连在所述引诱口1-2上,将豆角和盲蝽通过豆角固定圈2-22固定在所述支架2上,所述豆角固定圈2-22将豆角支起,需要更换新饲料时,将在放入新豆角的支架2放入所述透明箱体1内,打开相应一侧的诱集灯3,盲蝽会在灯光和豆角气味的引诱下,自行移动到放有新饲料的支架2上。所述稳固槽2-3保证了支架2在所述透明箱体1内不会轻易晃动。利用新鲜豆角所散发的组织气味和趋光性使盲蝽若虫自己转移位置而非人力强制转换,减少了人为操作的损伤,提高了盲蝽饲养的成活率和工作效率。
实施例2:参照图4和图5: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担架2-2包括端板2-21、侧梁2-24和中梁2-23,设有两个中梁2-23,所述豆角固定圈2-22设置在两端端板2-21和中梁2-23上,所述端板2-21中梁2-23和侧梁2-24围成豆角悬空区,所述支架2,设有三层担架2-2,所述担架2-2的端板2-21上一面设有稳固槽2-3,另一面连接所述立柱2-1,上一层的所述立柱2-1插入下一层担架2-2上的稳固槽2-3内,所述支架2由多层所述担架2-2与立柱2-1拼接而成。
两个所述支架2之间同一层担架2-2之间设有连接板2-4,所述连接板2-4搭在两个担架2-2之间,将两个担架2-2连通。
实际使用时,将豆角的两端通过豆角固定圈2-22固定在端板2-21和中梁2-23上,使豆角整齐悬空地固定在所述担架2-2上,设置两个中梁2-23可以多摆放一排豆角,盲蝽喜欢藏匿在背光区,豆角悬空有助于盲蝽若虫的藏匿。所属一层的担架2-2和立柱2-1为一个整体,所述支架2设制成由多层担架2-2与立柱2-1组成的整体拼接而成,更换饲料时,可以一层一层更换,保证了更换饲料更加方便灵活。设置多层担架2-2提高了所述透明箱体1的空间利用率。所述连接板2-4使得盲蝽移动时间缩短,大大减少了试验人员饲养盲蝽的时耗,提高了更换饲料的效率。
实施例3:参照图6和图7:与实施例1和2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稳固槽2-3设置在所述立柱2-1的一端,所述立柱2-1的另一端连接担架2-2,所述担架2-2的另一面设有固定柱2-5,所述上层立柱2-1的稳固槽2-3套在下层所述担架2-2的固定柱2-5上。所述连接板2-4与两个担架2-2中的一个通过合页2-6连接。
实际使用时,所属一层的担架2-2和立柱2-1不为一个整体,担架2-2可以和任意的所述立柱2-1搭配成支架2,提高了所述担架2-2和立柱2-1的搭配灵活性,增加了装置的利用率。
Claims (9)
1.一种基于豆角养殖盲蝽若虫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包含透明箱体(1),所述透明箱体(1)设有箱盖(1-1),所述透明箱体(1)内设有支架(2)和诱集灯(3),所述支架(2)至少包含立柱(2-1)和担架(2-2),所述担架(2-2)设有至少一层,所述担架(2-2)上设有豆角固定圈(2-22),所述立柱(2-1)支撑起所述担架(2-2),所述透明箱体(1)上设有稳固槽(2-3),所述立柱(2-1)插入或套在所述稳固槽(2-3)上,所述支架(2)和诱集灯(3)均设有两组,所述两组诱集灯(3)分别设置在所属透明箱体(1)相对的两个侧面上,所述两组支架(2)并排摆放,且支架(2)与支架(2)间形成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豆角养殖盲蝽若虫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担架(2-2)为框状结构,至少包含端板(2-21)、侧梁(2-24)和中梁(2-23),所述中梁(2-23)至少设有一个,所述豆角固定圈(2-22)设置在端板(2-21)和中梁(2-23)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豆角养殖盲蝽若虫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2)至少设有两层担架(2-2),所述下层担架(2-2)端板(2-21)的上表面设有用于固定上层担架(2-2)立柱(2-1)的稳固槽(2-3)。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豆角养殖盲蝽若虫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箱体(1)上设有引诱口(1-2),所述引诱口(1-2)设有多个小孔(1-3),所述引诱口(1-2)上设有覆盖网(1-4),所述覆盖网(1-4)由透气透水的材料制成,所述引诱口(1-2)连接引诱池(1-5),所述引诱池(1-5)为一端开口的腔体,所述引诱口(1-2)与所述引诱池(1-5)插接或嵌套。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豆角养殖盲蝽若虫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箱体(1)还设有提手(4),所述提手(4)内设有空心腔体(4-1),所述空心腔体(4-1)内设有电池(4-2)和导线(4-3),所述提手(4)与透明箱体(1)铰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豆角养殖盲蝽若虫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两组支架(2)的担架(2-2)之间设有连接板(2-4),所述连接板(2-4)搭在两个担架(2-2)之间,或者所述连接板(2-4)与两个担架(2-2)中的一个铰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豆角养殖盲蝽若虫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两组支架(2)的担架(2-2)之间设有连接板(2-4),所述连接板(2-4)搭在两个担架(2-2)之间,或者所述连接板(2-4)与两个担架(2-2)中的一个铰接。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豆角养殖盲蝽若虫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两组支架(2)的担架(2-2)之间设有连接板(2-4),所述连接板(2-4)搭在两个担架(2-2)之间,或者所述连接板(2-4)与两个担架(2-2)中的一个铰接。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豆角养殖盲蝽若虫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两组支架(2)的担架(2-2)之间设有连接板(2-4),所述连接板(2-4)搭在两个担架(2-2)之间,或者所述连接板(2-4)与两个担架(2-2)中的一个铰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332813.XU CN206586210U (zh) | 2017-03-31 | 2017-03-31 | 一种基于豆角养殖盲蝽若虫的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332813.XU CN206586210U (zh) | 2017-03-31 | 2017-03-31 | 一种基于豆角养殖盲蝽若虫的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586210U true CN206586210U (zh) | 2017-10-27 |
Family
ID=601218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332813.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586210U (zh) | 2017-03-31 | 2017-03-31 | 一种基于豆角养殖盲蝽若虫的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586210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496902A (zh) * | 2018-06-06 | 2018-09-07 | 新疆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一种牧草盲蝽饲养装置 |
-
2017
- 2017-03-31 CN CN201720332813.XU patent/CN206586210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496902A (zh) * | 2018-06-06 | 2018-09-07 | 新疆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一种牧草盲蝽饲养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Seeley | Honeybee ecology: a study of adaptation in social life | |
Symmons et al. | Desert locust guidelines: biology and behaviour | |
Johansen et al. | In the light of new greenhouse technologies: 2. Direct effects of artificial lighting on arthropods and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n greenhouse crops | |
CN103478117B (zh) | 一种异色瓢虫防治烟蚜的扩散繁殖释放方法 | |
KR101220410B1 (ko) | 나방류 천적의 대량 증식 장치 및 방법 | |
Perea et al. | Incorporating insect infestation into rodent seed dispersal: better if the larva is still inside | |
CN101138332A (zh) | 一种与白蚁共生种植鸡枞的方法及蚁生鸡枞的配套种植法 | |
CN102640733B (zh) | 一种调控烟蚜茧蜂滞育的方法 | |
CN106359311A (zh) | 蚂蚱高产养殖法 | |
CN206586210U (zh) | 一种基于豆角养殖盲蝽若虫的装置 | |
Mizejewski | National Wildlife Federation®: Attracting Birds, Butterflies, and Other Backyard Wildlife | |
Sourakov et al. | The lives of moths: A natural history of our planet's moth life | |
CN109221026B (zh) | 一种高效收集韭菜迟眼蕈蚊卵的装置及方法 | |
CN109644947B (zh) | 一种叉角厉蝽的养殖方法 | |
CN204707668U (zh) | 一种草食家畜禽的散养大棚 | |
CN106172256A (zh) | 烟蚜茧蜂持续放蜂方法及装置 | |
Samson et al. | Pests of Australian sugarcane field guide | |
CN205667254U (zh) | 一种草蛉幼虫饲养盘 | |
CN106135166B (zh) | 一种适用于普通草蛉的扩繁方法及选用的装置 | |
CN110558294B (zh) | 一种轻简高效的异色瓢虫两段饲养法 | |
Shipp et al. | Greenhouse climate: an important consideration when developing pest management programs for greenhouse crops | |
EP2792237B1 (de) | Zusammenstellung, Aufzuchtanordnung und Verfahren zur Aufzucht von Spathius exarator | |
CN206213048U (zh) | 烟蚜茧蜂持续放蜂装置 | |
CN107494461B (zh) | 桑蚕养殖方法 | |
CN209628443U (zh) | 一种驴舍用杀虫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027 Termination date: 201803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