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584255U - 一种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584255U
CN206584255U CN201621239330.7U CN201621239330U CN206584255U CN 206584255 U CN206584255 U CN 206584255U CN 201621239330 U CN201621239330 U CN 201621239330U CN 206584255 U CN206584255 U CN 2065842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velling gear
supporting plate
gear bar
mobile terminal
rotating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23933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游玉霖
杨萧
蔡守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62123933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5842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riority to PCT/CN2017/107411 priority patent/WO2018090791A1/zh
Publication of CN2065842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5842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一种移动终端,包括:本体、设置于所述本体内的支撑机构以及设置于所述本体表面的显示屏,所述显示屏至少包括一可形变部分;其中,当所述移动终端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支撑机构处于支撑状态,支撑所述可形变部分。

Description

一种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化的发展,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必需品。现在的电子产品造型已经慢慢趋于同一化,在外形上基本都是直板机的样子。同时,由于不同使用场景下,人们想要获得良好的使用体验时,电子产品显示屏的尺寸以及电子产品本身的体积的大小就会出现冲突,如体积较小的电子产品便于携带,但是不可避免的显示屏尺寸就会较小,影响观看的体验,无形当中就降低了用户体验。
目前,一种具有可弯曲特性的柔性屏幕已经成功量产,可以将其作为电子产品的显示屏,来解决电子产品显示屏尺寸以及移动终端体积大小之间的矛盾。因此,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在电子产品中利用柔性显示屏的可形变特性,实现相同体积下具有更大尺寸的显示屏,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移动终端,以实现对处于展开状态的移动终端的柔性屏进行支撑,进而在不改变移动终端体积的情况下设置大尺寸显示屏,兼顾移动终端的便携性和大尺寸显示,提高用户体验。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本体、设置于所述本体内的支撑机构以及设置于所述本体表面的显示屏,所述显示屏至少包括一可形变部分;其中,当所述移动终端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支撑机构处于支撑状态,支撑所述可形变部分。
进一步地,当所述移动终端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支撑机构处于收缩状态,容置于所述本体内。
进一步地,所述本体包括: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一本体连接的第二本体;所述显示屏,还包括: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本体及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所述可形变部分以及所述第二部分依次连接;其中,当所述第一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处于第一位置时,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所述支撑机构在所述显示屏朝向所述本体的一侧形成一支撑面,以支撑所述可形变部分;当所述第一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移动终端处于第二状态,所述支撑机构容置于所述第二本体内。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由所述第二位置朝向所述第一位置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本体带动所述支撑机构,直至所述第一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支撑机构形成所述支撑面,支撑所述可形变部分。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机构,包括:第一托板、第二托板、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分别与所述第一托板和所述第二托板连接;其中,在所述第一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由所述第二位置朝向所述第一位置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本体对所述传动机构施力,所述传动机构带动所述第一托板朝向第一方向转动以及带动所述第二托板朝向第二方向转动,直至所述第一托板与所述第二托板平齐,形成所述支撑面,所述第一托板与所述第二托板协同支撑所述可形变部分,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一传动齿轮杆、第二传动齿轮杆、推动杆;所述第一传动齿轮杆的第一端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托板的下表面,所述第一传动齿轮杆的第二端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传动齿轮杆与所述推动杆连接,所述第二传动齿轮杆的第三端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托板的下表面,所述第二传动齿轮杆的第四端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二齿轮;其中,在所述第一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由所述第二位置朝向所述第一位置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本体对所述推动杆施加外力,所述推动杆带动所述第一传动齿轮杆相对于所述第一托板滑动,同时带动所述第一传动齿轮杆朝向第二方向转动;在所述第一传动齿轮杆朝向第二方向转动的过程中,通过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所述第一传动齿轮杆带动所述第二传动齿轮杆相对于所述第二托板滑动,同时带动所述第二传动齿轮杆朝向第一方向转动,以使所述第一托板朝向第一方向转动,所述第二托板朝向第二方向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托板的下表面上设置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端上设置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固定端固定于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一转轴的自由端伸入所述第一滑槽,使得所述第一传动齿轮杆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托板滑动;所述第二托板的下表面上设置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三端上设置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自由端伸入所述第二滑槽;使得所述第二传动齿轮杆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托板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轴上套设有第一保护件,所述第二转轴上套设有第二保护件,所述第一保护件和所述第二保护件由摩擦系数为第一值的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传动齿轮杆上设置有第一定位柱;所述第二传动齿轮杆上设置有第二定位柱;所述支撑机构还包括:弹簧,一端套设于所述第一定位柱,另一端套设于所述第二定位柱;其中,在所述第一传动齿轮杆带动所述第二传动齿轮杆转动的过程中,所述弹簧压缩;在所述第一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朝向第二方向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推动杆分离,所述弹簧产生回复力,分别作用于所述第一传动齿轮杆和所述第二传动齿轮杆,使得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脱离啮合,所述第一托板朝向第二方向转动,所述第二托板朝向第一方向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机构,还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一传动齿轮杆和所述第二传动齿轮杆穿过所述限位槽;其中,在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脱离啮合后,所述第一传动齿轮杆在所述回复力的作用下相对于所述第一托板滑动并朝向第一方向转动;所述第二传动齿轮杆在所述回复力的作用下相对于所述第二托板滑动并朝向第二方向转动,直至所述第一传动齿轮杆和所述第二传动齿轮杆与所述限位槽的开口卡合。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槽具有相互平行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三侧壁与所述第四侧壁相向,所述第三侧壁倾斜第一角度,所述第四侧壁倾斜第二角度,所述第一角度与所述第二角度互为补角;当所述第一传动齿轮杆和所述第二传动齿轮杆与所述限位槽的开口卡合时,所述第三侧壁支撑所述第一传动齿轮杆,所述第四侧壁支撑所述第二传动齿轮杆。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座的上表面还设置有平动垫片;其中,当所述第一传动齿轮杆和所述第二传动齿轮杆与所述限位槽的开口卡合时,所述平动垫片为所述第一传动齿轮杆和所述第二传动齿轮杆提供摩擦力。
进一步地,所述推动杆的顶部还设置有垫片;当所述第一传动齿轮杆和所述第二传动齿轮杆穿过所述限位槽,且所述推动杆受到外力运动时,所述垫片用于增加所述推动杆与所述固定座之间的摩擦力。
进一步地,所述本体上开设有一容置槽,当所述移动终端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支撑机构和所述可形变部分容置于所述容置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托板上远离所述第二托板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与所述容置槽的内壁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托板能够相对于所述容置槽的内壁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第四转轴,所述第二本体通过第四转轴与所述第一本体可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转轴的转轴套上设置有一卡口,在所述第一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四转轴的转轴套相对于所述第四转轴的转轴转动,所述卡口对所述传动机构施力,以带动所述传动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本体,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磁力件,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磁力件容置于所述第一本体上开设的第一凹槽中;相应地,所述第二本体,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磁力件,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磁力件容置于所述容置槽的内壁上开设的第二凹槽中;当所述移动终端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磁力件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磁力件一一吸附,以固定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移动终端包括:本体、设置于本体内的支撑机构以及设置于本体表面的显示屏,显示屏至少包括一可形变部分;其中,当移动终端处于第一状态时,支撑机构处于支撑状态,支撑可形变部分。如此,当移动终端展开使用时,柔性屏就能够得到支撑,实现对处于展开状态的移动终端的柔性屏进行支撑,进而在不改变移动终端体积的情况下设置大尺寸显示屏,兼顾移动终端的便携性和大尺寸显示,提高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支撑机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一传动齿轮杆与第二传动齿轮杆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5A至图5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支撑机构的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转轴与推动杆的相对关系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支撑机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滑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防抖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防抖机构的状态示意图;
图13A至图13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移动终端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该移动终端包括:本体、设置于本体内的支撑机构以及设置于本体表面的显示屏,显示屏至少包括可形变部分;其中,当移动终端处于第一状态时,支撑机构处于支撑状态,支撑可形变部分。
进一步地,当移动终端处于第二状态时,支撑机构处于收缩状态,容置于本体内。
下面对上述移动终端进行详细的说明。
在实际应用中,当移动终端为板状设备时,本体可以为板状,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显示屏固定于本体的表面,显示屏的至少一部分可形变,也就是说,显示屏可以一部分可形变,也可以全部可形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在本体内存在一容置空间,支撑机构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中。当移动终端处于第一状态,如工作状态、亮屏状态或者输入状态时,支撑机构处于支撑状态,在显示屏的下方,也就是朝向本体侧一侧为显示屏提供支撑力,以支撑显示屏中的可形变部分;而当移动终端处于第二状态,如关机状态、锁屏状态或者多媒体播放状态时,支撑机构处于收缩状态,收缩回本体,容置于上述容置空间中,此时,显示屏的可形变部分不受来自支撑机构的支撑力。
当然,移动终端还可以参见图1(曲线一侧空白处为移动终端的其它部件)所示,包括:第一本体11、与第一本体11连接的第二本体12;此时,支撑机构13设置于第二本体12中。
这里,参见图2所示,显示屏14至少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部分141、上述可形变部分142以及第二部分143,第一部分141固定于第一本体11上,第二部分143固定于第二本体12上。
那么,当第一本体相对于第二本体处于第一位置时,移动终端处于第一状态,支撑机构在显示屏朝向本体的一侧形成一支撑面,以支撑可形变部分;当第一本体相对于第二本体处于第二位置时,移动终端处于第二状态,支撑机构容置于第二本体内。
也就是说,当第一本体相对于第二本体处于第一位置,如180°时,移动终端处于第一状态,即展开状态,此时,第一部分、可形变部分以及第二部分处于同一平面,支撑机构在显示屏朝向本体的一侧形成一支撑面,以支撑可形变部分;当第一本体相对于第二本体处于第二位置,如0°、90°、270°、360°时,移动终端处于第二状态,此时,第一部分、可形变部分以及第二部分处于不同平面内,支撑机构收缩回第二本体,容置于第二本体内,显示屏的可形变部分不受来自支撑机构的支撑力。
进一步地,在第一本体相对于第二本体由第二位置朝向第一位置转动的过程中,第一本体带动支撑机构,直至第一本体相对于第二本体处于第一位置,支撑机构形成上述支撑面,支撑可形变部分。
下面对上述支撑机构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其它实施例中,上述支撑机可以包括:第一托板、第二托板、传动机构;传动机构分别与第一托板和第二托板连接;其中,在第一本体相对于第二本体由第二位置朝向第一位置转动的过程中,第一本体对传动机构施力,传动机构带动第一托板朝向第一方向转动以及带动第二托板朝向第二方向转动,直至第一托板与第二托板平齐,形成支撑面,第一托板与第二托板协同支撑可形变部分,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
具体来说,参见图3所示,该支撑机构包括:第一托板1、第二托板2、第一传动齿轮杆3、第二传动齿轮杆4、推动杆5;这里,第一传动齿轮杆、第二传动齿轮杆以及推动杆为上述传动机构中的一部分部件。
其中,仍参见图3所示,第一传动齿轮杆3的第一端活动连接于第一托板1的下表面,第一传动齿轮杆3的第二端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一齿轮,第一传动齿轮杆3与推动杆5连接,第二传动齿轮杆4的第三端活动连接于第二托板2的下表面,第二传动齿轮杆4的第四端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二齿轮。
当推动杆受到外力时,推动杆带动第一传动齿轮杆相对于第一托板滑动,同时带动第一传动齿轮杆朝向第二方向转动;在第一传动齿轮杆朝向第二方向转动的过程中,通过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第一传动齿轮杆带动第二传动齿轮杆相对于第二托板滑动,同时带动第二传动齿轮杆朝向第一方向转动,以使第一托板朝向第一方向转动,第二托板朝向第二方向转动,直至第一托板与第二托板平齐,形成一平面。
这里,上述第一方向与上述第二方向相反。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可以为逆时针,第二方向可以为顺时针。
首先,参见图4所示,第一托板1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一滑槽101,第一传动齿轮杆3的第一端301设置于第一滑槽101内,第一传动齿轮杆3的第二端302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一齿轮;第二托板2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二滑槽201,第二传动齿轮杆4的第三端设置于第二滑槽201内,第二传动齿轮杆4的第四端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二齿轮;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传动齿轮杆3具有第一端301和第二端302,其中,第一端302上设置有一实心轴,即第一转轴,该轴的固定端固定在第一端上,自由端伸入第一滑槽内,这样,第一转轴在第一滑槽内滑动,带动第一传动齿轮杆在第一滑槽内滑动;第二端302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一齿轮;
相应地,第二传动齿轮杆4具有第三端401和第四端402,其中,第三端402上设置有一实心轴,即第二转轴,该轴的固定端固定在第三端上,自由端伸入第二滑槽内,这样,第二转轴在第二滑槽内滑动,带动第二传动齿轮杆在第二滑槽内滑动;第四端402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二齿轮。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二端的端面与第四端的端面可以为半径相同且曲率相同的曲面,此时,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的齿数一致;当然,上述第二端的端面与第四端的端面还可以为半径不同而曲率相同的曲面,第二端的端面的半径小于第四端的端面的半径,或者第二端的端面的半径大于第四端的端面的半径,此时,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齿数不同。当然,还可以有其它情况,本实用新型不作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仍参见图4所示,在第一传动齿轮杆3还包括第三端303,在第三端303上开设有一通孔,推动杆上也开设有一通孔,一实心轴穿过第三端上的通孔和推动杆上的通孔,将推动杆与第一传动齿轮杆固定在一起。另外,由于推动杆与第一传动齿轮杆是通过轴固定,所以,两者还能够相互转动。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保护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防止两者在支撑机构的工作过程中发生磨损,同时增加阻尼,第一转轴上可以套设有第一保护件,第二转轴上可以套设有第二保护件。这里,第一保护件和第二保护件均由摩擦系数为第一值的材料制成,比如,尼龙、橡胶等。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第一保护件和第二保护件还可以采用其它材料制造,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对此做具体地限定。
由此可见,在第一本体相对于第二本体由所述第二位置朝向第一位置转动的过程中,当推动杆受到第一本体的外力作用,带动第一传动齿轮杆相对于第一托板滑动时,推动杆同时带动第一传动齿轮杆朝向第一方向转动,然后,在第一传动齿轮杆朝向第一方向转动的过程中,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此时,第一传动齿轮杆带动第二传动齿轮杆相对于第二托板滑动,同时带动第二传动齿轮杆朝向第二方向转动,如此,第一托板1朝向第一方向转动,第二托板朝向第二方向转动,直至如图5A所示的第一托板1与第二托板2平齐,形成一支撑面,此时,支撑机构处于的支撑状态,第一托板与第二托板协同支撑显示屏的可形变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其它实施例中,仍然参见图3所示,上述第一传动齿轮杆3上还可以设置有第一定位柱;第二传动齿轮杆4上还可以设置有第二定位柱41;
相应地,结合图3和图4所示,上述支撑机构,还可以包括:弹簧6,一端套设于第一定位柱,另一端套设于第二定位柱41;那么,在第一传动齿轮杆3带动第二传动齿轮杆4朝向第二方向转动的过程中,弹簧6压缩;那么,在撤去推动杆5受到的外力后,弹簧产生回复力,分别作用于第一传动齿轮杆3和第二传动齿轮杆4,使得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脱离啮合,第一托板1朝向第二方向转动,第二托板2朝向第一方向转动,也就是说,第一托板和第二托板分离。
在实际应用中,参见图6所示,上述支撑机构,还包括:固定座7,固定座7上开设有限位槽71,第一传动齿轮杆和第二传动齿轮杆穿过限位槽71;这里,限位槽的开口要大于第一传动齿轮杆和第二传动齿轮杆的宽度的总和,使得第一传动齿轮杆和第二传动齿轮杆在穿过限位槽后仍存在滑动空间。那么,结合图4和图13B,在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脱离啮合后,第一传动齿轮杆3在回复力的作用下在第一滑槽101中滑动并朝向第二方向转动;第二传动齿轮杆4在回复力的作用下在第二滑槽201中滑动并朝向第一方向转动,直至第一传动齿轮杆3和第二传动齿轮杆4与限位槽71的开口卡合,此时,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呈现点接触,支撑机构回复初始状态。
在实际应用中,上述限位槽的开口可以为矩形、腰圆、椭圆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仍参见图6所示,上述限位槽71具有相互平行的第一侧壁711和第二侧壁712,以及连接第一侧壁711和第二侧壁712的第三侧壁713和第四侧壁714,第三侧壁713与第四侧壁714相向,第三侧壁倾713斜第一角度,第四侧壁714倾斜第二角度,第一角度与第二角度互为补角;当第一传动齿轮杆和第二传动齿轮杆与限位槽的开口卡合时,第三侧壁支撑第一传动齿轮杆,第四侧壁支撑第二传动齿轮杆。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也可以不倾斜,垂直于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参见图3所示,固定座7的上表面还设置有平动垫片72;其中,当第一传动齿轮杆和第二传动齿轮杆与限位槽的开口卡合时,平动垫片为第一传动齿轮杆和第二传动齿轮杆提供摩擦力。
进一步地,参见图3所示,推动杆5的顶部还设置有垫片51;当第一传动齿轮杆和第二传动齿轮杆穿过限位槽,且推动杆受到外力运动时,垫片51用于增加推动杆与固定座之间的摩擦力。
下面对上述支撑机构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
当支撑机构处于如图5B所示的收缩状态时,第一本体相对于第二本体由所述第二位置朝向第一位置转动,此时,推动杆5受到第一本体的外力作用,带动第一传动齿轮杆3相对于第一托板1朝靠近第二传动齿轮杆4的方向滑动,同时带动第一传动齿轮杆3朝向第一方向转动;在第一传动齿轮杆3朝向第一方向转动的过程中,通过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第一传动齿轮杆3带动第二传动齿轮杆4相对于第二托板2朝靠近第一传动齿轮杆3的方向滑动,同时带动第二传动齿轮杆4朝向第二方向转动,以使得弹簧6压缩,第一托板1朝向第二方向转动,第二托板2朝向第一方向转动,直至第一托板与第二托板平齐,形成一平面,此时,支撑机构处于如图5A所示的支撑状态。
接下来,第一本体相对于第二本体由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转动,第一本体施加在推动杆5上的外力撤去,此时,弹簧6产生回复力,分别作用于第一传动齿轮杆3和第二传动齿轮杆4,使得第一传动齿轮杆3相对于第一托板1朝远离第二传动齿轮杆4的方向滑动,同时朝向第二方向转动,第二传动齿轮杆4相对于第二托板2朝远离第一传动齿轮杆3的方向滑动,同时朝向第一方向转动,直至第一传动齿轮杆3和第二传动齿轮杆4与限位槽71的开口卡合,此时,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呈现点接触,支撑机构回复如图5B所示的收缩状态。
进一步地,在第二本体上开设有一容置槽,当移动终端处于第二状态时,支撑机构和显示屏的可形变部分容置于该容置槽。也就是说,在第一本体相对于第二本体由第二位置朝向第一位置转动的过程中,第一本体带动支撑机构相对于容置槽运动。
相应地,仍参见图3所示,在第一托板1远离第二托板2的一端上还可以设置至少一个第三转轴102,至少一个第三转轴102可以与容置槽的内壁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移动终端还包括:第四转轴,第二本体通过第四转轴与第一本体可转动连接。
具体地,参见图7所示,该第四转轴15的第一自由端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装配孔151,第四转轴15的第二自由端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装配孔152;相应地,第一本体5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铆接柱,铆接柱可通过铆接的方式与第一装配孔151连接,第二本体5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安装座,安装座可通过铆接的方式与第二装配孔152连接。
较优地,参见图8所示,在第四转轴15的轴套上上设置有一卡口153,用于卡合支撑机构中的推动杆5,如此,在第一本体相对于第二本体转动的过程中,第四转轴的转轴套相对于第四转轴的转轴转动,卡口对传动机构施力,以带动上述传动机构。
在本实用新型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本体除了对传动机构施力以外,还可以对第二托板施力,那么,在第一本体相对于第二本体由第二位置朝向第一位置转动的过程中,第一本体对第二托板施力,第二托板带动传动机构,传动机构带动第二托板朝向第一方向转动以及带动第一托板朝向第二方向转动,直至第一托板与第二托板平齐,形成支撑面,第一托板与第二托板协同支撑可形变部分。
具体来说,在第二托板上还设置有第一凸台,那么,在第一本体相对于第二本体由第二位置朝向第一位置转动的过程中,第一本体对第一凸台施力后,第一凸台带动第二托板朝向第一方向转动,第二托板带动传动机构相对于第一托板滑动,传动机构带动第一托板朝向第二方向转动,直至第一托板与第二托板平齐,形成支撑面,第一托板与第二托板协同支撑可形变部分。
下面对上述支撑机构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介绍第一托板以及第二托板。
参见图9所示,第一托板1至少包括:第五转轴103;该第二托板2至少包括:第一凸台202以及第六转轴203。
具体地,第一托板1的第一端113设置有第五转轴103,第五转轴103的固定端位于第一托板1的第一端113上,第五转轴103的自由端外露于第一托板1的第一端113;第二托板2的第一端211上设置有第一凸台202,第二托板2的第二端212上设置有第六转轴203;第六转轴203的固定端位于第二托板2的第二端212上;第六转轴203的自由端外露于第二托板2的第二端212。
进一步地,上述第一凸台202还包括:第七转轴204以及第八转轴。
其中,第七转轴204与第八转轴垂直相对,且第七转轴204与第八转轴的轴心连线分别垂直于第一凸台202的第一表面与第一凸台202的第二表面。具体地,第七转轴204的固定端位于第一凸台202的第一表面,第七转轴204的自由端外露于第一凸台202的第一表面;第八转轴的固定端位于第一凸台202的第二表面,第八转轴的自由端外露于第一凸台202的第二表面。这里,第一凸台202的第一表面与第一凸台202的第二表面平行相对。
在实际应用中,第七转轴204与第八转轴用于将第一凸台202可转动地固定于固定体上;第二托板2的第一端211上可以设置一个第一凸台202,也可以设置多个第一凸台202,如两个、三个、四个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实施环境进行确定,这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其次,介绍传动机构。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上述传动机构可以为一滑轨机构,参见图10所示,该滑轨机构10至少包括:第一结构件1001、滑槽1002以及第一孔1003;
首先,仍然参见图10所示,第一结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段1001a、第二连接段1001b以及第三连接段1001c;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以及第三连接段是连接为一体的。
在实际应用中,该第一结构件具体为“L”型,也就是说第一连接段垂直于第三连接段,当然,第一结构件也可以为其它形状,以实际应用为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具体地,仍然参见图10所示,滑轨机构中的滑槽1002开设于第一连接段1001a,滑轨机构中的第一孔1003开设于第二连接段1001b上。
进一步地,仍然参见图10所示,该滑轨机构还包括:第九转轴1004,第九转轴1004的固定端设置于第三连接段1001c上,第九转轴1004的自由端外露于第三连接段1001c。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结构件、滑槽、第一孔以及第九转轴可以为一体,形成一滑轨机构,该滑轨机构用于连接第一托板与第二托板,使得第二托板可以带动第一托板运动。
然后,介绍第一托板、第二托板与传动机构的连接关系。
第一托板的第一端上的第五转轴的自由端设置于滑轨机构的滑槽中,第二托板的第二端上的第六转轴的自由端设置于滑轨机构的第一孔中,从而,第一托板通过滑轨机构与第二托板连接。
在实际应用中,第五转轴可以在滑槽中来回滑动,通过第五转轴可以带动第一托板的运动,而且第六转轴可以在第一孔中转动,进而可相对于滑轨机构转动。那么,当第二托板相对于滑轨机朝向第一方向转动时,第二托板会带动滑轨机构相对于第一托板滑动,从而,滑轨机构带动第一托板朝向第二方向转动,直至第一托板与第二托板处于第一相对位置,第一托板与第二托板平齐连接为一体,形成一个支撑平面,此时,第二托板就会停止以第一方向转动。这里,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
最后,介绍支撑机构的固定方式。
仍然参见图9所示,该支撑机构还包括:第二结构件1005、第二孔1006、第十转轴1007以及第十一转轴;
其中,第二孔1006开设于第二结构件1005的第一端上,第二孔1006内容置有滑轨机构的第九转轴的自由端;第十转轴1007的固定端位于第二结构件1005的第二端的第一端面,第十转轴1007的自由端外露于第二结构件1005的第二端的第一端面;第十一转轴的固定端位于第二结构件1005的第二端的第二端面,第十一转轴的自由端外露于第二结构件1005的第二端的第二端面。
这里,第二结构件1005的第二端的第一端面与第二结构件1005的第二端的第二端面平行相对,第十转轴与第十一转轴垂直相对,第十转轴与第十一转轴的轴心连线垂直于第二结构件1005的第二端的第一端面,并垂直于第二结构件1005的第二端的第二端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十转轴与第十一转轴可一体成形,为垂直穿过第二结构件的第二端的一实心轴,第十转轴的自由端与第十一转轴的自由端分别为该实心轴外露于第二机构件的第二端的两个自由端。
在实际应用中,上述第二结构件、第二孔、第十转轴与第十一转轴形成一体可以为一个曲轴,上述第二结构件为曲轴的本体,曲轴的本体上具有轴孔和实心轴,第十转轴与第十一转轴共同形成曲轴上的实心轴,通过第十转轴与第十一转轴可将曲轴可转动地固定于固定体上。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第十转轴的自由端以及第十一转轴的自由端分别套入两个轴套后,并分别设置于固定体的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中;进一步地,第一凸台的第一转轴的自由端以及第二转轴的自由端也分别套入两个轴套后,并分别设置于固定体的第三固定座和第四固定座中。从而,就可以将上述支撑机构可转动地固定于固定体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上述一个或多个固定体是指能够固定支撑机构的部件。在实际应用中,具体可以为移动终端的壳体、本体上的结构件等,当然,还可以是移动终端上其他可以用于固定支撑机构的部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这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上述支撑机构中还包括一防抖机构,该防抖机构可用于在第一托板与第二托板平齐时,支撑第二托板。
那么,参见图11所示,该支撑机构还包括:防抖机构8。
这里,参见图12所示(曲线一侧空白处为支撑机构的其它部件),当支撑机构处于支撑状态时,防抖机构8垂直于第二托板2,与第二托板2相接触,以支撑第二托板2。
进一步地,仍然参见图11所示,防抖机构8还包括:第三结构件81、第二凸台82以及第十二转轴83;
其中,第二凸台82设置于第三结构件81的第一端;第十二转轴83设置于第三结构件81的第二端,第十二转轴83的两个自由端外露于第三结构件81的第二端。
在实际应用中,上述第三结构件、第二凸台以及第七转轴为一体的,上述第三结构件为防抖机构的本体,防抖机构的本体上具有凸台,防抖机构的本体上具有第七转轴。进一步地,为了将该防抖机构固定于固定体上,可以将第七转轴的两个自由端分别套入两个轴套后,并分别设置于固定体的第五固定座和第六固定座中。
在实际应用中,当第二凸台受到第二外力后,第二凸台以第二方向转动,直至第二凸台与第二托板平行接触,以支撑第二托板,上述防抖机构支撑第二托板,使得支撑机构的支撑作用更加稳固。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上述支撑机构还可以为其它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第一本体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磁力件,至少一个第一磁力件容置于第一本体上开设的第一凹槽中;第二本体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磁力件,至少一个第二磁力件容置于容置槽内壁上开设的第二凹槽中。当移动终端处于扣合状态时,至少一个第一磁力件与至少一个第二磁力件吸附,以固定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
这里,至少一个第二磁力件与至少一个第一磁力件的安装位置一一对应,而第二本体上的容置槽开设于与第一本体连接的一端,那么,第一本体上开设的第一凹槽位于与第二本体连接的一端。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本体上的第一磁力件可以为吸铁石,对应地,第二本体上的第二磁力件就可以为铁块或与第一本体上的第一磁力件磁性相反的吸铁石;第二本体上的第二磁力件为吸铁石,对应地,第一本体上的第一磁力件就可以为铁块或与第二本体上的第二磁力件磁性相反的吸铁石,当然,第一本体上的第一磁力件和第二本体上的第二磁力件还可以为其它磁力件,本实用新型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第一本体还包括:第一结构件以及第一壳体,其中,第一结构件的外侧开设有第三凹槽,第三凹槽内容置有胶粘剂;第一结构件通过胶粘剂与第一壳体固定。第二本体还包括:第二结构件以及第二壳体,其中,第二结构件的外侧开设有第四凹槽,第四凹槽内容置有胶粘剂;第二结构件通过胶粘剂与第二壳体固定;相应地,显示屏的第一部分固定于第一结构件上,第三部分固定于第二结构件上。
在实际应用中,在第一结构件与第一壳体形成的容置空间中还可以设置有如电路板、数据线、扬声器、电源、各种接口等电子器件,在第二结构件与第二壳体形成的容置空间中也可以设置有如电路板、数据线、扬声器、电源、各种接口等电子器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下面,介绍移动终端从扣合状态到展开状态时各部件的运动过程。
当移动终端处于如图13A所示(曲线一侧空白处为移动终端的其它部件)的第二状态时,第一本体11与第二本体12平行相对,相应地,显示屏的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平行相对,显示屏可形变的第二部分容置于第二本体上开设的容置槽中,支撑机构处于初始状态,第一托板与第二托板倾斜相对,可形变部分位于第一托板与第二托板之间,推动杆未与转轴的轴套接触。
当用户想要使用移动终端时,将移动终端从扣合状态变为展开状态,此时,用户会用手对第一本体施加外力,使得第一本体相对于第二本体逆时针转动。此时,转轴的轴套相对于轴转动,转轴的轴套逐渐靠近推动杆,直至与推动杆相接触,此时,支撑机构仍处于收缩状态,移动终端仍处于第二状态,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呈90°。
随着第一本体相对第二本体继续逆时针转动,轴套对推动杆施加外力,带动第一传动齿轮杆相对于第一托板朝靠近第二传动齿轮杆的方向滑动,同时带动第一传动齿轮杆顺时针转动;在第一传动齿轮杆顺时针转动的过程中,通过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第一传动齿轮杆带动第二传动齿轮杆相对于第二托板朝靠近第一传动齿轮杆的方向滑动,同时带动第二传动齿轮杆逆时针转动,以使得弹簧压缩,第一托板逆时针转动,第二托板顺时针转动,直至第一托板与第二托板平齐,形成一支撑面,以支撑可形变部分,此时,支撑机构处于支撑状态,移动终端处于如图13B所示(曲线一侧空白处为移动终端的其它部件)的第一状态,第一本体11与第二本体12呈180°。
当用户使用完移动终端后,扣合移动终端,此时,转轴的轴套相对于轴快速转动,使得施加在推动杆上的外力撤去,此时,弹簧产生回复力,分别作用于第一传动齿轮杆和第二传动齿轮杆,使得第一传动齿轮杆相对于第一托板朝远离第二传动齿轮杆的方向滑动,同时逆时针转动,第二传动齿轮杆相对于第二托板朝远离第一传动齿轮杆的方向滑动,同时顺时针转动,直至第一传动齿轮杆和第二传动齿轮杆与限位槽的开口卡合,此时,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呈现点接触,支撑机构回复至初始状态,移动终端处于如图13A所示(曲线一侧空白处为移动终端的其它部件)的第二状态,第一本体11与第二本体12呈0°。
由上述可知,如果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支撑机构应用于移动终端,那么,第一托板与第二托板所形成的平面就能够用于支撑移动终端中的柔性屏,那么,当移动终端不用的时候,上述柔性屏可以容置于移动终端内部,当移动终端使用时,可以展开柔性屏,并使用上述支撑机构支撑,如此,实现在不改便移动终端体积的情况下在移动终端上设置大尺寸显示屏,兼顾移动终端的便携性和大尺寸显示,提高用户体验。
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7)

1.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设置于所述本体内的支撑机构以及设置于所述本体表面的显示屏,所述显示屏至少包括一可形变部分;其中,
当所述移动终端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支撑机构处于支撑状态,支撑所述可形变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移动终端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支撑机构处于收缩状态,容置于所述本体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一本体连接的第二本体;所述显示屏,还包括: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本体及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所述可形变部分以及所述第二部分依次连接;
其中,当所述第一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处于第一位置时,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所述支撑机构在所述显示屏朝向所述本体的一侧形成一支撑面,以支撑所述可形变部分;当所述第一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移动终端处于第二状态,所述支撑机构容置于所述第二本体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由所述第二位置朝向所述第一位置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本体带动所述支撑机构,直至所述第一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支撑机构形成所述支撑面,支撑所述可形变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机构,包括:第一托板、第二托板、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分别与所述第一托板和所述第二托板连接;其中,
在所述第一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由所述第二位置朝向所述第一位置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本体对所述传动机构施力,所述传动机构带动所述第一托板朝向第一方向转动以及带动所述第二托板朝向第二方向转动,直至所述第一托板与所述第二托板平齐,形成所述支撑面,所述第一托板与所述第二托板协同支撑所述可形变部分,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一传动齿轮杆、第二传动齿轮杆、推动杆;所述第一传动齿轮杆的第一端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托板的下表面,所述第一传动齿轮杆的第二端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传动齿轮杆与所述推动杆连接,所述第二传动齿轮杆的第三端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托板的下表面,所述第二传动齿轮杆的第四端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二齿轮;
其中,在所述第一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由所述第二位置朝向所述第一位置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本体对所述推动杆施加外力,所述推动杆带动所述第一传动齿轮杆相对于所述第一托板滑动,同时带动所述第一传动齿轮杆朝向第二方向转动;在所述第一传动齿轮杆朝向第二方向转动的过程中,通过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所述第一传动齿轮杆带动所述第二传动齿轮杆相对于所述第二托板滑动,同时带动所述第二传动齿轮杆朝向第一方向转动,以使所述第一托板朝向第一方向转动,所述第二托板朝向第二方向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托板的下表面上设置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端上设置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固定端固定于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一转轴的自由端伸入所述第一滑槽,使得所述第一传动齿轮杆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托板滑动;
所述第二托板的下表面上设置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三端上设置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自由端伸入所述第二滑槽;使得所述第二传动齿轮杆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托板滑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上套设有第一保护件,所述第二转轴上套设有第二保护件,所述第一保护件和所述第二保护件由摩擦系数为第一值的材料制成。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齿轮杆上设置有第一定位柱;所述第二传动齿轮杆上设置有第二定位柱;
所述支撑机构还包括:弹簧,一端套设于所述第一定位柱,另一端套设于所述第二定位柱;
其中,在所述第一传动齿轮杆带动所述第二传动齿轮杆转动的过程中,所述弹簧压缩;在所述第一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朝向第二方向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推动杆分离,所述弹簧产生回复力,分别作用于所述第一传动齿轮杆和所述第二传动齿轮杆,使得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脱离啮合,所述第一托板朝向第二方向转动,所述第二托板朝向第一方向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机构,还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一传动齿轮杆和所述第二传动齿轮杆穿过所述限位槽;
其中,在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脱离啮合后,所述第一传动齿轮杆在所述回复力的作用下相对于所述第一托板滑动并朝向第一方向转动;所述第二传动齿轮杆在所述回复力的作用下相对于所述第二托板滑动并朝向第二方向转动,直至所述第一传动齿轮杆和所述第二传动齿轮杆与所述限位槽的开口卡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具有相互平行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三侧壁与所述第四侧壁相向,所述第三侧壁倾斜第一角度,所述第四侧壁倾斜第二角度,所述第一角度与所述第二角度互为补角;当所述第一传动齿轮杆和所述第二传动齿轮杆与所述限位槽的开口卡合时,所述第三侧壁支撑所述第一传动齿轮杆,所述第四侧壁支撑所述第二传动齿轮杆。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的上表面还设置有平动垫片;其中,当所述第一传动齿轮杆和所述第二传动齿轮杆与所述限位槽的开口卡合时,所述平动垫片为所述第一传动齿轮杆和所述第二传动齿轮杆提供摩擦力。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杆的顶部还设置有垫片;当所述第一传动齿轮杆和所述第二传动齿轮杆穿过所述限位槽,且所述推动杆受到外力运动时,所述垫片用于增加所述推动杆与所述固定座之间的摩擦力。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上开设有一容置槽,当所述移动终端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支撑机构和所述可形变部分容置于所述容置槽。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托板上远离所述第二托板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与所述容置槽的内壁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托板能够相对于所述容置槽的内壁转动。
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第四转轴,所述第二本体通过第四转轴与所述第一本体可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转轴的转轴套上设置有一卡口,在所述第一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四转轴的转轴套相对于所述第四转轴的转轴转动,所述卡口对所述传动机构施力,以带动所述传动机构。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磁力件,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磁力件容置于所述第一本体上开设的第一凹槽中;相应地,所述第二本体,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磁力件,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磁力件容置于所述容置槽的内壁上开设的第二凹槽中;
当所述移动终端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磁力件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磁力件一一吸附,以固定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
CN201621239330.7U 2016-11-17 2016-11-17 一种移动终端 Active CN2065842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239330.7U CN206584255U (zh) 2016-11-17 2016-11-17 一种移动终端
PCT/CN2017/107411 WO2018090791A1 (zh) 2016-11-17 2017-10-24 一种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239330.7U CN206584255U (zh) 2016-11-17 2016-11-17 一种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584255U true CN206584255U (zh) 2017-10-24

Family

ID=601076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239330.7U Active CN206584255U (zh) 2016-11-17 2016-11-17 一种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6584255U (zh)
WO (1) WO2018090791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39992A (zh) * 2017-11-24 2019-06-04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CN109841152A (zh) * 2017-11-28 2019-06-0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电子装置和可折叠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661194B1 (ko) 2019-02-15 2024-04-29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하우징, 하우징 제조 방법 및 그것을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CN109947185B (zh) * 2019-04-02 2023-03-24 苏州三星电子电脑有限公司 变轴心转轴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48087B (zh) * 2012-01-11 2015-11-25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铰链装置和具有铰链装置的折叠设备
CN103294113A (zh) * 2012-03-02 2013-09-11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具有可折叠显示屏幕的电子装置
US10310551B2 (en) * 2015-04-09 2019-06-0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oldable device
CN107831830B (zh) * 2015-12-29 2020-05-0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终端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39992A (zh) * 2017-11-24 2019-06-04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CN109839992B (zh) * 2017-11-24 2020-12-18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CN109841152A (zh) * 2017-11-28 2019-06-0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电子装置和可折叠显示装置
US11340663B2 (en) 2017-11-28 2022-05-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oldable display device
US11747867B2 (en) 2017-11-28 2023-09-0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oldable display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090791A1 (zh) 2018-05-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584255U (zh) 一种移动终端
CN108071907B (zh) 一种支撑机构及移动终端
CN103381777B (zh) 托架
CN103259893B (zh) 桌面型通用底座
CN206350038U (zh) 一种支撑机构及移动终端
JP2020034947A (ja) 携帯用端末機の軟性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CN101784172B (zh) 便携式电子装置
WO2011115918A1 (en) Tablet computer case for multiple viewing orientations
CN101995919A (zh) 便携式电脑
US11188129B2 (en) Expansion hinge and electronic deivce having the same
CN112769984A (zh) 折叠机构和电子设备
CN104135831A (zh) 可挠式电子装置
CN206323416U (zh) 一种支撑机构及移动终端
CN110958338B (zh) 转轴机构及电子装置
CN211123830U (zh) 转动机构、折叠显示终端
CN108076170B (zh) 一种支撑机构及移动终端
CN207148686U (zh) 一种移动终端
CN104653593B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
CN108076172A (zh) 一种移动终端
CN209511449U (zh) 电子设备
CN203232357U (zh) 电子组件
CN205485748U (zh) 一种组合翻转转轴结构
CN101340792B (zh) 翻盖机构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CN106886251A (zh) 一种连接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01825139B (zh) 铰链筒及应用该铰链筒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