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枕头及枕件组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床上用品,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枕头及枕件组合。
背景技术
枕头是床上用品的一种,是一种睡眠工具。人的脊柱,从正面看是一条直线,但从侧面看是具有三个生理弯曲的曲线,为保护颈部的正常生理弯曲,维持人们睡眠时正常的生理活动,睡觉时须采用枕头。一个理想的枕头,最基本的要使枕头能够紧密适合颈椎的生理曲度,使工作学习生活一天的人们,在睡眠之中解除颈椎肌肉、韧带的疲劳。
事实证明,若长期使用结构设计不合格的枕头不但会损害颈椎,还会影响人们的睡眠质量,严重的会导致失眠。所谓“枕头”,其实应该叫“枕颈”,其是枕在后脑勺和肩部中间的颈部,在熟睡时起支撑颈部的作用。在仰卧时,枕头最高点应在颈后正中间,以承托颈曲,维持颈部的生理曲度,而枕头的最低点为后脑勺;侧卧时,枕头则支撑颈侧,要能够保持正面看脊柱是在一条直线上,从侧身看是正常的S型。
目前,市面上的保健枕多为前高后低的结构,此结构比较符合人体的生理曲线,在睡眠时,枕头与颈椎部位较好的贴合,对颈椎起到支撑作用,比较适合喜欢仰睡的人群。但是人们的睡眠姿势习惯各不相同,有的习惯仰睡,有的习惯侧睡,有的习惯仰睡和侧睡交替着变换,因此,需要一款能够满足不同睡眠姿势的枕头,该枕头不仅能在各种睡眠姿势下有效的维持颈部的曲度,而且能够使得人的头部、颈部和肩部贴合,提高睡眠时的舒适感。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枕头及枕件组合,该枕头不仅能够贴合人的头部、颈部和肩部,而且在各种睡眠姿势下均能够给睡眠者以舒适感,提高睡眠质量。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枕头,所述枕头设有仰睡区和侧睡区,所述仰睡区设置在枕头的中部,所述侧睡区对称设置在仰睡区的两侧,所述侧睡区高于仰睡区,且侧睡区向仰睡区以平滑的弧面过渡,在所述弧面上设置有耳状凹槽,
所述仰睡区设有颈枕区和头枕区,其中颈枕区高于头枕区,并且颈枕区与头枕区间平滑过渡,
所述仰睡区上设置有长条形凹槽,所述长条形凹槽由颈枕区向头枕区方向延伸,
所述颈枕区在远离头枕区的一侧设有向下的外凸斜面,所述头枕区设有曲面凹槽,所述曲面凹槽与睡眠者的头部相配合,
所述侧睡区上设有向仰睡区方向延伸的方形凹槽,所述方形凹槽与所述弧面上设置的耳状凹槽相贯通,所述侧睡区设有凹弧面,所述凹弧面对称设置在外凸斜面的两侧,
所述颈枕区、曲面凹槽和侧睡区均设置有若干凸起。
进一步地,所述向下的外凸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5~45度。
进一步地,所述侧睡区上的若干凸起与颈枕区设置在不同侧。
进一步地,所述枕头由慢回弹太空记忆棉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头枕区设置为波浪形。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枕件组合,包括如上述所述的新型枕头,还包括枕套。
优选的,所述枕套与使用者头部接触的一面为毛巾布面料,其余各面为鸟眼布面料。
本实用新型的枕头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枕头根据人体工学原理设计,仰睡区设有颈枕区和头枕区,头枕区设有与睡眠者头部的形状相配合的曲面凹槽,颈枕区设有向下的外凸斜面,并且颈枕区高于头枕区,二者之间平滑过渡。当使用者仰睡时,颈枕区的外凸斜面正确的衬托颈椎,使得颈部完全放松,给予使用者安定感和舒适感,提高睡眠质量;曲面凹槽能舒适的支撑使用者的头部,分散头部受到的压力,在减轻颈部压力的同时帮助使用者尽快进入睡眠状态。
2、本实用新型在仰睡区设耳状凹槽并在侧睡区上设有方形凹槽,当睡眠者仰睡时,可将耳朵置于耳状凹槽内,避免两侧耳朵受压,提高了睡眠的舒适度;侧睡时,与枕头接触一侧的耳朵置于方形凹槽内,同样避免了耳朵受压,提高了睡眠的舒适度。
3、侧睡区向仰睡区以平滑的弧面过渡,并且侧睡区的方形凹槽与弧面上耳状凹槽相贯通,这样睡眠者的头部很容易在仰睡区和侧睡区间移动。
4、本实用新型侧睡区的凹弧面对称的设置在外凸斜面的两侧,当睡眠者仰睡时,颈椎支撑在外凸斜面上,两侧的肩部恰好与凹弧面贴合,侧睡时,下方的肩部与一侧的凹弧面贴合,防止了肩部受压,对肩部起到保护和支撑的作用,满足人体工学的空间设计,有助于舒适的睡眠。
5、本实用新型仰睡区的长条形凹槽与人体脊椎线条相贴合,当睡眠者仰睡时,该长条形凹槽形成了线形的颈部支持带,使得脊椎没有压迫感,同时也起到矫正脊椎的功效,给使用者一个舒适而健康的睡眠环境。枕头上的若干凸起起到按摩的作用,有助于缓解睡眠者的紧张状态,诱导使用者尽快进入睡眠。
6、使用者在睡眠状态时,头部很容易出汗,当将本实用新型枕头的头枕区设置成波浪形时,可以增加头部与枕头接触处的空气流通,有利于将热和潮气及时散发,即可以提高睡眠的舒适度也对使用者的健康有益。
7、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枕件组合,该枕件组合的枕套与使用者头部接触的一面为毛巾布面料,其余各面为鸟眼布面料。由于毛巾布面料具有亲肤、质地柔然、吸汗等功效,鸟眼布具有透气性好等特点,可以提高使用者睡眠时的舒适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枕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仰睡区,2-侧睡区,11-颈枕区,12-头枕区,13-长条形凹槽,21-耳状凹槽,22-方形凹槽,23-凹弧面,111-外凸斜面,121-曲面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枕头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枕头结合人体工学原理设计,该枕头设有仰睡区1和侧睡区2,仰睡区1设置在枕头的中部,侧睡区2对称设置在仰睡区1的两侧,侧睡区2高于仰睡区1,且侧睡区2向仰睡区1以平滑的弧面过渡,该弧面上还设置有耳状凹槽21。仰睡区1设有颈枕区11和头枕区12,其中颈枕区11高于头枕区12,并且颈枕区11与头枕区12间平滑过渡。仰睡区1上还设置有由颈枕区11向头枕区12方向延伸的长条形凹槽13。
颈枕区11在远离头枕区12的一侧设有向下的外凸斜面111,头枕区12设有与睡眠者的头部相配合的曲面凹槽121。侧睡区2上设有向仰睡区1方向延伸的方形凹槽22,该方形凹槽22与弧面上设置的耳状凹槽21相贯通,侧睡区2在外凸斜面111的两侧还对称设有凹弧面23。颈枕区11、曲面凹槽121和侧睡区2均设置有若干凸起。
使用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使用者仰睡时,颈部置于颈枕区11,头部置于头枕区12的曲面凹槽121中,肩部置于侧睡区2前侧的凹弧面23中,耳朵置于耳状凹槽21中。由于颈枕区11高于头枕区12且二者间平滑过渡,符合人体颈椎的正常生理弯曲,此时,颈椎可以贴合于颈枕区11的外凸斜面111上,从而可以得到很好的支撑,使得颈部完全放松,给予使用者安定感和舒适感,提高睡眠质量;优选的,向下的外凸斜面111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5~45度时,颈椎可以得到更好的衬托。由于曲面凹槽121与睡眠者的头部形状相配合,在支撑头部的同时,分散了头部受到的压力,进一步减轻了颈部的压力,有效的提高睡眠的质量和效果;耳状凹槽21与睡眠者的耳朵贴合,使得睡眠者的耳朵免受压力。
睡眠者侧睡时,将头部由仰睡区1移动到侧睡区2,此时,其肩部置于侧睡区2的凹弧面23中,耳朵置于侧睡区2的方形凹槽22中。由于睡眠者的肩部完全贴合于凹弧面23内,从而对肩部起到保护和支撑的作用,减少因侧睡压迫肩部而出现酸痛的症状。此外,方形凹槽22可以对耳朵起到保护作用,避免因侧睡压迫耳朵而影响睡眠质量。
从图1中可以清楚的看出,侧睡区2向仰睡区1以平滑的弧面过渡,并且侧睡区2的方形凹槽22与弧面上耳状凹槽21相贯通,这样睡眠者的头部很容易在仰睡区1和侧睡2区间移动,不会因姿势改变而出现不舒服,提高了使用者睡眠的舒适度。
为了进一步增加睡眠时颈部的舒适度以及保健功效,本实施例在仰睡区的中部设置有一贯穿颈枕区11和头枕区12的长条形凹槽13,该长条形凹槽13与人体脊椎线条相贴合,当睡眠者仰睡时,该长条形凹槽13形成了线形的颈部支持带,使得脊椎没有压迫感,同时也起到矫正脊椎的功效,给使用者一个舒适而健康的睡眠环境。
本实施例在睡眠者与枕头接触的部位设置有若干小凸起,比如在与后颈部接触的颈枕区11上、与头部接触的曲面凹槽121内和侧睡区2上设置若干小凸起,可以对使用者起到按摩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神经的紧张,帮助其尽快进入睡眠状态。侧睡区2上的若干凸起可以与颈枕区11设置在同侧,也可以与颈枕区11设置在不同侧,或者都设置。本实施例优选的将侧睡区2上的若干凸起与颈枕区11设置在不同侧。
考虑到使用者处在睡眠状态时,头部很容易出汗,从而会影响睡眠质量,本实施例的头枕区12优选的设置成波浪形,可以增加头部与枕头接触处的空气流通,有利于将热和潮气及时散发,即可以提高睡眠的舒适度也对使用者的健康有益。
本实施例的枕头低弾性、高密度,优选的采用慢回弹太空记忆棉制成,可以很好的缓冲人体压力,顺应人体脊椎的轮廓,同时还具有防螨抗菌、抗过敏等功效,为睡眠者提供一个卫生舒适的睡眠环境。
实施例2
基于实施例1所述的新型枕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枕件组合,该枕件组合包括实施例1中的枕头,还包括枕套,所述枕套可完全包覆所述的枕头。由于毛巾布面料具有亲肤、质地柔然、吸汗等功效,鸟眼布具有透气性好等特点,为了提高使用者睡眠时的舒适感,本实施例优选的,枕套与使用者头部接触的一面采用毛巾布面料,其余各面采用鸟眼布面料。
上述说明已经充分揭露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需要指出的是,熟悉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所做的任何改动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相应地,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范围也并不仅仅局限于前述具体实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