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477665U - 帐篷底盘及具有该底盘的螺旋式帐篷 - Google Patents

帐篷底盘及具有该底盘的螺旋式帐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477665U
CN206477665U CN201621435510.2U CN201621435510U CN206477665U CN 206477665 U CN206477665 U CN 206477665U CN 201621435510 U CN201621435510 U CN 201621435510U CN 206477665 U CN206477665 U CN 2064776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nt
base
chassis
pipe
radial ca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43551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Hi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Hi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Hi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Hi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43551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4776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4776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4776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ents Or Canop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帐篷底盘及具有该底盘的螺旋式帐篷,帐篷底盘具有分别呈半圆弧形的两底边,两底边开口相对且对应圆圆心重合,两底边分别为对应圆半径较大的第一底边和对应圆半径较小的第二底边。本实用新型基于该帐篷底盘的两底边的结构设计,能够使帐篷具有更大的空间设计基础,也能够通过帐篷底盘划分出不同呈空间区域。同时,当该帐篷底盘结合支撑结构组成帐篷框架时,能够在保证帐篷的结构强度的同时,使帐篷的外皮形成螺旋型和流线型的设计,大幅提升了螺旋式帐篷的整体抗风性能。另外,本实用新型拆装便捷,只需要少量人力,拆装零损耗,并可以运到第二个地点快速搭建。搭建拆装过程中不需要吊车等大型吊装设备,对场地周边道路无要求。

Description

帐篷底盘及具有该底盘的螺旋式帐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帐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帐篷底盘及具有该底盘的螺旋式帐篷。
背景技术
现有帐篷类产品主要可分为帐篷和篷房两种类型。
帐篷可分为高山帐,四季帐,三季帐,单层帐,天幕,家庭休闲帐等大类,其主要由帐杆和布料组成。帐篷的使用人数从一人到多人不等。
上述现有帐篷具有以下缺陷:
从空间角度考虑,现有帐篷的最小宽度是根据人的肩宽50cm左右放出合适的比例,双人空间220cm×135cm,高度105cm左右是比较合理的双人帐标准,适合两个人平躺起身,腿部也会有空间用来放背包等野营用品。除了天幕和休闲帐这种临时遮阳帐篷,其他类型帐篷用来过夜睡觉在保暖防潮,空间舒适度上还是远远不够的,一般的帐篷人只能坐着,大点的可以站立,空间狭小,只能临时用几天,不能长期居住。
从使用功能角度考虑,现有帐篷能够满足一个或者几个人居住若干天,保温防潮仅靠几层布料本身的保温透气,也不适合寒冷或者昼夜温差较大的室外。帐篷内没有水电设备,只能睡觉,不能洗漱,上厕所,使用电器等。
从自重角度考虑,现有帐篷主要靠帐杆和布料组成,较轻,一般来说一顶双人帐的基础重量在2公斤左右,单人帐1.5公斤左右。防风只要靠地锚杆,大风天不宜使用。
从人性化设计角度考虑,现有帐篷空间狭小,进出都需要猫腰,没有足够空间放其它装备,通风口少且小,全是自然排风,会很闷,不能长时间在雨雪大风天使用。
篷房是一种户外活动用临时建筑,被广泛应用于临时仓库,厂房,临时施工,会展篷房,施工篷房,紧急救灾。由基原可移动框架和篷布组成,框架一般有合金和钢为主要部件。产品跨度从3m到60m,类型主要有:小篷房,锥顶篷,花园帐篷,派对篷房,节日篷房,假日篷房,婚庆篷房,大篷房,弯柱篷房,弧顶篷房,尖顶篷房,多边形篷房,双层篷房等,同时为客户量身订做所需要的产品,提供创造性的空间解决方案,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拥有全方位的配件选择,所有的配件增加了篷房的功能和用途,满足客户多种需求。
上述现有篷房具有以下缺陷:
从空间角度考虑,现有篷房产品的跨度从3m到60m,空间较灵活。因为篷房的大小要求,其搭建都需要大型的吊装设备和吊车,对搭建场地周边的交通条件要求很高。用于居住的篷房因为是大量采用工程建筑配件如玻璃幕墙,玻璃门,ABS硬体墙,玻璃门,排水槽,空调系统和铝合金型材支撑系统,使得拆装过程中需要机械配合,损耗较大,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移动性差。
从使用功能角度考虑,现有篷房的空间变化较大,室内可以根据功能需要布置家具或设施,但居住功能上没有水电设施,不能洗漱,上厕所,使用电器等。
从自重角度考虑,现有篷房是铝合金型材结构体系,较重,不能人工搬运,需要固定安装,防风性能好。
从人性化设计角度考虑,现有篷房用于居住的类型较少,因为篷布材料主要使用的是PVC材料,在低温情况下会变硬脆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空间舒适度较高且防风性能铰佳的帐篷底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空间舒适度较高且防风性能铰佳的螺旋式帐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帐篷底盘,其中,所述帐篷底盘具有分别呈半圆弧形的两底边,所述两底边的开口相对且对应圆圆心重合,所述两底边分别为对应圆半径较大的第一底边和对应圆半径较小的第二底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帐篷底盘包括第一底管以及第二底管;所述第一底管呈圆形;所述第二底管呈围绕于所述第一底管外周的半圆弧形,且所述第二底管与第一底管的对应圆圆心重合;其中,所述第一底管未被所述第二底管围绕的部分界定所述第一底边,所述第二底管界定所述第二底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帐篷底盘还包括多根辐管;所述多根辐管水平连接于所述第一底管与第二底管,每根所述辐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两底边,且所述多根辐管共同交会于所述两底边的圆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底管为分段式结构且包括多段第一分段,每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分段之间分别通过连接件连接,各所述连接件分别与各所述辐管连接于所述第一底管的位置一一对应,且所述辐管连接于所述连接件;和/或,所述第二底管为分段式结构且包括多段第二分段,每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二分段之间分别通过连接件连接,各所述连接件分别与各所述辐管连接于所述第二底管的位置一一对应,且所述辐管连接于所述连接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帐篷底盘还包括第三底管;所述第三底管呈圆形且圆心重合地水平设于所述第一底管内周;每组所述辐管包括第一辐管及第二辐管;所述第一辐管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底边和第三底管;所述第二辐管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底边和第三底管,且与所述第一底管未界定第一底边的部分交会;其中,同组的第一辐管与第二辐管共线,且所在直线穿过所述第三底管的圆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螺旋式帐篷,包括框架和罩覆于所述框架上的外皮,其中,所述框架包括所述的帐篷底盘以及设于所述帐篷底盘上的支撑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外皮包括基层以及内保温衬层和内保温衬层;所述内保温衬层和外保温衬层分别设于所述基层的内表面和外表面,所述内保温衬层和外保温衬层均包括包裹表皮及填充于期内的填充保温材料。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基层的材质为复合材料织物;和/或,所述包裹表皮的材质为三防织物,所述填充保温材料的材质为保温纤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外皮上设有多个开窗,所述开窗由透明材质制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多个开窗包括至少一个落地窗,所述落地窗的底边与所述帐篷底盘的第一底边或第二底边连接。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螺旋式帐篷及其帐篷框架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帐篷底盘及具有该底盘的螺旋式帐篷,基于该帐篷底盘的两底边的结构设计,能够使帐篷具有更大的空间设计基础,也能够通过帐篷底盘划分出不同呈空间区域。同时,当该帐篷底盘结合支撑结构组成帐篷框架时,能够在保证帐篷的结构强度的同时,使帐篷的外皮形成螺旋型和流线型的设计,大幅提升了螺旋式帐篷的整体抗风性能。另外,本实用新型拆装便捷,只需要少量人力,拆装零损耗,并可以运到第二个地点快速搭建。搭建拆装过程中不需要吊车等大型吊装设备,对场地周边道路无要求。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考虑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目标、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附图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在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其中:
图1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帐篷框架的立体图;
图2a为图1所示的帐篷框架的帐篷底盘的俯视图;
图2b为图2a所示的帐篷底盘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c为图2a所示的帐篷底盘的第三底管的立体图;
图3a~图3j分别为图1所示的帐篷框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4a~图4g分别为图1所示的帐篷框架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5a为图1所示的帐篷框架的鱼骨铰链的结构示意图;
图5b为图5a所示的鱼骨铰链的侧视图;
图5c为图5a所示的鱼骨铰链的两视图;
图6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螺旋式帐篷的立体图;
图7为图6所示的螺旋式帐篷的外皮的立体图;
图8为图6所示的螺旋式帐篷的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6所示的螺旋式帐篷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10a为图2a所示的帐篷底盘的局部放大图;
图10b为图2a所示的帐篷底盘的另一局部放大图;
图10c为图2a所示的帐篷底盘的又一局部放大图;
图11为图1所示的螺旋式帐篷的生态支撑系统控制原理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帐篷框架;110.帐篷底盘;111.第一底管;1111.第一底边;1112.第一分段;112.第二底管;1121.第二底边;1122.第二分段;113.第三底管;114.辐管;1141.第一辐管;1142.第二辐管;115.连接件;1151.底板;1152.销柱;1153.螺栓;1154.挡边;120.支撑结构;121.立弧管;1211.第一段;1212.第二段;122.鱼骨铰链;1221.套管;1222.铰链结构;12221.固定件;12222.铰接件;1231.第一横弧管;1232.第二横弧管;200.外皮;210.开窗;211.落地窗;310.控制模块;321.水循环净化模块;322.发电储电模块;323.生活垃圾处理模块;400.供水装置;500.用电设备;600.生活垃圾收储设备;A1.第一仿球面;A2.第二仿球面;S1.第一侧;S2.第二侧;C.圆心;E1~E10.辐管;B1~B10.立弧管;D1~D18.平面轴号;O.立面轴号;DA.立面轴号;1/DA.立面轴号;DB.立面轴号;1/DB.立面轴号;DC.立面轴号;1/DC.立面轴号;DD.立面轴号。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例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例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附图在本质上是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下面描述中,参照附图进行,所述附图形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并且其中以示例方式显示了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多个方面的不同示例性结构、系统和步骤。应理解,可以使用部件、结构、示例性装置、系统和步骤的其他特定方案,并且可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进行结构和功能性修改。而且,虽然本说明书中可使用术语“端部”、“侧”、“之间”等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示例性特征和元件,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文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本说明书中的任何内容都不应理解为需要结构的特定三维方向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帐篷底盘实施方式
以下示例性实施方式例举了能够体现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帐篷底盘110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帐篷底盘110是以帐篷框架的底架为例进行说明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为将该帐篷底盘110应用于其他帐篷类产品,而对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出多种改型、添加、替代、删除或其他变化,这些变化仍在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帐篷底盘110的原理的范围内。参阅图1,图1中代表性地示出了具有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帐篷底盘110的帐篷框架100的立体图,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帐篷框架100主要包括帐篷底盘110和支撑结构12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帐篷底盘110的各主要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配合参阅图2a~图2c,其中图2a代表性地示出了帐篷底盘110的俯视图;图2b代表性地示出了帐篷底盘11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c代表性地示出了帐篷底盘110的第三底管113的立体图。
结合图1、图2a~图2c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帐篷底盘110主要包括第一底管111、第二底管112、第三底管113以及多组辐管114。其中,第一底管111呈圆形,第二底管112呈半圆弧形。第二底管112的对应圆的半径大于第一底管111的对应圆的半径,且第一底管111的对应圆的圆心C与第二底管112的对应圆的圆心C重合,而使第二底管112围绕于第一底管111外的半周。
基于上述第一底管111与第二底管112的结构,两底管界定出帐篷底盘110的呈半圆弧形的两底边。其中,第一底管111未被第二底管112围绕的部分界定一弧度为180°的半圆弧形的第一底边1111,相应的,第二底管112的全部界定一弧度同为180°的半圆弧形的第二底边1121。基于第一底管111与第二底管112的位置关系,则有第一底边1111的对应圆的圆心C与第二底边1121的对应圆的圆心C重合,第二底边1121的对应圆的半径小于第一底边1111的对应圆的半径,且两底边的开口相对。
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为设置上述第一底管111和第二底管112,并界定第一底边1111和第二底边1121,而对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出多种改型、添加、替代、删除或其他变化,这些变化仍在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帐篷框架100的原理的范围内。举例来说,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帐篷底盘110的第一底管111和第二底管112可均呈半圆弧形,且两底管的对应圆圆心C位置与半径的相互关系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即,第一底管111与第二底管112均为开放式结构,且开口相对设置,第一底管111的全部界定第一底边1111,第二底管112的全部界定第二底边1121。
结合图1、图2a~图2c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底管113呈圆形且设置在第一底管111的内周。第三底管113的对应圆的圆心C与第一底管111的对应圆的圆心C(亦即第二底管112的对应圆的圆心C)重合,且第三底管113的对应圆的半径小于第一底管111的对应圆的半径。多组辐管114水平连接于第二底管112与第三底管113。每组辐管114为分段式结构,即包括第一辐管1141及第二辐管1142。其中,第一辐管1141水平连接于第一底管111与第三底管113,每根第一辐管114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底边1111和第三底管113;第二辐管1142水平连接于第二底管112与第三底管113,每根第二辐管114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底边1121和第三底管113,且与第一底管111未界定第一底边1111的部分交会;其中,同组的第一辐管1141与第二辐管1142共线,且所在直线穿过第三底管113的圆心C。基于上述第三辐管114的设置,使得当辐管114的数量较多时,各第一辐管1141和第二辐管1142的一端均连接在第三底管113上,避免大量管件的端部交汇连接于一点而造成实施上的不便。
如图2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帐篷底盘110包括均呈分段式结构的10组辐管114,为了便于理解,在附图中示出并在以下实施方式所说明的内容中,10组辐管114分别依序以E1、E2、E3、E4、E5、E6、E7、E8、E9和E10代表。其中,辐管E1的一端(即其第一辐管1141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底边1111位于第一侧S1的端部,辐管E1的另一端(即其第二辐管1142的一端)连接于第二底边1121位于第二侧S2的端部。对应地,辐管E10的一端(即其第一辐管1141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底边1111位于第二侧S2的端部,辐管E10的另一端(即其第二辐管1142的一端)连接于第二底边1121位于第一侧S1的端部。基于上述说明,辐管E1与辐管E10实际上呈部分重合状,即辐管E1位于第一底管111内的部分与辐管E10位于第一底管111内的部分重合。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辐管E1与辐管E10可看作一整体辐管114,该整体辐管114一端连接于第二底边1121位于第一侧S1的端部,另一端经过第一底边1111的两端部并连接于第二底边1121位于第二侧S2的端部,同时穿过上述第一底管111和第二底管112的对应圆圆心C。其他8组辐管E2~E9则在辐管E1到辐管E10的圆周方向上依序间隔分布。
进一步地,如图2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进一步优化结构应力,可以将各组辐管114优选为均匀分布。即,各相邻组辐管114之间的夹角(相当于各相邻第一辐管1141之间的夹角或各相邻第二辐管1142之间的夹角)均相等(以10组辐管114为例,上述夹角为20°),亦即各组辐管114的一端与第一底边1111的各连接位置(相当于各第一辐管1141与第一底边1111的各连接位置),在第一底边1111上均匀分布,对应地,各组辐管114的另一端与第二底边1121的各连接位置(相当于各第二辐管1142与第二底边1121的各连接位置),在第二底边1121上均匀分布。
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为设置上述第三底管113,并将每组分段式的辐管114连接在第一底管111、第二底管112与第三底管113上,而对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出多种改型、添加、替代、删除或其他变化,这些变化仍在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帐篷框架100的原理的范围内。举例来说,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亦可不设置上述第三辐管114,如辐管114数量较少时,可将各第一辐管1141和各第二辐管1142的一端部均交汇连接于一点,即上述第一底管111(第二底管112)的对应圆圆心C位置。此时,上述实施方式中每组辐管114的第一辐管1141和第二辐管1142连成一体,由几何关系考虑亦可看作每组辐管114为完整的一根辐管114,其中,每根辐管114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帐篷底盘110的两底边,且多根辐管114共同交会于两底边(即第一底管111或第二底管112)的对应圆的圆心C位置。
进一步地,如图10a~图10c所示,图10a中示出了帐篷底盘110的局部放大图;图10b中示出了帐篷底盘110的另一局部放大图;图10c中示出了帐篷底盘110的又一局部放大图。其中,各第一底管111均为分段式结构且包括多段第一分段1112,每两个相邻的第一分段1112之间分别通过连接件115连接,各连接件115分别与各辐管连接于第一底管111的位置一一对应,且辐管连接于连接件115。类似的,各第二底管112为分段式结构且包括多段第二分段1122,每两个相邻的第二分段1122之间分别通过连接件115连接,各连接件115分别与各辐管连接于第二底管112的位置一一对应,且辐管连接于连接件115。具体而言,上述连接件115主要包括底板1151和固定在底板上的多个销柱1152。以第一底管111为例,两段第一分段1112的相对的端部分别通过螺栓1153和上述销柱1152固定在底板1151上,且该两端部相隔一端距离,以供对应的辐管搭设或穿过,辐管亦可通过销柱1152固定于底板1151上。仍以第一底管111为例,根据不同位置的第一底管111与辐管的连接关系,连接件可至少分为三种类型,包括十字型(即辐管穿过第一底管111)、一字型(即辐管端部连接于第一底管111)以及型(即辐管端部与第一底管111的端部连接)。另外,根据第一底管111(或第二底管112)和辐管的设置方向,底板1151的部分边缘可向上弯折形成挡边1154,以提升连接件115连接不同结构时的结构强度。再者,底板1151的对应于不同结构相连的部分的尺寸,可大于其他部分的尺寸,以增加不同结构连接处与底板的接触面积,进一步优化连接强度。
配合参阅图3a~图3j,其中图3a~图3j分别示出了帐篷框架100的分解立体图。具体而言,帐篷底盘110上可设置一支撑结构120而组成一帐篷框架100。例如,该支撑结构120可包括10根立弧管121以及多根横弧管。为了便于理解,在附图中示出并在以下实施方式所说明的内容中,10根立弧管121分别依序以B1、B2、B3、B4、B5、B6、B7、B8、B9和B10代表,相应地,图3a则示出了帐篷底盘110上设置两根立弧管B1,B10的分解立体图,图3b示出了在图3a基础上增设立弧管B2的分解立体图,图3c示出了在图3b基础上增设立弧管B3的分解立体图,以此类推,直至图3i示出了在图3h基础上增设立弧管B9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图3j示出了在图3i基础上增设多根横弧管的分解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附图并不作为对支撑结构120各部分的安装流程的限定,特此说明。
结合图3a~图3i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立弧管121均为竖直设置且呈圆弧形,所谓竖直设置即指立弧管121所在平面为竖直平面。其中,每根立弧管12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底边,且每根立弧管121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穿过两底边的对应圆圆心C,即每根立弧管121所在的竖直平面均穿过上述对应圆圆心C。另外,基于帐篷底盘110的上述结构,为了便于说明,以下定义两底边的一端为第一侧S1,而两底边的另一端为第二侧S2。
具体而言,如图3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立弧管B1一端连接于第一底边1111的一端(即第一底边1111位于第一侧S1的端部),立弧管B1另一端连接于第二底边1121的另一端(即第二底边1121位于第二侧S2的端部)。立弧管B10一端连接于第一底边1111的另一端(即第一底边1111位于第二侧S2的端部),立弧管B10另一端连接于第二底边1121的一端(即第二底边1121位于第一侧S1的端部)。基于上述立弧管B1和立弧管B10与两底边的连接关系和位置关系,可知立弧管B1和立弧管B10所在的竖直平面重合,即两立弧管B1,B10共同界定一中间立面。
结合图3b~图3i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其余8根立弧管B2~B9设置在帐篷底盘110上,且这8根立弧管B2~B9各自的其中一端部与第一底边1111的连接位置,在第一底边1111上是由立弧管B1向立弧管B10依序间隔设置,而在第一底边1111上由第一侧S1向第二侧S2的方向依序间隔分布,亦即8根立弧管B2~B9各自的其中另一端与第二底边1121的连接位置,在第二底边1121上是由立弧管B1向立弧管B10依序间隔设置,而在第二底边1121上由第二侧S2向第一侧S1的方向依序间隔分布。并且,优选地,立弧管121可以为均匀分布,即各相邻立弧管121所在竖直平面间的夹角均相等(以10根立弧管121为例,上述夹角为20°)。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上述辐管114的设计,各组辐管114实际上是与各立弧管121的位置一一对应。具体而言,辐管E1连接于第一底边1111的位置与立弧管B1连接于第一底边1111的位置重合,两者分别连接于第二底边1121的位置重合,即立弧管B1于水平面上的投影与辐管E1重合;辐管E2连接于第一底边1111的位置与立弧管B2连接于第一底边1111的位置重合,两者分别连接于第二底边1121的位置重合,即立弧管B2于水平面上的投影与辐管E2重合;……;辐管E10连接于第一底边1111的位置与立弧管B10连接于第一底边1111的位置重合,两者分别连接于第二底边1121的位置重合,即立弧管B10于水平面上的投影与辐管E10重合。
配合参阅图4a~图4g,其中图4a~图4g分别示出了能够体现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帐篷框架100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其具体表示了靠近各立弧管121的顶部位置的立体放大结构。具体而言,结合图3a~图3j和图4a~图4g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立弧管121的高度均不相等,即立弧管B1的高度最高,并由立弧管B1至立弧管B10依序递减,直至立弧管B10的高度最低。由于各立弧管121均为圆弧形且所在弓形的弦长(即各辐管114长度)相等,基于几何关系,立弧管B1至立弧管B10的对应圆的半径依序递增。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相邻立弧管121的高度之差优选为均相等,即各相邻立弧管121的对应圆半径之差均相等。基于上述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立面将每根立弧管121分别分割为第一部和第二部,且第一部位于第一底边1111一侧,第二部位于第二底边1121一侧。其中,各第一部共同位于平滑过渡的第一仿球面A1,其球径由第一侧S1向第二侧S2连续递增,且高度连续递减,各第二部共同位于平滑过渡的第二仿球面A2,其球径由第一侧S1向第二侧S2连续递减,且高度连续递增。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立弧管B1的弧度优选为180°,亦可略大或略小于180°,该立弧管B1的弧度(亦指其高度)则决定了帐篷框架100的最大高度。各立弧管121的弧度依序均匀递减,直至立弧管B10的弧度最小。相应地,由于立弧管B10的弧度(亦指其高度)最小,该立弧管B10则决定了帐篷框架100的最小高度。对于上述各立弧管121的最大弧度和最小弧度的设计,可结合帐篷框架100的具体尺寸以及实际需求灵活调整,并不以此为限。
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为设置上述多根高度依序递减的立弧管121,使其界定上述两个对应球径平滑过渡的仿球面,而对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出多种改型、添加、替代、删除或其他变化,这些变化仍在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帐篷框架100的原理的范围内。举例来说,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立弧管121的数量可与辐管114的数量不同,各立弧管121和两底边的连接位置可不与各辐管114和两底边的连接位置一一对应,且各立弧管121的分布间隔亦可为不均匀的设计。
另外,结合图1和图3j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帐篷框架100的支撑结构120还包括多根横弧管,即多根第一横弧管1231以及多根第二横弧管1232。其中,多根第一横弧管1231上下间隔且横向设置,每根第一横弧管1231与各立弧管121的位于第一底边1111一侧的部分(即立弧管121的第一部)分别连接。多根第二横弧管1232上下间隔且横向设置,每根第二横弧管1232与各立弧管121的第二底边1121一侧的部分(即立弧管121的第二部)分别连接。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该横弧管是针对立弧管121进行的命名,其“横”并不局限于水平设置,仅是相对于立弧管121的设置方式而概括的说明。
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横弧管均为倾斜设计,所谓倾斜是指每根横弧管的所在平面为相对于水平面略呈倾斜。具体而言,以一根第一横弧管1231为例进行说明,其两端分别连接在立弧管B1和立弧管B10上,且在该第一横弧管1231由立弧管B1到立弧管B10的方向上,与各立弧管121的连接位置的高度依序递减,而使第一立弧管121在上述中间立面的上的投影形成一倾斜直线。相应地,每根第二横弧管1232由立弧管B1到立弧管B10的方向上,与各立弧管121的连接位置的高度依序递减,而使第一立弧管121在上述中间立面的上的投影形成一倾斜直线。
进一步地,基于上述对横弧管的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位置由低到高的各第一横弧管1231在中间立面上的投影均不平行,而成由低到高倾斜角度依序增大的设计。对应地,设置位置由低到高的各第二横弧管1232在中间立面上的投影亦均不平行,而成由低到高倾斜角度依序增大的设计。上述设计能够针对两个仿球面的对应球径的变化,进一步优化结构应力,但并不以此为限。
在此应注意,附图中示出而且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帐篷框架100仅仅是能够采用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种帐篷框架100中的一个示例。应当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绝非仅限于附图中示出或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帐篷框架100的任何细节或帐篷框架100的任何部件。
举例来说,并非限制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配合参阅图5a~图5c,其中图5a代表性地示出了能够体现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帐篷框架100的鱼骨铰链122的结构示意图;图5b代表性地示出了图5a所示的鱼骨铰链122的侧视图;图5c代表性地示出了图5a所示的鱼骨铰链122的两视图。
结合图5a~图5c所示,各立弧管121均为两段式结构而均包括第一段1211和第二段1212,且该第一段1211和第二段1212的分段结构与上述的第一部和第二部的分区域说明并不相同,特此说明。其中,每根立弧管121的第一段1211和第二段1212的一端分别连接于第一底边1111和第二底边1121。基于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帐篷框架100还包括连接机构,用于将各立弧管121的第一段1211和第二段1212的另一端连接。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连接机构可以优选为鱼骨铰链122。该鱼骨铰链122主要包括多个套管1221以及多组铰链结构1222。其中,多个套管1221上下间隔设置,且分别与多根立弧管121一一对应,每根立弧管121的第一段1211和第二段1212的另一端分别由套管1221的两管口插置而对接。多组铰链结构1222分别连接于相邻两套管1221之间,每组铰链结构1222包括两固定件12221及铰接件12222。两固定件12221分别设于一套管1221下部及与其相邻的另一套管1221上部。铰接件12222具有两铰接端,分别铰接于两固定件12221,而使相邻两套管1221能于水平方向相对转动。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进一步优化受力和结构强度,该鱼骨铰链122可优选地位于第一底管111和第二底管112的对应圆圆心C的正上方,即,每根立弧管121的分段位置均位于上述对应圆圆心C的正上方,但并不以此为限。
螺旋式帐篷实施方式
如图6所示,其代表性地示出了能够体现本实用新型原理的一种螺旋式帐篷的立体图,在该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螺旋式帐篷是以帐篷或篷房为例进行说明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为设置该螺旋式帐篷,而对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出多种改型、添加、替代、删除或其他变化,这些变化仍在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螺旋式帐篷的原理的范围内。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螺旋式帐篷主要包括框架、外皮200和生态支撑系统。配合参阅图7~图9,图7中代表性地示出了能够体现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螺旋式帐篷的外皮200的立体图;图8中代表性地示出了图6所示的螺旋式帐篷的一角度结构示意图;图9中代表性地示出了图6所示的螺旋式帐篷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螺旋式帐篷的各主要组成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结合图6~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螺旋式帐篷的框架可以选用上述帐篷框架100,即包括有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帐篷底盘110和设于其上的支撑结构120的帐篷框架100。外皮200罩覆于框架上,且外皮200主要包括基层以及内保温衬层和内保温衬层。具体而言,内保温衬层和外保温衬层分别设于基层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内保温衬层和外保温衬层均包括包裹表皮及填充于期内的填充保温材料。其中,基于上述帐篷框架100的结构,当外皮200罩覆于帐篷框架100上时,外皮200于中间立面两侧形成相对的第一仿球面A1和第二仿球面A2(即与各立弧管121所界定的第一仿球面A1和第二仿球面A2相同),并与螺旋式帐篷的顶部罩覆形成近似螺旋线的过渡结构。基于上述结构,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同时,使外皮200形成螺旋型和流线型的设计,大幅提升了螺旋式帐篷的整体抗风性能。
优选地,基层的材质可选用复合材料织物,且进一步包括单层软质复合织物和单层软质复合织物组合硬质复合材料等若干组合。包裹表皮的材质可选用三防织物。填充保温材料的材质可选用保温纤维。基于上述结构和选材,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螺旋式帐篷能够保证防火防尘防水功能,其静水压可达到5000mm以上,具有一定弹性和透气性。
为了便于说明,图8和图9中进一步以平面轴号和立面轴号的方式标记出各立弧管121(辐管114)和各横弧管的大致轴向位置,其中,平面轴号分别为D1~D18,即标示出各立弧管121与帐篷底盘110(各辐管114与第一底边1111和第二底边1121)的连接位置。立面轴号分别为O、DA、1/DA、DB、1/DB、DC、1/DC、DD。
结合图6~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在外皮200上设置多个开窗210,上述开窗210可由透明材质制成。其中,上述开成可优选为包括落地窗211和通气窗。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透明材质制成的落地窗211设置在第一仿球面A1或第二仿球面A2上(图中示出为优选设置在第一仿球面A1上),落地窗211的底边与帐篷底盘110的第一底边1111(或第二底边1121)连接。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平面轴号和立面轴号作为参考,该落地窗211的设置范围介于平面轴号D11到平面轴号D18的范围内,且介于立面轴号DD与DB之间。通气窗可优选为扇形或六边形等,其可设置纱窗、防雨帽和室内密封盖等附加结构,且通气窗可选择地设于平面轴号D1轴到平面轴号D10的范围内,并设于立面轴号DD到立面轴号DB的范围内。
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为设置上述外皮200,使其罩覆于框架以形成上述两个对应球径平滑过渡的仿球面,而对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出多种改型、添加、替代、删除或其他变化,这些变化仍在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螺旋式帐篷的原理的范围内。举例来说,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外皮200的结构和各层材质均可灵活调整和选材,外皮200上的开窗210的类型、数量、尺寸或设置位置均可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并不以此为限。
如图11所示,其示出了生态支撑系统的控制原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生态支撑系统可用于对螺旋式帐篷进行生态支撑控制。其中,该生态支撑系统主要包括水循环净化模块321、发电储电模块322、生活垃圾处理模块323、控制模块310及智能控制箱。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水循环净化模块321连接于螺旋式帐篷的供水装置400,以对螺旋式帐篷内的生活用水进行循环净化。发电储电模块322电连接于螺旋式帐篷的用电设备500,以制造或收集电能和储存电能,以对螺旋式帐篷供电。生活垃圾处理模块323连接于螺旋式帐篷的生活垃圾收储设备600,以对螺旋式帐篷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智能控制箱分别连接于水循环净化模块321、发电储电模块322和生活垃圾处理模块323,且控制模块310安装于智能控制箱,从而使控制模块310分别连接上述螺旋式帐篷内的各功能模块,以分别进行控制。其中,控制模块310与螺旋式帐篷内的其他各功能模块的连接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例如采用电连接或远程无线连接,并不以此为限。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智能控制箱上设有显示面板及操控面板,显示面板用以接收并显示水循环净化模块321、发电储电模块322和生活垃圾处理模块323反馈至控制模块310的信息,操控面板用以供用户对水循环净化模块321、发电储电模块322和生活垃圾处理模块323进行控制。另外,控制模块310亦可选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等作为终端载体,利用与上述生态支撑系统匹配的控制程序(例如手机APP或PC客户端等),通过无线网络、红外遥感或电磁波等渠道对生态支撑系统进行实时远程监控,并不控制模块310设置在智能控制箱的设计为限。
基于上述设计,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生态支撑系统能够对螺旋式帐篷的例如供水、供电、垃圾回收等生活需要进行提供生态支撑和集成操控,使具有该生态支撑系统的螺旋式帐篷能够具备多样的生态功能,同时便于用户对螺旋式帐篷内的各种生活设备进行集中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帐篷底盘110或螺旋式帐篷的说明仅为示例性的,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进行各种变化。例如,在以上实施方式中,是围绕半圆弧形、圆形、圆弧形、仿球面等进行说明。然而,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帐篷底盘110可以为椭圆形、矩形、多边形或不规则图形,只需保证帐篷底盘110具有开口相对设置的第一底边1111和第二底边1121。对应地,立弧管121亦可选择椭圆弧形、矩形、多边形或不规则图形,从而使各立弧管121界定的两个仿球面呈近似为椭球型、立方形或其他不规则立体结构。无论上述结构如何变化,基于本申请两底边及设置在帐篷底盘110上的各立弧管121的高度渐变的设计,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螺旋式帐篷通过其界定出的高度或空间尺寸渐变的两部分,即达成提升抗风性能、增强结构强度和美化结构外观等结构效果。
另外,在以上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诸如“立弧管121”、“底管”和“横弧管”等名称,仅为示例性的。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立弧管121可以为圆管、方管等各种类型的管件,亦或选择其他结构或材质的杆件或梁等,均不以此为限。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螺旋式帐篷室内面积及室内最高高度可在较大范围内进行设计和选择,使其能够完全等同于一般酒店客房的面积。舒适度上不亚于现有的酒店客房。由于该螺旋式帐篷所使用的外皮200并非工程建筑配件,具有拆装便捷,节省人力,拆装零损耗的优点,并可以在一个安装地点搭建使用后快速拆卸并运往第二个安装地点快速搭建,且搭建拆装过程中不需要吊车等大型吊装设备,对场地周边道路亦无特殊要求。
再者,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螺旋式帐篷可用于野外长、短期居住,其采用双重保温隔热系统,使墙壁、屋顶和地面,形成完整的密封系统,在细节构造设计上满足通风、防水、防潮、防结露等。这些设计使内部居住空间适应各种气候变化和昼夜变化。螺旋式帐篷设置的生态支撑系统可以满足例如洗浴,如厕,机械通风,电器的使用等各种正常生活需要,并能够适应各种自然环境,并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螺旋式帐篷的重量介于现有帐篷和篷房之间,可以人工单件搬运。
再者,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螺旋式帐篷空间适中,可以按酒店标准客房布置家具内饰,双层保温外墙和地面、防水透气复合织物外皮可以适应各种气候,在雨雪大风天可以使用,考虑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自然因素。
以上详细地描述和/或图示了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帐篷底盘及具有该底盘的螺旋式帐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这里所描述的特定实施方式,相反,每个实施方式的组成部分和/或步骤可与这里所描述的其它组成部分和/或步骤独立和分开使用。一个实施方式的每个组成部分和/或每个步骤也可与其它实施方式的其它组成部分和/或步骤结合使用。在介绍这里所描述和/或图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时,用语“一个”、“一”和“上述”等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术语“包含”、“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此外,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中的术语“大”和“小”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字限制。
虽然已根据不同的特定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帐篷底盘及具有该底盘的螺旋式帐篷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认识到可在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进行改动。

Claims (10)

1.一种帐篷底盘(110),其特征在于,所述帐篷底盘(110)具有分别呈半圆弧形的两底边,所述两底边的开口相对且对应圆圆心(C)重合,所述两底边分别为对应圆半径较大的第一底边(1111)和对应圆半径较小的第二底边(11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帐篷底盘(110),其特征在于,所述帐篷底盘(110)包括:
第一底管(111),呈圆形;以及
第二底管(112),呈围绕于所述第一底管(111)外周的半圆弧形,且所述第二底管(112)与第一底管(111)的对应圆圆心(C)重合;
其中,所述第一底管(111)未被所述第二底管(112)围绕的部分界定所述第一底边(1111),所述第二底管(112)界定所述第二底边(11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帐篷底盘(110),其特征在于,所述帐篷底盘(110)还包括:
多根辐管(114),水平连接于所述第一底管(111)与第二底管(112),每根所述辐管(114)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两底边,且所述多根辐管(114)共同交会于所述两底边的圆心(C)。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帐篷底盘(1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管为分段式结构且包括多段第一分段,每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分段之间分别通过连接件连接,各所述连接件分别与各所述辐管连接于所述第一底管的位置一一对应,且所述辐管连接于所述连接件;和/或
所述第二底管为分段式结构且包括多段第二分段,每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二分段之间分别通过连接件连接,各所述连接件分别与各所述辐管连接于所述第二底管的位置一一对应,且所述辐管连接于所述连接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帐篷底盘(110),其特征在于,所述帐篷底盘(110)还包括:
第三底管(113),呈圆形且圆心重合地水平设于所述第一底管(111)内周;以及
多组辐管(114),每组所述辐管(114)包括:
第一辐管(1141),其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底边(1111)和第三底管(113);及
第二辐管(1142),其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底边(1121)和第三底管(113),且与所述第一底管(111)未界定第一底边(1111)的部分交会;
其中,同组的第一辐管(1141)与第二辐管(1142)共线,且所在直线穿过所述第三底管(113)的圆心(C)。
6.一种螺旋式帐篷,包括框架和罩覆于所述框架上的外皮(200),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包括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帐篷底盘(110)以及设于所述帐篷底盘(110)上的支撑结构(12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螺旋式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皮(200)包括:
基层;以及
内保温衬层和外保温衬层,分别设于所述基层的内表面和外表面,所述内保温衬层和外保温衬层均包括包裹表皮及填充于期内的填充保温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螺旋式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的材质为复合材料织物;和/或,所述包裹表皮的材质为三防织物,所述填充保温材料的材质为保温纤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螺旋式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皮(200)上设有多个开窗(210),所述开窗(210)由透明材质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螺旋式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开窗(210)包括至少一个落地窗(211),所述落地窗(211)的底边与所述帐篷底盘(110)的第一底边(1111)或第二底边(1121)连接。
CN201621435510.2U 2016-12-23 2016-12-23 帐篷底盘及具有该底盘的螺旋式帐篷 Active CN2064776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35510.2U CN206477665U (zh) 2016-12-23 2016-12-23 帐篷底盘及具有该底盘的螺旋式帐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35510.2U CN206477665U (zh) 2016-12-23 2016-12-23 帐篷底盘及具有该底盘的螺旋式帐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477665U true CN206477665U (zh) 2017-09-08

Family

ID=597513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435510.2U Active CN206477665U (zh) 2016-12-23 2016-12-23 帐篷底盘及具有该底盘的螺旋式帐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47766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01535A (zh) 城市森林花园建筑及建筑群
CN206495558U (zh) 螺旋形支撑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螺旋式帐篷
Fouad Design methodology: Kinetic architecture
CN206681474U (zh) 生态支撑系统及具有该系统的帐篷
CN205206376U (zh) 一种太阳能户外简易屋
CN206477665U (zh) 帐篷底盘及具有该底盘的螺旋式帐篷
CN206477668U (zh) 鱼骨连接结构、具有该结构的帐篷框架及帐篷
CN108240133B (zh) 螺旋式帐篷及其帐篷框架
Shareef et al. Sustainable textile architecture: history and prospects
Yanjun et al. Analysis on the Layout of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Courtyards and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uanzhong Area, Shaanxi——Taking Xiaojiapo Village in Lantian County as an example
Saprykina INNOVATIVE CONCEPTIONS OF NATURAL LIGHT USING A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THE FORMAION OF ARCHITECTURAL SPACE.
Roginska-Niesluchowska Use of daylight and aesthetic image of glass facades in contemporary buildings
Frighi et al. What Is a Smart Architecture?
CN104405037A (zh) 采用煅压球制作的金属梁柱龙骨框架
Alimohammadi et al. The Implementation of Urban Space Sustainability Factors in Desining the New City of Ali Shahr
Chilton Evolution/Organic Architecture
CN216156633U (zh) 一种综合利用地下空间的蛋壳建筑群体
CN109488049B (zh) 一种可移动可折展的组装式多功能微型建筑结构
Devi et al. Kinetic Buildings in Climate-Responsive Architecture
CN105910312A (zh) 将地热与空气融合成达标地气优化室内环境控温节能装置
Zuo et al. Coincidental values of responding to climat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chitectural design
QIANG Chinese Localization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of Modular Architectural Design Method
Cheng et al. The New Mission of Abandoned Architectural Heritage: Design and Research on the Renovation of Pit Cave Courtyard in Sanmenxia City
Liu et al. Research on Mongolian yu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ism
Nie et al.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Aided Design in the Layout of New Rural Hous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