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440057U - 冷藏库 - Google Patents
冷藏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440057U CN206440057U CN201590000606.3U CN201590000606U CN206440057U CN 206440057 U CN206440057 U CN 206440057U CN 201590000606 U CN201590000606 U CN 201590000606U CN 206440057 U CN206440057 U CN 20644005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mber
- suction inlet
- refrigerating chamber
- switching
- cold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0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6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0257 tha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NNPPMTNAJDCUHE-UHFFFAOYSA-N isobuta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 NNPPMTNAJDCUH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5000013311 vegetable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5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710 freez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014 freez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1282 iso-but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5000013847 iso-butan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134 energy con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80 expl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3305 food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30195733 hydrocarbon Natural produ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2430 hydrocarbo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215 Carbon black (E152)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830 Polyurethane Foam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70295 Serpente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98 cool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059 cover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399 edible fruit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87 foa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21384 green leafy vegetable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496 polyurethane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21 pre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306 recurr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3 slow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Abstract
冷藏库以如下方式构成,向冷却室(43)导入的冷冻室吸入口(56)设于冷却室(43)前表面,冷藏室吸入口(88)和切换室吸入口设于冷却室(43)背面,与冷藏室吸入口(88)连通的冷藏室吸入风路(87)和与切换室吸入口连通的切换室吸入风路作为分别独立的吸入风路构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节能效果高的冷藏库的结构。
背景技术
图15是现有的冷藏库的冷却室的截面图。
如图15所示,冷藏库中具有多个贮藏室,在最下部配置有冷冻室11。在冷冻室11的背面设有冷却室14,在该冷却室14的内部具有冷却器12和风机13而生成冷气并进行送风。由冷却器12生成的冷气利用风机13强制性地向各贮藏室输送。一部分通过冷气排出口15向冷冻室11输送,一部分通过高温排出风路16,向设于冷冻室11上方的切换室17和冷藏室(未图示)输送。冷却冷冻室11后的冷气从冷冻室返回口18返回至冷却室14,冷却了冷藏室、切换室17后的冷气依次通过返回口19和高温吸入风路20从高温吸入口21返回至冷却室14,并再次被冷却器12冷却。此时,从冷却器12未用于冷气生成而向背面漏出的冷气被在高温吸入风路20流动的比较暖的返回冷气吸收,所以通过不从冷藏库10的背面向外部空气漏出热量地强制性地使冷却器12的冷气返回到冷却室14,能够降低消耗电力量(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2-159239号公报)。
但是,上述现有的结构中具有改善的余地。在冷却运转时,在冷却器12下方,来自冷冻室11的返回冷气的向后的风速大,来自切换室17和冷藏室的返回冷气的向前的风速大,所以相互阻碍彼此的流动,使在库内循环的风量减少,由此使冷却能力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通过抑制多个返回冷气的相互干扰,增加在库内循环的风量的冷却能力高的冷藏库。
本实用新型的冷藏库包括:生成冷气的冷却器;使由冷却器生成的冷气强制性地循环的风机;收纳冷却器和风机的冷却室;低温贮藏室,冷却室设置于低温贮藏室的背面;温度设定得比低温贮藏室高的高温贮藏室;和能够切换贮藏室内的温度设定的切换室。本实用新型的冷藏库还包括:将来自低温贮藏室的低温返回冷气导入到冷却室的低温吸入口;将来自高温贮藏室的返回冷气经由吸入风路导入到冷却室的高温吸入口;和将来自切换室的冷气导入到冷却室的切换吸入口。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冷藏库中,低温吸入口设于冷却室前表面,高温吸入口和切换吸入口设于冷却室背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冷藏库的纵截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冷藏库的冷却室的纵截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冷藏库的冷却室的正面风路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冷藏库的冷却室的详细纵截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冷藏库的概略纵截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冷藏库的概略纵截面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冷藏库的配置于冷藏室背面的冷藏室管道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冷藏库的向切换室的冷气排出风路的概略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冷藏库的切换室和冷气排出风路的概略截面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冷藏库的切换室和冷冻室的隔热间隔壁的分解结构图。
图1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冷藏库的冷却器周边的冷气吸入风路的截面概略图。
图1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冷藏库的冷却器周边的冷气吸入风路的正面概略图。
图1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冷藏库的来自冷却器和冷藏室的冷气吸入风路的正面概略图。
图1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冷藏库的冷却器和从冷藏室起的冷气吸入风路的侧面概略图。
图15是现有的冷藏库的冷却室的纵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对与之前说明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此外,本实用新型不被该实施方式限定。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冷藏库的纵截面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冷却室的纵截面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冷藏库的冷却室的正面风路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冷藏库的冷却室的详细纵截面图。
图1~图4中,冷藏库30的隔热箱体31包括:主要使用了钢板的外箱32和由ABS等树脂成形的内箱33,在隔热箱体31的内部填充有作为隔热材料的例如硬质发泡聚氨酯等发泡隔热材料34,与周围隔热,而被划分为多个贮藏室。
冷藏库30的多个贮藏室在最上部配置有冷藏室35,在最下部配置有切换室36,且在冷藏室35与切换室36之间配置有冷冻室37。
冷藏室35的前面开口部以前面开口部可开闭的方式支承有冷藏室门35a,在切换室36的前面开口部以前面开口部可开闭的方式支承有切换室门36a,在冷冻室37的前面开口部以前面开口部可开闭的方式支承有冷冻室门37a。
冷藏室35以为了进行冷藏保存而不结冻的温度为下限,通常设为1℃~5℃,冷冻室37设定成冷冻温度域,为了冷冻保存通常设定在-22℃~-15℃,但为了提高冷冻保存状态,有时也设定在例如-30℃或-25℃的低温。另外,切换室36能够设定到-18~8℃。此外,切换室36的温度切换不限定于上述,例如-3~4℃等,温度变动幅度能够根据用途适当设定。
另外,利用作为间隔壁的第一分隔壁71,将切换室36和冷冻室37上下分隔开,利用作为间隔壁的第二分隔壁72,将冷藏室35和冷冻室37上下分隔开。
接着,对冷却室的结构进行说明。
冷却室43利用纵分隔壁45a、45b与冷冻室37隔热分隔开。在冷冻室37的背面设有生成冷气的冷却室43,在内部具有代表性地配置有翅片管式的生成冷气的、作为材质使用铝或铜的冷却器44。
冷却器44包括在内部流动制冷剂的制冷剂管201和每隔规定间隔配置的多个板翅片202。
制冷剂管201是将铝制或铝合金制的一个管体以直管部与曲管部相连的、在排(左右)方向和层(上下)方向上成为多个的方式弯折加工成蛇行状而得到的蛇形管,不使用形成曲管部的连接管地形成一个制冷剂流路。而且,通过使制冷剂管201的曲管部将形成于板翅片202的长孔203贯通,制冷剂管201的直管部与板翅片202紧贴。
长孔203具有矩形部和圆弧部,形成为在该矩形部的两侧短边分别与圆弧部相连而形成的长孔状。此外,在圆弧部设有用于与制冷剂管201的直管部紧贴固定的、立边成形得到的圆弧部套环(未图示),在矩形部长度方向的两端也设有大致垂直地立边成形得到的矩形部套环(未图示)。以使该矩形部套环(未图示)随着向冷藏库背面去而向下方倾斜的方式设置有冷却器44。
在冷却器44的上方配置有对所生成的冷气强制性地进行输送的风机46,在冷却器44的下方设有对附着于冷却器44的霜和冰进行除霜的除霜加热器47。而且,在其下部构成有用于接收在除霜时产生的除霜水的排水盘48,且构成有从排水盘48的最深部贯通至库外的排水管49,在其下游侧的库外构成有蒸发盘50。
具体而言,除霜加热器47是玻璃制的玻璃管加热器59,特别是在制冷剂为烃类制冷剂气体的情况下,作为防爆措施,采用形成有双重玻璃管的双重玻璃管加热器。在玻璃管加热器59的上方,配置有覆盖玻璃管加热器59的加热器罩60,将加热器罩60设为与玻璃管径和宽度同等以上的尺寸,以使得不会由于除霜时从冷却器44滴下的水滴直接落到因除霜而成为高温的玻璃管表面而发出滋滋的声音。
在此,作为近年来的制冷循环的制冷剂,从地球环境保护的观点,使用作为全球变暖潜势小的可燃性制冷剂的异丁烷。该作为烃的异丁烷与空气相比较为常温、大气压下为约2倍的比重(比重2.04,温度300K时)。由此,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降低制冷剂填充量,低成本并且万一可燃性制冷剂泄漏时的泄漏量少,能够进一步提高安全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制冷剂中使用异丁烷,作为防爆措施限制作为除霜时的玻璃管加热器59的外廓的玻璃管表面的最大温度。因此,为了使玻璃管表面的温度降低,采用形成双重玻璃管的双重玻璃管加热器。此外,作为使玻璃管表面的温度降低的结构,也能够在玻璃管表面卷绕散热性高的部件(例如铝翅片)。此时,通过将玻璃管设为一重,能够减小玻璃管加热器59的外形尺寸。
另外,作为提高除霜时的效率的结构,也可以在玻璃管加热器59的基础上并用与冷却器44紧贴的管式加热器。在该情况下,通过来自管式加热器的直接的传热,冷却器44的除霜有效率地进行,并且能够利用玻璃管加热器59使附着于冷却器44的周围的排水盘48和风机46的霜融化,所以能够实现除霜时间的缩短,节能并抑制除霜时的库内温度的上升。
此外,在将玻璃管加热器59和管式加热器组合的情况下,通过将彼此的加热器容量适当,能够降低玻璃管加热器59的容量。当降低加热器容量时,除霜时的玻璃管加热器59的外廓的温度也能够降低,所以还能够抑制除霜时的赤热。
排水盘48构成冷却室43的底面和背面的一部分。底面为了将除霜水收集到排水管49中而使与排水管49的连接部最低,在与排水管49的连接部,最远离除霜加热器47(图2的距离L)。背面立起至超过能够确保排水盘48的贮水量的高度的高度,底面与背面所成的角由平缓的曲面构成。
接着,对风路结构进行说明。
纵分隔壁45a、45b由形成冷冻室37的外壳的前分隔壁45a和形成冷却室43的外壳的后分隔壁45b构成。前分隔壁45a与后分隔壁45b之间的空间是使冷气向各贮藏室分支的分配风路51。
前分隔壁45a在上方具有冷冻室排出口52,将分配风路51和冷冻室37连通。在下方具有向冷冻室37侧突出的冷冻室吸入风路53,从设于冷冻室吸入风路53前(端)面的入口53a向冷却室43导入冷冻室37的返回冷气。
分配风路51经由设于第一分隔壁71内的切换室风门(参照图5的切换室风门80)与切换室排出风路(未图示)连接,将分配风路51和切换室36连通。另外,经由设于第二分隔壁72内的冷藏室风门(参照图5的冷藏室风门42)与冷藏室排出风路85连接,而将分配风路51和冷藏室35连通。
后分隔壁45b在上方设置有风机46,在下方具有将冷冻室吸入风路53和冷却室43分隔的肋55。利用肋55和排水盘48将冷冻室吸入风路53包围的区域是冷冻室吸入口56,而将冷冻室吸入风路53和冷却室43连通。
此外,冷冻室吸入口56的面积以比入口53a的面积大的方式构成。另外,在通过排水管49的中心的纵截面上,除霜加热器47与排水管49的距离L以比相同纵截面上的冷冻室吸入口56的高度H大的方式构成(图2)。另外,冷却室43背面与除霜加热器47的距离B也以比冷冻室吸入口56的高度H大的方式构成(图2)。
冷冻室吸入风路53的底面利用排水盘48的一部分与冷却室43的底面连接而构成。排水盘48具有从入口53a的下端起通过冷冻室吸入口56下端向下倾斜至排水管49,之后平缓地拐向上方而到达冷却室43的背面的形状。
在冷却器44的背面配置有冷藏室吸入风路87。冷藏室吸入风路87通过第二分隔壁72将冷藏室35和冷却室43连通,而流过冷却了冷藏室35的冷气。冷藏室吸入风路87在下方具有与冷却室43连通的冷藏室吸入口88。
另外,在冷却器44的背面,与冷藏室吸入口88同时设置地还具有切换室吸入口89。切换室吸入口89经由设于第一分隔壁71内的切换室吸入风路90与切换室36连通。
而且,与冷藏室吸入口88连通的冷藏室吸入风路87和与切换室吸入口89连通的切换室吸入风路90分别作为独立的吸入风路构成。
另外,冷藏室吸入口88和切换室吸入口89设于冷却器44的下端附近,并形成于比冷冻室吸入口56高的位置。
另外,冷藏室吸入口88和切换室吸入口89的上端配置于比冷却器44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
另外,将与同时设置的冷藏室吸入口88和切换室吸入口89匹配的多个高温吸入口的宽度尺寸配置成与冷却器44的宽度尺寸大致相同。
另外,比切换室高的温度域的冷藏室吸入口88的开口面积设定得比切换室吸入口89的开口面积大。
另外,切换室吸入口89相对于与冷藏室吸入口88对应的冷藏室吸入风路87与冷藏室35的连接部,配置于宽度方向上较远侧的侧端部。
此外,同时设置的切换室吸入口89和冷藏室吸入口88也可以以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搭接的方式一起配置。
以下,说明以上那样构成的冷藏库的动作、作用。
首先,对冷却运转时进行说明。
由冷却室43的冷却器44生成的冷气的一部分由风机46向分配风路51内前方强制性地送风。冷冻室37被从冷冻室排出口52排出的冷气冷却,冷气经由设于纵分隔壁45下部的冷冻室吸入风路53,从冷冻室吸入口56引导至冷却器44的下部,在冷却器44中进行热交换,再次通过风机46使新鲜的冷气反复进行循环。由此,冷冻室37通过冷冻室传感器(未图示)的控制冷却至适当温度。
另外,排出至分配风路51内上方的冷气经由第二分隔壁72内的冷藏室排出风路85排出到冷藏室35。另外,关于朝向切换室36,排出至分配风路51内的冷气在第一分隔壁71内循环,流入到切换室36内。在冷藏室35和切换室36中循环的冷气成为带有空气或贮藏物所含的湿气的空气,从冷藏室35通过冷藏室吸入风路87从冷藏室吸入口88被引导至冷却器44的下部,与冷却器44进行热交换,再次利用风机将新鲜的冷气强制性地送风。同样,从切换室36通过切换室吸入风路90,从切换室吸入口89被引导至冷却器44的下部,与冷却器44进行热交换,再次利用风机将新鲜的冷气强制性地送风。
由此,冷藏室35和切换室36即使处于远离冷却器44的位置,也能够利用风机46使冷气强制性地循环,由此将室内冷却为设定温度。
在此,在向切换室36导入冷气的切换室排出风路86的风路内设有调整冷气量的切换室风门(参照图5的切换室风门80)。由此,利用切换室风门(参照图5的切换室风门80),能够细致地控制切换室36内的温度,所以即使在夏季或购物后的食品收纳时的过度的门开闭时,也能够抑制库内的温度变动,将库内维持在适当温度。
此外,切换室36基本上能够设定到-18~8℃,但切换室36的温度域的切换不限定于此,温度变动幅度能够根据用途适当设定为例如-3~4℃等,能够兼得便利和节能。
另外,除霜加热器47在除霜时,利用加热器热量能够对冷却室43内、冷藏室吸入风路87内和切换室吸入风路90内进行加热,所以能够改善或防止结露和冻结,能够提高可靠性。
在此,对吸入风路结构说明详情。
从风机46排出的冷气在冷藏室35、切换室36、冷冻室37的所有的贮藏室中循环时,来自冷冻室37的返回冷气、来自冷藏室35和切换室36的高温返回冷气的3个气流同时流入到冷却室43。
即,来自冷冻室37的返回冷气从入口53a通过冷冻室吸入风路53,从冷冻室吸入口56进入冷却室43。另外,来自冷藏室35的高温返回冷气通过冷藏室吸入风路87,从冷藏室吸入口88进入冷却室43。另外,来自切换室36的高温返回冷气通过切换室吸入风路90,从切换室吸入口89进入冷却室43。
本实施方式中,冷冻室吸入口56设于冷却室43前表面,冷藏室吸入口88设于冷却室43背面,冷冻室吸入口56位于比冷藏室吸入口88靠下方的位置,冷冻室吸入口56位于比入口53a靠下方。据此,冷冻室返回冷气沿着构成冷冻室吸入风路53的底面的排水盘48向下流入到冷却室43。另外,在排水盘48的上方设置有用于融化霜或冰的除霜加热器47,使除霜加热器47与排水盘48的距离L和与冷却室43的背面的距离B比冷冻室吸入口56的高度H大。因此,冷冻室返回冷气易于流入到空间较大的除霜加热器47的下方,之后在该状态下在冷却室43的底面流动,根据排水盘48的形状进行方向转换,在冷却室43的背面向上流动时,也能够将压力损失抑制得较小。
由此,向后的速度大的冷冻室返回冷气和向前的速度大的高温返回冷气在上下方向上错开,所以能够抑制相互干扰并增大在库内循环的风量。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能力。另外,在冷气仅最需要冷却的冷冻室37中循环时,也通过冷冻室吸入口56处于更下方,冷冻室返回冷气通过冷却器44的距离变长而使热交换量增加,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能力。
上述的冷冻室返回冷气、和从设置于冷却室43的背面的冷藏室吸入口88和切换室吸入口89流出的高温返回冷气在冷却室43的背面合流,但高温返回冷气能够推动向上的冷冻室返回冷气,顺畅地方向转换为向上,与冷冻室返回冷气一起向冷却器44冲入。因此,冷冻室返回冷气和高温返回冷气的两个气流不会正面碰撞并相互妨碍,所以使两个气流的风量增加,由此能够增加冷却器44的热交换量,提高冷却能力。
此外,使构成冷却室43的底面的排水盘48的形状具有从冷冻室吸入口56到排水管49向下方倾斜的形状。由此,冷冻室返回冷气能够沿着排水盘48并沿着向下方流动的后背面上升。因此,在高温吸入口58前方,冷冻室返回冷气的速度提高,能够与高温返回冷气顺畅地合流,能够进一步增加风量并提高冷却能力。
另外,冷冻室吸入口56在上游侧设置有冷冻室吸入风路53,冷冻室吸入风路53的入口53a位于比冷冻室吸入口56靠上方的位置。由此,在冷冻室吸入口56的冷冻室返回冷气向下流入到冷却室43,所以更易于沿着排水盘48流动,能够在进一步减小压力损失的状态下抑制与低温返回冷气的干扰。另外,冷冻室吸入风路53的入口53a的面积比冷冻室吸入口56的面积小,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在冷冻室吸入口56的压力损失。
另外,将作为来自冷藏室35和切换室36的返回冷气的流入部分的、冷却器背面的高温吸入口配置成与冷却器的宽度尺寸大致相同。由此,在冷藏库内循环的返回冷气中,与冷却器44的温度差大的冷藏室返回冷气和切换室返回冷气以与冷却器宽度大致相同的尺寸进行与冷却器44的热交换,所以能够取得较大的冷却器44的热交换面积,并且提高制冷循环效率,由此能够实现节能。
另外,在冷藏库的使用状态中,冷藏室35和切换室36的门开闭次数较多。特别是近年来,还存在在切换室36中冷却保存蔬菜以外的塑料瓶的实际情况,在一天内,冷藏室35或切换室36的门开闭次数相对于10年前处于上升倾向。因此,如上所述,在冷藏室35或切换室36的高温贮藏室内循环的高温返回冷气与冷却器的热交换量变大,能够减少冷却库内的时间,所以也能够通过冷却运转时间的缩短减少对冷却器44的结霜量。特别是由于高温贮藏室的门开闭次数较多,不仅外部空气的水分易于侵入,而且温度较高,所以在空气中保持的绝对湿度也较高,所以霜向冷却器44的附着量也变多。通过减少向冷却器44的结霜量,能够延长冷却器44的除霜周期,能够实现除霜加热器47的电源输入次数降低和除霜引起的库内温度上升后的库内冷却所需要的冷却器44的电源输入降低,进行进一步的节能。
另外,能够取得较大的将冷却器44的热交换面积,意味着增大使冷却器44结霜的面积,所以也能够抑制结霜时的冷却能力的劣化。由此,能够延长使冷藏库运转后至需要除霜的时间(除霜周期),能够实现除霜加热器47的电源输入次数降低和除霜引起的库内温度上升后的库内冷却所需要的冷却器44的电源输入降低,进行进一步的节能。
另外,在冷却室43的背面同时设置的各个吸入口即冷藏室吸入口上端88a和切换室吸入口上端89a位于比冷却器44的下端即冷却器下端44b靠上方的位置。
由此,在冷却室43内,来自冷藏室35和切换室36的返回冷气在来自冷冻室37的冷冻室返回冷气的上方流动。因此,向后的速度大的冷冻室返回冷气和向前的速度大的来自冷藏室35和切换室36的返回冷气在上下方向上错开,能够抑制相互干扰并增大在库内循环的风量,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能力。
另外,由于在门开闭时侵入的空气中的水分,或附着于投入库内的食品的水分,以及来自保存于库内的蔬菜的水分等,霜附着于冷却器44。当该霜完成生长时,在冷却器44与循环冷气之间,热交换效率降低且不能充分冷却库内,最终成为不冷或慢冷状态。因此,冷藏库中,需要对附着于冷却器44的霜进行定期除霜。与之相对,本实施方式中,在冷藏室吸入口上端88a与切换室吸入口上端89a、冷藏室吸入口下端88b与切换室吸入口下端89b之间配置冷却器下端44b。由此,通过水分量较大的高温返回冷气,即使附着于冷却器背面下部的霜生长,也向冷却器底面侧流过高温返回冷气,所以耐结霜性能提高。由此,也能够抑制结霜时的冷却能力的劣化。
此外,在将冷藏室吸入口上端88a和切换室吸入口上端89a设为冷却器44的下方的情况下,冷藏室吸入风路87的风路阻力增加且循环风量降低,所以冷却能力降低。另一方面,在将冷藏室吸入口上端88a和切换室吸入口上端89a设为冷却器44的上方的情况下,风路阻力减少且循环风量增加,但由于返回冷气易于流向冷却器44而附着的霜,冷藏室吸入风路87可能堵塞。因此,如本实施方式,通过在冷藏室吸入口上端88a与切换室吸入口上端89a、冷藏室吸入口下端88b与切换室吸入口下端89b之间配置冷却器下端44b,满足冷却能力和结霜耐力两者。特别是在冷却器44的最下层的管与最下层的上一层的管之间配置冷藏室吸入口上端88a和切换室吸入口上端89a,由此,在冷却能力和结霜耐力两者间实现最佳化。
此外,在冷却室43中,板翅片202的长孔203和矩形部套环(未图示)以随着向冷藏库背面去而向下方倾斜的方式设置于冷却器44。由此,合流的冷气从冷却器44的背面侧以铅垂向上成分为主冲入,冲入的冷气的一部分沿着冷却器44的板翅片202和矩形部套环(未图示)流动,被引导至冷却器44的前表面。由此,冷气通过冷却器44整体,由此能够增加热交换量,所以能够提高冷却能力。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将冷藏室吸入口88的开口面积设定得比切换室吸入口89的开口面积大。切换室36的温度根据收纳的蔬菜不同,存在最佳的贮藏温度,对于叶蔬菜,优选分成约1~2℃进行贮藏,对于果实蔬菜,优选分成约8~9℃左右进行贮藏,但通常将冷藏室35的温度设定得比切换室36低。因此,如本实施方式这样,通过将冷藏室吸入口88的开口面积设定得比切换室吸入口89大,能够确保用于将冷藏室内冷却至比切换室温度低的温度的循环的风量和冷气量。
另外,将切换室吸入口89配置于相对于冷藏室35和冷藏室吸入风路87的连接部在宽度方向上较远侧的侧端部。
由此,与冷却至比切换室温度低的温度的冷藏室35对应的冷藏室的返回冷气,在冷藏室吸入风路87内以风速比切换室返回冷气高的状态向冷却器44循环。另外,冷藏室35和冷藏室吸入风路87的连接部、与冷却器44的风路内距离短的风路的风速最快。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冷藏室35和冷藏室吸入风路87的连接部,在风路内距离较长的风路侧配置有切换室吸入口89。由此,从切换室36向冷却器44流入的返回冷气能够不易受到冷藏室返回冷气向冷却器44流入的循环风速的影响,所以抑制逆流等相互干扰并实现热交换效率的确保。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切换室吸入口89相对于冷藏室吸入口88, 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一起配置。
由此,流入到冷却器背面的返回冷气能够在冷却器的整个宽度进 行热交换,所以热交换效率提高,制冷循环效率提高,所以节能。另 外,在形成冷藏室吸入风路87和切换室吸入风路90时,形成部件的 小型化,所以能够降低成本。特别是通过一体构成冷藏室吸入风路87、 冷藏室吸入口88、切换室吸入风路90、切换室吸入口89,能够削减制 作的材料费用和模具费用,并且也能够降低制造工序中的工时。本实 施方式中,将冷藏室吸入风路87、冷藏室吸入口88、切换室吸入口89 用一体部件构成,在降低材料费用、模具费用的基础上,通过部件点 数减少还降低管理费用。由此,能够实现作为产品整体的成本降低, 还带来销售价格的降低,实现销售率的提高。
此外,将切换室吸入口89和冷藏室吸入口88配置于冷却器44的 背面,所以能够降低无效空间,库内容积的增加,实现便利的提高。
此外,冷藏库30最需要使3个贮藏室中与外部空气温度的温度差 较大的冷冻室37冷却,所以需要通过利用开闭阀(未图示)关闭冷藏 室排出风路85等,使冷气仅在冷冻室37中循环。从风机46排出的冷 气仅在冷冻室37中循环时,向冷却室43仅流入来自冷冻室37的返回 冷气。
此时,冷冻室返回冷气也与冷气在全部贮藏室中循环时同样,从 入口53a通过冷冻室吸入风路53,从冷冻室吸入口56进入冷却室43, 并通过除霜加热器47的下方,沿着排水盘48从背面冲入冷却器44。 因此,冷冻室返回冷气能够在冷却器44内在对角线上流过,能够取得 较长的热交换距离,所以能够增加热交换量,并提高冷却能力。
而且,设置于冷却室43的前表面的吸入口仅是冷冻室吸入口56,所以能够使冷冻室吸入口56的宽度扩展至与冷却器44的宽度相同。因此,即使冷气仅在冷冻室37内循环,也能够使用冷却器44整体,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能力。
另外,冷冻室吸入口比冷冻室吸入风路53的入口53a大,所以也能够抑制此处的压力损失,进而能够增加风量。
如上所述,不论在冷却冷藏库整体的情况下,还是在以冷冻室为中心进行冷却的情况下,都实现冷却能力的提高。
另外,通常在冷藏库30的背面配置有低温的冷却器44,所以经由背面的隔热壁侵入的热较多。与之相对,在冷却室43与隔热壁之间构成有高温吸入风路,所以能够降低经由冷藏库30背面的隔热壁侵入的热量。
另外,由冷却器44冷却的冷气通过热传递扩散至其周边。与之相对,在设置于冷却器44背面的冷藏室吸入风路87和切换室吸入风路90中流过来自冷藏室35或切换室36的返回冷气时,吸收从冷却器44漏出的冷气,再次返回至冷却室43,所以能够抑制冷气向冷藏库30外的漏出,并降低消耗电力量。
(第2实施方式)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冷藏库的概略纵截面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冷藏库的概略纵截面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冷藏库的配置于冷藏室背面的冷藏室管道的主视图。图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冷藏库的向切换室的冷气排出风路的概略立体图。图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冷藏库的切换室和冷气排出风路的概略截面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冷藏库的切换室和冷冻室的隔热间隔壁的分解结构图。图1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冷藏库的冷却器周边的冷气吸入风路的截面概略图。图1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冷藏库的冷却器周边的冷气吸入风路的正面概略图。图1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冷藏库的来自冷却器和冷藏室的冷气吸入风路的正面概略图。图1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冷藏库的冷却器和从冷藏室起的冷气吸入风路的侧面概略图。
此外,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技术思想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适用。
图5、6中,冷藏库30具有:由外箱32、内箱33、和填充于外箱32与内箱33之间的发泡隔热材料34形成的隔热箱体31,将内部利用第一分隔壁71和第二分隔壁72分隔。最上部设置有冷藏室35,第二分隔壁72的下方设置有冷冻室37,第一分隔壁71下方的最下部设置有能够切换从冷冻到蔬菜的保存温度的切换室36。
另外,在冷冻室37内同时设置有制冰室38和上部冷冻室39(未图示),在其下部设置有下部冷冻室40。
另外,在冷藏室35的前表面设置有旋转式冷藏室门35a,在切换室36、制冰室38、上部冷冻室39(未图示)、下部冷冻室40的前表面分别设置有抽出式切换室门36a、制冰室门38a、上部冷冻室门39a(未图示)、下部冷冻室门40a。
另外,在冷藏室35的下部设置有设定成温度比冷藏室稍低的温度的冰温保鲜盒(chilled case)41,能够前后抽出。
设置于冷藏室35的背面的冷藏室管道罩81,在后方形成冷藏室排出风路85,在上方具有多个排出口82,在下方具有与冷藏室吸入风路87连通的冷藏室吸入入口部83。
冷藏室吸入入口部83配置于冰温保鲜盒41的背面,排出至冷藏室35的冷气对内部进行冷却,流过形成在冰温保鲜盒41与第二分隔壁72之间的间隙,从冷藏室吸入入口部83通过冷藏室吸入风路87返回至冷却室43。
另外,冰温保鲜盒41被冷却至比冷藏室35低0~3℃左右的温度,用于使冷气从冰温保鲜盒41向冷却室43返回的冰温保鲜盒吸入入口部84与冷藏室吸入入口部83一起配置于冰温保鲜盒41的背面。
另外,从冷却室43向切换室36的冷气从分配风路51经由设于第一分隔壁71内的切换室风门80,向切换室排出风路86(未图示)流通并流入到切换室36。
在此,内部具有切换室风门80的切换室风门装置92(图8、9)包括:切换室风门装置前板93、切换室风门装置后板94、设置于它们之间的隔热材料(例如,发泡隔热材料34),在设于隔热材料(例如,发泡隔热材料34)的内部的空间(风路)插入有切换室风门80。
而且,在切换室风门装置92预先安装于第一分隔壁71的状态下,将第一分隔壁71装入隔热箱体31,在向隔热箱体31填充发泡隔热材料34时,也同时填充至第一分隔壁71。
另外,将设置在切换室风门装置92内的切换室风门80的下游侧分支为多个,从多个切换室排出口96a、96b向切换室36输送冷气。切换室排出口96a以从切换室36的上方向切换室盒上97内排出冷气的方式配置。切换室排出口96b以从切换室36的后方向切换室盒下98内排出冷气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降低切换室36内的温度不均,能够保持为规定的温度分布。
另外,第一分隔壁71在第一分隔壁上板73与第一分隔壁下板74之间预先安装有与排水盘48对应的隔热材料75和切换室返回管道罩76的状态下,将第一分隔壁71装入隔热箱体31,在向隔热箱体31填充发泡隔热材料34时,也同时填充至第一分隔壁71。
而且,从切换室36向冷却室43返回的冷气通过形成在切换室返回管道罩76与第一分隔壁下板74之间的空间、以及在与排水盘48对应的隔热材料75和第一分隔壁71的背面形成的空间(隔热材料75、第一分隔壁下板74和第一分隔壁上板73之间)返回至冷却室43。
即,从切换室36向冷却室43返回的冷气从设置于切换室36的顶面的切换室返回管道罩76内,通过排水盘48的下部、后部,从冷却室43的背面的切换室吸入口89返回至冷却器44(参照图11)。
另外,从冷藏室35经由冷藏室吸入风路87向冷却室43返回的、设置于冷却室43的背面的冷藏室吸入口88,与冷却器44的大致整个宽度对应地配置,从切换室36向冷却室43的与切换室吸入口89相邻的部分设置台阶部,在台阶部的下方一起设置有切换室吸入口89。
另外,如图13所示,冷藏室吸入风路87利用由其它部件形成于冷却器44和隔热箱体31的内箱33之间的板状的罩构成,将上部与冷藏室连接部91连接,并将下部作为冷藏室吸入口88。
而且,冷藏室连接部91的宽度尺寸比冷藏室吸入口88的宽度尺寸窄地设定,冷藏室连接部91的进深尺寸设定得比冷藏室吸入口88的进深尺寸宽。
另外,在冷却室43的背面左右方向上,冷藏室连接部91和与冷藏室吸入口88相邻配置的切换室吸入口89相对配置。
以下,说明上述结构的作用、效果。
内部具有切换室风门80的切换室风门装置92包括:切换室风门装置前板93切换室风门装置后板94、设置于它们之间的隔热材料(例如,发泡隔热材料34),在设于隔热材料(例如,发泡隔热材料34)的内部的空间(风路)插入有切换室风门80。而且,在切换室风门装置92预先安装于第一分隔壁71的状态下,将第一分隔壁71装入隔热箱体31,在向隔热箱体31填充发泡隔热材料34时,也同时填充至第一分隔壁71。由此,能够将风门装置预先配置于隔热分隔壁,并能够提高冷藏库的组装操作性。因此,也不需要组装工序中的不合理的操作,能够可靠地将切换室风门装置92配置于规定的位置。
另外,将设置在切换室风门装置92内的切换室风门80的下游侧分支为多个,从多个切换室排出口96a、96b向切换室36输送冷气。切换室排出口96a以从切换室36的上方向切换室盒上97内排出冷气的方式配置。切换室排出口96b以从切换室36的后方向切换室盒下98内排出冷气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降低切换室36内的温度不均,能够保持为规定的温度分布。
另外,从切换室36向冷却室43返回的冷气,通过形成于切换室返回管道罩76与第一分隔壁下板74之间的空间、和在与排水盘48对应的隔热材料75和第一分隔壁71的背面形成的空间,返回至冷却室43。即,返回冷气从设置于切换室36的顶面的切换室返回管道罩76内,通过排水盘48的下部、后部,并从冷却室43的背面的切换室吸入口89返回至冷却器44,所以冷却室43的前表面遍及整个宽度能够用作冷冻室37的返回冷气的吸入口,能够提高冷冻室37的冷却能力。
另外,从冷藏室35经由冷藏室吸入风路87向冷却室43返回的、设置于冷却室43的背面的冷藏室吸入口88,与冷却器44的大致整个宽度对应地配置,从切换室36向冷却室43的与切换室吸入口89相邻的部分设置台阶部,在台阶部的下方一起设置有切换室吸入口89。由此,能够使来自冷藏室35的返回冷气高效地返回冷却器44,并且来自切换室36的返回冷气也高效地返回至冷却器44。
另外,在设置于冷藏室35的背面的冷藏室管道罩81的下方且冰温保鲜盒41的背面设置有冷藏室吸入入口部83,所以冷藏室吸入入口部83被隐藏在冰温保鲜盒41的背面,能够实现设计性的提高。另外,能够提高冷藏室吸入入口部83的设计自由度,还提高冷藏室管道罩81整体的设计性。
另外,冰温保鲜盒41被冷却至比冷藏室35低0~3℃左右的温度,用于使冷气从冰温保鲜盒41向冷却室43返回的冰温保鲜盒吸入入口部84与冷藏室吸入入口部83一起配置于冰温保鲜盒41的背面。由此,冰温保鲜盒吸入入口部84也被隐藏在冰温保鲜盒41的背面,能够实现包含冰温保鲜盒吸入入口部84的设计性的提高。由此,能够提高冷藏室35内整体的设计性。
如以上进行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冷藏库包括:生成冷气的冷却器;使由冷却器生成的冷气强制性地循环的风机;收纳冷却器和风机的冷却室;低温贮藏室,冷却室设置于低温贮藏室的背面;温度设定得比低温贮藏室高的高温贮藏室;和能够切换贮藏室内的温度设定的切换室。本实用新型的冷藏库还包括:将来自低温贮藏室的低温返回冷气导入到冷却室的低温吸入口;将来自高温贮藏室的返回冷气经由吸入风路导入到冷却室的高温吸入口;和将来自切换室的冷气导入到冷却室的切换吸入口。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冷藏库中,低温吸入口设于冷却室前表面,高温吸入口和切换吸入口设于冷却室背面。
这样,本实用新型的低温吸入口能够遍及冷却室前表面的整个宽度形成,能够降低低温贮藏室的吸入阻力,能够提高低温贮藏室的冷却能力。另外,高温吸入口和切换吸入口设于冷却室背面,由此能够使来自高温贮藏室和切换室的返回冷气向冷却器的结霜均匀化。另外,能够在冷却时或非冷却时,能够抑制包含低温返回冷气在内的相互干扰,增加循环的风量,由此能够增加冷却器的热交换量,提高冷却能力。
另外,本实用新型中,高温吸入口和切换吸入口与从高温贮藏室和切换室分别独立的吸入风路连通而一起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不会受到一方的吸入风路的影响地确保稳定的冷气的流动,并且能够提高高温贮藏室和切换室的布局配置的自由度。
另外,本实用新型中,高温吸入口和切换吸入口的上端配置于比冷却器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在冷却室内高温返回冷气在低温返回冷气的上方流动,所以向后的速度大的低温返回冷气和向前的速度大的高温返回冷气在上下方向上错开,抑制相互干扰,能够增大在库内循环的风量,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能力。由此,通过水分量较大的高温返回冷气,即使附着于冷却器背面下部的霜生长,也向冷却器底面侧流过高温返回冷气,所以耐结霜性能提高。由此,也能够抑制结霜时的冷却能力的劣化。
另外,本实用新型中,高温吸入口的面积设定得比切换吸入口的面积大。
根据该结构,能够确保与各贮藏室的冷却量相应的循环风量,能够确保更高的冷却能力。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冷藏库的结构不会增大风路的压力损失,能够提高冷却器的热交换量,所以能够适用于家庭用或工业用冷藏库等、强制性地使风循环进行热交换的冷却设备。
符号说明
30 冷藏库
31 隔热箱体
32 外箱
33 内箱
34 发泡隔热材料
35 冷藏室(第一高温贮藏室)
35a 冷藏室门
36 切换室(第二高温贮藏室)
36a 切换室门
37 冷冻室(低温贮藏室)
37a 冷冻室门
38 制冰室
38a 制冰室门
40 下部冷冻室
40a 下部冷冻室门
41 冰温保鲜盒(贮藏盒)
42 冷藏室风门
43 冷却室
44 冷却器
44b 冷却器下端
45 纵分隔壁
46 风机
47 除霜加热器
48 排水盘(冷却室底面)
49 排水管
50 蒸发盘
53 冷冻室吸入风路
53a 入口
56 冷冻室吸入口(低温吸入口)
59 玻璃管加热器
60 加热器罩
71 第一分隔壁
72 第二分隔壁
73 第一分隔壁上板
74 第一分隔壁下板
75 隔热材料
76 切换室返回管道罩
80 切换室风门
81 冷藏室管道罩
82 排出口
83 冷藏室吸入入口部
84 冰温保鲜盒吸入入口部
85 冷藏室排出风路
87 冷藏室吸入风路(高温吸入风路)
88 冷藏室吸入口(第1高温吸入口)
88a 冷藏室吸入口上端(第1高温吸入口上端)
89 切换室吸入口(第2高温吸入口)
89a 切换室吸入口上端(第2高温吸入口上端)
90 切换室吸入风路(高温吸入风路)
91 冷藏室连接部(第1高温贮藏室连接部)
92 切换室风门装置
93 切换室风门装置前板
94 切换室风门装置后板
96a、96b 切换室排出口
97 切换室盒上
98 切换室盒下
201 制冷剂管
202 板翅片
203 长孔。
Claims (4)
1.一种冷藏库,其特征在于,包括:
生成冷气的冷却器;
使由所述冷却器生成的所述冷气强制性地循环的风机;
收纳所述冷却器和所述风机的冷却室;
低温贮藏室,所述冷却室设置于所述低温贮藏室的背面;
温度设定得比所述低温贮藏室高的高温贮藏室;
能够切换温度设定的切换室;
将来自所述低温贮藏室的低温返回冷气导入到所述冷却室的低温吸入口;
将来自所述高温贮藏室的返回冷气经由吸入风路导入到所述冷却室的高温吸入口;和
将来自所述切换室的冷气导入到所述冷却室的切换吸入口,
所述低温吸入口设于所述冷却室前表面,所述高温吸入口和所述切换吸入口设于所述冷却室背面。
2.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藏库,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温吸入口和所述切换吸入口与从所述高温贮藏室和所述切换室分别独立的吸入风路连通而一起配置。
3.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藏库,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温吸入口和所述切换吸入口的上端配置于比所述冷却器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
4.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藏库,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温吸入口的面积设定得比所述切换吸入口的面积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105869 | 2014-05-22 | ||
JP2014-105869 | 2014-05-22 | ||
PCT/JP2015/002555 WO2015178026A1 (ja) | 2014-05-22 | 2015-05-21 | 冷蔵庫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440057U true CN206440057U (zh) | 2017-08-25 |
Family
ID=596453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90000606.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440057U (zh) | 2014-05-22 | 2015-05-21 | 冷藏库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440057U (zh) |
-
2015
- 2015-05-21 CN CN201590000606.3U patent/CN206440057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981680B1 (ko) | 제빙 트레이 및 이를 갖는 냉장고 | |
US8099975B2 (en) | Icemaker for a refrigerator | |
CN102109264B (zh) | 冷藏库 | |
CN104641190B (zh) | 冷藏库 | |
CN206875810U (zh) | 冷藏库 | |
WO2018157810A1 (zh) | 带有制冰功能的冰箱 | |
CN103975207A (zh) | 冷藏库 | |
CN217465044U (zh) | 冰箱 | |
TWI393850B (zh) | refrigerator | |
CN217465043U (zh) | 冰箱 | |
JP6023986B2 (ja) | 冷蔵庫 | |
CN206440058U (zh) | 冷藏库 | |
CN210141733U (zh) | 第一蒸发器位于冷冻内胆顶壁与冷冻室之间的冰箱 | |
JP6145643B2 (ja) | 冷蔵庫 | |
CN206440057U (zh) | 冷藏库 | |
CN106766582B (zh) | 一种冰箱 | |
JP3469757B2 (ja) | 冷蔵庫 | |
TW201938970A (zh) | 冰箱 | |
JP6405525B2 (ja) | 冷蔵庫 | |
CN105556225B (zh) | 冰箱 | |
CN205482060U (zh) | 冷藏库 | |
CN210832690U (zh) | 冰箱 | |
TWI658245B (zh) | refrigerator | |
JP6145642B2 (ja) | 冷蔵庫 | |
JP6446663B2 (ja) | 冷蔵庫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8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