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434267U - 地刷组件和具有其的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地刷组件和具有其的吸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434267U
CN206434267U CN201621164521.1U CN201621164521U CN206434267U CN 206434267 U CN206434267 U CN 206434267U CN 201621164521 U CN201621164521 U CN 201621164521U CN 206434267 U CN206434267 U CN 2064342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scape pipe
scrubbing brush
ground
transfer tube
brush assembli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16452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孟令洋
王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Midea Cleaning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Midea Cleaning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Midea Cleaning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Midea Cleaning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16452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4342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4342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4342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ic Vacuum Clean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地刷组件和具有其的吸尘器,地刷组件包括:地刷壳体、出气管、转接管以及卡扣钮,出气管的一端与地刷壳体可枢转地相连且出气管的外表面上具有沿出气管的周向延伸的滑移凹槽,转接管外套在出气管的另一端上且转接管的管壁上具有安装孔,卡扣钮一方面与安装孔卡嵌配合、另一方面与滑移凹槽可滑移地配合,以使转接管相对出气管可周向转动但不可轴向分离。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地刷组件,通过设置卡扣钮,不但可以有效地降低转接管与出气管的拆装难度,而且可以提高出气管与连接管的连接可靠性和转动灵活性,有利于用户进行清洁作业。

Description

地刷组件和具有其的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地刷组件和具有其的吸尘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一些立式推杆机,通常采用出气管和转接管的插接配合来实现尘杯组件与地刷组件的相连和气体连通,这样,不但要求转接管与出气管连接可靠,而且要求连接的密封性和转动灵活性都要很好,然而,相关技术中的出气管与转接管的配合处要么就是转动不灵活,要么就是连接不可靠,而且,用于连接出气管和转接管的连接件通常隐藏在转接管内部,致使拆装不便,不方便用户使用。另外,相关技术中的立式推杆机在机体组件处于直立位置时,很容易发生倾倒、站立不稳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地刷组件,所述地刷组件中转接管与出气管之间的转动灵活、连接可靠、拆装方便。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地刷组件的吸尘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地刷组件,包括:地刷壳体;出气管,所述出气管的一端与所述地刷壳体可枢转地相连且所述出气管的外表面上具有沿所述出气管的周向延伸的滑移凹槽;转接管,所述转接管外套在所述出气管的另一端上且所述转接管的管壁上具有安装孔;卡扣钮,所述卡扣钮一方面与所述安装孔卡嵌配合、另一方面与所述滑移凹槽可滑移地配合,以使所述转接管相对所述出气管可周向转动但不可轴向分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地刷组件,由于用于连接出气管和转接管的卡扣钮、采用明装的方式卡接在转接管上的安装孔内,从而不但可以有效地降低转接管与出气管的拆装难度,而且可以提高出气管与转接管的连接可靠性,另外,通过卡扣钮与滑移凹槽的配合,可以有效地提高转接管与出气管相对转动的灵活性,从而极其有利于用户采用吸尘器进行清洁作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孔为多个且在所述出气管的周向上间隔开,所述卡扣钮为多个且与多个所述安装孔分别对应卡嵌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滑移凹槽为环绕所述出气管一周的环形凹槽,每个所述卡扣钮均与所述环形凹槽滑移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滑移凹槽包括在所述出气管的周向上间隔开分布的多个弧形凹槽,多个所述卡扣钮分别与多个所述弧形凹槽对应滑移配合以使所述转接管相对所述出气管的最大转角为70°~8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卡扣钮包括:本体部、第一卡位部和第二卡位部,其中,所述本体部的至少部分设在所述安装孔内,所述第一卡位部和所述第二卡位部分别连接在所述本体部在所述转接管的周向上的两侧,且所述第一卡位部的至少部分和所述第二卡位部的至少部分均位于所述转接管内且非与所述安装孔正对,所述本体部、所述第一卡位部和所述第二卡位部中的至少一个的至少部分可滑移地配合在所述滑移凹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位部为弧形板条且可滑移地配合在所述滑移凹槽内,其中,所述第一卡位部弧长方向上的一端与所述本体部的内表面固定相连、另一端延伸至非与所述安装孔正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卡位部包括弹板部和弹钩部,所述弹板部位于所述安装孔内且仅外端与所述本体部相连,所述弹钩部与所述弹板部的内端相连且与所述安装孔的內缘卡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气管通过枢转轴线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枢转结构与所述地刷壳体相连以在前后方向上可枢转,所述地刷壳体上具有前止挡件和后止挡件,其中,所述出气管在从与所述前止挡件止抵的第一位置转动至与所述后止挡件止抵的第二位置转过的角度为80°~10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止挡件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防转挡板,两个所述防转挡板与所述前止挡件之间限定出顶部和后部分别敞开的防转槽,所述转接管的前部设有防转插销,在所述出气管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转接管直立且所述防转插销插配在所述防转槽内以由所以防转槽限制所述转接管相对所述出气管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吸尘器,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地刷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吸尘器,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的地刷组件,从而提高了吸尘器的整体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吸尘器拆除部分部件后的立体图;
图3是图2中所示的部分吸尘器的爆炸图;
图4是图3中所示的锁扣件与内套管等的装配图;
图5是图4中所示的锁扣件的立体图;
图6是图3中所示的地刷组件的爆炸图;
图7是图6中所示的地刷组件的俯视图;
图8是沿图7中A-A线的剖面图;
图9是沿图7中B-B线的剖面图的局部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清洁组件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0中所示的拖把组件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1中所示的拖把组件的爆炸图;
图13是图12中所示的端盖与第二磁吸件、导磁件的装配图;
图14是图10中所示的清洁组件的仰视立体图;
图15是图14中所示的清洁组件的爆炸图;
图16是图15中所示的第二磁吸件、导磁件与地刷壳体的装配放大图;
图17是图15中所示的端盖与架板的装配放大图;
图18是图10中所示的清洁组件的剖视图;
图1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地刷组件的示意图;
图20是图19中所示的地刷组件的爆炸图;
图21是图19中所示的地刷组件中出气管处于非使用位置的剖视图;
图22是图21中X1部的放大图;
图23是图19中所示的地刷组件中出气管处于使用范围的剖视图;
图24是图23中X2部的放大图;
图25是图19中所示的地刷组件中出气管处于使用极限位置的剖视图;
图26是图25中X3部的放大图;
图2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地刷组件的示意图;
图28是图27中所示的地刷组件的一个爆炸图;
图29是图27中所示的地刷组件的另一个爆炸图;
图30是图27中所示的地刷组件的剖视图;
图31是图27中所示的地刷组件的部分部件的示意图;
图3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地刷组件的示意图;
图33是图32中所示的地刷组件的爆炸图;
图34是图32中所示的地刷组件中部分部件的爆炸图;
图35是图34中所示的部分部件的装配图;
图36是图32中所示的地刷组件中截去部分的示意图;
图37是图32中所示的地刷组件的剖视图,图中展示了出气管转动过程中的三个状态。附图标记:
吸尘器T;
尘杯组件100;尘杯壳体11;机体组件300;手柄组件500;
地刷组件600;
地刷壳体61;装配槽610;底壁6101;
地刷壳本体61A;
地刷底座611;刮条安装面6111;
地刷上盖612;刮条定位件6121;定位加强筋6122;
前止挡件6123;后止挡件6124;
安装槽6120;
枢转连接臂61B;容纳腔61B0;枢转孔61C;
底座部613;下半枢转孔6131;限位挡件6132;
上罩部614;上半枢转孔6141;
枢筒部615;
前止挡件61E;后止挡件61F;防转挡板61G;防转槽61H;
卡扣钮6M;
本体部6M1;第一卡位部6M2;第二卡位部6M3;
弹板部6M31;弹钩部6M32;
转接管6N;安装孔6N1;防转插销6R;
限位结构63;上限位边缘631;下限位边缘632;
防撞部64;上防撞部641;下防撞部642;
刮尘条65;头部651;尾部652;密封刮灰件66;
滚轮67;枢转轴线670;滚轮转轴671;弹性卡扣672;
出气管68;间隙68A;吸尘通道68B;敞口68C;
管部680;滑移凹槽6801;
接头部681;枢转轴线6810;凹面部6811;
枢转轴682;
第一磁吸件69;
拖把组件700;板架71;包胶层710;
装配部711;通孔7111;装配腔7110;
限位挡片712;固定柱713;
端盖72;端盖侧限位件721;固定孔722;
固定件73;第二磁吸件74;导磁件75;导磁铁片751;
连接组件800;外套管81;外锁孔811;外对准件812;
内套管82;内锁孔821;内对准件822;
轴向限位筋823;限位件824;
锁扣件83;锁扣部831;弹性部832;
加强筋833;滑移导筋83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考附图1简要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T。
具体而言,吸尘器T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下面仅以一个简单实施例为例作以简要介绍。
吸尘器T可以包括:手柄组件500、机体组件300、尘杯组件100以及地刷组件600中的至少一个,其中,机体组件300可以包括整机机芯以用于驱控吸尘器T工作,手柄组件500可以安装在机体组件300上且用于手持,尘杯组件100(可以包括过滤网布或旋风分离装置等)可以安装在机体组件300上且用于过滤灰尘,地刷组件600(可以包括滚刷或清洁毛刷等)可以安装在尘杯组件100上且用于趋近待清洁表面。其中,在整机机芯被启动后,地刷组件600可以吸入灰尘并向尘杯组件100输送,尘杯组件100接收到灰尘后进行滤灰处理、并将过滤后的气流向机体组件300输送,机体组件300接收到气流后将气流排回到环境中,从而实现吸尘清洁工作。
具体而言,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T可以包括锁扣件83。下面,参照附图2-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锁扣件83。
参照图2-3,尘杯组件100包括尘杯壳体11,地刷组件600包括地刷壳体61,尘杯组件100和地刷组件600通过连接组件800可拆卸地相连,其中,连接组件800包括:外套管81、内套管82以及锁扣件83。
参照图3,外套管81与尘杯壳体11和地刷壳体61中的一个相连,内套管82与尘杯壳体11和地刷壳体61中的另一个相连。也就是说,当外套管81与尘杯壳体11相连时,内套管82就与地刷壳体61相连,当外套管81与地刷壳体61相连时,内套管82就与尘杯壳体11相连。下面,仅以外套管81与尘杯壳体11相连,内套管82与地刷壳体61相连为例进行说明,在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下面的技术方案后,显然可以了解外套管与地刷壳体61相连,内套管与尘杯壳体11相连的实施例。
优选地,外套管81与尘杯壳体11为一体件,内套管82与地刷壳体61可枢转地相连(例如内套管82可以相当于下文所述的转接管6N,此时,内套管82可以通过出气管68与地刷壳体61可枢转地相连、如图18所示;又例如内套管82还可以与下文所述的出气管68为一体件,此时,内套管82直接通过接头部682与地刷壳体61可枢转地相连,如图3所示)由此,方便加工和制造。
另外,前段所述的“相连”指的是:即机械连接、又气体连通。例如,“外套管81与尘杯壳体11相连”指的是:外套管81安装在尘杯壳体11上,且外套管81的管腔与尘杯壳体11内的气体通道连通;“内套管82与地刷壳体61相连”指的是:内套管82安装在地刷壳体61上,且内套管82的管腔与地刷壳体61内的气体通道连通。
参照图2-3,内套管82的至少部分穿套在外套管81内(即外套管81套设在内套管82的至少部分外),此时,内套管82和外套管81共同限定出气体通道,且该气体通道的一端与地刷壳体61内的气体通道连通,该气体通道的另一端与尘杯壳体11内的气体通道连通。由此,通过内套管82和外套管81的套接,可以使得地刷壳体61气体连通至尘杯壳体11,从而地刷壳体61可以向尘杯壳体11输送气流。
参照图2-3,锁扣件83在锁紧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可动作,其中,当锁扣件83处于锁紧状态时,套接在一起的内套管82和外套管81可以被锁扣件83锁紧无法实现分离;而当锁扣件83处于解锁状态时,套接在一起的内套管82和外套管81不再被锁扣件83锁紧可以实现分离。
参照图3-4,外套管81上具有外锁孔811,即外锁孔811贯穿外套管81的管壁形成,内套管82上具有内锁孔821,即内锁孔821贯穿内套管82的管壁形成。锁扣件83包括弹性部832和锁扣部831,其中,弹性部832设在内套管82内且在受力时发生弹性变形,具体地,在弹性部832处于原始状态时,弹性部832的外表面构造成与内套管82的内表面相匹配的半圆弧形表面或优弧形表面,锁扣部831与弹性部832的外表面固定相连以在弹性部832处于原始状态时通过内锁孔821穿出到内套管82外。
参照图4,当锁扣部831受到向内的推力时,锁扣部831可以向内套管82内部的方向移动,并推动弹性部832发生弹性形变(例如使弹性部832所在弧形的半径变小),当锁扣部831不再受到向内的推力时则不再向弹性部832施力,此时,弹性部832可以恢复形变并释放弹力(例如使弹性部832所在弧形的半径变大),以推动锁扣部831通过内锁孔821向内套管82外部的方向移动。由此,通过弹性部832和锁扣部831的相互作用,锁扣部831可以在通过内锁孔821和外锁孔811伸出到外套管81外的锁紧位置,和通过外锁孔811收回到外套管81内的解锁位置之间可移动。
如图2所示,当锁扣部831位于锁紧位置时,锁扣部831同时穿插在内锁孔821和外锁孔811上,以使内套管82和外套管81之间不能发生相对轴向窜动和相对周向转动(当然,由于内套管82和外套管81内外套接,因此不会发生相对径向运动),从而内套管82和外套管81不能分离,锁扣件83处于锁紧状态。这里,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弹性部832的外表面构造成与内套管82的内表面相匹配的半圆弧形表面或优弧形表面,从而弹性部832在原始状态时就可以确保锁扣部831位于锁紧位置,从而可以理解成弹性部832的形状构造成常推动锁扣部831处于锁紧位置。
而当锁扣部831位于解锁位置时,锁扣部831不再穿插在外锁孔811上(但是可以穿插在内锁孔821上,或者完全收回到内套管82内也不穿插在内锁孔821上),此时,内套管82和外套管81之间可以发生相对轴向窜动和相对周向转动(但是,由于内套管82和外套管81内外套接,因此不会发生相对径向运动),从而内套管82和外套管81可以沿轴向分离,锁扣件83处于解锁状态。
由此,在装配尘杯组件100和地刷组件600时,仅需预先将锁扣件83装配到内套管82内、使锁扣部831由内锁孔821穿出,然后将外套管81向内套管82上套接,当外套管81的端面快要接触到锁扣部831时,将锁扣部831向内套管82内部推按至收入到外套管81之内(此时弹性部832向内收缩发生形变),从而外套管81可以继续向内套管82上套入,当外套管81上的外锁孔811与内套管82上的内锁孔821相对时,锁扣部831可以在弹性部832的回弹作用下由外锁孔811穿出到外套管81外,从而完成内套管82和外套管81的锁紧。同理,在拆卸尘杯组件100和地刷组件600时,可以将锁扣部831向外套管81内部按压,然后沿轴向将外套管81从内套管82上拔出,或者将内套管82从外套管81内抽出,从而完成内套管82和外套管81的拆卸。
相关技术中的吸尘器T,地刷壳体61与尘杯壳体11都是通过连接管直插连接的,在装配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插偏的问题,而且,当连接管的插接配合过于紧密时,插接装配的难度较高,而当连接管的插接配合过于松动时,地刷壳体61很容易从尘杯壳体11上脱落下来,难以满足使用需求。然而,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T,通过设置锁扣件83,可以简单、有效、快速地实现内套管82与外套管81的锁紧和解锁,提高尘杯组件100与地刷组件600的连接可靠性和拆装便利性。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锁扣件83,结构简单,巧妙地利用了弹性部832的回弹原理实现锁扣部831的锁紧和解锁动作,并且保证了锁扣件83被频繁按压情况下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图3-图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弹性部832可以构造成筒缺形,也就是说,弹性部832的外表面构造成与内套管82的内表面相匹配的半圆弧形表面或优弧形表面,且弹性部832的外表面可以展开为长边垂直于内套管82轴向的矩形。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弹性部832还可以构造环缺形(图未示出),也就是说,弹性部832的外表面构造成与内套管82的内表面相匹配的半圆弧形表面或优弧形表面,且弹性部832的外表面可以展开为与内套管82的轴向垂直的条形。可选地,锁扣件83可以为一体塑料件,也就是说,弹性部832和锁扣部831可以为一次浇注成型的塑料材料件。由此,可以降低锁扣件83的加工难度,降低锁扣件83的加工成本,确保锁扣件83可以有效弹性变形。
图4-图5,弹性部832的内表面上具有邻近锁扣部831设置的加强筋833。由此,在锁扣部831向内套管82内部运动以推动弹性部832发生形变时,弹性部832可以按照设计轨迹发生弹性变形(例如将弧形的半径缩小),从而确保弹性部832在回弹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将锁扣部831推出,同时提高了锁扣件83在被频繁按压后的可靠性和不变形性。
可选地,如图4-图5所示,加强筋833沿内套管82的轴向延伸。由此,加强筋833在对弹性部832起到加强作用时,不会影响弹性部832的弹性变形,避免增加弹性部832的弹性变形阻力,在确保锁扣件83的结构可靠性的前提下,使得弹性部832可以被轻松按压,方便用户使用。
可选地,如图4-图5所示,弹性部832的两个弧端(即弹性部832所在弧线在弧长方向上的两端)上分别具有滑移导筋834,滑移导筋834构造为沿内套管82的轴向延伸的圆柱体或在内套管82的轴向上间隔开设置的多个球体。由此,通过设置滑移导筋834,一方面可以避免弹性部832的两个弧端尖锐,确保弹性部832在发生弹性收缩变形和弹性扩展变形时都不会损坏内套管82,提高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弹性部832在发生弹性收缩变形和弹性扩展变形时,可以通过滑移导筋834在内套管82的内表面上滑动,从而可以起到降低滑移阻力、防止滑移卡顿的作用,使得用户可以更加轻松地按压锁扣件83。
参照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内套管82内具有沿内套管82的周向延伸且在内套管82的轴向上分别止抵在弹性部832两侧的轴向限位筋823,例如可以是环绕内套管82内壁一周的环形凸筋。由此,当将锁扣件83装配在两个轴向限位筋823之间时,锁扣件83就不会沿内套管82的轴向上下窜动,即便用户将锁扣部831完全推入内套管82内,锁扣件83也不会沿内套管82的轴向滑移、而是确保锁扣部831仍然与内锁孔821相对,从而确保锁扣件83可以正常使用,不会使用失效。由此,通过设置轴向限位筋823可以进一步提高锁扣件83的使用可靠性。
参照图3,可选地,内锁孔821和外锁孔811均为优弧弓形孔,锁扣部831形成为与内锁孔821和外锁孔811相匹配的形状,也就是说,锁扣部831的横截面(由垂直于锁扣部831的延伸线的平面截锁扣部831所得的截面)为优弧弓形。由此,一方面,由于锁扣部831和内锁孔821、外锁孔811通过非圆周面配合,从可以避免锁扣部831在内锁孔821和外锁孔811中转动而引发的工作不稳定问题;另一方面,由于锁扣部831与内锁孔821和外锁孔811通过优弧弓形周面配合,从而不会增加锁扣部831与内锁孔821和外锁孔811的对准难度,避免锁扣部831无法从内锁孔821和外锁孔811中弹出的运动卡死问题。
参照图2和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外套管81上具有外对准件812,内套管82上具有内对准件822,在内对准件822与外对准件812配合到位时,内锁孔821与外锁孔811对准。由此,用户在插配内套管82和外套管81时,仅需将外对准件812和内对准件822的配合到位,内锁孔821和外锁孔811就可以自动对准,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对准难度和对准耗时,使得用户可以更加便捷地将尘杯组件100与地刷组件600装配在一起。
可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外对准件812为形成在外套管81内表面上且朝向内套管82方向敞开的插配槽,内对准件822为形成在内套管82外表面上的插配块。由此,内对准件822和外对准件812可以很容易地配合到位,进一步降低了装配找准难度,而且,内对准件822和外对准件812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和制造。
参照图2和图3,内套管82的外表面上具有止抵在外套管81的轴端面上的限位件824。由此,在插配内套管82和外套管81的过程中,一旦内锁孔821和外锁孔811对准,限位件824就与外套管81的端面止抵,以防止外套管81向内套管82上过分套入而损坏锁扣部831的问题。
具体而言,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地刷组件600可以包括卡扣钮6M。下面,参照附图32-图3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卡扣钮6M。
参照图32,地刷组件600包括:地刷壳体61、出气管68、转接管6N以及卡扣钮6M。
出气管68的一端与地刷壳体61可枢转地相连且出气管68的外表面上具有沿出气管68的周向延伸的滑移凹槽6801。例如在图34所示的示例中,出气管68包括管部680和接头部681,其中,接头部681设在管部680的轴向一端且与地刷壳体61可枢转相连,以使出气管68整体相对地刷壳体61可转动。参照图34,管部680的外周面上具有沿管部680的周向延伸的滑移凹槽6801,例如滑移凹槽6801可以为沿管部680周向环绕管部680整周的环形凹槽,滑移凹槽6801也可以为沿管部680周向环绕管部680不足整周的弧形凹槽。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管部680和接头部681可以为一体成型的一个部件,管部680和接头部681也可以为分别单独加工成型的两个部件且装配相连。
转接管6N外套在出气管68的另一端上且转接管6N的管壁上具有安装孔6N1。例如在图33和图34所示的示例中,转接管6N套接在管部680的轴向另一端外,以使管部680的轴向两端分别与接头部681和转接管6N相连,管部680的轴向另一端插配到转接管6N内部,且转接管6N的管壁上具有安装孔6N1。
卡扣钮6M一方面与安装孔6N1卡嵌配合、另一方面与滑移凹槽6801可滑移地配合,以使转接管6N相对出气管68可周向转动但不可轴向分离。参照图32-图36,卡扣钮6M的外端部与安装孔6N1卡嵌配合、内端部可滑移地配合在滑移凹槽6801内。由此,通过设置卡扣钮6M,一方面使得管部680相对转接管6N可转动,另一方面使得管部680相对转接管6N不可轴向分离。简言之,通过将卡扣钮6M一方面卡嵌在转接管6N上的安装孔6N1内、另一方面与滑移凹槽6801滑移配合,从而使得转接管6N不但不会与出气管68分离、而且使得转接管6N相对出气管68可以灵活转动。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相关技术中的一些立式推杆机,通常采用出气管和转接管的插接配合来实现尘杯组件与地刷组件的相连和气体连通,这样,不但要求转接管与出气管连接可靠,而且要求连接的密封性和转动灵活性都要很好,然而,相关技术中的出气管与转接管的配合处要么就是转动不灵活,要么就是连接不可靠,而且,用于连接出气管和转接管的连接件通常隐藏在转接管内部,致使拆装不便,不方便用户使用。另外,相关技术中的立式推杆机在机体组件处于直立位置时,很容易发生倾倒、站立不稳等问题。
而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T,由于用于连接出气管68和转接管6N的卡扣钮6M,采用明装的方式卡接在转接管6N上的安装孔6N1内,从而不但可以有效地降低转接管6N与出气管68的拆装难度,而且可以提高出气管68与转接管6N的连接可靠性,而且通过卡扣钮6M与滑移凹槽6801的配合,可以有效地提高转接管6N与出气管68相对转动的灵活性,从而极其有利于用户采用吸尘器T进行清洁作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孔6N1为多个且在出气管68的周向上间隔开(即不是在轴向上间隔开、也不是在轴向和周向上同时间隔开),卡扣钮6M为多个且与多个安装孔6N1分别对应卡嵌配合,也就是说,每个安装孔6N1内分别配合一个卡扣钮6M。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出气管68与转接管6N的连接可靠性,而且可以改善单一卡扣钮6M在转动过程中的应力集中问题,从而变相提高出气管68与转接管6N的转动灵活性和每个卡扣钮6M的使用寿命。
例如在图34和图36所示的示例中,出气管68上具有两个安装孔6N1,两个安装孔6N1之间的夹角为180°,卡扣钮6M为两个且分别对应地配合在两个安装孔6N1内。由此,在提高出气管68和转接管6N的连接可靠性和转动灵活性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地简化地刷组件600的结构,降低生产成本和装配难度。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滑移凹槽6801为环绕出气管68一周的环形凹槽,每个卡扣钮6M均与环形凹槽滑移配合,由此,转接管6N相对出气管68可以在任意角度范围内灵活转动,甚至可以按照同一时针方向转动多圈,从而方便用户使用。另外,将滑移凹槽6801加工为环形凹槽可以降低加工难度,且方便卡扣钮6M的装配。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滑移凹槽6801包括在出气管68的周向上间隔开分布的多个弧形凹槽,多个卡扣钮6M分别与多个弧形凹槽对应滑移配合,也就是说,每个弧形凹槽分别与一个卡扣钮6M滑移配合,可以限制转接管6N相对出气管68无限转动,从而方便用户使用清洁。优选地,多个弧形凹槽构造成使转接管6N相对出气管68的最大转角为a,也就是说,当与弧长最短的弧形凹槽配合的卡扣钮6M、从与该弧形凹槽的一个侧壁相抵的位置转动至与该弧形凹槽的另一个侧壁相抵的位置时,该卡扣钮6M转过的角度为a,其中,a可以为70°~80°中的任一值,例如,a可以为70°、75°、或8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4-图36,卡扣钮6M包括:本体部6M1、第一卡位部6M2和第二卡位部6M3,其中,本体部6M1的至少部分设在安装孔6N1内,第一卡位部6M2和第二卡位部6M3分别连接在本体部6M1在转接管6N的周向上的两侧,其中,第一卡位部6M2的至少部分位于转接管6N内且非与安装孔6N1正对,第二卡位部6M3的至少部分位于转接管6N内且非与安装孔6N1正对,从而可以防止卡扣钮6M从安装孔6N1向外脱出,使得卡扣钮6M可以将出气管68和转接管6N可靠地连接在一起,同时,本体部6M1、第一卡位部6M2和第二卡位部6M3中的至少一个的至少部分可滑移地配合在滑移凹槽6801内,由此,卡扣钮6M一方面可以不相对出气管68轴向窜动、另一方面可以相对出气管68灵活转动。
例如在图34-图36所示的示例中,第一卡位部6M2为弧形板条且可滑移地配合在滑移凹槽6801内,其中,第一卡位部6M2弧长方向上的一端与本体部6M1的内表面固定相连、另一端延伸至非与安装孔6N1正对。由此,第一卡位部6M2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且与滑移凹槽6801的卡位效果好,滑动灵活度高,且能够有效减小应力集中,提高使用寿命。
例如在图34-图36所示的示例中,第二卡位部6M3包括弹板部6M31和弹钩部6M32,弹板部6M31位于安装孔6N1内且仅外端与本体部6M1相连,也就是说,弹板部6M31的中部和内端均与本体部6M1间隔开以限定出弹动空间,弹钩部6M32与弹板部6M31的内端相连且与安装孔6N1的內缘卡接。由此,当将卡扣钮6M装入安装孔6N1内后,弹板部6M31的内端朝向远离本体部6M1的方向弹动,弹钩部6M32卡抵在安装孔6N1的內缘(即内端侧壁)上,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卡扣钮6M从安装孔6N1内脱出的问题。而且,当将弹板部6M31的内端向靠近本体部6M1的方向推动时,弹钩部6M32可以释放对安装孔6N1的內缘的卡接,从而可以通过安装孔6N1将卡扣钮6M向外取出。由此,第二卡位部6M3的结构简单、便于拆装、且通过弹性可以实现可靠地连接效果。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内”指的是朝向转接管6N中心轴线的方向,其相反方向为“外”,即远离转接管6N中心轴线的方向。
由此,参照图36,在装配转接管6N和出气管68时,可以先将转接管6N套接在出气管68外,同时确保安装孔6N1与滑移凹槽6801相对,接着将卡扣钮6M的第一卡位部6M2插入安装孔6N1内且配合到滑移凹槽6801内,顺势将弹板部6M31的内端捏靠在本体部6M1上、以将本体部6M1和第二卡位部6M3同时推入安装孔6N1内,当弹钩部6M32完全进入安装孔6N1内后不再受安装孔6N1壁的约束,弹板部6M31的内端可以在形变弹力下朝向远离本体部6M1的方向弹开以使弹钩部6M32卡抵在安装孔6N1的內缘上。由此,就可以极其简便地完成装配过程。
参照图33和图37,出气管68通过枢转轴线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枢转结构与地刷壳体61相连以在前后方向上可枢转,例如在图33所示的示例中,接头部681可以为横设的圆柱形,接头部681的轴向两端分别具有一个枢转轴682,地刷壳体61上具有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开设置的两个枢转孔61C,两个枢转轴682分别与两个枢转孔61C对应枢转相连,由此,出气管68可以相对地刷壳体61在前后方向上枢转。
参照图33,地刷壳体61上具有前止挡件61E和后止挡件61F,出气管68在从与前止挡件61E止抵的第一位置(例如图37中转接管6N所处的位置)转动至与后止挡件61F止抵的第二位置(例如图37中转接管6N”所处的位置)转过的角度为γ,其中,γ可以为80°~100°中任一值,例如,γ可以为80°、90°、92°、100°。由此,可以提高吸尘器T在工作过程中的使用便利性,例如,可以增加清扫床底,沙发底等家具的底部空间的便利性。另外,图37中转接管6N’所处的位置为出气管68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一个位置时转接管的位置。
优选地,在出气管68转动至与前止挡件61E止抵的第一位置时,转接管6N的轴线竖直,也就是说转接管6N处于直立状态,而在出气管68转动至与后止挡件61F止抵的第二位置时,转接管6N的轴线水平,也就是说转接管6N处于平放状态。此时,参照图33,前止挡件61E可以为竖直设在地刷壳体61中顶部的竖板,后止挡件61F可以为由地刷壳体61后部上表面向下凹入的凹槽,从而使得出气管68可以向后向下转动的更低,增大出气管68可转角度范围。
进一步地,参照图32和图33,前止挡件61E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防转挡板61G,两个防转挡板61G与前止挡件61E之间限定出顶部和后部分别敞开的防转槽61H,转接管6N的前部设有防转插销6R,在出气管68转动至第一位置时转接管6N直立,防转插销6R插配在防转槽61H内以限制转接管6N相对出气管68转动,也就是说,在转接管6N处于直立状态时,通过防转槽61H对防转插销6R的限位,转接管6N不再相对出气管68左右转动。由此,可以有效地提高转接管6N处于直立状态时的限位可靠性,避免与转接管6N相连的尘杯组件、机体组件出现倾斜歪倒等问题。
具体而言,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T可以包括刮尘条65。下面,参照附图6-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刮尘条65。
参照图6-9,地刷壳体61可以包括:地刷底座611和地刷上盖612,地刷上盖612盖设在地刷底座611上且位于地刷底座611的顶部,地刷上盖612与地刷底座611之间限定出空腔,空腔内限定出气体通道。地刷组件600可以包括刮尘条65,地刷底座611上可以具有刮条安装面6111,地刷上盖612上具有与刮条安装面6111相对设置的刮条定位件6121,刮尘条65的一端(例如图9中所示的上端)位于空腔内且夹止在刮条安装面6111与刮条定位件6121之间,刮尘条65的另一端(例如图9中所示的下端)由刮条安装面6111(上的孔)向下穿出到空腔外。
参照图9,这里,可以理解的是,刮条安装面6111上具有穿孔,从而使得刮条的另一端可以由刮条安装面6111穿出。可选地,地刷底座611的部分下表面向上凹入形成刮条安装平台,刮条安装平台的上端面构造成刮条安装面6111。由此,刮条安装面6111的加工方便,且此种结构的刮条安装面6111更加方便刮条的安装。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刮条安装面6111还可以直接形成在地刷组件600的内底壁上(图未示出)。
相关技术中的一些吸尘器T,刮尘条65通常采用卡槽式结构安装固定在地刷壳体61上,然而此种安装方式常常导致刮尘条65的安装不牢靠,而且安装费时费力。然而,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地刷组件600,在装配刮尘条65时,仅需简单地将刮尘条65的下端穿过地刷底座611上的刮条安装面6111,然后,将地刷上盖612盖扣到地刷底座611上,从而地刷壳体61上的刮条定位件6121就可以顺势将刮尘条65的上端压紧到刮条安装面6111上,从而极其有效地降低了刮尘条65的装配和定位难度,提高了刮尘条65的装配效率,而且提高了刮尘条65的安装稳定性和定位可靠性。
可选地,如图6-图9所示,刮条定位件6121为朝向刮条安装面6111方向延伸的定位凸筋。由此,刮条定位件6121的结构简单,方便加工和制造。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刮条定位件6121还可以为其他结构,例如,地刷上盖612的上表面的部分可以向下凹入形成凹槽,凹槽的外底壁可以构成刮条定位件(图未示出)。
进一步地,如图6-图9所示,定位凸筋的侧壁上具有与地刷上盖612相连的定位加强筋6122,也就是说,定位加强筋6122一方面与定位凸筋的侧壁相连,另一方面与地刷上盖612相连,由此,定位凸筋可以更加稳定可靠地将刮尘条65压紧。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定位加强筋6122为板片形,且定位加强筋6122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与地刷上盖612相连,定位加强筋6122厚度方向上的一个侧壁与定位凸筋相连。由此,更加方便加工和制造,且节省材料。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定位加强筋6122还可以为圆锥柱形等(图未示出)。
可选地,沿着从地刷上盖612到地刷底座611的方向、定位加强筋6122的宽度逐渐减小。由此,方便拔模,便于加工制造。进一步地,参照图6,定位加强筋6122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可以与定位凸筋的自由端平齐,也就是说,在定位加强筋6122压紧在刮尘条65上时,定位加强筋6122也可以压紧在刮尘条65上。由此,刮尘条65的定位更加牢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刮条安装面6111的长度方向与地刷组件600的常规行进方向垂直。例如对于图6中所示的地刷组件600,前后方向为地刷组件600常规行进方向,左右方向为地刷组件600的宽度方向,刮条安装面6111沿左右方向延伸、即沿地刷组件600的宽度方向延伸,此时刮尘条65的延伸方向也与刮条延伸方向相同。由此,地刷组件600在行进清洁的过程中,刮尘条65可以更加有效地进行清洁。进一步地,刮条定位件6121为多个且在安装平面的长度方向上均匀地间隔开设置,例如在地刷组件600的宽度方向上,可以左右对称各设置三个刮条定位件6121。由此,可以提高定位可靠性,且方便加工和制造。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常规行进方向”的定义将在下文中介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9,刮尘条65可以包括:头部651和尾部652,头部651位于空腔内且夹止在刮条安装面6111与刮条定位件6121之间,尾部652的上端与头部651相连、下端由刮条安装面6111(上的穿孔)向下穿出到空腔外,沿着从上到下的方向,头部651的厚度逐渐增大,尾部652的厚度逐渐减薄。由此,刮尘条65的结构更加稳定可靠,且更加便于安装,且刮尘效果更好。
具体而言,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T可以包括密封刮灰件66。下面,参照附图6-8,并结合图3和图1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密封刮灰件66。
参照图3和图6,地刷组件600可以包括出气管68和密封刮灰件66,其中,出气管68包括位于地刷壳体61内且与地刷壳体61可转动相连的接头部681,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出气管68和上文所述的内套管82可以是同一个部件(也就是说,出气管68就是内套管82,内套管82就是出气管68,如图3所示),出气管68和上文所述的内套管82还可以是不同的部件且装配相连(也就是说,出气管68是出气管68,内套管82是内套管82,出气管68与内套管82装配相连,如图18所示)。
具体地,如图18所示,密封刮灰件66设在地刷上盖612与接头部681之间以密封地刷上盖612与接头部681之间的间隙,由此,一方面可以避免地刷壳体61内的灰尘进入地刷上盖612与接头部681之间的间隙内,避免灰尘阻碍接头部681的自由转动,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尘杯壳体11内的灰尘通过地刷上盖612与接头部681之间的间隙流放到环境中,再一方面可以在接头部681相对地刷壳体61转动的过程中刮去接头部681外表面上的灰尘。优选地,密封刮灰件66可以为海绵件,从而降低成本,便于更换清洗。
这里,可以理解的是,接头部681位于地刷壳体61内的气流通道内,从而使得无论接头部681转动到任何角度位置,地刷壳体61内的气流通道内的气流都可以通过接头部681上的通气孔排出。然而,由于接头部681位于地刷壳体61内的气流通道内,因此,接头部681的外表面上很容易积聚灰尘。那么,接头部681转动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将灰尘、沙砾、毛发等杂物带入接头部681与地刷壳体61之间的缝隙中造成阻塞。
相关技术中的一些吸尘器T,地刷组件600中的出气管68接头很难保证注塑精确,当注塑不精确的出气管68接头与地刷壳体61装配在一起后,出气管68接头与地刷壳体61之间会产生缝隙,这样,当地刷组件600使用久了之后,出气管68接头与地刷壳体61之间的缝隙就会积存灰尘、毛发、沙砾等杂物,从而容易造成出气管68接头转动不灵活、甚至卡住不转等问题。然而,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地刷组件600,通过在地刷壳体61与出气管68的接头部681之间设置密封刮灰件66,从而接头部681相对地刷壳体61转动的过程中,密封刮灰件66可以与接头部681外表面产生摩擦,以清除掉接头部681上的灰尘,避免接头部681与地刷壳体61的缝隙积聚灰尘或杂物等问题,即便吸尘器T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出气管68也可以可靠地灵活转动,而且,通过设置密封刮灰件66还可以避免地刷壳体61内的灰尘通过缝隙排放到环境中、以及避免环境中的灰尘进入缝隙积聚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8,密封刮灰件66可以粘贴在地刷上盖612上,由此,可以简单、有效地、且迅速地完成密封刮灰件66的安装固定,而且提高了密封刮灰件66的工作可靠性。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密封刮灰件66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与地刷上盖612固定相连,例如可以采用螺纹紧固件等进行连接(图未示出),这里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接头部681为圆柱形且与地刷壳体61通过沿其(即接头部681)中心轴线方向延伸的枢转轴682可转动地相连,也就是说,接头部681可以以自身的中心轴线为旋转中心作自转运动,例如枢转轴682可以为两个且分别设在接头部681的轴向两端,地刷壳体61上可以具有与两个枢转轴682分别转动配合的枢转孔。
结合图6,密封刮灰件66为可以为条形且沿接头部681的轴向延伸(即沿图3和图6中所示的左右方向延伸),也就是说,密封刮灰件66的整体延伸方向与接头部681的轴向平行,例如,密封刮灰件66可以形成为直线型条形或波浪型条形等。这样,接头部681在转动的过程中,密封刮灰件66可以可靠且有效地与接头部681的外周面贴合,以对接头部681的外周面进行有效刮灰,提高接头部681的转动灵活性。
密封刮灰件66长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面(例如图6中所示的左右两侧端面)分别与接头部681的两个轴向端面(例如图3中所示的左右两侧端面)对应平齐。也就是说,密封刮灰件66的长度与接头部681的轴长相等且正对设置。由此,密封刮灰件66可以对接头部681整个轴向长度方向上外周面进行刮灰,进一步提高接头部681的转动灵活性。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接头部681还可以构造成球形(图未示出),以类似球阀结构进行更大角度范围的转动,此时,密封刮灰件66可以形成为与接头部681的外表面形状相匹配的弧型条形,从而可靠且有效地与接头部681的外周面贴合,以对接头部681的外周面进行有效刮灰,提高接头部681的转动灵活性。
参照图6和图8,地刷上盖612的内顶壁上具有用于安装密封刮灰件66的安装槽6120。由此,在安装密封刮灰件66的过程中,可以无需找准定位,仅需将密封刮灰件66安装在安装槽6120内,就可以保证密封刮灰件66的安装位置准确且适于刮灰密封,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密封刮灰件66的安装可靠性和安装便捷性。
可选地,参照图6和图8,地刷上盖612的内顶壁上具有前止挡件6123和后止挡件6124,前止挡件6123和后止挡件6124均由地刷上盖612的内顶壁向下延伸形成,且在地刷组件600的行进方向上、前止挡件6123和后止挡件6124前后平行设置,安装槽6120为限定在前止挡件6123和后止挡件6124之间的空间。由此,安装槽6120的加工实现方便,便于制造。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安装槽6120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加工而成,例如,可以将地刷上盖612内顶壁上的一部分表面向上凹入、以形成安装槽(图未示出)。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图6中展示的地刷上盖612处于向前翻开底部朝上的状态。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常规行进方向”指的是,用户采用吸尘器T进行清洁的过程中,通常推动吸尘器T自后向前运动,此时,地刷组件600也自后向前运动,从而从后向前的方向理解为地刷组件600的常规行进方向,通常,将地刷组件600上的吸尘口设置为长条形且与地刷组件600的常规行进方向垂直(也就是说,吸尘口沿图6中所示的左右方向延伸,或者说,吸尘口的长度方向为图6中所示的左右方向),从而可以更加有效地进行吸尘清洁。
具体而言,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地刷壳体61可以包括防撞部64。下面,参照附图6-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撞部64。
参照图6,地刷壳体61可以包括地刷壳本体和防撞部64。其中,关于地刷壳本体的构成,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示例中,地刷壳本体可以由上下对接的地刷上盖612和地刷底座611组成,地刷壳本体也可以由左右对接的左壳体和右壳体组成(图未示出),地刷壳本体还可以通过其他部件组合而成,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防撞部64与地刷壳本体相连,且向地刷组件600所在支撑面上投影(例如向图8中所示的下方投影)、防撞部64的至少部分位于地刷壳本体的轮廓线以外。也就是说,地刷组件600在支撑面上行驶的过程中,如果支撑面上具有障碍物,防撞部64可以优先于其内侧(即防撞部64的靠近地刷壳本体中心的一侧)的地刷壳本体与障碍物碰撞,以防止地刷壳本体被障碍物撞坏损坏,起到保护地刷壳本体的作用。具体地,防撞部64与地刷壳本体为一体件,也就是说,防撞部64与地刷壳本体不是通过装配工序连接在一起的。由此,无需对防撞部64进行装配,从而降低了装配难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防撞部64不易与地刷壳本体脱离,防撞效果好。
相关技术中的一些吸尘器T,会在地刷壳本体的周围安装一圈橡胶条,起到防撞击的作用,但是,安装橡胶条一方面会增加地刷组件600的成本,另一方面会拖延装配时间,降低生产效率。然而,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地刷壳体61,通过在地刷壳本体上直接一体加工出防撞部64,从而无需在地刷壳本体上额外安装防撞条,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装配难度,而且,吸尘器T在工作的过程中,防撞部64不会发生脱落、错位等问题,可靠性高。简言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地刷壳体61,取消了相关技术中的防撞条,直接在地刷壳本体上做出类似防撞条的防撞部64,以有效地保护地刷壳本体。
可选地,参照图6,向地刷组件600所在支撑面上投影,在地刷组件600的常规行进方向上、防撞部64的至少部分位于地刷壳本体的轮廓线的前侧。也就是说,地刷组件600在向前行进的过程中,如果地刷组件600的前方具有障碍物,防撞部64可以优先地刷壳本体与障碍物撞击,从而起到保护地刷壳本体的作用。由此,在地刷壳本体最容易发生磕碰的前侧位置设置防撞部64,可以有效地保护地刷壳本体,且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可选地,参照图6,向地刷组件600所在支撑面上投影、在地刷组件600的常规行进方向上、防撞部64的至少部分位于地刷壳本体的轮廓线的左右两侧。也就是说,地刷组件600在垂直于常规行进方向的左右方向上平移运动时,如果地刷组件600的左右两侧具有障碍物,防撞部64可以优先地刷壳本体与障碍物撞击,从而起到保护地刷壳本体的作用。由此,在地刷壳本体容易发生磕碰的左右两侧位置设置防撞部64,可以进一步保护地刷壳本体。
可选地,参照图6,向地刷组件600所在支撑面上投影、防撞部64的至少部分围绕地刷壳本体的轮廓线整圈。也就是说,无论地刷组件600在支撑面上朝向哪个方向运动,防撞部64都可以优先地刷壳本体与障碍物撞击,从而起到保护地刷壳本体的作用。由此,防撞部64可以更加有效的保护地刷壳本体。
参照图8和图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地刷壳本体包括:地刷底座611和地刷上盖612,地刷底座611设在支撑面上,地刷上盖612盖设在地刷底座611上,此时,防撞部64可以与地刷底座611为一体件和/或与地刷上盖612为一体件,也就是说,防撞部64可以与地刷底座611为一体件(如图8和图9所示),防撞部64还可以与地刷上盖612为一体件(图未示出),防撞部64还可以既与地刷底座611为一体件、又与地刷上盖612为一体件(图未示出)。
可选地,向地刷组件600所在支撑面上投影,地刷底座611与地刷上盖612的对接线可以构成地刷壳本体的轮廓线,防撞部64设在地刷底座611与地刷上盖612的对接处,由此,防撞部64可以完全位于地刷壳本体的轮廓线以外,从而可以有效地缩小防撞部64结构面积,降低生产成本。当然,防撞部64还可以设在其他位置,仅有部分位于地刷壳本体的轮廓线以外即可。
进一步地,如图8和图9所示,防撞部64包括分别位于对接线上下两侧的上防撞部641和下防撞部642,由此,上防撞部641可以保护地刷上盖612,下防撞部642可以保护地刷底座611,从而可以有效地更加有效且可靠地保护地刷壳本体。
例如,当防撞部64与地刷底座611为一体件时,上防撞部641可以由地刷底座611的与地刷上盖612相接处起向上延伸,下防撞部642可以由地刷底座611的与地刷上盖612相接处起向下延伸。同理,当防撞部64与地刷上盖612为一体件时,上防撞部641可以由地刷上盖612的与地刷底座611相接处起向上延伸,下防撞部642可以由地刷上盖612的与地刷底座611相接处起向下延伸。同理,当防撞部64既与地刷上盖612为一体件、又与地刷底座611为一体件时,上防撞部641可以由地刷上盖612的与地刷底座611相接处起向上延伸,下防撞部642可以由地刷底座611的与地刷上盖612相接处起向下延伸。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两段中,方位“上”指的是,地刷组件600正常水平放在水平面上时的上方,方位“下”指的是,地刷组件600正常水平放在水平面上时的上方,那么,可以确定的是,当地刷组件600倾斜于水平面设置在某平面上时,上防撞部641和下防撞部642的延伸方向随之发生倾斜,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
下面,仅以防撞部64与地刷底座611为一体件为例进行说明,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了下面的技术方案后,显然可以理解防撞部64与地刷上盖612为一体件、以及防撞部64既与地刷上盖612为一体件、又与地刷底座611为一体件的技术方案。可选地,当防撞部64与地刷底座611均为塑料件时,防撞部64可以与地刷底座611一体注塑成型,而当防撞部64为橡胶件、且地刷底座611为塑料件时,可以将防撞部64预埋在地刷底座611的成型模具中,然后再注塑地刷底座611,以使地刷底座611与防撞部64为一体件。
优选地,防撞部64的面向地刷壳本体的一侧表面中的至少部分表面与地刷壳本体间隔开(例如间隔开图8中所示的空间S)设置。由此,防撞部64与地刷壳本体之间可以一定的弹性缓冲空间,当防撞部64与障碍物发生撞击时,防撞部64可以发生弹性变形,不易发生损坏,从而可以更加有效且可靠地提高对地刷壳本体的保护效果。例如,上文所述的上防撞部641的靠近地刷上盖612的一侧表面与地刷上盖612的外表面间隔开设置,下防撞部642的靠近地刷底座611的一侧表面与地刷底座611的外表面间隔开设置。
优选地,防撞部64与地刷壳本体通过光滑过渡曲面(例如图9中所示的曲面C)相接。由此,可以降低防撞部64与地刷壳本体连接处的应力集中,在防撞部64与障碍物发生碰撞时,防撞部64与地刷壳本体的连接处不会发生开裂,提高防撞部64的结构可靠性,进一步提高保护效果。
具体而言,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T可以包括拖把组件700。下面,参照附图10-图1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拖把组件700。
参照图10、图11和图15,地刷组件600和拖把组件700可以组成清洁组件,其中,地刷组件600可以包括地刷壳体61和设在地刷壳体61上的第一磁吸件69,拖把组件700可以包括固定件73和第二磁吸件74,其中,固定件73适于固定抹布,第二磁吸件74适于与第一磁吸件69磁吸配合,也就是说,第一磁吸件69和第二磁吸件74可以依靠磁性吸附在一起。
参照图18,拖把组件700通过第二磁吸件74和第一磁吸件69的磁吸配合可拆卸地安装在地刷组件600的底部,也就是说,将拖把组件700向地刷组件600的底部靠近时,由于第一磁吸件69和第二磁吸件74之间具有磁性吸引力,拖把组件700可以自动且迅速地安装到地刷组件600上。这样,当采用固定件73将抹布等清洁件固定在拖把组件700上时,拖把组件700可以实现拖地功能。
相关技术中的一些吸尘器T,通常仅能起到吸附地面灰尘、以及采用滚刷和刮条等清扫地面的作用,在使用的过程中,难以彻底清洁地面上的脏污和顽固污渍。然而,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清洁组件,由于包括组合在一起的地刷组件600和拖把组件700,可以实现拖吸双重功能,即在采用地刷组件600吸尘和清扫同时还采用拖把组件700进行拖地作业,从而可以有效地清洁地面上的顽固污渍,提高清洁效果。另外,由于地刷组件600与拖把组件700通过磁吸力磁吸相连,从而有效地降低地刷组件600与拖把组件700的安装和拆卸难度,提高了地刷组件600与拖把组件700的连接可靠性,使得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拆装组合,而且还可以降低清洁组件的结构复杂度,方便加工和生产。
参照图10,在地刷组件600的常规行进方向上,地刷壳体61的前侧底部具有吸尘口,拖把组件700设在吸尘口的后侧。也就是说,在用户推动清洁组件在待清洁表面上向前运动的过程中,地刷组件600优先拖把组件700进行工作,也就是说,地刷组件600先进行吸尘,拖把组件700再进行拖地,这样,经过地刷组件600的初步清洁,拖把组件700可以仅清洁地面上的残余脏污,从而降低了清洗拖把组件700上抹布的频繁程度,降低了用户的劳动强度。
另外,参照图10,地刷组件600还可以包括与地刷壳体61可滚动相连的滚刷,滚刷可以设在吸尘口内且滚刷的轴线可以沿吸尘口的长度方向延伸。由此,地刷组件600除了进行吸尘作业以外,还可以进行清扫作业,从而进一步提高清洁效果。优选地,在地刷组件600的常规行进方向上,拖把组件700设在滚刷的后侧。由此,滚刷的清扫动作可以优先于拖把的拖地动作,从而进一步提高清洁效果。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地刷壳体61上具有吸尘口以及滚刷等的概念为本领域的公知常识,这里不作赘述。
进一步地,参照图10,在地刷组件600的常规行进方向上,地刷壳体61的后侧设有滚轮67,拖把组件700设在滚轮67的前侧。也就是说,在用户推动清洁组件在待清洁表面上向前运动的过程中,拖把组件700优先进行清洁,滚轮67再在清洁后的表面上行走,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滚轮67碾压脏污的问题,使得吸尘器T在工作后、滚轮67还可以保持干净如新。另外,此种布置结构还可以使得清洁组件的结构稳定性更强,受力更加合理。
拖把组件700在垂直于地刷组件600的行进方向上的两侧与地刷组件600在垂直于地刷组件600的行进方向上的两侧对齐,例如在图10所示的示例中,地刷组件600的左右两侧分别与壳体组件的左右两侧对齐。由此,针对地刷组件600清洁后的地面、拖把组件700可以最大程度地进行清洁,提高清洁效果,而且由于拖把组件700的左右两侧边缘、不超出地刷组件600的左右两侧边缘,从而可以避免拖把组件700被磕碰损坏以及磕碰用户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第一磁吸件69可以位于地刷组件600的底部,第二磁吸件74可以位于拖把组件700的顶部。由此,当将拖把组件700设置在地刷组件600的底部时,第一磁吸件69和第二磁吸件74可以更加迅速地磁吸在一起,且磁吸的更加牢靠,避免拖把组件700从地刷组件600上脱落下来的隐患。
可选地,参照图18,第一磁吸件69位于地刷组件600的底部中央,第二磁吸件74位于拖把组件700的顶部中央。由此,当第一磁吸件69与第二磁吸件74磁吸在一起后,拖把组件700可以更加平稳地、可靠地吸入在地刷组件600的底部,不会发生一侧偏坠等问题,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磁吸件69还可以为两个且左右对称地设在地刷组件600的底部,相应地,第二磁吸件74也可以为两个且左右对称地设在拖把组件700的顶部以与第一磁吸件69上下正对(图未示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拖把组件700可以包括:板架71和端盖72,第二磁吸件74设在板架71和端盖72之间,板架71上适于装配抹布。由此,可以简单有效地安装第二磁吸件74,提高第二磁吸件74的安装可靠性。其中,板架71与端盖72可以可拆卸地相连,从而方便第二磁吸件74的拆装、维修和更换。例如在图15所示的示例中,板架71上具有固定柱713,端盖72上具有固定孔722,固定柱713与固定孔722通过螺纹紧固件可拆卸地相连。由此,便于加工且方便拆装。
可选地,参照图14和图15,板架71的底面包胶,也就是说,板架71的底面具有包胶层710。由此,在可以将抹布设在包胶层710的底部,以更好地与地面贴合,提高清洁效果。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包胶工艺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这里不再赘述。可选地,参照图11,固定件73设在板架71的上表面上。由此,方便用户将抹布固定在拖把组件700上,方便用户使用。其中,固定件73可以为活动夹或魔术贴等,从而进一步方便拖把组件700的加工和抹布的固定连接,同时方便用户拆卸抹布进行清洗。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活动夹和魔术贴均为拖把技术领域的公知常识,因此不作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1、图15和图18,地刷壳体61上具有底部敞开的装配槽610,拖把组件700上具有向上凸出且适于配合在装配槽610内的装配部711,第一磁吸件69设在装配槽610内,第二磁吸件74设在装配部711内。由此,在装配地刷组件600和拖把组件700时,仅需将装配部711对准装配槽610插入,第一磁吸件69和第二磁吸件74就可以迅速且有效地吸附在一起,从而进一步降低了装配难度,而且可以提高地刷组件600与拖把组件700的连接可靠性。
例如在图12和图15所示的示例中,装配部711可以由板架71的部分下表面向上凸出形成,从而装配部711内可以限定出底部敞开以用于容纳第二磁吸件74的装配腔7110,端盖72与板架71相连且封盖在装配腔7110的底端。由此,可以简单有效地安装第二磁吸件74,提高第二磁吸件74的安装可靠性。
参照图11、图12和图16,装配部711的上表面上可以具有贯穿的通孔7111,拖把组件700还可以包括导磁件75,导磁件75的部分设在装配腔7110内且与第二磁吸件74磁吸相连,导磁件75的其余部分由通孔7111向上穿出到装配部711以外以与第一磁吸件69接触磁吸(如图18所示)。也就是说,第一磁吸件69和第二磁吸件74可以通过导磁件75牢靠地吸附连接,从而降低了第一磁吸件69和第二磁吸件74的磁吸难度,提高了第一磁吸件69和第二磁吸件74的磁吸牢靠性。
如图12所示,导磁件75可以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导磁铁片751,第二磁性件夹吸在两个导磁铁片751之间,由此,可以在兼顾制造成本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第一磁吸件69和第二磁吸件74的磁吸难度,提高第一磁吸件69和第二磁吸件74的磁吸牢靠性和稳定性。
如图15和图18所示,装配腔7110内可以具有分别设在两个导磁铁片751两侧的限位挡片712,限位挡片712固定在板架71和/或端盖72上,也就是说,板架71上可以具有限位挡片712,端盖72上也可以具有限位挡片712(图未示出),板架71和端盖72上还可以同时都具有限位挡片712(图未示出)。由此,通过在两个导磁铁片751的两侧设置限位挡片712,可以避免导磁铁片751在装配腔7110内的晃动问题。
如图15和图18所示,端盖72上可以具有向装配腔7110内延伸且止抵在第二磁吸件74的远离板架71的一侧表面上的端盖侧限位件721。由此,通过端盖侧限位件721与第二磁吸件74的止抵限位,可以避免第二磁吸件74在装配腔7110内的窜动问题。
由此,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拖把组件700的装配过程可以如下。首先,将第二磁吸件74夹在两个导磁铁片751之间,然后装入装配腔7110内的两个限位挡片712之间,同时使得两个导磁铁片751的上端由通孔7111向上穿出;然后,将端盖72盖合到装配腔7110的底部,采用螺纹紧固件穿过端盖72上的固定孔722且与板架71上的固定柱713螺纹连接,从而完成拖把组件700的装配。拖把组件700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将抹布裹挟到包胶层710上且被固定件73锁紧即可。
具体而言,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T的出气管68上可以具有优化结构。下面,参照附图19-图2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出气管68。
参照图19,地刷组件600可以包括地刷壳体61和出气管68。
地刷壳体61上具有吸尘口,出气管68内限定出与吸尘口连通的吸尘通道68B。例如在图20和图23所示的示例中,地刷壳本体61A可以由上下对接的地刷上盖612和地刷底座611组成,也就是说,地刷壳本体61A包括地刷底座611和地刷上盖612,地刷上盖612盖设在地刷底座611的顶部且与地刷底座611之间限定出空腔,空腔内限定出与吸尘口连通的气体通道,出气管68的内腔为吸尘通道68B,吸尘通道68B与气体通道直接连通以与吸尘口间接连通,从而地刷壳体61外的灰尘可以通过吸尘口吸入到气体通道内、再通过吸尘通道68B进入出气管68内。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地刷壳体61的具体结构还可以根据实际要求具体设计,例如,地刷壳体61还可以由左右对接的左壳体和右壳体组成。
出气管68与地刷壳体61可枢转地相连。例如在图19和图20所示的示例中,出气管68可以包括位于地刷壳体61内且与地刷壳体61可转动相连的接头部681,从而出气管68可以通过接头部681与地刷壳体61可枢转地相连。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出气管68和上文所述的内套管82可以是同一个部件(如图3所示),出气管68和上文所述的内套管82还可以是不同的部件且装配相连(如图18所示)。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出气管68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与地刷壳体61可枢转地相连,例如地刷壳体61与出气管68可以通过铰链组件等可枢转地相连,这里不再赘述。
具体地,参照图21-图26,在出气管68转动工作的整个过程中,出气管68的外表面与地刷壳体61的内底壁6101(内底壁6101指:地刷壳体61的与出气管68旋转配合处的内底壁)之间的间隙68A最小为0.2mm-0.5mm,且该间隙68A连通至吸尘通道68B。也就是说,无论出气管68转动到任何角度位置,出气管68的外表面与地刷壳体61的内底壁6101之间的间隙68A的最小值均为0.2mm到0.5mm中的任一值,从而确保该间隙68A始终够大,以在吸尘器T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将积存在该间隙68A中的尘质、例如灰尘、毛发、沙砾等吸入到吸尘通道68B内,以起到清洁间隙68A的作用,确保出气管68可以灵活转动。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相关技术中的一些吸尘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出气管与地刷壳体的转动配合间隙内会卷入一些灰尘、毛发、沙砾等,以干扰出气管的正常转动,造成出气管转动不灵活的问题,使得用户需要定期拆卸出气管清理,造成用户的使用不便。然而,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地刷组件600,通过控制出气管68与地刷壳体61内底壁6101之间的间隙68A尺寸,可以将间隙68A中的杂物吸入吸尘通道68B内,以提高出气管68的转动灵活性,且避免了用户需要时长清理该间隙68A的问题,愉悦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优选地,在出气管68转动工作的整个过程中,出气管68的外表面与地刷壳体61的内底壁6101之间的间隙68A为0.4mm-1mm。也就是说,无论出气管68转动到任何角度位置,出气管68的外表面与地刷壳体61的内底壁6101之间的间隙68A均最小可以为0.4mm、最大可以为1mm。由此,通过限定该间隙68A的上限,从而改善了由于该间隙68A过大而造成易卷入灰尘的问题,另外,也提高了出气管68与地刷壳体61连接处的结构紧凑性和产品整体的美观性。
地刷壳体61和/或出气管68上具有限位结构63,也就是说,地刷壳体61上可以具有限位结构63,出气管68上也可以具有限位结构63,地刷壳体61和出气管68上还可以同时都具有限位结构63,限位结构63用于限制出气管68仅在非使用位置(例如直立位置、如图21、22所示)和使用极限位置(例如水平位置、如图25、26所示)之间的使用范围(如图23、24所示)内可转动,从而通过设置限位结构63,可以有效地避免出气管68过分旋转的问题,提高地刷组件600的工作可靠性和使用便捷性。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一些吸尘器T来说,出气管68转动至直立位置时,吸尘器T处于非工作状态(此时,吸气通道内不具有负压,无法吸尘),而当出气管68转动离开直立位置、例如转动至倾斜位置甚至水平位置时,吸尘器T处于工作状态(此时,吸气通道内具有负压,可以吸尘)。另外,“限位结构63”的结构实施例将在后文中具体介绍,这里不作赘述。
具体地,如图20所示,出气管68的外表面包括凹面部6811,其中,在出气管68位于非使用位置时(例如出气管68直立时),凹面部6811位于地刷壳体61外的后侧,而在出气管68由非使用位置向使用极限位置转动的过程中(例如出气管68向后转动时),凹面部6811逐渐转入地刷壳体61内以与地刷壳体61的内底壁6101之间限定出上述间隙68A的至少部分。由此,通过在出气管68的外表面上加工凹面部6811,使得出气管68的转动部位的外表面为非规则形状,从而无需对现有的出气管68作很大调整,就可以有效地保证间隙68A的尺寸符合设计要求,且加工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
例如在图20所示的具体示例中,地刷壳体61包括地刷壳本体61A和设在地刷壳本体61A后侧且左右间隔开的两个枢转连接臂61B,出气管68包括管部680和连接在管部680的一端的接头部681,接头部681为横圆柱形且位于两个枢转连接臂61B之间,接头部681的轴向两端分别与两个枢转连接臂61B对应可枢转地相连,例如,在图20所示的示例中,接头部681上具有沿其中心轴线、向两侧延伸出的枢转轴682,两个枢转轴682分别与两个枢转连接臂61B可转动地相连,从而接头部681可以以自身的中心轴线为旋转中心作自转运动。由此,地刷壳体61与出气管68的枢转连接方式简单、且方便加工和装配实施。
参照图20,凹面部6811为由接头部681的外周面向接头部681的中心轴线方向凹入且与接头部681同轴设置的弧形柱面,也就是说,凹面部6811所在柱面的中心轴线与接头部681的中心轴线重合。由此,凹面部6811方便加工,且无论接头部681转动到任一角度位置,凹面部6811地刷壳体61之间的间隙都可以保持一致,从而方便控制间隙68A的尺寸。另外,此种结构形式的凹面部6811方便加工。优选地,凹面部6811的凹入深度为0.2mm-0.5mm,由此,可以确保间隙68A最小为0.2mm-0.5mm,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出气管68的转动防卡效果。
参照图20,凹面部6811的轴向两侧边缘(例如图20中所示的边缘681A)分别与接头部681的轴向两侧端面平齐,也就是说,在接头部681的轴向上,凹面部6811横跨接头部681的整个轴长,由此,在接头部681的整个轴向长度上与地刷壳体61内底壁6101之间的间隙68A都可以为0.2mm-0.5mm甚至以上,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出气管68的转动灵活性。
参照图20,凹面部6811周向上的靠近管部680的一侧边缘(例如图20中所示的边缘681B)与管部680相接,从而凹面部6811的尺寸可以足够大,以确保出气管68在非使用位置和使用位置之间的使用范围内转动时,接头部681均可以通过凹面部6811与地刷壳体61的内底壁6101限定间隙68A,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出气管68的转动灵活性。另外,此种结构形式的凹面部6811方便加工。
参照图2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凹面部6811周向上的远离管部680的一侧边缘(例如图20中所示的边缘681C)邻近吸尘通道68B形成在接头部681上的敞口68C(即与敞口68C间隔开)。由此,可以提高接头部681的强度,且抽吸间隙68A中的尘质效果好。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凹面部6811周向上的远离管部680的一侧边缘(例如图20中所示的边缘681C)与吸尘通道68B形成在接头部681上的敞口68C相接(即与敞口68C连通、图未示出)。由此,方便凹面部6811的加工,且抽吸间隙68A中的尘质效果好。优选地,吸尘通道68B可以沿接头部681的直径方向贯穿接头部681、以在接头部681相对的两侧表面上分别形成穿口,其中一个穿口与管部680相接不敞开、另一个穿口远离管部680为敞口68C。
综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地刷组件600,通过将出气管68的接头部681的外表面加工成非规则形状(例如在圆柱形的接头部681上加工0.2mm-0.5mm的间隙台阶、即凹面部6811),以使出气管68与地刷壳体61内底壁6101之间的间隙68A保证最小为0.2mm-0.5mm,从而在吸尘器T常规行进工作的过程中(参照图23),吸尘通道68B可以从其前侧的吸尘口吸入灰尘D1的同时、还可以从其后侧的间隙68A吸入尘质D2,进而可以有效地改善接头部681与地刷壳体61内底壁6101之间间隙68A的积灰问题,确保出气管68可以灵活转动,改善出气管68的转动卡停问题。
具体而言,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T还可以包括滚轮67。下面,参照附图27-图3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滚轮67。
参照图27,地刷组件600可以包括地刷壳体61、出气管68和两个滚轮67。
参照图20,地刷壳体61包括地刷壳本体61A和设在地刷壳本体61A后侧且左右间隔开的两个枢转连接臂61B,出气管68包括管部680和连接在管部680的一端的接头部681,接头部681为横圆柱形且位于两个枢转连接臂61B之间,接头部681的轴向两端分别与两个枢转连接臂61B对应枢转相连,也就是说,接头部681的轴向左端与左侧的枢转连接臂61B枢转相连,接头部681的轴向右端与右侧的枢转连接臂61B枢转相连。
例如,在图28和图29所示的示例中,接头部681上具有沿其中心轴线、向两侧延伸出的枢转轴682,两个枢转轴682分别与两个枢转连接臂61B可转动地相连,从而接头部681可以以自身的中心轴线为旋转中心作自转运动。由此,地刷壳体61与出气管68的枢转连接方式简单、且方便加工和装配实施。
参照图27-图28,两个滚轮67位于地刷壳体61的两侧且分别与两个枢转连接臂61B对应枢转相连,也就是说,地刷壳体61的左右两侧的后部分别设有一侧滚轮67,其中,左侧的滚轮67与左侧的枢转连接臂61B枢转相连,右侧的滚轮67与右侧的枢转连接臂61B枢转相连,具体地,参照图30,滚轮67的底面低于接头部681的底面、且低于地刷壳体61后部的底面,由此,滚轮67可以将地刷壳体61的后部支撑托起,这样,当用户推动地刷壳体61组件向前运动时,滚轮67可以在支撑面上滚动,以减轻用户的推力。
参照图30,每个滚轮67的枢转轴线670均平行于接头部681的枢转轴线6810且与接头部681的枢转轴线6810之间的距离S为10mm-30mm,也即是说,每个滚轮67的枢转轴线670与接头部681的枢转轴线6810之间的距离S最小不低于10mm、最大不超过30mm,且每个滚轮67的枢转轴线670均平行地设在接头部681的枢转轴线6810的后侧。由此,由于滚轮67的枢转轴线670和接头部681的枢转轴线6810不同轴,从而可以提高滚轮67对地刷壳体61的支撑稳定性和支撑牢靠性,而且,由于将滚轮67的枢转轴线670设置在接头部681的枢转轴线6810的后侧,从而可以有效地改善地刷组件600的重心,使出气管68可以自由顺利枢转。
相关技术中指出,吸尘器的地刷组件通常依靠地刷壳体的前端底面和连接在地刷壳体后端的滚轮支撑地面,且地刷壳体上的出气管的枢转轴线与滚轮的枢转轴线重合,这样,当出气管相对地刷壳体从直立位置向后倾斜转动的过程中,地刷壳体的前端容易翘起,致使出气管无法顺利转动,而且,当出气管处于直立位置时,地刷组件的重心不稳,容易发生倾倒的现象。然而,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地刷组件600,通过使滚轮67的枢转轴线670和和出气管68的接头部681的枢转轴线6810拉开10mm-30mm的距离S,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出气管68处于直立位置时,地刷组件600的稳定性,降低地刷组件600的倾倒可能,而且,通过将滚轮67的枢转轴线670设置在接头部681的枢转轴线6810的后侧,从而提高了地刷组件600的重心稳定性,在地刷组件600中的出气管68相对地刷壳体61从直立位置向后倾斜转动的过程中,地刷壳体61的前端不会翘起,确保出气管68可以顺利转动,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优选地,每个滚轮67的枢转轴线670均平行地设在接头部681的枢转轴线6810的后下侧。由此,对于尺寸较为小巧的一些滚轮67,可以进一步提高地刷组件600的重心稳定性,当地刷组件600中的出气管68相对地刷壳体61从直立位置向后倾斜转动的过程中,地刷壳体61的前端更加不会翘起,确保出气管68可以更架顺利地转动,提升用户使用体验。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当滚轮67的尺寸较大时,还可以将每个滚轮67的枢转轴线670平行地设在接头部681的枢转轴线6810的后上侧。
可选地,两个滚轮67的枢转轴线670同轴设置,也就是说,两个滚轮67的枢转轴线670位于同一直线上。由此,方便加工和安装。或者可选地,两个滚轮67的枢转轴线670前后等高设置,也就是说,两个滚轮67的枢转轴线670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且前后间隔开设置。由此,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出气管68处于直立位置时地刷组件600的稳定性,降低地刷组件600的倾倒可能,而且,通过将两个滚轮67的枢转轴线670设置成前后布置,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地刷组件600的重心稳定性,当地刷组件600中的出气管68相对地刷壳体61从直立位置向后倾斜转动的过程中,地刷壳体61的前端不会翘起,确保出气管68可以顺利转动,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地刷壳体61和/或出气管68上具有用于限制出气管68仅在非使用位置和使用极限位置之间的使用范围内可转动的限位结构63,其中,在出气管68位于非使用位置时出气管68竖直设置在地刷壳体61的顶部,在出气管68位于使用极限位置时出气管68水平设置在地刷壳体61的后侧。地刷壳体61上可以具有限位结构63,出气管68上也可以具有限位结构63,地刷壳体61和出气管68上还可以同时都具有限位结构63,限位结构63用于限制出气管68仅在非使用位置(例如直立位置、如图21、22所示)和使用极限位置(例如水平位置、如图25、26所示)之间的使用范围(如图23、24所示)内可转动,从而通过设置限位结构63,可以有效地避免出气管68过分旋转的问题,提高地刷组件600的工作可靠性和使用便捷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一些吸尘器T来说,出气管68转动至直立位置时,吸尘器T处于非工作状态(此时,吸气通道内不具有负压,无法吸尘),而当出气管68转动离开直立位置、例如向后转动至倾斜位置甚至水平位置时,吸尘器T处于工作状态(此时,吸气通道内具有负压,可以吸尘)。
参照图28,地刷壳本体61A包括地刷底座611和地刷上盖612,也就是说,地刷壳本体61A可以由上下对接的地刷上盖612和地刷底座611组成(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地刷壳本体61A的具体结构还可以根据实际要求具体设计,例如,地刷壳本体61A还可以由左右对接的左壳体和右壳体组成)。具体而言,限位结构63可以包括上限位边缘631和下限位边缘632,其中,上限位边缘631构成地刷上盖612的后端边缘(也就是说,上限位边缘631即为地刷上盖612的后端边缘),且上限位边缘631用于将出气管68截止在非使用位置(如图21、22所示),以使出气管68不能再向前旋转,下限位边缘632构成地刷底座611的后端边缘(也就是说,下限位边缘632即为地刷底座611的后端边缘),且下限位边缘632用于将出气管68截止在使用极限位置(如图25、26所示),以使出气管68不能再向下旋转。由此,限位结构63便于获得且限位效果好。
参照图28和图2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枢转连接臂61B包括:底座部613、上罩部614以及枢筒部615,其中,上罩部614罩设在底座部613且与底座部613之间限定出容纳腔61B0,其中,上罩部614上具有上半枢转孔6141,底座部613上具有下半枢转孔6131,上半枢转孔6141与下半枢转孔6131上下对拼成完整枢转孔,接头部681上具有枢转配合在枢转孔内的枢转轴682(例如枢转轴682可以由接头部681的轴向端面沿着接头部681的中心轴线向外延伸出),以使接头部681与枢转连接臂61B可枢转相连。
参照图28和图29,枢筒部615与底座部613和/或上罩部614相连(即枢筒部615与底座部613和上罩部614中的至少一个相连),枢筒部615为筒形且至少部分位于容纳腔61B0外,也就是说,枢筒部615必须有一部分是位于容纳腔61B0外的,滚轮67上具有枢转配合在枢筒部615内的滚轮转轴671,以使滚轮67与枢转连接臂61B可枢转相连。由此,枢转连接臂61B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和与出气管68和滚轮67的枢转安装,且枢转连接臂61B的外观美观。其中,为了确保每个滚轮67的枢转轴线670均平行地设在接头部681的枢转轴线6810的后侧且每个滚轮67的枢转轴线670与接头部681的枢转轴线6810之间的距离S为10mm-30mm,将枢转孔的中心轴线设置成与枢筒部615的中心轴线平行的前上侧且相距10mm-30mm。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枢转连接臂61B的结构还可以根据实际要求具体设计,以更好地满足实际要求。
优选地,参照图28和图29,底座部613与上罩部614可以通过螺纹紧固件相连或者通过卡扣组件相连,从而方便装配和拆卸,且装配和拆卸效率高。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底座部613和上罩部614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固定相连,例如粘接相连等。优选地,枢筒部615与底座部613相连且枢筒部615与底座部613为一体成型件,也就是说,通过向一个注塑模具中倾入材料得到的一个部件包括枢筒部615与底座部613。由此,方便加工和装配。
参照图28和图31,枢筒部615的内端位于容纳内,滚轮转轴671的内端具有弹性卡扣672,弹性卡扣672穿过枢筒部615的内端后与枢筒部615的内端面卡止。由此,可以简单有效地避免滚轮67从枢转连接臂61B上脱落下来的问题,确保滚轮67的工作可靠性,而且,此种避免滚轮67脱落的方式便于实现。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避免滚轮67脱落,例如,滚轮转轴671的内端可以具有外螺纹,容纳腔61B0内可以设有含盖锁紧螺母,含盖锁紧螺母锁紧在滚轮转轴671的内端的外螺纹上,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滚轮转轴671的脱落。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弹性卡扣672的结构以及卡止方式(例如附图28和图31所示)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这里不作赘述。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内端”指的是靠近地刷壳体61左右中心轴线的一端。
另外,参照图29和图31,底座部613内具有止挡在枢转轴682的远离接头部681一侧端面外以防止出气管68轴向窜动的限位挡件6132,也就是说,底座部613内具有两个限位挡件6132,且两个限位挡件6132位于出气管68的两侧以分别止挡枢转轴682的两侧端面。由此,可以避免枢转轴682发生轴向窜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地刷壳体;
出气管,所述出气管的一端与所述地刷壳体可枢转地相连且所述出气管的外表面上具有沿所述出气管的周向延伸的滑移凹槽;
转接管,所述转接管外套在所述出气管的另一端上且所述转接管的管壁上具有安装孔;
卡扣钮,所述卡扣钮一方面与所述安装孔卡嵌配合、另一方面与所述滑移凹槽可滑移地配合,以使所述转接管相对所述出气管可周向转动但不可轴向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为多个且在所述出气管的周向上间隔开,所述卡扣钮为多个且与多个所述安装孔分别对应卡嵌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滑移凹槽为环绕所述出气管一周的环形凹槽,每个所述卡扣钮均与所述环形凹槽滑移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滑移凹槽包括在所述出气管的周向上间隔开分布的多个弧形凹槽,多个所述卡扣钮分别与多个所述弧形凹槽对应滑移配合以使所述转接管相对所述出气管的最大转角为70°~80°。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钮包括:本体部、第一卡位部和第二卡位部,其中,所述本体部的至少部分设在所述安装孔内,所述第一卡位部和所述第二卡位部分别连接在所述本体部在所述转接管的周向上的两侧,且所述第一卡位部的至少部分和所述第二卡位部的至少部分均位于所述转接管内且非与所述安装孔正对,所述本体部、所述第一卡位部和所述第二卡位部中的至少一个的至少部分可滑移地配合在所述滑移凹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位部为弧形板条且可滑移地配合在所述滑移凹槽内,其中,所述第一卡位部弧长方向上的一端与所述本体部的内表面固定相连、另一端延伸至非与所述安装孔正对。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位部包括弹板部和弹钩部,所述弹板部位于所述安装孔内且仅外端与所述本体部相连,所述弹钩部与所述弹板部的内端相连且与所述安装孔的內缘卡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管通过枢转轴线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枢转结构与所述地刷壳体相连以在前后方向上可枢转,所述地刷壳体上具有前止挡件和后止挡件,其中,所述出气管在从与所述前止挡件止抵的第一位置转动至与所述后止挡件止抵的第二位置转过的角度为80°~10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地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止挡件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防转挡板,两个所述防转挡板与所述前止挡件之间限定出顶部和后部分别敞开的防转槽,所述转接管的前部设有防转插销,在所述出气管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转接管直立且所述防转插销插配在所述防转槽内以由所以防转槽限制所述转接管相对所述出气管转动。
10.一种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地刷组件。
CN201621164521.1U 2016-11-01 2016-11-01 地刷组件和具有其的吸尘器 Active CN2064342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164521.1U CN206434267U (zh) 2016-11-01 2016-11-01 地刷组件和具有其的吸尘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164521.1U CN206434267U (zh) 2016-11-01 2016-11-01 地刷组件和具有其的吸尘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434267U true CN206434267U (zh) 2017-08-25

Family

ID=596441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164521.1U Active CN206434267U (zh) 2016-11-01 2016-11-01 地刷组件和具有其的吸尘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43426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92808A (zh) * 2018-02-26 2019-09-03 江苏美的清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立式吸尘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92808A (zh) * 2018-02-26 2019-09-03 江苏美的清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立式吸尘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354996U (zh) 地刷组件和具有其的吸尘器
CN101849794B (zh) 清洁器具
AU2004243467B2 (en) A cleaning appliance
CN102038459B (zh) 表面处理器具
CN206434274U (zh) 清洁组件和具有其的吸尘器
JP5179554B2 (ja) 表面処理電気器具
CN206354992U (zh) 清洁组件和具有其的吸尘器
CN206507871U (zh) 手持吸尘器
JP5869731B2 (ja) 清掃電化製品
CN104540433A (zh) 清洁器具
CN104887150B (zh) 一种具有自行走功能的吸尘器地刷
US2232548A (en) Vacuum cleaner
CN206507874U (zh) 吸尘器
CN206434267U (zh) 地刷组件和具有其的吸尘器
US20240090717A1 (en) Cleaning devices
CN101229034B (zh) 用于真空吸尘器的吸尘管嘴组件
CN205125676U (zh) 一种用于清扫地面的床
CN204071952U (zh) 清洁装置
CN206434276U (zh) 地刷组件和具有其的吸尘器
WO2020192334A1 (zh) 吸尘器吸嘴以及吸尘器
US9044128B1 (en) Edge cleaning vacuum sweeper system
CN207855632U (zh) 吸尘器地刷及其吸尘器
CN206354995U (zh) 地刷组件和具有其的吸尘器
CN206621320U (zh) 地刷壳体、地刷组件和具有其的吸尘器
CN209107218U (zh) 清洁机器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