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420089U - 一种高平稳度电机制造所使用的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平稳度电机制造所使用的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420089U
CN206420089U CN201621490716.5U CN201621490716U CN206420089U CN 206420089 U CN206420089 U CN 206420089U CN 201621490716 U CN201621490716 U CN 201621490716U CN 206420089 U CN206420089 U CN 2064200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zone
cold
air
table cold
coo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49071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越曾
王斌斌
汪志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HICON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HICO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HICON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HICO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49071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4200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4200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4200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平稳度电机制造所使用的空调系统,包括箱体、制冷循环系统和供冷循环系统;供冷循环系统包括恒温水箱、获冷水管、供冷水管、表冷器和送冷风机,表冷器为翅片盘管结构,供冷水管与表冷器的盘管相连接,制冷水从恒温水箱经供冷水管进入盘管后回流入恒温水箱;箱体内分隔设有独立的送冷箱,表冷器和送冷风机设置在送冷箱内;表冷器分为第一表冷区和第二表冷区,制冷水流的走向与穿过表冷器的气流方向相反;通过设置送冷箱,可以减少制冷量的消耗,同时减小空调的尺寸;通过气流向与表冷区中制冷水的走向相反,使得进入送冷箱内的空气与表冷器的换热温差始终保持在露点温差范围以内,避免表冷器出现水分凝结。

Description

一种高平稳度电机制造所使用的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平稳度电机制造所使用的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高平稳度电机需要将定子与机壳之间实现高精度定位连接,否则转子与机壳转动连接后,运转的稳定性就无法保证;电机的定子与机壳之间的连接为过盈配合连接,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先将定子降温至设定的温度后,与机壳进行装配连接,完成定子与机壳的连接后将机壳和定子在设定的温度下逐渐完成定子与机壳的过盈配合,不仅使得定子与机壳之间位置关系的准确,还要保持在运行过程中相互之间应力关系的稳定,否则应力不稳定、不均衡就会导致位置关系发生变化,甚至损坏机壳或定子而造成事故;因此,实现高精度定位的关键除了定子与机壳本身的加工精度之外,还需要在装配的工艺环境上、特别是装配环境的温度上加以保证,必须使用高精度、高稳定度的空调系统。
现有高平稳度电机制造所使用的空调系统都是使用普通空调,然后将空调产生的制冷量释放至整个电机生产线的空间环境,这不仅使得环境温度难以保证,而且空调的容量大、能耗高,空调占用的空间也大,且空调工作后就必须连续长时间运行,否则一旦空调停止运行,再次运行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将环境温度调整至设定的温度,这不仅造成空调使用上的成本过大,且空调维修至再次稳定工作之间的时间间隔较长,往往难以满足电机生产的需要,需要设置备份空调,这进一步增加空调使用的成本。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平稳度电机制造所使用的空调系统,通过在空调系统的箱体内设置专门的制冷量释放空间,并将制冷量释放空间通过专门的管道出口,通过管道将制冷量输送到电机定子与机壳连接的专用空间,确保该专用空间能够快速地达到设定的温度,以减少制冷量的消耗,降低对空调制冷量的要求,同时减小空调的尺寸,使得整个空调系统集成在一个箱体内,便于空调系统的安装。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平稳度电机制造所使用的空调系统,包括箱体、制冷循环系统和供冷循环系统;制冷循环系统包括串联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 、冷凝风机、储液器、过滤器、节流阀、蒸发器和气液分离器;其中,供冷循环系统包括恒温水箱、获冷水管、供冷水管、表冷器和送冷风机,恒温水箱内存放制冷水,获冷水管分为两路,每路分别与蒸发器和恒温水箱相连接,其中一路获冷水管中设置获冷水泵,驱动制冷水从恒温水箱经一路获冷水管进入蒸发器后,制冷水在蒸发器中与制冷循环系统中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然后从另一路获冷水管回流入恒温水箱,构成循环水路,确保恒温水箱中的制冷水保持恒定的温度;表冷器为翅片盘管结构,供冷水管与表冷器的盘管相连接,通过盘管将冷量传递给翅片,供冷水管路设置供冷水泵,驱动制冷水从恒温水箱经供冷水管进入盘管后回流入恒温水箱,构成供冷循环;箱体内分隔设有独立的送冷箱,表冷器和送冷风机设置在送冷箱内,送冷箱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表冷器面向进风口设置,送冷风机驱动气流穿过翅片间隙及盘管,从出风口将降温后的冷风输送纸电机的机壳与定子装配连接的专用空间。
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表冷器分为两个区域,为第一表冷区和第二表冷区,表冷器的盘管分别设置在两个表冷区内,第一表冷区内的盘管为第一表冷区供冷水管,第二表冷区内的盘管为第二表冷区供冷水管,翅片连接所述的两个表冷区;第一表冷区面向送冷箱的进风口设置,第二表冷区沿翅片方向设置在第一表冷区的气流下游方向,气流从送冷箱的进风口进入第一表冷区沿翅片的间隙进入第二表冷区,再从第二表冷区进入送冷箱,再由送冷风机将制冷后的气流从送冷箱出风口送出;从恒温水箱流入表冷器的制冷水先接入第二表冷区供冷水管,再从第二表冷区供冷水管流入第一表冷区供冷水管,最后从第一表冷区供冷水管流回至恒温水箱,第二表冷区的制冷水的温度低于第一表冷区的制冷水温度,使得从送冷箱进风口刚进入的气流在第一表冷区被降温时不会因温差超过露点温差而造成结露,由于气流在第一表冷区被降温,在进入第二表冷区被温度更低的制冷水降温时,也不会造成与第二表冷区内制冷水温差超过露点温差而造成结露。
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优选地,第一表冷区、第二表冷区中的盘管分路为并行连接的多路结构,第一表冷区中的分路盘管与第二表冷区中的分路盘管相对应连接,这样表冷器的尺寸可以根据需要增减;各分路盘管的盘曲长度可以根据需要控制,避免各分路盘管的两端温差过大,造成同一表冷区的换热效果不均衡。
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优选地,各分路盘管沿气流方向呈多层排列,层与层之间管路在气流方向上呈错位排列,层与层之间的水流走向与气流的方向相反,越靠近气流上游方向的盘管层内制冷水温度越高,使得气流的降温逐渐进行,而不出现锯齿状的高低变化。
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分路盘管的每一层由两根串接的管路构成,两根管路内的水流方向相反,构成盘管的盘曲走向。
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优选地,各分路盘管的排列层数为三层,使得制冷效果与制造成本达到一个合理的均衡。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表冷区和第二表冷区之间还设有第三表冷区,第三表冷区为过渡表冷区,由翅片构成,第三表冷区的长度与第一表冷区和第二表冷区的设计参数相匹配,使得气流从第一表冷区流至第二表冷区时被平稳降温,确保气流在第二表冷区不结露。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空调系统的箱体内设置专门的送冷箱,并通过管道将制冷量输送到电机定子与机壳连接的专用空间,确保该专用空间能够快速地达到设定的温度,以减少制冷量的消耗,降低对空调制冷量的要求,同时减小空调的尺寸,使得整个空调系统集成在一个箱体内,便于空调系统的安装;同时表冷器被分区设置,空气的流向与表冷区中制冷水的走向相反,使得进入送冷箱内的空气与表冷器的换热温差始终保持在露点温差范围以内,避免表冷器出现水分凝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平稳度电机制造所使用的空调系统的循环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平稳度电机制造所使用的空调系统的整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平稳度电机制造所使用的空调系统的整体示意图(隐去箱体);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平稳度电机制造所使用的空调系统的表冷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平稳度电机制造所使用的空调系统的表冷器的侧视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1-压缩机;2-冷凝器;3-冷凝风机;4-储液器;5-过滤器;6-节流阀;7-蒸发器;8-获冷水泵;9-气液分离器;10-恒温水箱;11-供冷水泵;12-表冷器;121-第一表冷区;122-第二表冷区;123-第三表冷区;124-第二表冷区供冷水管;125-第一表冷区供冷水管;126-;13-送冷风机;14-箱体;141-冷凝进风口;142-冷凝出风口;15-送冷箱;151-进风口;152-出风口;16-获冷水管;17-供冷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
本实用新型一种高平稳度电机制造所使用的空调系统如图1、2、3所示,包括箱体14、制冷循环系统和供冷循环系统;制冷循环系统包括串联连接的压缩机1、冷凝器2 、冷凝风机3、储液器4、过滤器5、节流阀6、蒸发器7和气液分离器9;箱体分隔设有冷凝箱,冷凝器2为两组,并行设置在箱体14相对的两面,冷凝箱的表面设有对应每一组冷凝器2的冷凝进风口141,冷凝风机设置在两组冷凝器2之间,冷凝风机3的压气方向向上,冷凝箱的顶部设有冷凝出风口142;供冷循环系统包括恒温水箱10、获冷水管16、供冷水管17、表冷器12和送冷风机13,恒温水箱10内存放制冷水,获冷水管16分为两路,每路分别与蒸发器7和恒温水箱10相连接,其中一路获冷水管中设置获冷水泵8,驱动制冷水从恒温水箱10经一路获冷水管进入蒸发器7后,制冷水在蒸发器中7与制冷循环系统中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然后从另一路获冷水管回流入恒温水箱10,构成循环水路;表冷器12为翅片盘管结构,供冷水管17与表冷器12的盘管相连接,通过盘管将冷量传递给翅片,供冷水管路设置供冷水泵11,驱动制冷水从恒温水箱经供冷水管进入盘管后回流入恒温水箱10,构成供冷循环;箱体14内分隔设有独立的送冷箱15,表冷器12和送冷风机13设置在送冷箱15内,送冷箱15设有进风口151和出风口152,表冷器12面向进风口151设置,送冷风机13驱动气流穿过翅片间隙及盘管,从出风口152将降温后的冷风输送纸电机的机壳与定子装配连接的专用空间。
进一步如图3、4、5所示,表冷器12分为两个区域,为第一表冷区121和第二表冷区122,翅片连接所述的两个表冷区,所述的表冷器的盘管分别设置在两个表冷区内,第一表冷区121内的盘管为第一表冷区供冷水管125,第二表冷区122内的盘管为第二表冷区供冷水管124;第一表冷区121面向送冷箱的进风口151设置,第二表冷区122沿翅片方向设置在第一表冷区的气流下游方向,气流从送冷箱的进风口151进入第一表冷区121,沿翅片的间隙进入第二表冷区122,再从第二表冷区122进入送冷箱15,再由送冷风机13将制冷后的气流从送冷箱出风口152送出;从恒温水箱10流入表冷器12的水先通过供冷水管17接入第二表冷区供冷水管124,第二表冷区供冷水管124流入第一表冷区供冷水管125,最后从第一表冷区供冷水管125通过供冷水管17流回至恒温水箱10,第二表冷区122的制冷水的温度低于第一表冷区121的制冷水温度,使得从送冷箱进风口151刚进入的气流在第一表冷区被降温时不会因温差超过露点温差而造成结露,由于气流在第一表冷区被降温,在进入第二表冷区被温度更低的制冷水降温时,也不会造成与第二表冷区内制冷水温差超过露点温差而造成结露。
进一步如图3、4、5所示,第一表冷区121、第二表冷区122中的盘管分路为并行连接的多路结构(图4、5),第一表冷区121中的分路盘管与第二表冷区中的分路盘管相对应连接,这样表冷器的尺寸可以根据需要增减;各分路盘管的盘曲长度可以根据需要控制,避免各分路盘管的两端温差过大,造成同一表冷区的换热效果不均衡。
进一步如图4、5所示,各分路盘管沿气流方向呈多层排列,层与层之间管路在气流方向上呈错位排列,层与层之间的水流走向与气流的方向相反,越靠近气流上游方向的盘管层内制冷水温度越高;所述的分路盘管的每一层由两根串接的管路构成,两根管路内的水流方向相反;各分路盘管的排列层数为三层,使得制冷效果与制造成本达到一个合理的均衡。
进一步如图4、5所示,第一表冷区121和第二表冷区122之间还设有第三表冷区123,第三表冷区123为过渡表冷区,由翅片构成,第三表冷区的长度与第一表冷区和第二表冷区的设计参数相匹配,第一表冷区121和第二表冷区122中的各分路盘管之间通过连接管126相连通;第三表冷区使得气流从第一表冷区流至第二表冷区时被平稳降温,确保气流在第二表冷区不结露。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空调系统的箱体内设置专门的送冷箱,并通过管道将制冷量输送到电机定子与机壳连接的专用空间,确保该专用空间能够快速地达到设定的温度,以减少制冷量的消耗,降低对空调制冷量的要求,同时减小空调的尺寸,使得整个空调系统集成在一个箱体内,便于空调系统的安装;同时表冷器被分区设置,空气的流向与表冷区中制冷水的走向相反,使得进入送冷箱内的空气与表冷器的换热温差始终保持在露点温差范围以内,避免表冷器出现水分凝结。
前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实用新型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意在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
前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适用范围并不仅限于高平稳度电机的制造范围,也可以适用于其它需要高精度温度控制及避免空调结露的场所。

Claims (6)

1.一种高平稳度电机制造所使用的空调系统,包括箱体、制冷循环系统和供冷循环系统;制冷循环系统包括串联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冷凝风机 、储液器、过滤器、节流阀、蒸发器和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供冷循环系统包括恒温水箱、获冷水管、供冷水管、表冷器和送冷风机,恒温水箱内存放制冷水,获冷水管分为两路,同时与蒸发器和恒温水箱相连接,其中一路获冷水管中设置获冷水泵,驱动制冷水从恒温水箱经一路获冷水管进入蒸发器后,制冷水在蒸发器中与制冷循环系统中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然后从另一路获冷水管回流入恒温水箱;表冷器为翅片盘管结构,供冷水管与表冷器的盘管相连接;供冷水管路设置供冷水泵,驱动制冷水从恒温水箱经供冷水管进入盘管后回流入恒温水箱;箱体内分隔设有独立的送冷箱,表冷器和送冷风机设置在送冷箱内,送冷箱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表冷器面向进风口设置,送冷风机驱动气流穿过翅片间隙及盘管,从出风口将降温后的冷风输送纸电机的机壳与定子装配连接的专用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平稳度电机制造所使用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表冷器分为两个区域,为第一表冷区和第二表冷区,表冷器的盘管分别设置在两个表冷区内,第一表冷区内的盘管为第一表冷区供冷水管,第二表冷区内的盘管为第二表冷区供冷水管,翅片连接所述的两个表冷区;第一表冷区面向送冷箱的进风口设置,第二表冷区沿翅片方向设置在第一表冷区的气流下游方向,气流从送冷箱的进风口进入第一表冷区沿翅片的间隙进入第二表冷区,再从第二表冷区进入送冷箱,再由送冷风机将制冷后的气流从送冷箱出风口送出;从恒温水箱流入表冷器的制冷水先接入第二表冷区供冷水管,再从第二表冷区供冷水管流入第一表冷区供冷水管,最后从第一表冷区供冷水管流回至恒温水箱,第二表冷区的制冷水的温度低于第一表冷区的制冷水温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平稳度电机制造所使用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表冷区、第二表冷区中的盘管分路为并行连接的多路结构,第一表冷区中的分路盘管与第二表冷区中的分路盘管相对应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平稳度电机制造所使用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各分路盘管沿气流方向呈多层排列,层与层之间管路在气流方向上呈错位排列,层与层之间的水流走向与气流的方向相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平稳度电机制造所使用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各分路盘管的排列层数为三层。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平稳度电机制造所使用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表冷区和第二表冷区之间还设有第三表冷区,第三表冷区为过渡表冷区,由翅片构成,第三表冷区的长度与第一表冷区和第二表冷区的设计参数相匹配。
CN201621490716.5U 2016-12-30 2016-12-30 一种高平稳度电机制造所使用的空调系统 Active CN2064200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90716.5U CN206420089U (zh) 2016-12-30 2016-12-30 一种高平稳度电机制造所使用的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90716.5U CN206420089U (zh) 2016-12-30 2016-12-30 一种高平稳度电机制造所使用的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420089U true CN206420089U (zh) 2017-08-18

Family

ID=595735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490716.5U Active CN206420089U (zh) 2016-12-30 2016-12-30 一种高平稳度电机制造所使用的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42008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61457A (zh) * 2021-06-10 2021-08-17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一种玻璃温室内人工气候环境的自动化精确模拟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61457A (zh) * 2021-06-10 2021-08-17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一种玻璃温室内人工气候环境的自动化精确模拟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57337C (zh) 具有动力驱动的再冷却器的加热通风空气调节系统
CN202254037U (zh) 蒸发冷却-风冷式直接膨胀机组复合空调机组
CN102997510A (zh) 蒸发式冷凝器、应用该蒸发式冷凝器的制冷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206670134U (zh) 双冷源板片式蒸发冷凝一体机
JP7016812B2 (ja) 空調装置
CN108826554A (zh) 一种双冷源热管空调多联机组
CN107084460A (zh) 一种制冷与氟泵驱动自然冷却风冷冷水机组
CN206683105U (zh) 一种多联式复合型机房空调系统
CN209484760U (zh) 一种双冷源热管空调多联机组
CN102353106B (zh) 填料—管式再循环紧凑型蒸发冷却空调机组
CN105910458A (zh) 三维高效蒸发换热系统
CN206420089U (zh) 一种高平稳度电机制造所使用的空调系统
CN207881052U (zh) 一种双循环式机房节能室外机系统
CN103411355A (zh) 蒸发冷凝分离式集冷集热三集成冷冻站
CN109028409A (zh) 一种热管空调多联机组
CN202254036U (zh) 一种再循环紧凑型蒸发冷却空调机组
CN104154695A (zh) 一种冷水机组
CN208238297U (zh) 四管制风冷机组
CN109028410A (zh) 一种热管空调装置
CN206637773U (zh) 一种制冷与氟泵驱动自然冷却风冷冷水机组
CN108931070A (zh) 一种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
CN209325982U (zh) 一种热管空调装置
CN104132414B (zh) 风冷热管冷水空调系统
CN203258806U (zh) 一种热回收节能型恒温恒湿机组
CN206330214U (zh) 一种适用于地铁车站的直膨式空调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