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396830U - 一种具有灌提复合功能的傍河地下水回灌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灌提复合功能的傍河地下水回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396830U
CN206396830U CN201621388380.1U CN201621388380U CN206396830U CN 206396830 U CN206396830 U CN 206396830U CN 201621388380 U CN201621388380 U CN 201621388380U CN 206396830 U CN206396830 U CN 2063968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harge
complex function
water
filter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38838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婵娟
陈学群
李福林
宋玉田
田志刚
王宗志
管清花
李成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Institute of Shandong Province
Original Assignee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Institute of Shandong Provinc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Institute of Shandong Province filed Critical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Institute of Shandong Province
Priority to CN20162138838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3968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3968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3968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灌提复合功能的傍河地下水回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回灌暗渠(14)的一端设置在河道(16)内,井壁管(13)外围设有石英砂滤料(8),所述井壁管(13)上间隔设置滤水管(11),滤水管(11)与砂层(6)相对应设置,地下回灌暗渠(14)经过滤装置(9)、石英砂滤料(8)及滤水管(11)与灌提复合功能井(12)连通在一起,构成具有灌提复合功能的傍河地下水回灌系统;所述滤水管(11)是带有过滤孔的水管,滤水管(11)的高度要比周围砂层(6)的厚度大。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地下回灌暗渠进行水源调度,减少了占地面积,不影响地面的正常耕作;不仅仅只能实现回灌功能,而是灌抽兼备,互不影响。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灌提复合功能的傍河地下水回灌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傍河地下水回灌系统,主要是一种直接回灌地下水含水层的灌提复合功能井系统,属于水文地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地下水资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而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的地面沉降、海(咸)水入侵等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并因此相继提出了一系列的地下水回灌补给措施。地下水回灌是利用工程措施将时间分配不均匀的、缺乏储水空间的、零散的、供水不稳定的地表水源注入地下含水层中,人为地增加地下水补给量的一种模式。目前,地下水回灌的措施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地表回灌措施,常表现为在回灌区域内建立渗水池、回灌沟渠以及拦河坝等方式进行地下水回灌;另一种则是建设地下水库或是直接利用深井回灌补给中深层含水层的地下水回灌措施。一般采用“冬灌夏用、夏灌冬用”,亦或是“丰水雨季回灌补给,干旱缺水开采使用”的地下水回灌理念。虽然地下水回灌具有成本低、效果显著等优点,但是回灌堵塞严重降低回灌效率、缩短回灌井使用寿命以及增加维护成本等一直是地下水人工回灌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另外,公开号“ 103290831A”,公开了一种“暗埋式地下水回灌系统”,该系统包括回灌井、排气管、回灌水管、 回扬水管 ;所述回灌井埋设在地表以下,回灌井 内设有孔隙水压力计、潜水泵等,存在设备众多,结构复杂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灌提复合功能的傍河地下水回灌系统,通过利用傍河水井的水源优势,将地表水通过地下回灌暗渠的方式由河底引入井中,并通过相应的水质处理直接将水回灌到井中。同时,该回灌系统不影响水井的灌溉抽取功能。实现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灌提复合功能的傍河地下水回灌系统,包括有灌提复合功能井、井壁管及地下回灌暗渠,灌提复合功能井内设置潜水泵,潜水泵上设有抽水管,灌提复合功能井内设有水质监测装置,灌提复合功能井上面设有有井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回灌暗渠的一端设置在河道内,井壁管外围设有石英砂滤料,所述井壁管上间隔设置滤水管,滤水管与砂层(含水层)相对应设置,地下回灌暗渠经过滤装置、石英砂滤料及滤水管与灌提复合功能井连通在一起,构成具有灌提复合功能的傍河地下水回灌系统。所述滤水管是带有过滤孔的水管,滤水管的高度要比周围砂层的厚度大,这样可以加大回灌效果,提高回灌效率。所述地下回灌暗渠的端部设置控制闸门。
这种灌提复合功能的傍河地下水回灌系统的特征主要在于地表水源和傍河水井,地表水源通过地下回灌暗渠与傍河水井连接,地表水在回灌注入水井之前要经过相应的水质处理,故需要在地下回灌暗渠的末端增设水质处理装置。净化后的水体可以直接进入回灌井内补给含水层,回灌、抽取可以同步进行,回灌的过程并不影响井的农灌使用。总体而言,该种灌提复合功能的傍河地下水回灌系统主要包括水源储存、水质处理、灌溉补给以及直接抽取等部分。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该回灌系统是通过地下回灌暗渠进行水源调度,减少了占地面积,不影响地面的正常耕作。
2、该回灌系统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可调节性,可以通过在地下回灌暗渠的前端安装相应的闸门控制装置,进行回灌控制,同时不影响正常的河道功能。
3、该回灌系统具有灌提复合功能的特点,并不仅仅只能实现回灌功能,而是灌抽兼备,互不影响。
4、该回灌系统可以实现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互相补给。
5、农灌井是很好的人工回灌天窗,通过对有水源条件的傍河农灌井进行回灌装置改造,充分利用已有的农灌井条件,节约了回灌成本。
6、该回灌系统的堵塞报废风险较小。其一,地下回灌暗渠可以缓冲回灌水流速度,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长时间大水流直接回灌出现的气相堵塞现象;其二,如若出现回灌堵塞现象,可以通过开泵抽水的措施来疏通回灌通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傍河回灌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中,1、地面,2、河水面,3、井盖,4、耕土层,5、粘土层,6、砂层,7、亚粘土层,8、石英砂滤料,9、过滤装置,10、井水面,11、滤水管,12、灌提复合功能井,13、井壁管,14、地下回灌暗渠,15、水流方向,16、河道,17、潜水泵,18、水管,19、控制闸门,20、水质监测装置,21、农田,22、生产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具有灌提复合功能的傍河地下水回灌系统,包括有灌提复合功能井12、井壁管13及地下回灌暗渠14,灌提复合功能井12内设置潜水泵17,潜水泵17上设有抽水管18,灌提复合功能井12内设有水质监测装置20,灌提复合功能井12上面设有有井盖3,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回灌暗渠14的一端设置在河道16内,井壁管13外围设有石英砂滤料8,所述井壁管13上间隔设置滤水管11,滤水管11与砂层6(含水层)相对应设置,地下回灌暗渠14经过滤装置9、石英砂滤料8及滤水管11与灌提复合功能井12连通在一起,构成具有灌提复合功能的傍河地下水回灌系统。所述滤水管11是带有过滤孔的水管,滤水管11的高度要比周围砂层6的厚度大,这样可以加大回灌效果,提高回灌效率。所述地下回灌暗渠14的端部设置控制闸门19。
外来调水或是河水储存在河道16中,水源通过地下回灌暗渠14引入到地面以下1米深的过滤装置9中进行水质处理,过滤装置9内部材料主要由石英砂、砾石和活性炭等构成,通过过滤装置9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大分子有机物、胶状物、部分重金属离子、细菌、色素以及有害气体等,净化好的水体通过石英砂滤料8由滤水管11直接到达灌提复合功能井12中。井中水可以再通过滤水管11直接进入含水层中,达到回灌的目的。通常情况下,滤水管11的高度要比周围砂层的厚度大,这样可以加大回灌效果,提高回灌效率。在过滤材料填充前,需在底部铺设隔水层,避免未处理水体通过石英砂滤料8串层至其它含水层内。另外,若水质监测装置20显示地表回灌水或净化后的水质不达标时,可立即关闭河道内控制闸门19,避免地下水遭受污染。选择农休期及时清理地下回灌暗渠14,更换过滤装置9中的过滤材料,以免发生堵塞妨碍回灌。
如图2所示,在傍河农灌井的地下回灌暗渠布置方面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布置。如图2河道东岸回灌路线布置图所示,由于农灌井井位距离河道较近,可以采取单井连接河道的方式进行地下水回灌;在河道西岸,由于农灌井井位距离河道较远,遂采取单井与主干回灌暗渠连接的方式进行地下水回灌。
本实用新型属于地下间接含水层回灌系统,水源通过地下回灌暗渠进行调水回灌;通过地下水处理方式进行水质净化,净化后的水体直接回灌井中补给含水层;不仅仅只是回灌井,而是灌抽兼备,回灌补给与农田灌溉互不影响;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3)

1.一种具有灌提复合功能的傍河地下水回灌系统,包括有灌提复合功能井(12)、井壁管(13)及地下回灌暗渠(14),灌提复合功能井(12)内设置潜水泵(17),潜水泵(17)上设有抽水管(18),灌提复合功能井(12)内设有水质监测装置(20),灌提复合功能井(12)上面设有有井盖(3),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回灌暗渠(14)的一端设置在河道(16)内,井壁管(13)外围设有石英砂滤料(8),所述井壁管(13)上间隔设置滤水管(11),滤水管(11)与砂层(6)相对应设置,地下回灌暗渠(14)经过滤装置(9)、石英砂滤料(8)及滤水管(11)与灌提复合功能井(12)连通在一起,构成具有灌提复合功能的傍河地下水回灌系统。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灌提复合功能的傍河地下水回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水管(11)是带有过滤孔的水管,滤水管(11)的高度要比周围砂层(6)的厚度大。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灌提复合功能的傍河地下水回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回灌暗渠(14)的端部设置控制闸门(19)。
CN201621388380.1U 2016-12-17 2016-12-17 一种具有灌提复合功能的傍河地下水回灌系统 Active CN2063968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388380.1U CN206396830U (zh) 2016-12-17 2016-12-17 一种具有灌提复合功能的傍河地下水回灌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388380.1U CN206396830U (zh) 2016-12-17 2016-12-17 一种具有灌提复合功能的傍河地下水回灌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396830U true CN206396830U (zh) 2017-08-11

Family

ID=595119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388380.1U Active CN206396830U (zh) 2016-12-17 2016-12-17 一种具有灌提复合功能的傍河地下水回灌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39683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17572A (zh) * 2020-04-29 2020-08-11 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一种地下水超采修复与调蓄系统
CN111877462A (zh) * 2020-08-04 2020-11-03 吉林大学 一种轮休更替式回灌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17572A (zh) * 2020-04-29 2020-08-11 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一种地下水超采修复与调蓄系统
CN111877462A (zh) * 2020-08-04 2020-11-03 吉林大学 一种轮休更替式回灌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22306A (zh) 一种具有灌提复合功能的傍河地下水回灌系统
CN102767302B (zh) 一种分布式地下水库及其建造方法
CN106759825B (zh) 一种海绵城市绿地蓄水系统的施工方法
CN102900059B (zh) 一种盐碱地复式排水控盐系统
CN201943173U (zh) 沉槽式透水雨水口设施系统
US20020172559A1 (en) Underground alluvial water storage reservoir and method
CN102913282B (zh) 一种露天煤矿地下水库
CN1948639A (zh) 一种自流式地下水库的取水廊道
CN110735468A (zh) 一种灌渠灌井结合的地下水越流补给回灌系统
CN103266633B (zh) 一种湿法冶金尾渣库防渗漏排污水排洪方法
CN203022816U (zh) 一种露天煤矿地下水库
CN106613769A (zh) 一种海绵城市地下暗管灌溉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CN206396830U (zh) 一种具有灌提复合功能的傍河地下水回灌系统
CN206090597U (zh) 单孔多管管井
CN204551510U (zh) 一种填方路基集水降压井降排水结构
CN104452941B (zh) 一种防止地面沉降变形的雨水收集渗透系统
CN211421243U (zh) 一种灌渠灌井结合的地下水越流补给回灌系统
CN206129244U (zh) 一种煤矿水资源分区预开采系统
Barksdale et al. Artificial recharge of productive ground-water aquifers in New Jersey
CN110663512B (zh) 超采区地表节水灌溉与低压地下管网回灌补采耦合系统
CN104196005A (zh) 一种高效防堵塞的含水层补给装置
CN211172113U (zh) 一种虹吸阻排法抗浮结构
CN106436820A (zh) 一种市政雨水渗透排放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US20080011663A1 (en) Aquitransistors for Integrated Hydrologic Circuit
CN104878801B (zh) 方便清洗的砾卵石渗水层、其建筑方法及其清洗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