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352814U - ABB_i‑bus灯光控制电路 - Google Patents

ABB_i‑bus灯光控制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352814U
CN206352814U CN201720033632.7U CN201720033632U CN206352814U CN 206352814 U CN206352814 U CN 206352814U CN 201720033632 U CN201720033632 U CN 201720033632U CN 206352814 U CN206352814 U CN 2063528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rared
lamp bar
housing
circuit
infrared indu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03363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梅仁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Boche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Bocheng Intelligent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Bocheng Intelligent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Bocheng Intelligent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03363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3528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3528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35281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20/00Energy efficient lighting technologies, e.g. halogen lamps or gas discharge lamps
    • Y02B20/40Control techniques providing energy savings, e.g. smart controller or presence detection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ABB_i‑bus灯光控制电路,包括i‑bus总线、智能面板、移动感应器以及开关驱动器;智能面板包括壳体,壳体的正面设置有显示屏、操作按键,壳体内设置有电源模块和处理器模块;壳体的正面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照明组件和第二照明组件;第一照明组件和第二照明组件分别包括沿壳体的宽度方向设置的呈长条状的第一灯罩、第二灯罩,第一灯罩内设置有第一灯条,第二灯罩内设置有第二灯条;灯罩朝向壳体中部的一侧呈透明设置;壳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红外感应器和第二红外感应器;壳体内设置有控制电路,第一灯条、第二灯条以及红外感应器与控制电路电连接;本实用新型具有自动感应点亮的功能。

Description

ABB_i-bus灯光控制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智能楼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ABB_i-bus灯光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ABB_i-bus智能建筑控制系统(以下简称:i-bus®系统)采用KNX总线标准, KNX标准起源于欧洲,是汇集了其技术前身欧洲安装总线(EIB)、欧洲住宅系统(EHS)及BatiBUS20年的知识经验所得的结果。
如图1所示,i-bus系统中受控的负载直接与控制系统的驱动器相连,所有传感器(如:智能面板、移动感应器、光亮传感器)和驱动器(如:开关驱动器、窗帘驱动器)都是通过一种通信介质(如:i-bus总线)相互连接在一起。当一个智能面板的按钮被按下时,它通过通信介质i-bus总线向设定的驱动器以电信号的形式发出一个指令,驱动器收到电信号后经过内置CPU进行信息处理然后再驱动负载,实现相应的功能。这意味着在系统不作任何改动的情况下通过编程实现功能的灵活多变。
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发现,一般智能面板会安装在床头柜上,一般智能面板在未被操作一段时间后,会自动显示屏,以避免给客户造成光线干扰。然而,当客户半夜上厕所时,需要伸手去操作智能面板,但由于此时没有任何的光源给予照明,很难准确地对智能面板进行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ABB_i-bus灯光控制电路,其智能面板具有自动感应点亮的功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ABB_i-bus灯光控制电路,包括i-bus总线、智能面板、移动感应器以及开关驱动器;所述智能面板包括壳体,壳体的正面设置有显示屏、操作按键,壳体内设置有电源模块和处理器模块;其中,所述显示屏、操作按键与处理器模块电连接;所述壳体的正面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照明组件和第二照明组件;所述第一照明组件和第二照明组件分别包括沿壳体的宽度方向设置的呈长条状的第一灯罩、第二灯罩,第一灯罩内设置有第一灯条,第二灯罩内设置有第二灯条;所述灯罩朝向壳体中部的一侧呈透明设置;所述壳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红外感应器和第二红外感应器;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控制电路,所述第一灯条、第二灯条以及红外感应器与控制电路电连接;其中,所述控制电路被配置为分别从第一红外感应器和第二红外感应器接收到第一感应信号和第二感应信号时,分别控制第一灯条和第二灯条点亮。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上述的智能面板可安装于酒店的标准间,即两张睡床中间的床头柜上方;如此,在半夜,若智能面板左侧的客户伸手去操作智能面板,其手部会将第一红外感应器遮挡,进而触发第一红外感应器;第一红外感应器被触发后,向控制电路发送第一感应信号;控制电路在接收到第一感应信号后,立即控制第一灯条点亮,对面智能面板的表面进行照明,并且由于第一灯罩只有朝向智能面板中部的一侧呈透明设置,因此第一灯条发出的亮光并不会直接地对客户造成强烈的光线刺激。同样地,若智能面板右侧的客户伸手去操作智能面板,则会触发第二红外感应器,进而使得控制器打开第二灯条。
优选地,所述第一红外感应器的发射头和接收头安装在第一灯罩的顶面;所述第二红外感应器的发射头和接收头安装在第二灯罩的顶面。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能够使得第一红外感应器和第二红外感应器更容易地被触发。
优选地,所述第一红外感应器包括第一红外发射电路、第一红外接收电路以及与第一红外发射电路并联的第一可控开关;所述第一红外接收电路被配置为在接收到由第一红外发射电路发出的红外信号时输出第一感应信号;
所述第二红外感应器包括第二红外发射电路、第二红外接收电路以及与第一红外发射电路并联的第二可控开关;所述第二红外接收电路被配置为在接收到由第二红外发射电路发出的红外信号时输出第二感应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可控开关的控制端还电连接到第二红外接收电路的输出端以接收第二感应信号,并响应于所述第二感应信号导通;所述第二可控开关的控制端还电连接到第一红外接收电路的输出端以接收第一感应信号,并响应于所述第一感应信号导通。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在第一红外感应器先被触发后(左侧的客户伸手),能够使得第二红外感应器被禁能而无法被触发;同样地,在第二红外感应器先被触发后(右侧的客户伸手),能够使得第一红外感应器被禁能而无法被触发。如此,能够避免客户在伸手时,将相对的一侧的灯条打开(与左侧对应的第二灯条,与右侧对应的是第一灯条)。
优选地,所述控制电路包括:
第一开关电路,其输入端与第一红外感应器电连接,其输出端与第一灯条电连接,用于接收并响应于所述第一红外感应信号控制所述第一灯条点亮;
第二开关电路,其输入端与第二红外感应器电连接,其输出端与第二灯条电连接,用于接收并响应于所述第二红外感应信号控制所述第二灯条点亮。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控制电路未采用控制芯片,不需要编程,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优选地,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一NPN三极管;其中,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第一红外感应器的输出端电连接以接收第一感应信号,另一端与第一NPN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NPN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与第一灯条串联后电连接于直流电压。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当第一NPN三极管接收到高电平的第一感应信号时导通,使得第一灯条得电。
优选地,所述第二开关电路包括第二电阻、第二NPN三极管;其中,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与第二红外感应器的输出端电连接以接收第二感应信号,另一端与第二NPN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NPN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与第二灯条串联后电连接于直流电压。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当第二NPN三极管接收到高电平的第二感应信号时导通,使得第二灯条得电。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ABB_i-bus灯光控制电路的原理图;
图2A为实施例中智能面板的结构图;
图2B为实施例中第一灯条、第二灯条的安装结构图;
图3为实施例中第一红外感应器的电路;
图4为实施例中第二红外感应器的电路;
图5A为实施例中第一开关电路的电路图;
图5B为实施例中第二开关电路的电路图。
附图标记:1、壳体;2、显示屏;3、操作按键;41、第一灯罩;411、第一灯条;42、第二灯罩;421、第二灯条;100、第一红外感应器;110、第一红外发射电路;120、第一红外接收电路;200、第二红外感应器;210、第二红外发射电路;220、第二红外接收电路;310、第一开关电路;320、第二开关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参照图1,一种ABB_i-bus灯光控制电路,包括i-bus总线、智能面板、移动感应器以及开关驱动器。
参照图2A、图2B,上述的智能面板安装在床头柜处,其包括壳体1,壳体1的正面设置有显示屏2、操作按键3,壳体1内设置有电源模块和处理器模块(图中未示出);其中,显示屏2、操作按键3与处理器模块电连接。壳体1的正面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照明组件和第二照明组件;其中,第一照明组件和第二照明组件分别包括沿壳体1的宽度方向设置的呈长条状的第一灯罩41、第二灯罩42,第一灯罩41内设置有第一灯条411,第二灯罩42内设置有第二灯条421。灯罩呈梯形,其朝向壳体1中部的一侧呈透明设置,以供光线透过。
参照图2A、图3,壳体1内安装有第一红外感应器100,该第一红外感应器100包括第一红外发射电路110、第一红外接收电路120以及与第一红外发射电路110并联的第一可控开关;其中,第一红外发射电路110的发射头和第一红外接收电路120的接收头均安装在第一灯罩41的顶面。在通电后,该发射头持续地发出第一红外信号;当用户的手部遮挡住第一红外发射电路110的发射头时,第一红外信号被反射回来,被该接收头接收。第一红外接收电路120接收到第一红外信号后,输出高电平的第一感应信号Vg1。该第一可控开关采用NPN三极管Q1,其基极接收一第二感应信号Vg2。
参照图2A、图4,壳体1内还安装有第二红外感应器200,该第二红外感应器200包括第二红外发射电路210、第二红外接收电路220以及与第二红外发射电路210并联的第二可控开关;其中,第二红外发射电路210的发射头和第二红外接收电路220的接收头均安装在第二灯罩42的顶面。在通电后,该发射头持续地发出第二红外信号;当用户的手部遮挡住第二红外发射电路210的发射头时,第二红外信号被反射回来,被该接收头接收。第二红外接收电路220接收到第二红外信号后,输出高电平的第二感应信号Vg2。该第二可控开关采用NPN三极管Q3,其基极接收一第一感应信号Vg1。
因此,结合图3、图4,第一红外感应器100与第二红外感应器200存在互禁功能,即用户先挡住第一红外感应器100时,第一红外感应器100输出第一感应信号Vg1,该第一感应信号Vg1输入到NPN三极管Q3,使得NPN三极管Q3导通(将发射头D3短路),进而第二红外发射电路210无法正常工作,不发出红外信号,进而使得第二红外感应器200处于关闭状态。反之,用户先挡住第二红外感应器200时,第二红外感应器200输出第二感应信号Vg2,该第二感应信号Vg2输入到NPN三极管Q1,使得NPN三极管Q1导通(将发射头D1短路),进而第一红外发射电路110无法正常工作,不发出红外信号,进而使得第一红外感应器100处于关闭状态。
参照图5A,第一灯条411由第一开关电路310控制,该第一开关电路310包括电阻R7、NPN三极管Q5;其中,电阻R7的一端与第一红外感应器100的输出端电连接以接收第一感应信号Vg1,另一端与NPN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NPN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与第一灯条411串联后电连接于直流电压(VCC)。
参照图5B,第二灯条421由第二开关电路320控制,该第二开关电路320包括电阻R8、NPN三极管Q6;其中,电阻R8的一端与第二红外感应器200的输出端电连接以接收第一感应信号Vg2,另一端与NPN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NPN三极管Q6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与第二灯条421串联后电连接于直流电压(VCC)。

Claims (6)

1.一种ABB_i-bus灯光控制电路,包括i-bus总线、智能面板、移动感应器以及开关驱动器;所述智能面板包括壳体(1),壳体(1)的正面设置有显示屏(2)、操作按键(3),壳体(1)内设置有电源模块和处理器模块;其中,所述显示屏(2)、操作按键(3)与处理器模块电连接;其特征是,所述壳体(1)的正面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照明组件和第二照明组件;所述第一照明组件和第二照明组件分别包括沿壳体(1)的宽度方向设置的呈长条状的第一灯罩(41)、第二灯罩(42),第一灯罩(41)内设置有第一灯条(411),第二灯罩(42)内设置有第二灯条(421);所述灯罩朝向壳体(1)中部的一侧呈透明设置;所述壳体(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红外感应器(100)和第二红外感应器(200);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控制电路,所述第一灯条(411)、第二灯条(421)以及红外感应器与控制电路电连接;其中,所述控制电路被配置为分别从第一红外感应器(100)和第二红外感应器(200)接收到第一感应信号和第二感应信号时,分别控制第一灯条(411)和第二灯条(421)点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BB_i-bus灯光控制电路,其特征是,所述第一红外感应器(100)的发射头和接收头安装在第一灯罩(41)的顶面;所述第二红外感应器(200)的发射头和接收头安装在第二灯罩(42)的顶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BB_i-bus灯光控制电路,其特征是,所述第一红外感应器(100)包括第一红外发射电路(110)、第一红外接收电路(120)以及与第一红外发射电路(110)并联的第一可控开关;所述第一红外接收电路(120)被配置为在接收到由第一红外发射电路(110)发出的红外信号时输出第一感应信号;
所述第二红外感应器(200)包括第二红外发射电路(210)、第二红外接收电路(220)以及与第一红外发射电路(110)并联的第二可控开关;所述第二红外接收电路(220)被配置为在接收到由第二红外发射电路(210)发出的红外信号时输出第二感应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可控开关的控制端还电连接到第二红外接收电路(220)的输出端以接收第二感应信号,并响应于所述第二感应信号导通;所述第二可控开关的控制端还电连接到第一红外接收电路(120)的输出端以接收第一感应信号,并响应于所述第一感应信号导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BB_i-bus灯光控制电路,其特征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
第一开关电路(310),其输入端与第一红外感应器(100)电连接,其输出端与第一灯条(411)电连接,用于接收并响应于所述第一红外感应信号控制所述第一灯条(411)点亮;
第二开关电路(320),其输入端与第二红外感应器(200)电连接,其输出端与第二灯条(421)电连接,用于接收并响应于所述第二红外感应信号控制所述第二灯条(421)点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ABB_i-bus灯光控制电路,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开关电路(310)包括第一电阻、第一NPN三极管;其中,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第一红外感应器(100)的输出端电连接以接收第一感应信号,另一端与第一NPN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NPN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与第一灯条(411)串联后电连接于直流电压。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ABB_i-bus灯光控制电路,其特征是,所述第二开关电路(320)包括第二电阻、第二NPN三极管;其中,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与第二红外感应器(200)的输出端电连接以接收第二感应信号,另一端与第二NPN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NPN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与第二灯条(421)串联后电连接于直流电压。
CN201720033632.7U 2017-01-12 2017-01-12 ABB_i‑bus灯光控制电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3528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033632.7U CN206352814U (zh) 2017-01-12 2017-01-12 ABB_i‑bus灯光控制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033632.7U CN206352814U (zh) 2017-01-12 2017-01-12 ABB_i‑bus灯光控制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352814U true CN206352814U (zh) 2017-07-25

Family

ID=593495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033632.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352814U (zh) 2017-01-12 2017-01-12 ABB_i‑bus灯光控制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35281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44426A (zh) * 2019-11-20 2020-03-31 宁波鑫合瑞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红外感应式灯带控制器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44426A (zh) * 2019-11-20 2020-03-31 宁波鑫合瑞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红外感应式灯带控制器及其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46230B2 (en) Automated load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AU2017219139A1 (en) Power Outlet Socket Sensor Switch
CN201163834Y (zh) 分布式场景灯光控制装置
US20190120471A1 (en) Multi-function wall switch
CN104521327A (zh) 低电压输出电气设备、低电压触摸屏
US20160239033A1 (en) Power Switch Control System with Area-Based Switch Grouping
CN103687235A (zh) 基于无线传感技术的dali智能灯光控制系统
WO2020135526A1 (zh) 灯具控制系统及照明系统
CN204832808U (zh) 一种智能家居控制系统
CN104698939A (zh) 一种智能开关控制系统
KR101864025B1 (ko) 지능형 인체감지를 통한 전기콘센트의 대기전력 제어 시스템
CN206352814U (zh) ABB_i‑bus灯光控制电路
AU2016201849A1 (en) Improvements in Switches
CN204044597U (zh) 一种智能会议室主控系统电路
CN203275958U (zh) 基于云服务平台的布线式智能家居综合控制装置
CN203661358U (zh) 基于无线传感技术的dali智能电器控制系统
CN204496221U (zh) 一种智能开关控制系统
CN207867301U (zh) 一种智能家居演示系统展示柜
CN208442671U (zh) 一种智能遥控灯
TWM542228U (zh) 可增加功能的觸控開關
CN203645879U (zh) 基于无线传感技术的dali智能灯光控制系统
CN110347125A (zh) 一种软件定义的灯光系统
CN206757311U (zh) 一种基于中心集束组网方式的闹钟
CN219351962U (zh) 一种基于体感交互式的灯光装置
CN204889401U (zh) 镜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Room 516, 5th floor, Incubator Building 1, Science Park, Wenzhou National University, No. 50 Dongfangnan Road, Ouhai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Wen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25000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Boche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325200 No. 122 Anyang Road, Ruian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Wen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Bocheng Intelligent Engineering Co.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725

Termination date: 2021011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