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352609U - 固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固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352609U
CN206352609U CN201621352774.1U CN201621352774U CN206352609U CN 206352609 U CN206352609 U CN 206352609U CN 201621352774 U CN201621352774 U CN 201621352774U CN 206352609 U CN206352609 U CN 2063526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ce
outer tube
fixing device
head
retain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35277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明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wit Precisio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wit Precisio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wit Precisio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Hanwit Precisio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35277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3526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3526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3526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固定装置,该套筒内部贯穿的穿孔底部设有供定位于第一板体的孔洞处的定位部,并在套筒上方处设有固定元件的头部,且头部底面处向下延伸设有穿入于穿孔中的杆身,以及杆身下方处供锁接于第二板体的锁孔内的锁接部,再在固定元件的头部结合有外套管,而外套管外表面设有呈四边形的扳动部,其扳动部四侧面分别具有平整状的扳动面,且各扳动面与对侧的扳动面呈相互平行,当使用者利用固定装置来将第一板体组装或拆离于第二板体上时,便可通过复数扳动面来便于抓握外套管,使外套管可轻易旋转而不易发生滑手,且扳动面呈平整状,即具有较大的受力面积,以供使用者较易施力,进而提升外套管的旋转扭力,如此加快组装或拆卸作业速度。

Description

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固定装置,尤指套筒内部收容固定元件的头部上嵌设有外套管,而外套管周缘设有呈四边形的扳动部,且扳动部四侧面分别具有平整状扳动面,使用者可通过复数扳动面来方便抓握外套管,并可凭借平整状的扳动面来便于施力,以达到提升旋转扭力的效果。
背景技术
按,一般的面板(板对板)于进行组合时,系利用具备有旋钮、套环及螺钉的定位螺丝予以锁接,即可将螺钉、套环固定于第一面板上,并旋动于旋钮使螺钉为锁入于第二面板中形成预置定位,再利用手工具将螺钉锁紧后,使第一面板与第二面板锁接固定成为一体,且可运用在电信局机柜、工业电脑、工作母机等利用复数装置、机构所组构成的设备上作板对板连接使用。
再者,便有业者研发出此种为由套帽、螺杆及定位座所组成的浮动螺丝,并将浮动螺丝的定位座扣固于板材的穿孔中后,再利用螺杆来锁接于另一板材上形成固定,并当使用者卸下板材时,浮动螺丝仍可通过定位座固定于板材的穿孔中而不会造成遗失,请参阅第八、九图所示,是现有固定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及组装后的侧视剖面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该现有固定装置所具的定位座A内部具有中心穿孔A0,并在中心穿孔A0底部外侧设有结合部A1,而相对结合部A1的中心穿孔A0顶部外侧凸设有环凸部A2,并可利用定位座A的中心穿孔A0供定位元件B的杆体B1穿设,且杆体B1一侧具有杆头B2,再在杆体B1上套设有弹簧B11,以供弹簧B11二侧分别抵持于杆头B2底部、定位座A的中心穿孔A0内的肩部处,而杆体B1另一侧杆头B2则延伸出定位座A外部,即于杆头B2外部结合有外套筒C,并供外套筒C罩覆在定位座A顶部的环凸部A2外,可利用容置空间C0底部的环形抵持部C1受到环凸部A2止挡,进而防止外套筒C脱离定位座A。
然而,现有固定装置于实际应用时,因定位元件B与外套筒C系结合成一体,且于外套筒C外环面设有呈圆形的扳动部C2,即可通过旋转外套筒C的扳动部C2来带动定位元件B随之旋动,以使定位元件B穿过定位座A固设的第一板材D的通孔D0后,再锁入第二板材E的螺孔E0中,以达到将第一板材D、第二板材E锁固、结合的目的,但是,由于外套筒C的扳动部C2呈圆形,以致于周缘施力面的面积也相对窄小,即不利于使用者徒手握持施力面来旋转外套筒C,导致相当容易发生滑手、脱落现象,所以将定位元件B锁接于板材上时,大都会搭配手工具或电动工具的操作应用,然而,因手工具或电动工具容易受到操作空间与使用场所的限制,进而造成使用者在拆装作业上花费较多的时间及人力,以致于不利于快速拆卸、组装的过程。
是以,要如何设法解决上述现有的缺失与不便,即为从事此行业的相关业者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实用新型内容
故,实用新型设计人有鉴于上述缺失,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评估及考量,并以从事于此行业累积的多年经验,经由不断试作及修改,始设计出此种固定装置的新型专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套筒、固定元件及外套管,其中:
该套筒中空内部具有贯穿的穿孔,并在穿孔底部设有供定位于预设第一板体的孔洞处的定位部;
该固定元件具有位于套筒上方处的头部,并在头部底面处向下延伸设有穿入于穿孔中的杆身,且杆身下方处延伸有供锁接于预设第二板体的锁孔内的锁接部;
该外套管结合定位于固定元件的头部上,并在外套管内部具有罩覆于套筒及固定元件外部的容置空间,再在外套管外表面设有呈四边形的扳动部,该扳动部四侧面分别具有平整状的扳动面,且各扳动面与对侧的扳动面呈相互平行。
所述固定装置,其中:该套筒的穿孔上方处设有凹陷状的容置槽,而该固定元件的杆身上套设有弹性撑抵于容置槽与头部底面处的弹性元件。
所述固定装置,其中:该套筒的穿孔顶部外缘凸设有环形阻挡部,而该外套管的容置空间下方开口处形成有向内转折且供活动抵持于环形阻挡部底面处的环形抵持体。
所述固定装置,其中:该套筒的定位部外表面上设有迫紧于预设第一板体的孔洞处的环状沟槽。
所述固定装置,其中:该固定元件的头部呈圆形,并在头部表面上设有具有“十”字凹槽、内六角凹槽、“米”字凹槽或六角形凸柱的作动面。
所述固定装置,其中:该固定元件的头部周边处形成具有复数凸齿、压花面或定位凸点的对接面,而该外套管的容置空间上方处设有供对接面结合定位的固定槽。
所述固定装置,其中:该固定元件的锁接部表面设有外螺纹。
所述固定装置,其中:该外套管的扳动部呈正方形、长方形或其他平行四边形。
所述固定装置,其中:该外套管的扳动部四个侧面的长度等长,且扳动部二相邻的扳动面间的夹角呈90°。
所述固定装置,其中:该外套管的扳动部二相邻扳动面间形成有弯角,且弯角表面纵向剖设有复数止滑条。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优点乃在于该套筒内部贯穿的穿孔底部设有定位部,并在套筒上方处设有固定元件的头部,且头部底面处向下延伸设有穿入于穿孔中的杆身及杆身下方处的锁接部,再在固定元件的头部结合有外套管,而外套管外表面设有呈四边形的扳动部,其扳动部四侧面分别具有平整状的扳动面,且各扳动面与对侧的扳动面呈相互平行,当使用者利用固定装置来将第一板体组装或拆离于第二板体上时,其外套管可通过复数扳动面来供使用者方便抓握,以使外套管可轻易旋转而不易发生滑手或脱落的现象,并且,复数扳动面呈平整状,即具有较大的受力面积,以供使用者握持复数扳动面产生旋转时,可较容易施力,如此提升外套管旋转时的扭力,进而达到加快组装或拆卸作业速度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优点乃在于该固定元件的头部呈圆形,当固定元件的头部成型出具四边形扳动部的外套管时,其扳动部即具有四个厚度较厚的弯角,即可通过四个弯角来提升外套管于铆接作业或锁接作业的结构强度,进而达到增加使用上稳定性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点乃在于该外套管的扳动部较佳呈正方形,当使用者握持于外套管旋转时,便可凭借呈正方形的扳动部来减少旋转半径,以达到节省旋转时的力量及加快锁接或拆卸作业速度的效用,且因扳动部呈正方形,所以当固定装置装设于电信局机柜、电脑伺服器、工作机台或其它设备上时,也可减少于内部的占用空间,以达到供使用者方便将手或手工具伸入设备内部进行操作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剖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组装前的侧视剖面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组装后的侧视剖面图。
图8是现有固定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9是现有固定装置组装后的侧视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1-套筒;11-穿孔;111-容置槽;12-定位部;121-环状沟槽;13-环形阻挡部;2-固定元件;21-头部;211-底面;212-作动面;213-对接面;22-杆身;23-锁接部;231-外螺纹;24-弹性元件;3-外套管;30-容置空间;301-固定槽;302-抵持体;31-扳动部;311-扳动面;312-弯角;3121-止滑条;4-第一板体;41-孔洞;5-第二板体;51-锁孔;A-定位座;A0-中心穿孔;A1-结合部;A2-环凸部;B-定位元件;B1-杆体;B11-弹簧;B2-杆头;C-外套筒;C0-容置空间;C1-环形抵持部;C2-扳动部;D-第一板材;D0-通孔;E-第二板材;E0-螺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构造,兹绘图就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特征与功能如下,俾利完全了解。
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立体分解图、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俯视图及侧视剖面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固定装置包括套筒1、固定元件2及外套管3,其中:
该套筒1中空内部具有纵向贯穿的穿孔11,并在穿孔11上方处设有凹陷状的容置槽111,再在穿孔11底部设有定位部12,且定位部12外表面上设有环状沟槽121,而穿孔11顶部外缘凸设有环形阻挡部13。
该固定元件2具有位于套筒1上方处且呈圆形的头部21,并在头部21底面211处向下延伸设有穿入于穿孔11中的杆身22及杆身22下方处外径较小的锁接部23,且锁接部23表面设有外螺纹231,再在杆身22上套设有一弹性元件24,并使弹性元件24位于套筒1与固定元件2之间呈一弹性变形位移,而固定元件2的头部21表面上设有可为十字、内六角凹槽、米字凹槽、六角形凸柱或其它各种型式的作动面212,再在头部21周边处形成有可为复数凸齿、压花面、定位凸点或其它具定位功能的对接面213。
该外套管3内部具有罩覆于套筒1及固定元件2外部的容置空间30,并在容置空间30上方处设有可供头部21的对接面213结合定位的固定槽301,且容置空间30下方开口处形成有向内转折的环形抵持体302,再在外套管3外表面设有呈四边形的扳动部31,其扳动部31四侧面分别具有平整状的扳动面311,且各扳动面311与对侧的扳动面311呈相互平行,而二相邻扳动面311之间形成有弯角312,并在弯角312表面纵向剖设有复数止滑条3121。
上述固定元件2的头部21较佳实施为可利用塑料以包覆射出方式一体成型有外套管3,但于实际应用时,也可将头部21的对接面213与外套管3利用组装方式嵌卡固定成为一体,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为的简易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合予陈明。
再者,上述外套管3的扳动部31的形状较佳实施可为正方形,但于实际应用时,也可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或菱形等四边形状,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为的简易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合予陈明。
本实用新型的各构件于组装时,系先将固定元件2已套设有弹性元件24后的杆身22向下穿入于套筒1的穿孔11中,其弹性元件24一端便会抵持于容置槽111内,而弹性元件24另一端则弹性撑抵于头部21的底面211处,以使弹性元件24位于穿孔11的容置槽111与固定元件2的头部21之间呈一弹性变形位移,再施力将外套管3向下套接于套筒1外部,并使外套管3下方开口处的环形抵持体302抵持于套筒1的环形阻挡部13表面上,且待环形抵持体302经由弹性变形与复位的过程后便会越过至环形阻挡部13下方处,便可将套筒1收容于外套管3的容置空间30内,同使时弹性元件24弹性撑抵于头部21底面211处,并连动外套管3的环形抵持体302抵持于环形阻挡部13底面处形成挡止定位,以有效防止固定元件2脱出于套筒1之外,进而使套筒1、固定元件2与外套管3呈现活动对接状态。
上述的套筒1及固定元件2为由金属材质一体成型制成,并在固定元件2的头部21利用塑料以埋入射出的方式一体成型有外套管3,或者头部21的对接面213与外套管3的固定槽301利用组装定位方式结合成为一体,而外套管3较佳实施为利用环形抵持体302抵持于套筒1的环形阻挡部13上形成挡止定位,以有效防止固定元件2脱出于套筒1之外,惟该外套管3与套筒1间的挡止结构设计方式很多,也可利用C型扣环、垫圈或其它止挡元件(图中未示出)套接于固定元件2的杆身22上后,便可凭借弹性元件24弹性撑抵于固定元件2的头部21底面211处向上位移,其锁接部23便会抵持于止挡元件上形成挡止定位,使套筒1、固定元件2与外套管3呈现活动对接状态,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为的简易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合予陈明。
再请搭配参阅图4、图5、图6、图7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侧视剖面图、组装前的侧视剖面图及组装后的侧视剖面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装置为可应用于电信局机柜、电脑伺服器、工作机台或其它具机板组、抽屉、键盘架等所组构成的设备或装置上仅为一种较佳的实施状态,也可将第一板体4与第二板体5分别作为面板及框架,以组构成伺服器机箱,并在伺服器机箱内部为收容有主机板、电源供应器、存取设备(如硬碟、光碟机等)、介面卡或其它电子设备。
当套筒1与第一板体4于组装时,系先利用吸取装置(图中未示出)的吸头来吸附于固定元件2的头部21上,以供进行后续的铆接或焊接等作业时整体重心可保持稳定,进而使对位组装上更加精准,且不易因弹性元件24弹性撑抵于头部21上受到外力震动的影响所产生有偏移或晃动的情况发生,以组装后可达到定位确实、提高制造的品质与合格率而降低生产成本的效用。
而吸取装置吸附的过程中,可利用吸头吸附于固定元件2的头部21上以进行取起,并连带将套筒1的定位部12对正于第一板体4的孔洞41周缘处,或是向下穿入于孔洞41中,即可通过吸头释放固定元件2的头部21,再利用冲压治具(图中未示出)以冲压方式冲压于头部21上,其弹性元件24受到挤压后便会呈一弹性变形位移,并由头部21的底面211处推顶于套筒1顶部,即可连带将定位部12的环状沟槽121迫紧于第一板体4的孔洞41处结合成为一体,也可利用回焊机(图中未示出)来对孔洞41周围处所刷覆的焊料进行后续焊接作业,或是经由镀锡后使套筒1的定位部12稳固的焊设于第一板体4的孔洞41处结合成为一体。
然而,上述套筒1的定位部12与第一板体4的孔洞41较佳实施为利用铆接或焊接的方式结合成为一体,但于实际应用时,也可在套筒1的定位部12与第一板体4的孔洞41相接面处设有相互螺合的内螺纹与外螺纹,便可将套筒1的定位部12为以内螺纹或外螺纹(图中未示出)螺接于第一板体4的孔洞41外螺纹或内螺纹(图中未示出)处利用螺接固定的方式结合成为一体,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为的简易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合予陈明。
本实用新型欲锁固于第二板体5的锁孔51内时,系先将第一板体4(如面板)向下盖合于第二板体5(如框架)上方处,以使第一板体4的孔洞41对正于第二板体5的锁孔51处,便可按压于固定元件2的头部21表面,以挤压弹性元件24呈一弹性变形位移,其锁接部23便会穿出于套筒1的穿孔11处,即可再利用外套管3表面扳动部31的复数扳动面311,以徒手或手工具(如开口扳手、开口扳手或套筒扳手等)配合嵌设,并以手动操作或利用手工具驱动外套管3连动固定元件2旋动,也或者可通过电动工具(如电动起子等)或手工具(如螺丝起子或扳手等)来对接于头部21上的作动面212,以带动固定元件2快速锁转,使锁接部23的外螺纹231锁入第二板体5的锁孔51内,以达到紧固锁接的作用,如此使第一板体4与第二板体5利用锁接固定的方式结合成为一体,也可防止固定元件2的锁接部23偏斜锁入时造成第二板体5的锁孔51产生结构损伤或破坏而无法顺利进行锁接,甚至是操作不慎导致有锁接部23产生有崩牙或断裂的情况发生,进而达到结构稳定、组装牢靠且定位确实的效用。
当本实用新型欲释放于第一板体4时,仅需通过徒手再次握持于外套管3扳动部31的复数扳动面311上,以扳动外套管3反向旋转,进而连动固定元件2的头部21能够随之旋转,即可将固定元件2的锁接部23旋动退出于第二板体5的锁孔51中,当固定元件2的锁接部23退出于第二板体5的锁孔51处时,便可凭借外套管3配合套筒1连动第一板体4一并于第二板体5处作退出的动作,让使用者可通过手动扭力旋转的方式,快速将第一板体4与第二板体5形成锁定或分离状态,并具有操作简易且板对板分离更为省力的效用;也或者可通过手动式手工具(如开口扳手、活动铵手或套筒扳手等)嵌合于外套管3的扳动部31的复数扳动面311上,并利用手动操控手工具以旋转外套管3来连动于固定元件2的头部21能够随之旋转,便可将固定元件2的锁接部23旋动退出于第二板体5的锁孔51,进而完成将第一板体4拆离于第二板体5上的动作。
本实用新型外套管3的扳动部31具有四个平整状的扳动面311,且各扳动面311与对侧的扳动面311呈相互平行,当使用者利用固定装置来将第一板体4组装或拆离于第二板体5上时,其外套管3可通过复数扳动面311来供使用者方便抓握,且因各扳动面311与对侧的扳动面311呈相互平行,便可提升握持时的舒适度,以使外套管3可轻易旋转而不易发生滑手或脱落的现象,并且,由于扳动面311呈平整状,即具有较大的受力面积,以供使用者握持复数扳动面311产生旋转时,可较容易施力,且相对侧的二扳动面311呈相互平行,也可便于握持、施力,如此提升外套管3旋转时的扭力,进而加快固定元件2组装或拆卸于第二板体5的锁孔51上的作业速度。
再者,本实用新型固定元件2的头部21呈圆形,当固定元件2的头部21欲利用塑料以埋入射出的方式一体成型有具四边形扳动部31的外套管3时,其扳动部31需成型有四个厚度较厚的弯角312才能呈现四边形状,然而,即可通过扳动部31四个厚度较厚的弯角312来提升外套管3于铆接作业或锁接作业的结构强度,进而达到增加使用上稳定性的效用。
另外,本实用新型外套管3的扳动部31呈四边形,且较佳呈正方形,即扳动部31四个侧面的长度等长(如图4所示),且扳动部31二相邻的扳动面311间的夹角θ呈90°,其因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度为相同,所以使用者握持于外套管3旋转时,便可凭借呈正方形的扳动部31来减少旋转半径,以达到节省旋转时的力量及加快锁接或拆卸作业速度的效用,且由于扳动部31呈正方形,当固定装置装设于电信局机柜、电脑伺服器、工作机台或其它设备上时,也可减少于内部的占用空间,以供使用者方便将手或手工具伸入设备内部进行操作。
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套筒、固定元件及外套管,其中:
该套筒中空内部具有贯穿的穿孔,并在穿孔底部设有供定位于预设第一板体的孔洞处的定位部;
该固定元件具有位于套筒上方处的头部,并在头部底面处向下延伸设有穿入于穿孔中的杆身,且杆身下方处延伸有供锁接于预设第二板体的锁孔内的锁接部;
该外套管结合定位于固定元件的头部上,并在外套管内部具有罩覆于套筒及固定元件外部的容置空间,再在外套管外表面设有呈四边形的扳动部,该扳动部四侧面分别具有平整状的扳动面,且各扳动面与对侧的扳动面呈相互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套筒的穿孔上方处设有凹陷状的容置槽,而该固定元件的杆身上套设有弹性撑抵于容置槽与头部底面处的弹性元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套筒的穿孔顶部外缘凸设有环形阻挡部,而该外套管的容置空间下方开口处形成有向内转折且供活动抵持于环形阻挡部底面处的环形抵持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套筒的定位部外表面上设有迫紧于预设第一板体的孔洞处的环状沟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固定元件的头部呈圆形,并在头部表面上设有具有“十”字凹槽、内六角凹槽、“米”字凹槽或六角形凸柱的作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固定元件的头部周边处形成具有复数凸齿、压花面或定位凸点的对接面,而该外套管的容置空间上方处设有供对接面结合定位的固定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固定元件的锁接部表面设有外螺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外套管的扳动部呈正方形、长方形或其他平行四边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外套管的扳动部四个侧面的长度等长,且扳动部二相邻的扳动面间的夹角呈9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外套管的扳动部二相邻扳动面间形成有弯角,且弯角表面纵向剖设有复数止滑条。
CN201621352774.1U 2016-12-09 2016-12-09 固定装置 Active CN2063526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352774.1U CN206352609U (zh) 2016-12-09 2016-12-09 固定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352774.1U CN206352609U (zh) 2016-12-09 2016-12-09 固定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352609U true CN206352609U (zh) 2017-07-25

Family

ID=593479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352774.1U Active CN206352609U (zh) 2016-12-09 2016-12-09 固定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35260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27463A (zh) * 2017-07-29 2017-11-07 友邦电气(平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螺钉防脱落结构
CN111486157A (zh) * 2019-01-25 2020-08-04 恒昌行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固定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27463A (zh) * 2017-07-29 2017-11-07 友邦电气(平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螺钉防脱落结构
CN111486157A (zh) * 2019-01-25 2020-08-04 恒昌行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固定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352609U (zh) 固定装置
CN103567955B (zh) 双把手式可快拆拉杆的拉帽及拉栓工具
CN105382716B (zh) 一种车轮毛刷
CN104564935B (zh) 固定装置
CN206329611U (zh) 固定装置
CN206708155U (zh) 固定装置
CN206811884U (zh) 一种多功能扳手
CN202185878U (zh) 多功能螺丝刀
CN201900587U (zh) 内藏式套筒扳手
CN113752202A (zh) 一种顶杆定位螺丝刀头内置式偏心螺丝刀
CN203420979U (zh) 固定装置
CN201009203Y (zh) 伸缩起子
CN107816477B (zh) 固定装置及其固定组件
CN206881985U (zh) 一种用于钉扣机的便捷型喷漆装置
CN204383683U (zh) 折叠把手
CN203210286U (zh) 省力螺丝刀
CN205931272U (zh) 航空座椅前脚底座装配工具
CN207415232U (zh) 多功能起子
CN205741546U (zh) 一种绣花针
CN205521226U (zh) 一种带储钉盒的防砸手锤子
CN209579369U (zh) 一种多面体螺丝套筒
CN210043369U (zh) 平面设计用品携带工具箱
CN203609658U (zh) 一种过渡型输液袋用接口
CN207421088U (zh) 一种手动旋拧自攻钉
CN1331638C (zh) 改良的棘轮扳手结合构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