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345799U - 一种海绵体透水景石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海绵体透水景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345799U
CN206345799U CN201621157318.1U CN201621157318U CN206345799U CN 206345799 U CN206345799 U CN 206345799U CN 201621157318 U CN201621157318 U CN 201621157318U CN 206345799 U CN206345799 U CN 2063457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rmeable
cavernous body
stone
shell
pa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15731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恒香
周玲琴
严巍
史集蘅
殷英
史亚儒
安磊
李庆
徐英嘉
崔鹏
龚琴
龚新来
张璟
王瑛
张国兵
杨瑞卿
顾汤华
梁晶
季德成
施凯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Building Materials Technology Co Ltd
SHANGHAI GREEN MANAGEMENT GUIDANCE STATION
Community Putuo District Shanghai City Greening Administrative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Building Materials Technology Co Ltd
SHANGHAI GREEN MANAGEMENT GUIDANCE STATION
Community Putuo District Shanghai City Greening Administrative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Building Materials Technology Co Ltd, SHANGHAI GREEN MANAGEMENT GUIDANCE STATION, Community Putuo District Shanghai City Greening Administrative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Jiangsu Building Material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15731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3457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3457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3457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91Use of waste materials as fillers for mortars or concrete

Landscapes

  • Curing Cements, Concrete, And Artificial Ston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海绵体透水景石,包括外壳,外壳内设置有填料,填料和外壳之间设置有包被层;外壳的材质是混凝土,制备混凝土的原料包括水泥、砂子、石子、光亮剂、颜料、木质纤维和水,各原料的重量配比为:100份水泥,85~120份砂子、200~330份石子、2~18份光亮剂、1~10份颜料、3~15份木质纤维和35~45份水。本实用新型的海绵体透水景石具有透气透水,调节温度、湿度的特点,且随模具的不同,可以制造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同时多块景石拼凑、堆积起来也可建造不同的景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其填料可使用种植土、园林废弃物和农作物秸秆,既有利于植物生长,又有利于解决城市和农村的植物废弃物污染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海绵体透水景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景石,尤其涉及一种海绵体透水景石。
背景技术
景石是用来起装饰作用,观赏性强的石头或者山石。中国古典园林源远流长,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景石作为园林的主要景观,在环境中被赋予一定的目的和感情色彩,使景石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吸引人们观赏;景石还可划分空间和组织空间,引导游览路线,丰富景观层次;景石与植物组景,用石来填充植物下部或者围合根部,或用石衬托优美的树姿,二者互为补充,本来呆板、僵硬的山石线条在植物的点缀、映衬下,亦显得自然随意,富有野趣。
景石与水体组景,配以花草树木使石与环境融为一体,石块在植物的点缀下随意自然,水体在浑厚的石块衬托下更轻盈、活泼、明澈,水石相依的幽静环境,令人流连忘返。
然而,现有技术中的景石虽然在园林造景中起到了美化作用,但是不具备调节环境温度和湿度的作用。同时,现有技术中的景石虽与植物组景,但植物却难以生长于景石中,景石与植物看似组合在一起,实则彼此分离,使得有些艺术效果难以达到。
在动物园中,也存在很多模拟自然景观的山石,但是这些山石往往光秃秃的,无法与真正的自然界媲美。且天气炎热的时候,现有技术中的山石无法为动物提供凉意,使得动物们往往躲藏到房间里,不利于游客参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提升景石的功能性,在美化环境的同时,能够调节环境温度和湿度,使得人们在其附近生活、工作的更舒心,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海绵体透水景石。该海绵体透水景石包括外壳,外壳内设置有填料,填料和外壳之间设置有包被层;外壳的材质是混凝土,制备混凝土的原料包括水泥、砂子、石子、光亮剂、颜料、木质纤维和水,各原料的重量配比为:100份水泥,85~120份砂子、200~330份石子、2~18份光亮剂、1~10份颜料、3~15份木质纤维和35~45份水。木质纤维指植物废弃物,比如修剪产生的树枝、掉落的树叶、稻壳、秸秆等等园林废弃物和/或农作物废弃物,实现了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园林废弃物材料再生资源的优化配置。木质纤维在混凝土中起着填充作用,使得混凝土内部形成网状空隙,从而使得该混凝土具有像海绵一样的透水和透气功能。市面上常见的光亮剂均可以用于本实用新型。
进一步地,混凝土各原料的重量配比为:100份水泥,110~120份砂子、210~220份石子、2~5份光亮剂、1~5份颜料、5~10份木质纤维和35~45份水。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填料包括种植土。
进一步地,外壳和包被层上设置有开口,用于种植植物。
进一步地,开口的大小为20~50cm;填料还包括农作物秸秆、淤泥;或者填料还包括城市园林废弃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淤泥。
进一步地,外壳的开口套设在包被层的开口外。
在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海绵体透水景石的形状包括长方体、正方体、球体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填料包括种植土、农作物秸秆、淤泥、城市园林废弃物、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在又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海绵体透水景石的形状是由n个异形面构成的规则或者不规则构成的,n≥1。
进一步地,海绵体透水景石的形状由制备海绵体透水景石的模具决定;填料包括种植土。
进一步地,外壳的厚度是5~20cm;制备混凝土的原料还包括添加剂,各原料的重量配比为:100份水泥,85~120份砂子、200~330份石子、2~18份光亮剂、1~10份颜料、3~15份木质纤维、35~45份水和0.1~15份添加剂。
进一步地,外壳的厚度是5~10cm;包被层是土工布。
进一步地,添加剂包括减水剂、增强剂、引气剂、泵送剂、缓凝剂、早强剂、速凝剂、防水剂、阻锈剂、加气剂、膨胀剂、防冻剂、着色剂、黏结剂、石棉戎、石膏粉、重钙粉、矿渣和胶粉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本实用新型的海绵体透水景石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外壳用混凝土的制备;
步骤二:准备好填料;
步骤三:将步骤一得到的尚未凝固的混凝土倒入模具,填装模具的底部,待混凝土凝固后将步骤二准备的填料用包被层包裹置于其上,但与模具间存在空隙;再次将步骤一得到的尚未凝固的混凝土倒入模具,填装空隙,与先行填装在模具的底部的混凝土一同形成外壳。
进一步地,步骤三中的空隙大小为模具与包被层相距5~10cm;先行填装在模具的底部的混凝土的厚度为5~10cm;开口大小为20~50cm;步骤三还包括在外壳和包被层上留出开口,用于种植植物。
进一步地,该空隙存在于包被有包被层的填料的四周和顶部。
本实用新型的海绵体透水景石在园林景观建造方面的应用。比如用该海绵体透水景石堆砌假山,制造园林小景,生态驳岸水景等等。尤其是用如上所述的海绵体透水景石作为动物园假山。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海绵体透水景石是一种透水景石,具有透气透水,调节温度的特点。以用其堆砌假山为例,山体能够种植树木、灌木、草坪等多种类型的植物,山体周身通气透水,大量的水可以储存在山体内。当温度升高时,山体内的水变成蒸汽,进入大气循环,带走周围空间的热量,从而降低环境温度,调节环境湿度。将这样的景石用于动物园内动物生活区域的造景建设,比如假山,将提升动物生活的舒适度,即使在天气炎热的时候,动物们也愿意在景石周围玩耍,从而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多捕捉动物们精彩瞬间的机会。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海绵体透水景石随模具的不同,可以制造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同时多块景石拼凑、堆积起来也可建造不同的景观,形象可谓非常丰富。再结合植物、流水为艺术家提供更加宽广的发挥空间,创造出更加美轮美奂的景色。
本实用新型的填料因种植土中加入了一定量的园林废弃物或者农作物秸秆,使得一方面为园林废弃物或者农作物秸秆找到了废物再利用的新途径,极大的解决了城市和农村的污染问题;另一方面园林废弃物或者农作物秸秆可以为种植土提供天然养分,有利于植物生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海绵体透水景石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沿AA线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海绵体透水景石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一
图1和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海绵体透水景石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该海绵体透水景石包括外壳1、填料2和包被层3。外壳1的材质是混凝土。制备该混凝土的原料包括水泥、砂子、石子、光亮剂、颜料、木质纤维和水,各原料的重量配比为:100份水泥,85份砂子、200份石子、2份光亮剂、1份颜料、3份木质纤维和35份水。木质纤维包括修剪产生的树枝、树叶等等园林废弃物。填料2包括种植土,设置在外壳1中,被包被层3包被着。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填料可以包括种植土、农作物秸秆、淤泥、城市园林废弃物、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本实施例中包被层3是土工布。外壳1的厚度是5~10cm。
实施例二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海绵体透水景石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该海绵体透水景石包括外壳1、填料2和包被层3。外壳1的材质是混凝土。制备该混凝土的原料包括水泥、砂子、石子、光亮剂、颜料、木质纤维和水,各原料的重量配比为:100份水泥,120份砂子、330份石子、18份光亮剂、10份颜料、15份木质纤维和45份水。木质纤维包括修剪产生的树枝、树叶等等园林废弃物。填料2包括种植土、农作物秸秆、淤泥,设置在外壳1中,被包被层3包被着。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填料2包括种植土、城市园林废弃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淤泥。
外壳1上设置有外壳开口11;包被层3上设置有包被层开口31。外壳开口11套设在包被层开口31外,在包被层开口31中可以种植植物。本实施例中包被层3是土工布。外壳1的厚度是10~20cm。外壳开口11的大小为30~50cm,包被层开口31的大小是20~40cm。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的海绵体透水景石的外壳用混凝土的原料包括水泥、砂子、石子、光亮剂、颜料、木质纤维和水,各原料的重量配比为:100份水泥,110份砂子、210份石子、2份光亮剂、1份颜料、5份木质纤维和37份水。木质纤维包括秸秆、稻壳等等农业废弃物。其余与实施例二相同。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的海绵体透水景石的外壳用混凝土的原料包括水泥、砂子、石子、光亮剂、颜料、木质纤维和水,各原料的重量配比为:100份水泥,120份砂子、220份石子、5份光亮剂、5份颜料、10份木质纤维和40份水。木质纤维包括秸秆、稻壳等等农业废弃物。其余与实施例一相同。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的海绵体透水景石的外壳用混凝土的原料包括水泥、砂子、石子、光亮剂、颜料、木质纤维、水和添加剂,各原料的重量配比为:100份水泥,85份砂子、200份石子、2份光亮剂、1份颜料、3份木质纤维、35份水和0.1份添加剂。该添加剂包括减水剂、增强剂、引气剂、泵送剂、缓凝剂、早强剂、速凝剂、防水剂、阻锈剂、加气剂、膨胀剂、防冻剂、着色剂、黏结剂、石棉戎、石膏粉、重钙粉、矿渣和胶粉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其余与实施例一相同。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的海绵体透水景石的外壳用混凝土的原料包括水泥、砂子、石子、光亮剂、颜料、木质纤维、水和添加剂,各原料的重量配比为:100份水泥,120份砂子、330份石子、18份光亮剂、10份颜料、15份木质纤维、45份水和15份添加剂。该添加剂包括减水剂、增强剂、引气剂、泵送剂、缓凝剂、早强剂、速凝剂、防水剂、阻锈剂、加气剂、膨胀剂、防冻剂、着色剂、黏结剂、石棉戎、石膏粉、重钙粉、矿渣和胶粉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其余与实施例二相同。
实施例七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海绵体透水景石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外壳用混凝土的制备:
按比例称取该混凝土所用的各项原料,以一定的先后顺序,加入到混凝土搅拌装置中进行搅拌,得到外壳用混凝土。其中一定的先后顺序是指,先加入水泥、砂子、石子、水进行搅拌,然后加入光亮剂进行搅拌,再加入木质纤维进行搅拌,最后加入颜料进行搅拌。当存在添加剂时,跟进添加剂不同的类型,按照常规操作加入。其中,木制纤维是在水泥水化反应结束后形成常规混凝土之后,常规混凝土尚未凝固之际加入的。这样做的原因是:水泥在水化反应中,即制备混凝土的过程中会与溶液中的弱酸弱碱反应。若此时,加入木质纤维,由于木质纤维呈弱酸性,因此会与水泥发生反应,从而不利于透水性能的形成。只有当混凝土已经制备好,但尚未凝固时再添加木质纤维,进行混合,方可有效避免水泥与木质纤维反应。并且在搅拌过程中由于木质纤维表面比砂石骨料表面粗糙,因而木质纤维会将砂石骨料上的粘附物抢夺部分过来从而在混凝土内部形成细小的空隙,增强了透水性。此外,先行制备好混凝土还可以使得混凝土的强度和均匀性尽可能少的受到木质纤维的影响。
步骤二:准备好填料:
收集、准备相应的填料。
步骤三:将步骤一得到的尚未凝固的混凝土倒入模具,填装模具的底部,待混凝土凝固后将步骤二准备的填料用包被层包裹置于其上,但与模具间存在空隙;再次将步骤一得到的尚未凝固的混凝土倒入模具,填装空隙,与先行填装在模具的底部的混凝土一同形成外壳。若需栽培植物,可以在外壳混凝土未凝固前,在外壳和包被层的适当位置留出开口,用于种植植物。一般来说,空隙大小为模具与包被层相距5~10cm;先行填装在模具的底部的混凝土的厚度为5~10cm;开口大小为20~50cm。空隙存在于包被有包被层的填料的四周和顶部。
实施例一到实施例六中海绵体透水景石的外壳用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参数范围如表1。
表1海绵体透水景石的外壳用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表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海绵体透水景石,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设置有填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和所述外壳之间设置有包被层;所述外壳的材质是混凝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体透水景石,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包括种植土。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绵体透水景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和所述包被层上设置有开口,用于种植植物。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海绵体透水景石,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的大小为20~50cm;所述填料还包括农作物秸秆、淤泥;或者所述填料还包括城市园林废弃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淤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海绵体透水景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开口套设在所述包被层的开口外。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体透水景石,其特征在于,所述海绵体透水景石的形状包括长方体、正方体、球体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体透水景石,其特征在于,所述海绵体透水景石的形状是由n个异形面构成的规则或者不规则构成的,n≥1。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体透水景石,其特征在于,所述海绵体透水景石的形状由制备所述海绵体透水景石的模具决定;所述填料包括种植土。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体透水景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厚度是5~20cm。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体透水景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厚度是5~10cm;所述包被层是土工布。
CN201621157318.1U 2016-10-31 2016-10-31 一种海绵体透水景石 Active CN2063457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157318.1U CN206345799U (zh) 2016-10-31 2016-10-31 一种海绵体透水景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157318.1U CN206345799U (zh) 2016-10-31 2016-10-31 一种海绵体透水景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345799U true CN206345799U (zh) 2017-07-21

Family

ID=593211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157318.1U Active CN206345799U (zh) 2016-10-31 2016-10-31 一种海绵体透水景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3457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04560B (zh) 树苗移栽钵景观造型培育方法
CN103081791B (zh) 红豆杉的营养液栽培方法
CN107711402A (zh) 一种近自然植物群落的景观组建方法
CN109769617B (zh) 一种盆景根部造型的制作方法
CN108157111A (zh) 一种构建根系促渗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
CN105918004A (zh) 一种中山杉容器苗的培养基质及制备方法
CN109704696A (zh) 立体绿化栽培容器制备用的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CN106069155A (zh) 一种附石盆景及其制作和培育方法
CN108739037A (zh) 攀缘型藤本月季栽培结构及栽培方法
CN206345799U (zh) 一种海绵体透水景石
CN202603304U (zh) 用于园林绿化的滤水装置及具有滤水功能的栽培容器
CN108124721A (zh) 茶花砧木基质土及其栽种方法
CN105284319A (zh) 一种北方茶花种植方法
CN201869636U (zh) 一种盆景
CN103011728B (zh) 一种假山保水材料的制备方法
CN207720834U (zh) 一种有机覆盖物铺设结构
CN206423243U (zh) 一种藤蔓类植物心形支架
CN105165461A (zh) 一种用于任意塑形的绿化植生块体、其制作方法及其应用
CN109315257A (zh) 一种白花兜兰幼苗培育方法
Bakhtiyarullaevich et al. STUDY OF THE STRUCTURAL COMPOSITION OF GABIONS IN LANDSCAPE DECORATION OF AUTOMOBILE ROADS AND CITY STREETS
CN208095345U (zh) 一种新型苔藓花盆
CN106314007A (zh) 一种海绵体透水景石及其制作方法和应用
CN106942000A (zh) 以白桎木为砧木培育红桎木容器苗木的方法
CN208691900U (zh) 攀缘型藤本月季栽培结构
CN206423206U (zh) 一种藤蔓类植物锥形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