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331031U - 一种过压报警电路及过压报警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过压报警电路及过压报警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331031U
CN206331031U CN201621379735.0U CN201621379735U CN206331031U CN 206331031 U CN206331031 U CN 206331031U CN 201621379735 U CN201621379735 U CN 201621379735U CN 206331031 U CN206331031 U CN 2063310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larm
submodule
voltage
constant
output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37973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边边
包朱强
邓立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37973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3310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3310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331031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mergency Alarm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过压报警电路及过压报警装置,包括:过压开关模块与恒流报警模块;其中,过压开关模块用于只在待监测电压信号输入端的待监测电压大于或等于预设开关电压时,通过过压开关模块的输出端输出电压;恒流报警模块用于接收过压开关模块的输出端输出的电压,并产生恒定电流进行报警提示。通过上述两个模块的相互配合,只需要通过待监测电压即可工作,不需要额外的设置其它的工作电压或比较电压,可以简化电路设计复杂度。并且由于恒流报警模块在恒定电流的作用下进行报警提示工作,提高了过压报警电路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过压报警电路及过压报警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电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过压报警电路及过压报警装置。
背景技术
在安防监控行业中,集中供电的方式应用普遍,用户往往会同时给数十台设备供电。一般最远端的设备和最近端的设备相距几十米,因此供电电缆的阻抗不可忽略。在客户施工时,通常都是先慢慢调高稳压源的供电电压,然后上电。当最远端的设备能够正常工作时,由于电压幅度原因,近端的设备可能已经出现过压供电现象。虽然近端的设备仍然能够工作,但是在设备长时间工作于过压状态下,可能会使设备的相关电路失效,甚至导致设备故障。因此,在设备处于过压供电时进行报警提示非常重要。
目前,一般进行报警提示的过压报警电路是通过设置额外的电源电压向过压报警电路提供电压,以实现在待监测供电电压过压时,进行报警提示。然而,当待监测供电电压过压时有可能导致电源电压出现异常,从而可能导致过压报警电路不能正常启动,并且由于设置额外的电源电压可能会导致电路结构复杂,实用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过压报警电路及过压报警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设置额外的电源电压导致电路结构复杂以及在待监测供电电压过压时存在的不能正常启动的问题。
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过压报警电路,包括:过压开关模块与恒流报警模块;其中,
所述过压开关模块的输入端与待监测电压信号输入端相连,所述过压开关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恒流报警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所述过压开关模块用于只在所述待监测电压信号输入端的待监测电压大于或等于预设开关电压时,通过所述过压开关模块的输出端输出电压,
所述恒流报警模块的输出端与接地端相连;所述恒流报警模块用于接收所述过压开关模块的输出端输出的电压,并产生恒定电流进行报警提示。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过压报警电路中,所述恒流报警模块包括:恒流源子模块与报警提示子模块;其中,
所述恒流源子模块的第一输入端分别与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入端以及所述过压开关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所述恒流源子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所述恒流源子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接地端相连;所述恒流源子模块用于在所述过压开关模块的输出端输出的电压的作用下,产生由所述恒流源子模块的第二输入端到所述恒流源子模块的输出端的恒定电流;
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恒流源子模块产生的恒定电流以进行报警提示。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过压报警电路中,所述恒流源子模块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N型晶体管以及第二N型晶体管;其中,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作为所述恒流源子模块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N型晶体管的基极以及所述第二N型晶体管的集电极相连;
所述第一N型晶体管的集电极作为所述恒流源子模块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一N型晶体管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N型晶体管的基极相连;
所述第二N型晶体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相连,并且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作为所述恒流源子模块的输出端;
所述预设开关电压为所述过压开关模块的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的电压差、所述第一N型晶体管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差以及所述第二N型晶体管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差之和。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过压报警电路中,所述第一N型晶体管和所述第二N型晶体管均为NPN型三极管。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过压报警电路中,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包括:发光二极管和蜂鸣器中之一或组合;其中,
当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包括发光二极管时,所述发光二极管的第一端作为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入端,所述发光二极管的第二端作为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出端;
当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包括蜂鸣器时,所述蜂鸣器的第一端作为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入端,所述蜂鸣器的第二端作为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出端;
当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包括发光二极管和蜂鸣器时,所述蜂鸣器的第一端作为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入端,所述蜂鸣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发光二极管的第一端相连,所述发光二极管的第二端作为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出端;或者,所述发光二极管的第一端作为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入端,所述发光二极管的第二端与所述蜂鸣器的第一端相连,所述蜂鸣器的第二端作为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出端。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过压报警电路中,所述恒流报警模块包括:恒流源子模块与报警提示子模块;其中,
所述恒流源子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过压开关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所述恒流源子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所述恒流源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分别与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出端以及所述接地端相连;所述恒流源子模块用于在所述过压开关模块的输出端输出的电压的作用下,产生由所述恒流源子模块的输入端到所述恒流源子模块的第一输出端的恒定电流;
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恒流源子模块产生的恒定电流以进行报警提示。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过压报警电路中,所述恒流源子模块包括: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一P型晶体管以及第二P型晶体管;其中,
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P型晶体管的发射极相连,并且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作为所述恒流源子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P型晶体管的基极以及所述第二P型晶体管的发射极相连;
所述第一P型晶体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二P型晶体管的基极以及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相连;
所述第二P型晶体管的集电极作为所述恒流源子模块的第一输出端;
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作为所述恒流源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
所述预设开关电压为所述过压开关模块的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的电压差、所述第一P型晶体管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差以及所述第二P型晶体管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差之和。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过压报警电路中,所述第一P型晶体管与所述第二P型晶体管均为PNP型三极管。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过压报警电路中,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包括:发光二极管和蜂鸣器中之一或组合;其中,
当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包括发光二极管时,所述发光二极管的第一端作为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入端,所述发光二极管的第二端作为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出端;
当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包括蜂鸣器时,所述蜂鸣器的第一端作为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入端,所述蜂鸣器的第二端作为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出端;
当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包括发光二极管和蜂鸣器时,所述蜂鸣器的第一端作为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入端,所述蜂鸣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发光二极管的第一端相连,所述发光二极管的第二端作为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出端;或者,所述发光二极管的第一端作为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入端,所述发光二极管的第二端与所述蜂鸣器的第一端相连,所述蜂鸣器的第二端作为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出端。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过压报警电路中,所述过压开关模块包括:稳压二极管;其中,
所述稳压二极管的第一端作为所述过压开关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稳压二极管的第二端作为所述过压开关模块的输出端。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过压报警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任一种过压报警电路。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过压报警电路及过压报警装置,包括:过压开关模块与恒流报警模块;其中,过压开关模块用于只在待监测电压信号输入端的待监测电压大于或等于预设开关电压时,通过过压开关模块的输出端输出电压;恒流报警模块用于接收过压开关模块的输出端输出的电压,并产生恒定电流进行报警提示。通过上述两个模块的相互配合,只需要通过待监测电压即可工作,不需要额外的设置其它的工作电压或比较电压,可以简化电路设计复杂度。并且由于恒流报警模块在恒定电流的作用下进行报警提示工作,提高了过压报警电路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过压报警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过压报警器的具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过压报警器的具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a为图2a所示的过压报警器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3b为图2b所示的过压报警器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过压报警电路及过压报警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过压报警电路,如图1所示,包括:过压开关模块110与恒流报警模块120;其中,
过压开关模块110的输入端1a与待监测电压信号输入端VDD相连,过压开关模块110的输出端1b与恒流报警模块120的输入端2a相连;过压开关模块110用于只在待监测电压信号输入端VDD的待监测电压大于或等于预设开关电压时,通过过压开关模块110的输出端1b输出电压;
恒流报警模块120的输出端2b与接地端GND相连;恒流报警模块120用于接收过压开关模块110的输出端1b输出的电压,并产生恒定电流进行报警提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过压报警电路,包括:过压开关模块与恒流报警模块;其中,过压开关模块用于只在待监测电压信号输入端的待监测电压大于或等于预设开关电压时,通过过压开关模块的输出端输出电压;恒流报警模块用于接收过压开关模块的输出端输出的电压,并产生恒定电流进行报警提示。通过上述两个模块的相互配合,只需要通过待监测电压即可工作,不需要额外的设置其它的工作电压或比较电压,可以简化电路设计复杂度。并且由于恒流报警模块在恒定电流的作用下进行报警提示工作,提高了过压报警电路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过压报警电路中,如图2a所示,恒流报警模块120具体可以包括:恒流源子模块121与报警提示子模块122;其中,
恒流源子模块121的第一输入端21a分别与报警提示子模块122的输入端22a以及过压开关模块110的输出端1b相连,恒流源子模块121的第二输入端21b与报警提示子模块122的输出端22b相连,恒流源子模块121的输出端21c与接地端GND相连;恒流源子模块121用于在过压开关模块110的输出端1b输出的电压的作用下,产生由恒流源子模块121的第二输入端21b到恒流源子模块121的输出端21c的恒定电流;
报警提示子模块122用于接收恒流源子模块121产生的恒定电流以进行报警提示。
或者,如图2b所示,恒流报警模块120具体可以包括:恒流源子模块121与报警提示子模块122;其中,
恒流源子模块121的输入端21a与过压开关模块110的输出端1b相连,恒流源子模块121的第一输出端21b与报警提示子模块122的输入端22a相连,恒流源子模块121的第二输出端21c分别与报警提示子模块122的输出端22b以及接地端GND相连;恒流源子模块121用于在过压开关模块110的输出端1b输出的电压的作用下,产生由恒流源子模块121的输入端21a到恒流源子模块121的第一输出端21b的恒定电流;
报警提示子模块122用于接收恒流源子模块121产生的恒定电流以进行报警提示。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图2a所示的过压报警电路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仅是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实用新型,但不限制本实用新型。
具体地,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过压报警电路中,如图3a所示,过压开关模块110具体可以包括:稳压二极管ZD;其中,
稳压二极管ZD的第一端作为过压开关模块110的输入端1a,稳压二极管ZD的第二端作为过压开关模块110的输出端1b。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过压报警电路中,稳压二极管ZD的第一端为稳压二极管ZD的负极,稳压二极管ZD的第二端为稳压二极管ZD的正极。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过压报警电路中,在待监测电压信号输入端的待监测电压大于或等于预设开关电压时,稳压二极管导通工作,从而使稳压二极管的第二端输出电压。在待监测电压信号输入端的待监测电压小于预设开关电压时,稳压二极管不工作。并且当稳压二极管工作时,稳压二极管的两端的电压差为稳压二极管的稳压电压Z0,即为过压开关模块的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的电压差。其中,稳压二极管的稳压电压Z0需要按照实际应用来进行设定,在此不作限定。
以上仅是举例说明过压报警电路中过压开关模块的具体结构,在具体实施时,过压开关模块的具体结构不限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结构,还可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其他结构,在此不作限定。
具体地,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过压报警电路中,如图3a所示,恒流源子模块121具体可以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N型晶体管N1以及第二N型晶体管N2;其中,
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作为恒流源子模块121的第一输入端21a,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N型晶体管N1的基极b以及第二N型晶体管N2的集电极c相连;
第一N型晶体管N1的集电极c作为恒流源子模块121的第二输入端21b,第一N型晶体管N1的发射极e分别与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以及第二N型晶体管N2的基极b相连;
第二N型晶体管N2的发射极e与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相连,并且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作为恒流源子模块121的输出端21c;
预设开关电压为过压开关模块110的输入端1a与输出端1b之间的电压差、第一N型晶体管N1的基极b与发射极e之间的电压差以及第二N型晶体管N2的基极b与其发射极e之间的电压差之和。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过压报警电路中,在过压开关模块包括稳压二极管时,预设开关电压V1=Z0+Vbe_N1+Vbe_N2;其中,Z0为过压开关模块中稳压二极管的稳压电压,Vbe_N1为第一N型晶体管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差,Vbe_N2为第二N型晶体管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差。
一般N型晶体管的电流方向是由其集电极c流向发射极e的,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过压报警电路中,如图3a所示,由于第二电阻R2与第二N型晶体管N2的基极b和发射极e并联,因此第二电阻R2两端的电压与第二N型晶体管N2的基极b与发射极e之间的电压Vbe_N2相等,因此流过第二电阻R2的电流IR2为:其中,r2为第二电阻R2的电阻值。由于第一N型晶体管N1的集电极c与第二电阻R2串联连接于报警提示子模块122与接地端GND之间,并且从第一N型晶体管N1的发射极e流向第二N型晶体管N2的基极b的电流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流过第二电阻R2的电流IR2即为流过第一N型晶体管N1的集电极b至接地端GND的恒定电流。因此流经第一N型晶体管N1的集电极b至接地端GND的恒定电流不会根据负载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可以使恒定电流不变。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过压报警电路中,由于流过第二电阻的电流IR2与第二电阻的电阻值r2相关,因此可以通过调节第二电阻的电阻值r2以调节电流IR2的大小,并且第二电阻的电阻值r2需要按照实际应用来进行设定,在此不作限定。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过压报警电路中,如图3a所示,第一N型晶体管N1为NPN型晶体管,并且第二N型晶体管N2也为NPN型三极管。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过压报警电路中,第一N型晶体管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Vbe_N1=0.7V。当然,第一N型晶体管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Vbe_N1也可以为其它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功能的电压,在此不作限定。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过压报警电路中,第二N型晶体管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Vbe_N2=0.7V。当然,第二N型晶体管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Vbe_N2也可以为其它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功能的电压,在此不作限定。
以上仅是举例说明过压报警电路中恒流源子模块的具体结构,在具体实施时,恒流源子模块的具体结构不限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结构,还可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其他结构,在此不作限定。
具体地,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过压报警电路中,如图3a所示,报警提示子模块122具体可以包括:发光二极管D和蜂鸣器B;其中,
蜂鸣器B的第一端作为报警提示子模块122的输入端22a,蜂鸣器B的第二端与发光二极管D的第一端相连,发光二极管D的第二端作为报警提示子模块122的输出端22b。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过压报警电路中,如图3a所示,由于发光二极管D和蜂鸣器B串联连接于过压开关模块110中的稳压二极管ZD的第二端与恒流源子模块121中的第一N型晶体管N1的集电极c之间,因此,流经恒流源子模块121中的第一N型晶体管N1的集电极c到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的恒定电流IR2即为流经报警提示子模块122中蜂鸣器B与发光二极管D的工作电流,从而可以使报警提示子模块122中蜂鸣器B与发光二极管D工作时具有稳定的电流,进而提高过压报警电路的稳定性。
当然,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过压报警电路中,当报警提示子模块包括发光二极管和蜂鸣器时,还可以使发光二极管的第一端作为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入端,发光二极管的第二端与蜂鸣器的第一端相连,蜂鸣器的第二端作为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出端。
一般应用场景不同,所需要的报警功能不同,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过压报警电路中,报警提示子模块具体也可以只包括发光二极管。当报警提示子模块只包括发光二极管时,发光二极管的第一端作为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入端,发光二极管的第二端作为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出端。
或者,报警提示子模块具体也可以只包括蜂鸣器。当报警提示子模块只包括蜂鸣器时,蜂鸣器的第一端作为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入端,蜂鸣器的第二端作为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出端。因此报警提示子模块需要按照实际应用来进行设定,在此不作限定。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过压报警电路中,发光二极管的第一端为正极,发光二极管的第二端为负极。
以上仅是举例说明过压报警电路中报警提示子模块的具体结构,在具体实施时,报警提示子模块的具体结构不限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结构,还可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其他结构,在此不作限定。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图2b所示的过压报警电路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仅是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实用新型,但不限制本实用新型。
具体地,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过压报警电路中,如图3b所示,过压开关模块110具体可以包括:稳压二极管ZD;其中,
稳压二极管ZD的第一端作为过压开关模块110的输入端1a,稳压二极管ZD的第二端作为过压开关模块110的输出端1b。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过压报警电路中,稳压二极管ZD的第一端为稳压二极管ZD的负极,稳压二极管ZD的第二端为稳压二极管ZD的正极。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过压报警电路中,在待监测电压信号输入端的待监测电压大于或等于预设开关电压时,稳压二极管导通工作,从而使稳压二极管的第二端输出电压。在待监测电压信号输入端的待监测电压小于预设开关电压时,稳压二极管不工作。并且当稳压二极管导通时,稳压二极管的两端的电压差为稳压二极管的稳压电压Z0,即为过压开关模块的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的电压差。其中,稳压二极管的稳压电压Z0需要按照实际应用来进行设定,在此不作限定。
以上仅是举例说明过压报警电路中过压开关模块的具体结构,在具体实施时,过压开关模块的具体结构不限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结构,还可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其他结构,在此不作限定。
具体地,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过压报警电路中,如图3b所示,恒流源子模块121具体可以包括: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一P型晶体管P1以及第二P型晶体管P2;其中,
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与第一P型晶体管P1的发射极e相连,并且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作为恒流源子模块121的输入端21a,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P型晶体管P1的基极b以及第二P型晶体管P2的发射极e相连;
第一P型晶体管P1的集电极c分别与第二P型晶体管P2的基极b以及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相连;
第二P型晶体管P2的集电极c作为恒流源子模块121的第一输出端21b;
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作为恒流源子模块121的第二输出端21c;
预设开关电压为过压开关模块110的输入端1a与输出端1b之间的电压差、第一P型晶体管P1的基极b与发射极e之间的电压差以及第二P型晶体管P2的基极b与发射极e之间的电压差之和。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过压报警电路中,在过压开关模块包括稳压二极管时,预设开关电压V2=Z0+Vbe_P1+Vbe_P2;其中,Z0为过压开关模块中稳压二极管的稳压电压,Vbe_P1为第一P型晶体管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差,Vbe_P2为第二P型晶体管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差。
一般P型晶体管的电流方向是由其发射极e流向集电极c的,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过压报警电路中,如图3b所示,由于第三电阻R3与第一P型晶体管P1的基极b和发射极e并联,因此第三电阻R3两端的电压与第一P型晶体管P1的基极b与发射极e之间的电压Vbe_P1相等,因此流过第三电阻R3的电流IR3为:其中,r3为第三电阻R3的电阻值。由于第二P型晶体管P2的发射极e与其集电极c串联连接于第三电阻R3与报警提示子模块122之间,并且从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流向第一P型晶体管P1的基极b的电流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流过第三电阻R3的电流IR3即为流过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至第二P型晶体管P2的集电极c的恒定电流。因此,流经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至第二P型晶体管P2的集电极c的恒定电流不会根据负载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可以使恒定电流不变。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过压报警电路中,由于流过第三电阻的电流IR3与第三电阻的电阻值r3相关,因此可以通过调节第三电阻的电阻值r3以调节电流IR3的大小,并且第三电阻的电阻值r3需要按照实际应用来进行设定,在此不作限定。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过压报警电路中,如图3b所示,第一P型晶体管P1为PNP型晶体管,并且第二P型晶体管P2也为PNP型三极管。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过压报警电路中,第一P型晶体管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Vbe_P1=0.7V。当然,第一P型晶体管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Vbe_P1也可以为其它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功能的电压,在此不作限定。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过压报警电路中,第二P型晶体管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Vbe_P2=0.7V。当然,第二P型晶体管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Vbe_P2也可以为其它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功能的电压,在此不作限定。
以上仅是举例说明过压报警电路中恒流源子模块的具体结构,在具体实施时,恒流源子模块的具体结构不限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结构,还可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其他结构,在此不作限定。
具体地,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过压报警电路中,如图3b所示,报警提示子模块122具体可以包括:发光二极管D和蜂鸣器B;其中,
蜂鸣器B的第一端作为报警提示子模块122的输入端22a,蜂鸣器B的第二端与发光二极管D的第一端相连,发光二极管D的第二端作为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出端22b。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过压报警电路中,如图3b所示,由于发光二极管D和蜂鸣器B串联连接于恒流源子模块121中的第二P型晶体管P2的集电极c与接地端GND之间,因此,流经恒流源子模块121的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到第二P型晶体管P2的集电极c的恒定电流IR3即为流经报警提示子模块122中蜂鸣器B与发光二极管D的工作电流,从而可以使报警提示子模块122中蜂鸣器B与发光二极管D工作时具有稳定的电流,进而提高过压报警电路的稳定性。
当然,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过压报警电路中,当报警提示子模块包括发光二极管和蜂鸣器时,还可以使发光二极管的第一端作为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入端,发光二极管的第二端与蜂鸣器的第一端相连,蜂鸣器的第二端作为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出端。
一般应用场景不同,所需要的报警功能不同,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过压报警电路中,报警提示子模块具体也可以只包括发光二极管。当报警提示子模块只包括发光二极管时,发光二极管的第一端作为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入端,发光二极管的第二端作为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出端。
或者,报警提示子模块具体也可以只包括蜂鸣器。当报警提示子模块只包括蜂鸣器时,蜂鸣器的第一端作为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入端,蜂鸣器的第二端作为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出端。因此报警提示子模块需要按照实际应用来进行设定,在此不作限定。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过压报警电路中,发光二极管的第一端为正极,发光二极管的第二端为负极。
以上仅是举例说明过压报警电路中报警提示子模块的具体结构,在具体实施时,报警提示子模块的具体结构不限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结构,还可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其他结构,在此不作限定。
下面以图3a与图3b所示的过压报警电路为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过压报警电路的工作过程作以描述。
实施例一、
以图3a所示的过压报警电路的结构为例对其工作过程作以描述。其中,预设开关电压V1=Z0+Vbe_N1+Vbe_N2
当待监测电压信号输入端VDD的待监测电压Vdd大于或等于预设开关电压V1时,稳压二极管ZD导通工作,使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与接地端GND之间具有电压,从而使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N型晶体管N1、第二N型晶体管N2、蜂鸣器B以及发光二极管D中具有电流,使得蜂鸣器B发出声音以及使得发光二极管D发光,进行声光报警。其中,由于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N型晶体管N1以及第二N型晶体管N2组成恒流源电路,因此流过第二电阻R2的电流即为流过蜂鸣器B与发光二极管D的电流。从而使得蜂鸣器B与发光二极管D可以在恒定的电流下工作,进而提高过压报警电路的稳定性。
当待监测电压信号输入端VDD的待监测电压Vdd小于预设开关电压V1时,稳压二极管ZD不工作,使得整个过压报警电路不工作。
实施例二、
以图3b所示的过压报警电路的结构为例对其工作过程作以描述。其中,预设开关电压V2=Z0+Vbe_P1+Vbe_P2
当待监测电压信号输入端VDD的待监测电压Vdd大于或等于预设开关电压V1时,稳压二极管ZD导通工作,使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与接地端GND之间具有电压,从而使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一P型晶体管P1、第二P型晶体管P2、蜂鸣器B以及发光二极管D中具有电流,使得蜂鸣器B发出声音以及使得发光二极管D发光,进行声光报警。其中,由于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一P型晶体管P1以及第二P型晶体管P2组成恒流源电路,因此流过第三电阻R3的电流即为流过蜂鸣器B与发光二极管D的电流。从而使得蜂鸣器B与发光二极管D可以在恒定的电流下工作,进而提高过压报警电路的稳定性。
当待监测电压信号输入端VDD的待监测电压Vdd小于预设开关电压V1时,稳压二极管ZD不工作,使得整个过压报警电路不工作。
基于同一实用新型构思,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过压报警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任一种过压报警电路。该过压报警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与前述过压报警电路相似,因此该过压报警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前述过压报警电路的实施,重复之处在此不再赘述。该过压报警电路可以为:任何具有供电报警功能的产品或部件。对于该过压报警装置的其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均为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具有的,在此不做赘述,也不应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过压报警电路及过压报警装置,包括:过压开关模块与恒流报警模块;其中,过压开关模块用于只在待监测电压信号输入端的待监测电压大于或等于预设开关电压时,通过过压开关模块的输出端输出电压;恒流报警模块用于接收过压开关模块的输出端输出的电压,并产生恒定电流进行报警提示。通过上述两个模块的相互配合,只需要通过待监测电压即可工作,不需要额外的设置其它的工作电压或比较电压,可以简化电路设计复杂度。并且由于恒流报警模块在恒定电流的作用下进行报警提示工作,提高了过压报警电路的稳定性。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1)

1.一种过压报警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过压开关模块与恒流报警模块;其中,
所述过压开关模块的输入端与待监测电压信号输入端相连,所述过压开关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恒流报警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所述过压开关模块用于只在所述待监测电压信号输入端的待监测电压大于或等于预设开关电压时,通过所述过压开关模块的输出端输出电压,
所述恒流报警模块的输出端与接地端相连;所述恒流报警模块用于接收所述过压开关模块的输出端输出的电压,并产生恒定电流进行报警提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压报警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流报警模块包括:恒流源子模块与报警提示子模块;其中,
所述恒流源子模块的第一输入端分别与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入端以及所述过压开关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所述恒流源子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所述恒流源子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接地端相连;所述恒流源子模块用于在所述过压开关模块的输出端输出的电压的作用下,产生由所述恒流源子模块的第二输入端到所述恒流源子模块的输出端的恒定电流;
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恒流源子模块产生的恒定电流以进行报警提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压报警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流源子模块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N型晶体管以及第二N型晶体管;其中,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作为所述恒流源子模块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N型晶体管的基极以及所述第二N型晶体管的集电极相连;
所述第一N型晶体管的集电极作为所述恒流源子模块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一N型晶体管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N型晶体管的基极相连;
所述第二N型晶体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相连,并且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作为所述恒流源子模块的输出端;
所述预设开关电压为所述过压开关模块的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的电压差、所述第一N型晶体管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差以及所述第二N型晶体管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差之和。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过压报警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N型晶体管和所述第二N型晶体管均为NPN型三极管。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压报警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包括:发光二极管和蜂鸣器中之一或组合;其中,
当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包括发光二极管时,所述发光二极管的第一端作为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入端,所述发光二极管的第二端作为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出端;
当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包括蜂鸣器时,所述蜂鸣器的第一端作为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入端,所述蜂鸣器的第二端作为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出端;
当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包括发光二极管和蜂鸣器时,所述蜂鸣器的第一端作为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入端,所述蜂鸣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发光二极管的第一端相连,所述发光二极管的第二端作为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出端;或者,所述发光二极管的第一端作为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入端,所述发光二极管的第二端与所述蜂鸣器的第一端相连,所述蜂鸣器的第二端作为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出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压报警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流报警模块包括:恒流源子模块与报警提示子模块;其中,
所述恒流源子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过压开关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所述恒流源子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所述恒流源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分别与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出端以及所述接地端相连;所述恒流源子模块用于在所述过压开关模块的输出端输出的电压的作用下,产生由所述恒流源子模块的输入端到所述恒流源子模块的第一输出端的恒定电流;
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恒流源子模块产生的恒定电流以进行报警提示。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过压报警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流源子模块包括: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一P型晶体管以及第二P型晶体管;其中,
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P型晶体管的发射极相连,并且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作为所述恒流源子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P型晶体管的基极以及所述第二P型晶体管的发射极相连;
所述第一P型晶体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二P型晶体管的基极以及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相连;
所述第二P型晶体管的集电极作为所述恒流源子模块的第一输出端;
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作为所述恒流源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
所述预设开关电压为所述过压开关模块的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的电压差、所述第一P型晶体管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差以及所述第二P型晶体管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差之和。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过压报警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P型晶体管与所述第二P型晶体管均为PNP型三极管。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过压报警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包括:发光二极管和蜂鸣器中之一或组合;其中,
当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包括发光二极管时,所述发光二极管的第一端作为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入端,所述发光二极管的第二端作为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出端;
当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包括蜂鸣器时,所述蜂鸣器的第一端作为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入端,所述蜂鸣器的第二端作为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出端;
当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包括发光二极管和蜂鸣器时,所述蜂鸣器的第一端作为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入端,所述蜂鸣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发光二极管的第一端相连,所述发光二极管的第二端作为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出端;或者,所述发光二极管的第一端作为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入端,所述发光二极管的第二端与所述蜂鸣器的第一端相连,所述蜂鸣器的第二端作为所述报警提示子模块的输出端。
10.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过压报警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压开关模块包括:稳压二极管;其中,
所述稳压二极管的第一端作为所述过压开关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稳压二极管的第二端作为所述过压开关模块的输出端。
11.一种过压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过压报警电路。
CN201621379735.0U 2016-12-15 2016-12-15 一种过压报警电路及过压报警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3310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379735.0U CN206331031U (zh) 2016-12-15 2016-12-15 一种过压报警电路及过压报警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379735.0U CN206331031U (zh) 2016-12-15 2016-12-15 一种过压报警电路及过压报警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331031U true CN206331031U (zh) 2017-07-14

Family

ID=592913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379735.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331031U (zh) 2016-12-15 2016-12-15 一种过压报警电路及过压报警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33103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51770A (zh) * 2019-02-12 2020-08-18 恩智浦有限公司 电流监测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51770A (zh) * 2019-02-12 2020-08-18 恩智浦有限公司 电流监测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64434B (zh) 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及电流镜电路
CN103973237B (zh) 一种功率放大器的分阶段过压保护电路
CN108039695B (zh) 过压保护电路
CN206331031U (zh) 一种过压报警电路及过压报警装置
CN105898926A (zh) 一种led电源系统及其led驱动装置
US20120249299A1 (en) Control circuit for indicator light
CN102143268A (zh) 一种手机
CN204142883U (zh) 漏电检测电路及漏电检测工装
CN204517773U (zh) 一种单端输入迟滞比较电路
CN208782560U (zh) 龙门架式情报板模组电路
CN207251973U (zh) 多色led装置及多色led光源
CN106774795A (zh) 移动终端及其电源管理系统
CN207218243U (zh) 一种防过压的k线通讯装置
CN206517633U (zh) 可以通过调光关断的led驱动电源
CN207150159U (zh) 电子负载的保护电路及电子负载
CN206991149U (zh) 一种开关电路及电子设备
CN206226401U (zh) 一种延时保护电路
CN207099399U (zh) 防爆灯
CN217693770U (zh) Led驱动电路、芯片及电子设备
US20130234676A1 (en) Charge indicator circuit
CN217985460U (zh) Led驱动电路、芯片及电子设备
CN102841181B (zh) 数码管显示的两线制气体探测器
TWI595244B (zh) 電壓報警系統
CN217693771U (zh) Led驱动电路、芯片及电子设备
CN203911450U (zh) 一种家庭电路保险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714

Termination date: 2021121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