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324837U - 内镜穿刺针 - Google Patents

内镜穿刺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324837U
CN206324837U CN201621008996.1U CN201621008996U CN206324837U CN 206324837 U CN206324837 U CN 206324837U CN 201621008996 U CN201621008996 U CN 201621008996U CN 206324837 U CN206324837 U CN 2063248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tubing
rear end
closing member
nook closing
end slee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00899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震东
曹志强
赵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ILSON INSTRUMENTS (SHANGHAI)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Futang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Futang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Futang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00899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3248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3248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3248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镜穿刺针,包含针管、插入针管内的外壳管和插入外壳管内的针芯、套设在针管上用于带动针芯在外壳管内,沿外壳管的长度方向运动的驱动部;其中,针芯可拆卸的与驱动部固定连接。同现有技术相比,由于针芯分是可拆卸的与驱动部进行安装,从而使得内镜穿刺针在每次使用完后,医护人员都可以只对外壳管和针芯进行替换,以确保整个内镜穿刺针除针芯以外的其它部件均可以重复使用,从而极大的降低了患者在治疗时的开销。

Description

内镜穿刺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涉及一种内镜穿刺针。
背景技术
内镜穿刺针,作为一种医疗器械,主要适用于肾脏、肝脏、肺、乳腺、甲状腺、前列腺、胰腺、睾丸、子宫、卵巢、体表等多种器官,可用于锥体肿瘤和不明肿瘤等的活组织取样、吸取细胞,以及用于一些微创手术的治疗。
并且,为了避免患者出现交叉感染,因此目前市面上所有内镜穿刺针都是一次性的,在完成对患者的穿刺及细胞的取样后,该内镜穿刺针即需要丢弃。但是由于目前内镜穿刺针一般都是由针芯、外壳管、针管等部件组成,并且针芯和外壳管分别都是与针管连为一体的,如要将内镜穿刺针丢弃,必须连同针管等一些部件一同丢弃,从而增加了患者在治疗时的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镜穿刺针,使的内镜穿刺针中的针芯和外壳管能够随时进行更换,以减少患者在治疗时的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内镜穿刺针,包含针管、插入所述针管内的外壳管和插入所述外壳管内的针芯、设置在所述针管上用于带动所述针芯在所述外壳管内,沿所述外壳管的长度方向进行运动的驱动部;
其中,所述针芯可拆卸的与所述驱动部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由于针芯是可拆卸的与带动针芯进行运动的驱动部进行固定连接,从而使得内镜穿刺针在每次使用完后,医护人员可以只对针芯的部分进行替换,以确保整个内镜穿刺针除针芯以外的其它部件均可以重复使用,从而极大的降低了患者在治疗时的开销。
进一步的,所述针芯的长度大于所述外壳管的长度,并始终有部分针芯从所述外壳管的后端暴露出来。
进一步的,所述针管的两端为不封闭的分别形成进管口和出管口,且所述针管的两端分别设有用于封闭所述进管口和所述出管口的前盖帽和后盖帽,所述前盖帽上开设有能够被所述外壳管插入并对其进行固定的前通孔,而所述后盖帽上开设有能够被所述针芯穿过的后通孔。由此可知,由于针管的两端分别通过前盖帽和后盖帽进行封闭,且前盖帽上开设有能够被外壳管插入并对其进行固定的前通孔,通过前盖帽上的前通孔可实现对外壳管的安装和固定,而后盖帽上开设有能够被针芯穿过的后通孔,通过后盖帽上的后通过可实现针芯在针管内的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部包含可滑动的套设在所述针管上的后端套筒和设置在所述后端套筒上与暴露在所述外壳管外的针芯部分进行连接的连接件。其中,所述连接件为设置在所述后端套筒尾部并带有内孔的锁紧接头,所述针芯的尾端插入所述锁紧接头的内孔中,以此实现针芯与驱动部之间的安装。
进一步的,所述后端套筒在套设到所述针管上后与所述针管之间形成空套互不相连,且所述后盖帽的帽檐向外扩张,直至抵住所述后端套筒的内缘面,对所述后端套筒进行支撑。由于后端套筒与针管之间形成空套,使得后端套筒在滑动时,不会与针管直接接触,从而不但减小了后端套筒在滑动中所受到的阻力,使得后端套筒更容易滑动,而且还避免了后端套筒在滑动时对针管所造成的磨损。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部还包含可滑动的套设在所述针管上对所述后端套筒在所述针管上的滑动距离进行限定的定位块;其中,所述定位块能够沿所述针管的长度方向进行滑动,且所述定位块上还设有用于将所述定位块锁止在所述针管上的止位销。在实际应用时,医护人员可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和患者的具体病症,对定位块在针管上的位置进行调节,以确定后端套筒在针管上的滑动距离,使得医护人员在通过后端套筒带动针芯进行穿刺时,能够对针芯穿出外壳管的长度进行控制,从而可进一步避免对患者造成的损伤。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部还包含套设在所述针管上并与所述后端套筒连接的后导向套;其中,所述后导向套在套设到所述针管上后,有部分插入所述后端套筒与所述针管的空套区域中并与所述后端套筒的内缘面固定连接,而未插入所述后端套筒内的后导向套的外缘表面向外凸出形成抵住所述后端套筒端面的凸出部,且所述凸出部背离所述后端套筒的一侧为一平面,用于在所述后端套筒从所述针管的起始位置滑动至所述针管预设的终止位置时抵住所述定位块。由此可知,通过后导向套可对后端套筒的前端起到支撑作用,从而可避免后端套筒的筒臂因长时间受力而造成的形变现象,以保证后端套筒与针管之间始终处于空套的状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内镜穿刺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内镜穿刺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各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内镜穿刺针,如图1所示,包含针管1、插入针管1内的外壳管2和插入外壳管2内的针芯3、套设在针管1上用于带动针芯3在外壳管2内,沿外壳管2的长度方向进行运动的驱动部。
其中,针芯3可拆卸的与驱动部固定连接。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发现,由于针芯3是采用可拆卸的方式与带动针芯3进行运动的驱动部进行固定连接,从而使得本实施方式的内镜穿刺针在每次使用完后,医护人员都可以只对针芯3进行替换,以确保整个内镜穿刺针除针芯3以外的其它部件均可以重复使用,从而极大的节省了医院在购买内镜穿刺针时所投入的成本,并同时降低了患者在治疗时的开销。
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针管1的两端为不封闭的分别形成进管口和出管口(图中未标示),且针管1的两端分别设有前盖帽5-1和后盖帽5-2对针管1的进管口和出管口进行封闭,且前盖帽5-1上开设有能够被外壳管2插入并对其进行固定的前通孔(图中未标示),而后盖帽5-2上开设有能够被针芯穿过的后通孔(图中未标示)。
在实际装配时,外壳管2可采用弹簧管,并通过将其插入前盖帽5-1的前通孔中,实现对外壳管2的安装。而在对外壳管2进行固定时,外壳管2与前盖帽5-1的前通孔之间可采用螺纹连接,或者也可在外壳管2的表面涂覆胶水将其直接粘结在前盖帽5-1的前通孔中,从而使得外壳管2也可随意进行更换。而在实际更换时,可将外壳管2连同前盖帽5-1一同从针管1上拆卸下来进行更换,或者当外壳管2与前端盖5-1的前通孔采用螺纹连接时,也可只将外壳管2从前盖帽5-1上拆卸下来,医护人员可根据外壳管2与前盖帽5-1之间的连接方式,对外壳管2的更换方式进行选择。
需要说明的是,外壳管2在前盖帽5-1内的固定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仅以螺纹连接和胶水粘结的固定方式为例进行说明,而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外壳管2还可采用其他的方式与前盖帽5-1进行固定,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对外壳管2与前盖帽5-1之间的固定方式作具体限定。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所提到的驱动部,如图1所示,实际上是由可滑动的套设在针管1上的后端套筒4-1和设置在后端套筒4-1上与暴露在外壳管2外的针芯部分进行固定连接的连接件组成。
具体地说,如图1所示,该连接件为一个设置在后端套筒4-1尾部并带有内孔的锁紧接头4-3,且锁紧接头4-3的内孔能够被针芯3的尾端插入,并对针芯3的尾端进行固定,并且在固定时,锁紧接头4-3与针芯3的尾端可采用螺纹连接,或采用胶水进行粘结固定,以此实现针芯3与驱动部之间的安装。并且,为了方便针芯3的替换,锁紧接头4-3可以与后端套筒4-1之间采用螺纹连接,从而在需要对针芯3进行更换时,只需旋下锁紧接头4-3,并将针芯3从外壳管2及针管1内抽离,即可完成对针芯3的替换。
另外,为了能够保证针芯3在运动过程中不会被折弯,还可在后端套筒5-2的后通孔内固设一内衬管(图中未标示),针芯3可在经过内衬管后插入针管1内,通过内衬管可对针芯3在运动过程中起到导向和保护作用,以避免针芯3在运动过程中出现被折弯或被折断的现象,使得整个内镜穿刺针在操作时的可靠性进一步提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证在滑动后端套筒4-1时,后端套筒4-1不会与针管1之间产生硬摩擦。结合图2所示,可尽量扩大后端套筒4-1的内径或者缩小针管1的外径,从而使得后端套筒4-1在套设到针管1上后能够与针管1之间形成空套。并且,为了确保后端套筒4-1在滑动时的直线性,可扩大后盖帽帽檐部分的直径,使得后盖帽5-2的帽檐能够直接抵住后端套筒4-1的内缘面,确保在滑动后端套筒4-1时,后端套筒4-1不会接触到针管3的外缘表面,从而不但减小了后端套筒4-1在滑动中所受到的阻力,使得后端套筒4-1更容易滑动,而且还避免了后端套筒4-1在滑动时对针管1所造成的磨损。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内镜穿刺针,第二实施方式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改进,其主要改进在于: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所提到的驱动部还可以包含一个可滑动的套设在针管1上对后端套筒4-1在针管1上的滑动距离进行限定的定位块6。
在实际应用时,该定位块6能够沿针管1的长度方向进行滑动,且该定位块6上还设有用于将定位块6锁止在针管1上的止位销7。
由此不难发现,医护人员在操作时,可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以及患者的具体病症,对定位块6在针管1上的位置进行调节,以确定后端套筒4-1在针管1上的滑动距离,使得医护人员在通过后端套筒4-1带动针芯3进行穿刺时,能够对针芯3穿出外壳管2的长度进行控制,从而可进一步避免在穿刺时对患者造成的损伤,降低穿刺时的风险。
并且,为了能够进一步方便后端套筒4-1的滑动,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部还包含一个套设在针管1上并与后端套筒4-1连接的后导向套4-4。其中,后导向套4-4在套设到针管1上后,有部分插入后端套筒4-1与针管1的空套区域中并与后端套筒4-1的内缘面固定连接,而未插入后端套筒4-1内的后导向套4-4的外缘表面向外凸出形成抵住后端套筒端面的凸出部4-5,且凸出部4-5背离后端套筒4-1的一侧为一平面,用于在后端套筒4-1从针管1的起始位置滑动至针管1预设的终止位置时抵住定位块6。
由此可知,通过后导向套4-4可对后端套筒4-1的前端起到支撑作用,从而可避免后端套筒4-1在滑动时,因后端套筒4-1的筒臂长时间受力而造成的形变现象,以保证后端套筒4-1能够与针管1之间始终处于空套的状态,不但方便了后端套筒4-1的滑动,而且还可进一步提高整个穿刺针的使用寿命。并且,由于后导向套4-4背离后端套筒4-1的一侧为一平面,从而当后端套筒4-1滑动至针管1预设的终止位置时,可由后导向套4-4来抵住定位块6,增大了与定位块6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不但进一步提高了后端套筒4-1的定位精度,而且还避免了后端套筒4-1的筒臂因长时间与定位块6接触,而造成筒壁变形的现象。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定位块6对后端套筒4-1在滑动时定位的精确度,可在针管1上分布多根刻度线,从而使得医护人员在设定定位块6时,可准确的找到定位块6在针管1上的位置。并且,当医护人员在操作后端套筒进行滑动时,还可根据针管1上的刻度线读数,来准确的推断出针芯3穿出外壳管2的长度,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对患者进行穿刺时的风险。
为了使得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8)

1.一种内镜穿刺针,其特征在于:包含针管、插入所述针管内的外壳管和插入所述外壳管内的针芯、设置在所述针管上用于带动所述针芯在所述外壳管内,沿所述外壳管的长度方向进行运动的驱动部;
其中,所述针芯可拆卸的与所述驱动部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镜穿刺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芯的长度大于所述外壳管的长度,并始终有部分针芯从所述外壳管的后端暴露出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镜穿刺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管的两端为不封闭的分别形成进管口和出管口,且所述针管的两端分别设有用于封闭所述进管口和所述出管口的前盖帽和后盖帽;
其中,所述前盖帽上开设有能够被所述外壳管插入并对其进行固定的前通孔,而所述后盖帽上开设有能够被所述针芯穿过的后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镜穿刺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包含可滑动的套设在所述针管上的后端套筒和设置在所述后端套筒上与暴露在所述外壳管外的针芯部分进行连接的连接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镜穿刺针,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设置在所述后端套筒尾部并带有内孔的锁紧接头,所述针芯的尾端插入所述锁紧接头的内孔中。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镜穿刺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套筒在套设到所述针管上后与所述针管之间形成空套互不相连,且所述后盖帽的帽檐向外扩张,直至抵住所述后端套筒的内缘面,对所述后端套筒进行支撑。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镜穿刺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还包含可滑动的套设在所述针管上对所述后端套筒在所述针管上的滑动距离进行限定的定位块;
其中,所述定位块能够沿所述针管的长度方向进行滑动,且所述定位块上还设有用于将所述定位块锁止在所述针管上的止位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镜穿刺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还包含套设在所述针管上并与所述后端套筒连接的后导向套;
其中,所述后导向套在套设到所述针管上后,有部分插入所述后端套筒与所述针管的空套区域中并与所述后端套筒的内缘面固定连接,而未插入所述后端套筒内的后导向套的外缘表面向外凸出形成抵住所述后端套筒端面的凸出部,且所述凸出部背离所述后端套筒的一侧为一平面,用于在所述后端套筒从所述针管的起始位置滑动至所述针管预设的终止位置时抵住所述定位块。
CN201621008996.1U 2016-08-30 2016-08-30 内镜穿刺针 Active CN2063248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08996.1U CN206324837U (zh) 2016-08-30 2016-08-30 内镜穿刺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08996.1U CN206324837U (zh) 2016-08-30 2016-08-30 内镜穿刺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324837U true CN206324837U (zh) 2017-07-14

Family

ID=592873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008996.1U Active CN206324837U (zh) 2016-08-30 2016-08-30 内镜穿刺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3248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451107U (zh) 一种防损伤防堵管型硬膜外麻醉导管
Katanuma et al. Bench‐top testing of suction forces generated through 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aspiration needles
CN106466194B (zh) 内镜穿刺针
CN206324837U (zh) 内镜穿刺针
CN205831833U (zh) 一种血液内科骨髓穿刺抽取装置
CN204636499U (zh) 一种带有彩色长度标记针芯的乳腺穿刺定位针
CN105640621A (zh) 深静脉穿刺辅助瞄准架
CN209789969U (zh) 一种心内科临床穿刺定位装置
CN209713078U (zh) 一种肺结节穿刺定位针
CN205391445U (zh) 一种易于单手操作的麻醉针筒
CN106137206A (zh) 一种骨钻孔深度测量装置
CN211863495U (zh) 带测压功能的注射器
Belda-Sanchis et al. Transcervical videomediastino-thoracoscopy
CN207341763U (zh) 用于腔镜手术的采血针
CN206414296U (zh) 一种肿瘤细胞病理学检查用穿刺针
CN205994551U (zh) 一种可控制针刺深度套管针
CN205964666U (zh) 一种导管尾翼旋转器
CN205493765U (zh) 乳管镜镜头
CN207462458U (zh) 一种插色纹绣针
CN208081315U (zh) 一种开颅手术用头皮定位器
CN204500972U (zh) 一种用于乳腺肿瘤定位标记的测绘板
CN211094550U (zh) 一种疼痛科使用的麻醉穿刺固定器
CN205142417U (zh) 一种具有双屏显示功能的采血仪系统
CN2568138Y (zh) 颅脑穿刺极坐标定点导向仪
CN213821652U (zh) 一种穿刺引流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813

Address after: 201702 first floor and second floor, building 5, No. 258, shuangbang Road, Xujing Town, Qingpu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WILSON INSTRUMENTS (SHANGHAI) Co.,Ltd.

Address before: 200060 room 393, No. 912, Putuo District, Shanghai, Changshou Road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FUTANG BIO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