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322647U - 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322647U
CN206322647U CN201621272565.6U CN201621272565U CN206322647U CN 206322647 U CN206322647 U CN 206322647U CN 201621272565 U CN201621272565 U CN 201621272565U CN 206322647 U CN206322647 U CN 2063226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ring
movable contact
contact
dynamic
latching re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27256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钟叔明
代文广
廖国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27256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3226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3226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3226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包括磁路系统、接触系统和推动机构,动簧部分包括动触点、动簧片和动簧引出片,动簧引出片设在动簧片的厚度方向的且是背离动触点的一侧;静簧部分包括静触点、静簧片和静簧引出片,静簧引出片也设在动簧片的厚度方向的且是背离动触点的一侧,使得流经静簧引出片的电流方向也与流经动簧片的电流方向相反。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增大产品的外形尺寸和不增加线圈控制部分的功耗的基础上,利用所形成的二倍短路电流在动簧片产生的电磁斥力来共同抵抗一倍短路电流在动、静触点间产生的电动斥力,从而大大提高动、静触头闭合的压力,以抵抗短路电流并满足产品对结构简单、紧凑和小型化的要求。

Description

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磁保持继电器,特别是涉及一种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现有磁保持继电器的结构由磁路系统、接触系统、推动机构和基座组成。磁路系统一般由两个基本对称的磁路组成,包括静止导磁体部件、可动导磁体部件和线圈,接触系统包括动簧部分、静簧部分,推动机构一般由推动块担当,推动机构连接在可动导磁体部件与动簧部分之间。继电器线圈通正向脉冲电压,磁路系统工作,推动块推动动簧部分,使触点接触,继电器动作,线圈通反向脉冲电压,磁路系统工作,推动块推动动簧部分,使触点断开,继电器复归。
磁保持继电器主要应用领域为电力计量,主要功能为开关和计量。随着世界各国电网改造的不断深入,由于短路电流引发的电表炸表、着火的案例时有发生,引发了巨大的人身安全问题和财产损失问题。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大电力公司、电表企业纷纷出台相关标准或引用行业标准,以其规范电能表用电力磁保持继电器抵抗短路电流能力,提高智能电表运行的安全性。为了保证人身安全、用电设备安全,均要求磁保继电器具有承受和接通短路电流的功能。根据电网运行特点和基于对人身、设备安全考虑,磁保持继电器抵抗短路电流有三种工况,具体如下:
工况一:电表前端(上游电网)短路,特征是磁保持继电器触点闭合(电表合闸状态),短路电流较大,此时的短路电流称为“安全耐受短路电流”,要求磁保持继电器承受短路电流时或承受短路电流后“不爆炸、不起火、无飞溅物”。
工况二:电表后端(下游电网)短路,特征是磁保持继电器触点闭合(电表合闸状态),短路电流较小,此时的短路电流称为“功能耐受短路电流”,要求磁保持继电器承受短路电流后“功能正常”。
工况三:电表后端(下游电网)短路,特征是磁保持继电器触点断开(电表拉闸状态),短路电流较小,此时的短路电流称为“功能接通短路电流”,要求磁保持继电器接通短路电流后“功能正常”。
三种工况下,短路电流大小差异较大,如IEC62055-31标准UC2等级“安全耐受短路电流”为4.5KA,是“功能耐受短路电流”或“功能接通短路电流”2.5KA的1.8倍;UC3等级“安全耐受短路电流”为6KA,是“功能耐受短路电流”或“功能接通短路电流”3KA的2倍;又如ANSI C12.1标准200A额定电流等级“安全耐受短路电流”峰值24KA,是“功能耐受短路电流”峰值7KA的3.4倍。
要研发出具有抵抗短路电流能力的磁保持继电器产品,就必须提高动、静触头闭合的压力,来抵消短路电流通过触点时的电动斥力。提高动、静触头闭合的压力,势必会增大产品的外形尺寸、增加线圈控制部分的功耗,无法满足客户对产品外形小型化和低功耗的要求,同时,产品成本会急聚上升,导致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下降。
现有磁保持继电器设计主要利用洛仑兹力原理,利用一倍的短路电流在可动簧片(动簧片)上产生的电磁力来抵抗短路电流在动、静触点间产生的电动斥力。具体方案设计时,短路电流大小与两簧片间的距离密切相关,抵抗短路电流的效果与簧片变形量(刚性)密切相关。由于“安全耐受短路电流”与“功能耐受短路电流”或“功能接通短路电流”相差较大,满足“安全耐受短路电流”的设计方案,不一定能兼容“功能耐受短路电流”或“功能接通短路电流”,反之亦然。同样,满足UC3标准的设计方案不一定向下兼容UC2标准。
现有技术中解决磁保持继电器抵抗短路电流功能的主要技术路线有两种,第一种是“利用引出片与动簧片电流方向相反时产生的电磁力来抵抗动、静触头通过大电流时产生的电动力”,如中国专利申请CN200710008565.4所披露的。第二种是“利用并联回路中电流方向相同产生电磁吸力,来增大动、静触头间的压力”实现抵抗短路电流功能,如欧洲专利申请EP1756845A1所披露的。无论是那一种,均是利用一倍的短路电流流过可动簧片(即动簧片)及可动簧片引出片(即动簧引出片),并在可动簧片(即动簧片)上产生的电磁力来抵抗短路电流在动、静触点间产生的电动斥力,因此,无法满足提高动、静触头闭合压力的要求,而后一种采用并联电路,需增加一倍的动、静触头数量,还会导致产品成本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通过对接触系统的结构改进,能够在不增大产品的外形尺寸和不增加线圈控制部分的功耗的基础上,利用所形成的二倍短路电流在动簧片产生的电磁斥力来共同抵抗一倍短路电流在动、静触点间产生的电动斥力,从而大大提高动、静触头闭合的压力,以抵抗短路电流并满足产品对结构简单、紧凑和小型化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包括磁路系统、接触系统和推动机构,所述推动机构连接在磁路系统与接触系统之间;所述接触系统包括动簧部分和静簧部分;所述动簧部分包括动触点、动簧片和动簧引出片,动簧片的一端连接动触点,动簧片的另一端连接动簧引出片的一端,动簧引出片设在动簧片的厚度方向的且是背离动触点的一侧,使得流经动簧引出片的电流方向与流经动簧片的电流方向相反;所述静簧部分包括静触点、静簧片和静簧引出片,静簧片的一端连接静触点,静簧片的另一端连接静簧引出片的一端,所述静触点设在与动触点相适配的位置,所述静簧引出片也设在动簧片的厚度方向的且是背离动触点的一侧,使得流经静簧引出片的电流方向也与流经动簧片的电流方向相反,从而能够利用动簧引出片与动簧片的配合和静簧引出片与动簧片的配合,形成由二倍短路电流在动簧片产生的电磁斥力来共同抵抗一倍短路电流在动、静触点间产生的电动斥力。
所述的静簧片设在动簧片的厚度方向的且是具有动触点的一侧,在静簧片与静簧引出片之间还设有连接片,该连接片的一端在动簧片的厚度方向的且是具有动触点的一侧与所述静簧片的另一端相连接,该连接片的另一端在动簧片的厚度方向的且是背离动触点的一侧与所述静簧引出片的一端相连接。
所述静簧片和静触点为一体式结构或分体式结构。
所述静簧片、静簧引出片和连接片为一体式结构或分体式结构。
所述动簧引出片的位置设置在所述动簧片与所述静簧引出片之间。
所述动簧片和动触点为一体式结构或分体式结构。
所述动簧片和动簧引出片为一体式结构或分体式结构。
所述动簧片与所述动簧引出片连接成V形或U形结构。
所述推动机构设有用来与所述动簧片的一端相配合的连接部,该连接部包括在继电器动作时用来推动动簧片使动静触点相接触的第一推动部和在继电器复归时用来推动动簧片使动静触点相分离的第二推动部,第一推动部、第二推动部对动簧片的作用点的连线偏离推动机构的移动方向,且第二推动部对动簧片的作用点比第一推动部对动簧片的作用点的位置更加靠近动触点。
所述动簧片的一端包括由动簧片的主体从动触点位置直向延伸的第一簧片和由动簧的主体从动触点位置折向延伸的第二簧片,所述第一簧片与所述推动机构的第二推动部相配合,所述第二簧片与所述推动机构的第一推动部相配合。
所述动簧片由多片簧片相叠构成,多片簧片中的其中一片或多片相叠后构成第一动簧片组,该第一动簧片组包括主体和第一簧片;多片簧片中的另外一片或多片相叠后构成第二动簧片组,第二动簧片组设有沿着宽度方向的折弯线,由折弯线分成所述动簧的主体和所述第二簧片。
所述折弯线经过动触点的中心。
所述接触系统为一组,包括相配合的一组动簧部分和静簧部分,所述动簧引出片的另一端由磁保持继电器的一侧伸出,所述静簧引出片的另一端由磁保持继电器的另一侧伸出。
所述磁路系统的线圈的轴线与接触系统的动簧片呈大致平行或大致垂直。
所述接触系统为二组,包括对应相配合的二组动簧部分和静簧部分,其中一组接触系统的动簧引出片的另一端由磁保持继电器的一侧伸出,静簧引出片的另一端由磁保持继电器的另一侧伸出;其中另一组接触系统的动簧引出片的另一端则由所述磁保持继电器的另一侧伸出,静簧引出片的另一端则由所述磁保持继电器的一侧伸出。
所述磁路系统的线圈的轴线与接触系统的动簧片呈大致平行,所述二组接触系统的动、静触点的配合位置相对于磁路系统呈错位分布,所述磁路系统分别通过二个推动机构与对应的动簧片相配合。
所述接触系统为二组,包括对应相配合的二组动簧部分和静簧部分,二组接触系统的动簧引出片的另一端均由磁保持继电器的一侧伸出,二组接触系统的静簧引出片的另一端均由磁保持继电器的另一侧伸出。
所述磁路系统的线圈的轴线与接触系统的动簧片呈大致垂直,所述二组接触系统的动、静触点的配合位置相对于磁路系统呈对齐分布,所述磁路系统设在二组接触系统的外侧,所述磁路系统通过一个推动机构分别与二个动簧片相配合。
所述磁路系统的线圈的轴线与接触系统的动簧片呈大致平行,所述二组接触系统的动、静触点的配合位置相对于磁路系统呈对齐分布,所述磁路系统设在二组接触系统中间,所述磁路系统通过一个推动机构分别与二个动簧片相配合。
所述接触系统为三组,包括对应相配合的三组动簧部分和静簧部分,其中第一组接触系统的动簧引出片的另一端由磁保持继电器的一侧伸出,静簧引出片的另一端由磁保持继电器的另一侧伸出;其中第二组接触系统的动簧引出片的另一端则由所述磁保持继电器的另一侧伸出,静簧引出片的另一端则由所述磁保持继电器的一侧伸出;其中第三组接触系统的动簧引出片的另一端由磁保持继电器的一侧伸出,静簧引出片的另一端由磁保持继电器的另一侧伸出。
所述磁路系统的线圈的轴线与接触系统的动簧片呈大致平行,所述第一组接触系统和第二组接触系统的动、静触点的配合位置相对于磁路系统呈错位分布,所述第一组接触系统和第三组接触系统的动、静触点的配合位置相对于磁路系统呈对齐分布,所述磁路系统分别通过二个推动机构与对应的动簧片相配合。
所述接触系统为三组,包括对应相配合的三组动簧部分和静簧部分,三组接触系统的动簧引出片的另一端均由磁保持继电器的一侧伸出,三组接触系统的静簧引出片的另一端均由磁保持继电器的另一侧伸出。
所述磁路系统的线圈的轴线与接触系统的动簧片呈大致垂直,所述三组接触系统的动、静触点的配合位置相对于磁路系统呈对齐分布,所述磁路系统设在三组接触系统的外侧,所述磁路系统通过一个推动机构分别与三个动簧片相配合。
所述磁路系统的线圈的轴线与接触系统的动簧片呈大致平行,所述三组接触系统的动、静触点的配合位置相对于磁路系统呈对齐分布,所述磁路系统设在三组接触系统的中间,所述磁路系统通过一个推动机构分别与三个动簧片相配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将静簧引出片也设在动簧片的厚度方向的且是背离动触点的一侧,使得流经静簧引出片的电流方向也与流经动簧片的电流方向相反,从而能够利用动簧引出片与动簧片的配合和静簧引出片与动簧片的配合,形成由二倍短路电流在动簧片产生的电磁斥力来共同抵抗一倍短路电流在动、静触点间产生的电动斥力。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接触系统的结构改进,能够在不增大产品的外形尺寸和不增加线圈控制部分的功耗的基础上,利用所形成的二倍短路电流在动簧片产生的电磁斥力来共同抵抗一倍短路电流在动、静触点间产生的电动斥力,从而大大提高动、静触头闭合的压力,以抵抗短路电流并满足产品对结构简单、紧凑和小型化的要求。
2、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推动部作用点远离动触点,从作用点到动触点中心位置的动簧片长度更长(第二簧片),从而保证继电器在动作过程中,动静触点刚开始接触后到动静触点完全闭合的过程中,第二簧片产生的动静触点接触压力平稳上升,动静触点接触压力不突变、不剧增,使得动静触点闭合产生的回路时间最短;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簧片更长,通过第二簧片产生相同大小的动静触点接触压力的情况下,第二簧片的变形量更大,保证了动触点闭合后的超行程,有利于提高继电器的电气寿命。
3、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动簧片组设有沿着宽度方向的折弯线,由折弯线分成所述动簧的主体和所述第二簧片,折弯线经过动触点中心,动静触点闭合后,推动机构通过第二簧片作用在动触点上的压力最大化,从而降低动静触点闭合后的接触电阻。
4、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推动部靠近动触点,保证继电器在复归过程中,推动机构通过动簧片传递到动触点上的力矩最大化,从而更好的克服动静触点间产生的粘接力,能够迅速、有力的断开接触系统。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不局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触点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触点断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接触系统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接触系统的触点的受力状态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动簧片与推动机构的配合(触点闭合状态)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动簧片与推动机构的配合(触点断开状态)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动簧片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动簧片的主视图;
图9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动簧片的仰视图;
图10是实施例二本实用新型的接触系统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11是实施例三本实用新型的接触系统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四本实用新型(触点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实施例四本实用新型(触点断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实施例五本实用新型(触点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实施例五本实用新型(触点断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实施例六本实用新型(触点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实施例六本实用新型(触点断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实施例七本实用新型(触点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实施例七本实用新型(触点断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实施例八本实用新型(触点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实施例八本实用新型(触点断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实施例九本实用新型(触点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实施例九本实用新型(触点断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实施例十本实用新型(触点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实施例十本实用新型(触点断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参见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包括磁路系统1、接触系统和推动机构2,所述推动机构2连接在磁路系统1与接触系统之间;所述接触系统包括动簧部分和静簧部分;本实施例中,接触系统为一组,包括相配合的一组动簧部分和静簧部分,即一个动簧部分31和一个静簧部分32,所述动簧部分31包括动触点311、动簧片312和动簧引出片313,动簧片312的一端连接动触点311,动簧片312的另一端连接动簧引出片313的一端,动簧引出片313设在动簧片312的厚度方向的且是背离动触点311的一侧,使得流经动簧引出片313的电流方向与流经动簧片312的电流方向相反;所述静簧部分32包括静触点321、静簧片322和静簧引出片323,静簧片322的一端连接静触点321,静簧片322的另一端连接静簧引出片323的一端,所述静触点321设在与动触点311相适配的位置,所述静簧引出片323也设在动簧片的厚度方向的且是背离动触点的一侧,使得流经静簧引出片323的电流方向也与流经动簧片312的电流方向相反,从而能够利用动簧引出片313与动簧片312的配合和静簧引出片323与动簧片312的配合,形成由二倍短路电流在动簧片312产生的电磁斥力来共同抵抗一倍短路电流在动、静触点间产生的电动斥力。
本实施例中,静簧片322设在动簧片312的厚度方向的且是具有动触点311的一侧,在静簧片322与静簧引出片323之间还设有连接片324,该连接片324的一端在动簧片的厚度方向的且是具有动触点的一侧与所述静簧片322的另一端相连接,该连接片324的另一端在动簧片的厚度方向的且是背离动触点的一侧与所述静簧引出片323的一端相连接。值得注意的是,也可以不要连接片,而是由静簧片322延伸弯折后与静簧引出片323相连接,或者是由静簧引出片323延伸弯折后与静簧片321相连接。
本实施例中,连接片324设在动簧片312的头部(即设有动触点的端部)之外,即连接片324在动簧片312的头部之外而连接在静簧片322与静簧引出片323之间。
本实施例中,静簧片322和静触点321为分体式结构,即两个独立的零件,当然,也可以是一体式结构,即形成一个独立的零件。
本实施例中,静簧片322、静簧引出片323和连接片324为一体式结构,当然静簧片、静簧引出片和连接片也可以是分体式结构。
本实施例中,动簧引出片313的位置设置在所述动簧片312与所述静簧引出片323之间。
本实施例中,动簧片312和动触点311为分体式结构,即两个独立的零件,当然,也可以是一体式结构,即形成一个独立的零件。
本实施例中,动簧片312和动簧引出片313为分体式结构,即两个独立的零件,当然,也可以是一体式结构,即形成一个独立的零件。
本实施例中,动簧片312与所述动簧引出片313连接成V形结构,当然也可以是连接成U形结构。
本实施例中,动簧引出片313的另一端由磁保持继电器的一侧伸出,静簧引出片323的另一端由磁保持继电器的另一侧伸出。
本实施例中,磁路系统1的线圈的轴线与接触系统的动簧片312呈大致平行。
根据洛仑兹力原理,两平行导体或近似平行导体间由于电流方向相反会产生磁场,该磁场会在导体间产生互相作用的电磁力。
参见图4所示,电流I1=I2=I3=I4=I5,电流按图4所示I1方向流入,电流I1依次经过I2、I3、I4,从I5流出;当然,也可以是相反方向的电流,即电流按图4所示I5方向流入,电流I5依次经过I4、I3、I2,从I1流出。动簧片312及其上的动触点311为可动导体,动簧引出片313、静簧引出片323为固定导体。电流I3流经动簧片312,与动簧引出片313上的电流I2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或近似相反,在动簧片312上产生电磁力F1,该电磁力F1作用在动簧片312及其动触点311上,如图4所示方向竖直向下或斜向下,与触点闭合方向相同或近似相同。电流I4流经静簧引出片323,与动簧片312上的电流I2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或近似相反,在动簧片312上产生电磁力F2,该电磁力F2作用在动簧片312及其动触点311上,如图4所示方向竖直向下或斜向下,与触点闭合方向相同或近似相同。力F3为推动卡的推力,该推力F3作用在动簧片312及其动触点311上,如图4所示方向竖直向下或斜向下,与触点闭合方向相同或近似相同。推动卡可直接与动簧片或动触点接触,或通过其它零件与动簧片或动触点间接接触。第一种接触点如图4的A点,接触点A位于动触点左侧;第二种接触点如图4的B点,接触点位于动触点上;第三种接触点如图4的C点,接触点位于动触点右侧。力F4为动静触点间产生的电动斥力,作用在动触点上,方向竖直向上,与触点闭合方向相反。现有技术中只有电磁力F1与推动力F3,其合力与动触点上的电动斥力F4方向相反,方向竖直向下或斜向下,以防止动静触点在电动斥力的作用下由闭合状态变为断开状态或变为不能可靠接触的闭合状态。本实用新型通过静簧片特定的结构布局设计,增加了电磁力F2,电磁力F2与电磁力F1和推动力F3形成的合力大于现有技术中电磁力F1与推动力F3的合力,提高了短路或故障电流下动静触点接触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将静簧引出片也设在动簧片的厚度方向的且是背离动触点的一侧,使得流经静簧引出片的电流方向也与流经动簧片的电流方向相反,从而能够利用动簧引出片与动簧片的配合和静簧引出片与动簧片的配合,形成由二倍短路电流在动簧片产生的电磁斥力来共同抵抗一倍短路电流在动、静触点间产生的电动斥力。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接触系统的结构改进,能够在不增大产品的外形尺寸和不增加线圈控制部分的功耗的基础上,利用所形成的二倍短路电流在动簧片产生的电磁斥力来共同抵抗一倍短路电流在动、静触点间产生的电动斥力,从而大大提高动、静触头闭合的压力,以抵抗短路电流并满足产品对结构简单、紧凑和小型化的要求。
参见图5至图9所示,所述推动机构2设有用来与所述动簧片的一端相配合的连接部,该连接部包括在继电器动作时用来推动动簧片使动静触点相接触的第一推动部21和在继电器复归时用来推动动簧片使动静触点相分离的第二推动部22,第一推动部21、第二推动部22对动簧片的作用点的连线偏离推动机构的移动方向,且第二推动部22对动簧片的作用点比第一推动部21对动簧片的作用点的位置更加靠近动触点311。
本实施例中,动簧片312的一端包括由动簧片的主体3121从动触点位置直向延伸的第一簧片3122和由动簧的主体3121从动触点位置折向延伸的第二簧片3123,所述第一簧片3122与所述推动机构的第二推动部22相配合,所述第二簧片3123与所述推动机构的第一推动部21相配合。
本实施例中,动簧片312由三片簧片相叠构成,三片簧片中的其中二片相叠后构成第一动簧片组3124,该第一动簧片组3124包括有主体3121和第一簧片3122;三片簧片中的另外一片构成第二动簧片组3125,第二动簧片组3125设有沿着宽度方向的折弯线3126,由折弯线3126分成所述动簧的主体3121和所述第二簧片3123。
本实施例中,折弯线3126经过动触点311的中心。
本实施例中,动簧片312的折弯部分的折弯线与触点中心线重合,使得通过动簧折弯部分产生的力作用到动触点311上的接触压力最大化,以保证触点在闭合状态时有足够大的接触压力,减小接触电阻;当然,动簧片折弯线也可以不设在触点中心线处,可向触点竖直方向中心线的左侧移动,或向触点竖直中心线的右侧移动,这样,可以实现通过动簧片折弯部分动簧折弯线位置的不同,来调整触点闭合时接触压力不同大小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推动部作用点远离动触点,从作用点到动触点中心位置的动簧片长度更长(第二簧片),从而保证继电器在动作过程中,动静触点刚开始接触后到动静触点完全闭合的过程中,第二簧片产生的动静触点接触压力平稳上升,动静触点接触压力不突变、不剧增,使得动静触点闭合产生的回路时间最短;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簧片更长,通过第二簧片产生相同大小的动静触点接触压力的情况下,第二簧片的变形量更大,保证了动触点闭合后的超行程,有利于提高继电器的电气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动簧片组设有沿着宽度方向的折弯线,由折弯线分成所述动簧的主体和所述第二簧片,折弯线经过动触点中心,动静触点闭合后,推动机构通过第二簧片作用在动触点上的压力最大化,从而降低动静触点闭合后的接触电阻。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推动部靠近动触点,保证继电器在复归过程中,推动机构通过动簧片传递到动触点上的力矩最大化,从而更好的克服动静触点间产生的粘接力,能够迅速、有力的断开接触系统。
本实施例为一组触点回路,为常开或常闭。
实施例二
参见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连接片324的结构不同,本实施例中,连接片324为U形形状,连接片324从动簧片312的头部一侧绕过动簧片312的头部而连接在静簧片322与静簧引出片323之间。
实施例三
参见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连接片324的结构不同,本实施例中,连接片324为U形形状,连接片324从动簧片312的头部另一侧绕过动簧片312的头部而连接在静簧片322与静簧引出片323之间。
实施例四
参见图12至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磁路系统1的线圈的轴线与接触系统的动簧片312呈大致垂直。
实施例五
参见图14至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接触系统为二组,包括对应相配合的二组动簧部分和静簧部分,其中一组接触系统41的动簧引出片411的另一端由磁保持继电器的一侧伸出,静簧引出片412的另一端由磁保持继电器的另一侧伸出;其中另一组接触系统42的动簧引出片421的另一端则由所述磁保持继电器的另一侧伸出,静簧引出片422的另一端则由所述磁保持继电器的一侧伸出。
本实施例中,磁路系统1的线圈的轴线与接触系统的动簧片413、动簧片423呈大致平行,所述二组接触系统的动、静触点的配合位置相对于磁路系统呈错位分布,所述磁路系统1分别通过二个推动机构与对应的动簧片相配合,即,磁路系统1通过推动机构43与动簧片413相配合,磁路系统1通过推动机构44与动簧片423相配合。
本实施例为二组触点回路,为二组常开或二组常闭。
实施例六
参见图16至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接触系统为二组即接触系统51、接触系统52,包括对应相配合的二组动簧部分和静簧部分,二组接触系统的动簧引出片即动簧引出片511、动簧引出片521的另一端均由磁保持继电器的一侧伸出,二组接触系统的静簧引出片即静簧引出片512、静簧引出片522的另一端均由磁保持继电器的另一侧伸出。
本实施例中,磁路系统的线圈的轴线与接触系统的动簧片即动簧片513、动簧片523呈大致垂直,所述二组接触系统的动、静触点的配合位置相对于磁路系统1呈对齐分布,所述磁路系统1设在二组接触系统的外侧,所述磁路系统1通过一个推动机构53分别与二个动簧片即动簧片513、动簧片523相配合。
本实施例为二组触点回路,为二组常开或二组常闭。
实施例七
参见图18至图1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与实施例六的不同之处在于,磁路系统1的线圈的轴线与接触系统的动簧片即动簧片513、动簧片523呈大致平行,所述二组接触系统的动、静触点的配合位置相对于磁路系统呈对齐分布,所述磁路系统1设在二组接触系统即接触系统51、接触系统52的中间,所述磁路系统1通过一个推动机构53分别与二个动簧片即动簧片513、动簧片523相配合。
本实施例为二组触点回路,为二组常开或二组常闭。
实施例八
参见图20至图2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接触系统为三组即接触系统61、接触系统62、接触系统63,包括对应相配合的三组动簧部分和静簧部分,其中第一组接触系统61的动簧引出片611的另一端由磁保持继电器的一侧伸出,静簧引出片612的另一端由磁保持继电器的另一侧伸出;其中第二组接触系统62的动簧引出片621的另一端则由所述磁保持继电器的另一侧伸出,静簧引出片622的另一端则由所述磁保持继电器的一侧伸出;其中第三组接触系统63的动簧引出片631的另一端由磁保持继电器的一侧伸出,静簧引出片632的另一端由磁保持继电器的另一侧伸出。
本实施例中,磁路系统1的线圈的轴线与接触系统的动簧片即动簧片613、动簧片623、动簧片633呈大致平行,所述第一组接触系统61和第二组接触系统62的动、静触点的配合位置相对于磁路系统1呈错位分布,所述第一组接触系统61和第三组接触系统63的动、静触点的配合位置相对于磁路系统1呈对齐分布,所述磁路系统1分别通过二个推动机构与对应的动簧片相配合,即磁路系统1通过推动机构64与动簧片613、动簧片633相配合,磁路系统1通过推动机构65与动簧片623相配合。
本实施例为三组触点回路,为三组常开或三组常闭。
实施例九
参见图22至图2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接触系统为三组即接触系统71、接触系统72、接触系统73,包括对应相配合的三组动簧部分和静簧部分,三组接触系统的动簧引出片即动簧引出片711、动簧引出片721、动簧引出片731的另一端均由磁保持继电器的一侧伸出,三组接触系统的静簧引出片即静簧引出片712、静簧引出片722、静簧引出片732的另一端均由磁保持继电器的另一侧伸出。
本实施例中,磁路系统1的线圈的轴线与接触系统的动簧片即动簧片713、动簧片723、动簧片733呈大致垂直,所述三组接触系统的动、静触点的配合位置相对于磁路系统1呈对齐分布,所述磁路系统1设在三组接触系统的外侧,所述磁路系统1通过一个推动机构74分别与三个动簧片即动簧片713、动簧片723、动簧片733相配合。
本实施例为三组触点回路,为三组常开或三组常闭。
实施例十
参见图24至图2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与实施例九的不同之处在于,磁路系统1的线圈的轴线与接触系统的动簧片即动簧片713、动簧片723、动簧片733呈大致平行,所述三组接触系统的动、静触点的配合位置相对于磁路系统1呈对齐分布,所述磁路系统1设在三组接触系统的中间,本实施例是将磁路系统1设在接触系统71与接触系统72之间,当然,也可以是设在接触系统72与接触系统73之间,所述磁路系统1通过一个推动机构74分别与三个动簧片即动簧片713、动簧片723、动簧片733相配合。
本实施例为三组触点回路,为三组常开或三组常闭。
上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的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24)

1.一种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包括磁路系统、接触系统和推动机构,所述推动机构连接在磁路系统与接触系统之间;所述接触系统包括动簧部分和静簧部分;所述动簧部分包括动触点、动簧片和动簧引出片,动簧片的一端连接动触点,动簧片的另一端连接动簧引出片的一端,动簧引出片设在动簧片的厚度方向的且是背离动触点的一侧,使得流经动簧引出片的电流方向与流经动簧片的电流方向相反;所述静簧部分包括静触点、静簧片和静簧引出片,静簧片的一端连接静触点,静簧片的另一端连接静簧引出片的一端,所述静触点设在与动触点相适配的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簧引出片也设在动簧片的厚度方向的且是背离动触点的一侧,使得流经静簧引出片的电流方向也与流经动簧片的电流方向相反,从而能够利用动簧引出片与动簧片的配合和静簧引出片与动簧片的配合,形成由二倍短路电流在动簧片产生的电磁斥力来共同抵抗一倍短路电流在动、静触点间产生的电动斥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静簧片设在动簧片的厚度方向的且是具有动触点的一侧,在静簧片与静簧引出片之间还设有连接片,该连接片的一端在动簧片的厚度方向的且是具有动触点的一侧与所述静簧片的另一端相连接,该连接片的另一端在动簧片的厚度方向的且是背离动触点的一侧与所述静簧引出片的一端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簧片和静触点为一体式结构或分体式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簧片、静簧引出片和连接片为一体式结构或分体式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引出片的位置设置在所述动簧片与所述静簧引出片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片和动触点为一体式结构或分体式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片和动簧引出片为一体式结构或分体式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片与所述动簧引出片连接成V形或U形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机构设有用来与所述动簧片的一端相配合的连接部,该连接部包括在继电器动作时用来推动动簧片使动静触点相接触的第一推动部和在继电器复归时用来推动动簧片使动静触点相分离的第二推动部,第一推动部、第二推动部对动簧片的作用点的连线偏离推动机构的移动方向,且第二推动部对动簧片的作用点比第一推动部对动簧片的作用点的位置更加靠近动触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片的一端包括由动簧片的主体从动触点位置直向延伸的第一簧片和由动簧的主体从动触点位置折向延伸的第二簧片,所述第一簧片与所述推动机构的第二推动部相配合,所述第二簧片与所述推动机构的第一推动部相配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片由多片簧片相叠构成,多片簧片中的其中一片或多片相叠后构成第一动簧片组,该第一动簧片组包括主体和第一簧片;多片簧片中的另外一片或多片相叠后构成第二动簧片组,第二动簧片组设有沿着宽度方向的折弯线,由折弯线分成所述动簧的主体和所述第二簧片。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线经过动触点的中心。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系统为一组,包括相配合的一组动簧部分和静簧部分,所述动簧引出片的另一端由磁保持继电器的一侧伸出,所述静簧引出片的另一端由磁保持继电器的另一侧伸出。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路系统的线圈的轴线与接触系统的动簧片呈大致平行或大致垂直。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系统为二组,包括对应相配合的二组动簧部分和静簧部分,其中一组接触系统的动簧引出片的另一端由磁保持继电器的一侧伸出,静簧引出片的另一端由磁保持继电器的另一侧伸出;其中另一组接触系统的动簧引出片的另一端则由所述磁保持继电器的另一侧伸出,静簧引出片的另一端则由所述磁保持继电器的一侧伸出。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路系统的线圈的轴线与接触系统的动簧片呈大致平行,所述二组接触系统的动、静触点的配合位置相对于磁路系统呈错位分布,所述磁路系统分别通过二个推动机构与对应的动簧片相配合。
1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系统为二组,包括对应相配合的二组动簧部分和静簧部分,二组接触系统的动簧引出片的另一端均由磁保持继电器的一侧伸出,二组接触系统的静簧引出片的另一端均由磁保持继电器的另一侧伸出。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路系统的线圈的轴线与接触系统的动簧片呈大致垂直,所述二组接触系统的动、静触点的配合位置相对于磁路系统呈对齐分布,所述磁路系统设在二组接触系统的外侧,所述磁路系统通过一个推动机构分别与二个动簧片相配合。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路系统的线圈的轴线与接触系统的动簧片呈大致平行,所述二组接触系统的动、静触点的配合位置相对于磁路系统呈对齐分布,所述磁路系统设在二组接触系统中间,所述磁路系统通过一个推动机构分别与二个动簧片相配合。
2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系统为三组,包括对应相配合的三组动簧部分和静簧部分,其中第一组接触系统的动簧引出片的另一端由磁保持继电器的一侧伸出,静簧引出片的另一端由磁保持继电器的另一侧伸出;其中第二组接触系统的动簧引出片的另一端则由所述磁保持继电器的另一侧伸出,静簧引出片的另一端则由所述磁保持继电器的一侧伸出;其中第三组接触系统的动簧引出片的另一端由磁保持继电器的一侧伸出,静簧引出片的另一端由磁保持继电器的另一侧伸出。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路系统的线圈的轴线与接触系统的动簧片呈大致平行,所述第一组接触系统和第二组接触系统的动、静触点的配合位置相对于磁路系统呈错位分布,所述第一组接触系统和第三组接触系统的动、静触点的配合位置相对于磁路系统呈对齐分布,所述磁路系统分别通过二个推动机构与对应的动簧片相配合。
2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系统为三组,包括对应相配合的三组动簧部分和静簧部分,三组接触系统的动簧引出片的另一端均由磁保持继电器的一侧伸出,三组接触系统的静簧引出片的另一端均由磁保持继电器的另一侧伸出。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路系统的线圈的轴线与接触系统的动簧片呈大致垂直,所述三组接触系统的动、静触点的配合位置相对于磁路系统呈对齐分布,所述磁路系统设在三组接触系统的外侧,所述磁路系统通过一个推动机构分别与三个动簧片相配合。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路系统的线圈的轴线与接触系统的动簧片呈大致平行,所述三组接触系统的动、静触点的配合位置相对于磁路系统呈对齐分布,所述磁路系统设在三组接触系统的中间,所述磁路系统通过一个推动机构分别与三个动簧片相配合。
CN201621272565.6U 2016-11-25 2016-11-25 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 Active CN2063226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272565.6U CN206322647U (zh) 2016-11-25 2016-11-25 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272565.6U CN206322647U (zh) 2016-11-25 2016-11-25 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322647U true CN206322647U (zh) 2017-07-11

Family

ID=592641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272565.6U Active CN206322647U (zh) 2016-11-25 2016-11-25 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32264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04949A (zh) * 2016-11-25 2017-03-15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
WO2018095419A1 (zh) * 2016-11-25 2018-05-31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04949A (zh) * 2016-11-25 2017-03-15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
WO2018095419A1 (zh) * 2016-11-25 2018-05-31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
US11031202B2 (en) 2016-11-25 2021-06-08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Magnetic latching relay capable of resisting short-circuit current
US11476070B2 (en) 2016-11-25 2022-10-18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Magnetic latching relay capable of accurately positioning magnetic circuit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04949A (zh) 一种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
CN206322647U (zh) 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
CN102592906B (zh) 一种提高短时耐受能力的中压大容量直流断路器触头系统
CN106409563B (zh) 断路器与三工位开关连锁装置及断路器-三工位开关装置
CN203787366U (zh) 漏电断路器
CN104282497B (zh) 电接触器
CN103828003A (zh) 用于电表的磁不敏感锁闩致动继电器
CN109473324A (zh) 无极性低压断路器
CN108140499A (zh) 开关设备
CN201576638U (zh) 小型断路器限流装置
CN102751116A (zh) 基于故障电流能量与变化率的快速电磁斥力机构及其应用
CN101136548B (zh) 漏电保护插座
CN103000465B (zh) 一种新型大容量中压直流断路器触头系统
CN201838521U (zh) 单极无弧永磁交流接触器
CN101188166A (zh) 一种永磁机构
CN102592911B (zh) 具有限流分断功能的中压直流大电流灭弧系统及其限流方法
CN106971913A (zh) 一种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
CN206657780U (zh) 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磁保持继电器
CN103441046A (zh) 断路器的磁脱扣器
CN201732705U (zh) 无弧交流继电装置
CN100435253C (zh) 一种高速双断口磁吹中压大电流直流限流断路器
CN205789777U (zh) 新型漏电断路器
CN201638736U (zh) 单柱两步动作式接地开关
CN208225812U (zh) 一种能够抵抗短路电流的转换型继电器
CN207338255U (zh) 具有电动力补偿功能的导电回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