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300510U - 一种节水消雾冷却塔菱形双通道换热冷凝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节水消雾冷却塔菱形双通道换热冷凝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300510U
CN206300510U CN201621404651.8U CN201621404651U CN206300510U CN 206300510 U CN206300510 U CN 206300510U CN 201621404651 U CN201621404651 U CN 201621404651U CN 206300510 U CN206300510 U CN 2063005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uct
pieces
rhombus
heat exchange
cooling t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40465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蒋海龙
马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zhou Zhong Le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yang Intercooler Cool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yang Intercooler Cool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yang Intercooler Cool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40465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3005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3005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3005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节水消雾冷却塔菱形双通道换热冷凝装置,包括第一PE片和第二PE片,所述第一PE片与第二PE片相互粘结,第一PE片与第二PE片之间构成有第一空气通道和第二空气通道;所述第一空气通道的内腔设置有第一挡板,每两个第一挡板之间形成有第一小空气通道;所述第二空气通道的内腔设置有第二挡板,每两个第二挡板之间形成有第二小空气通道;本节水消雾冷却塔菱形双通道换热冷凝装置,其为双通道换热、菱形放置,每个通道被分割成数个小通道、由PE片模压成型,且结构简单。

Description

一种节水消雾冷却塔菱形双通道换热冷凝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节水消雾冷却塔菱形双通道换热冷凝装置。
背景技术
冷却塔对于大家来说也不是很陌生,其冷却塔主要应用于空调冷却系统、冷冻系列、注塑、制革、发泡、发电、汽轮机、铝型材加工、空压机以及工业水冷却等众多领域,其中应用最多的空调冷却、冷冻以及塑胶化工行业,其冷却塔的应用已是非常的广泛,但是其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其换热不够均匀,在冷热空气换热时容易产生雾气,影响其冷却塔的应用工作,从而造成了其冷却塔工作时的经济浪费及水资源的浪费。为此,我们设计出了一种双通道换热、菱形放置,每个通道被分割成数个小通道、由PE片模压成型,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节水消雾冷却塔菱形双通道换热冷凝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水消雾冷却塔菱形双通道换热冷凝装置,具有双通道换热、菱形放置,每个通道被分割成数个小通道、由PE片模压成型,且结构简单的特点,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节水消雾冷却塔菱形双通道换热冷凝装置,包括第一PE片和第二PE片,所述第一PE片与第二PE片相互粘结,第一PE片与第二PE片之间构成有第一空气通道和第二空气通道;所述第一空气通道的内腔设置有第一挡板,每两个第一挡板之间形成有第一小空气通道;所述第二空气通道的内腔设置有第二挡板,每两个第二挡板之间形成有第二小空气通道。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空气通道与第二空气通道互相交错,菱形布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均为均匀设置在第一空气通道与第二空气通道的内腔。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空气通道与第二空气通道相互独立。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PE片与第二PE片为模压成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本节水消雾冷却塔菱形双通道换热冷凝装置,通过对第一PE片和第二PE片的设置,其中第一PE片与第二PE片相互粘结,第一PE片与第二PE片间构成有第一空气通道和第二空气通道,第一空气通道与第二空气通道互相交错、菱形布置且相互独立,当湿热保护空气与干冷空气分别通过第一空气通道与第二空气通道时,通过第一PE片与第二PE片进行对湿热保护空气与干冷空气的导热,使热饱和空气降温并析出水分,达到节水的目的,同时降低了含湿量,同时冷空气温度升高,但含湿量没变,这样冷热空气混合后不易形成雾气;第一空气通道的内腔设有第一挡板,每两个第一挡板间形成有第一小空气通道,第二空气通道的内腔设有第二挡板,每两个第二挡板间形成有第二小空气通道,第一小空气通道与第二小空气通道均为均匀设在第一空气通道与第二空气通道内腔,第一小空气通道与第二小空气通道起到使第一空气通道与第二空气通道内腔的换热更加均匀;从而实现了本节水消雾冷却塔菱形双通道换热冷凝装置其双通道换热、菱形放置,每个通道又被分成数个小通道及模压成型,且结构简单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PE片;2-第一空气通道;21-第一小空气通道;3-第一挡板;4-第二PE片;5-第二空气通道;51-第二小空气通道;6-第二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节水消雾冷却塔菱形双通道换热冷凝装置,包括第一PE片1和第二PE片4,其中第一PE片1与第二PE片4相互粘结,其第一PE片1与第二PE片4为模压成型,并且其第一PE片1与第二PE片4为相互交错的粘结位置,第一PE片1与第二PE片4之间构成有第一空气通道2和第二空气通道5,其第一空气通道2与第二空气通道5互相交错,菱形布置,而且第一空气通道2与第二空气通道5相互独立,当湿热保护空气与干冷空气分别通过第一空气通道2与第二空气通道5时,通过第一PE片1与第二PE片4进行对湿热保护空气与干冷空气的导热,从而使热饱和空气降温并析出水分,进而达到节水的目的,同时也降低了含湿量,同时冷空气温度升高,但是含湿量没变,这样冷热空气混合后不容易形成雾气;其中第一空气通道2的内腔固定设置有第一挡板3,并且每两个第一挡板3之间形成有第一小空气通道21;其中第二空气通道5的内腔固定设置有第二挡板6,并且每两个第二挡板6之间形成有第二小空气通道51,其第一小空气通道21与第二小空气通道51均为均匀固定设置在第一空气通道2与第二空气通道5的内腔,其第一小空气通道21与第二小空气通道51的设置,起到使第一空气通道2与第二空气通道5内腔的换热更加的均匀。
本节水消雾冷却塔菱形双通道换热冷凝装置,通过对第一PE片1和第二PE片4的设置,其中第一PE片1与第二PE片4相互粘结,第一PE片1与第二PE片4间构成有第一空气通道2和第二空气通道5,第一空气通道2与第二空气通道5互相交错、菱形布置且相互独立,当湿热保护空气与干冷空气分别通过第一空气通道2与第二空气通道5时,通过第一PE片1与第二PE片4进行对湿热保护空气与干冷空气的导热,使热饱和空气降温并析出水分,达到节水的目的,同时降低了含湿量,同时冷空气温度升高,但含湿量没变,这样冷热空气混合后不易形成雾气;第一空气通道2的内腔设有第一挡板3,每两个第一挡板3间形成有第一小空气通道21,第二空气通道5的内腔设有第二挡板6,每两个第二挡板6间形成有第二小空气通道51,第一小空气通道21与第二小空气通道51均为均匀设在第一空气通道2与第二空气通道5内腔,第一小空气通道21与第二小空气通道51起到使第一空气通道2与第二空气通道5内腔的换热更加均匀;从而实现了本节水消雾冷却塔菱形双通道换热冷凝装置其双通道换热、菱形放置,每个通道又被分成数个小通道及模压成型,且结构简单的特点。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5)

1.一种节水消雾冷却塔菱形双通道换热冷凝装置,包括第一PE片(1)和第二PE片(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PE片(1)与第二PE片(4)相互粘结,第一PE片(1)与第二PE片(4)之间构成有第一空气通道(2)和第二空气通道(5);所述第一空气通道(2)的内腔设置有第一挡板(3),每两个第一挡板(3)之间形成有第一小空气通道(21);所述第二空气通道(5)的内腔设置有第二挡板(6),每两个第二挡板(6)之间形成有第二小空气通道(5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水消雾冷却塔菱形双通道换热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气通道(2)与第二空气通道(5)互相交错,菱形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水消雾冷却塔菱形双通道换热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3)和第二挡板(6)均匀设置在第一空气通道(2)与第二空气通道(5)的内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水消雾冷却塔菱形双通道换热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气通道(2)与第二空气通道(5)相互独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水消雾冷却塔菱形双通道换热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PE片(1)与第二PE片(4)为模压成型。
CN201621404651.8U 2016-12-14 2016-12-14 一种节水消雾冷却塔菱形双通道换热冷凝装置 Active CN2063005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04651.8U CN206300510U (zh) 2016-12-14 2016-12-14 一种节水消雾冷却塔菱形双通道换热冷凝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04651.8U CN206300510U (zh) 2016-12-14 2016-12-14 一种节水消雾冷却塔菱形双通道换热冷凝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300510U true CN206300510U (zh) 2017-07-04

Family

ID=592144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404651.8U Active CN206300510U (zh) 2016-12-14 2016-12-14 一种节水消雾冷却塔菱形双通道换热冷凝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30051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31502A (zh) * 2018-07-05 2018-11-02 沭阳东圣冷却设备有限公司 环保节水凉水塔
CN110132030A (zh) * 2019-01-21 2019-08-16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一种冷凝混合耦合加热深度消雾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31502A (zh) * 2018-07-05 2018-11-02 沭阳东圣冷却设备有限公司 环保节水凉水塔
CN110132030A (zh) * 2019-01-21 2019-08-16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一种冷凝混合耦合加热深度消雾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iang et al. Theoretical and testing performance of an innovative indirect evaporative chiller
Niu et 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liquid desiccant based air-conditioning system under variable fresh air ratios
CN203443301U (zh) 一种整体式空气源加热除湿热回收热泵烘干机组
CN206300510U (zh) 一种节水消雾冷却塔菱形双通道换热冷凝装置
TW200722687A (en) Method of cooling an airstream
CN201621798U (zh) 蒸发式冷水与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组合的冷热水机组
CN106765451A (zh) 一种无霜型溶液热泵装置
CN207622381U (zh) 一种可避免热蒸汽影响的金花茶烘干设备
CN201652667U (zh) 太阳能热电制冷和溶液吸收除湿空调装置
Kanzari et al. Mathematical modeling of a sub-wet bulb temperature evaporative cooling using porous ceramic materials
CN204345891U (zh) 一种新风换气机的全热交换芯
CN207262652U (zh) 一种带无动力高效热管热回收深度除湿新风机
CN206257762U (zh) 一种双冷源冷凝装置
CN206291293U (zh) 一种无霜型溶液热泵装置
CN204247041U (zh) 无气耗压缩热吸附式干燥机
CN203617581U (zh) 配电柜散热及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CN103344025A (zh) 一种具有升温除湿功能的单冷型空调器
CN203258782U (zh) 蒸发式冷风扇用填料
CN204574601U (zh) 电场与氢键热交换机
CN204555627U (zh) 一种富能态烘干除湿机
CN204757193U (zh) 一种除湿加湿装置
CN108061346A (zh) 一种新型蒸发冷却新风空调集成系统
CN202973388U (zh) 一种空气制冷制热装置
CN202126197U (zh) 一种可进行湿热交换的空气板式全热交换器
CN206310682U (zh) 一种空调冷凝热回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13300 Zhuzhuang Town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Zone, Liyang City,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Changzhou Zhong Le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13000 industrial cluster area of Zhu Zhen Town, Liyang City, Changzhou, Jiangsu

Patentee before: Liyang intercooler Cooling System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