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274043U - 一种碳纤维杆连接金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碳纤维杆连接金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274043U
CN206274043U CN201621405751.2U CN201621405751U CN206274043U CN 206274043 U CN206274043 U CN 206274043U CN 201621405751 U CN201621405751 U CN 201621405751U CN 206274043 U CN206274043 U CN 2062740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on
tube
inner pipe
pipe end
outer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40575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严兵
刘成
张可可
施刘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Aosheng Composite Materials Hi-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Aosheng Composite Materials Hi-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Aosheng Composite Materials Hi-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Aosheng Composite Materials Hi-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40575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2740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2740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2740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碳纤维杆连接金具,包括具有中空的外管腔的连接外管,连接外管具有第一外管端部、第二外管端部,外管腔的管径从第一外管端部至第二外管端部逐渐减小;具有中空的内管腔的连接内管,连接内管具有第一内管端部、第二内管端部,连接内管的外径从第一内管端部至第二内管端部逐渐减小;连接时,连接内管位于连接外管的外管腔内,碳纤维杆位于连接内管的内管腔内,第一外管端部与第一内管端部位于同侧,第二外管端部与第二内管端部位于同侧。本实用新型通过连接金具实现碳纤维杆的连接,金具结构简单,与碳纤维杆的连接通过斜面的配合,无需螺丝的紧固,连接方便,还可以延伸至用于其他杆件的连接。

Description

一种碳纤维杆连接金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碳纤维杆连接金具。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和现代医疗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对大型高性能诊断及治疗设备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特别是引入计算机技术后使高档医疗设备又上新台阶。放射诊断及治疗设备正朝着放射剂量小和成像分析数字化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这些医疗设备在满足使用的前提下放射量尽可能小,以尽量减少患者及医护人员受辐射的危害。
核磁共振成像是对人体没有任何伤害的安全、快速、准确的临床诊断方法。随着超导、低温、磁体、射频及计算机图像处理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核磁共振成像已成为当今医学领域最先进的诊断设备之一。由于超导磁体要求在超低温环境中使用(-267.8℃),对连接部件在该温下的强度、刚度、抗冲击性及其稳定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传统金属材料部件已不能满足要求。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强度高、重量轻、抗冲击、耐低温等特性,从而成为核磁共振成像设备连接部件的不二选择。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产核磁共振成像设备迅速发展,而作为核心部件之一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悬挂环却依赖进口。医疗器械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悬挂环作为主承力件,是核磁成像设备的核心部件之一,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碳纤维杆就是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一种形式,由于其为杆件的形式,使用时需要专门的连接金具作为过渡件进行连接。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碳纤维杆连接金具。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碳纤维杆连接金具,包括:
连接外管:所述的连接外管具有中空的外管腔,所述的连接外管还具有第一外管端部、第二外管端部,所述的外管腔的管径从所述的第一外管端部至所述的第二外管端部逐渐减小;
连接内管:所述的连接内管具有中空的内管腔,所述的连接内管还具有第一内管端部、第二内管端部,所述的连接内管的外径从所述的第一内管端部至所述的第二内管端部逐渐减小;
连接时,所述的连接内管位于所述的连接外管的外管腔内,碳纤维杆位于所述的连接内管的内管腔内,所述的第一外管端部与所述的第一内管端部位于同侧,所述的第二外管端部与所述的第二内管端部位于同侧。
优选地,所述的内管腔的管径从所述的第一内管端部至所述的第二内管端部保持不变。
优选地,所述的连接内管的管壁上开设有多个条形槽口。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条形槽口包括第一条形槽口、第二条形槽口,所述的第一条形槽口开设在所述的第一内管端部并向所述的第二内管端部延伸;所述的第二条形槽口开设在所述的第二内管端部并向所述的第一内管端部延伸。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第一条形槽口的槽底距离所述的第二内管端部一段距离;所述的第二条形槽口的槽底距离所述的第一内管端部一段距离。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第一条形槽口、第二条形槽口分别开设有两条,并且所述的第一条形槽口、第二条形槽口交替开设。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第一条形槽口、第二条形槽间隔90度设置。
优选地,靠近所述的第一外管端部的连接外管的外周面上设置有螺纹。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连接金具实现碳纤维杆的连接,金具结构简单,与碳纤维杆的连接通过斜面的配合,无需螺丝的紧固,连接方便,还可以延伸至用于其他杆件的连接。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施例的立体图一;
附图2为本实施例的立体图二;
附图3为本实施例的主视图;
附图4为附图3中A-A剖视图;
附图5为附图3中B-B剖视图;
附图6为附图3中C-C剖视图;
附图7为附图3中D-D剖视图;
附图8为附图3中E-E剖视图;
附图9为附图3中金具绕轴线旋转90度时的E-E剖视图。
其中:1、连接外管;10、外管腔;11、第一外管端部;12、第二外管端部;13、螺纹;2、连接内管;20、内管腔;21、第一内管端部;22、第二内管端部;23、第一条形槽口;24、第二条形槽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2、3所示的一种碳纤维杆连接金具,由连接外管1和连接内管2组成。其中:
连接外管1具有中空的外管腔10,连接外管1还具有第一外管端部11、第二外管端部12,外管腔10的管径从第一外管端部11至第二外管端部12逐渐减小;靠近第一外管端部11的连接外管1的外周面上设置有螺纹13。
连接内管2具有中空的内管腔20,连接内管2还具有第一内管端部21、第二内管端部22,内管腔10的管径从第一内管端部21至第二内管端部22保持不变,连接内管2的外径从第一内管端部至第二内管端部逐渐减小。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碳纤维杆的插入及收紧,连接内管2的管壁上开设有四个条形槽口,具体为:条形槽口包括两条第一条形槽口23、两条第二条形槽口24,四条第一条形槽口23、第二条形槽口24交替开设,相邻的第一条形槽口23、第二条形槽口24间隔90度设置。第一条形槽口23开设在第一内管端部21并向第二内管端部22延伸,并且第一条形槽口23的槽底距离第二内管端部22一段距离;第二条形槽口24开设在第二内管端部22并向第一内管端部21延伸,并且第二条形槽口24的槽底距离第一内管端部21一段距离,如图4-9所示。
连接时,将碳纤维杆插入连接内管2的内管腔20中,将插入有碳纤维杆的连接内管2插入至连接外管1的外管腔10中,并且第一外管端部11与第一内管端部21位于同侧,第二外管端部12与第二内管端部22位于同侧。将碳纤维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一个连接金具,两个连接金具的第二外管端部12、第二内管端部22相对,向第一外管端部11、第一内管端部21侧拉两个连接金具,使连接金具与碳纤维杆收紧,通过连接金具的螺纹13将碳纤维杆连接到所需的位置。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碳纤维杆连接金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接外管:所述的连接外管具有中空的外管腔,所述的连接外管还具有第一外管端部、第二外管端部,所述的外管腔的管径从所述的第一外管端部至所述的第二外管端部逐渐减小;
连接内管:所述的连接内管具有中空的内管腔,所述的连接内管还具有第一内管端部、第二内管端部,所述的连接内管的外径从所述的第一内管端部至所述的第二内管端部逐渐减小;
连接时,所述的连接内管位于所述的连接外管的外管腔内,碳纤维杆位于所述的连接内管的内管腔内,所述的第一外管端部与所述的第一内管端部位于同侧,所述的第二外管端部与所述的第二内管端部位于同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纤维杆连接金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管腔的管径从所述的第一内管端部至所述的第二内管端部保持不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纤维杆连接金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内管的管壁上开设有多个条形槽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碳纤维杆连接金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条形槽口包括第一条形槽口、第二条形槽口,所述的第一条形槽口开设在所述的第一内管端部并向所述的第二内管端部延伸;所述的第二条形槽口开设在所述的第二内管端部并向所述的第一内管端部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碳纤维杆连接金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条形槽口的槽底距离所述的第二内管端部一段距离;所述的第二条形槽口的槽底距离所述的第一内管端部一段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碳纤维杆连接金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条形槽口、第二条形槽口分别开设有两条,并且所述的第一条形槽口、第二条形槽口交替开设。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碳纤维杆连接金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条形槽口、第二条形槽间隔90度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纤维杆连接金具,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的第一外管端部的连接外管的外周面上设置有螺纹。
CN201621405751.2U 2016-12-21 2016-12-21 一种碳纤维杆连接金具 Active CN2062740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05751.2U CN206274043U (zh) 2016-12-21 2016-12-21 一种碳纤维杆连接金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05751.2U CN206274043U (zh) 2016-12-21 2016-12-21 一种碳纤维杆连接金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274043U true CN206274043U (zh) 2017-06-23

Family

ID=590624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405751.2U Active CN206274043U (zh) 2016-12-21 2016-12-21 一种碳纤维杆连接金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27404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274043U (zh) 一种碳纤维杆连接金具
CN206214172U (zh) 基于3d打印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多孔轻量化股骨颈空心螺钉
CN206201379U (zh) 一种注胶模具
CN206254515U (zh) 一种定位注胶模具
CN204501633U (zh) 针灸治疗床
CN207477501U (zh) 一种检验科专用采血器
CN203208093U (zh) 加强型灌注针
CN208910416U (zh) 一种医用肿瘤内科辅助介入治疗装置
CN208989919U (zh) 一种儿科临床扎针辅助装置
CN206382377U (zh) 铜带预成型治具
CN205759130U (zh) 一种核医学注射器
CN207412395U (zh) 一种具有三棱针头结构的梅花针
CN207679458U (zh) 一种肝病科临床专用的抽血装置
CN207055497U (zh) 一种应用于医疗器械装配的限位套
CN207370968U (zh) 一种用于医疗器械上的短导丝快速交换装置
CN213588264U (zh) 核磁共振乳腺检查用检查床
CN205286642U (zh) 骨科牵引装置
CN212491402U (zh) 一种胸外科护理用康复装置
CN208557217U (zh) 夹取辐射物品专用钳
CN202770711U (zh) 碳环拉伸强度测试工装
CN210124794U (zh) 一种肾疗用穿刺针
CN210038135U (zh) 一种磁共振腹部线圈保护装置
CN219941471U (zh) 一种医院影像检查用手部辅助固定装置
Sun et al. Advance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worsening rena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Cheng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evaluation of cardiac dysfunction post breast cancer therapy by magnetic resonance examin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