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270811U - 一种移动终端的防水防尘结构及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移动终端的防水防尘结构及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270811U
CN206270811U CN201621199520.0U CN201621199520U CN206270811U CN 206270811 U CN206270811 U CN 206270811U CN 201621199520 U CN201621199520 U CN 201621199520U CN 206270811 U CN206270811 U CN 2062708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bile terminal
centre hole
fodder
waterproof
thim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19952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锦坤
刘喜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19952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2708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2708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2708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的防水防尘结构及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的防水防尘结构包括:外壳本体,所述外壳本体上设置有一用于顶出移动终端的卡托的顶针孔;防水软垫,所述防水软垫固定在所述外壳本体的内侧,并遮挡所述顶针孔,所述防水软垫上开设有一切口,所述切口与所述顶针孔相对;其中,所述切口在一顶针穿过所述顶针孔时呈张开状态,在所述顶针从所述顶针孔中抽出后呈合拢状态。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不仅可以让顶针顺利通过,从而将卡托顶出,而且能够阻挡灰尘和水分由顶针孔进入到移动终端内部,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顶针孔的存在导致的移动终端内部容易进入水和灰尘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移动终端的防水防尘结构及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水防尘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的防水防尘结构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目前在手机行业的设计与制造时,因产品外观和结构的需要,内置电池已广泛使用,更换客户识别模块(SIM)卡或快闪存储器(T-FLASH)卡时,都采用带卡托的结构。在装SIM卡或T-FLASH卡时,把卡先装到手机的卡托槽里,再一起推到位,就可以正常使用手机了。
另外,现有技术一般在手机的主板上盖或主板下盖上,靠近卡托帽101的位置处直接开设置直径为1.1毫米左右的通孔作为顶针孔102,如图1所示。这样取卡时,直接用顶针对准顶针孔102,如图2所示,使得顶针105朝向B箭头所示的方向运动,从而使得卡托拔片104在受力后,以轴心转动,驱动卡托103向A箭头所示的方向运动,从而将卡托103和卡一起推出一小段距离,再用手动拉出卡托103即可进行换卡操作。
然而,由于顶针孔102的存在,外界的灰尘会由此顶针孔102进入到手机内部。此外,如果正好是下雨天打电话,雨水可能会由此顶针孔102进入手机内部,多次累积,可能会构成手机内部印制电路板(PCB)的元器件腐蚀,从而引起功能故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的防水防尘结构及移动终端,以解决顶针孔的存在导致的移动终端内部容易进入水分和灰尘的问题。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的防水防尘结构,包括:
外壳本体,所述外壳本体上设置有一用于顶出移动终端的卡托的顶针孔;
防水软垫,所述防水软垫固定在所述外壳本体的内侧,并遮挡所述顶针孔,所述防水软垫上开设有一切口,所述切口与所述顶针孔相对;
其中,所述切口在一顶针穿过所述顶针孔时呈张开状态,在所述顶针从所述顶针孔中抽出后呈合拢状态。
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上述移动终端的防水防尘结构。
这样,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外壳本体内侧设置将顶针孔遮挡的防水软垫,并在该防水软垫上开设与顶针孔相对的切口,且该切口在一顶针穿过顶针孔时呈张开状态,从而便于顶针穿过防水软垫后,将移动终端的卡托顶出。此外,顶针从顶针孔中抽出后,防水软垫的切口还可以自动恢复到合拢状态,从而起到防水和防尘的作用。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不仅可以在利用顶针将移动终端的卡托顶出的过程中,让顶针顺利通过,而且能够有效阻挡灰尘和水分由顶针孔进入到移动终端内部,从而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顶针孔的存在导致的移动终端内部容易进入水分和灰尘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表示现有技术中的移动终端的卡托被推入移动终端内部的状态示意图;
图2表示现有技术中的移动终端的卡托被顶针顶出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中的防水软垫与顶针孔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4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中的防水软垫处于合拢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中的防水软垫处于张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表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第一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的防水防尘结构,如图3~5所示,包括:
外壳本体301,所述外壳本体301上设置有一用于顶出移动终端的卡托的顶针孔302;
防水软垫303,所述防水软垫303固定在所述外壳本体301的内侧,并遮挡所述顶针孔302,所述防水软垫303上开设有一切口304,所述切口304与所述顶针孔302相对;
其中,所述切口304在一顶针305穿过所述顶针孔302时呈张开状态,在所述顶针305从所述顶针孔302中抽出后呈合拢状态。
其中,顶针孔302用于顶出移动终端的卡托。具体地,利用一顶针305插入到顶针孔302中,使得顶针305与移动终端内部设置的卡托拨片相接触,进而在顶针305朝向移动终端内部运动时,对卡托拨片施加作用力,从而将卡托顶出。
然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外壳本体301内侧顶针孔302的设置位置处固定有一防水软垫303,且该防水软垫303将顶针孔302遮挡。但是,该防水软垫303上还开设有一切口304,且该切口304在顶针305穿过顶针孔302时能够张开一个可以令顶针305穿过的缝隙,从而使得顶针305能够对移动终端内部设置的卡托拨片施加作用力,进而将卡托顶出。
因此,虽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防水防尘结构,在外壳本体301的内侧设置遮挡顶针孔302的防水软垫303,但是在该防水软垫303上开设用于通过顶针305的切口304后,则不会妨碍顶针305将卡托顶出。
此外,防水软垫303在顶针305从顶针孔302中抽出后,还能够恢复合拢状态,即切口304处的防水软垫相贴合,使得整个防水软垫303上不再存在缝隙,进而有效阻挡灰尘和水分进入到移动终端内部,从而有效防止了移动终端内部的电路结构被腐蚀。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外壳本体内侧设置将顶针孔遮挡的防水软垫,并在该防水软垫上开设与顶针孔相对的切口,且该切口在一顶针穿过顶针孔时呈张开状态,从而便于顶针穿过防水软垫后,将移动终端的卡托顶出。此外,顶针从顶针孔中抽出后,防水软垫的切口还可以自动恢复到合拢状态,从而起到防水和防尘的作用。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不仅可以在利用顶针将移动终端的卡托顶出的过程中,让顶针顺利通过,而且能够阻挡灰尘和水分由顶针孔进入到移动终端内部,从而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顶针孔的存在导致的移动终端内部容易进入水分和灰尘的问题。
第二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的防水防尘结构,如图3~5所示,包括:
外壳本体301,所述外壳本体301上设置有一用于顶出移动终端的卡托的顶针孔302;
防水软垫303,所述防水软垫303固定在所述外壳本体301的内侧,并遮挡所述顶针孔302,所述防水软垫303上开设有一切口304,所述切口304与所述顶针孔302相对;
其中,所述切口304在一顶针305穿过所述顶针孔302时呈张开状态;在所述顶针305从所述顶针孔302中抽出后呈合拢状态。
其中,顶针孔302用于顶出移动终端的卡托。具体地,利用一顶针305插入到顶针孔302中,使得顶针305与移动终端内部设置的卡托拨片相接触,进而在顶针305朝向移动终端内部运动时,对卡托拨片施加作用力,从而将卡托顶出。
然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外壳本体301内侧顶针孔302的设置位置处固定有一防水软垫303,且该防水软垫303将顶针孔302遮挡。但是,该防水软垫303上还开设有一切口304,且该切口304在顶针305穿过顶针孔302时能够张开一个可以令顶针305穿过的缝隙,从而使得顶针305能够对移动终端内部设置的卡托拨片施加作用力,进而将卡托顶出。
因此,虽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防水防尘结构,在外壳本体301的内侧设置遮挡顶针孔302的防水软垫303,但是在该防水软垫303上开设用于通过顶针305的切口304后,则不会妨碍顶针305将卡托顶出。
此外,防水软垫303在顶针305从顶针孔302中抽出后,还能够恢复合拢状态,即切口304处的防水软垫303相贴合,使得整个防水软垫303上不再存在缝隙,进而有效阻挡灰尘和水分进入到移动终端内部,从而有效防止了移动终端内部的电路结构被腐蚀。
优选地,所述切口304为Y形切口,如图3和图4所示。其中,在顶针305穿过顶针孔302时,Y形切口更加便于张开用于穿过顶针305的缝隙,且在顶针305从顶针孔302中抽出后,更加便于恢复到合拢状态,从而进一步提升防水和防尘效果。另外,所述切口304的具体形状并不局限于此,例如,所述切口304还可设置为X型切口。
进一步地,所述Y形切口的对称中心与所述顶针孔302的圆心相对,从而在Y形切口呈张开状态时,顶针305更加容易从张开的缝隙中穿过,且不对防水软垫303的切口304造成损坏。
优选地,所述防水软垫303粘贴在所述外壳本体301的内侧。具体地,例如防水软垫303采用防水胶水粘贴在外壳本体301的内侧,从而便于防水软垫303的安装固定,减少了防水软垫303的固定工艺。
优选地,所述外壳本体301内侧设置有一凹槽,且所述顶针孔302位于所述凹槽内,所述防水软垫303固定在所述凹槽内,从而使得防水软垫303的安装固定不会妨碍移动终端内部其他部件的装配。
进一步地,所述防水软垫303嵌入在所述凹槽内,从而使得防水软垫303能够充分占据凹槽内的空间,增大防水软垫303的覆盖面积,进而增强防水和防尘效果。
优选地,所述防水软垫303的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凹槽的深度,进一步有效防止防水软垫303厚度过大而妨碍移动终端内部其他部件的装配。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通过在外壳本体内侧设置遮挡顶针孔的防水软垫,并在该防水软垫上开设与顶针孔相对的Y形切口,不仅可以让顶针更加顺利地通过,从而便于顶出卡托,而且能够有效阻挡灰尘和水分由顶针孔进入到移动终端内部,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顶针孔的存在导致的移动终端内部容易进入水和灰尘的问题。
第三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上述所述的移动终端的防水防尘结构。其中,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手机、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处理器、音乐播放器、电子书和导航仪中的至少一项。
具体地,如图3~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在外壳本体301内侧设置将顶针孔302遮挡的防水软垫303,并在该防水软垫303上开设与顶针孔相对的切口304,且该切口304在一顶针305穿过顶针孔302时呈张开状态,从而便于顶针305穿过防水软垫303后,将移动终端的卡托顶出。此外,顶针305从顶针孔302中抽出后,防水软垫303的切口304还可以自动恢复到合拢状态,从而起到防水和防尘的作用。
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终端,不仅可以让顶针顺利通过,将顶出卡托,而且能够阻挡灰尘和水分由顶针孔进入到移动终端内部,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顶针孔的存在导致的移动终端内部容易进入水和灰尘的问题。
第四实施例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地,图6中的移动终端6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PDA)、或车载电脑等。
图6中的移动终端600包括射频(Radio Frequency,RF)电路610、存储器620、输入单元630、显示单元640、处理器660、音频电路670、WiFi(WirelessFidelity)模块680和电源690。
其中,输入单元630可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以及产生与移动终端600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信号输入。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输入单元630可以包括触控面板6301。触控面板6301,也称为触摸屏,可收集用户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比如用户使用手指、触笔等任何适合的物体或附件在触控面板6301上的操作),并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式驱动相应的连接装置。可选的,触控面板6301可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两个部分。其中,触摸检测装置检测用户的触摸方位,并检测触摸操作带来的信号,将信号传送给触摸控制器;触摸控制器从触摸检测装置上接收触摸信息,并将它转换成触点坐标,再送给该处理器660,并能接收处理器660发来的命令并加以执行。此外,可以采用电阻式、电容式、红外线以及表面声波等多种类型实现触控面板6301。除了触控面板6301,输入单元630还可以包括其他输入设备6302,其他输入设备630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物理键盘、功能键(比如音量控制按键、开关按键等)、轨迹球、鼠标、操作杆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其中,显示单元640可用于显示由用户输入的信息或提供给用户的信息以及移动终端600的各种菜单界面。显示单元640可包括显示面板6401,可选的,可以采用LCD或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6401。
应注意,触控面板6301可以覆盖显示面板6401,形成触摸显示屏,当该触摸显示屏检测到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后,传送给处理器660以确定触摸事件的类型,随后处理器660根据触摸事件的类型在触摸显示屏上提供相应的视觉输出。
触摸显示屏包括应用程序界面显示区及常用控件显示区。该应用程序界面显示区及该常用控件显示区的排列方式并不限定,可以为上下排列、左右排列等可以区分两个显示区的排列方式。该应用程序界面显示区可以用于显示应用程序的界面。每一个界面可以包含至少一个应用程序的图标和/或widget桌面控件等界面元素。该应用程序界面显示区也可以为不包含任何内容的空界面。该常用控件显示区用于显示使用率较高的控件,例如,设置按钮、界面编号、滚动条、电话本图标等应用程序图标等。
其中处理器660是移动终端600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手机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第一存储器6201内的软件程序和/或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第二存储器6202内的数据,执行移动终端600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从而对移动终端600进行整体监控。可选的,处理器66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调用存储该第一存储器6201内的软件程序和/或模块和/或该第二存储器6202内的数据。
其中,移动终端600还包括外部设备650,所述外部设备650包括移动终端的防水防尘结构6501,所述移动终端的防水防尘结构包括:外壳本体,所述外壳本体上设置有一用于顶出移动终端的卡托的顶针孔;防水软垫,所述防水软垫固定在所述外壳本体的内侧,并遮挡所述顶针孔,所述防水软垫上开设有一切口,所述切口与所述顶针孔相对;其中,所述切口在一顶针穿过所述顶针孔时呈张开状态,在所述顶针从所述顶针孔中抽出后呈合拢状态。
优选地,所述切口为Y形切口。
优选地,所述Y形切口的对称中心与所述顶针孔的圆心相对。
优选地,所述外壳本体内侧设置有一凹槽,且所述顶针孔位于所述凹槽内,所述防水软垫固定在所述凹槽内。
优选地,所述防水软垫嵌入在所述凹槽内。
优选地,所述防水软垫的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凹槽的深度。
优选地,所述防水软垫粘贴在所述外壳本体的内侧。
移动终端600能够具有前述实施例中移动终端的各个结构所达到的有益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终端600,在外壳本体内侧设置将顶针孔遮挡的防水软垫,并在该防水软垫上开设与顶针孔相对的切口,且该切口在一顶针穿过顶针孔时呈张开状态,从而便于顶针穿过防水软垫后,将移动终端的卡托顶出。此外,顶针从顶针孔中抽出后,防水软垫的切口还可以自动恢复到合拢状态,从而起到防水和防尘的作用。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600,不仅可以在利用顶针将移动终端的卡托顶出的过程中,让顶针顺利通过,而且能够有效阻挡灰尘和水分由顶针孔进入到移动终端内部,从而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顶针孔的存在导致的移动终端内部容易进入水分和灰尘的问题。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原理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移动终端的防水防尘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本体,所述外壳本体上设置有一用于顶出移动终端的卡托的顶针孔;
防水软垫,所述防水软垫固定在所述外壳本体的内侧,并遮挡所述顶针孔,所述防水软垫上开设有一切口,所述切口与所述顶针孔相对;
其中,所述切口在一顶针穿过所述顶针孔时呈张开状态,在所述顶针从所述顶针孔中抽出后呈合拢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的防水防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口为Y形切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的防水防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Y形切口的对称中心与所述顶针孔的圆心相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的防水防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本体内侧设置有一凹槽,且所述顶针孔位于所述凹槽内,所述防水软垫固定在所述凹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终端的防水防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软垫嵌入在所述凹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终端的防水防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软垫的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凹槽的深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的防水防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软垫粘贴在所述外壳本体的内侧。
8.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的防水防尘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手机、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处理器、音乐播放器、电子书和导航仪中的至少一项。
CN201621199520.0U 2016-11-07 2016-11-07 一种移动终端的防水防尘结构及移动终端 Active CN2062708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199520.0U CN206270811U (zh) 2016-11-07 2016-11-07 一种移动终端的防水防尘结构及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199520.0U CN206270811U (zh) 2016-11-07 2016-11-07 一种移动终端的防水防尘结构及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270811U true CN206270811U (zh) 2017-06-20

Family

ID=590389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199520.0U Active CN206270811U (zh) 2016-11-07 2016-11-07 一种移动终端的防水防尘结构及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270811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74561A (zh) * 2018-01-10 2018-06-15 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取卡针孔防尘防液装置及电子产品
CN111179779A (zh) * 2018-11-13 2020-05-19 上海一抹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电子相册
CN113745025A (zh) * 2021-09-17 2021-12-0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组件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74561A (zh) * 2018-01-10 2018-06-15 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取卡针孔防尘防液装置及电子产品
CN111179779A (zh) * 2018-11-13 2020-05-19 上海一抹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电子相册
CN113745025A (zh) * 2021-09-17 2021-12-0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组件
CN113745025B (zh) * 2021-09-17 2024-03-1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09673B (zh) 一种基于手势的会话处理方法、装置
CN107918563A (zh) 一种复制和粘贴的方法、数据处理装置和用户设备
CN107493389A (zh) 单手模式实现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N206270811U (zh) 一种移动终端的防水防尘结构及移动终端
CN106484303A (zh) 一种防止误操作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7678644A (zh) 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6293315A (zh) 浮动窗口显示的方法和装置
CN104049794A (zh) 操作触摸屏的方法和装置
CN108234773A (zh) 一种双面屏的切换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07102733A (zh) 一种电子设备触摸屏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7656793A (zh) 一种应用程序界面切换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7943390A (zh) 一种文字复制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8595044A (zh) 一种触摸屏的控制方法及终端
CN108475136A (zh) 一种指纹识别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N108595048A (zh) 用于操作移动终端的方法和设备
CN110147186A (zh) 一种应用的控制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06970726A (zh) 用于具有全屏指纹识别的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8845730A (zh) 一种对象控制方法及终端
CN107885566A (zh) 显示控制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6791346A (zh) 一种图像预测的方法及装置
CN108153460A (zh) 一种图标隐藏方法及终端
CN110162234A (zh) 一种应用控制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06873847A (zh) 一种触摸屏失效时的界面操作方法、系统和移动终端
CN110012152A (zh) 一种界面显示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10402442A (zh) 一种指纹录入方法及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