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266308U - 排泥装置和反应池 - Google Patents

排泥装置和反应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266308U
CN206266308U CN201621176040.2U CN201621176040U CN206266308U CN 206266308 U CN206266308 U CN 206266308U CN 201621176040 U CN201621176040 U CN 201621176040U CN 206266308 U CN206266308 U CN 2062663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ud
discharge pipeline
pipeline group
discharging device
slu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17604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洪银海
全皇安
周刚来
李旭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Zhong car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SHA NANFANG AVIATIO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SHA NANFANG AVIATIO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SHA NANFANG AVIATIO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17604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2663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2663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2663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Treatment Of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排泥装置和反应池。排泥装置包括排泥管组和排泥泵;排泥管组为环状或网状;排泥管组上设置有总排泥出口;总排泥出口与排泥泵连接;排泥管组的每根管道下方均设置有多个进泥孔。反应池包括池体和排泥装置;排泥管组铺设在池体的底部。本实用新型将排泥管组铺设在整个池体的底部,使得池底的污泥能够在水平方向上均量的排出,能够防止污泥层局部过高和过低,防止池底的曝气系统局部堵塞,减少了设备的维护任务,并节约了维护成本。本实用新型在污水处理设施正常工作时,排泥管组不可见,不影响设备的美观,本实用新型解决了池内排泥不均和出现排泥死角的问题,适用范围广。

Description

排泥装置和反应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排泥装置和反应池。
背景技术
污水处理是为使污水达到排水某一水体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对其进行净化的过程。污水处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农业,交通、能源、石化、环保、城市景观、医疗、餐饮等各个领域,也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处理污水的方法很多,一般可归纳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
而现在的污水处理方式多数是物理与化学的结合,即先通过在污水中添加絮凝剂,使其与污水中的污染物质产生反应,产生颗粒或絮状物,再通过沉淀池或其他容器进行沉淀后,得到较为干净的水。
目前该种污水处理工艺排出池内剩余活性污泥为单点或几点泵抽或重力排泥,排泥点多布置在池体一侧且池底为平底。由于池底均匀布置有曝气装置,排泥时池内活性污泥沉淀在池底,单点或单侧排泥时,容易造成池底污泥分布不均,导致曝气装置的曝气阻力在水平方向上分布不均,当曝气系统启动时,靠近排泥点处阻力小,出气量大,远离排泥点出出气量小甚至不出气。长时间运行后,出气量小甚至不出气的曝气点更容易堵塞,管阻更大,出气量再度减小,形成恶性循环。
曝气系统堵塞后必须清空池内污水和污泥,清晰曝气系统后方可正常运行,工作量和成本较大,同时影响污水厂的正常生产运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排泥装置和反应池,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排泥装置,包括排泥管组和排泥泵;
所述排泥管组为环状或网状;
所述排泥管组上设置有总排泥出口;
所述总排泥出口与所述排泥泵连接;
所述排泥管组的每根管道下方均设置有多个进泥孔。
进一步的,所述排泥泵固定设置在泵体支座上。
进一步的,排泥装置还包括阀门;
所述阀门设置在所述排泥泵出口处,用于控制所述排泥泵与所述排泥管组之间的连接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阀门包括闸阀和止回阀,均固定设置在所述排泥泵出口处。
进一步的,排泥装置还包括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排泥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排泥泵的工作状态。
进一步的,排泥装置还包括泥位计;
所述泥位计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用于将所述泥位计监测到的泥池内的污泥高度发送给所述控制器。
进一步的,所述泥位计包括泥位测量装置和显示装置;
所述泥位测量装置与所述显示装置连接;
所述泥位测量装置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排泥管组包括穿孔排泥管、弯头和三通;
所述穿孔排泥管通过所述弯头和所述三通构成网状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反应池,其包括池体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排泥装置;
所述排泥管组铺设在所述池体的底部。
进一步的,所述排泥泵设置在所述池体外。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排泥装置和反应池,将排泥管组铺设在整个池体的底部,使得池底的污泥能够在水平方向上均量的排出,能够防止污泥层局部过高和过低,防止池底的曝气系统局部堵塞,减少了设备的维护任务,并节约了维护成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排泥装置,在污水处理设施正常工作时,排泥管组不可见,不影响设备的美观,本实用新型解决了池内排泥不均和出现排泥死角的问题,适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排泥装置和反应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排泥管组的管道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排泥装置的泥位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池体 2:泥位计 3:污泥
4:排泥管组 5:闸阀 6:排泥泵
7:端部排泥管 8:穿孔排泥管 9:弯头
10:三通 11:主管道 12:进泥孔
13:显示装置 14:泥位测量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附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排泥装置,其包括排泥管组4和排泥泵6;
所述排泥管组4为环状或网状;
所述排泥管组4上设置有总排泥出口;
所述总排泥出口与所述排泥泵6连接;
所述排泥管组4的每根管道下方均设置有多个进泥孔12。
在排泥管组4设置为环状时,其上设置一个总排泥出口,其余位置的管道下方均设置有多个进泥孔12。
当排泥管组4纵横设置为网状时,其中间位置的一根管道作为主管道11,在其一端设置总排泥出口,其他管道均与主管道11连通,且在其他管道的下方均设置有多个进泥孔12。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管道上均设置两排进泥孔12,如图3所示,两排进泥孔12的轴线呈一定角度,能够使污泥3顺利通过。
在本实用新型中,进泥孔12的设置,根据不同位置进行不同的间距布置,进而能够保证各部位的排泥量的相同。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排泥泵6固定设置在泵体支座上。
由于排泥泵6在工作时,会产生振动,因此,将排泥泵6固定设置在泵体支座上,进而保证排泥泵6的稳定性,也同时保证了排泥泵6与排泥管组4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泵体支座的结构可以有很多种,其具体结构可以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在本实施例中,泵体支座为固定板,将排泥泵6通过固定装置固定在固定板上。
固定装置的结构也有很多种,其只要能够将排泥泵6固定在泵体支座上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装置为螺栓,即在泵体支座上设置固定孔,利用螺栓将排泥泵6固定在固定孔内,进而将排泥泵6固定在泵体支座上。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排泥装置还包括阀门;
所述阀门设置在所述排泥泵6出口处,用于控制所述排泥泵6与所述排泥管组4之间的连接状态。
在排泥泵6的出口处设置阀门,可以通过阀门来对排泥装置的排泥效率进行控制,进而控制曝气量,保证了在不同位置的排泥量相同,也保证了污水处理系统与排泥装置的相适应。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阀门包括闸阀5和止回阀,均固定设置在所述排泥泵6出口处。
通过闸阀5,能对阀门的流通状态进行控制,即可以控制排泥管组4内的流量。
设置止回阀,能够有效的防止排泥管组4内的污泥3回流到排泥管组4内,进而降低了排泥的效率。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排泥装置还包括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排泥泵6连接,用于控制所述排泥泵6的工作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了控制器,通过控制器对排泥泵6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进而实现了对整个排泥装置的效率的控制。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器还与闸阀5和止回阀进行连接,控制闸阀5和止回阀的状态,已达到进一步对排泥泵6的工作状态的控制。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排泥装置还包括泥位计2;
所述泥位计2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用于将所述泥位计2监测到的泥池内的污泥3高度发送给所述控制器。
在本实施例中,与控制器连接设置有泥位计2,通过泥位计2的设置,来对泥池内的污泥3高度进行监测,使得控制器能够根据泥位计2传输过来的数据,对排泥泵6进行控制,以达到最佳的排泥效果。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泥位计2包括泥位测量装置14和显示装置13;
所述泥位测量装置14与所述显示装置13连接;
所述泥位测量装置14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泥位计2包括泥位测量装置14和显示装置13,通过泥位测量装置14对污泥3的高度进行监测,将监测到的污泥3的高度通过显示装置13进行显示,以便于工作人员进行观察和记录。
在本实施例中,泥位测量装置14与控制器进行连接,将泥位数据传递给控制器,以便于控制器进行分析判断后,进行下一步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3为液晶显示屏。
需要指出的是,显示装置13可以是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液晶显示屏,但其不仅仅局限于液晶显示屏,其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显示装置13,如可以是指针显示,汞柱显示等,也就是说,其只要能够显示出泥位的高度,能够便于工作人员直管的对泥位高度进行判断即可。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排泥管组4包括穿孔排泥管8、弯头9和三通10;
所述穿孔排泥管8通过所述弯头9和所述三通10构成网状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排泥管组4设置为网状,其包括穿孔排泥管8、弯头9和三通10。
穿孔排泥管8纵横排布后,相互穿孔连通,在四周,通过三通10将端部排泥管7与穿孔排泥管8连接,并连通。相邻的端部排泥管7通过弯头9连接在一起,以保证所有的端部排泥管7和穿孔排泥管8之间相互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所有的端部排泥管7和穿孔排泥管8的下方均设置有两排进泥孔12。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反应池,其包括池体1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排泥装置;
所述排泥管组4铺设在所述池体1的底部。
在本实施例中,排泥管组4设置在泥池池体1的底部,且将整个底部铺设满,能够使得池体1底部的任意位置均能够进行曝气。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排泥泵6设置在所述池体1外。
在本实施例中,排泥泵6设置在池体1外。
这样的设置,不会对池体1内部的曝气产生影响,保证了进泥孔12的曝气效果。
由上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序批式活性污泥3法及其改型工艺的排泥装置,其实际上包括排泥管组4、排泥泵6、阀门、泥位计2组成,所述排泥管组4包括穿孔排泥管8、弯头9、三通10;所述排泥泵6包括泵体、排泥泵6配套的连接附件、现场及远程控制系统(即控制器);所述阀门与排泥泵6出口相连接,包闸阀5和止回阀;所述泥位计2包含泥位测量装置14和显示装置13。
所述排泥管组4为环形、网格形式,排泥管组4设一总排泥管出口与排泥泵6连接。排泥管直线管路部分底部布置进泥孔12用以进泥,所开的进泥孔12按照不同间距布置以保证各部位排泥量相同。
所述排泥泵6为池外管道泵,设有泵体支座和固定装置,并含配套控制系统。排泥泵6出口接阀门,阀门包闸阀5和止回阀,起防止排出的污泥3回流和截断流体作用。
所述泥位计2位于池体1上部,起监测污泥3层高度,当污泥3层高度达到设定值时,通过控制器启动排泥泵6排泥,污泥3由排泥管组4的进泥孔12进入穿孔排泥管8或端部排泥管7内,并通过排泥泵6排至后续污泥3处理设施。当泥位达到设定的低液位,或者设定的排泥时间后,自动停止排泥泵6运行,排泥过程结束。
工作时,通过泥位计2监测池底泥位,当泥位达到设定值后,控制器启动排泥泵6排泥,当达到设定的泥位或运行时间后停止排泥,同时现场设置按钮箱,按钮箱可现场控制排泥泵6启停。阀门为常开状态,需要检修时关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排泥装置和反应池,将排泥管组4铺设在整个池体1的底部,使得池底的污泥3能够在水平方向上均量的排出,能够防止污泥3层局部过高和过低,防止池底的曝气系统局部堵塞,减少了设备的维护任务,并节约了维护成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排泥装置,在污水处理设施正常工作时,排泥管组4不可见,不影响设备的美观,本实用新型解决了池内排泥不均和出现排泥死角的问题,适用范围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泥管组和排泥泵;
所述排泥管组为环状或网状;
所述排泥管组上设置有总排泥出口;
所述总排泥出口与所述排泥泵连接;
所述排泥管组的每根管道下方均设置有多个进泥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泵固定设置在泵体支座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阀门;
所述阀门设置在所述排泥泵出口处,用于控制所述排泥泵与所述排泥管组之间的连接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包括闸阀和止回阀,均固定设置在所述排泥泵出口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排泥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排泥泵的工作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泥位计;
所述泥位计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用于将所述泥位计监测到的泥池内的污泥高度发送给所述控制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泥位计包括泥位测量装置和显示装置;
所述泥位测量装置与所述显示装置连接;
所述泥位测量装置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管组包括穿孔排泥管、弯头和三通;
所述穿孔排泥管通过所述弯头和所述三通构成网状结构。
9.一种反应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和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排泥装置;
所述排泥管组铺设在所述池体的底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泵设置在所述池体外。
CN201621176040.2U 2016-10-25 2016-10-25 排泥装置和反应池 Active CN2062663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176040.2U CN206266308U (zh) 2016-10-25 2016-10-25 排泥装置和反应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176040.2U CN206266308U (zh) 2016-10-25 2016-10-25 排泥装置和反应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266308U true CN206266308U (zh) 2017-06-20

Family

ID=590391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176040.2U Active CN206266308U (zh) 2016-10-25 2016-10-25 排泥装置和反应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266308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74848A (zh) * 2017-07-05 2017-09-19 中山市中开环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排泥装置
CN110540311A (zh) * 2019-09-25 2019-12-06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果园蓄水排污增氧系统
CN113620443A (zh) * 2021-08-27 2021-11-09 金锣水务有限公司 污水处理调节池和调节污水的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74848A (zh) * 2017-07-05 2017-09-19 中山市中开环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排泥装置
CN110540311A (zh) * 2019-09-25 2019-12-06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果园蓄水排污增氧系统
CN113620443A (zh) * 2021-08-27 2021-11-09 金锣水务有限公司 污水处理调节池和调节污水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80297880A1 (en) Liquid treatment station indluding plural mobile units and methods for operation theror
US7993600B2 (en) Salt dispensing system
CN206266308U (zh) 排泥装置和反应池
CN206438585U (zh) 一种建筑工地废水循环利用系统
CN101748913A (zh) 一种水池自动排污方法及其排污系统
US20230075157A1 (en) Indoor Grey Water Purification and Reuse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for Public Buildings
CN108821431A (zh) 一种变速升流式水解酸化反应器
CN108658306A (zh)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107364905A (zh) 一种适用于小型污水处理设备用双虹吸加药装置及方法
CN205935087U (zh) 一种生活污水二次利用装置
CN107986513A (zh) 一种圆形结构水处理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208500603U (zh)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207918576U (zh) 一种水处理自动反冲洗装置
CN104071926B (zh) 一种v型滤池
CN203715405U (zh) 一种加药控制装置
CN106938867A (zh) 一种酸性废水处理装置
CN220926412U (zh) 建筑施工现场智能污水处理结构
CN210303342U (zh) 一种用于土壤污染修复的一体化还原药剂混合配比装置
CN210287026U (zh) 具有嵌入式雨水利用机房的模块化智能雨水调蓄利用系统
CN203794718U (zh) 一种压裂返排液处理装置
CN204093106U (zh) 水处理系统
CN208803550U (zh) 一种建筑排水用施工集水井装置
CN203200104U (zh) 一种移动式集装箱水厂
CN104645711A (zh) 一种盐液制备系统
CN206705763U (zh) 一种混凝剂加药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410000 room 904, building B-2, new Changhai Lugu Valley, 627 lugao Road, Changsha high tech Development Zone, Hunan

Patentee after: Hunan Zhong car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410000 room 904, building B-2, new Changhai Lugu Valley, 627 lugao Road, Changsha high tech Development Zone, Hunan

Patentee before: CHANGSHA NANFANG AVIATIO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