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148692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148692U
CN206148692U CN201621126515.7U CN201621126515U CN206148692U CN 206148692 U CN206148692 U CN 206148692U CN 201621126515 U CN201621126515 U CN 201621126515U CN 206148692 U CN206148692 U CN 2061486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fragment
electric connector
grafting chamber
depressed part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12651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建民
陈志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Gu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Gu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12651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1486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1486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1486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用以与对接连接器相插接,包括金属壳体凹设有凹陷部,凹陷部与插接腔相连通,金属件具有固定部位于凹陷部且焊接于金属壳体,金属件朝向插接腔凸伸弹片,由于弹片自金属件上撕裂形成,而未自金属壳体撕裂形成,使得金属壳体本身具有防水功能,并且凹陷部的设置为弹片提供了足够的让位空间,当对接连接器插入插接腔时,对接连接器抵推弹片,使得弹片朝向凹陷部位移并与对接连接器弹性抵接,使对接连接器插入到位,保证对接连接器顺利插入插接腔,弹片具有足够的弹力与对接连接器稳定的弹性抵接,提高了接地信号传输,使电连接器的屏蔽效果较好,并且弹片的弹力加强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的固持力,防止两者脱离。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接口类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业的发展,现有安装于电路板的接口类的电连接器体积越来越小,传输速率越来越高,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然而,传输速率的增加对现有电连接器高速传输信号的屏蔽效果则要求更高。现有的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相互配合的一电连接器与一对接连接器,通过电连接器内部的屏蔽壳体与对接连接器的外金属壳体相接触导通形成接地机构,以提高接地信号的传输,从而提高屏蔽效果。为了使所述电连接器的屏蔽壳体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的外金属壳体相接触导通,一般会在所述屏蔽壳体外表面撕裂形成一弹片,利用所述弹片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的外金属壳体弹性抵接以完成接地,但所述屏蔽壳体撕裂弹片处必然会形成一缺口,由于所述电连接器于所述屏蔽壳体内设有一绝缘本体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多个导电端子,当所述电连接器处于潮湿的环境或沾到水时,水汽很容易透过所述缺口进入所述屏蔽壳体内部,不仅影响了所述导电端子的导电性能,而且水汽会进一步向电子产品的内部渗入,使得所述电连接器的防水性能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一般会在所述屏蔽壳体顶面再盖设一屏蔽外壳,以堵住所述缺口,防止水汽进入所述屏蔽壳体内,但由于增设屏蔽外壳增大了所述电连接器的整体体积,不利于所述电连接器薄型化的需求,并且由于所述屏蔽外壳的顶面为一平面,当对接连接器插入所述屏蔽壳体时,弹片会弹性位移以使所述对接连接器插入,而所述屏蔽外壳顶面未对应弹片设置让位空间,导致弹片无法弹性位移,从而导致对接连接器插入不顺,并且所述弹片的弹力不足,无法与所述对接连接器很好的弹性抵接,使得所述电连接器无法达到良好的屏蔽效果。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改良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屏蔽效果好并且能够使对接连接器顺利插入的电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手段:
一种电连接器,用以与一对接连接器相对接,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多个端子,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一金属壳体,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外围,且与所述绝缘本体之间形成一插接腔,所述金属壳体凹设有一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与所述插接腔相连通;一金属件,所述金属件具有一固定部位于所述凹陷部且焊接于所述金属壳体,所述金属件朝向所述插接腔凸伸一弹片;当所述对接连接器插入所述插接腔时,所述对接连接器抵推所述弹片,使得所述弹片朝向所述凹陷部位移并与所述对接连接器弹性抵接。
进一步,所述固定部的厚度小于所述凹陷部凹陷的深度。
进一步,所述金属件前端具有一前板部,自所述前板部两侧分别向后延伸一侧板部,所述弹片自所述前板部向后延伸且位于两个所述侧板部之间,所述固定部与两个所述侧板部的后端相连。
进一步,所述前板部和所述侧板部位于同一平面且均收容于所述凹陷部内。
进一步,所述前板部与所述固定部位于同一平面,所述前板部靠近所述插接腔的一面设有倾斜的一导引面,用以导引所述对接连接器插入所述插接腔。
进一步,所述金属壳体具有相对设置的一顶壁和一底壁,所述凹陷部自所述顶壁的内表面向外凹设形成,所述固定部点焊于所述凹陷部内,所述固定部向后超出所述底壁。
进一步,所述金属壳体于所述弹片两侧分别凸设一导引部,于前后方向上所述导引部相较所述弹片更靠近所述插接腔前端。
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两侧分别设有一固持槽,所述金属壳体内表面分别向内凸设一固持片对应位于所述固持槽,所述固持片两端均与所述金属壳体内表面相连,所述固持片沿前后方向位于所述弹片的后侧。
进一步,一绝缘外壳包覆于所述金属壳体外围,所述绝缘外壳外侧壁两侧分别开设一固定孔,一固定件安装于所述绝缘外壳的外侧壁,所述固定件两侧分别延伸一固持脚对应穿过所述固定孔且焊接至一电路板上。
进一步,所述固持脚沿前后方向分别具有相对的一前边缘和一后边缘,所述金属件前端面较所述后边缘更靠近所述插接腔前端。
进一步,所述绝缘外壳的顶面凹设一容纳槽,所述容纳槽与所述固定孔相连通,所述固定件具有一平板部位于所述容纳槽,自所述平板部两侧分别向下弯折延伸形成所述固持脚,所述固持脚上端两侧分别凸设一凸刺与所述固定孔内壁面干涉配合。
进一步,所述绝缘外壳注塑成型于所述金属壳体外围,所述绝缘外壳底部两侧分别向下凸伸一定位柱位于所述固持脚后侧,所述定位柱固定于所述电路板。
进一步,多个端子包括多个第一端子和多个第二端子,多个所述第一端子与一第一绝缘体镶埋成型为一体,多个所述第二端子与一第二绝缘体镶嵌成型为一体,一屏蔽片夹设于所述第一绝缘体与所述第二绝缘体之间形成一端子模组,所述绝缘本体注塑成型于所述端子模组外侧以形成一基部和自所述基部向前延伸的一舌板,所述插接腔由所述舌板外围与所述金属壳体内表面之间的空间形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所述对接连接器从前向后插入所述插接腔时,所述对接连接器抵推所述弹片,使得所述弹片朝向所述凹陷部位移并与所述对接连接器弹性抵接,由于所述弹片自所述金属件上撕裂形成,而未自所述金属壳体撕裂形成,故所述金属壳体上未设置缺口,从而使得所述金属壳体本身具有防水功能而无需额外增设一个屏蔽外壳,故不会增大所述电连接器的体积,有利于所述电连接器薄型化的需求,并且所述凹陷部的设置为所述弹片提供了足够的让位空间,使所述弹片朝向所述凹陷部位移超出所述插接腔,从而给所述对接连接器让位,使所述对接连接器插入到位,保证了所述对接连接器顺利插入所述插接腔,并且所述弹片具有足够的弹力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稳定的弹性抵接,提高了接地信号传输,对其他信号传输进行接地屏蔽,使得所述电连接器的屏蔽效果较好,有效保证电连接器的信号传输效果 ,另一方面通过所述弹片的弹力加强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的固持力,防止两者脱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局部组合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组合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组合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未安装于电路板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安装于电路板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电连接器100 绝缘本体1 基部11 固持槽111
舌板12 第一绝缘体A 第二绝缘体B 端子2
第一端子21 第一接触部211 第一焊接部212 第二端子22
第二接触部221 第二焊接部222 屏蔽片3 金属壳体4
插接腔41 顶壁42 凹陷部421 导引部422
固持片423 金属件5 前板部51 导引面511
弹片52 侧板部53 固定部54 绝缘外壳6
容纳槽61 固定孔62 定位柱63 固定件7
平板部71 固持脚72 防水板8 对接连接器20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用以与一对接连接器200相对接,包括一绝缘本体1,多个端子2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1,一屏蔽片3埋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一金属壳体4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围,一金属件5固定于所述金属壳体4内,一绝缘外壳6,包覆于所述金属壳体4外围,一固定件7安装于所述绝缘外壳6,所述金属壳体4和所述固定件7均焊接至一电路板上(未标号)。
如图1、图2和图5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一基部11和自所述基部11向前延伸的一舌板12, 所述基部11前端顶面和底面两侧分别设有一固持槽111。所述舌板12具有相对设置的上下表面,多个端子2包括多个第一端子21和多个第二端子22,多个第一端子21分别具有一第一接触部211排布于所述舌板12的上表面,多个第二端子22分别具有一第二接触部221排布于所述舌板12的下表面,多个所述第一端子21和多个所述第二端子22的数量相同且沿所述舌板12的中心呈对称分布,从而不管所述对接连接器200正向或反向插入时,均能够保证多个所述第一接触部211和多个所述第二接触部221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的对接部正确的电性连接。每一所述第一端子21具有一第一焊接部212穿出所述绝缘本体1底面,多个所述第一焊接部212排成一排,每一所述第二端子22具有一第二焊接部222凸出所述绝缘本体1底面,多个所述第二焊接部222排成前后两排。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一端子21与一第一绝缘体A镶埋成型为一体,多个所述第二端子22与一第二绝缘体B镶嵌成型为一体,所述屏蔽片3夹设于所述第一绝缘体A与所述第二绝缘体B之间形成一端子模组(未标号),所述绝缘本体1注塑成型于所述端子模组外侧以形成所述基部11和所述舌板12,在其它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一端子21和多个所述第二端子22也可以组装至所述绝缘本体1。
如图1、图2和图6所示,所述金属壳体4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围,且与所述绝缘本体1之间形成一插接腔41,即所述插接腔41由所述舌板12外围与所述金属壳体4内表面之间的空间形成。所述金属壳体4凹设有一凹陷部421,所述凹陷部421与所述插接腔41相连通。所述金属壳体4具有相对设置的一顶壁42和一底壁(未标号)以及连接所述顶壁42和所述底壁的两个侧壁(未标号),所述凹陷部421自所述顶壁42的内表面向外凹设形成,使得所述顶壁42的外表面形成一凸包状,所述凹陷部421位于所述顶壁42的中间位置。所述金属壳体4的所述顶壁42和所述底壁沿其左右方向的两侧分别凸设一导引部422,所述导引部422自所述顶壁42和所述底壁的内表面朝向所述插接腔41凸设形成,使得所述金属壳体4外表面形成一凹口状,于左右方向上,两个所述导引部422位于所述凹陷部421的两侧,于前后方向上所述导引部422相较所述凹陷部421更靠近所述插接腔41前端,所述导引部422用以导引所述对接连接器200正确插入所述插接腔41,避免插歪。所述金属壳体4内表面分别向内凸设一固持片423,所述固持片423两端均与所述金属壳体4内表面相连,所述固持片423位于所述导引部422的后侧,所述凹陷部421位于两个所述固持片423之间,且所述凹陷部421后端超出所述固持片423的后端,所述固持片423对应固定于所述固持槽111,以将所述金属壳体4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上,使所述金属壳体4不容易相对所述绝缘本体1位移。所述金属壳体4后端两侧分别设有一焊脚(未标号),所述焊脚用以焊接至所述电路板。
如图1、图2和图6所示,所述金属件5具有一固定部54位于所述凹陷部421内且焊接于所述金属壳体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54利用点焊的方式焊接于所述凹陷部421,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金属件5也可以利用胶水或焊料焊接于所述凹陷部421内。所述固定部54的厚度小于所述凹陷部421凹陷的深度,使得所述固定部54不会凸出于所述凹陷部421,从而不会占用所述金属壳体4的内部空间,即节省了所述金属壳体4的内部空间。所述固定部54后端向后水平超出所述底壁后边缘,即所述固定部54显露于所述底壁外,从而方便将所述固定部54点焊于所述凹陷部421内。所述金属件5朝向所述插接腔41凸伸一弹片52,所述弹片52自所述金属件5撕裂形成,所述弹片52自所述金属件5前端向后延伸,所述固定部54位于所述弹片52的后侧,所述弹片52末端未与所述固定部54相连,使得所述弹片52具有足够的弹性。
如图6和图7所示,当所述对接连接器200从前向后插入所述插接腔41时,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弹性抵推所述弹片52,使得所述弹片52朝向所述凹陷部421位移并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弹性抵接。由于所述弹片52自所述金属件5上撕裂形成,而未自所述金属壳体4撕裂形成,故所述金属壳体4上未设置缺口,从而使得所述金属壳体4本身具有防水功能而无需额外增设一个屏蔽外壳,故不会增大所述电连接器100的体积,有利于所述电连接器100薄型化的需求,并且所述凹陷部421的设置为所述弹片52提供了足够的让位空间,使所述弹片52朝向所述凹陷部421位移超出所述插接腔41,即所述弹片52被对接连接器200弹性挤压朝向所述插接腔41外侧弹出以进入所述凹陷部421内,从而给所述对接连接器200让位,使得所述对接连接器200能够插入到位,保证了所述对接连接器200顺利插入所述插接腔41,并且所述弹片52具有足够的弹力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稳定的弹性抵接,提高了接地信号传输,对其他信号传输进行接地屏蔽,使得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屏蔽效果较好,有效保证电连接器100的信号传输效果 ,另一方面通过所述弹片52的弹力加强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的固持力,防止两者脱离。
如图1、图2和图6所示,所述金属件5由一金属板材制成,所述金属件5前端具有一前板部51,自所述前板部51两侧分别向后延伸一侧板部53,所述弹片52自所述前板部51向后延伸且位于两个所述侧板部53之间,所述固定部54与两个所述侧板部53的后端相连,所述弹片52位于所述前板部51、所述侧板部53以及所述固定部54围成的空间内,且所述弹片52与所述固定部54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前板部51较所述侧板部53和所述固定部54更靠近所述插接腔41前端,所述前板部51靠近所述插接腔41的一面设有倾斜的一导引面511,用以导引所述对接连接器200顺利插入所述插接腔41,避免所述对接连接器200插入所述插接腔41时撞到所述前板部51而导致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受损。所述前板部51和所述侧板部53位于同一平面且均收容于所述凹陷部421内,所述前板部51与所述固定部54位于同一平面,即所述前板部51、所述侧板部53以及所述固定部54均位于同一平面,且均收容于所述凹陷部421内,故所述前板部51、所述侧板部53以及所述固定部54的设置均未占用所述插接腔41的空间,从而避免了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在插入过程中受到碰撞而导致插拔不顺。在本实施例中,仅所述固定部54与所述凹陷部421点焊固定,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前板部51和所述侧板部53也可以与所述凹陷部421点焊固定,只要是所述金属件5固定于所述凹陷部421即可。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所述绝缘外壳6包覆于所述金属壳体4外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外壳6注塑成型于所述金属壳体4外围,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外壳6也可以组装至所述金属壳体4上,所述绝缘外壳6前端具有一前开口(未标号)供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对接。所述绝缘外壳6后端为封闭状,所述绝缘外壳6底部具有一侧开口(未标号)供所述第一焊接部212和所述第二焊接部222穿出以焊接至所述电路板上,一防水板8点胶形成于所述侧开口处以密封所述侧开口,从而对所述第一焊接部212和所述第二焊接部222进行防水。所述绝缘外壳6前端凹设一凹槽(未标号)用以装设一密封圈。所述绝缘外壳6外侧壁两侧分别开设一固定孔62,所述绝缘外壳6的顶面凹设一容纳槽61,所述容纳槽61与所述固定孔62相连通,所述绝缘外壳6底部两侧分别向下凸伸一定位柱63位于所述固定孔62后侧,所述定位柱63用以固定于所述电路板。
如图1、图4和图5所示,一固定件7安装于所述绝缘外壳6的外侧壁,所述固定件7为金属材料制成,所述固定件7两侧分别延伸一固持脚72对应穿过所述固定孔62且焊接至所述电路板上,所述固持脚72位于所述焊脚的前侧,所述固持脚72和所述焊脚均焊接至所述电路板上,以增强所述电连接器100固定于所述电路板的固持力。所述固定件7具有一平板部71位于所述容纳槽61,所述平板部71未凸出所述绝缘外壳6的顶面,自所述平板部71两侧分别向下弯折延伸形成所述固持脚72,所述固持脚72上端两侧分别凸设一凸刺(未标号)与所述固定孔62内壁面干涉配合,以将所述固定件7固定于所述绝缘外壳6上。所述平板部71收容于所述容纳槽61,所述固持脚72固定于所述固定孔62,从而不仅将所述平板部71和所述固持脚72限位,同时解决了所述固定件7占用空间的问题,避免了增设所述固定件7而增大所述电连接器100的体积。所述固持脚72沿前后方向分别具有相对的一前边缘和一后边缘,所述金属件5前端面较所述后边缘更靠近所述插接腔41前端。
如图1、图2和图6所示,组装时,先将多个所述第一端子21与所述第一绝缘体A镶埋成型为一体,多个所述第二端子22与所述第二绝缘体B镶嵌成型为一体,然后将所述屏蔽片3夹设于所述第一绝缘体A与所述第二绝缘体B之间形成所述端子模组,接着将所述绝缘本体1注塑成型于所述端子模组外侧以形成所述基部11和所述舌板12,同上将所述金属件5安装于所述金属壳体4上,使所述固定部54点焊于所述凹陷部421内,所述前板部51和所述侧板部53收容于所述凹陷部421,再将所述金属壳体4从前向后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围,所述弹片52伸入所述插接腔41中,所述弹片52位于两个所述导引部422之间,于前后方向上所述导引部422相较所述弹片52更靠近所述插接腔41前端,所述固持片423沿前后方向位于所述弹片52的后侧,最后将所述绝缘外壳6注塑于所述金属壳体4外围,所述固定件7安装于所述绝缘外壳6的外侧壁,从而完成所述电连接器100的组装。
如图6和图7所示,将所述电连接器100焊接于所述电路板上,当所述对接连接器200从前向后插入所述插接腔41时,所述对接连接器200进入所述插接腔41的同时推抵所述弹片52,迫使所述弹片52朝向所述凹陷部421位移,并最终弹出所述插接腔41外侧而进入所述凹陷部421以对所述对接连接器200进行让位,使所述对接连接器200能够插入到位,保证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的对接端子2与所述第一接触部2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21准确的电性连接,此时所述弹片52弹性抵接所述对接连接器200,避免所述对接连接器200退出所述插接腔41,从而保证所述电连接器100和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电性连接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100有下列有益效果:
(1)所述对接连接器200从前向后插入所述插接腔41时,所述对接连接器200抵推所述弹片52,使得所述弹片52朝向所述凹陷部421位移并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弹性抵接,由于所述弹片52自所述金属件5上撕裂形成,而未自所述金属壳体4撕裂形成,故所述金属壳体4上未设置缺口,从而使得所述金属壳体4本身具有防水功能而无需额外增设一个屏蔽外壳,故不会增大所述电连接器100的体积,有利于所述电连接器100薄型化的需求,并且所述凹陷部421的设置为所述弹片52提供了足够的让位空间,使所述弹片52朝向所述凹陷部421位移超出所述插接腔41,从而给所述对接连接器200让位,使所述对接连接器200插入到位,保证了所述对接连接器200顺利插入所述插接腔41,并且所述弹片52具有足够的弹力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稳定的弹性抵接,提高了接地信号传输,对其他信号传输进行接地屏蔽,使得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屏蔽效果较好,有效保证电连接器100的信号传输效果 ,另一方面通过所述弹片52的弹力加强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的固持力,防止两者脱离。
(2)所述固定部54的厚度小于所述凹陷部421凹陷的深度,使得所述固定部54不会凸出于所述凹陷部421,从而不会占用所述金属壳体4的内部空间,即节省了所述金属壳体4的内部空间。
(3)所述固定部54向后水平超出所述底壁,即所述固定部54显露于所述底壁外,从而方便将所述固定部54点焊于所述凹陷部421内。
(4)所述前板部51较所述侧板部53和所述固定部54更靠近所述插接腔41前端,所述前板部51靠近所述插接腔41的一面设有倾斜的一导引面511,用以导引所述对接连接器200顺利插入所述插接腔41,避免所述对接连接器200插入所述插接腔41时撞到所述前板部51而导致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受损。
(5)所述前板部51和所述侧板部53位于同一平面且均收容于所述凹陷部421内,所述前板部51与所述固定部54位于同一平面,即所述前板部51、所述侧板部53以及所述固定部54均位于同一平面,且均收容于所述凹陷部421内,故所述前板部51、所述侧板部53以及所述固定部54的设置均未占用所述插接腔41的空间,从而避免了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在插入过程中受到碰撞而导致插拔不顺。
(6)所述固定件7两侧分别延伸一固持脚72对应穿过所述固定孔62且焊接至所述电路板上,所述固持脚72位于所述焊脚的前侧,所述固持脚72和所述焊脚均焊接至所述电路板上,以增强所述电连接器100固定于所述电路板的固持力。
(7)所述固定件7具有所述平板部71位于所述容纳槽61,所述平板部71未凸出所述绝缘外壳6的顶面,所述固持脚72固定于所述固定孔62,从而不仅将所述平板部71和所述固持脚72限位,同时解决了所述固定件7占用空间的问题,避免了增设所述固定件7而增大所述电连接器100的体积。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电连接器,用以与一对接连接器相对接,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
多个端子,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
一金属壳体,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外围,且与所述绝缘本体之间形成一插接腔,所述金属壳体凹设有一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与所述插接腔相连通;
一金属件,所述金属件具有一固定部位于所述凹陷部且焊接于所述金属壳体,所述金属件朝向所述插接腔凸伸一弹片;
当所述对接连接器插入所述插接腔时,所述对接连接器抵推所述弹片,使得所述弹片朝向所述凹陷部位移并与所述对接连接器弹性抵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的厚度小于所述凹陷部凹陷的深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件前端具有一前板部,自所述前板部两侧分别向后延伸一侧板部,所述弹片自所述前板部向后延伸且位于两个所述侧板部之间,所述固定部与两个所述侧板部的后端相连。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板部和所述侧板部位于同一平面且均收容于所述凹陷部内。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板部与所述固定部位于同一平面,所述前板部靠近所述插接腔的一面设有倾斜的一导引面,用以导引所述对接连接器插入所述插接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具有相对设置的一顶壁和一底壁,所述凹陷部自所述顶壁的内表面向外凹设形成,所述固定部点焊于所述凹陷部内,所述固定部向后超出所述底壁。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于所述弹片两侧分别凸设一导引部,于前后方向上所述导引部相较所述弹片更靠近所述插接腔前端。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两侧分别设有一固持槽,所述金属壳体内表面分别向内凸设一固持片对应位于所述固持槽,所述固持片两端均与所述金属壳体内表面相连,所述固持片沿前后方向位于所述弹片的后侧。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一绝缘外壳包覆于所述金属壳体外围,所述绝缘外壳外侧壁两侧分别开设一固定孔,一固定件安装于所述绝缘外壳的外侧壁,所述固定件两侧分别延伸一固持脚对应穿过所述固定孔且焊接至一电路板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持脚沿前后方向分别具有相对的一前边缘和一后边缘,所述金属件前端面较所述后边缘更靠近所述插接腔前端。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外壳的顶面凹设一容纳槽,所述容纳槽与所述固定孔相连通,所述固定件具有一平板部位于所述容纳槽,自所述平板部两侧分别向下弯折延伸形成所述固持脚,所述固持脚上端两侧分别凸设一凸刺与所述固定孔内壁面干涉配合。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外壳注塑成型于所述金属壳体外围,所述绝缘外壳底部两侧分别向下凸伸一定位柱位于所述固持脚后侧,所述定位柱固定于所述电路板。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多个端子包括多个第一端子和多个第二端子,多个所述第一端子与一第一绝缘体镶埋成型为一体,多个所述第二端子与一第二绝缘体镶嵌成型为一体,一屏蔽片夹设于所述第一绝缘体与所述第二绝缘体之间形成一端子模组,所述绝缘本体注塑成型于所述端子模组外侧以形成一基部和自所述基部向前延伸的一舌板,所述插接腔由所述舌板外围与所述金属壳体内表面之间的空间形成。
CN201621126515.7U 2016-10-17 2016-10-17 电连接器 Active CN2061486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126515.7U CN206148692U (zh) 2016-10-17 2016-10-17 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126515.7U CN206148692U (zh) 2016-10-17 2016-10-17 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148692U true CN206148692U (zh) 2017-05-03

Family

ID=586213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126515.7U Active CN206148692U (zh) 2016-10-17 2016-10-17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148692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30871A (zh) * 2017-05-23 2017-10-03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8963558A (zh) * 2017-05-26 2018-12-07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9088215A (zh) * 2018-08-03 2018-12-25 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防水正反插usb插座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30871A (zh) * 2017-05-23 2017-10-03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8963558A (zh) * 2017-05-26 2018-12-07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8963558B (zh) * 2017-05-26 2021-05-25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9088215A (zh) * 2018-08-03 2018-12-25 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防水正反插usb插座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315863U (zh) 插座电连接器及插头电连接器
CN107104329A (zh) 电连接器组合
CN107465014B (zh) 电连接器
CN201498634U (zh) 线缆连接器
CN206850124U (zh)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CN203859329U (zh) 电连接器
CN105375182B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8493654B (zh) 电连接器
CN206148692U (zh) 电连接器
CN107204527A (zh) 电连接器
CN105449415B (zh) 电连接器
CN105390853A (zh) 电连接器
CN105406254A (zh) 电连接器
CN202076609U (zh) 电连接器
CN204481257U (zh) 电连接器组合及电气设备
CN204103126U (zh) 电连接器
CN107546529A (zh) 电连接器组合
CN204103108U (zh) 电连接器
CN206211129U (zh) 电连接器
CN104795698B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04230555U (zh)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CN205693075U (zh) 电子连接器
CN206148728U (zh) 电连接器
CN204885643U (zh) 电连接器
CN205724158U (zh) 插头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