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146051U - 一种换热器以及换热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换热器以及换热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146051U
CN206146051U CN201621088920.4U CN201621088920U CN206146051U CN 206146051 U CN206146051 U CN 206146051U CN 201621088920 U CN201621088920 U CN 201621088920U CN 206146051 U CN206146051 U CN 2061460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heat
heat exchange
tube
exchange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08892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福佳
王铭坤
袁野
范兴发
关德灿
钱都
陈龙云
李金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62108892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1460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1460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146051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管,所述换热管至少形成一个一端与换热器进口管连通,另一端与换热器出口管连通的换热通路,并且任意一个所述换热通路均由一根完整的换热管弯折盘设形成。上述换热器中,任意一个换热通路均是由一根完整的换热管弯折盘设形成的,摒弃了传统的直管加弯头焊接的形式,由于形成整个换热通路的换热管为一体式换热管,无需进行任何的焊接,这就极大的减少了整个换热器中焊点的数量,从而有效降低了换热器出现泄漏的风险,大大提高了换热器工作的可靠性。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采用上述换热器的换热设备。

Description

一种换热器以及换热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设备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换热器以及换热设备。
背景技术
空调和冰箱均属于换热设备的范畴,无论是空调还是冰箱内都设置有换热器。以空调为例,目前多数空调的换热器为普通的翅片式换热器,换热器中的换热管都是平行排布的,通过在换热管的两端焊接弯头实现换热管之间的相互连通。
一般情况下,一个换热器内的换热管组成多个并列的换热通路,任意一个换热通路均是由多个平行的换热管通过焊接在端部的弯头连接形成的,为了向各个换热通路内分液,入口管通常还分支出多个支管,每个支管与其对应的换热通道连通。
由于需要焊接多个弯头,并且在入口管路处也有多个支管与其对应的换热通道连通,因此目前的换热器不仅形式较为复杂,不容易进行安装布置,而且焊接位置较多也导致换热器非常容易泄漏。
因此,如何能够有效减少换热器的焊接点,以降低换热器出现泄漏的风险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换热器,以便能够减少目前换热器内的焊点数量,从而降低换热器出现泄漏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换热器的换热设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换热器,包括换热管,所述换热管至少形成一个一端与换热器进口管连通,另一端与换热器出口管连通的换热通路,并且任意一个所述换热通路均由一根完整的换热管弯折盘设形成。
优选的,所述换热管形成两个并联的所述换热通路。
优选的,任意一个所述换热通路均包括至少一个换热层,且任意一个所述换热层内的换热管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直管段以及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直管段的弯管段。
优选的,任意一个所述换热通路均包括多个所述换热层,且相邻两个所述换热层相互平行。
优选的,两个所述换热通路的所述直管段相互垂直设置,且任一个所述换热通路相邻两个所述换热层之间交叉设置有另外一个所述换热通路的一个所述换热层。
优选的,所述换热器进口管上设置有分别与构成两个所述换热通路的两根所述换热管配合的出口,且两根所述换热管的入口端均直接与所述出口相连;所述换热器出口管上设置有分别与两根所述换热管配合的入口,且两根所述换热管的出口端直接与所述入口相连。
优选的,两根所述换热管与所述换热器进口管以及所述换热器出口管均焊接相连。
优选的,还包括覆盖在所述换热管外侧的换热翅片。
本实用新型中所公开的换热设备,包括换热器,并且所述换热器为上述任意一项所公开的换热器。
优选的,所述换热设备为空调或冰箱。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换热器中,换热管至少形成一个两端分别与换热器出口管和换热器进口管连通的换热通路,并且任意一个换热通路均是由一根完整的换热管弯折盘设形成。
可见,本实用新型中所公开的换热器中,任意一个换热通路均是由一根完整的换热管弯折盘设形成的,摒弃了传统的直管加弯头焊接的形式,由于形成整个换热通路的换热管为一体式换热管,无需进行任何的焊接,这就极大的减少了整个换热器中焊点的数量,从而有效降低了换热器出现泄漏的风险,大大提高了换热器工作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中所公开的换热设备由于采用了上述换热器,因而该换热设备也兼具上述换热器相应的技术优点,本文中对此不再进行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公开的换热器的主视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右视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换热器内部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俯视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右视示意图。
其中,1为换热器进口管,2为换热器出口管,3为换热翅片,4为换热管,41为弯管段,42为直管段,43为换热层。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之一是提供一种换热器,以便能够减少目前换热器内的焊点数量,从而降低换热器出现泄漏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核心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换热器的换热设备。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中所公开的换热器,包括换热管4,当然,为了保证换热效果,通常换热管4的外部还覆盖有换热翅片3,以便尽可能增大换热器的换热面积,换热管4至少形成一个换热通路,每一个换热通路均是一端与换热器进口管1连通,另一端与换热器出口管2连通,并且每一个换热通路均由一根完整的换热管4弯折盘设形成。
如图1至图6中所示,图中的箭头代表换热介质的流向,换热介质由换热器进口管1进入换热器,在换热管4内完成换热后由换热器出口管2流出换热器。
由于上述实施例中所公开的换热器中,任意一个换热通路均是由一根完整的换热管4弯折盘设形成的,摒弃了传统的直管加弯头焊接的形式,形成整个换热通路的换热管4为一体式换热管,无需进行任何的焊接,这就极大的减少了整个换热器中焊点的数量,从而有效降低了换热器出现泄漏的风险,大大提高了换热器工作的可靠性。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个换热器中,由换热管4形成的换热通路可以为一个或者更多个,若换热通路包括多个时换热功率就可以更大,当然,若增加换热通路的换热管4长度也同样可以达到增加换热功率的目的。
本实施例中所公开的换热器,换热管4具体形成两个并联的换热通路,如图4至图6中所示,并且这两个换热通路中的任一个换热通路均包括至少一个换热层43,图5和图6中可以看出,每个换热通路中包括三个换热层43,任意一个换热层43内的换热管4都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直管段42以及连接相邻两个直管段42的弯管段41。
每一个换热通路中包括多个换热层43可以有效提高换热效率,更进一步的,如图4至图6中所示,两个换热通路中的直管段42相互垂直设置,并且任意一个换热通路相邻两个换热层43之间交叉设置有另外一个换热器的一个换热层43,也就是说,两个换热通路不仅每层的直管段42相互垂直,而且每个换热层43还相互交叉设置,这可以使得进入两个换热通路中的换热介质充分换热,从而进一步提高整个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请参考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公开的换热器进口管1上设置有分别与构成两个换热器通路的两根换热管4配合的出口,该出口供换热介质流出换热器进口管1,两根换热管4的入口端均直接与换热器进口管1上所设置的出口相连,换热器出口管2上设置有分别与两根换热管4配合的入口,该入口供换热介质流入换热器出口管2,两根换热管4的出口端直接与换热器出口管2上所设置的入口相连。
由图4中可以明显看出,换热器进口管1和换热器出口管2均没有设置支管,而是直接与换热管4相连,这就有效简化了换热器进口位置和出口位置的连接结构,提高了换热器安装和布置的灵活性,当安装在设备上时,设备布局更加紧凑美观,而且该种布置形式还有效保证了进入各个换热通路内的换热介质的均匀。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换热管4与换热器进口管1以及换热器出口管2的连接方式并不局限于一种,只要保证密封连接即可,例如螺纹连接、过盈配合或者焊接均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还公开了一种换热设备,该换热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空调、冰箱等具有换热器的设备,并且该换热设备所采用的换热器为上述任意一实施例中所公开的换热器。
由于采用了上述实施例中所公开的换热器,因此该换热设备应当兼具上述换热器相应的技术优点,本申请文件中对此不再进行赘述。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换热器以及换热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管(4),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4)至少形成一个一端与换热器进口管(1)连通,另一端与换热器出口管(2)连通的换热通路,并且任意一个所述换热通路均由一根完整的换热管(4)弯折盘设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4)形成两个并联的所述换热通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任意一个所述换热通路均包括至少一个换热层(43),且任意一个所述换热层(43)内的换热管(4)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直管段(42)以及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直管段(42)的弯管段(4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任意一个所述换热通路均包括多个所述换热层(43),且相邻两个所述换热层(43)相互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换热通路的所述直管段(42)相互垂直设置,且任一个所述换热通路相邻两个所述换热层(43)之间交叉设置有另外一个所述换热通路的一个所述换热层(43)。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进口管(1)上设置有分别与构成两个所述换热通路的两根所述换热管(4)配合的出口,且两根所述换热管(4)的入口端均直接与所述出口相连;所述换热器出口管(2)上设置有分别与两根所述换热管(4)配合的入口,且两根所述换热管(4)的出口端直接与所述入口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两根所述换热管(4)与所述换热器进口管(1)以及所述换热器出口管(2)均焊接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覆盖在所述换热管(4)外侧的换热翅片(3)。
9.一种换热设备,包括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为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设备为空调或冰箱。
CN201621088920.4U 2016-09-28 2016-09-28 一种换热器以及换热设备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1460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88920.4U CN206146051U (zh) 2016-09-28 2016-09-28 一种换热器以及换热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88920.4U CN206146051U (zh) 2016-09-28 2016-09-28 一种换热器以及换热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146051U true CN206146051U (zh) 2017-05-03

Family

ID=58621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088920.4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146051U (zh) 2016-09-28 2016-09-28 一种换热器以及换热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146051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68422A (zh) * 2016-09-28 2016-11-3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以及换热设备
CN108489126A (zh) * 2018-03-23 2018-09-04 浙江国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风冷空调机组
CN109237639A (zh) * 2018-10-25 2019-01-18 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辅助换热装置及空调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68422A (zh) * 2016-09-28 2016-11-3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以及换热设备
CN108489126A (zh) * 2018-03-23 2018-09-04 浙江国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风冷空调机组
CN109237639A (zh) * 2018-10-25 2019-01-18 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辅助换热装置及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146051U (zh) 一种换热器以及换热设备
CN102080937A (zh) 工形树状式交叉流换热器
CN104868193B (zh) 一种口琴通道平行流式换热器
CN101922870B (zh) 一种间壁式换热器
CN101738016A (zh) 一种高效冷凝器及安装有该冷凝器的空调器
CN102062499A (zh) 平行流换热器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6168422B (zh) 一种换热器以及换热设备
CN203964709U (zh) 一种液冷板
CN106382831A (zh) 一种水冷式平行流换热器
KR101676873B1 (ko) 이중관 열 교환기용 커넥터 및 이를 갖는 열 교환기
CN203837334U (zh) 一种双排扁管的平行流换热器
CN216159690U (zh) 换热器
CN205619629U (zh) 一种微通道冷凝器
CN100476336C (zh) 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05580257U (zh) 一种紊流蛇形管排及热交换装置
CN103759471A (zh) 一种泡沫金属翅片的空调换热器
CN205580259U (zh) 一种蛇形管排及热交换装置
CN212431896U (zh) 一种双系统微通道集管
CN207280034U (zh) 应用多通路微细管平行分流热交换器的空调器
CN214891965U (zh) 一种新型一体式双排微通道扁管
CN219589483U (zh) 三介质换热器、三介质换热系统及空调系统
CN217383954U (zh) 高可靠性集流管
CN108627030A (zh) 一种热交换器
CN204176964U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其换热器
CN213147479U (zh) 一种无盘管式不锈钢热交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50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420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