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117147U - 接口保护电路 - Google Patents

接口保护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117147U
CN206117147U CN201621139613.4U CN201621139613U CN206117147U CN 206117147 U CN206117147 U CN 206117147U CN 201621139613 U CN201621139613 U CN 201621139613U CN 206117147 U CN206117147 U CN 2061171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ection circuit
anode
clock
increment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13961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智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Goldwind Science and Creation Windpower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Goldwind Science and Creation Windpower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Goldwind Science and Creation Windpower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Goldwind Science and Creation Windpower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13961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1171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1171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1171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mergency Protection Circuit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接口保护电路,用于风电机组用旋转编码器。接口保护电路包括:电源保护电路、数据及时钟保护电路和增量通道保护电路,电源保护电路分别与旋转编码器的电源正极端和接地端,以及风电机组的PLC的接口模块的电源正极端和接地端对应连接,数据及时钟保护电路分别与旋转编码器的数据正端、数据负端、时钟正端和时钟负端,以及PLC的接口模块的数据正端、数据负端、时钟正端和时钟负端对应连接,增量通道保护电路分别与旋转编码器的增量正端和增量负端,以及PLC的接口模块的增量正端和增量负端对应连接。本实用新型实现了泄放浪涌等电磁干扰的功能,从而保证了旋转编码器安全可靠地运行,且结构简单、成本低。

Description

接口保护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接口保护电路。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风电机组的总装机容量的持续攀升,对风电机组性能及运行可靠性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作为电机运行状态的反馈环节的旋转编码器,其状态好坏直接影响到风电机组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目前,应用于风电领域的旋转编码器的接口部分并没有相应的保护电路。此外,市面上通用的防浪涌保护模块,也并不完全适用于风电机组用旋转编码器。因此,一旦旋转编码器受到干扰(如雷电电磁脉冲能够在旋转编码器及其电源感应比较大的暂态过电压,暂态过电压很容易将信号接口损坏),必将导致其损坏,进而使得风电机组无法安全、可靠地运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口保护电路,以实现泄放浪涌等电磁干扰的功能,从而保证旋转编码器安全、可靠地运行,且结构简单、成本低。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接口保护电路,用于风电机组用旋转编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保护电路、数据及时钟保护电路和增量通道保护电路,所述电源保护电路分别与所述旋转编码器的电源正极端和接地端,以及风电机组的PLC的接口模块的电源正极端和接地端对应连接,所述数据及时钟保护电路分别与所述旋转编码器的数据正端、数据负端、时钟正端和时钟负端,以及所述PLC的接口模块的数据正端、数据负端、时钟正端和时钟负端对应连接,所述增量通道保护电路分别与所述旋转编码器的增量正端和增量负端,以及所述PLC的接口模块的增量正端和增量负端对应连接。
优选地,所述电源保护电路包括:依次并联的第一级保护电路、第二级保护电路和第三级保护电路;
所述第一级保护电路包括第一气体放电管,连接在保护地端以及所述PLC的接口模块的电源正极端和接地端之间;
所述第二级保护电路包括相互串联且连接在所述PLC的接口模块的电源正极端和接地端之间的第一压敏电阻和第二压敏电阻,所述第一压敏电阻和所述第二压敏电阻之间的节点连接所述保护地端;
所述第三级保护电路包括相互串联的第一瞬态抑制二极管和第二瞬态抑制二极管,以及第三瞬态抑制二极管都连接在所述旋转编码器的电源正极端和接地端之间,所述第一瞬态抑制二极管和所述第二瞬态抑制二极管之间的节点连接所述保护地端。
优选地,所述电源保护电路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级保护电路和所述第二级保护电路之间的第一延迟器件和第二延迟器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级保护电路和所述第三级保护电路之间的第三延迟器件和第四延迟器件。
优选地,所述第一延迟器件、所述第二延迟器件、所述第三延迟器件和所述第四延迟器件中的至少一个为电阻或电感。
优选地,所述电源保护电路还包括:串联在所述第三延迟器件和所述第一瞬态抑制二极管之间的第一自恢复保险,以及串联在所述第四延迟器件和所述第二瞬态抑制二极管之间的第二自恢复保险。
优选地,所述数据及时钟保护电路包括:依次并联的第四级保护电路、第五级保护电路、第六级保护电路、第七级保护电路和第八级保护电路;
所述第四级保护电路包括连接在保护地端以及所述PLC的接口模块的数据正端和数据负端之间的第二气体放电管,和连接在保护地端以及所述PLC的接口模块的时钟正端和时钟负端之间的第三气体放电管;
所述第五级保护电路包括相互串联且连接在所述PLC的接口模块的数据正端和数据负端之间的第一晶闸管电涌保护器和第二晶闸管电涌保护器,以及相互串联且连接在所述PLC的接口模块的时钟正端和时钟负端之间的第三晶闸管电涌保护器和第四晶闸管电涌保护器,所述第一晶闸管电涌保护器和所述第二晶闸管电涌保护器之间的节点,以及所述第三晶闸管电涌保护器和所述第四晶闸管电涌保护器之间的节点均连接所述保护地端;
所述第六级保护电路包括串联在所述PLC的接口模块的数据正端和所述旋转编码器的数据正端之间的第一瞬态闭锁单元、串联在所述PLC的接口模块的数据负端和所述旋转编码器的数据负端之间的第二瞬态闭锁单元、串联在所述PLC的接口模块的时钟正端和所述旋转编码器的时钟正端之间的第三瞬态闭锁单元,以及串联在所述PLC的接口模块的时钟负端和所述旋转编码器的时钟负端之间的第四瞬态闭锁单元;
所述第七级保护电路包括连接在所述旋转编码器的数据正端和数据负端之间的第一瞬态电压抑制器,以及连接在所述旋转编码器的时钟正端和时钟负端之间的第二瞬态电压抑制器;
所述第八级保护电路包括第一共模电感、第二共模电感、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和第四电容,所述第一共模电感的两个同名端分别连接所述旋转编码器的数据正端和数据负端,以及两个异名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瞬态电压抑制器的两端,所述第一电容并联在所述第一共模电感的两个异名端,所述第二电容并联在所述第一共模电感的两个同名端,所述第二共模电感的两个同名端分别连接所述旋转编码器的时钟正端和时钟负端,以及两个异名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瞬态电压抑制器的两端,所述第三电容并联在所述第二共模电感的两个异名端,所述第四电容并联在所述第二共模电感的两个同名端。
优选地,所述增量通道保护电路包括:依次并联的第九级保护电路、第十级保护电路、第十一级保护电路和第十二级保护电路,
所述第九级保护电路包括第四气体放电管,连接在保护地端以及所述PLC的接口模块的增量正端和增量负端之间;
所述第十级保护电路包括相互串联且连接在所述PLC的接口模块的增量正端和增量负端之间的第三压敏电阻和第四压敏电阻;
所述第十一级保护电路包括相互串联且连接在所述旋转编码器的增量正端和增量负端之间的第四瞬态抑制二极管和第五瞬态抑制二极管,所述第三压敏电阻和所述第四压敏电阻之间的节点与所述第四瞬态抑制二极管和所述第五瞬态抑制二极管之间的节点相连接,且连接所述保护地端;
所述第十二级保护电路包括第三瞬态电压抑制器,连接在所述旋转编码器的增量正端和增量负端之间。
优选地,所述增量通道保护电路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九级保护电路和所述第十级保护电路之间的第五延迟器件和第六延迟器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第十级保护电路和所述第十一级保护电路之间的第七延迟器件和第八延迟器件。
优选地,所述增量通道保护电路还包括第五气体放电管,连接在所述旋转编码器的工作地端和保护地端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五延迟器件、所述第六延迟器件、所述第七延迟器件和所述第八延迟器件中的至少一个为电阻或电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接口保护电路,在PLC的接口模块和旋转编码器之间添加电源保护电路、数据及时钟保护电路和增量通道保护电路,实现了泄放浪涌等电磁干扰的功能,保护了旋转编码器的电源、数据、时钟以及增量的四对接口,从而提高了旋转编码器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而保证了风电机组的稳定运行,且电路结构简单、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接口保护电路的结构框图;为方便理解,图中示出了旋转编码器和PLC的接口模块;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接口保护电路的结构框图;为方便理解,图中示出了旋转编码器和PLC的接口模块;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接口保护电路中的电源保护电路的电路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接口保护电路中的数据及时钟保护电路的电路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接口保护电路中的增量通道保护电路的电路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接口保护电路进行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一”、“第二”等术语仅用于区别不同步骤、设备或模块等,既不代表任何特定技术含义,也不表示它们之间的必然逻辑顺序。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接口保护电路的结构框图。参照图1,接口保护电路包括:电源保护电路110、数据及时钟保护电路120和增量通道保护电路130,电源保护电路110分别与旋转编码器140的电源正极端(如图所示的24+)和接地端(如图所示的GND),以及风电机组的PLC的接口模块150的电源正极端和接地端对应连接,数据及时钟保护电路120分别与旋转编码器140的数据正端(如图所示的DATA+)、数据负端(如图所示的DATA-)、时钟正端(如图所示的CLK+)和时钟负端(如图所示的CLK-),以及PLC的接口模块150的数据正端、数据负端、时钟正端和时钟负端对应连接,增量通道保护电路130分别与旋转编码器140的增量正端(如图所示的增量+)和增量负端(如图所示的增量-),以及PLC的接口模块150的增量正端和增量负端对应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该接口保护电路用于风电机组用旋转编码器。从上述电路可知,被保护的电源以及信号如下:+24V电源输入+、+24V电源输入-、DATA+、DATA-、CLK+、CLK-、增量A、增量B。该接口保护电路能够长期保护旋转编码器安全且可靠运行,被保护的接口数量达到了4对,满足实际工况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接口保护电路,在PLC的接口模块和旋转编码器之间添加电源保护电路、数据及时钟保护电路和增量通道保护电路,实现了泄放浪涌等电磁干扰的功能,保护了旋转编码器的电源、数据、时钟以及增量的四对接口,从而提高了旋转编码器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而保证了风电机组的稳定运行,且电路结构简单、成本低。
实施例二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接口保护电路的结构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接口保护电路中的电源保护电路的电路结构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接口保护电路中的数据及时钟保护电路的电路结构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接口保护电路中的增量通道保护电路的电路结构图。图2~图5可视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参照图2~图5,相比图1所示实施例的电路结构,其中具体示出了电源保护电路110的具体实现方式,数据及时钟保护电路120的具体实现方式,以及增量通道保护电路130的具体实现方式,同时,还增加了接线端子。
具体来说,参照图3和图2,电源保护电路110可包括:依次并联的第一级保护电路310、第二级保护电路320和第三级保护电路330。
第一级保护电路310可具体包括第一气体放电管311,连接在保护地端(如图所示的PGND)以及PLC的接口模块150的电源正极端(如图所示的+24VIN)和接地端(如图所示的24VINGND)之间。
第二级保护电路320可具体包括相互串联且连接在PLC的接口模块150的电源正极端和接地端之间的第一压敏电阻321和第二压敏电阻322,第一压敏电阻321和第二压敏电阻322之间的节点A连接保护地端。
第三级保护电路330可具体包括相互串联的第一瞬态抑制二极管331和第二瞬态抑制二极管332,以及第三瞬态抑制二极管333都连接在旋转编码器140的电源正极端(如图所示的+24VDC)和接地端(如图所示的24VGND)之间,第一瞬态抑制二极管331和第二瞬态抑制二极管332之间的节点F连接保护地端。
进一步地,电源保护电路110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级保护电路310和第二级保护电路320之间的第一延迟器件340和第二延迟器件350,以及设置在第二级保护电路320和第三级保护电路330之间的第三延迟器件360和第四延迟器件370。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延迟器件340、第二延迟器件350、第三延迟器件360和第四延迟器件37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为电阻或电感。
更进一步地,电源保护电路110还可以包括:串联在第三延迟器件360和第一瞬态抑制二极管331之间的第一自恢复保险380,以及串联在第四延迟器件370和第二瞬态抑制二极管332之间的第二自恢复保险390。
在实际应用中,电源线是干扰传入设备和传出设备的主要途径,通过电源线,电网的干扰可以传入设备,干扰设备的正常工作,同样设备产生的干扰也可能通过电源线传到电网上,干扰其他设备的正常工作,由此,上述电源保护电路110由三级保护电路组成,第一级保护电路采用了气体放电管,第二级保护电路采用了压敏电阻,第三级保护电路采用了瞬态抑制二极管。每一级与下一级之间都有延迟器件来保证动作的先后顺序,也就是说,各级保护电路之间采用电阻或电感隔离开以进行动作时间调整,确保后续保护电路没有在前级动作前动作。
该电源保护电路110的工作原理具体如下:当感应雷击或浪涌电压产生时,由于第三延迟器件360会阻挡电压的突变,让第一级保护电路先动作,由第一级保护电路310中的第一气体放电管311来泄放大的浪涌能量,随后小部分的浪涌能量通过第一延迟器件340和第二延迟器件350后,由第一压敏电阻321和第二压敏电阻322来泄放较小的电流。压敏电阻是一种限压型保护器件,利用压敏电阻的非线性特性,当过电压出现在压敏电阻的两极间,同时,压敏电阻钳位输入端的浪涌电压,以防止损坏后面的器件和电源模块。瞬态抑制二极管的主要作用是击穿电压偏差小对后极电路进行精准保护。当瞬态抑制二极管两端经受瞬间的高能量冲击时,它能以极高的速度使其阻抗骤然降低,同时吸收一个大电流,将其两端间的电压钳位在一个预定的数值上,从而确保后面的电路元件免受瞬态高能量的冲击而损坏。在本实施例中,当+24VDC和PGND之间有浪涌时,可以把能量通过第一瞬态抑制二极管331、PGND进行泄放,当24VGND和PGND之间有浪涌时,可以把能量通过第二瞬态抑制二极管332、PGND进行泄放,当+24VDC和24VGND之间有浪涌时,可以把能量通过第一瞬态抑制二极管331、第二瞬态抑制二极管332以及PGND进行泄放。
器件的结电容会影响其动作时间,在该电路中,瞬态抑制二极管的响应动作时间最快,气体放电管的响应动作时间次之,压敏电阻的响应动作时间最慢。由于压敏电阻的损坏多数是呈短路状态,为了防止短路时起火,所以可以串联第一自恢复保险380和第二自恢复保险390,保险管要选择防爆慢熔型,且要满足8/20微秒电流波形的冲击。此外,如果第三延迟器件360可采用差模电感,差模电感对1MHZ以下的干扰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参照图4和图2,数据及时钟保护电路120可包括:依次并联的第四级保护电路410、第五级保护电路420、第六级保护电路430、第七级保护电路440和第八级保护电路450。
第四级保护电路410可具体包括连接在保护地端以及PLC的接口模块150的数据正端和数据负端之间的第二气体放电管411,和连接在保护地端以及PLC的接口模块150的时钟正端和时钟负端之间的第三气体放电管412。
第五级保护电路420可具体包括相互串联且连接在PLC的接口模块150的数据正端和数据负端之间的第一晶闸管电涌保护器421和第二晶闸管电涌保护器422,以及相互串联且连接在PLC的接口模块150的时钟正端和时钟负端之间的第三晶闸管电涌保护器423和第四晶闸管电涌保护器424,第一晶闸管电涌保护器421和第二晶闸管电涌保护器422之间的节点B,以及第三晶闸管电涌保护器423和第四晶闸管电涌保护器424之间的节点C均连接保护地端。
第六级保护电路430可具体包括串联在PLC的接口模块150的数据正端和旋转编码器140的数据正端之间的第一瞬态闭锁单元431、串联在PLC的接口模块150的数据负端和旋转编码器140的数据负端之间的第二瞬态闭锁单元432、串联在PLC的接口模块150的时钟正端和旋转编码器140的时钟正端之间的第三瞬态闭锁单元433,以及串联在PLC的接口模块150的时钟负端和旋转编码器140的时钟负端之间的第四瞬态闭锁单元434。
第七级保护电路440可具体包括连接在旋转编码器140的数据正端和数据负端之间的第一瞬态电压抑制器441,以及连接在旋转编码器140的时钟正端和时钟负端之间的第二瞬态电压抑制器442。
第八级保护电路450可具体包括第一共模电感451、第二共模电感452、第一电容453、第二电容454、第三电容455和第四电容456,第一共模电感451的两个同名端1和4分别连接旋转编码器140的数据正端和数据负端,第一共模电感451的两个异名端2和3分别连接第一瞬态电压抑制器441的两端,第一电容453并联在第一共模电感451的两个异名端2和3,第二电容454并联在第一共模电感的两个同名端1和4,第二共模电感452的两个同名端1和4分别连接旋转编码器140的时钟正端和时钟负端,第二共模电感452的两个异名端2和3分别连接第二瞬态电压抑制器442的两端,第三电容455并联在第二共模电感452的两个异名端2和3,第四电容456并联在第二共模电感452的两个同名端1和4。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上述器件本身能够实现延时,因此,与前述电源保护电路110相比,数据及时钟保护电路120中无需延迟器件。
由此,这数据及时钟保护电路120有五级保护电路组成。此部分电路用于保护两组5V的差分信号DATA和CLK,DATA传输的是数据信号,CLK传输的是时钟信号。该电路的工作原理具体如下:第四级保护电路410中的气体放电管用于吸收大的浪涌电流。第五级保护电路420中的晶闸管电涌保护器用于在发生浪涌和静电放电事件时,限制瞬态过电压和泄放电涌电流。第六级保护电路430中的瞬态闭锁单元用于抑制浪涌事件的发生。第七级保护电路440中的瞬态电压抑制器与前述电源保护电路110中的三个瞬态抑制二极管作用相同,均是击穿电压偏差小对后极电路进行精准保护。第八级保护电路450中的共模电感用于防止电流突变。此外,分别并联在共模电感的同名端之间和异名端之间的电容起到滤波的作用。
参照图5和图2,增量通道保护电路130可包括:依次并联的第九级保护电路510、第十级保护电路520、第十一级保护电路530和第十二级保护电路540。
第九级保护电路510可具体包括第四气体放电管511,连接在保护地端以及PLC的接口模块150的增量正端和增量负端之间。
第十级保护电路520可具体包括相互串联且连接在PLC的接口模块150的增量正端和增量负端之间的第三压敏电阻521和第四压敏电阻522。
第十一级保护电路530包括相互串联且连接在旋转编码器140的增量正端和增量负端之间的第四瞬态抑制二极管531和第五瞬态抑制二极管532,第三压敏电阻521和第四压敏电阻522之间的节点D与第四瞬态抑制二极管531和第五瞬态抑制二极管532之间的节点E相连接,且连接保护地端。
第十二级保护电路540可具体包括第三瞬态电压抑制器541,连接在旋转编码器140的增量正端和增量负端之间。
进一步地,增量通道保护电路130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九级保护电路510和第十级保护电路520之间的第五延迟器件550和第六延迟器件560,以及设置在第十级保护电路530和第十一级保护电路540之间的第七延迟器件570和第八延迟器件580。
需要说明的是,第五延迟器件550、第六延迟器件560、第七延迟器件570和第八延迟器件58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为电阻或电感。
由此,上述增量通道保护电路130由四级保护电路组成,分别采用了气体放电管、压敏电阻、瞬态抑制二极管和瞬态电压抑制器。每一级与下一级都有延迟器件来保证动作的先后顺序。
该增量通道保护电路130的工作原理具体如下:当感应雷击或浪涌电压产生时,由第九级保护电路510中的第四气体放电管511来泄放大电流,随后小部分的能量通过第五延迟器件550和第六延迟器件560后,由第三压敏电阻521和第四压敏电阻522来泄放较小的电流,同时进一步钳位输入端的浪涌电压,通过第七延迟器件570和第八延迟器件580后,进入一级的保护是第四瞬态抑制二极管531和第五瞬态抑制二极管532,最后一级是第三瞬态电压抑制器541。这里,第四瞬态抑制二极管531和第五瞬态抑制二极管532的作用与前述电源保护电路110中的三个瞬态抑制二极管作用相同,均是击穿电压偏差小对后极电路进行精准保护。另外,瞬态电压抑制器的作用与瞬态抑制二极管作用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更进一步地,增量通道保护电路130还可以包括第五气体放电管590,连接在旋转编码器140的工作地端和保护地端之间。
具体地,第五气体放电管590可以同时兼容多种接地方式。例如,电源地和保护接地接在一起、电源地完全悬浮在保护接地之上。其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是把24V的工作地与保护地隔离开,24V系统避免被保护地干扰。同时,24V的工作地与保护地之间任一有浪涌都能够泄放掉。
在实际应用中,上述接口保护电路中的电源保护电路110、数据及时钟保护电路120和增量通道保护电路130均可以用单级、两级、三级等组合保护方式,但保护效果欠佳。
参照图2,接口保护电路还可以包括:第一接线端子201、第二接线端子202、第三接线端子203、第四接线端子204、第五接线端子205、第六接线端子206和第七接线端子207。
电源保护电路110通过第二接线端子202连接PLC的接口模块150的电源正极端和接地端,并且通过第三接线端子203连接旋转编码器140的电源正极端和接地端,数据及时钟保护电路120通过第一接线端子201连接PLC的接口模块150的数据正端和数据负端,通过第五接线端子205连接PLC的接口模块150的时钟正端和时钟负端,并且通过第四接线端子204连接旋转编码器140的数据正端、数据负端、时钟正端和时钟负端,增量通道保护电路130通过第六接线端子206连接PLC的接口模块150的增量正端和增量负端,并且通过第七接线端子207连接旋转编码器140的增量正端和增量负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接口保护电路,在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第一,本实施例中的电源保护电路、数据及时钟保护电路和增量通道保护电路均采用多级保护(最多采用五级),解决了目前旋转编码器的接口部分并没有相应的保护电路的问题。同时,解决了三个主要瞬变抗扰度(即静电放电、电快速瞬变和浪涌)问题;
第二,延迟器件采用电阻、电感使得前级保护电路和后级保护电路能够有效、协调地动作,避免了由于保护电路的不协调动作造成后级保护电路先动作先损坏的现象;
第三,电源保护电路中通过采用自恢复保险利用其自恢复性能进行过流保护,实现了无须人工维护,并且,降低了设备的维护费用;
第四,数据及时钟保护电路中通过采用共模电感进一步提高了旋转编码器的抗干扰性;
第五,本实施例的接口保护电路采用纯硬件电路实现,因此,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可通过改变器件参数实现不同电压等级的保护。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接口保护电路,用于风电机组用旋转编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保护电路、数据及时钟保护电路和增量通道保护电路,所述电源保护电路分别与所述旋转编码器的电源正极端和接地端,以及风电机组的PLC的接口模块的电源正极端和接地端对应连接,所述数据及时钟保护电路分别与所述旋转编码器的数据正端、数据负端、时钟正端和时钟负端,以及所述PLC的接口模块的数据正端、数据负端、时钟正端和时钟负端对应连接,所述增量通道保护电路分别与所述旋转编码器的增量正端和增量负端,以及所述PLC的接口模块的增量正端和增量负端对应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口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保护电路包括:依次并联的第一级保护电路、第二级保护电路和第三级保护电路;
所述第一级保护电路包括第一气体放电管,连接在保护地端以及所述PLC的接口模块的电源正极端和接地端之间;
所述第二级保护电路包括相互串联且连接在所述PLC的接口模块的电源正极端和接地端之间的第一压敏电阻和第二压敏电阻,所述第一压敏电阻和所述第二压敏电阻之间的节点连接所述保护地端;
所述第三级保护电路包括相互串联的第一瞬态抑制二极管和第二瞬态抑制二极管,以及第三瞬态抑制二极管都连接在所述旋转编码器的电源正极端和接地端之间,所述第一瞬态抑制二极管和所述第二瞬态抑制二极管之间的节点连接所述保护地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口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保护电路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级保护电路和所述第二级保护电路之间的第一延迟器件和第二延迟器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级保护电路和所述第三级保护电路之间的第三延迟器件和第四延迟器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口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迟器件、所述第二延迟器件、所述第三延迟器件和所述第四延迟器件中的至少一个为电阻或电感。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接口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保护电路还包括:串联在所述第三延迟器件和所述第一瞬态抑制二极管之间的第一自恢复保险,以及串联在所述第四延迟器件和所述第二瞬态抑制二极管之间的第二自恢复保险。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口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及时钟保护电路包括:依次并联的第四级保护电路、第五级保护电路、第六级保护电路、第七级保护电路和第八级保护电路;
所述第四级保护电路包括连接在保护地端以及所述PLC的接口模块的数据正端和数据负端之间的第二气体放电管,和连接在保护地端以及所述PLC的接口模块的时钟正端和时钟负端之间的第三气体放电管;
所述第五级保护电路包括相互串联且连接在所述PLC的接口模块的数据正端和数据负端之间的第一晶闸管电涌保护器和第二晶闸管电涌保护器,以及相互串联且连接在所述PLC的接口模块的时钟正端和时钟负端之间的第三晶闸管电涌保护器和第四晶闸管电涌保护器,所述第一晶闸管电涌保护器和所述第二晶闸管电涌保护器之间的节点,以及所述第三晶闸管电涌保护器和所述第四晶闸管电涌保护器之间的节点均连接所述保护地端;
所述第六级保护电路包括串联在所述PLC的接口模块的数据正端和所述旋转编码器的数据正端之间的第一瞬态闭锁单元、串联在所述PLC的接口模块的数据负端和所述旋转编码器的数据负端之间的第二瞬态闭锁单元、串联在所述PLC的接口模块的时钟正端和所述旋转编码器的时钟正端之间的第三瞬态闭锁单元,以及串联在所述PLC的接口模块的时钟负端和所述旋转编码器的时钟负端之间的第四瞬态闭锁单元;
所述第七级保护电路包括连接在所述旋转编码器的数据正端和数据负端之间的第一瞬态电压抑制器,以及连接在所述旋转编码器的时钟正端和时钟负端之间的第二瞬态电压抑制器;
所述第八级保护电路包括第一共模电感、第二共模电感、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和第四电容,所述第一共模电感的两个同名端分别连接所述旋转编码器的数据正端和数据负端,以及两个异名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瞬态电压抑制器的两端,所述第一电容并联在所述第一共模电感的两个异名端,所述第二电容并联在所述第一共模电感的两个同名端,所述第二共模电感的两个同名端分别连接所述旋转编码器的时钟正端和时钟负端,以及两个异名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瞬态电压抑制器的两端,所述第三电容并联在所述第二共模电感的两个异名端,所述第四电容并联在所述第二共模电感的两个同名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口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增量通道保护电路包括:依次并联的第九级保护电路、第十级保护电路、第十一级保护电路和第十二级保护电路,
所述第九级保护电路包括第四气体放电管,连接在保护地端以及所述PLC的接口模块的增量正端和增量负端之间;
所述第十级保护电路包括相互串联且连接在所述PLC的接口模块的增量正端和增量负端之间的第三压敏电阻和第四压敏电阻;
所述第十一级保护电路包括相互串联且连接在所述旋转编码器的增量正端和增量负端之间的第四瞬态抑制二极管和第五瞬态抑制二极管,所述第三压敏电阻和所述第四压敏电阻之间的节点与所述第四瞬态抑制二极管和所述第五瞬态抑制二极管之间的节点相连接,且连接所述保护地端;
所述第十二级保护电路包括第三瞬态电压抑制器,连接在所述旋转编码器的增量正端和增量负端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口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增量通道保护电路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九级保护电路和所述第十级保护电路之间的第五延迟器件和第六延迟器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第十级保护电路和所述第十一级保护电路之间的第七延迟器件和第八延迟器件。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接口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增量通道保护电路还包括第五气体放电管,连接在所述旋转编码器的工作地端和保护地端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口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延迟器件、所述第六延迟器件、所述第七延迟器件和所述第八延迟器件中的至少一个为电阻或电感。
CN201621139613.4U 2016-10-19 2016-10-19 接口保护电路 Active CN2061171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139613.4U CN206117147U (zh) 2016-10-19 2016-10-19 接口保护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139613.4U CN206117147U (zh) 2016-10-19 2016-10-19 接口保护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117147U true CN206117147U (zh) 2017-04-19

Family

ID=585276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139613.4U Active CN206117147U (zh) 2016-10-19 2016-10-19 接口保护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11714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61482A (zh) * 2019-05-23 2019-07-26 北京有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防雷安全系统
US20220069564A1 (en) * 2020-08-28 2022-03-03 Itron, Inc. Metrology device including a high-voltage protection module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61482A (zh) * 2019-05-23 2019-07-26 北京有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防雷安全系统
US20220069564A1 (en) * 2020-08-28 2022-03-03 Itron, Inc. Metrology device including a high-voltage protection module
US11764567B2 (en) * 2020-08-28 2023-09-19 Itron, Inc. Metrology device including a high-voltage protection modul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95045B (zh) 保护装置
CN102842903A (zh) 一种以太网供电系统及其浪涌保护装置
CN103986148A (zh) 一种rs485通信线路的防雷电路
CN206117147U (zh) 接口保护电路
CN102709902A (zh) 浪涌电流保护装置
CN101872968A (zh) 一种保护电路
CN201075679Y (zh) 油库油站现场仪表防雷系统
CN201937264U (zh) 信号浪涌保护电路
CN204012686U (zh) 一种具有防雷功能的串行接口电路
CN206481055U (zh) 防雷装置
CN102957137B (zh) 以太网过流过压防护装置
CN205646796U (zh) 一种矿用监控分站浪涌保护电路
CN108233389A (zh) 一种串联补偿设备的保护系统
CN210041323U (zh) 一种电梯门机的雷击浪涌防护电路
CN102315636A (zh) 一种用于直流电机的防雷击电路及主电源回路
CN203504165U (zh) 一种防雷接地系统
CN105958458A (zh) 三相电源信号共用电涌保护器
CN202363898U (zh) 一种防强电的弱电网络
CN207184050U (zh) 一种防爆安全栅
CN206340976U (zh) 一种串联补偿设备的保护系统
CN201750138U (zh) 一种模拟接口保护电路
CN111313391A (zh) 一种工业物联网网关的以太网端口防雷浪涌保护电路
CN206820469U (zh) 浪涌保护电路
CN211670776U (zh) 一种浪涌防护电路、供电设备及供电系统
CN206340970U (zh) 一种并联结构的串联补偿设备保护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