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099432U - 充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充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099432U
CN206099432U CN201621099765.6U CN201621099765U CN206099432U CN 206099432 U CN206099432 U CN 206099432U CN 201621099765 U CN201621099765 U CN 201621099765U CN 206099432 U CN206099432 U CN 2060994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device
conductive component
magnetic conductive
coil
diap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09976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ngyu Medical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Jingyu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Jingyu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Jingyu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09976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0994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0994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0994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充电装置,所述充电装置包括壳体、电池和线圈,所述壳体具有围成收容腔的本体部,所述电池和线圈设于所述收容腔内,其中所述本体部内嵌设有磁导率不小于1000亨利/米的第一导磁元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充电速度较快,且充电装置的发热量较小,大大提高了用户的舒适度。

Description

充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充电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给植入人体内部的医疗仪器进行充电的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充电装置给植入人体内部的医疗仪器进行充电的原理是,通过电磁感应实现能量的传递。
通常该类型充电装置需要放在挂袋内,由使用者随身挂在身上,从而对植入人体的医疗仪器进行充电。而由于挂袋及充电装置外壳均具有一定厚度,导致充电装置内部线圈和被充电的医疗仪器的线圈之间的距离增加,使得植入医疗仪器的充电电流不够大,导致充电速度较慢。另外,目前的充电装置在充电速度一定的情况下,充电装置的线圈的电流较大,从而导致充电装置的外壳温度较高,由于外壳会直接接触用户的皮肤或单衣上,从而大大降低了用户的舒适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装置,该充电装置的充电速度较快,且充电装置的发热量较小,大大提高了用户的舒适度。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充电装置,所述充电装置包括壳体、电池和线圈,所述壳体具有围成收容腔的本体部,所述电池和线圈设于所述收容腔内,其中所述本体部内嵌设有磁导率不小于1000亨利/米的第一导磁元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导磁元件的磁导率不大于10000亨利/米。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导磁元件的磁导率的范围为7000至10000亨利/米。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导磁元件采用硅钢,所述硅钢设置为带状或片状且叠加嵌设于所述本体部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本体部包括贴近使用者的底壁、与所述底壁相对设置的顶壁及连接所述底壁和顶壁的侧壁,所述线圈邻近所述底壁,且所述第一导磁元件嵌设于所述底壁。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壁定义了一平面,所述线圈在所述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导磁元件在所述平面上的投影不重叠。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线圈围成环状,且具有中空部,所述第一导磁元件延伸于所述中空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线圈与所述侧壁之间具有一定间距,所述线圈具有邻近所述底壁的第一端部和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对设置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一导磁元件与所述第二端部平齐。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充电装置还包括用于将充电装置悬挂于使用者的挂袋,所述挂袋包围所述壳体,所述挂袋上设有第二导磁元件,所述第二导磁元件的磁导率不小于1000亨利/米,且所述第二导磁元件紧靠所述第一导磁元件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导磁元件嵌设于所述挂袋的外壁内,所述第一导磁元件在所述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导磁元件在所述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导磁元件的磁导率的范围为7000至10000亨利/米。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充电装置为无线充电装置,用于给植入人体的医疗仪器充电。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壳体的本体部内嵌设第一导磁元件,由于第一导磁元件的磁导率不小于1000亨利/米,具有较高的磁导率,这样保证了充电装置与被充电的仪器之间具有相同的充电距离的情况下,该充电装置的充电速度更快。另外,在充电速度相同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充电装置的线圈的电流更小,从而发热量减小,从源头上改善了发热问题,提升用户温度体验,从而大大提高了用户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充电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优选实施例,该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充电装置,包括壳体、电池12和线圈14,壳体具有围成收容腔的本体部16,电池12和线圈14设于收容腔内,其中本体部16内嵌设有磁导率不小于1000亨利/米的第一导磁元件18。另外,邻近电池12还设有PCB板及其它部件,图中未示出。电池12位于线圈14和壳体的本体部16之间。PCB板及其它部件也位于收容腔内。
本优选实施例中,通过在壳体的本体部16内嵌设第一导磁元件18,由于第一导磁元件18的磁导率不小于1000亨利/米,具有较高的磁导率,这样保证了充电装置与被充电的仪器之间具有相同的充电距离的情况下,该充电装置的充电速度更快。另外,在充电速度相同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充电装置的线圈14的电流更小,从而发热量减小,从源头上改善了发热问题,提升用户温度体验,从而大大提高了用户的舒适度。
优选的,第一导磁元件18的磁导率不大于10000亨利/米。更进一步的,第一导磁元件18的磁导率的范围为7000至10000亨利/米。另外,本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导磁元件18采用硅钢,硅钢嵌设于本体部16内。硅钢可设置成薄的带状或片状,叠加嵌设于本体部16内,减少了充电时产生的涡流,从而降低涡流产生的损耗。当然,第一导磁元件18也可以采用其它材质,只要具有较高磁导率,同样能满足加快充电速度和降低线圈14的发热量,提高用户的舒适度。
本优选实施中,充电装置为无线充电装置,用于给植入人体的医疗仪器(未图示)充电。因此充电装置是使用者携带于身上的。具体的,本体部16包括贴近使用者的底壁20、与底壁20相对设置的顶壁22及连接底壁20和顶壁22的侧壁24,线圈14邻近底壁20,这样可以减小充电装置与人体内待充电的医疗仪器之间的充电距离。通常,植入人体的医疗仪器也具有线圈(未图示),充电距离是指充电装置的线圈14与医疗仪器的线圈之间的距离。再者,第一导磁元件18嵌设于底壁20。从而进一步加快了充电速度。线圈14在设置时尽量靠近本体部16的底壁20,当然,线圈14与底壁20之间也可以留空气间隙。另外,第一导磁元件18可以紧靠线圈14设置,也可与线圈14之间留有空隙间隙。
底壁20定义了一平面,线圈14在上述平面上的投影与第一导磁元件18在平面上的投影不重叠。另外,线圈14围成环状,且线圈14具有中空部,第一导磁元件18延伸于中空部。进一步的,线圈14具有邻近底壁20的第一端部30和与第一端部30相对设置的第二端部32,第一导磁元件18与第二端部32平齐。另外,线圈14与侧壁24之间具有一定间距, 这样可以便于线圈14的散热,减少线圈14发热对壳体的影响,提高使用者的舒适性。
充电装置还包括用于将充电装置悬挂于使用者的挂袋26,挂袋26包围壳体,挂袋26上设有第二导磁元件28,优选的,第二导磁元件28的磁导率不小于1000亨利/米,且第二导磁元件28紧靠第一导磁元件18设置。这样,使得充电距离一定的情况下,充电装置的充电速度更快。
具体的,第二导磁元件28嵌设于挂袋26的外壁内,第一导磁元件18在底壁20所定义平面上的投影与第二导磁元件28在上述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优选的,第一导磁元件18在底壁20所定义平面上的投影与第二导磁元件28在上述平面上的投影完全重叠。底壁20内的第一导磁元件18与挂袋26的外壁内的第二导磁元件28正对。保证了充电装置在充电距离相同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大了充电的电流或者电压,加快植入人体内的医疗仪器的被充电速度。另外,在医疗仪器被充电速度不变的情况下,进一步减小了充电装置的线圈14电流,从而减少充电装置的线圈14发热,提高了用户的舒适度。
优选的,第二导磁元件28的磁导率不大于10000亨利/米。进一步的,第二导磁元件28的磁导率的范围为7000至10000亨利/米。第一导磁元件18的磁导率可以设置成与第二导磁元件28的磁导率相同,也可以设置成不同。本优选实施例中,第二导磁元件28也采用硅钢,硅钢嵌设于挂袋26的外壁内。硅钢同样设置成薄的带状或片状,叠加嵌设于挂袋26的外壁内,进一步减少了充电时产生的涡流,从而降低涡流产生的损耗。当然,第二导磁元件28也可以采用具有较高磁导率的其它材质。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充电装置,所述充电装置包括壳体、电池和线圈,所述壳体具有围成收容腔的本体部,所述电池和线圈设于所述收容腔内,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内嵌设有磁导率不小于1000亨利/米的第一导磁元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磁元件的磁导率不大于10000亨利/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磁元件的磁导率的范围为7000至10000亨利/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磁元件采用硅钢,所述硅钢设置为带状或片状且叠加嵌设于所述本体部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包括贴近使用者的底壁、与所述底壁相对设置的顶壁及连接所述底壁和顶壁的侧壁,所述线圈邻近所述底壁,且所述第一导磁元件嵌设于所述底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定义了一平面,所述线圈在所述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导磁元件在所述平面上的投影不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围成环状,且具有中空部,所述第一导磁元件延伸于所述中空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与所述侧壁之间具有一定间距,所述线圈具有邻近所述底壁的第一端部和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对设置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一导磁元件与所述第二端部平齐。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装置还包括用于将充电装置悬挂于使用者的挂袋,所述挂袋包围所述壳体,所述挂袋上设有第二导磁元件,所述第二导磁元件的磁导率不小于1000亨利/米,且所述第二导磁元件紧靠所述第一导磁元件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磁元件嵌设于所述挂袋的外壁内,所述第一导磁元件在所述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导磁元件在所述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磁元件的磁导率的范围为7000至10000亨利/米。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装置为无线充电装置,用于给植入人体的医疗仪器充电。
CN201621099765.6U 2016-09-30 2016-09-30 充电装置 Active CN2060994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99765.6U CN206099432U (zh) 2016-09-30 2016-09-30 充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99765.6U CN206099432U (zh) 2016-09-30 2016-09-30 充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099432U true CN206099432U (zh) 2017-04-12

Family

ID=584822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099765.6U Active CN206099432U (zh) 2016-09-30 2016-09-30 充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09943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08279A (zh) * 2016-09-30 2016-12-07 苏州景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充电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08279A (zh) * 2016-09-30 2016-12-07 苏州景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充电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754554U (zh) 一种加热装置及烟具
EP1589631A3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CN209072105U (zh) 一种具有压电陶瓷风扇散热结构的无线充电座
CN203434644U (zh) 无线充电电池
CN206099432U (zh) 充电装置
CN104578233B (zh) 一种批量充电的无线充电装置
CN203609144U (zh) 一种基于金属温差发电的保温杯
CN206364082U (zh) 兼具太阳能充电和无线充电功能的蓝牙耳机电池
CN204409887U (zh) 一种太阳能电热恒温保温饭盒
CN111227473A (zh) 一种蓝牙温控定制餐盒
CN204145788U (zh) 用于锅具的电能采集装置、锅具和电磁加热电饭煲
CN106208279A (zh) 充电装置
CN105551891A (zh) 一种电池能量均衡继电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5809834U (zh) 一种无线充电鼠标垫及带电量显示功能的无线鼠标
CN103222912A (zh) 一种可充式电池发热暖手筒
CN207040954U (zh) 一种智能保暖服装
CN204597561U (zh) 一种旋转式手机移动电源
KR20180062909A (ko) 충전식 패브릭 손난로
CN208723596U (zh) 一种内置风扇的直插式移动电源
CN203762280U (zh) 加热不燃烧烟支的加热抽吸装置
CN202408233U (zh) 一种太阳能加热水杯
CN201916982U (zh) 一种电暖手器
CN210611893U (zh) 一种带无线充电功能的加热装置
CN201025379Y (zh) 低压蓄能电热炉
CN213096447U (zh) 一种可穿戴加热装置及辅助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Building C16, biological nano Park, 218 Xinghu street, Suzhou Industrial Park,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ngyu Medical Technology (Suzhou) Co.,Ltd.

Address before: 215123 C16, biological nano Park, 218 Xinghu street, Suzhou Industrial Park,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CENERA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