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097973U - 数据传输线缆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线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097973U
CN206097973U CN201621028390.4U CN201621028390U CN206097973U CN 206097973 U CN206097973 U CN 206097973U CN 201621028390 U CN201621028390 U CN 201621028390U CN 206097973 U CN206097973 U CN 2060979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conductor
clad
data 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 c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02839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亿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ltop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Alltop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ltop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Alltop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ltop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Alltop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ltop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02839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0979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0979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097973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mmunication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线缆,其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所述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分别具有位于中心位置处的导体和包覆于导体外围的包覆层;前述导体外径在28至31美国线规(AWG)范围内,其中,在导体外径采用28AWG时,所述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的中心间距设置为0.51mm至0.75mm;在导体外径采用29AWG时,所述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的中心间距设置为0.38mm至0.75mm,在导体外径采用30至31AWG时,所述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的中心间距设置为0.38mm至0.62mm。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线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数据传输线缆,尤其涉及一种符合要求且高频性能较好的数据传输线缆。
背景技术
在3C产业中,传输线缆可作为两个电子装置之间电性连接的媒介且可稳定地进行所预期的信号传输作业,因此,传输线缆普遍地应用于各种电子装置。其中,与USB、HDMI、DVI、Displayport等接口连接的传输线缆具有传输速率高、距离远、质量高而受大众喜爱,使用数量也日益增加。该等传输线缆内部具有多条金属导线,金属导线外部包覆绝缘层,以隔绝金属信号导线间发生短路现象。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硬盘及主板等电子产品数据传输的速度愈来愈快,传输频率也愈来愈高,在高频、超高频数据传输领域,控制差分信号线的差分阻抗对高速数字信号的完整性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要求控制在80Ω至100Ω间,传统的导线设置已无法满足要求。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数据传输线缆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符合要求且高频性能较好的数据传输线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关于一种数据传输线缆,其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所述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分别具有位于中心位置处的导体和包覆于导体外围的包覆层;前述导体外径在28至31美国线规(AWG)范围内,其中,在导体外径采用28AWG时,所述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的中心间距设置为0.51mm至0.75mm;在导体外径采用29AWG时,所述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的中心间距设置为0.38mm至0.75mm,在导体外径采用30至31AWG时,所述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的中心间距设置为0.38mm至0.62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其中所述数据传输线缆还包括与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并排设置的第三导线,所述第三导线相邻第一导线或第二导线设置,并且也具有位于中心位置处的导体和包覆于导体外围的包覆层,所述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和第三导线的导体线规规格相同,并且第三导线与相邻的第一导线或第二导线的中心间距和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的中心间距相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和第二导线构成差分信号对,所述第三导线为接地导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其中前述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构成差分信号对,且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的包覆层分别包括包覆于导体外围的第一包覆层和包覆于第一包覆层外围的第二包覆层,所述第一包覆层的介电系数低于第二包覆层的介电系数。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其中所述第一包覆层采用介电系数为2.1至2.4的绝缘材料形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其中第二包覆层的介电系数为3.2至3.5。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其中在所述导体外径采用28至29AWG时,所述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的中心间距设置为0.585至0.685mm,在导体外径采用30至31AWG时,所述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的中心间距设置为0.45mm至0.55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其中在所述导体外径采用28至29AWG时,所述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的中心间距设置为0.635mm,在导体外径采用30至31AWG时,所述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的中心间距设置为0.5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其中所述数据传输线缆还包括同时包覆于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外侧的外包覆层,外包覆层的介电系数为第二包覆层介电系数的0.8-1.2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其中所述数据传输线缆还包括同时遮盖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的上侧和下侧的覆盖膜,所述覆盖膜的介电系数为第二包覆层介电系数的0.8-1.2倍。
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导体外径及相应的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的中心间距设置,可使得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设置为差分信号对时,两者之间的差分阻抗得以有效减小,有效控制在80Ω至100Ω间,耦合效应增强,保证高频信号的长距离传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数据传输线缆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数据传输线缆的横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数据传输线缆100的一较佳实施例。所述数据传输线缆100至少包括一导线组1。所述导线组1包括并排且相邻设置的第一导线11和第二导线12。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数据传输线缆100还包括与第一导线11和第二导线12并排设置的第三导线2。所述第三导线2相邻第一导线11或第二导线12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导线11和第二导线12为差分信号对,可用于传输高频信号。所述第三导线2为接地导线,可用以抑制差分信号对旁侧的信号干扰。本实施方式中数据传输线缆100包括有若干组通过接地导线2间隔设置的所述差分信号对,并且所述差分信号对均并排设置。所述接地导线2可对相邻两组差分信号对产生隔离,防止相互干扰。
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一导线11、第二导线12和第三导线2分别具有位于中心位置处的导体13和包覆于导体3外侧的包覆层。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线11和第二导线12的包覆层分别包括包覆于导体13外围的第一包覆层14、包覆于第一包覆层14外围的第二包覆层15。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包覆层14的介电系数低于第二包覆层15的介电系数。
其中,第一包覆层14采用介电系数为2.1至2.4的绝缘材料形成,以提供导体13较好的信号传输环境,减少信号的传播延迟,降低信号之间的串扰,保证信号的高速有效传输,减小信号衰减。
另外,所述第二包覆层15设置为介电系数相对较高,在本实用新型中采用介电系数为3.2至3.5的材料制成,优选采用可吸收电磁波的吸波材料制成吸波层,由此,可以利用该吸波层15吸收外界辐射的电磁波,有效抑制外界电磁干扰,对导体13与外界进行有效隔绝,保证高频、超高频信号传输;另外,所述吸波层15还具有质量轻、耐温、耐湿、抗腐蚀等性能,进而可有效保护位于内侧的导体13,延长本实用新型数据传输线缆100的使用寿命;再者,所述吸波层15还可由具有吸波性能的高密度塑料材料制成,以有效利用该种材料的抗拉性,增强数据传输线缆100的机械强度。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因所述第三导线2设置为接地导线,从而将其包覆层仅设置为一层,该包覆层采用绝缘材料制成,以对接地导线2的导体13和相邻的第一导线11或第二导线12的导体13构成绝缘隔离。
进一步地,所述数据传输线缆100还包括对所述导线组1的第一导线11、第二导线12和所述接地导线2进行相对定位和保护的外被层3。所述外被层3可为同时包覆于导线组1和接地导线2外侧的外包覆层,或者同时遮盖导线组1和接地导线2的上侧和下侧以进行定位的覆盖膜。所述外被层3采用耐候性较好和抗疲劳性的材料制成,例如热塑性弹性体TPE(Thermoplastic Elastomer)材料制成,以对内部第一、第二和第三导线11、12、2形成较好的保护,提高本实用新型数据传输线缆100的使用寿命。
所述外被层3采用介电系数为第二包覆层15介电系数的0.8至1.2倍的材料制成,以保证外被层3的介电系数和与其相邻的第二包覆层15介电系数相差较小,进而不会对本实用新型数据传输线缆100的整体介电系数产生影响,保证高频信号传输。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导体13的外径均设置在28至31美国线规(AWG)范围内;其中,在导体13外径采用28AWG时,至少所述第一导线11和第二导线12的中心间距设置为0.51mm至0.75mm;在导体13外径采用29AWG时,至少所述第一导线11和第二导线12的中心间距设置为0.38mm至0.75mm,在导体外径采用30至31AWG时,至少所述第一导线11和第二导线12的中心间距设置为0.38mm至0.62mm。
通过上述导体13外径及相应的第一导线11和第二导线12的中心间距设置,可使得第一导线11和第二导线12之间的差分阻抗得以有效减小,有效控制在80Ω至100Ω间,耦合效应增强,保证高频信号的长距离传输。
优选地,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线11、第二导线12和第三导线2的导体13线规规格和相邻两者之间的中心间距均设置为相同。
另外,进一步地,结合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导线11和第二导线12的包覆层设置,为保证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导线11和第二导线12在进行高频信号传输时,两者之间的差分阻抗控制在85Ω至100Ω间,将所述第一导线11和第二导线12进一步设置如下:在将所述第一导线11和第二导线12的导体13设置为28至29AWG时,使第一导线11和第二导线12的中心间距设置为0.585至0.685mm,优选为0.635mm;在将所述第一导线11和第二导线12的导体13设置为30至31AWG时,使第一导线11和第二导线12的中心间距设置为0.45至0.55mm,优选为0.5mm;由此可进一步保证高频信号的长距离传输。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数据传输线缆,其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所述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分别具有位于中心位置处的导体和包覆于导体外围的包覆层;其特征在于:前述导体外径在28至31美国线规(AWG)范围内,其中,在导体外径采用28AWG时,所述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的中心间距设置为0.51mm至0.75mm;在导体外径采用29AWG时,所述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的中心间距设置为0.38mm至0.75mm,在导体外径采用30至31AWG时,所述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的中心间距设置为0.38mm至0.62m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线缆还包括与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并排设置的第三导线,所述第三导线相邻第一导线或第二导线设置,并且也具有位于中心位置处的导体和包覆于导体外围的包覆层,所述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和第三导线的导体线规规格相同,并且第三导线与相邻的第一导线或第二导线的中心间距和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的中心间距相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传输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和第二导线构成差分信号对,所述第三导线为接地导线。
4.如权利要求1项或第2所述的数据传输线缆,其特征在于:前述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构成差分信号对,且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的包覆层分别包括包覆于导体外围的第一包覆层和包覆于第一包覆层外围的第二包覆层,所述第一包覆层的介电系数低于第二包覆层的介电系数。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数据传输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包覆层采用介电系数为2.1至2.4的绝缘材料形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数据传输线缆,其特征在于:第二包覆层的介电系数为3.2至3.5。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数据传输线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体外径采用28至29AWG时,所述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的中心间距设置为0.585至0.685mm,在导体外径采用30至31AWG时,所述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的中心间距设置为0.45mm至0.55mm。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数据传输线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体外径采用28至29AWG时,所述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的中心间距设置为0.635mm,在导体外径采用30至31AWG时,所述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的中心间距设置为0.5mm。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数据传输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线缆还包括同时包覆于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外侧的外包覆层,外包覆层的介电系数为第二包覆层介电系数的0.8-1.2倍。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数据传输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线缆还包括同时遮盖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的上侧和下侧的覆盖膜,所述覆盖膜的介电系数为第二包覆层介电系数的0.8-1.2倍。
CN201621028390.4U 2016-08-31 2016-08-31 数据传输线缆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0979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28390.4U CN206097973U (zh) 2016-08-31 2016-08-31 数据传输线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28390.4U CN206097973U (zh) 2016-08-31 2016-08-31 数据传输线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097973U true CN206097973U (zh) 2017-04-12

Family

ID=584755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028390.4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097973U (zh) 2016-08-31 2016-08-31 数据传输线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097973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47390A (zh) * 2016-08-31 2017-06-13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线缆
WO2018040958A1 (zh) * 2016-08-31 2018-03-08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线缆
CN109390082A (zh) * 2017-08-07 2019-02-26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线缆
TWI661438B (zh) * 2017-08-09 2019-06-01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數據傳輸線纜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47390A (zh) * 2016-08-31 2017-06-13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线缆
WO2018040958A1 (zh) * 2016-08-31 2018-03-08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线缆
WO2018040400A1 (zh) * 2016-08-31 2018-03-08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线缆
CN106847390B (zh) * 2016-08-31 2018-05-15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线缆
CN109390082A (zh) * 2017-08-07 2019-02-26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线缆
TWI661438B (zh) * 2017-08-09 2019-06-01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數據傳輸線纜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097973U (zh) 数据传输线缆
US9324478B2 (en) High-speed data cable with shield connection
US8285095B2 (en) Optical-electrical hybrid transmission cable
US8357855B2 (en) Communication cable of high capacity
CN101331559B (zh) 护套中形成有间隔件的通讯线缆
CN106847390B (zh) 数据传输线缆
CN106601365A (zh) 线缆
CN206322493U (zh) 扁平线缆
CN206584738U (zh) 扁平线缆
US10395795B2 (en) Data transmission cable
US10079082B2 (en) Data transmission cable
CN105405529B (zh) 数据传输线缆
CN206584748U (zh) 扁平线缆
TWI606462B (zh) 數據傳輸線纜
KR101387241B1 (ko) 크로스필러를 제외한 고속통신용 데이터 케이블
CN106856111A (zh) 扁平线缆
TWM517897U (zh) 數據傳輸線纜
CN202422811U (zh) 高速传输的高清多媒体接口电缆
CN106856106A (zh) 扁平线缆
WO2018040958A1 (zh) 数据传输线缆
CN105225737A (zh) 一种扁平型usb数据线
CN109215855A (zh) 扁平数据传输线缆
CN207602285U (zh) 耐260℃高温星绞型高速数据传输can总线
CN205334984U (zh) 一种抗曲饶耐热环保音频传输数据线
CN204857306U (zh) 数据传输线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1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515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1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515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