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073288U - 空调柜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柜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073288U CN206073288U CN201621029454.2U CN201621029454U CN206073288U CN 206073288 U CN206073288 U CN 206073288U CN 201621029454 U CN201621029454 U CN 201621029454U CN 206073288 U CN206073288 U CN 20607328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positive
- housing
- outlet
- condition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空调柜机,所述空调柜机包括壳体,该壳体内形成有至少一风道;正出风结构,该正出风结构固定于所述壳体内,且具有与一所述风道连通的正出风口;以及顶出风结构,该顶出风结构设于所述壳体的上端,且具有与一所述风道连通的顶出风口,该顶出风结构连接有第一旋转结构,该第一旋转结构驱动所述顶出风结构相对于所述壳体旋转;其中,所述壳体设有与所述正出风口配合连通的让位口,该让位口的上边缘与所述顶出风口的下边缘之间H1的距离范围为30mm≤H1≤150mm。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使室内空气的温度有效快速达到设置的温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柜机。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空调器的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空调柜机,一般只设置一个出风口,然而只设置一个出风口,出风模式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出风面积和出风量的需求,使室内空气的温度无法有效快速达到设置的温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柜机,旨在使室内空气的温度有效快速达到设置的温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柜机,所述空调柜机包括:
壳体,该壳体内形成有至少一风道;
正出风结构,该正出风结构设于所述壳体内,且具有与一所述风道连通的正出风口;
以及顶出风结构,该顶出风结构设于所述壳体的上端,且具有与一所述风道连通的顶出风口,
该顶出风结构连接有第一旋转结构,该第一旋转结构驱动所述顶出风结构相对于所述壳体旋转;
其中,所述壳体设有与所述正出风口配合连通的让位口,该让位口的上边缘与所述顶出风口的下边缘之间的距离范围为30mm≤H1≤150mm。
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筒状侧壁和设于该筒状侧壁的下端的底壁,该筒状侧壁的下端开设有与所述风道连通的进风口。
可选地,所述壳体于轴线上的高度H的范围为1700mm≤H≤1980mm,所述顶出风口下边缘与所述壳体的下端边缘的距离范围为1750mm≤H2≤1970mm;
所述正出风口下边缘与所述壳体的下端边缘的距离范围为900mm≤H3≤1300mm。
可选地,所述壳体的直径L的范围为360mm≤L≤450mm。
可选地,所述顶出风口的上下高度H4的范围值为90mm≤H4≤260mm;所述顶出风口的左右宽度L1的范围值为在200mm≤L1≤360mm。
可选地,所述正出风口的上下高度H5的范围值为400mm≤H5≤650mm;所述正出风口的左右宽度L2的范围值为140mm≤L2≤200mm。
可选地,所述正出风结构包括正出风框,该正出风框具有所述正出风口,该正出风框连接有第二旋转结构,该第二旋转结构驱动所述正出风框旋转,使所述正出风口正对所述让位口或隐藏于所述壳体内。
可选地,所述正出风框呈圆筒状设置,该正出风框的侧壁具有关机面和出风面,该正出风口设于所述出风面。
可选地,所述顶出风结构包括顶出风框,该顶出风框具有所述顶出风口,所述壳体的上端凸设有封盖板,所述顶出风结构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封盖板封堵所述顶出风口。
可选地,所述顶出风结构包括顶出风框,该顶出风框具有所述顶出风口,所述顶出风框连接有升降结构,该升降结构驱动所述顶出风框上下运动,使所述顶出风口隐藏或显露出所述壳体。
可选地,所述顶出风框包括圆形的顶盖板和自所述顶盖板的周缘向下延伸的侧板,所述侧板开设有所述顶出风口。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双出风口,使得空调柜机具有三种出风模式,可根据室内的温度和面积选择出风模式。
如在制冷条件下,正常工作模式下,只通过正出风结构出风即可。当检测到室内温度过高时,可以旋转顶出风结构,通过正出风结构和顶出风结构同时进行出风。当检测到温度过低时,可以选择关闭正出风结构,而只通过顶出风结构进行出风。如此,可实现多种出风模式,满足出风面积和出风量的需求,使室内空气的温度能够有效快速达到预先设置的温度。
同时,在设置顶出风口和正出风口时,将与正出风口配合连通的让位口的上边缘与所述顶出风口的下边缘之间的距离范围为30mm≤H1≤150mm,二者之间的空气流动可产生空气对流的效果,例如在制冷模式下,顶出风口出冷风,正出风口出冷风,顶出风口和正出风口之间的空气被迅速冷却,热空气受冷下降,使得位于正出风口下方的空气也迅速制冷。同时,因空气制冷而下降,上方未被制冷的热空气向下流动而形成对流的现象,从而使上方的空气也能够被快速制冷。而30mm≤H1≤150mm的设置,在此范围内,可实现快速制冷的效果,也即,可以使得室内空气的温度快速达到预设温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柜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空调柜机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空调柜机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A处的剖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照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柜机100,空调柜机100包括:
壳体10,该壳体10内形成有至少一风道。该风道内安装有风机70和换热器90,该壳体10的下端设有与该风道连通的进风口12,该进风口12环绕所述壳体10设置;
该风道主要形成于壳体10的内部,外部空气经由进风口12进入到风道内,由风机70驱动,经过换热器90进行换热,一般的,进风口12、换热器90、风机70由下至上依次排列,换热器90通过安装架60安装固定在壳体10内,换热器90的下端安装有接水盘80,用于接收冷凝水,一般该接水盘80呈圆盘状设置。
正出风结构30,该正出风结构30设于壳体10内,且具有与一风道连通的正出风口311;一般的,该正出风结构30位于壳体10的中部,该壳体10设有与该正出风口311配合的让位口11。
以及顶出风结构50,该顶出风结构50设于壳体10的上端,且具有与一风道连通的顶出风口511,该顶出风结构50连接有第一旋转机构(未图示),该第一旋转机构驱动顶出风结构50相对于壳体10旋转。
其中,所述壳体10设有与所述正出风口311配合连通的让位口11,该让位口11的上边缘与所述顶出风口511的下边缘之间的距离H1的范围为30mm≤H1≤150mm。
本空调柜机100的壳体10内形成有一条风道,正出风结构30和顶出风结构50位于同一风道内,相应的,风机70也设置有一个,如,正出风结构30的上下两端设有连通风道的贯通口(未标示),外部空气由进风口12进入,经由风机70驱动,经过换热器90后经由下端的贯通口进入到正出风结构30中,可以经由该正出风结构30的正出风口311吹出。同时,换热后的空气经由该正出风结构30上端的贯通口至顶出风结构50,可以经由顶出风结构50的顶出风口511吹出。在一个风道的情况下,本空调柜机100的整体结构简单、紧凑,并且成本较低。
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该正出风结构30和顶出风结构50可位于不同的风道,壳体10内可形成有两风道,正出风结构30与其中一风道连通,顶出风结构50与另一风道连通,在风道为两条的情况下,本空调柜机100的风机70可设置一个或两个,即可以通过一个风机70同时驱动两条风道内空气流动,还可以是每一条风道对应一个风机70。在两个风道的情况下,正出风口311和顶出风口511的出风量和出风速度便于控制,则空调柜机100的空气调节能力更强。
本实施例第一旋转机构可以是电机、主动齿轮以及从动齿轮或者齿条相配合的结构,其中主动齿轮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或者齿条啮合,从动齿轮或者齿条固定连接顶出风结构50。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双出风口,使得空调柜机100具有三种出风模式,可根据室内的温度和面积选择出风模式。
例如在制冷条件下,正常工作模式下,只通过正出风结构30出风即可。当检测到室内温度过高时,可以旋转顶出风结构50,通过正出风结构30和顶出风结构50同时进行出风。当检测到温度过低时,可以选择关闭正出风结构30,而只通过顶出风结构50进行出风。如此,可实现多种出风模式,满足出风面积和出风量的需求,使室内空气的温度能够有效快速达到预先设置的温度。
并且,可以将壳体10设置成圆筒状,该壳体10包括筒状侧壁13和设于该筒状侧壁13的下端的底壁15,该筒状侧壁13一般由可拆卸连接的前壳和后壳构成,该前壳和后壳的横截面呈半圆状设置。该筒状侧壁13的下端开设有与所述风道连通的进风口12。首先,外部的空气经由该风道的进风口12时,因为圆筒形壳体10的设置可降低风阻,使空气能够顺利进入到风道内进行换热。一般的,壳体10内的风道的形成依赖于壳体10的内腔壁,该壳体10呈圆筒状设置,使其形成的风道的风阻降低,由此,可使得空调柜机100的换热效率提升。
同时,在设置顶出风口511和正出风口311时,将与正出风口311配合连通的让位口11的上边缘与所述顶出风口511的下边缘之间的距离H1的范围为30mm≤H1≤150mm,二者之间的空气流动可造成的空气对流的效果,例如在制冷模式下,顶出风口511出冷风,正出风口311出冷风,顶出风口511和正出风口311之间的空气被迅速冷却,热空气受冷会下降,使得位于正出风口311下方的空气也迅速制冷。同时,因空气制冷而下降,上方未被制冷热空气向下流动而形成对流的现象,从而使上方的空气也能够被快速制冷。而30mm≤H1≤150mm的设置,在此范围内,可实现快速制冷的效果,也即,可以使得室内空气的温度快速达到预设温度。
参照图1,所述壳体10于轴线上的高度H的范围为1700mm≤H≤1980mm,壳体10的高度主要是考虑兼容正出风口311和顶出风口511的上下位置。
所述顶出风口511下边缘与所述壳体10的下端边缘的距离范围为1750mm≤H2≤1970mm;一般的,顶出风口511的大小小于正出风口311的大小,所以,如果正出风结构30和顶出风结构50位于同一个风道内,采用一个风机70进行驱动时,顶出风口511吹出的空气一般速度比较快,风力较大,吹的距离很远,若考虑到人从空调柜机100的旁边经过,会造成人体的不适。但是,若将顶出风口511设置的过高,则会降低制冷的效率,因此,将H2的距离设置成1750mm≤H2≤1970mm可满足上述的需求。
所述正出风口311下边缘与所述壳体10的下端边缘的距离范围为900mm≤H3≤1300mm。常规正出风吹风时,比如需要对人吹时,此正出风口311高度正好满足对人吹的需要。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的直径L的范围为360mm≤L≤450mm。空调柜机100的壳体10的直径不能过大或者过小,过小的话,内部风道结构放不下,过大的话,占用较多的安放空间,而且成本也较高。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顶出风口511的上下高度H4的范围值为90mm≤H4≤260mm;所述顶出风口511的左右宽度L1的范围值为在200mm≤L1≤360mm。
顶出风口511一般呈长方形设置,采用此范围大小的顶出风口511使得该顶出风口511的出风量和出风速度可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求。同时使得顶出风口511从正面看呈长方形,且长度方向和壳体10的轴线方向垂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正出风口311的上下高度H5的范围值为400mm≤H5≤650mm;所述正出风口311的左右宽度L2的范围值为140mm≤L2≤200mm。
一般的,正出风口311的大小要大于顶出风口511的大小,以满足出风量和出风速度的需求。正出风口311从正面看呈长方形,且长度方向和机身竖直方向一致。当然,在正出风口311的上下边缘可以设置呈圆弧状,使得该正出风口311呈跑道状设置。
参照图2,正出风结构30包括正出风框31,该正出风框31具有正出风口311,壳体10设有与正出风口311配合的让位口11,该正出风框31连接有第二旋转机构(未图示),该第二旋转机构驱动正出风框31旋转,使正出风口311正对让位口11或隐藏于壳体10内。
可以理解的是,该第二旋转机构的结构设置可类似于第一旋转机构,在此不做赘述。
该正出风框31设置在壳体10内,通过第二旋转机构驱动旋转,当需要正出风时,只需驱动该正出风框31,使其正出风口311正对让位口11,外部空气经由进风口12进入,有风机70驱动至风道中的换热器90换热,然后经由正出风口311和让位口11吹出。当需要关闭正出风时,通过第二旋转机构驱动正出风框31旋转,使正出风口311与让位口11处于不导通的状态,即可使关闭该正出风结构30。
在本实施例中,正出风框31呈圆筒状设置,该正出风框31的侧壁13具有关机面和出风面,该正出风口311设于出风面。
该圆筒状的正出风框31的上下两端连通风道,其侧壁13形成出风面和关机面,第二旋转机构驱动该圆筒状的正出风框31即可完成正出风结构30的开启和关闭。
当然,该正出风框31还可以设置呈支架型,如,设置多个横向安装柱和纵向安装柱,一该纵向安装柱形成转动轴线,多个横向安装柱呈放射状固定于该纵向安装柱的两端,多个横向安装柱的背离纵向安装柱的一端连接有圆弧连接件。再通过几条纵向安装柱作为连接件,连接上下两端,从而形成支架型的的正出风框31。由此,横向安装柱之间的间隙形成上下两端的贯通口。
具体地,正出风框31具有挡风件313,该挡风件313位于两连接件之间,该挡风件313临接正出风口311设置,该正出风口311有两条相邻的纵向安装柱形成。正出风结构30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二旋转机构驱动正出风框31旋转以使挡风件313封堵让位口11。当室内空气调节过程中,不需要正出风结构30的正出风口311进行出风时,第二旋转机构驱动正出风框31旋转,通过在正出风框31设置挡风件313,使得正出风框31旋转过程中挡风件313正对正出风口311即可实现对正出风口311的闭合操作,使得正出风结构30的整体结构简单,空调柜机100的成本得到降低。
可以理解的,正出风框31还连接有第一横向导风板33,第一横向导风板33可水平设置有多块,并且多块第一横向导风板33的同一侧与一连杆转动连接,连杆上可通过电机驱动进而拉动第一横向导风板33上下摆动,实现正出风口311的上下扫风。
顶出风结构50包括顶出风框51,顶出风框51包括圆形的顶盖板53和自顶盖板53的周缘向下延伸的侧板55,侧板55开设有顶出风口511。
本实施例的顶出风框51整体呈圆筒状,使得第一旋转机构驱动顶出风结构50的过程更顺畅,并且顶出风框51内部具有圆柱形内腔,风机70驱动空气由壳体10的风道进入顶出风框51的内腔后,在圆柱形内腔进行回旋,并由开设于侧板55的顶出风口511吹出,如此可以提高顶出风结构50的出风效率。
顶出风口511还设有第二横向导风板57,该第二横向导风板57连接该顶出风口511的两侧,且于上下方向摆动,以调整顶出风口511的出风角度。通过第二横向导风板57的设置,可以实现顶出风结构50的上下方向的扫风。
该顶出风口511还设有第二纵向导叶59,该第二纵向导叶59与第二横向导风板57形成出风格栅。通过第二纵向导叶59的设置,可实现顶出风结构50的左右方向扫风,本实施例通过第二横向导风板57和第二纵向导叶59的配合,使得顶出风结构50具有多种出风模式,适应室内空气调节的多种需求。
由上述的内容可知,本空调柜机100通过顶出风结构50和正出风结构30的配合实现多种出风模式,则在某些模式下,只需要正出风结构30进行出风,而顶出风结构50需要关闭,本空调柜机100的顶出风结构50的关闭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
在一实施例中,可于壳体10的上端凸设有封盖板(未图示),当不需要顶出风结构50出风时,通过第一旋转机构驱动顶出风结构50于壳体10上端的安装位置旋转,再转过相应角度时,封盖板封堵顶出风框51的顶出风口511,使得顶出风结构50处于关闭状态。可以理解的,在此情况下,当壳体10内设有两条风道以及两个风机70时,可将对应顶出风口511的风机70关闭,而该风机70关闭信号的获取,可通过在壳体10上安装传感器或者在第一旋转机构安装角度传感器实现。通过上述结构,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顶出风口511的开闭,如此降低本空调柜机100的功耗以及生产成本。
在另一实施例中,可于壳体10内设置与顶出风框51连接的升降结构,该升降结构驱动顶出风框51上下运动,使顶出风口511隐藏或显露出壳体10。
升降结构可由电机带动齿轮齿条的方式进行升降,当然,也可以采用涡轮蜗杆的方式、滑轨滑槽的方式,丝杠传动的方式或者连接杆传动的方式驱动顶出风结构50升降,而实现顶出风口511隐藏或显露出壳体10。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柜机100的出风控制方法,其包括:
第一次检测环境的温度;
当环境的温度高于预设阈值时,使正出风结构30的正出风口311开启;
第二次检测环境的温度,当环境的温度高于预设阈值时,使顶出风口511开启,控制第一旋转机构旋转顶出风结构50。
本空调柜机100对于后壳体10凸设有封盖板(未图示)而未设有升降结构的情况下,在关闭空调柜机100时,顶出风结构50的顶出风口511正对封盖板,使得顶出风口511关闭,即空调柜机100在设有封盖板的情况下起始状态为顶出风口511正对封盖板的状态。对于设有升降结构而未设有封盖板的的空调柜机100而言,其起始状态为顶出风结构50隐藏于壳体10的状态。本空调柜机100可在进风口12处设置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环境的温度,通过温度传感器进行第一次温度检测,当室内环境的温度高于预设阈值时,可通过第一旋转机构旋转或者升降结构的升降作用使得正出风口311打开,并且风机70启动,再次过程中,第一旋转机构驱动顶出风结构50转动,实现不同出风角度。实现对室内环境稳定的调节。在空调柜机100工作一段时间后,温度传感器进行第二次温度检测,当环境的温度高于预设阈值时,控制第一旋转机构旋转顶出风结构50,使顶出风口511露出空调柜机100的壳体10,正出风口311和顶出风口511同时出风,加速室内空气调节以使到达预设阈值。
本控制方法在控制第一旋转机构旋转顶出风结构50的步骤后,还包括:
第三次检测环境的温度,当环境的温度低于预设阈值时,使顶出风口511关闭。
关闭过程可以是第一旋转机构驱动顶出风结构50的正出风口311正对封盖板,也可以使升降结构驱使顶出风结构50隐藏于壳体1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柜机包括:
壳体,该壳体内形成有至少一风道;
正出风结构,该正出风结构设于所述壳体内,且具有与一所述风道连通的正出风口;
以及顶出风结构,该顶出风结构设于所述壳体的上端,且具有与一所述风道连通的顶出风口,
该顶出风结构连接有第一旋转结构,该第一旋转结构驱动所述顶出风结构相对于所述壳体旋转;
其中,所述壳体设有与所述正出风口配合连通的让位口,该让位口的上边缘与所述顶出风口的下边缘之间的距离H1的范围为30mm≤H1≤150m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筒状侧壁和设于该筒状侧壁的下端的底壁,该筒状侧壁的下端开设有与所述风道连通的进风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于轴线上的高度H的范围为1700mm≤H≤1980mm,所述顶出风口下边缘与所述壳体的下端边缘的距离范围为1750mm≤H2≤1970mm;
所述正出风口下边缘与所述壳体的下端边缘的距离范围为900mm≤H3≤1300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呈圆筒状设置,所述壳体的直径L的范围为360mm≤L≤450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出风口的上下高度H4的范围值为90mm≤H4≤260mm;所述顶出风口的左右宽度L1的范围值为在200mm≤L1≤360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出风口的上下高度H5的范围值为400mm≤H5≤650mm;所述正出风口的左右宽度L2的范围值为140mm≤L2≤200mm。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出风结构包括正出风框,该正出风框具有所述正出风口,该正出风框连接有第二旋转结构,该第二旋转结构驱动所述正出风框旋转,使所述正出风口正对所述让位口或隐藏于所述壳体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出风框呈圆筒状设置,该正出风框的侧壁具有关机面和出风面,该正出风口设于所述出风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出风结构包括顶出风框,该顶出风框具有所述顶出风口,所述壳体的上端凸设有封盖板,所述顶出风结构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封盖板封堵所述顶出风口。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出风结构包括顶出风框,该顶出风框具有所述顶出风口,所述顶出风框连接有升降结构,该升降结构驱动所述顶出风框上下运动,使所述顶出风口隐藏或显露出所述壳体。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出风框包括圆形的顶盖板和自所述顶盖板的周缘向下延伸的侧板,所述侧板开设有所述顶出风口。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029454.2U CN206073288U (zh) | 2016-08-31 | 2016-08-31 | 空调柜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029454.2U CN206073288U (zh) | 2016-08-31 | 2016-08-31 | 空调柜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073288U true CN206073288U (zh) | 2017-04-05 |
Family
ID=584365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1029454.2U Active CN206073288U (zh) | 2016-08-31 | 2016-08-31 | 空调柜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07328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52459A (zh) * | 2016-08-31 | 2016-11-23 |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柜机和空调柜机的出风控制方法 |
-
2016
- 2016-08-31 CN CN201621029454.2U patent/CN20607328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52459A (zh) * | 2016-08-31 | 2016-11-23 |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柜机和空调柜机的出风控制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152459A (zh) | 空调柜机和空调柜机的出风控制方法 | |
CN106895481A (zh) | 顶出风结构、空调柜机、空调器和空调器的出风控制方法 | |
CN206222643U (zh) | 空调柜机 | |
CN106403033B (zh) | 空调柜机、空调器和空调柜机的出风控制方法 | |
CN106403028A (zh) | 空调柜机和空调柜机的出风控制方法 | |
CN206073283U (zh) | 空调柜机 | |
CN206478749U (zh) |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 |
CN106123253A (zh) | 空调柜机和空调柜机的出风控制方法 | |
CN106338102B (zh) | 空调柜机、空调器和空调柜机的出风控制方法 | |
CN106287987A (zh) | 空调柜机、空调器和空调柜机的出风控制方法 | |
CN106247454B (zh) | 空调柜机和空调柜机的出风控制方法 | |
CN106403051A (zh) | 空调柜机、空调器和空调柜机的出风控制方法 | |
CN106403026A (zh) | 空调柜机和空调柜机的出风控制方法 | |
CN206291311U (zh) | 空调柜机 | |
CN206073284U (zh) | 空调柜机 | |
CN106225089A (zh) | 空调柜机、空调器和空调柜机的出风控制方法 | |
CN106225081A (zh) | 空调柜机和空调柜机的出风控制方法 | |
CN106322526A (zh) | 空调柜机和空调柜机的控制方法 | |
CN206222467U (zh) |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 |
CN206073412U (zh) | 空调柜机 | |
CN206073288U (zh) | 空调柜机 | |
CN206073281U (zh) | 空调柜机 | |
CN206222464U (zh) |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 |
CN206459529U (zh) | 一种翅片式换热器 | |
CN106152458A (zh) | 空调柜机和空调柜机的出风控制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