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059063U - 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 - Google Patents

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059063U
CN206059063U CN201621089320.XU CN201621089320U CN206059063U CN 206059063 U CN206059063 U CN 206059063U CN 201621089320 U CN201621089320 U CN 201621089320U CN 206059063 U CN206059063 U CN 2060590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sensitive element
lead
placement section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08932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洁
张和健
椿修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08932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0590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0590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0590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hermistors And Varis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防止热敏元件从引线脱落且不易发生短路故障的具有高稳定性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热敏元件,各所述热敏元件在两端分别形成有端子电极;以及引线组,该引线组具有多根并排配置的引线,所述引线由绝缘层包覆导体而成,在相邻的两根所述引线的邻接处设置有至少一个热敏元件放置部,在所述热敏元件放置部内形成有使导体从相邻的两根所述引线露出的导体露出部分,所述热敏元件至少部分卡设于所述热敏元件放置部内,所述热敏元件的端子电极分别与所述导体露出部分电连接。

Description

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中,在两根平行配置的引线上搭载两端分别形成有端子电极的例如热敏电阻等热敏元件,剥离两根引线同一前端的被覆绝缘体以露出金属线,通过焊锡使露出的金属线分别与热敏元件的端子电极相连接。这种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中,两根引线端部的被覆绝缘体完全剥离后,由于距离过小,在两根引线彼此接触或焊锡量过大时,容易引起短路故障。而且,为了防止引线端部露出金属线部分互相接触,两根引线之间需要留有一定的空隙,当元器件尺寸或引线直径较小时,两根引线间的间隙也随之缩小,容易导致短路故障,整体难以实现小型化。
对于上述问题,在例如专利文献1中提出有如下结构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如图10所示,第1及第2引线9a、9b由绝缘部件13a、13b包覆金属线12a、12b而成,其长度互不相同且并排配置,将该第1及第2引线9a、9b的前端切断成倾斜状以使内部的金属线12a、12b表面露出,通过焊锡10a、10b将位于热敏元件11两端的两个端子电极111、112分别与对应露出的金属线12a、12b电连接,其中至少保证一根引线的前端被切断后,其与所连接的端子电极的侧面折回部之间具有特定角度。
现有技术
专利文献1:中国专利公开第101583858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中,两根引线可无间隙平行配置,且不容易产生短路故障。但是由于金属线被切割成倾斜状而与热敏电阻等元件相连接,因此,焊锡接合部面积小,接合强度低。此外,在引线直径比较小时,焊锡接合部面积也会随之缩小,接合强度进一步下降,特别在冷热冲击中容易因焊锡接合部断开而导致断路故障。另外,以特定角度对两根引线前端部分进行切割时,引线直径越小,对切割工艺的精度要求也越高,因此也难以实现在直径较小的引线上安装热敏元件。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中,热敏电阻等热敏元件搭载于引线上,在受到外力冲击时,容易发生位移或脱落,降低了良品率,且产品不易于运输或使用。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防止热敏元件从引线脱落且不易发生短路故障的具有高稳定性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热敏元件,各所述热敏元件在两端分别形成有端子电极;以及引线组,该引线组具有多根并排配置的引线,所述引线由绝缘层包覆导体而成,在相邻的两根所述引线的邻接处设置有至少一个热敏元件放置部,在所述热敏元件放置部内形成有使导体从相邻的两根所述引线露出的导体露出部分,所述热敏元件至少部分卡设于所述热敏元件放置部内,所述热敏元件的端子电极分别与所述导体露出部分电连接。
另外,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中,优选为,所述热敏元件放置部为通过切削两根所述引线在引线长度方向上的同侧相邻处部分来形成的凹槽。
另外,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中,优选为,所述热敏元件放置部形成于相邻的两根所述引线的端部,且在所述引线的端部一侧具有开口,所述热敏元件从所述开口沿引线长度方向安装并卡设于所述热敏元件放置部内。
另外,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中,优选为,所述热敏元件放置部沿着所述热敏元件的安装方向逐渐变窄。
另外,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中,优选为,从引线长度方向观察时,所述热敏元件放置部的底部两端与所述热敏元件的两端之间具有空隙。
另外,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中,优选为,从引线长度方向观察时,所述热敏元件放置部的底部与所述热敏元件过盈配合。
另外,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中,优选为,相邻的两根所述引线之间在所述端部形成有夹角。
另外,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中,优选为,所述热敏元件放置部为在整个周向上具有壁面的通槽。
另外,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中,优选为,在所述热敏元件及与所述热敏元件电连接的两根所述引线的邻接处设置有绝缘材料。
另外,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中,优选为,在所述热敏元件及与所述热敏元件电连接的两根所述引线的邻接处设置有积蓄槽,所述绝缘材料填充于所述积蓄槽中。
另外,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中,优选为,所述绝缘材料为绝缘粘接材料。
另外,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中,优选为,所述热敏元件放置部通过将相邻的两根所述引线向两侧弯折来形成。
另外,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中,优选为,所述热敏元件为表面安装型热敏电阻。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热敏元件卡设于热敏元件放置部内,从而热敏元件在安装到引线上后,由于热敏元件放置部与热敏元件处于卡接关系,与现有技术中的搭载关系相比,在受到外力冲击时热敏元件不易从引线上脱落。而且,在加工过程中,热敏元件卡设于热敏元件放置部内,也不易在焊接、运输等过程中脱落。
此外,热敏元件固定在引线上,可以使用波峰焊的焊接方式,相对于传统的点焊,焊接效率更高,且可采用焊料回收再生系统,能最大限度地节省焊料成本。同时,相邻的两根引线的导体露出部分仍然被绝缘层分隔开,相互之间不易短路,由此热敏元件组件不易发生短路故障。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中使用的热敏元件的立体图,图1(b)是图1(a)的A-A’线剖视图。
图2(a)~2(c)分别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的俯视图、侧视图及正视图。
图3(a)~3(c)分别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的俯视图、侧视图及正视图。
图4(a)、图4(b)分别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的两个示例。
图5(a)~5(c)分别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的俯视图、侧视图及正视图。
图6(a)~6(c)分别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的俯视图、侧视图及正视图。
图7(a)~7(c)分别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的俯视图、侧视图及正视图。
图8(a)~8(c)分别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的俯视图、侧视图及正视图。
图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热敏元件,各热敏元件在两端分别形成有端子电极;以及引线组,该引线组具有多根并排配置的引线,引线由绝缘层包覆导体而成。在相邻的两根引线的邻接处设置有至少一个热敏元件放置部,且在热敏元件放置部内形成有使导体从该相邻的两根引线露出的导体露出部分。此外,热敏元件至少部分卡设于上述热敏元件放置部内,热敏元件的端子电极分别与导体露出部分电连接。
在下文的各实施方式中,以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包括一个热敏元件和由两根引线构成的引线组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热敏元件可以为两个以上,引线组也可以由两根以上的引线构成。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处,对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实施方式1)
首先,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进行说明。图1(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中使用的热敏元件即热敏电阻1的立体图,图1(b)是图1(a)的A-A’线剖视图。
如图1(a)所示,热敏电阻1优选为具有内部电极的表面安装型热敏电阻。该热敏电阻1具有以陶瓷材料为主成分的热敏电阻本体、以及通过烧制处理等而形成在该热敏电阻本体两端的两个端子电极2a、2b。端子电极2a、2b由Ag、Cu、Ni、Sn等导电性材料所构成。此外,如图1(b)所示,热敏电阻本体内部形成有内部电极110。
通过使用表面安装型热敏电阻,可使端子电极间的距离较大,难以产生迁移,可极大阻止端子电极之间的短路。此外,通过使热敏电阻具有内部电极,难以产生电极剥离,即使在产生电极剥离的情况下对电阻值造成的影响也较小。
图2(a)~2(c)分别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的俯视图、侧视图及正视图。
如图2所示,第1及第2引线4a、4b并排配置。第1引线4a与第2引线4b可在引线长度方向上通过粘接材料接合成为一体,也可以隔开一定间隔而不接合成为一体。
第1及第2引线4a、4b中,由作为绝缘层的绝缘部件5a包覆作为导体的金属线(线芯)6a,由绝缘部件5b包覆作为导体的金属线(线芯)6b。其中,金属线6a、6b只要是可进行焊接的材料即可,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铁、镍、铜或金属合金等,优选为焊锡浸润性较好的铜。绝缘部件5a、5b只要是能经受回焊处理的耐热材料即可,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聚氨酯树脂、丙烯酸树脂等绝缘树脂。
在第1及第2引线4a、4b的邻接处设置有至少一个热敏元件放置部10,热敏元件放置部10在其内部形成有使金属线6a、6b从引线4a、4b露出的导体露出部分。具体而言,热敏元件放置部10可以为通过切削第1及第2引线4a、4b在引线长度方向上的同侧相邻的部分来形成的凹槽。本实施方式1中,热敏元件放置部10形成于第1及第2引线4a、4b的端部,且在第1及第2引线4a、4b的端部一侧具有开口10A。热敏电阻1从该开口10A沿引线长度方向(引线轴线方向)安装,其至少部分卡设于热敏元件放置部10内。此外,热敏电阻1的端子电极2a、2b分别通过焊锡3a、3b与第1及第2引线4a、4b的对应导体露出部分电连接。
热敏电阻1在引线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小于第1及第2引线4a、4b的直径之和。此外,热敏元件放置部10的宽度等于或略大于热敏电阻1在引线宽度方向上的尺寸。
从引线长度方向观察时,热敏电阻1与热敏元件放置部10的底部10B互相接触,无缝隙放置,由此,可防止焊锡熔融时,焊锡渗进缝隙处而导致两端子电极间短路。
此外,从引线长度方向观察时,热敏元件放置部10的深度等于或略小于热敏电阻1在引线长度方向上的尺寸,由此,使用波峰焊的方式进行焊接时,熔融状态的焊锡不会因张力作用而延伸至热敏电阻1的两个端子电极2a、2b之间,造成短路故障。
另外,如图2(a)所示,以包覆第1及第2引线4a、4b、焊锡3a、3b及热敏电阻1的方式涂布封装用的绝缘树脂8,可起到将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7与外界绝缘阻隔的作用。
根据上述结构,热敏元件卡设于热敏元件放置部内,从而热敏元件在安装到引线上后,由于热敏元件放置部与热敏元件处于卡接关系,与现有技术中的搭载关系相比,在受到外力冲击时热敏元件不易从引线上脱落。而且,在加工过程中,热敏元件卡设于热敏元件放置部内,也不易在焊接、搬运等过程中脱落。
此外,热敏元件固定在引线上,可以使用波峰焊的焊接方式,相对于传统的点焊,焊接效率更高,且可采用焊料回收再生系统,能最大限度地节省焊料成本。同时,相邻的两根引线的导体露出部分仍然被绝缘层分隔开,相互之间不易短路,由此热敏元件组件不易发生短路故障。
此外,通过使热敏元件放置部形成于相邻的两根所述引线的端部,且在引线的端部一侧具有开口,热敏元件从开口沿引线长度方向安装并卡设于热敏元件放置部内,由此,安装热敏元件的动作较为简单。
(实施方式2)
接着,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进行说明。实施方式2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之处在于:相邻的两根引线之间在端部形成有夹角。
图3(a)~3(c)分别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的俯视图、侧视图及正视图。
如图3(a)所示,从引线长度方向观察时,热敏元件放置部10的底部10B的宽度略小于热敏电阻1在引线宽度方向的尺寸,第1及第2引线4a、4b之间在端部形成有夹角θ。热敏元件放置部的开口10A的宽度可以大于第1及第2引线4a、4b的直径之和。
根据上述结构,相邻的两根引线之间在端部形成有夹角,因此,除了可实现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外,还可利用相邻的两根引线对卡设于热敏元件放置部内的热敏元件产生一定的夹持力,使得热敏元件在焊接完成前的加工过程中不会因搬运、振动、焊接等脱落,从而避免不良。
此外,由于相邻的两根引线之间在端部形成有夹角,因此,相邻的两根引线之间存在一定间隙,可以避免引线间的导体露出部分相互短路,从而更可靠地防止热敏元件的两个端子电极间因引线切割时金属延伸而造成的引线间短路故障。
(实施方式3)
接着,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进行说明。实施方式3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之处在于:热敏元件放置部沿着所述热敏元件的安装方向逐渐变窄。
图4(a)、图4(b)分别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的两个示例。
本实施方式3中,如图4(a)、图4(b)所示,热敏元件放置部10形成为沿着热敏元件1的安装方向(图示的箭头I的方向)逐渐变窄,从引线长度方向观察时,热敏元件放置部10的开口10A的宽度大于底部10B的宽度。在此情况下,热敏电阻1的两个端子电极的端面与热敏元件放置部10的倾斜侧壁之间存在间隙,使得可焊接部位的焊锡量增加,可提高焊接强度。此外,热敏元件放置部的开口的宽度较大,有利于热敏元件的安装,而底部的宽度较小,有利于热敏元件的卡设。
另外,如图4(a)所示,在从引线长度方向观察时,热敏元件放置部10的底部10B两端与热敏电阻1的两端之间具有空隙,即热敏元件放置部10的底部10B的宽度大于热敏电阻1在引线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的情况下,可在上述空隙处填充焊锡,焊接空间变大,焊锡量更多,可进一步提高焊接强度。而且,由于有两翼的包围,可以防冲击。
如图4(b)所示,在从引线长度方向观察时,热敏元件放置部10的底部10B与热敏电阻1过盈配合,即热敏元件放置部10的底部10B的宽度等于或略小于热敏电阻1在引线宽度方向的尺寸的情况下,引线还可对热敏元件产生夹持力,使得热敏元件在焊接完成前的加工过程中不会因搬运、振动、焊接等脱落,从而避免不良。
(实施方式4)
接着,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进行说明。实施方式4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热敏元件及与热敏元件电连接的两根引线的邻接处设置有绝缘材料。
图5(a)~5(c)分别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的俯视图、侧视图及正视图。如图5所示,在第1及第2引线4a、4b、热敏电阻1三者的邻接处设有绝缘材料9。由此,可以利用绝缘材料9覆盖住第1及第2引线4a、4b切削后的导体露出部分,能更可靠地防止引线间短路。此外,还可防止热敏电阻1与热敏元件放置部10相贴合的一面因焊锡延伸并相互接触而造成短路。
此外,绝缘材料9优选为具有粘接性或者可以进行熔接的材料,例如,可使用熔融状态的环氧树脂。在第1及第2引线4a、4b和热敏电阻1三者相邻处,利用环氧树脂将三者熔接并相互固定。由此,不仅可以降低短路的风险,而且,即使第1及第2引线4a、4b对热敏电阻1没有产生夹持力、或产生的夹持力过小,也可以使热敏电阻1稳定地粘接在热敏元件放置部10内。因此,在加工过程中,可以进一步防止热敏电阻1从引线上脱落或发生位置偏移。
(实施方式5)
接着,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进行说明。实施方式5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之处在于:热敏元件放置部为在整个周向上具有壁面的通槽。
图6(a)~6(c)分别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的俯视图、侧视图及正视图。如图6(a)所示,热敏元件放置部10并未像实施方式1那样设置于第1及第2引线4a、4b的端部并在端部一侧具有开口,而是设置在离第1及第2引线4a、4b的端部有一定距离的位置,由此,使得热敏元件放置部10为在整个周向上具有壁面的通槽。该通槽在引线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或略大于热敏电阻1的尺寸,在引线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等于或略大于热敏电阻1的尺寸。此外,虽然图6(a)中示出了通槽具有矩形形状,但通槽的形状并不限于此,也可为其他形状。
根据上述结构,热敏元件放置部为在整个周向上具有壁面的通槽,因此,热敏元件在整个周向上都有引线壁包围,在受到外力冲击时热敏元件不易从引线上脱落。
此外,在加工过程中,热敏元件的放置位置也容易控制,不易产生偏移,从而无需精确地控制热敏元件的放置位置与方向,就可以使热敏电子很稳定地放置在通槽内。另外,由于热敏元件在引线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等于小于两根引线的直径之和,焊接加工结束后,整体宽度保持不变,因此不占用其他空间,可以极大限度地实现小型化。
(实施方式6)
接着,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进行说明。实施方式6与实施方式5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热敏元件及与热敏元件电连接的两根引线的邻接处设置有绝缘材料。
图7(a)~7(c)分别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的俯视图、侧视图及正视图。如图7所示,在第1及第2引线4a、4b、热敏电阻1三者的邻接处设有绝缘材料91、92。由此,可以利用绝缘材料91、92覆盖住第1及第2引线4a、4b切削后的导体露出部分,与实施方式4同样,能更可靠地防止引线间短路,并防止热敏电阻1与热敏元件放置部10相贴合的一面因焊锡延伸并相互接触而造成短路。
另外,绝缘材料91、92优选为具有粘接性或者可以进行熔接的材料,例如,可使用熔融状态的环氧树脂。由此,与实施方式4相比,利用绝缘材料91、92从两侧将热敏元件与第1及第2引线4a、4b固定,可以使热敏电阻1更加稳定地粘接在热敏元件放置部10内,更可靠地防止热敏电阻1从引线上脱落或发生位置偏移。
(实施方式7)
接着,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进行说明。实施方式7与实施方式4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热敏元件及与热敏元件电连接的两根引线的邻接处设置有积蓄槽,绝缘材料填充于该积蓄槽中。
图8(a)~8(c)分别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的俯视图、侧视图及正视图。如图8所示,在第1及第2引线4a、4b、热敏元件1三者的邻接处设有一积蓄槽9’,绝缘材料9填充于该积蓄槽9’中。同样,绝缘材料9优选为具有粘接性或者可以进行熔接的材料,例如,可使用熔融状态的环氧树脂。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热敏元件及与热敏元件电连接的两根引线的邻接处设置有积蓄槽,并将绝缘材料填充于该积蓄槽中,从而绝缘材料只要填充到积蓄槽中即可,绝缘材料的设置方式更为简单,同时也可以有效增加绝缘材料的涂布量以提升绝缘效果,进一步防止热敏元件的两端子电极间及引线间的短路。
(实施方式8)
接着,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进行说明。实施方式8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之处在于:热敏元件放置部通过将相邻的两根引线向两侧弯折来形成。
图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的俯视图。如图9所示,将第1及第2引线4a、4b的上端部向两侧相对弯折,并且剥除掉第1及第2引线4a、4b的弯折部分内侧的绝缘层,使得第1及第2引线4a、4b左右相对的位置分别有金属线6a、6b露出,以形成可以容纳热敏电阻1放置的中空区域,作为热敏元件放置部10。该中空区域在引线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等于或略大于热敏电阻1的尺寸。
根据上述结构,热敏元件卡设于热敏元件放置部内,从而热敏元件在安装到引线上后,由于热敏元件放置部与热敏元件处于卡接关系,与现有技术中的搭载关系相比,在受到外力冲击时热敏元件不易从引线上脱落。而且,在加工过程中,热敏元件卡设于热敏元件放置部内,也不易在焊接、搬运等过程中脱落。
此外,热敏元件固定在引线上,可以使用波峰焊的焊接方式,相对于传统的点焊,焊接效率更高,且可采用焊料回收再生系统,能最大限度地节省焊料成本。同时,相邻的两根引线的导体露出部分仍然被绝缘层分隔开,相互之间不易短路,由此热敏元件组件不易发生短路故障。
进一步而言,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引线很细,一般而言,其直径约为0.3mm左右,易于弯折,因此,与上述实施方式1-7中需要切削引线的结构相比,更易于实现。
此外,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可以做种种变更,对不同实施方式中分别揭示的技术手段进行适当组合而获得的实施方式也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内。例如,本实用新型中,也可实现没有内部电极的非层叠热敏元件。
标号说明
1 热敏电阻
2a、2b 端子电极
3a、3b 焊锡
4a 第1引线
4b 第2引线
5a、5b 绝缘部件
6a、6b 金属线
7 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
8 封装用的绝缘树脂
9、91、92 绝缘材料
9’ 积蓄槽
10 热敏元件放置部
10A 热敏元件放置部的开口
10B 热敏元件放置部的底部
110 内部电极

Claims (13)

1.一种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热敏元件,各所述热敏元件在两端分别形成有端子电极;以及
引线组,该引线组具有多根并排配置的引线,所述引线由绝缘层包覆导体而成,
在相邻的两根所述引线的邻接处设置有至少一个热敏元件放置部,
在所述热敏元件放置部内形成有使导体从相邻的两根所述引线露出的导体露出部分,
所述热敏元件至少部分卡设于所述热敏元件放置部内,所述热敏元件的端子电极分别与所述导体露出部分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敏元件放置部为通过切削两根所述引线在引线长度方向上的同侧相邻处部分来形成的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敏元件放置部形成于相邻的两根所述引线的端部,且在所述引线的端部一侧具有开口,所述热敏元件从所述开口沿引线长度方向安装并卡设于所述热敏元件放置部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敏元件放置部沿着所述热敏元件的安装方向逐渐变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其特征在于,
从引线长度方向观察时,所述热敏元件放置部的底部两端与所述热敏元件的两端之间具有空隙。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其特征在于,
从引线长度方向观察时,所述热敏元件放置部的底部与所述热敏元件过盈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其特征在于,
相邻的两根所述引线之间在所述端部形成有夹角。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敏元件放置部为在整个周向上具有壁面的通槽。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热敏元件及与所述热敏元件电连接的两根所述引线的邻接处设置有绝缘材料。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热敏元件及与所述热敏元件电连接的两根所述引线的邻接处设置有积蓄槽,所述绝缘材料填充于所述积蓄槽中。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材料为绝缘粘接材料。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敏元件放置部通过将相邻的两根所述引线向两侧弯折来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敏元件为表面安装型热敏电阻。
CN201621089320.XU 2016-09-28 2016-09-28 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 Active CN2060590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89320.XU CN206059063U (zh) 2016-09-28 2016-09-28 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89320.XU CN206059063U (zh) 2016-09-28 2016-09-28 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059063U true CN206059063U (zh) 2017-03-29

Family

ID=583668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089320.XU Active CN206059063U (zh) 2016-09-28 2016-09-28 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05906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62328B (zh) 保护元件
US4539623A (en) Solid electrolytic chip capacitor with improved terminals
JP6483987B2 (ja) ヒューズエレメント、ヒューズ素子、及び発熱体内蔵ヒューズ素子
CN105453211A (zh) 保护元件及电池组
US20150279605A1 (en) Fus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EP2455996A2 (en) Protection circuit module
CN100355327C (zh) 一种印制电路板及其制造方法
KR20170094152A (ko) 후면-접촉 광 전지를 상호 연결하기 위한 방법
CN103187640B (zh) 可进行表面贴装的金属接线端子及其贴装方法
CN206059063U (zh) 带引线的热敏元件组件
US9735551B2 (en) Surge absorb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204230191U (zh) 一种表面贴装熔断器
JP4983687B2 (ja) シールドの電気的接続方法
CN103843079A (zh) Ptc装置
CN103021598B (zh) 过电流保护元件
CN205566796U (zh) 一种便于贴片元件接线的印刷电路板
US10176909B2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module with lead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2593626A (zh) 柔性扁平线缆组件及其组装方法
CN205542672U (zh) 一种表面贴装熔断器
CN205079882U (zh) 带引线的热敏电阻组件
JP2020173920A (ja) 保護素子
CN205881604U (zh) 带引线的热敏电阻组件
CN214313454U (zh) 一种无采样跳点的多节锂电池印制板
US20240147632A1 (en) Wiring board
JP6579687B2 (ja) 電気化学セルおよび電気化学セルモジュ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