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037351U - 一种立式空调 - Google Patents

一种立式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037351U
CN206037351U CN201620930301.9U CN201620930301U CN206037351U CN 206037351 U CN206037351 U CN 206037351U CN 201620930301 U CN201620930301 U CN 201620930301U CN 206037351 U CN206037351 U CN 2060373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wind deflector
air conditioner
main body
induc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93030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佳林
吕金良
侯延慧
孙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93030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0373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0373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0373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立式空调,立式空调包括空调本体、安装在空调本体上的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空调本体上形成有出风口,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在出风口两侧,第一导风板与空调本体之间形成第一引风通道,第二导风板与空调本体之间形成第二引风通道,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的边缘为透明部,透明部包括呈一定夹角的光线入射面、第一全反射面和第二全反射面。本实用新型送出混合风的温度符合人体体感舒适所需的温度,提高了用户舒适性体验效果;导风板的边缘利用了光学原理,使得透明部呈现出镜面镀设水银之后的视觉效果,整个透明部呈现光亮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立式空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立式空调。
背景技术
立式空调因出风量大、制冷制热能力强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在办公场所、公共场所及家庭客厅中。
现有市场上的立式空调风道结构一般都由进风口、风机、热交换器和出风口组成。室内空气从进风口进入空调内部,经过风机加速后,空气经过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空气再由出风口吹向室内,实现空调送风的目的。由于现有立式空调仅能将经热交换器热交换后的空气送出来,送出的风不够柔和。尤其是在制冷模式下,空调所送出的风温度较低,这种温度较低的凉风直接吹到用户身上,会使得用户、尤其是畏寒的老人用户感觉极不舒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空调外观要求也就越来越高,通常情况下,在导风板的边缘部位增加反光亮条能够显著提升产品的档次。
现在一般都是采用在产品的边缘进行电镀来达到亮边的效果,电镀通常会采用水银、铬等材料实现。然而水银属于重金属,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铬能够使人体血液中的某些蛋白质沉淀,引发贫血、神经炎症等疾病。因此,电镀过程本身会对给操作人员带来很大的身体损害,同时电镀加工的工艺也较为复杂,不仅影响了生产效率,而且还增加了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立式空调,解决了现有立式空调出风不舒适,美观性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立式空调,包括空调本体,所述空调本体上形成有出风口,所述立式空调包括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安装于所述空调本体上,所述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位于所述出风口两侧,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空调本体之间形成第一引风通道,所述第一导风板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一端与所述空调本体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一引风通道连通的第一引风出口,所述第一导风板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一端与所述空调本体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一引风通道连通的第一引风入口;所述第二导风板与所述空调本体之间形成第二引风通道,所述第二导风板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一端与所述空调本体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二引风通道连通的第二引风出口,所述第二导风板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一端与所述空调本体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二引风通道连通的第二引风入口;所述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的边缘为透明部,所述透明部包括呈一定夹角的光线入射面、第一全反射面和第二全反射面。
如上所述的立式空调,所述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的内表面上具有图案层。
如上所述的立式空调,所述透明部为玻璃件或注塑件。
如上所述的立式空调,所述光线入射面为平面或曲面。
如上所述的立式空调,所述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空调本体上,通过调节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空调本体的位置控制所述第一引风通道的引风量,通过调节所述第二导风板与所述空调本体的位置控制所述第二引风通道的引风量。
如上所述的立式空调,所述立式空调包括驱动所述第一导风板的第一导风板驱动机构和驱动所述第二导风板的第二导风板驱动机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立式空调,在将空调内部的热交换风通过出风口送出的同时,在出风口处利用热交换风流动产生的负压通过引流风道吸入空调外部的非热交换风,将两部分风形成混合风同时送出,这样的混合风的温度符合人体体感舒适所需的温度,吹到用户身上会感觉更加舒适,提高了用户舒适性体验效果。同时,利用出风口处所产生的负压作用吸入部分外部未热交换的风参与到空调最后的送风中,增大了空调的整体进风量,加快了室内空气的流动,进一步提高了室内空气的整体均匀性。
本实用新型立式空调导风板的透明部利用了光学原理,通过光线入射面进入到透明部内部的光线,在第一全反射面和第二全反射面处将发生全反射,反射光线将从光线入射面射出,使得透明部呈现出镜面镀设水银之后的视觉效果,整个透明部呈现光亮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产品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即可实现亮边的效果,这不仅有效避免了目前电镀所产生的危害,而且还有效简化了目前亮边的加工工序,提高了生效效率并降低了生产成本。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立式空调一个实施例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处于第一引风状态的主视图;
图2是图1A-A向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立式空调一个实施例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处于第二引风状态的主视图;
图4是图3A-A向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立式空调去掉第一导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立式空调第一导风板内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导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光线反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首先,对具体实施方式中涉及到的技术术语作一简要说明:
下述在提到每个结构件的前或后、左或右时,是以结构件正常使用状态下相对于使用者的位置来定义的。而且,需要说明的是,用前或后、左或右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结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实用新型的限制。下述的热交换风是指来自空调内部、经热交换器热交换后的风;非热交换风是指来自空调所处环境空间的风,是相对于热交换风而言、不是直接来自于热交换器的风;混合风是指热交换风与非热交换风混合形成的风。
立式空调的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可固定安装于空调本体上,位于出风口的两侧,第一导风板与空调本体之间形成第一引风通道,第一导风板靠近出风口的一端与空调本体之间形成与第一引风通道连通的第一引风出口,第一导风板远离出风口的一端与空调本体之间形成与第一引风通道连通的第一引风入口;第二导风板与空调本体之间形成第二引风通道,第二导风板靠近出风口的一端与空调本体之间形成与第二引风通道连通的第二引风出口,第二导风板远离出风口的一端与空调本体之间形成与第二引风通道连通的第二引风入口。此时,第一引风通道和第二引风通道的引风量不变。
当然,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也可滑动安装于空调本体上,以调节第一引风通道和第二引风通道的引风量。
本实施例以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可滑动安装于空调本体上为例进行说明。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固定安装于空调本体上相当于滑动安装于空调本体上且处于某一特定位置的一种实例。
请参见图1至图4示出的本实用新型立式空调的一个实施例,具体来说是一立式空调室内机。图1、图2示出了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处于第一引风状态的示意图,图3、4示出了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处于第二引风状态的示意图。当然,本实用新型仅以上述两种状态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在上述两种引风状态,本实用新型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若干引风状态。
该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包括整体呈圆柱体的基座7和空调本体100。但并不局限于圆柱体结构,还可以是其它结构,例如,空调本体100和基座7均为长方体结构、椭圆体结构等等。在该立式空调中,基座7作为空调本体100的整体底座,放置在地面上,将空调本体100抬高一定高度。空调本体100作为实现空调制冷、制热、除湿等基本空气调节功能的结构,在空调本体100内形成有送风风道、换热器、风机等(图中未标记),空调本体100的后部设置有与送风风道连通的进风口,空调本体100的前部设置有与送风风道连通的出风口101。空调本体100启动时,在风机的作用下,空调本体100外部的空气通过进风口进入送风风道,经过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后形成热交换风,从出风口101送出。
空调本体100上设置有第一导风板200和第二导风板300。第一导风板200和第二导风板300可滑动地安装于空调本体100上。第一导风板200和第二导风板300也可定位于空调本体100上的某一特定位置,相当于第一导风板200和第二导风板300固定安装于空调本体100上的情形。
本实施例以第一导风板200和第二导风板300可滑动地安装于空调本体100上为例进行说明。第一导风板200和第二导风板300分别滑动至出风口101的两侧时,第一导风板200位于出风口101的左侧,第二导风板300位于出风口101的右侧。第一导风板200和第二导风板300对出风口101的送风均没有遮挡,第一导风板200与第二导风板300之间形成送风部400。其中,第一导风板200与空调本体100之间形成第一引风通道201,第二导风板300与空调本体100之间形成第二引风通道301,通过调节第一导风板200与空调本体100的位置控制第一引风通道301的引风量,通过调节第二导风板300与空调本体100的位置控制第二引风通道301的引风量。
空调本体100内部的空气形成热交换风在出风口101处出风产生的负压使空调本体100外部的空气经过第一引风通道201、第二引风通道301形成非热交换风到达送风部400,送风部400送出空调本体100内部和外部的空气形成的混合风。空调本体100外部的空气可通过引风通道到达出风口101前侧的送风部400,形成非热交换风,非热交换风与出风口101送出的热交换风在送风部400混合后形成混合风从立式空调送出至室内。这样的混合风的温度符合人体体感舒适所需的温度,吹到用户身上会感觉更加舒适,提高了用户舒适性体验效果。同时,增大了空调的整体进风量,加快了室内空气的流动,进一步提高了室内空气的整体均匀性。
具体的,第一导风板200靠近出风口101的一端与空调本体100之间形成与第一引风通道201连通的第一引风出口202,第一导风板200远离出风口101的一端与空调本体100之间形成与第一引风通道201连通的第一引风入口203。因而,空调本体100外部的空气可通过第一引风入口203、第一引风通道201和第一引风出口202形成非热交换风达到送风部400,非热交换风在送风部400处与出风口101送出的热交换风混合。
第二导风板300与空调本体100之间形成第二引风通道301。第二导风板300靠近出风口101的一端与空调本体100之间形成与第二引风通道301连通的第二引风出口302,第二导风板300远离出风口101的一端与空调本体100之间形成与第二引风通道301连通的第二引风入口303。
因而,空调本体100外部的空气可通过第二引风入口303、第二引风通道301和第二引风出口302形成非热交换风达到送风部400,非热交换风在送风部400处与出风口101送出的热交换风混合。热交换风和非热交换风在送风部400处混合得到适宜温度的气流后从送风部400送出。
其中,第一导风板200和第二导风板300所处的位置能够保证出风口101出风产生的负压使空调本体100外部的空气经过引风通道到达送风部400,以保证送风部400能够送出空调本体100内部和外部的空气。具体的,第一导风板200所处的位置能够保证出风口101出风产生的负压使空调本体100外部的空气经过第一引风入口203、第一引风通道201、第一引风出口202后到达送风部400;第二导风板300所处的位置能够保证出风口101出风产生的负压使空调本体100外部的空气经过第二引风入口303、第二引风通道301、第二引风出口302后到达送风部400。
优选的,第一导风板200和第二导风板300始终对称设置在出风口101的两侧。可以保证热交换风与非热交换风混合的更加均匀,提高舒适度,而且可以避免气流紊乱,产生噪音等。
第一导风板200靠近出风口101的一端距离出风口101越远,出风口101产生的负压对第一引风通道201的影响越小,第一引风通道201的引风量越小;第二导风板300靠近出风口101的一端距离出风口101越远,出风口101产生的负压对第二引风通道301的影响越小,第二引风通道301的引风量越小。本实施例中,图1、2中空调引风通道的引风量大于图3、4中空调引风通道的引风量。
本实施例中,出风口101为长条状,导风板的长度与出风口101的长度相适配,或者,导风板的长度大于出风口101的长度。
第一导风板200靠近出风口101的一端距离出风口101越远,出风口101产生的负压对第一引风通道201的影响越小,第一引风通道201的引风量越小,通过控制第一导风板200靠近出风口101的一端与出风口101的距离调节第一引风通道201的引风量。第二导风板300靠近出风口101的一端距离出风口101越远,出风口101产生的负压对第二引风通道301的影响越小,第二引风通道301的引风量越小,通过控制第二导风板300靠近出风口101的一端与出风口101的距离调节第二引风通道301的引风量。
为了实现对第一导风板200和第二导风板300的自动控制,以便使其自动调节引风风道引风量的大小,如图5、6所示,本实施例立式空调优选包括驱动所述第一导风板200的第一导风板驱动机构和驱动第二导风板300的第二导风板驱动机构。第一导风板驱动机构驱动第一导风板200、第二导风板驱动机构驱动第二导风板300背向滑动。例如,第一导风板200向左或左后方滑动,而第二导风板300向右或右后方滑动,以减小第一引风通道201、第二引风通道301的引风量。第一导风板驱动机构驱动第一导风板200、第二导风板驱动机构驱动第二导风板300,使得第一导风板200和第二导风板300相向滑动。例如,第一导风板200向右或右前方滑动,而第二导风板300向作或左前方滑动,以增大第一引风通道201、第二引风通道301的引风量。
第一导风板驱动机构和第二导风板驱动机构采用齿轮与齿条的配合来实现。而且,对于长度较大的导风板,为保证滑动的稳定性,优选采用在导风板的中上端和中下端各设置一套驱动机构,同步对导风板进行驱动。
具体的,第一导风板驱动机构包括:
第一齿条51,形成在第一导风板200靠近空调本体100的一侧;
第一电机(图中未示出),形成在空调本体100上;
第一齿轮53,与第一电机转动连接,并与第一齿条51啮合;
第二导风板驱动机构包括:
第二齿条(图中未示出),形成在第二导风板300靠近空调本体100的一侧;
第二电机(图中未示出),形成在空调本体100上;
第二齿轮(图中未示出),与第二电机转动连接,并与第二齿条啮合。
驱动机构在驱动导风板滑动时,导风板滑动的位置可以通过程序对电机进行控制来实现。
如图7、8所示,本实施例立式空调的导风板的外板的边缘为透明部,透明部能够将入射的光线实现全反射,提高亮度,增加美观。
本实施例以第一导风板200的外板2003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导风板200的外板2003的边缘为透明部2001,透明部2001包括呈一定夹角的光线入射面AB、第一全反射面AD和第二全反射面CD。其中,光线入射面AB为平面或曲面。本实施例中,光线入射面AB与外板2003的外表面同平面或同曲面。外板2003的内表面上具有图案层2002。
其中,透明部2001为玻璃件或注塑件,优选与第一导风板200的外板2003一体成型。
光线从光线入射面AB入射至透明部2001后,经过第二全反射面CD反射至第一全反射面AD,经过第一全反射面AD反射至光线入射面AB,并从光线入射面AB射出。因而,整个透明部2001呈现光亮效果,增加美观度。
第二导风板300的外板与第一导风板200的外板2003结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6)

1.一种立式空调,包括空调本体,所述空调本体上形成有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立式空调包括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安装于所述空调本体上,所述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位于所述出风口两侧,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空调本体之间形成第一引风通道,所述第一导风板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一端与所述空调本体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一引风通道连通的第一引风出口,所述第一导风板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一端与所述空调本体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一引风通道连通的第一引风入口;所述第二导风板与所述空调本体之间形成第二引风通道,所述第二导风板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一端与所述空调本体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二引风通道连通的第二引风出口,所述第二导风板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一端与所述空调本体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二引风通道连通的第二引风入口;所述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的边缘为透明部,所述透明部包括呈一定夹角的光线入射面、第一全反射面和第二全反射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的内表面上具有图案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部为玻璃件或注塑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线入射面为平面或曲面。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立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空调本体上,通过调节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空调本体的位置控制所述第一引风通道的引风量,通过调节所述第二导风板与所述空调本体的位置控制所述第二引风通道的引风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立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立式空调包括驱动所述第一导风板的第一导风板驱动机构和驱动所述第二导风板的第二导风板驱动机构。
CN201620930301.9U 2016-08-24 2016-08-24 一种立式空调 Active CN2060373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930301.9U CN206037351U (zh) 2016-08-24 2016-08-24 一种立式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930301.9U CN206037351U (zh) 2016-08-24 2016-08-24 一种立式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037351U true CN206037351U (zh) 2017-03-22

Family

ID=583049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930301.9U Active CN206037351U (zh) 2016-08-24 2016-08-24 一种立式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03735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00897A (zh) * 2021-08-18 2021-09-17 宁波均胜饰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调出风口及其生产工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00897A (zh) * 2021-08-18 2021-09-17 宁波均胜饰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调出风口及其生产工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07080B (zh) 一种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06225057B (zh) 一种立式空调及其送风控制方法
CN106196285B (zh) 一种立式空调及其送风控制方法
CN105864899B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4807079B (zh) 一种壁挂式空调器
CN106123264B (zh) 一种立式空调及其送风控制方法
CN104807078B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WO2020020228A1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WO2020020237A1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5698264A (zh) 具有引流结构的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08920223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WO2023246706A1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WO2019024821A1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8758829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8692373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6352471B (zh) 一种立式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208920284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06037351U (zh) 一种立式空调
CN208920224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06207550U (zh) 一种立式空调
CN105485762B (zh) 一种分体壁挂式空调器
CN205505201U (zh) 能够调节出风温度的空调
CN106369790A (zh) 一种立式空调及导风板滑动机构
CN208765087U (zh) 空调器
CN208920219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