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031724U - 一种具有两种工作模式的应急救援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两种工作模式的应急救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031724U
CN206031724U CN201620810238.5U CN201620810238U CN206031724U CN 206031724 U CN206031724 U CN 206031724U CN 201620810238 U CN201620810238 U CN 201620810238U CN 206031724 U CN206031724 U CN 2060317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switch
fixing band
kinds
m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81023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Runtai Mao Che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Runtai Mao Ch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Runtai Mao Che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Runtai Mao Ch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81023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0317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0317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03172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两种工作模式的应急救援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外壳、第一固定带、第二固定带,所述外壳内设有隔板将外壳内分为左半区域和右半区域,所述右半区域内设有:气囊、气体发生器、第一开关、通信模块、定位模块、第一蓄电池、回位弹簧,所述左半区域内设有:第一圆筒、移动杆、挡板、第二开关,实现了装置便于使用,安全性较高,体积较小的技术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两种工作模式的应急救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应急救援设备研究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两种工作模式的应急救援装置。
背景技术
游泳潜水是人们在夏天的主要消遣和锻炼方式,通常人们采用救生圈进行保护,救生圈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人们的游泳,造成游泳和潜水不便,另一方面,会游泳的人,通常在游泳或者潜水时,由于潜意识告诉自己会游泳就不需要带救生设备,但是当发生险情时,由于没有佩戴任何救生设备,此时游泳或潜水者则容易发生危险,存在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本申请发明人在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上述技术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在现有技术中,现有的游泳或潜水救生设备存在体积较大,不便于使用,存在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两种工作模式的应急救援装置,解决了现有的游泳或潜水救生设备存在体积较大,不便于使用,存在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实现了装置便于使用,安全性较高,体积较小的技术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两种工作模式的应急救援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外壳、第一固定带、第二固定带,所述第一固定带一端与所述外壳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带另一端与第一锁扣连接,第二固定带一端与所述外壳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带另一端与第二锁扣连接;所述外壳设有上端盖,上端盖与外壳为滑动连接,气囊膨胀后能够弹开,所述外壳内设有隔板将外壳内分为左半区域和右半区域,所述右半区域内设有:气囊、气体发生器、第一开关、通信模块、定位模块、第一蓄电池、回位弹簧,所述通信模块与所述定位模块连接,所述气体发生器通过第一气管与所述气囊连接,所述气体发生器、所述通信模块、所述定位模块均通过所述第一开关与所述第一蓄电池连接,操作杆一端延伸至所述外壳内与所述回位弹簧一端连接,所述回位弹簧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开关表面,所述操作杆另一端位于所述外壳外;
所述左半区域内设有:第一圆筒、移动杆、挡板、第二开关,所述第一圆筒下端固定在所述左半区域内底部,所述第一圆筒上端为开口状,所述第二开关固定在所述左半区域内顶部,所述第一圆筒内装有吸水树脂袋,挡板位于所述第一圆筒内且位于所述吸水树脂袋上方,移动杆下端与所述挡板连接,所述移动杆上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开关表面,所述气体发生器通过上述第二开关与第二蓄电池连接,所述左半区域的外壳设有进水孔,所述进水孔处设有孔盖;
其中,所述外壳内固定有电机,传动轴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一端穿过所述外壳后与所述电机连接,所述第一段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段一端铰链连接,所述电机与所述第一蓄电池连接,所述第二段另一端为螺旋桨安装端,所述螺旋桨表面设有磁铁层,所述螺旋桨吸附在外壳表面。
其中,本申请中的方案是利用气体发生器产生气体,为气囊充气形成救生设备,因此,在救生前被压缩在外壳内,装置体积较小,可以利用两个固定带固定在用户身上,对用户的游泳和潜水影响较小,便于使用,且在发生危险时能够进行救援安全性较高。
进一步的,当用户在水中发生险情时,用户手指按压槽杆,使得操作杆朝外壳内移动,进而推动回位弹簧移动,回位弹簧移动对第一开关进行挤压,使得第一开关开启电路导通,使得第一蓄电池为气体发生器供电,气体发生器产生气体,使得气囊膨胀,从外壳上端膨胀出,用户利用气囊可以进行救生,且第一蓄电池为通信模块和定位模块供电,使得定位模块获得用户的位置信息,通信模块将位置信息发送给救援人员,能够快速高效的找到用户,安全性较高,通信模块、定位模块为现有技术中的常用模块。
进一步的,本装置有两种工作模式,即可以手动开启救援,也可以自动开启救援,手动适合有自主判断能力的成年人,自动适合在水边玩耍的小朋友,当小朋友失足掉入水中时,装置能够自动开启气囊进行救援,首先,利用孔盖进行模式的切换,当孔盖盖上时为手动自救模式,当孔盖开启时为自动救援模式,具体为:当孔盖开启时,用户掉落水中,水从进水孔处进入左半区域,进而进入第一圆筒内部,然后吸水树脂袋遇水吸收水分膨胀体积变大,进而推动上方的挡板,使得挡板朝上移动,挡板带动移动杆朝上移动,移动杆上端对第二开关进行挤压,使得第二开关导通,进而使得第二蓄电池为气体发生器供电,使得气囊开启,自动进行救援,安全性较高,方便使用。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内固定有电机,传动轴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一端穿过所述外壳后与所述电机连接,所述第一段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段一端铰链连接,所述电机与所述第一蓄电池连接,所述第二段另一端为螺旋桨安装端,所述螺旋桨表面设有磁铁层,所述螺旋桨吸附在外壳表面,当用户在水中遇险后,气囊打开后,用户可以将贴合在外壳的螺旋桨安装在螺旋桨安装端上,然后利用铰链连接将收起的第二段拉出,然后打开电机,使得电机带动传动轴转动,进而使得气囊能够在水中前行,方便用户在遇险后能够前进移动,方便救援,设计为2段铰链连接可以在不使用的时候收回,节省空间。
其中,所述外壳为长方体状,所述外壳采用轴承钢制成,所述外壳表面涂有防锈漆。采用轴承钢可以保障装置的强度,凃防锈漆可以防止生锈。
其中,所述右半区域内壁设有干燥层,所述干燥层内填充有干燥剂。利用干燥层可以防止右半区域内的电子设备受潮。
其中,所述第一固定带和所述第二固定带均采用橡胶制成。利用橡胶带的可伸缩性,便于用户使用。
其中,所述气囊表面为齿形,所述气囊表面设有攀爬带。利用齿形便于用户在湿滑的环境进行攀爬到气囊表面,设置攀爬带便于用户能够有攀爬借力的地方。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由于采用了将具有两种工作模式的应急救援装置设计为包括:外壳、第一固定带、第二固定带,所述第一固定带一端与所述外壳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带另一端与第一锁扣连接,第二固定带一端与所述外壳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带另一端与第二锁扣连接;所述外壳设有上端盖,所述外壳内设有隔板将外壳内分为左半区域和右半区域,所述右半区域内设有:气囊、气体发生器、第一开关、通信模块、定位模块、第一蓄电池、回位弹簧,所述通信模块与所述定位模块连接,所述气体发生器通过第一气管与所述气囊连接,所述气体发生器、所述通信模块、所述定位模块均通过所述第一开关与所述第一蓄电池连接,操作杆一端延伸至所述外壳内与所述回位弹簧一端连接,所述回位弹簧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开关表面,所述操作杆另一端位于所述外壳外;所述左半区域内设有:第一圆筒、移动杆、挡板、第二开关,所述第一圆筒下端固定在所述左半区域内底部,所述第一圆筒上端为开口状,所述第二开关固定在所述左半区域内顶部,所述第一圆筒内装有吸水树脂袋,挡板位于所述第一圆筒内且位于所述吸水树脂袋上方,移动杆下端与所述挡板连接,所述移动杆上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开关表面,所述气体发生器通过上述第二开关与第二蓄电池连接,所述左半区域的外壳设有进水孔,所述进水孔处设有孔盖;其中,所述外壳内固定有电机,传动轴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一端穿过所述外壳后与所述电机连接,所述第一段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段一端铰链连接,所述电机与所述第一蓄电池连接,所述第二段另一端为螺旋桨安装端,所述螺旋桨表面设有磁铁层,所述螺旋桨吸附在外壳表面的技术方案,所以,有效解决了现有的游泳或潜水救生设备存在体积较大,不便于使用,存在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进而实现了装置便于使用,安全性较高,体积较小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具有两种工作模式的应急救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右半区域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左半区域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电机的连接示意图;
其中,1-外壳,2-第一固定带,3-第二固定带,4-第一锁扣,5-第二锁扣,6-上端盖,7-隔板,8-气囊,9-气体发生器,10-第一开关,11-通信模块,12-定位模块,13-第一蓄电池,14-回位弹簧,15-第一气管,16-操作杆,17-第一圆筒,18-移动杆,19-挡板,20-第二开关,21-第二蓄电池,22-进水孔,23-孔盖,24-电机,25-传动轴,26-螺旋桨安装端,27-螺旋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两种工作模式的应急救援装置,解决了现有的游泳或潜水救生设备存在体积较大,不便于使用,存在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实现了装置便于使用,安全性较高,体积较小的技术效果。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在实施例一中,请参考图1-图4,提供了一种具有两种工作模式的应急救援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外壳1、第一固定带2、第二固定带3,所述第一固定带一端与所述外壳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带另一端与第一锁扣4连接,第二固定带一端与所述外壳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带另一端与第二锁扣5连接;所述外壳设有上端盖6,所述外壳内设有隔板7将外壳内分为左半区域和右半区域,所述右半区域内设有:气囊8、气体发生器9、第一开关10、通信模块11、定位模块12、第一蓄电池13、回位弹簧14,所述通信模块与所述定位模块连接,所述气体发生器通过第一气管15与所述气囊连接,所述气体发生器、所述通信模块、所述定位模块均通过所述第一开关与所述第一蓄电池连接,操作杆16一端延伸至所述外壳内与所述回位弹簧一端连接,所述回位弹簧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开关表面,所述操作杆另一端位于所述外壳外;
所述左半区域内设有:第一圆筒17、移动杆18、挡板19、第二开关20,所述第一圆筒下端固定在所述左半区域内底部,所述第一圆筒上端为开口状,所述第二开关固定在所述左半区域内顶部,所述第一圆筒内装有吸水树脂袋,挡板位于所述第一圆筒内且位于所述吸水树脂袋上方,移动杆下端与所述挡板连接,所述移动杆上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开关表面,所述气体发生器通过上述第二开关与第二蓄电池21连接,所述左半区域的外壳设有进水孔22,所述进水孔处设有孔盖23;
其中,所述外壳内固定有电机24,传动轴25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一端穿过所述外壳后与所述电机连接,所述第一段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段一端铰链连接,所述电机与所述第一蓄电池连接,所述第二段另一端为螺旋桨安装端26,所述螺旋桨27表面设有磁铁层,所述螺旋桨吸附在外壳表面。
其中,本申请中的方案是利用气体发生器产生气体,为气囊充气形成救生设备,因此,在救生前被压缩在外壳内,装置体积较小,可以利用两个固定带固定在用户身上,对用户的游泳和潜水影响较小,便于使用,且在发生危险时能够进行救援安全性较高。
进一步的,当用户在水中发生险情时,用户手指按压槽杆,使得操作杆朝外壳内移动,进而推动回位弹簧移动,回位弹簧移动对第一开关进行挤压,使得第一开关开启电路导通,使得第一蓄电池为气体发生器供电,气体发生器产生气体,使得气囊膨胀,从外壳上端膨胀出,用户利用气囊可以进行救生,且第一蓄电池为通信模块和定位模块供电,使得定位模块获得用户的位置信息,通信模块将位置信息发送给救援人员,能够快速高效的找到用户,安全性较高,通信模块、定位模块为现有技术中的常用模块,其中,定位模块可以采用我国自主研发是北斗定位模块。
进一步的,本装置有两种工作模式,即可以手动开启救援,也可以自动开启救援,手动适合有自主判断能力的成年人,自动适合在水边玩耍的小朋友,当小朋友失足掉入水中时,装置能够自动开启气囊进行救援,首先,利用孔盖进行模式的切换,当孔盖盖上时为手动自救模式,当孔盖开启时为自动救援模式,具体为:当孔盖开启时,用户掉落水中,水从进水孔处进入左半区域,进而进入第一圆筒内部,然后吸水树脂袋遇水吸收水分膨胀体积变大,进而推动上方的挡板,使得挡板朝上移动,挡板带动移动杆朝上移动,移动杆上端对第二开关进行挤压,使得第二开关导通,进而使得第二蓄电池为气体发生器供电,使得气囊开启,自动进行救援,安全性较高,方便使用。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内固定有电机,传动轴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一端穿过所述外壳后与所述电机连接,所述第一段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段一端铰链连接,所述电机与所述第一蓄电池连接,所述第二段另一端为螺旋桨安装端,所述螺旋桨表面设有磁铁层,所述螺旋桨吸附在外壳表面,当用户在水中遇险后,气囊打开后,用户可以将贴合在外壳的螺旋桨安装在螺旋桨安装端上,然后利用铰链连接将收起的第二段拉出,然后打开电机,使得电机带动传动轴转动,进而使得气囊能够在水中前行,方便用户在遇险后能够前进移动,方便救援。
其中,所述外壳为长方体状,所述外壳采用轴承钢制成,所述外壳表面涂有防锈漆。采用轴承钢可以保障装置的强度,凃防锈漆可以防止生锈。
其中,所述右半区域内壁设有干燥层,所述干燥层内填充有干燥剂。利用干燥层可以防止右半区域内的电子设备受潮。
其中,所述第一固定带和所述第二固定带均采用橡胶制成。利用橡胶带的可伸缩性,便于用户使用。
其中,所述气囊表面为齿形,所述气囊表面设有攀爬带。利用齿形便于用户在湿滑的环境进行攀爬到气囊表面,设置攀爬带便于用户能够有攀爬借力的地方。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由于采用了将具有两种工作模式的应急救援装置设计为包括:外壳、第一固定带、第二固定带,所述第一固定带一端与所述外壳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带另一端与第一锁扣连接,第二固定带一端与所述外壳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带另一端与第二锁扣连接;所述外壳设有上端盖,所述外壳内设有隔板将外壳内分为左半区域和右半区域,所述右半区域内设有:气囊、气体发生器、第一开关、通信模块、定位模块、第一蓄电池、回位弹簧,所述通信模块与所述定位模块连接,所述气体发生器通过第一气管与所述气囊连接,所述气体发生器、所述通信模块、所述定位模块均通过所述第一开关与所述第一蓄电池连接,操作杆一端延伸至所述外壳内与所述回位弹簧一端连接,所述回位弹簧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开关表面,所述操作杆另一端位于所述外壳外;所述左半区域内设有:第一圆筒、移动杆、挡板、第二开关,所述第一圆筒下端固定在所述左半区域内底部,所述第一圆筒上端为开口状,所述第二开关固定在所述左半区域内顶部,所述第一圆筒内装有吸水树脂袋,挡板位于所述第一圆筒内且位于所述吸水树脂袋上方,移动杆下端与所述挡板连接,所述移动杆上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开关表面,所述气体发生器通过上述第二开关与第二蓄电池连接,所述左半区域的外壳设有进水孔,所述进水孔处设有孔盖;其中,所述外壳内固定有电机,传动轴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一端穿过所述外壳后与所述电机连接,所述第一段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段一端铰链连接,所述电机与所述第一蓄电池连接,所述第二段另一端为螺旋桨安装端,所述螺旋桨表面设有磁铁层,所述螺旋桨吸附在外壳表面的技术方案,所以,有效解决了现有的游泳或潜水救生设备存在体积较大,不便于使用,存在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进而实现了装置便于使用,安全性较高,体积较小的技术效果。
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5)

1.一种具有两种工作模式的应急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外壳、第一固定带、第二固定带,所述第一固定带一端与所述外壳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带另一端与第一锁扣连接,第二固定带一端与所述外壳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带另一端与第二锁扣连接;所述外壳设有上端盖,所述外壳内设有隔板将外壳内分为左半区域和右半区域,所述右半区域内设有:气囊、气体发生器、第一开关、通信模块、定位模块、第一蓄电池、回位弹簧,所述通信模块与所述定位模块连接,所述气体发生器通过第一气管与所述气囊连接,所述气体发生器、所述通信模块、所述定位模块均通过所述第一开关与所述第一蓄电池连接,操作杆一端延伸至所述外壳内与所述回位弹簧一端连接,所述回位弹簧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开关表面,所述操作杆另一端位于所述外壳外;
所述左半区域内设有:第一圆筒、移动杆、挡板、第二开关,所述第一圆筒下端固定在所述左半区域内底部,所述第一圆筒上端为开口状,所述第二开关固定在所述左半区域内顶部,所述第一圆筒内装有吸水树脂袋,挡板位于所述第一圆筒内且位于所述吸水树脂袋上方,移动杆下端与所述挡板连接,所述移动杆上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开关表面,所述气体发生器通过上述第二开关与第二蓄电池连接,所述左半区域的外壳设有进水孔,所述进水孔处设有孔盖;
其中,所述外壳内固定有电机,传动轴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一端穿过所述外壳后与所述电机连接,所述第一段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段一端铰链连接,所述电机与所述第一蓄电池连接,所述第二段另一端为螺旋桨安装端,所述螺旋桨表面设有磁铁层,所述螺旋桨吸附在外壳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两种工作模式的应急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为长方体状,所述外壳采用轴承钢制成,所述外壳表面涂有防锈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两种工作模式的应急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右半区域内壁设有干燥层,所述干燥层内填充有干燥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两种工作模式的应急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带和所述第二固定带均采用橡胶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两种工作模式的应急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表面为齿形,所述气囊表面设有攀爬带。
CN201620810238.5U 2016-07-29 2016-07-29 一种具有两种工作模式的应急救援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0317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810238.5U CN206031724U (zh) 2016-07-29 2016-07-29 一种具有两种工作模式的应急救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810238.5U CN206031724U (zh) 2016-07-29 2016-07-29 一种具有两种工作模式的应急救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031724U true CN206031724U (zh) 2017-03-22

Family

ID=583080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810238.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031724U (zh) 2016-07-29 2016-07-29 一种具有两种工作模式的应急救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03172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81016A (zh) * 2016-07-29 2016-11-09 成都润泰茂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两种工作模式的应急救援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81016A (zh) * 2016-07-29 2016-11-09 成都润泰茂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两种工作模式的应急救援设备
CN106081016B (zh) * 2016-07-29 2017-12-19 成都润泰茂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两种工作模式的应急救援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81016B (zh) 一种具有两种工作模式的应急救援设备
CN206265270U (zh) 一种防溺水救生手环
CN206031724U (zh) 一种具有两种工作模式的应急救援装置
CN206031730U (zh) 一种安全性较高的应急救援装置
CN109515647A (zh) 一种多功能救生圈
CN201220742Y (zh) 一种便携式潜水呼吸器
CN205396495U (zh) 一种水下救生腕带
CN201626544U (zh) 一种游泳潜水器
CN206031726U (zh) 一种便于使用的北斗应急救援装置
CN206087234U (zh) 一种北斗应急救援装置
CN106005313B (zh) 一种便于使用的北斗应急救援设备
CN206087239U (zh) 一种定位精确的应急救援装置
CN106043627A (zh) 一种定位精确的应急救援设备
CN106143838B (zh) 一种安全性较高的应急救援设备
CN204713404U (zh) 用于救生衣浮力衣的自充自产气的气囊组浮力装置
CN201045071Y (zh) 水上救生球
CN103274035A (zh) 一种女士应急救生泳衣的制作方法及其装置
CN208291440U (zh) 一种双气室的新型充气桨板
CN106143839A (zh) 一种北斗应急救援设备
CN206704488U (zh) 一种游泳安全保护充气带
CN207725589U (zh) 一种可抛射牵引自动充气救生衣
CN201769997U (zh) 一种快捷充气式救生装置
CN202624607U (zh) 一种防溺水泳裤
CN207029504U (zh) 一种水上救援绳索抛投器
CN218617135U (zh) 一种水域救援韧性高的救援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322

Termination date: 2018072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