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78042U - 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 - Google Patents

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978042U
CN205978042U CN201620725942.0U CN201620725942U CN205978042U CN 205978042 U CN205978042 U CN 205978042U CN 201620725942 U CN201620725942 U CN 201620725942U CN 205978042 U CN205978042 U CN 2059780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axle
inner edge
torsion module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72594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宜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irst Dom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irst Dom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irst Dome Corp filed Critical First Dome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9780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9780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提供一结构精简、减少应力集中、摩擦干涉不稳定等作用。包括至少一枢轴(或相互平行的第一轴、第二轴)和设置在枢轴的扭力模块;扭力模块是至少一个或复数个(弹性)板片结构的组合,每一个板片结构形成有相对的第一臂、第二臂和位于第一臂、第二臂之间的开口。以及,第一臂、第二臂分别具有一内边,共同界定出一轴孔,枢接枢轴;该内边设有复数个凹槽和连接凹槽的干涉段,使第一臂、第二臂具有弹性作用的触接枢轴,以产生一摩擦扭力作用。

Description

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特别是指一种扭力模块形成有第一臂、第二臂和设置在第一臂内边、第二臂内边之间的凹槽和干涉段,而配装组合枢轴的新型。
背景技术
应用因外力可往复转动自如的枢轴或转轴,来配装在电子器物上,例如行动电话、笔记型电脑、PDA、电子书等,使其盖或显示屏幕可转动而具有开、闭作用,系已为现有技艺。例如,中国台湾第97222022号“转轴结构”、第98207366号“枢轴结构”等专利案,提供了典型的实施例。
为了使电子器物的显示模块(例如,屏幕)及/或机体模块在使用方面具备有更多的操作模式和应用范围,现有技艺也已揭示一种在显示模块和机体模块之间设置双转轴,使显示模块及/或机体模块可产生不同操作模式或转动角度的结构。例如,中国台湾第99211350号“双枢轴枢纽器”、第99225737号“双轴向枢纽器”、US 7512426 B2“MOBILECOMMUNICATIONS DEVICE WITH SYNCHRONISING HINGE”专利案等,提供了可行的实施例。
这类枢轴或双转轴组件的一端(或称枢接端)通常应用了复数个具有套合转轴的通孔的垫片(及/或摩擦片),同向或反向迭置的型态,或组合弹簧等,而构成组合在枢轴或双转轴上的扭力模块。转轴装配在电子器物的机体模块和显示模块上,转轴两端分别以扣环或固定件固定,或配合螺帽锁固迫紧;在操作转轴(或电子器物)转动时,产生一弹性夹挚作用或摩擦阻力,来达到转轴组件或显示屏幕转动开、闭的过程中,获得定位效果。
一个有关枢轴和扭力模块装配组合在电子器物,执行开、闭操作运动和结构设计方面的课题是,上述的弹性夹挚作用或摩擦阻力的力量调整,系经操作固定件或螺帽的锁固迫紧程度来获得的。如果垫片或弹片被迫紧的程度太松,转轴(或显示屏幕)无法获得理想的定位效果;如果垫片或弹片被迫紧的程度 太紧,容易使该垫片或弹片产生应力及永久变形的情形,也会造成使用者初始(打开显示屏幕)操作较麻烦或费力、手感不理想的情形。
请参考图1,为了改善上述情形,现有技艺揭示了一种板片结构的扭力模块A;扭力模块A设有第一臂A1、第二臂A2,第一臂A1、第二臂A2共同形成一轴孔A4,来枢接转轴B。凭借转轴B转动而和第一臂A1、第二臂A2产生干涉摩擦,来获得扭力作用。
就像那些熟习此技艺的人所知悉,圆形转轴B和圆形轴孔A4的制作很难达到真圆结构的型态,因此随着第一臂A1、第二臂A2和转轴B触接位置或转动配合位置的不同,容易于某些配合位置产生应力过度集中的情形;不仅会降低扭力模块的使用寿命,在长期高频率的转动使用过程,也会增加第一臂A1或第二臂A2断裂的机率。
另一个有关该扭力模块A和转轴B组合的课题,是上述第一臂A1、第二臂A2的圆形轴孔A4大面积包覆圆形转轴B的结构型态,布置在扭力模块轴孔A4和转轴B之间的润滑油,容易于转动配合的操作过程中被大量刮除,造成润滑效果不理想,不仅增加扭力模块A和转轴B的磨损情形,也影响了使用者的操作手感,而这种情形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
请参考图2,为了改善上述应力过度集中的情形,旧法在圆形轴孔A4上(即,第一臂A1内边、第二臂A2内边)形成有复数个凸缘A5,来和转轴B产生摩擦干涉的扭力作用。所述的结构型态也可以降低布置在轴孔A4或转轴B上的润滑油被大量刮除的情形。
可了解的是,该凸缘A5结构和转轴B的转动配合,系形成一种点接触的结构配合型态,容易造成彼此(表面结构)的磨损或刮伤,转轴运动不平均、转动打滑现象或动能传递延迟,作动不确实,影响定位的效果等情形。
代表性的来说,这些参考资料显示了在有关枢轴、扭力模块或其相关结合组件在使用和结构设计方面的情形。如果重行设计考量该枢轴和相关组件结构,以及上述的应用情形,使其不同于现有者,将可改变它的使用型态,而有别于旧法;实质上,不仅可改善现有技艺制作转轴配合轴孔的真圆度课题和应力过度集中某些区域的情形;同时,也会增加它在操作方面的定位效果,使现有转轴和扭力模块产生不同的磨损程度,造成转轴运动不平均、转动打滑现象或动能传递延迟,作动不确实,影响定位效果等情形,获得明显的改善。而这些课题在上述的参考资料中均未被具体教示或揭示。
实用新型内容
爰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提供一结构精简、减少应力集中、摩擦干涉不稳定等作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具有一中心轴线;其特征在于:
扭力模块是至少一个板片结构,形成有弹性的第一臂、第二臂和位于第一臂、第二臂之间的开口;
第一臂、第二臂分别具有一内边,第一臂的内边与第二臂的内边共同界定出一相通开口的轴孔;
第一臂的内边与第二臂的内边都设有复数个凹槽和连接凹槽的干涉段。
其中:该扭力模块具有第一区和第二区;第一区、第二区都设有该第一臂、第二臂、位于第一臂与第二臂之间的开口以及相通于开口的轴孔,第一臂的内边、第二臂的内边都具有该复数个凹槽和该连接凹槽的干涉段。
其中:该扭力模块以该中心轴线为参考线,形成大小、形状相对的该第一臂、该第二臂;
第一臂、第二臂分别有一基端和一尾端;该开口位于第一臂尾端、第二臂尾端之间的区域;复数个该干涉段和该复数个凹槽成间隔配置结构。
其中:该第一臂的内边、第二臂的内边都朝远离该中心轴线方向的第一臂内部、第二臂内部凹设有该复数个凹槽;并且,形成每一个干涉段连接每一个凹槽的结构。
其中:该扭力模块第一区的轴孔对应枢接第一轴,第二区的轴孔对应枢接第二轴;第一轴和第二轴成相互平行的型态,以及使扭力模块配合一固定体和固定器的至少其中之一组合在第一轴、第二轴上;
第一轴连结设置在一电子器物的显示模块上;第二轴连结组合电子器物的机体模块;第一轴、第二轴组合有传动机构,使第一轴、第二轴产生同步转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第一臂、第二臂具有弹性作用的触接枢轴,以产生一摩擦扭力作用。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该第一臂、第二臂之间定义有一中心轴线;第一臂内边、第二臂内边是分别朝第一臂内部(或远离中心轴线方向)、第二臂内部(或远离中心轴线方向)凹设该复数个凹槽,可用以储 存润滑油,改善现有技艺在转动操作过程大量刮除润滑油的情形。并且,形成每一个干涉段连接每一个凹槽的结构型态;相较于旧法而言,使该干涉段和枢轴(或第一轴、第二轴)至少形成线接触或小面积接触型态,改善旧法的凸缘、转轴配合结构容易产生彼此磨损或刮伤的情形。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扭力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另一扭力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扭力模块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描绘了扭力模块的结构型态。
图4是图3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组合示意图;图中假想线部分显示了电子器物的显示模块、机体模块位于关合位置的情形。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显示了第一轴、第二轴、扭力模块的结构情形。
图7是图5的平面结构组合示意图;描绘了扭力模块和第一轴、第二轴的结构配合情形。
附图标记说明:10-第一轴;20-第二轴;30-扭力模块;30A-第一区;30B-第二区;31-第一臂;31a、32a-基端;31b、32b-尾端;31c、32c-内边;32-第二臂;33-开口;34-轴孔;35-凹槽;36-干涉段;40-电子器物;41-显示模块;42-机体模块;50-传动机构;60-固定体;65-固定器;X-中心轴线;A-扭力模块;A1-第一臂;A2-第二臂;A3-开口;A4-轴孔;A5-凸缘;B-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3、图4,本实用新型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概以参考编号30表示的。扭力模块30是至少一个或复数个(弹性)板片结构的组合,每一个板片结构定义有一中心轴线X;以中心轴线X为参考线或基准,扭力模块30形成有(形状、大小)相对的第一臂31、第二臂32和位于第一臂31、第二臂32之间的开口33,使第一臂31、第二臂32具有一弹性作用或弹性运动范围。
详细来说,第一臂31、第二臂32分别有一基端31a、32a和一尾端31b、32b;该开口33位于第一臂尾端31b、第二臂尾端32b之间的区域。以及,第一臂31、 第二臂32分别具有一内边31c、32c,共同界定出一相通开口33的轴孔34,用来枢接枢轴。
图中显示了该第一臂内边31c、第二臂内边32c分别设有复数个凹槽35和连接凹槽35的干涉段36。具体来说,第一臂内边31c、第二臂内边32c是分别朝第一臂31内部(或远离中心轴线X方向)、第二臂32内部(或远离中心轴线X方向)凹设该复数个凹槽35;所述凹槽35可用以储存润滑油,改善现有技艺在转动操作过程被刮除的情形。并且,形成每一个干涉段36连接每一个凹槽35的结构型态。
请参考图5、图6及图7,假设使扭力模块30应用组合一双转轴系统为说明实施例,每一个扭力模块30或板片结构定义有第一区30A和第二区30B。第一区30A、第二区30B分别具有该第一臂31、第二臂32,第一臂31、第二臂32之间形成有开口33和相通于开口33的轴孔34;第一区30A的轴孔34对应枢接第一轴10,第二区30B的轴孔34对应枢接第二轴20。并且,使第一臂31、第二臂32具有弹性的触接组合该第一轴10、第二轴20,以产生一摩擦扭力作用。图中显示第一轴10和第二轴20是成相互平行的型态,使扭力模块30配合一固定体60及/或固定器65,而组合在第一轴10、第二轴20上。扭力模块30使第一轴10、第二轴20在使用者操作转动的作用力消失时,随即获得定位的作用。
图中也揭示了第一轴10连结设置在一电子器物40(例如,行动电话、电脑…等)的显示模块41上;第二轴20连结组合电子器物40的机体模块42。以及,第一轴10、第二轴20组合有传动机构50,使第一轴10、第二轴20产生同步转动的型态。
相较于旧法而言,图7特别显示了该复数个干涉段36和凹槽35之间隔配置结构,每一个凹槽35可增加每一个干涉段36的弹性作用或弹性运动范围;并且,使每一个干涉段36和第一轴10或第二轴20的表面至少形成线接触或小面积接触型态;所述的小面积接触型态大于旧法应用凸缘、转轴配合结构的接触面积,以改善现有凸缘、转轴配合结构容易产生彼此磨损或刮伤的情形。
代表性的来说,这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在具备有结构精简而符合电子器物轻巧、薄型化的造型设计要求的条件下,相较于旧法而言,具有下列的考量条件和优点:
该扭力模块30和相关组件结构,已被重行设计考量,而改变了它的使用型态;例如,扭力模块30(或第一区30A、第二区30B)的第一臂31、第二臂32界定出开口33和轴孔34;第一臂内边31c、第二臂内边32c形成间隔排列或配置的复数个凹槽35、干涉段36,而弹性的触接第一轴10及/或第二轴20等部份,明显不同于现有技艺应用圆形轴孔大面积包覆转轴的结构型态,也改善了旧法的轴孔配合转轴的真圆度的制作,比较困难的情形。
特别是,该复数个干涉段36和凹槽35之间隔配置结构,使干涉段36和第一轴10或第二轴20的表面至少形成线接触或小面积接触型态;不仅改善了现有技艺应力过度集中某些区域,在长时期高频率转动操作过程发生断裂的情形;同时,也增加了它在操作方面的应力平衡作用和定位效果,使现有转轴和扭力模块产生不同的磨损程度,造成转轴运动不平均、转动打滑现象,作动不确实,影响定位效果等情形,都获得明显的改善。
故,本实用新型系提供了一有效的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其空间型态系不同于现有者,且具有旧法中无法比拟的优点,系展现了相当大的进步。
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具有一中心轴线;其特征在于:
扭力模块是至少一个板片结构,形成有弹性的第一臂、第二臂和位于第一臂、第二臂之间的开口;
第一臂、第二臂分别具有一内边,第一臂的内边与第二臂的内边共同界定出一相通开口的轴孔;
第一臂的内边与第二臂的内边都设有复数个凹槽和连接凹槽的干涉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扭力模块具有第一区和第二区;第一区、第二区都设有该第一臂、第二臂、位于第一臂与第二臂之间的开口以及相通于开口的轴孔,第一臂的内边、第二臂的内边都具有该复数个凹槽和该连接凹槽的干涉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扭力模块以该中心轴线为参考线,形成大小、形状相对的该第一臂、该第二臂;
第一臂、第二臂分别有一基端和一尾端;该开口位于第一臂尾端、第二臂尾端之间的区域;复数个该干涉段和该复数个凹槽成间隔配置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扭力模块以该中心轴线为参考线,形成大小、形状相对的该第一臂、该第二臂;
第一臂、第二臂分别有一基端和一尾端;该开口位于第一臂尾端、第二臂尾端之间的区域;复数个该干涉段和该复数个凹槽成间隔配置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臂的内边、第二臂的内边都朝远离该中心轴线方向的第一臂内部、第二臂内部凹设有该复数个凹槽;并且,形成每一个干涉段连接每一个凹槽的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臂的内边、第二臂的内边都朝远离该中心轴线方向的第一臂内部、第二臂内部凹设有该复数个凹槽;并且,形成每一个干涉段连接每一个凹槽的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扭力模块第一区的轴孔对应枢接第一轴,第二区的轴孔对应枢接第二轴;第一轴和第二轴成相互平行的型态,以及使扭力模块配合一固定体和固定器的至少其中之一组合在第一轴、第二轴上;
第一轴连结设置在一电子器物的显示模块上;第二轴连结组合电子器物的机体模块;第一轴、第二轴组合有传动机构,使第一轴、第二轴产生同步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扭力模块第一区的轴孔对应枢接第一轴,第二区的轴孔对应枢接第二轴;第一轴和第二轴成相互平行的型态,以及使扭力模块配合一固定体和固定器的至少其中之一组合在第一轴、第二轴上;
第一轴连结设置在一电子器物的显示模块上;第二轴连结组合电子器物的机体模块;第一轴、第二轴组合有传动机构,使第一轴、第二轴产生同步转动。
CN201620725942.0U 2016-07-07 2016-07-11 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 Active CN20597804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10279 2016-07-07
TW105210279U TWM535931U (zh) 2016-07-07 2016-07-07 樞軸裝置之扭力模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978042U true CN205978042U (zh) 2017-02-22

Family

ID=580237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725942.0U Active CN205978042U (zh) 2016-07-07 2016-07-11 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5978042U (zh)
TW (1) TWM53593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69092A (zh) * 2019-02-28 2020-02-07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转轴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69092A (zh) * 2019-02-28 2020-02-07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转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35931U (zh) 2017-0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895886U (zh) 用于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
CN205895885U (zh) 可组合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
CN103195797B (zh) 铰链机构及具有铰链机构的掀盖式装置
CN104141679A (zh) 电子装置及枢轴结构
US10208842B2 (en) Linkage mechanism
US10175730B2 (en) Hinge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03926362U (zh) 双转轴枢纽装置以及笔记本电脑
CN205978042U (zh) 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
CN104775672A (zh) 门把手结构
CN204715963U (zh) 一种开启限位铰链
US10309442B2 (en) Torsion device
CN105041843B (zh) 一种转轴
CN205533750U (zh) 转轴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1133167A (zh) 具有非径向磨耗边缘的凸轮
CN204851982U (zh) 双轴同动枢纽器
US10222821B1 (en) Torsion device and torsion washer
US7996959B2 (en) Hinge and a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the hinge
CN206352618U (zh) 用于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
CN202158072U (zh) 用于枢轴的定位模组结构
CN204226417U (zh) 联动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03195796A (zh) 一种转轴
CN211288432U (zh) 便于开启的包覆式扭力转轴及电子装置
CN205135190U (zh) 一种使箱体的弧形门按指定轨迹开合的铰链装置
CN204645836U (zh) 门把手结构
CN204267514U (zh) 一种滑块式360度电脑转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