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12575U - 一种温室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温室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912575U
CN205912575U CN201620335130.5U CN201620335130U CN205912575U CN 205912575 U CN205912575 U CN 205912575U CN 201620335130 U CN201620335130 U CN 201620335130U CN 205912575 U CN205912575 U CN 2059125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eenhouse
temperature
radiating tube
stratum reticulare
tube strat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33513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吕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Sunshine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2033513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9125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9125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9125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1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agriculture
    • Y02A40/25Greenhouse technology, e.g. cooling systems therefor

Landscapes

  • Greenho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温室系统,包括温室(1)和温度控制单元(2),在所述温室(1)内的土壤层(4)中埋设有多层散热管网,所述温度控制单元(2)采集温室内和所述土壤层中的温度信号,并根据采集到的温度信号控制热流体进入相应的至少一个散热管网层中,并经所述散热管网层将热量传散到所述土壤层(4)中存储。本实用新型中的温室系统,由于设置有温度控制单元,能够根据需要实时的控制热流体流经相应的散热管网层,并将热量存储在该层中,从而提高了土壤层吸热和储热的效率,更加智能化,在使用较小成本的情况下,增强了对温室的温度调控能力。

Description

一种温室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大棚温室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温室系统。
背景技术
温室,又称为暖房,为一种可透光又可用来保温的结构,用来栽培例如花卉,蔬菜等植物。尤其是在植物难以生长的季节里,可以进行反季节栽培,来提供人们所需要的蔬菜以及瓜果等,其实现的经济价值不言而喻。为了使得植物能够更好的生长,温室需要较好的温度调控能力,尤其是持续保温的能力。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温室大棚,往往在白天通过阳光照射,温室内部的温度较高,但是在非光照时间段内,例如晚上12点以后,温度急剧下降,很容易对植物造成伤害,甚至使植物枯萎,即使温室内具有相关加热升温装置,由于需要长时间提供热量,也需要耗费较大成本,且升温保温效果不佳。并且,现有的温室的储热和保温过程,由于缺少必要的智能控制手段,节能和保温效果不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根据需要实时的控制热流体流经相应的散热管网层的温室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使用较小成本的情况下便能显著增强对温室的温度调控能力的温室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温室系统,包括温室和温度控制单元,在所述温室内的土壤层中埋设有多层散热管网,所述温度控制单元采集温室内和所述土壤层中的温度信号,并根据采集到的温度信号控制热流体进入相应的至少一个散热管网层中,并经所述散热管网层将热量传散到所述土壤层中存储。
优选地,所述多层散热管网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第一散热管网层、第二散热管网层和第三散热管网层。
优选地,所述第一散热管网层、第二散热管网层和第三散热管网层与温室内地面之间的距离分别为400mm-600mm,800mm-1000mm,1200mm-1600mm。
优选地,所述散热管网由金属材料形成。
优选地,所述温度控制单元包括控制模块、温度传感器和阀门,所述温度传感器和阀门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电性连接。
优选地,所述温度传感器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温室内,用于采集温室内的温度信号。
优选地,所述温度传感器还包括多个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多个第二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在不同的散热管网层所在的土壤层中,用来采集相应散热管网层中的温度信号。
优选地,所述阀门为电控流量调节阀。
优选地,包括所述多个所述阀门,所述多个阀门分别设置在不同的散热管网层的流体进入管路上。
优选地,所述控制模块为PLC或者单片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温室系统,由于设置有温度控制单元,能够根据需要实时的控制热流体流经相应的散热管网层,并将热量存储在该层中,从而提高了土壤层吸热和储热的效率,更加智能化,在使用较小成本的情况下,增强了对温室的温度调控能力。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温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温室系统的温度控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在各个附图中,相同的元件采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为了清楚起见,附图中的各个部分没有按比例绘制。
如图1所示,为一种连栋温室的温室系统,可用于植物的栽培。所述温室系统,包括温室1和温度控制单元2,在所述温室内的土壤层4中埋设有多层散热管网,所述温度控制单元采集温室内和所述土壤层中的温度信号,并根据采集到的温度信号控制热流体进入相应的至少一个散热管网层中,并经散热管网层将热量传散到所述土壤层4中存储。
所述多层散热管网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第一散热管网层31、第二散热管网层32和第三散热管网层32。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散热管网层31、第二散热管网层32和第三散热管网层33与温室内地面之间的距离分别为400mm-600mm,800mm-1000mm,1200mm-1600mm。相应的,所述第一散热管网层31、第二散热管网层32和第三散热管网33所处于的土壤层分别为第一土壤层41、第二土壤层42和第三土壤层43。
为了减少所述多层散热管网与土壤层100之间的热传导,可在多层散热管网的底部设置防寒层44,例如将所述防寒层针对性的设置在1800mm-2500mm之间。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温室系统的温度控制单元的结构。如图2所示,所述温度控制单元2包括控制模块21、温度传感器和阀门23,所述温度传感器和阀门分别与所述控制单元21电性连接。所述控制模块21可为PLC或者单片机,用来接收来自温度传感器的信号,并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后,控制所述阀门23的动作。
所述温度传感器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221,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温室1内,用于采集温室内1的温度信号,并将该温度信号传送到所述控制模块21。
所述温度传感器还包括多个第二温度传感器222,所述多个第二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在不同的散热管网层所在的土壤层中,也就是说在所述第一土壤层41、第二土壤层42和第三土壤层43中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用来采集相应散热管网层中的温度信号,并传送到所述控制模块。例如,当热流体的热量较小时,仅开启第一散热管网层31的控制阀门,使的热流体的热量存储第一土壤层41中;当所述第一土壤层内所设置的第二温度传感器222检测到温度高于相应预设值时,控制器发出指令,关闭第一散热管网层31的控制阀门。
所述阀门23优选为电控流量调节阀。
所述阀门具有多个,所述多个阀门23分别设置在不同的散热管网层的流体进入管路上,用来根据所述控制模块21传送的指令控制热流体流经相应散热管网层的流量。
本技术领域人员应当理解,所述温室还具有支撑架等支撑结构,以及覆盖在所述温室外部的多个保温层,例如保温被、棉被或者羽绒被,这里不再赘述。
如图1所述,所述温室内设置有多个风机5,每个所述风机通过相应的用于传输风力的送风管道100与所述多个散热管网分别连接,根据温室内的温度情况,可选择需要开启的风机的数目,风机产生的风力通过所述送风管道可选择性的传送到相应的散热管网层中,从而将温室内的热量或者是风机自身产生的热风的热量输送到相应的散热管网层存储。例如,可在温度较高的时间段内,开启较多数目的风机5,加快热量传输。
所述多层散热管网上连接有露出在温室内部的出风口1000,风机5通过所述送风管道100将风力输送到相应的散热管网,并经散热管网散热后,经所述出风口吹出。所述送风管道100具有隔热结构,使得流经其内部的流体与外部的热传导效率降低。所述散热管网包括由金属材料形成的多根管道,多根管道之间交叉连接形成所述散热管网。
所述散热管网埋设在温室内的土壤中,为层状结构,由多根具有一定散热性能的金属管,例如铝管或者钢管,交叉连接而成。为了扩大散热面积,可以采用具有较小直径的金属管,同时设置合适的金属管数量。所述第一传感器将采集的温度信号传送至所述控制器,当温室内温度达到预定值后,控制系统控制相应数目的风机5开启,所述风机产生的热风通过所述送风管道传输至所述多层散热管网中的至少其中一层中,热风通过散热管网与土壤发生热交换,变为冷风后,经过所述出风口均匀的排到温室内,来降低温室内的温度。同时,热风传散到土壤层中的热量,在土壤层中进行暂时存储,温室内的温度降低时,例如在夜间12点以后,热量会均匀持续的从土壤中扩散到温室内部,来提高温室内的温度,从而达到了持续保温的效果。
所述风机优选为温控风机,并设定合适的启动温度。当然,所述温控风机也可向温室提供冷风,当温室内的温度过高时,所述风机开始启动,将温室内的温度及时降低到合理的范围内,以免由于温室内的温度过高,例如在中午的每个时间段温度骤然升高,对植物造成损害。
本技术领域人员应当理解,所述热流体也可以为热水,此时可在温室的外部设置供水系统和太阳能集热器,并通过所述太阳能集热器将供水系统中的水加热后输送到相应的散热管网层。
在阳光较好,被加热的水的温度较高时,控制模块21控制相应的阀门开启,同时使加热后的水流经其中的两层或者三层散热管网,或者是流经位于最下部的第三散热管网,将热量传散并存储到温室内的土壤层中。土壤层对热量进行暂时性存储,在温室内的温度降低时,例如在夜间12点以后,热量会均匀持续的从土壤中扩散到温室内部,来提高温室内的温度,从而达到了持续保温的效果。
在相应的散热管网层将热流体的热量传送到散热管网层所在的土壤层中的过程中,安装在该层土壤中的第二传感器实时将信号传送到所述控制模块,当该层土壤中的热量高于相应预设值时,控制模块控制该散热管网层的控制阀门关闭,停止热量传送。
本实用新型中的温室系统,由于设置有温度控制单元,能够根据需要实时的控制热流体流经相应的散热管网层,并将热量存储在该层中,从而提高了土壤层吸热和储热的效率,更加智能化,在使用较小成本的情况下,增强了对温室的温度调控能力。
应当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最后应说明的是: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8)

1.一种温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温室(1)和温度控制单元(2),所述温度控制单元(2)包括控制模块(21)、温度传感器和阀门(23),所述温度传感器和阀门(23)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电性连接,在所述温室(1)内的土壤层(4)中埋设有多层散热管网,所述多层散热管网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第一散热管网层(31)、第二散热管网层(32)和第三散热管网层(33),所述温度控制单元(2)采集温室内和所述土壤层中的温度信号,并根据采集到的温度信号控制热流体进入相应的至少一个散热管网层中,并经所述散热管网层将热量传散到所述土壤层(4)中存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管网层(31)、第二散热管网层(32)和第三散热管网层(33)与温室内地面之间的距离分别为400mm-600mm,800mm-1000mm,1200mm-160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管网由金属材料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器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221),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221)设置在所述温室内,用于采集温室内的温度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温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器还包括多个第二温度传感器(222),所述多个第二温度传感器(222)分别设置在不同的散热管网层所在的土壤层中,用来采集相应散热管网层中的温度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23)为电控流量调节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温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多个所述阀门(23),所述多个阀门(23)分别设置在不同的散热管网层的流体进入管路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21)为PLC或者单片机。
CN201620335130.5U 2016-04-20 2016-04-20 一种温室系统 Active CN2059125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335130.5U CN205912575U (zh) 2016-04-20 2016-04-20 一种温室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335130.5U CN205912575U (zh) 2016-04-20 2016-04-20 一种温室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912575U true CN205912575U (zh) 2017-02-01

Family

ID=578774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335130.5U Active CN205912575U (zh) 2016-04-20 2016-04-20 一种温室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91257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73725A (zh) * 2017-05-05 2017-07-25 山东苏氏园林有限公司 智能生态大棚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73725A (zh) * 2017-05-05 2017-07-25 山东苏氏园林有限公司 智能生态大棚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319779Y (zh) 地源温室大棚热冷调节装置
KR20170115515A (ko) 실내 녹색 재배
US20100300430A1 (en) Kind of active thermoregulation system without motivity and the method thereof
CN202635230U (zh) 一种深埋式地源热泵的大棚温室冷热交换系统
CN105475008B (zh) 日光温室太阳能高效二氧化碳补充系统
Coomans et al. Monitoring and energetic performance of two similar semi-closed greenhouse ventilation systems
CN103718893B (zh) 一种适用于菌类作物生长的恒温种植大棚
KR101348922B1 (ko) 히트펌프를 이용한 시설하우스 냉난방 재배 시스템
CN103650989A (zh) 红掌盆花培育温棚
KR20150084103A (ko) 온실하우스의 하이브리드 냉난방시스템
CN205052357U (zh) 一种大棚温湿度智能控制系统
Van den Bulck et al. Monitoring and energetic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an innovative ventilation concept in a Belgian greenhouse
CN205052254U (zh) 一种食用菌栽培用水循环式地源散热节能降温大棚
CN201135060Y (zh) 利用太阳能控温的蔬菜大棚
CN103858709B (zh) 一种温室大棚地热温湿度调节系统
Yang et al. Heating and cooling system for utilization of surplus air thermal energy in greenhouse and its control logic
CN205922229U (zh) 一种太阳能供暖保温温室大棚
KR101074757B1 (ko) 시설하우스용 지중 냉온풍 열교환 장치
CN205912575U (zh) 一种温室系统
CN106105887A (zh) 一种适用于设施樱桃栽培的日光温室
KR101870286B1 (ko) 어류 및 식물의 고효율 재배 장치
Mukazhanov et al. Microclimate control in greenhouses
CN205546718U (zh) 一种温室系统
CN207317071U (zh) 一种温室集蓄热装置
KR20120006602U (ko) 지열을 이용한 버섯 재배사의 공조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927

Address after: 100085 0112-164 1, room 26, information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sunshine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102 South Lake South Road 10,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1 2A, F501 building, the Atlantic new town.

Patentee before: Lv Hao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