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829640U - 一种应急广播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应急广播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829640U
CN205829640U CN201620565126.8U CN201620565126U CN205829640U CN 205829640 U CN205829640 U CN 205829640U CN 201620565126 U CN201620565126 U CN 201620565126U CN 205829640 U CN205829640 U CN 2058296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
link
emergency broadcase
broadcase system
acc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 Reinst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56512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建辉
陈起来
陈军
侯言龙
张天若
齐亚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Radio And Television Group
Sumavision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Radio And Television Group
Sumavision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Radio And Television Group, Sumavision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Radio And Television Group
Priority to CN20162056512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8296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8296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829640U/zh
Active - Reinst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应急广播系统,该应急广播系统包括服务器设备,以及互为主备的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服务器设备与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分别连接。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应急广播系统,能够提高应急广播系统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应急广播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应急广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急广播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国内外社会普遍存在各类突发事件,比如气象灾害台风暴雨、地质灾害火山爆发、暴恐事件、火灾等等,这些突发事件需要及时进行广播扩散,以降低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
目前,主要采用多级联动的应急广播系统对突发事件进行广播扩散。图1所示为目前多级联动的应急广播系统的组网示意图。图1中,国家级应急广播系统、省级应急广播系统、市级应急广播系统和县级应急广播系统之间进行联动,采用诸如关系型数据库服务(Relational Database Service,RDS)方案、传输流(Transport Stream,TS)方案、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Digital Television TerrestrialMultimedia Broadcasting,DTMB)方案和网络之间互连的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方案对突发事件进行广播扩散到各终端,实现突发事件的广播扩散。多级联动的应急广播系统中每一级的应急广播系统具有各自的组网结构,图2所示为一种应急广播系统的组网结构示意图,图2中,应急广播系统的内部局域网中包括有核心交换机、内部交换机以及服务器设备等,所述核心交换机连接至少两个所述内部交换机,所述至少两个内部交换机中的每一个内部交换机连接有服务器设备。图2中应急广播系统的组网结构中还包括一主接入交换机,所述核心交换机和该主接入交换机连接,通过该主接入交换机与不同于本级别应急广播系统的另一级别的应急广播系统中的对接交换机连接,以实现本级别应急广播系统与其它级别的应急广播系统之间的联动互通。当上级向下级进行应急广播时,考虑到病毒扩散,在所述主接入交换机和所述核心交换机之间可部署防火墙。
上述应急广播系统的组网结构中,若核心交换机、内部交换机和接入交换机中的任意一个故障,或者交换机之间的链路故障,都会导致应急广播系统的网络异常,使得应急广播系统的可靠性无法得到保证,进而无法进行突发事件的广播扩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应急广播系统,以提高应急广播系统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应急广播系统,包括服务器设备,以及互为主备的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
所述服务器设备与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分别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应急广播系统,服务器设备与互为主备的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分别连接,能够保证当其中的任何一条链路出现故障之后,会自动切换到另一条链路,进而保证了应急广播系统中数据的可靠性传输。
较佳的,所述服务器设备通过绑定(bond)端口与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分别连接,能够保证服务器使用bond端口热备技术,从而实现了应急广播系统内部的双链路热备。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均包括有核心交换机,以及与所述核心交换机相连接的内部交换机;所述服务器设备通过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内部交换机与所述第一链路中的核心交换机连接,并通过所述第二链路中的内部交换机与所述第二链路中的核心交换机连接。所述两条链路均包括核心交换机,能够保证当任何一个核心交换机出现故障时,可以通过另一个核心交换机实现通信。
较佳的,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均包括至少两个内部交换机;所述至少两个内部交换机与所述核心交换机连接,所述至少两个内部交换机中每一个内部交换机连接至少一个服务器设备,且各服务器设备连接的内部交换机不同。所述两条链路包括至少两个内部交换机,能够保证当任何一个内部交换机出现故障时,也可以通过另一个内部交换机实现通信。
进一步的,所述应急广播系统中还包括互为主备的第一接入交换机和第二接入交换机;所述第一接入交换机与所述第二接入交换机,均与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连接。所述主备接入交换机能够进行虚拟路由冗余协议(Virtual Router RedundancyProtocol,VRRP)技术热备,保证了无论主接入交换机还是备接入交换机出现故障,都会进行自动切换链路,使得任何两级之间的应急广播达到了可靠性的传输。
较佳的,所述第一接入交换机与所述第二接入交换机,通过防火墙与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连接,所述防火墙可以阻止病毒的扩散,保证了应急广播的安全性传输。
较佳的,所述第一接入交换机与所述第二接入交换机中包括至少两个接入端口,且所述至少两个接入端口在数据传输上彼此隔离。这里对所述第一接入交换机和第二接入交换机上所有的接入端口做了端口隔离的配置,这样即便是某个端口感染了病毒也不会扩散到其他的端口,保证了任意两个应急广播系统之间传播消息的安全性。
进一步的,所述应急广播系统中还包括对接交换机,所述对接交换机用于连接不同于所述应急广播系统的其他应急广播系统,所述对接交换机与所述第一接入交换机以及所述第二接入交换机分别连接,用于将所述应急广播系统与其他应急广播系统连接。
较佳的,所述应急广播系统中还包括协议转换设备,所述协议转换设备,用于控制所述对接交换机通信过程中的协议转换,所述对接交换机用于控制所述应急广播系统和与所述对接交换机连接的协议转换设备进行通信,保证了对接交换机只能通过与其相连接的协议转换设备和其他应急广播系统进行通信,而不能和所述应急广播系统的其他任何设备通信,实现了对所述对接交换机的路由隔离,从而保证了任意两个应急广播系统之间传播消息的安全性。
较佳的,所述对接交换机通过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TCP)端口或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端口与所述应急广播系统通信。这里对所述交换机做了一个访问控制列表(Access Control Lists,ACL)规则控制的配置只允许所述应急广播系统通过这两个端口和其他应急广播系统通信,保证了任意两个应急广播系统之间传播消息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多级联动的应急广播系统的组网示意图;
图2为现有的一种应急广播系统的组网结构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局域网应急广播系统的组网示意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bond端口的局域网应急广播系统的组网示意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本的局域网应急广播系统的组网结构示意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扩展的局域网应急广播系统的组网结构示意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局域网和接入网内部的应急广播系统的组网结构示意图;
图5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局域网和接入网内部的增加防火墙的应急广播系统的组网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对主备接入交换机端口进行隔离的结构示意图;
图7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对接交换机运用协议转换设备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的示意图;
图7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对接交换机应用TCP和UDP端口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急广播系统进行级联广播的组网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并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一种应急广播系统,如图3A所示,该应急广播系统包括服务器设备,以及互为主备的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其中服务器设备与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分别连接。
具体的,当应急广播系统内部的第一链路出现故障时,服务器设备会自动切换到第二条链路,通过第二条链路实现数据的传输;同样,当应急广播系统内部的第二链路出现故障时,服务器设备会自动切换到第一条链路,通过第一条链路实现数据的传输。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应急广播系统,服务器设备与互为主备的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分别连接,能够保证当其中的任何一条链路出现故障之后,会自动切换到另一条链路,进而保证了应急广播系统中数据的可靠性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服务器设备为至少一个。
实施例二
基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应急广播系统,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了另一种应急广播系统,如图3B所示,图3B所示的应急广播系统与图3A所示的应急广播系统结构类似,不同之处在于,服务器设备通过绑定(bond)端口与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连接。如图3B所示,服务器设备通过bond端口1与第一链路连接,并通过绑bond端口2与第二链路连接。
具体的,当服务器设备通过第一链路传输数据时,会利用bond端口1热备技术,将数据热备到第二链路;同样,当服务器设备在通过第二链路传输数据时,也会利用bond端口2热备技术,将数据热备到第一链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应急广播系统,服务器设备通过bond端口与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分别连接,能够保证服务器设备使用bond端口热备技术,从而实现了应急广播系统内部的双链路热备。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服务器设备和bond端口的数量均为一个。
实施例三
基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应急广播系统中,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均包括有核心交换机,以及与所述核心交换机相连接的内部交换机,所述服务器设备通过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内部交换机与所述第一链路中的核心交换机连接,并通过所述第二链路中的内部交换机与所述第二链路中的核心交换机连接。如图4A所示,第一链路包括核心交换机1和内部交换机4,所述内部交换机4与所述核心交换机1连接。第二链路包括核心交换机2和内部交换机3,所述内部交换机3与所述核心交换机2连接。所述服务器设备通过内部交换机4连接到所述第一链路,并通过内部交换机3连接到所述第二链路。
具体的,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中的内部交换机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例如至少两个,则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中,所述至少两个内部交换机与所述核心交换机连接,所述至少两个内部交换机中每一个内部交换机连接至少一个服务器设备,且各服务器设备连接的内部交换机不同。如图4B所示,矩形虚线框内表示的是第二链路,另一个虚线框内表示的是第一链路,第一链路包括核心交换机1、内部交换机4和内部交换机6,第二链路包括核心交换机2、内部交换机3和内部交换机5。所述服务器设备通过内部交换机4连接到所述第一链路,并通过内部交换机3连接到所述第二链路。
具体的,当第一链路中的核心交换机1出现故障时,应急广播系统会自动选择通过第二链路的核心交换机2传输数据信息;同样,当第二链路中的核心交换机2出现故障时,应急广播系统会自动选择通过第一链路的核心交换机1传输数据信息。或者,当第一链路中的内部交换机4出现故障时,应急广播系统会自动选择通过第二链路的内部交换机3传输数据信息;同样,当第二链路中的内部交换机5出现故障时,应急广播系统会自动选择通过第一链路的内部交换机6传输数据信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应急广播系统,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均包括有核心交换机,以及与核心交换机相连接的内部交换机;服务器设备通过第一链路中的内部交换机与第一链路连接,并通过第二链路中的内部交换机与第二链路连接。可见,两条链路均包括核心交换机,能够保证当任何一个核心交换机出现故障时,可以通过另一个核心交换机实现通信;同样,两条链路包括至少两个内部交换机,能够保证当任何一个内部交换机出现故障时,也可以通过另一个内部交换机实现通信。综上所述,该应急广播系统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图4B中是以每个链路中包括两个内部交换机为例进行举例说明,具体实施时,并不限定内部交换机的数量。
实施例四
基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二和三提供的应急广播系统,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应急广播系统中还包括主备接入交换机,如图5A所示,主接入交换机与备接入交换机,均与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连接,其中主备接入交换机能够进行虚拟路由冗余协议(VirtualRouter Redundancy Protocol,VRRP)技术热备。
具体的,当应急广播系统通过主接入交换机广播消息的时候,主接入交换机会通过VRRP热备技术将广播消息备份到备接入交换机上,进而实现了当主接入交换机出现故障的时候,来自第一链路或者第二链路广播的消息可以通过备接入交换机进行广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应急广播系统中包括互为主备的接入交换机,该互为主备的接入交换机均与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连接,并且主备接入交换机能够进行VRRP技术热备,保证了无论主接入交换机还是备接入交换机出现故障,都会进行自动切换交换机设备,使得任何两级之间的应急广播达到了可靠性的传输。
优选的,如图5B所示,主接入交换机与备接入交换机,可通过防火墙与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连接,防火墙可以阻止病毒的扩散,保证了应急广播的安全性传输。
实施例五
基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主备接入交换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在主备接入交换机上还提供了彼此隔离的端口,如图6所示,主接入交换机包括接入端口1和接入端口2,备接入交换机中包括接入端口3和接入端口4,接入端口1和接入端口2在数据传输上彼此隔离,接入端口3和接入端口4在数据传输上也彼此隔离。例如,接入端口1感染了某种病毒,此时只会影响与接入端口1相连接的网络设备的接收或发送消息的功能,由于并不会传染到接入端口2,因此不会影响到与接入端口2相连接的网络设备的接收或发送消息的功能,即通过接入端口2信息可以正常的进行传输。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的应急广播系统,主接入交换机与备接入交换机中包括至少两个接入端口,且至少两个接入端口在数据传输上彼此隔离。这里对主备接入交换机上所有的接入端口做了端口隔离的配置,这样即便是某个端口感染了病毒也不会扩散到其他的端口,保证了任意两个应急广播系统之间传播消息的安全性。
实施例六
基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到实施例五提供的应急广播系统,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的应急广播系统中还包括对接交换机,所述对接交换机与所述第一接入交换机以及所述第二接入交换机分别连接,用于将所述应急广播系统与其他应急广播系统连接,如图7A所示,对接交换机用于控制所述应急广播系统和其他设备之间通过和与所述对接交换机连接的协议转换设备进行通信。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提供的应急广播系统中还包括协议转换设备,所述协议转换设备用于控制所述对接交换机通信过程中的协议转换,所述对接交换机用于控制所述应急广播系统和与所述对接交换机连接的协议转换设备进行通信,保证了对接交换机只能通过与其相连接的协议转换设备和其他应急广播系统进行通信,而不能和所述应急广播系统的其他任何设备通信,实现了对所述对接交换机的路由隔离,从而保证了任意两个应急广播系统之间传播消息的安全性。
实施例七
基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提供的对接交换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在对接交换机上增加了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TCP)端口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端口,如图7B所示,对接交换机通过TCP或者UDP端口进行和其他设备通信。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的对接交换机通过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Protocol,TCP)端口或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端口与所述应急广播系统通信。这里对所述交换机做了一个访问控制列表(Access Control Lists,ACL)规则控制的配置只允许所述应急广播系统通过这两个端口和其他应急广播系统通信,保证了任意两个应急广播系统之间传播消息的安全性。
实施例八
基于上述所有实施例提供的应急广播系统,图8所示为应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应急广播系统进行两级级联广播的组网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组网结构中,第一级别应急广播系统中包括核心交换机1-2、内部交换机3-6、服务器设备3-6、主备接入交换机、连接第二级别应急广播系统的各个对接交换机以及第二级别应急广播系统中的服务器设备。图8中用线条1和线条2分别表示第一级别应急广播系统中核心交换机与内部交换机之间互为主备链路的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用线条3和线条4分别表示第一级别应急广播系统中接入交换机与对接交换机之间的主备链路。
具体的,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服务器设备3-6分别通过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与内部交换机3-6进行通信,服务器设备3-6都使用了bond端口热备技术,并且内部交换机3-6又分别通过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与核心交换机1和核心交换机2进行通信,即各个服务器设备连接的内部交换机是不同的,服务器设备通过绑定(bond)端口与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分别连接,假如服务器3的某一个端口是通过第一链路和内部交换机3实现通信的,当这个端口的网络状态出现了异常之后,服务器设备3会自动切换选择第二链路与内部交换机4进行通信,同样内部交换机3与核心交换机2的通信也会自动切换到内部交换机4与核心交换机1之间的通信;同理,假如服务器设备3-6的任何一个端口的网络状态都正常,但是核心交换机2出现了故障,此时服务器设备3-4也都会选择通过第二链路与内部交换机4实现通信,进而选择与核心交换机1进行通信,同样,服务器设备5-6也都会选择通过第二链路与内部交换机6实现通信,进而实现与核心交换机1的通信。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3中服务器设备3-6、内部交换机3-6的数量只是进行示意性说明,并不引以为限,例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服务器设备的数量也可设置为更多个。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任意两级之间的应急广播系统,如图8所示,图中的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表示的是服务器设备绑定(bond)端口热备技术实现的双链路热备,当其中服务器设备3-6的任何一个端口或者核心交换机1和核心交换机2的任何一个核心交换机的网络状态出现异常后,该应急广播系统都会自动切换到另一个可靠的链路进行通信,从而使得应急广播系统内部的可靠性得到了保障。
进一步优选的,如图3所示,应急广播系统中还包括互为主备的主接入交换机和备接入交换机,主接入交换机和备接入交换机通过防火墙均与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连接,其中,主备接入交换机之间采用了VRRP热备技术。
具体的,假如主接入交换机出现了网络问题,应急广播系统会自动选择通过线条4表示的链路实现与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之间的通信。同理,假如备接入交换机出现了网络问题,应急广播系统会自动选择通过线条3表示的链路实现与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之间的通信。因此,通过主备接入交换机,能够保证两级应急广播系统之间的可靠性传输。
进一步优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对主接入交换机和备接入交换机上的接入端口进行端口隔离的配置,即应急广播系统的下级网线分别插到接入交换机的不同的接口,达到每个接口之间在数据传输上彼此隔离。这样假如某个接口感染了病毒也不会传染给其他的接口,提高了应急广播下发的安全性。
进一步优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还可在对接交换机上进行路由隔离配置以及acl规则控制。在对接交换机上进行路由隔离配置,实现控制应急广播系统和与对接交换机连接的协议转换设备进行通信,即路由隔离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对接交换机只能通过与其相连接的协议转换设备和其他应急广播系统进行通信,而不能和所述应急广播系统的其他任何设备通信,实现了对所述对接交换机的路由隔离,从而保证了任意两个应急广播系统之间传播消息的安全性。在对接交换机上进行acl规则控制,实现控制应急广播系统通过对接交换机的TCP端口或UDP端口与对接交换机通信,即通过acl规则配置,实现只允许对接交换机通过对接协议规定的TCP端口和UDP端口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因此无论是哪个端口或者设备受到利用地址转换协议(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arp)的漏洞进行传播的一类病毒的攻击或者其他病毒的感染,应急广播系统都可以很好的应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应急广播系统的组网结构,在局域网内部使用bond端口双链路热备技术,并在接入网中采用VRRP热备技术使用主备接入交换机,保证了应急广播系统传播消息的可靠性。进一步的,在应急广播系统的主备接入交换机做端口隔离,并在对接交换机上进行路由隔离和acl规则控制配置,保证了应急广播系统传播消息的安全性。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应急广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服务器设备,以及互为主备的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
所述服务器设备与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分别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急广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务器设备通过绑定bond端口与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分别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急广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均包括有核心交换机,以及与所述核心交换机相连接的内部交换机;
所述服务器设备通过所述第一链路中的内部交换机与所述第一链路中的核心交换机连接,并通过所述第二链路中的内部交换机与所述第二链路中的核心交换机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急广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均包括至少两个内部交换机;
所述至少两个内部交换机与所述核心交换机连接,所述至少两个内部交换机中每一个内部交换机连接至少一个服务器设备,且各服务器设备连接的内部交换机不同。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急广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应急广播系统中还包括互为主备的第一接入交换机和第二接入交换机;
所述第一接入交换机与所述第二接入交换机,均与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急广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入交换机与所述第二接入交换机,通过防火墙与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连接。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急广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入交换机与所述第二接入交换机中包括至少两个接入端口,且所述至少两个接入端口在数据传输上彼此隔离。
8.如权利要求5至7任一项所述的应急广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应急广播系统中还包括对接交换机;
所述对接交换机与所述第一接入交换机以及所述第二接入交换机分别连接,用于将所述应急广播系统与其他应急广播系统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应急广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应急广播系统中还包括协议转换设备;
所述协议转换设备,用于控制所述对接交换机通信过程中的协议转换;
所述对接交换机用于控制所述应急广播系统和与所述对接交换机连接的协议转换设备进行通信。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应急广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交换机通过传输控制协议TCP端口或用户数据报协议UDP端口与所述应急广播系统通信。
CN201620565126.8U 2016-06-13 2016-06-13 一种应急广播系统 Active - Reinstated CN2058296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565126.8U CN205829640U (zh) 2016-06-13 2016-06-13 一种应急广播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565126.8U CN205829640U (zh) 2016-06-13 2016-06-13 一种应急广播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829640U true CN205829640U (zh) 2016-12-21

Family

ID=575686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565126.8U Active - Reinstated CN205829640U (zh) 2016-06-13 2016-06-13 一种应急广播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829640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88830A (zh) * 2017-01-05 2017-05-31 北京数码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应急信息传输覆盖方法及装置
CN108696826A (zh) * 2018-05-10 2018-10-23 杭州恒生数字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供电无线双工应急广播系统
CN116388910A (zh) * 2023-04-21 2023-07-04 广东保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广播系统交互方法、终端、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6388910B (zh) * 2023-04-21 2024-05-14 广东保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广播系统交互方法、终端、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88830A (zh) * 2017-01-05 2017-05-31 北京数码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应急信息传输覆盖方法及装置
CN106788830B (zh) * 2017-01-05 2019-07-05 北京数码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应急信息传输覆盖方法及装置
CN108696826A (zh) * 2018-05-10 2018-10-23 杭州恒生数字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供电无线双工应急广播系统
CN108696826B (zh) * 2018-05-10 2021-04-02 杭州恒生数字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供电无线双工应急广播系统
CN116388910A (zh) * 2023-04-21 2023-07-04 广东保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广播系统交互方法、终端、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6388910B (zh) * 2023-04-21 2024-05-14 广东保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广播系统交互方法、终端、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51536A (zh) 一种二层冗余链路的快速组播切换方法
CN100544286C (zh) 一种实现虚拟专用局域网服务网络备份链路的方法及系统
CN100574249C (zh) 虚拟路由器冗余协议报文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2223312B (zh) 一种基于链路状态的流量控制方法和设备
CN101616014A (zh) 一种实现跨虚拟专用局域网组播的方法
CN101702679A (zh) 基于虚拟局域网的报文处理方法及交换设备
CN104025511A (zh) 一种无源光网络中的业务保护方法、光线路终端及系统
CN205829640U (zh) 一种应急广播系统
CN102843545A (zh) 城市网络监控系统
CN203883860U (zh) 一种校园网的网络通信架构
CN103078800A (zh) Evi网络中的mac地址信息控制方法及边缘设备
CN107257300A (zh) 一种无线备份的4g接入设备、系统及其方法
CN104579981B (zh) 一种组播数据报文转发方法及设备
CN104639437A (zh) 堆叠系统中广播报文的转发方法及装置
CN103532863A (zh) 一种实现软件堆叠的方法和装置
CN102916888A (zh) 一种组播数据传输方法和设备
CN103812752A (zh) 一种电力通信网中vlan间资源共享的方法
CN103001847B (zh) 通过桥接协议数据单元隧道传输协议报文的方法和装置
CN106375211B (zh) Vrrp负载均衡场景中的交换机数据处理方法和交换机
CN103685017B (zh) 堆叠系统中报文转发方法、堆叠设备及堆叠系统
CN106027352A (zh) 一种业务报文转发方法和装置
CN103227733B (zh) 一种拓扑发现方法及系统
CN105451272A (zh) 数据交互方法、基带处理单元、射频拉远单元及中继单元
CN102546265A (zh) 虚拟专用局域网的故障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1136848A (zh) 一种组播树的保护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221

Termination date: 20190613

RR01 Reinstatement of patent right
RR01 Reinstatement of patent right

Former decision: Patent right to terminate

Former decis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