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822271U - 用于变形缝的主被动一体止水的外贴式止水带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用于变形缝的主被动一体止水的外贴式止水带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822271U CN205822271U CN201620649308.3U CN201620649308U CN205822271U CN 205822271 U CN205822271 U CN 205822271U CN 201620649308 U CN201620649308 U CN 201620649308U CN 205822271 U CN205822271 U CN 20582227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vex
- capsule
- convex capsule
- water
- master ta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Landscapes
- Lining And Supports For Tunn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变形缝的主被动一体止水的外贴式止水带结构,在主带体宽度方向的两端设有向上凸起的边凸体,主带体顶面的中部一体形成有凸台,凸台的两侧对称设置中部凸囊,中部凸囊的外侧壁上开有进水孔,且中部凸囊的内腔中设置有中部凸囊遇水膨胀体,在中部凸囊与同侧的边凸体之间设有侧凸囊,侧凸囊的外侧壁上开有进水孔,并在侧凸囊的内腔中设置侧凸囊遇水膨胀体。本实用新型采用主动防水与被动防水相结合,多道设防堵水,堵水效果好;凸囊对遇水膨胀体有保护和约束作用,可提高堵水效果;本实用新型施作简单可行,可节约施工成本,工程质量较易控制,将水堵于结构外轮廓之外,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隧道与地下工程的防水技术领域,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变形缝的主被动一体止水的外贴式止水带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隧道与地下工程一般采用结构主体防水为主,以施工缝和变形缝等细部构造防水为重点的原则。但由于施工与工艺水平、混凝土收缩徐变以及防水材料和混凝土性能差异性等,造成细部防水出现缺陷,施工缝和变形缝等细部渗漏水成为当前隧道与地下工程突出的工程问题。隧道与地下工程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下水侵入结构主体,造成钢筋锈蚀,混凝土劣化,危害结构耐久性,同时影响隧道与地下工程正常运营,也会造成运营费用的增加。而细部防水多采用主动防水为主,被动防水为辅的模式,一旦主动防水材料和混凝土间出现缝隙,就会成为地下水渗透通道。因此加强细部防水成为隧道与地下工程界的共识,被动防水也得到了重视。
被动防水材料主要有遇水膨胀止水胶和遇水膨胀止水胶条,但其难以准确安装、在浇筑混凝土时易受到损伤,且在地下水多次干湿交替作用下,多次胀缩易造成胶体开裂或与混凝土分离,使用一定年限后往往造成结构渗漏水。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变形缝的主被动一体止水的外贴式止水带结构。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变形缝的主被动一体止水的外贴式止水带结构,具有主带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带体宽度方向的两端设有向上凸起的边凸体,该边凸体沿主带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在所述主带体顶面的中部一体形成有凸台,凸台沿主带体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凸台中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空腔,在所述凸台的两侧对称设置中部凸囊,中部凸囊沿主带体的长度方向延伸,中部凸囊与主带体及凸台连为一体,所述中部凸囊的外侧壁上开有进水孔,且中部凸囊的内腔中设置有中部凸囊遇水膨胀体,在所述中部凸囊与同侧的边凸体之间设有侧凸囊,该侧凸囊沿主带体的长度方向延伸,侧凸囊的底部与主带体的顶面连为一体,所述侧凸囊的外侧壁上开有进水孔,并在侧凸囊的内腔中设置侧凸囊遇水膨胀体。
本实用新型具有止水带主带体、中部凸囊、侧凸囊和边凸体主动防水,侧凸囊遇水膨胀体遇水膨胀被动止水和中部凸囊遇水膨胀体遇水膨胀止水等多道止水措施,采用主动防水与被动防水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施作简单可行,工程质量较易控制,而且通过多道设防的方式,能将水有效的堵在结构主体之外,减缓了结构渗漏水的弊病。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三道防水结构:
第一道为主动堵水,止水带主带体、中部凸囊、侧凸囊和边凸体主动将水堵在结构之外。
第二道为侧凸囊和侧凸囊遇水膨胀体被动止水,一旦地下水突破第一道主动堵水层,向结构内部渗透,当水渗流至侧凸囊时,通过侧凸囊进水孔进入侧凸囊内腔,使侧凸囊遇水膨胀体遇水膨胀,产生强大的膨胀压力,将侧凸囊和混凝土界面密贴,产生较大的抗水压力,达到被动止水效果。
第三道为中部凸囊和中部凸囊遇水膨胀体被动止水,一旦地下水突破第二道被动堵水层,向结构内部渗透,当水渗流至中部凸囊时,通过中部凸囊进水孔进入中部凸囊内腔,使中部凸囊遇水膨胀体遇水膨胀,产生强大的膨胀压力,将中部凸囊和混凝土界面密贴,产生较大的抗水压力,达到被动止水效果。中部凸囊设置为半圆形,当两边的中部凸囊膨胀体遇水膨胀时,结构对中部凸囊和中部凸囊遇水膨胀体有限位作用,能够进一步确保中部凸囊与混凝土界面密贴的紧密性,中部凸囊始终将变形缝迎水侧的缝口封堵。
本实用新型将遇水膨胀体置于对应的凸囊中,不仅便于工厂制作,产品质量易得到保证,而且遇水膨胀体受凸囊的保护,并在凸囊约束作用下,易保证膨胀压力,提高防水效果。
本实用新型施作简单可行,一道工序实现多道防水效果,节约了施工成本,遇水膨胀体遇水膨胀不伤害主带体本体,防水效果易得到保证;采用多道堵水直接将水堵于结构外轮廓之外,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好。
所述中部凸囊的横截面为弧顶朝上的半圆环形,中部凸囊遇水膨胀体的横截面为弧顶朝上的半圆形。以上结构既便于中部凸囊遇水膨胀体注入中部凸囊内,又能够减缓中部凸囊向变形缝方向挤出。
所述侧凸囊横截面的外轮廓为“T”形,所述侧凸囊遇水膨胀体的横截面为矩形。以上结构既便于侧凸囊遇水膨胀体注入侧凸囊内,又能够增强嵌入混凝土结构的稳固性。
所述侧凸囊的高度大于凸台的高度,凸台的高度大于中部凸囊的高度,中部凸囊的高度大于边凸体的高度。以上结构形成迷宫式主动堵水形式,堵水效果更显著。
在所述中部凸囊的外侧壁以及侧凸囊的外侧壁上均贴装有隔离膜,该隔离膜将对应凸囊上的进水孔全部遮掩。隔离膜将外界空气中的水分与凸囊内对应的遇水膨胀体隔离,能够避免遇水膨胀体未使用前失效。
作为优选,所述中部凸囊遇水膨胀体和侧凸囊遇水膨胀体均由遇水缓膨胀材料制成。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实现了止水带主带体、中部凸囊、侧凸囊和边凸体主动堵水,侧凸囊遇水膨胀体遇水膨胀被动堵水和中部凸囊遇水膨胀体遇水膨胀被动堵水,达到了多道堵水目标,采用主动防水与被动防水相结合,多道设防堵水,堵水效果好;凸囊对遇水膨胀体有保护和约束作用,可提高堵水效果;本实用新型施作简单可行,可节约施工成本,工程质量较易控制,将水堵于结构外轮廓之外,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定义如图所示的左右方向为主带体1的宽度方向,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为主带体1的长度方向。主带体1优选通过挤塑成型,在主带体1左右方向的两端一体形成有向上凸起的边凸体2,该边凸体2沿主带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边凸体2的前后端与主带体1的对应端面平齐,左右两边的边凸体2相对称,且边凸体2的横截面优选为矩形。
如图1、图2所示,在主带体1顶面的中部一体形成有凸台3,凸台3的顶面优选为平面,该凸台3沿主带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凸台3的前后端与主带体1的对应端面平齐,且凸台3中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空腔3a,空腔3a贯通凸台3的前后端面,空腔3a的形状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如图1、图2所示,在凸台3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中部凸囊4,中部凸囊4紧挨凸台3,该中部凸囊4沿主带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中部凸囊4的前后端与主带体1的对应端面平齐,中部凸囊4与主带体1及凸台3连为一体。中部凸囊4的横截面优选为弧顶朝上的半圆环形,该中部凸囊4的内腔中设置与之相适配的中部凸囊遇水膨胀体5,即中部凸囊遇水膨胀体5的横截面为弧顶朝上的半圆形,中部凸囊遇水膨胀体5优选由遇水缓膨胀材料制成。中部凸囊4朝向边凸体2的侧壁为外侧壁,在中部凸囊4的外侧壁上开有至少一排进水孔,中部凸囊4上的进水孔沿前后方向排列,各进水孔将中部凸囊4的内腔与外界连通。在中部凸囊4的外侧壁上贴装有隔离膜8,该隔离膜8将中部凸囊4上的进水孔全部遮掩。
如图1、图2所示,在中部凸囊4与同侧的边凸体2之间设有侧凸囊6,左右两边的侧凸囊6相对称,该侧凸囊6沿主带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侧凸囊6的前后端与主带体1的对应端面平齐,侧凸囊6的底部与主带体1的顶面连为一体,且侧凸囊6的高度大于凸台3的高度,凸台3的高度大于中部凸囊4的高度,中部凸囊4的高度大于边凸体2的高度。侧凸囊6横截面的外轮廓优选为“T”形,侧凸囊6的内部形成截面为矩形的内腔,该内腔贯通侧凸囊6的前后端面,且侧凸囊6的内腔中设有与之适配的侧凸囊遇水膨胀体7,该侧凸囊遇水膨胀体7的横截面为矩形,侧凸囊遇水膨胀体7由遇水缓膨胀材料制成。侧凸囊6朝向边凸体2的侧壁为外侧壁,在侧凸囊6的外侧壁上开有至少一排进水孔,侧凸囊6上的进水孔沿前后方向排列,各进水孔将侧凸囊6的内腔与外界连通。在侧凸囊6的外侧壁上贴装有隔离膜8,该隔离膜8将侧凸囊6上的进水孔全部遮掩。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如图2并结合图1所示,图中9为混凝土,10为变形缝,上方为背水侧,下方为迎水侧,本实用新型撕掉隔离膜8后嵌装于混凝土9的界面,凸台3将变形缝10的迎水侧缝口封堵。
止水带主带体1、中部凸囊4、侧凸囊6和边凸体2主动将水堵在结构之外,形成第一道防水。
侧凸囊6和侧凸囊遇水膨胀体7被动止水,为第二道防水。一旦地下水突破第一道主动堵水层,向结构内部渗透,当水渗流至侧凸囊6时,通过侧凸囊进水孔进入侧凸囊6内腔,使侧凸囊遇水膨胀体7遇水膨胀,产生强大的膨胀压力,将侧凸囊6和混凝土界面密贴,产生较大的抗水压力,达到被动止水效果。
中部凸囊4和中部凸囊遇水膨胀体5被动止水,为第三道防水。一旦地下水突破第二道被动堵水层,向结构内部渗透,当水渗流至中部凸囊4时,通过中部凸囊进水孔进入中部凸囊4内腔,使中部凸囊遇水膨胀体5遇水膨胀,产生强大的膨胀压力,将中部凸囊4和混凝土界面密贴,产生较大的抗水压力,达到被动止水效果。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用于变形缝的主被动一体止水的外贴式止水带结构,具有主带体(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带体(1)宽度方向的两端设有向上凸起的边凸体(2),该边凸体(2)沿主带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在所述主带体(1)顶面的中部一体形成有凸台(3),凸台(3)沿主带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凸台(3)中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空腔(3a),在所述凸台(3)的两侧对称设置中部凸囊(4),中部凸囊(4)沿主带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中部凸囊(4)与主带体(1)及凸台(3)连为一体,所述中部凸囊(4)的外侧壁上开有进水孔,且中部凸囊(4)的内腔中设置有中部凸囊遇水膨胀体(5),在所述中部凸囊(4)与同侧的边凸体(2)之间设有侧凸囊(6),该侧凸囊(6)沿主带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侧凸囊(6)的底部与主带体(1)的顶面连为一体,所述侧凸囊(6)的外侧壁上开有进水孔,并在侧凸囊(6)的内腔中设置侧凸囊遇水膨胀体(7)。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变形缝的主被动一体止水的外贴式止水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凸囊(4)的横截面为弧顶朝上的半圆环形,中部凸囊遇水膨胀体(5)的横截面为弧顶朝上的半圆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变形缝的主被动一体止水的外贴式止水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凸囊(6)横截面的外轮廓为“T”形,所述侧凸囊遇水膨胀体(7)的横截面为矩形。
4.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用于变形缝的主被动一体止水的外贴式止水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凸囊(6)的高度大于凸台(3)的高度,凸台(3)的高度大于中部凸囊(4)的高度,中部凸囊(4)的高度大于边凸体(2)的高度。
5.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用于变形缝的主被动一体止水的外贴式止水带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部凸囊(4)的外侧壁以及侧凸囊(6)的外侧壁上均贴装有隔离膜(8),该隔离膜(8)将对应凸囊上的进水孔全部遮掩。
6.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用于变形缝的主被动一体止水的外贴式止水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凸囊遇水膨胀体(5)和侧凸囊遇水膨胀体(7)均由遇水缓膨胀材料制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649308.3U CN205822271U (zh) | 2016-06-28 | 2016-06-28 | 用于变形缝的主被动一体止水的外贴式止水带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649308.3U CN205822271U (zh) | 2016-06-28 | 2016-06-28 | 用于变形缝的主被动一体止水的外贴式止水带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822271U true CN205822271U (zh) | 2016-12-21 |
Family
ID=581471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649308.3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822271U (zh) | 2016-06-28 | 2016-06-28 | 用于变形缝的主被动一体止水的外贴式止水带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82227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13258A (zh) * | 2016-06-28 | 2016-10-12 | 中铁二院重庆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用于变形缝的主被动一体止水的外贴式止水带结构 |
-
2016
- 2016-06-28 CN CN201620649308.3U patent/CN205822271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13258A (zh) * | 2016-06-28 | 2016-10-12 | 中铁二院重庆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用于变形缝的主被动一体止水的外贴式止水带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ID29955A (id) | Dam tanggul dan metode pengendapan air | |
CN106544961A (zh) | 一种混凝土裂缝堵漏方法 | |
CN211174142U (zh) | 一种盾构隧道与车站接口的防水结构 | |
CN205822273U (zh) | 用于施工缝的主被动一体止水的外贴式止水带结构 | |
CN105714942B (zh) | 一种新建地下室连通道变形缝止水带防水预处理做法 | |
CN106049550A (zh) | 一种用于变形缝的主被动一体止水的中埋式止水带结构 | |
CN107816361A (zh) | 隧道富水段分区防水系统 | |
CN205822271U (zh) | 用于变形缝的主被动一体止水的外贴式止水带结构 | |
CN206903673U (zh) | 毛细排水板、毛细排水管组合的隧道防排水系统 | |
JP4108460B2 (ja) | トンネル止水構造の施工方法 | |
CN204982789U (zh) | 一种用于碾压混凝土坝的坝体防渗排水系统 | |
CN106013258B (zh) | 一种用于变形缝的主被动一体止水的外贴式止水带结构 | |
CN208618581U (zh) | 建筑止水钢板 | |
CN205477674U (zh) | 一种防水板、排水板或防排水板 | |
CN202250109U (zh) | 一种背贴式排水止水带 | |
CN206267196U (zh) | 网边中埋式止水带结构 | |
CN205822272U (zh) | 用于施工缝的主被动一体止水的中埋式止水带结构 | |
CN207130790U (zh) | 一种隧道底板变形缝防水结构 | |
CN107816139A (zh) | 一种防水板 | |
CN108252269B (zh) | 水利工程上的防渗止水结构 | |
CN207513619U (zh) | 隧道富水段分区防水系统 | |
CN205444449U (zh) | 地下室外挡墙高低层预防水结构 | |
CN106149762A (zh) | 一种用于施工缝的主被动一体止水的中埋式止水带结构 | |
CN205822278U (zh) | 用于变形缝的带止水柱的中埋式止水带结构 | |
CN106013257A (zh) | 一种用于施工缝的主被动一体止水的外贴式止水带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22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90122 |